首页 董一菲“诗意语文”生成艺术

董一菲“诗意语文”生成艺术

举报
开通vip

董一菲“诗意语文”生成艺术董一菲“诗意语文”生成艺术 董一菲“诗意语文”生成艺术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 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是“生成”的艺术,包括文化资源的引进,知识信息的扩展,学生学习经验的转化等。这其中每个部分都是她极具个性化的智慧展现。 语文课程具有承载文化、传播精神的特殊使命,它真正能够感动学生的因子就是它所具备的巨大的文化感染力。用深厚的文化来构建课堂,所打动的不仅是学生的心灵,同样也是在构筑他们的文化意识,并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文化,去为之感动。而这样的课堂,也必须是开放的课堂,是一扇打开的大门,让学...

董一菲“诗意语文”生成艺术
董一菲“诗意语文”生成艺术 董一菲“诗意语文”生成艺术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明 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是“生成”的艺术,包括文化资源的引进,知识信息的扩展,学生学习经验的转化等。这其中每个部分都是她极具个性化的智慧展现。 语文课程具有承载文化、传播精神的特殊使命,它真正能够感动学生的因子就是它所具备的巨大的文化感染力。用深厚的文化来构建课堂,所打动的不仅是学生的心灵,同样也是在构筑他们的文化意识,并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去发现文化,去为之感动。而这样的课堂,也必须是开放的课堂,是一扇打开的大门,让学生能够从中看到一个缤纷的文化世界。 (一)从激发课程资源到文化浸润 董一菲的“生成”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化浸润。她教《迢迢牵牛星》,学生几乎都是徜徉在我国古文化的长河里,体味着语言的高雅,品着文化的情韵。整堂课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每组讨论的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有所侧重。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言说,让学生在比较中探究,并通过仿句练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语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技巧。但这种“文化浸润”是通过对多种课程资源的激发并使之具有活性状态的过程中实现的。 1、大量引进文化资源对教材内容作补充和拓展 这里的文化资源引进至少有两种方式。第一,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把秦观的《鹊桥仙》搬到课堂上,让学生拿它与课文进行比较辨析;将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做仿写练习;教师将自己整合的文化资源以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模拟训练。(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119页)第二,教师通过讲述把饱含着文化意蕴的文学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传达出来,将富有审美趣味的优美诗句指点出来,激发学生产‎‎生丰富的审美想象和文化感悟,拓宽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其中包括:《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前世今生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十四叠字,还有关于写手绘人、以点带面的写法,涉及韦庄的《菩萨蛮》、杜甫的《月夜》、《诗经•硕人》和《孔雀东南飞》,以及间接描写的文学形象,点出了杨贵妃、李夫人和海伦的有关故事。(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118页) 2、转化学生的知识经验为生动的语文课程资源 上课伊始教师提问,虽然要求学生讨论的是用典的好处,其实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 文。学生明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追问:“你还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哪些经典故事,”再由故事联系到作品,学生的叙说丰富多样,沉睡在他们心底的知识经验被激活了。(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当然,董老师的主要问题分散在对四个学习主题(体会六组叠字的作用,体会河汉女形象,体会牛郎织女的形象, 。学生在对问题的讨论和言说中生成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如第一组仿句练习)的讨论探究中 学生谈对于叠字的认识中就谈到了“音韵美”、“情意深长”、“意境开阔”、“绘出距离、光彩、外貌和感情”、“文化传承性”等。(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董老师特别善于追问,还故意提出不同看法,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如第二组关于“河汉女”形象的几个问题:讨论得怎么样,美丽是怎么读出来的,这叫什么写法,学生说“河汉女”勤劳,董老师则有不同看法,“明明是‘终日不成章’嘛”。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如同引导学生剥笋一样,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的认识,而是立足于本质,逐层深入。(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比较”其实是贯穿在本次教学过程的始终的,学生的不同观点作用于学生的心理,自然形成一种反思和比较的功效。最为明显的是,董老师安排学生将《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联系起来,比较分析。比较的功能是为理解课文提供一个很好的参照系,在相互渗透中突出了某种思辨性。学生从主题、风格、表现手法和评议四个方面加以比较,对课文的思考更加细致和严密,同时更好地丰富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3、在感受 诗歌 诗歌26首倪柝声诗歌智慧书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诗歌鉴赏术语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的美好爱情中扩展文化内涵 仿写本身是一个寻求同化和顺应的问题,读写结合也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策略。董老师让第四组学生进行仿句练习,先是依照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结合《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写一段文字,这里主要是让学生表达对诗歌中牛郎织女爱情的审美感受;后是教师由《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爱情”诗句开头,抓住其中的“胜却”两字展开联想,教师提供示范,学生进行仿句练习,这里主要是让学生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进行文化扩展。(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页)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是在丰富学生的情感,打造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个过程显然就是教学内容的创造性生成过程。 (二)在追求“三味”中渗透中国文化 汉字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非凡的魅力和灵动的美。每一个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生命的芬芳和文化的气息。[1]董一菲不满足于学究式的训诂般的汉语教学,在汉字教学中追求三味:文学味、文化味、美学味。[2]她让鲜活的汉字跳跃在学生的生命里,用博大精深的文化 去撞击学生的心扉。 1、引导学生体会汉字魔方般的组合 汉字的大部分是形声字,它那魔方般的组合令人着迷,要在教学中凸显这种美。有时甚至可以得“意”“忘”“形”。[3] 例如,“喋( dié)血”的意义及组合: 喋血就是血流出来的样子, 既然血流出来必须有伤口, 因此是“口”字旁。如“ 沙场喋血”等等, 有一种壮美惨烈的味道,“喋血”这个词表现力很强, 能够强烈地冲击人的视觉, 造成一种审美效应。如果叠用“喋喋”就表示说话没完没了, 如“蛟子咬了人,还要喋喋不休。”(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在学生明确了“喋”字的读音后,教师抓住形声字的“形旁”得意忘形地讲析。从原始意义到引申意义,继而上升到美学意义,最后又回到生活语用上。思维极其灵巧,语言表述准确、形象。让学生体会到汉字造字的美丽,而这种变化的美丽是意味深长的。 2、由汉字联想到相关文化知识 链接相关词语、成语、诗词,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汉字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窗子。 例如,讲一个“岑”字,可以联想起边塞诗人岑参,想起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汗涔涔”。讲一个“彘”字,可以联想到汉武帝的小名刘彘,联系到《鸿门宴》中表现樊哙勇武之气的“彘肩”,从而讲到“豚”、“豕”,从而理解豚栅鸡栖,理解狼奔豕突,甚而”三牲“(猪、牛、羊),甚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讲字词最忌呆板、教条、训诂式的学究式的死记硬背。应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最贵信手拈来,这也要求教师有较为渊博的储备。一个“高”字我可以随口说出二十几个与之相关的成语,让学生在这狂轰滥炸般的视听效果中积淀钙质。 3、让汉字散发出浓浓的人文色彩 在汉字教学中阐释文化、美学、哲学,让汉字散发出浓浓的人文色彩。 例如,一个“黄发垂髫”的黄字,她讲出了中原黄河文化的厚重。让学生体会中西文化的碰撞就是“黄与蓝的交响”。讲清“五色”中“黄”的中心地位,进而讲清黄袍的唯我独尊的国色。链接“黄道吉日”、“黄花晚节”、“黄金时代”、“黄茅白苇”、“黄钟大吕”、“黄袍加身”和“黄粱一梦”,在这斑驳陆离的“黄”中窥见中国文化之一斑。(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董一菲说:学生的人文素养很大一部分来自这种神秘、厚重、千变万化的方块字,参透 了汉字也就参透了中国的文化,而四字短语又是浓缩了的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神经末梢,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大讲特讲,大书特书。[5]难怪她有时甚至得“意”“忘”“形”了。她的汉字教学呈现出大量的知识信息,渗透了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学生在获取汉字知识的同时,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润,更加热爱由方块汉字构成的中国文化。 (三)让诗意在知识拓展中生成 诗意语文的唯美和俊朗,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较高的美学修养来支撑。面对像《边城》这样极具个性色彩的语言风格,董一菲的语言天赋和积淀就能派上大用场。于是,她在文本解读中表现出极强的语感意识,娴熟地运用知识拓展的手法,在智慧的点拨中挖掘文本意蕴,给学生以独特的审美陶冶。她教学《边城》,让诗意在知识拓展中生成。 1、文本解读在语感中生成 《边城》是作者“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6]教学《边城》,她重视调动学生的语感,摈弃了抽象的分析总结,启发学生言说真实体验,生成了很多精彩的富有创意的认识。 例如,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表现出极强的语感意识,抓住一个“边”字做文章:“边城”,你们说哪一个字是中心词,启发学生分析“边”这个限定修饰的词素的意义:“城”是什么词,修饰语,发散思维,揣测文意及作者的审美追求。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语感能力,生成诸多个性化的理解:“象世外桃源一样”;“幻想当中的一座城”;“讴歌那种人类所遗失的东西”,“具有一种几何美”等等,这些解释闪烁着灵性火花,出乎教师预设之外,教师无论如何没想到,‘边城’这词具有一种几何美。令人耳目一新,非常有思想和见地。(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页) 通过解题,让学生意识到文本的美在于作者个性化的审美境界的创造。教师强烈的语感意识以及高超的点拨技巧,使学生对文本创设的美的境界有了丰富深刻的认识。 2、知识拓展在比较中生成 董一菲选择切入的比较点非常灵活,或从古今中外浩瀚的文学作品中撷取,或从传世的文学评论中摘录,或从相关的文化知识中汲取,且比较点选择非常恰当。这样的比较,稍加点染,就渲染出别样的文学审美境界,或开拓审美感知,或提高审美理性认识。 例如,当学生谈到“边城”题意有“几何美”的时候,她用王维的著名边塞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拓展学生对文学形象的几何美的认识,虽只言片语,但是足以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5 页);当学生谈到翠翠有“娇痴之美”之时,她用余平伯先生评价《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阐发:“‘痴’是情的最高境界”来提升学生的认识(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6页);当学生谈到翠翠“纯真之情”时,她用《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作比较,阐发少女情窦初开的感受,也提示学生认识翠翠别样的寄托情感的方式——采摘虎耳草,寄托的作者独到的审美意识(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当学生谈到翠翠对“山的那边的生活”的憧憬时,她用庞龙的《宽容序言》比较,阐发“山那边是个美学的概念”(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当学生认识到翠翠的“忧郁之美”的时候,她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来阐发“美是忧郁的” (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在教师开阔的比较视野下,学生的文学鉴赏的视野也拓展开来。如有学生把《边城》与朴树的歌《白桦林》比较,觉得“翠翠的悲剧演绎得更加委婉含蓄”;有学生借用电影《爱是痛的边缘》的名字,来体会翠翠的感情,“觉得翠翠有一种含蓄之美”(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比较拓展了思维,使学生轻松地发现了文本美的独到之处。 通过大量的比较,学生明白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审美境界必有独到之美。教师的比较,是对解读过程中师生对话中有价值的信息的灵性的发挥。我们不得不敬佩董一菲先进的课程意识和厚重的文化知识、文学知识的底蕴,使得课堂的有效信息的传递极为密集,且学生接受起来轻松自如。这样解读活动是畅快的审美之行,精神之旅,是灵魂的补剂。 3、文本意蕴在点拨中生成 从美学角度探究文本意蕴,这是董一菲诗意语文的突出特点。一方面,教学设计运用美学原理探究文本意蕴,从文化韵味的角度解读文本意义,意在使学生对文本的美有智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课堂即兴点染,由文本的审美意识生发开去,师生合作探究文本蕴含的美学意义。 例如,教学《边城》,教师提问:“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美的世界当中,要写大佬的死,她爷爷的死亡,白塔的倒塌„„这么多的不如意,影响美吗,”(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对小说的悲剧意蕴有了较为深刻认识。有学生认为“虽然是一种悲剧,但是让读者读起来会有一种唯美的感觉,我认为这就是沈从文先生最成功的地方。”(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还有学生认为“体现了那种不能一如平坦的美,一种曲折的美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也是一种美的极致吧” “我喜欢《边城》这篇唯美的文章中加入了象‘死 亡’之类这样比较哀伤的事情,与他的唯美并不冲突„„”(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鉴赏做概括:“因为有了一种过去,便有了一种回忆;有了一种回忆,便有了一种距离,有了一种距离,便有了一种美。”“山那边是个美学的概念,也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我们总是在向往,山那边的 ”“所以有一个著名的美学题,叫‘美是忧郁的’。”(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世界。 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目的是培养学生透析文学形象中蕴含的美学意义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悲剧美、死亡意识的悲剧意蕴探究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识,解读 《美学》的高中生来讲虽尚显幼稚,但对没有学过,已经难能可贵了。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滴水中折射太阳的光辉,不仅要给学生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还要通过对美的形象体验和评价,让学生明白:深入研读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探究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注释: [1]董一菲,在水一方——浅谈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中学语文》2004(10)。 [2]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3]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 [4]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5]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6]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第四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3页。
本文档为【董一菲“诗意语文”生成艺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14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28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