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用辨证方法

常用辨证方法

举报
开通vip

常用辨证方法第二章常用辨证方法1、八纲辨证2、气血津液辨3、脏腑辨证4、六经辨证5、卫气营血辨证6、三焦辩证第一节八纲辨证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从各种具体证候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 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运用八纲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辨别疾病病变部位的深浅、病邪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强弱,归纳出的一种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辨证方法。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是辨证体系的总纲、是辨证的理论基础四对八个证候可相互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且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八纲...

常用辨证方法
第二章常用辨证方法1、八纲辨证2、气血津液辨3、脏腑辨证4、六经辨证5、卫气营血辨证6、三焦辩证第一节八纲辨证 八纲: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从各种具体证候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 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运用八纲综合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病情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辨别疾病病变部位的深浅、病邪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强弱,归纳出的一种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辨证方法。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是辨证体系的总纲、是辨证的理论基础四对八个证候可相互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且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个方面。临诊时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也要把握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深浅及病势趋向的一对辨证纲领,主要适用于外感病辨证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病等邪气,经口鼻、皮毛侵入机体,正邪相争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特点;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 辨证要点:新起恶寒发热并见、苔薄、脉浮、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 分型: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1、表寒证伤寒证,是指风寒外感,邪正相争于肌表表现的临床证候: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痛项强,周身酸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2、表热证外感风热证,是指温热(风热)之邪进侵犯肺卫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或无汗,头痛,口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微黄,脉浮数。3、表虚证是指风邪侵袭肌表,或卫外功能不固所表现的证候:发热,恶风,自汗或汗漏不止,脉浮缓无力等。4、表实证是指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所表现的证候: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等。(二)、里证定义;指病变部位在内,即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表现的一类证候特点:常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临床表现以脏腑症状为主,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分型: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里实证 1、里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腹痛腹泻,小便清长,舌苔白而润,脉沉迟等。 2、里热证是指外邪入里化热,或邪热直接侵犯脏腑,或五志化火所表现的证候:发热,不恶风寒反恶热,口渴引饮,烦躁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绛,苔黄燥,脉洪数或沉数等。 3、里虚证是指脏腑气血阴阳不足,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神疲,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食欲减少,腹痛喜按,大便溏,舌淡胖嫩,苔白,脉沉弱等。 4、里实证是指外邪入里,结于胃肠,或脏腑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赤,苔厚,脉沉实等。 (三)半表半里证 定义:是指外感病邪由表传内,尚未入里,或里邪外透但尚未达表,邪正相争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四)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的鉴别 1、临床症状 (1)寒热发热恶寒并见属表证;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属里证;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证。 (2)其他症状表证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主症;里证以内脏证候如:咳喘、心悸、腹痛、吐泻为主症;半表半里证以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咽苦口干等表现。 2、舌、脉表证及半表半里证舌苔变化少,里证舌苔变化较多,表证多见浮脉,里证多见沉脉,半表半里证多见弦脉。 3、病情及预后表证起病急,病情轻,病程短;里证起病可急可缓,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五)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1、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同时出现,常见:初病见表证,表证未罢又出现里证;或本为内伤,又加外感或表里同时受邪。 表里同病往往寒热虚实并见,又分为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虚、表里俱实。 (1)表寒里热证是由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表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口渴引饮,心烦,腹胀满,便秘,小便赤等。 (2)表热里寒证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至脾胃阳气损伤。表现:发热汗出,头痛,咽肿,四肢不温,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体胖,苔稍黄等。 (3)表虚里实证内有痰瘀食积,但卫气不固。表现:自汗恶风,腹胀拒按,纳呆,便秘,苔厚等。 (4)表实里虚证素体虚弱,复感外邪所致,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时或腹痛,纳少或吐等。 (5)表里俱寒证外感寒邪又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肾阳虚,复感风寒所致,表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又兼腹痛、泄泻、四肢清冷等 (6)表里俱热证为表热未解,邪热入里,或原有里热又感温邪所致 表现:发热头痛,时微恶风寒,面赤口渴,心烦气喘,盛则神昏,谵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等。 (7)表里俱虚证营卫肌表和脏腑气血俱见虚弱的征象,见于热病误下、误汗引起的怔候。表现:自汗,恶风,头晕,心悸,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脉弱等。 (8)表里俱虚证表证未解兼有宿食,或兼内有积热、积水、停痰等所致。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腹胀痛,拒按,二便不爽,脉实等。 2表里出入表里传变 指表和里的相互转化。一般由表入里多提示病情转重,由里出表多预示病情转轻。 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具有重要意义。 (1)表邪入里由于邪气过盛,或正气不足,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致邪传入里,多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如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表证,继而出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洪数时,表示表邪已入里化热成里热证。 (2)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由于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病邪从里透于外,称为里邪出表,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之兆,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咳喘、烦躁,若治疗得当,热随汗出,则热退身凉,烦躁减轻。其中疹子透发、汗出就是里邪外达的表现。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热证反映的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阳的偏盛与偏衰。一般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一)寒证是指感受寒邪,或阳盛阴虚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实寒证和虚寒证。 1、表寒证伤寒证,是指风寒外感,邪正相争于肌表表现的临床证候: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痛项强,周身酸痛,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里辨证已) 2、里寒证是室寒邪客于脏腑,或因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腹痛腹泻,小便清长,舌苔白而润,脉沉迟等。(表里辨证已) 3、实寒证是指机体感受寒邪或过服生冷寒冷所致的证候。表现: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痛拒按,肠鸣腹泻,或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舌苔淡润,脉迟或紧。 4、虚寒证阳虚证正气不足,阳气虚衰所致证候,表现:精神不正,面色淡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浮沉迟无力。 (二)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分为表热证、里热证、实热证、虚热证。 1、表热证是指温热(风热)之邪进侵犯肺卫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或无汗,头痛,口渴,咽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或微黄,脉浮数。(表里辨证已) 2、里热证是指外邪入里化热,或邪热直接侵犯脏腑,或五志化火所表现的证候:发热,不恶风寒反恶热,口渴引饮,烦躁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绛,苔黄燥,脉洪数或沉数等。(表里) 3、实热证风热入侵或外邪化热入里,邪盛正气未衰,邪正相争所致证候。表现:发热,恶热喜冷,面赤,烦躁不宁,汗出,口渴引饮,痰涕黄稠,腹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积,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等。 4、虚热证气血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所致证候。表现:低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两颧潮红,小便黄,大便量少,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证恶寒喜热,热证恶热喜冷; ::口不渴,::渴喜冷饮; ::面色苍白,::面色红赤; ::四肢冷,::四肢温; ::大便稀溏,::大便秘积; ::小便清长,::小便短赤; ::舌淡苔白腻,::舌红苔黄; ::脉迟或紧,::脉数;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寒热真假常见的危重证候。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寒、热本质相反的“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当仔细观察,以免误诊。 (1)真热假寒是指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的证候。是由于阳热邪气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达于外,格阴于外,故又称阳盛格阴。表现:四肢厥冷,恶寒甚,寒战,神色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似为寒证的表现,但其必有高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等里热实证的表现。 (2)真寒假热是指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故又称虚阳浮越证,亦称阴盛格阳、戴阳证者。表现: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面色富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本质阳气虚衰,所以无胸腹灼热,可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或下利清谷,舌淡等里寒证候,面红非满面红,口渴但不欲饮,咽虽痛不红肿,疲乏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脉浮大或数,但按之无力。 (3)寒热真假的鉴别关键是看小便清与黄,胸腹是否灼热等内在的寒热表现,胸腹灼热者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热者为寒证,肢厥、面红等多属假象。 2、寒热转化寒热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决定的,其关键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寒证转为热证为阳气旺盛,多是正气来复,病多易治; 热:::寒::::衰惫,邪盛正虚,正不胜邪,病多难愈。 (1)寒证化热是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而寒证随之消失的证候。如: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表寒证,继而出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等里热正的表现;或因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如:寒湿痹证,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过服温燥药,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等热证的表现。 (2)热证转寒是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寒证出现而热证随之消失的证候。由于邪毒内盛,或因失治、误治,耗伤正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耗散,故而转化为寒证,甚至出现亡阳的证候。如:疫毒初期,高热,面赤,烦渴,泻痢不止,舌红脉数,由于泻痢不止,阳气大伤,而突然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舌淡,脉微等寒证的表现。 3、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患者身上不同病变部位同时出现寒与热两种证候。分为: (1)表寒里热证见表里关系 (2)表热里寒证::::: (3)上寒下热证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表现既有恶心,泛呕清水,脘腹疼痛等上寒证,又有大便燥积,小便短赤下热的症状。 (4)上热下寒证是指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表现既有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咳吐黄痰等上热证,又有腹痛喜按,大便稀薄,小便清长下寒症状;或既有胸中烦热、频频欲吐等上热症状,又有腹痛喜按,大便稀薄等下寒症状。三、虚实辨证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实辨证是辨别机体正气强弱与邪气盛衰的纲领。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也有虚实之分,同时虚实可相互转化,还可出现虚实错杂的症候。(一)实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症候。1、临床表现一般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体质壮实者:::常表现:发热,烦躁,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甚至神昏谵语,大便秘积或下痢,里急后重,小便不利,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2、常见实证表实证、里实证、实热证、实寒证以及气滞血瘀、痰饮,水饮等病证(祥见相关章节)(二)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以不足、松弛、衰退为特征的各种症候。1、临床表现久病、重病、耗损过多、体质虚弱者多虚证。常见: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大汗淋漓,形寒肢冷,心悸怔忡,,自汗盗汗,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舌质或胖或瘦,或淡嫩,或嫩红,舌苔薄白或无苔等,脉象以虚脉为主。常见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表虚、里虚;虚寒、虚热脏腑的虚证。(三)虚实证的鉴别单纯虚证、实证较少见,虚实夹杂较多见。1、病程新病多实,久病多虚。2、病性外感多实,内伤多虚,急者多实,缓者多虚。3、症状精神萎靡,声低息微,喜按,胸腹胀满按之不痛,胀满时减,五心烦热,午后微热,畏寒而得衣近火则减,多属虚;精神亢奋,声高气粗,患处拒按,胸腹胀满按之疼痛,胀满不减,蒸蒸壮热,恶寒而添衣被不减,多属实;4、年龄年轻者多实,高龄者多虚。5、切诊患处拒按多实,患处喜按多虚。6、舌脉舌红绛苔厚腻黄燥,脉沉实有力多实,舌嫩苔少或无苔,脉无力多虚。以上临证时当综合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1、虚实错杂 凡虚证中夹有实证,或实证中夹有虚证,以及虚实并见者,都属虚实错杂。    (1)实证夹虚 实证夹虚多见于实证中有正气受损的患者,亦见于素体虚弱而复感外邪者。其特点以邪实为主,正虚为次。如外感伤寒,经汗、吐、下后,心下痞满,此为胃有痰湿而胃气受损的实中夹虚之证。    (2)虚证夹实 虚证夹实多见于实证日久,正气耗伤,余邪未尽,也可见于素体大虚,而复感邪气者。临床特点以虚为主,实邪为次。如春温病晚期,由于邪热劫烁肝肾之阴而出现邪少虚多的证候,症见低热不退,口干,舌质干绛等。    (3)虚实并重  虚实并重多见于严重的实证,迁延日久,正气大伤,实邪未解的患者,或原来正气盛弱,复感严重的邪气者。特点为正虚与邪实均明显,病情严重。    2、虚实转化  是指疾病的虚实性质发生相反的转变,提示邪与正之间的盛衰关系出现了本质性变化,实证转虚为疾病的一般规律,虚证转实常常是证候的虚实夹杂。    (1)实证转虚  是指本为实证,由于病邪久留,损伤正气,后来表现为虚证,一般病程日久,或失治误治,正气伤而不足以御邪,皆可形成实证转化为虚证。    (2)虚证转实  是指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致气血阻滞,痰、瘀、毒等蓄积,进一步加重了虚证,使实证亦盛,而表现以实为主的证候。  虚证转实,即因虚而致实,并非病势好转,而是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如心阳气虚日久,温煦失职,推运无力,则可血行迟缓而成瘀。在原有心悸、气短、脉弱等心阳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心胸绞痛、唇舌紫暗、脉涩等症状,此时心的血瘀与气虚比较,血瘀已成为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实际是在虚证基础上发展为以实为主要矛盾而虚证未消失的证候。  3、虚实真假  虚证与实证,都有真假疑似的情况。《内经知要》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是指疾病本质为实症,但临床反见某些虚赢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有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赢瘦,脉象沉细等假虚证候,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肢体赢瘦但腹部硬满拒按,脉沉细而按之有力等等。故病变本质属实,虚为假象。  (2)真虚假实  是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可有腹部胀满,呼吸喘促,或二便闭涩,脉数等实证表现。但腹虽胀满而喜按,或按之痛减,虽喘促但气短息弱,虽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并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脉虚弱,舌淡胖嫩等证候。  (3)虚实真假鉴别  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于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更重要;其次是舌质的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有力与低怯微弱;患者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亦可作为重要参考。临床上反映于虚实方面的证候,往往虚实夹杂者更为常见,即既有正气虚的方面, 又有邪气实的方面,有时病性的虚实夹杂与虚实真假难以截然区分。所以临床辩证时,应区分虚实的孰轻孰重,并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   四、阴阳辩证   阴与阳是指疾病的类别。阴阳辨证是概括证候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分别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疾病的性质、临床证候可归属于阴阳两个方面。它统括其余六个方面。由于阴阳是对各种病情从整体上作出的最基本概括,因此,根据阴与阳的基本概括,可以对疾病的症状、病位、病性、病势等进行分类,由此可见阴阳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一)阴证和阳证   1、阴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如以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阴证范畴。  不同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同。常见症状有: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畏冷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腥臭,小便清长或短少,舌淡胖嫩,脉沉迟、微弱、细等。 2、阳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一般常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均属阳证范畴。   不同的疾病,表现出的阳证证候不尽相同。常见症状有:恶寒发热、面色赤、肌肤灼热、烦躁不安、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秘结或有奇臭,小便短赤涩痛、舌红絳,苔黄黑生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3、阴证与阳证鉴别  阴证与阳证鉴别要点可见于表里、寒热、虚实证候的鉴别之中,亦可从望、闻、问、切四诊角度进行对照鉴别。  (1)望诊  阴证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精神萎靡,恶寒畏冷,喜温,舌淡胖嫩,舌苔润滑;阳证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恶热,喜冷,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红绛,苔黄燥或黑而生芒刺。  (2)闻诊  阴证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阳证语声高亢,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3)问诊  阴证大便溏泄气腥,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阳证大便干硬,或秘结不通,或有奇臭,恶食,口干渴引饮,小便短赤。  (4)切诊  阴证腹痛喜按,身寒肢凉,脉沉、细、迟、无力等;阳证腹痛拒按,肌肤灼热、脉浮、洪、数、大、有力等。  (二)阴虚证与阳虚证  1、阴虚证  指阴液亏虚,虚热内生而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瘦,手足心热,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数无力等。  阴虚证可发生在每个脏腑,常见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肺肾阴虚等,详见脏腑辨证相关内容。  2、阳虚证  指体内阳气衰减,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面色白,唇舌色淡,少气懒言,自汗,畏寒肢冷,不欲食,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阳痿精冷,舌淡苔白而润,脉大无力等。  阳虚可见于不同脏腑,临床常见者有心阳虚证、脾阳虚让、肾阳虚证、心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等,详见脏腑辩辨相关内容。  (三)亡阴证与亡阳证  1、亡阴证  是指体液大伤而欲竭所表现出的危重证候。亡阴常与心、肝、肾等脏腑有关。亡阴若救治不及时,阳气势必亦随之衰亡。  临床表现:面色潮红,汗多黏腻如油,身热肢温,唇舌干燥,口渴欲饮,烦躁不安,呼吸短促,小便极少,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亡阴可以是在病久阴液亏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因壮热不退、大吐大泻、大汗不止、严重烧伤致阴液暴失而成。由于阴液欲绝,或仍有火热阳邪内炽,故见汗出如油、脉细数疾、身灼烦渴、面赤唇焦等一派阴竭而阳热亢盛的证候。  2、亡阳证  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欲脱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或畏寒喜热,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舌淡而润,脉浮数而空,或脉微欲绝。  亡阳一般是在阳气由虚而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但中因阴寒之邪极盛而致阳气暴伤,还可因大汗、失精、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或因中毒、严重外伤、瘀痰阻塞心窍等而使阳气暴脱。临床所见的亡阳证,一般是指心肾阳气虚脱.由于阴阳互根之理,故阳气衰微欲脱,亦可使阴液消亡。 绝。  3、亡阴与亡阳证鉴别  亡阴汗多黏腻如油,汗热味咸,口渴欲冷饮;亡阳大汗淋漓,汗冷味淡,不渴,或喜热饮。亡阴证身热肢温,亡阳证四肢厥冷。亡阴证舌红而干,亡阳证舌淡而润。亡阴脉细数,按之无力;亡阳脉浮而空,甚则脉微欲绝。  总之,阴阳消长是相对的。亡阴者,因阴虚而阳亢,表现虽为热象,但仍属虚证。亡阳者,因阳衰而表现为寒证,虚阳外越,故脉见浮数而空,甚则脉微欲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分析气、血、津液病理变化的一种辨证方法。气血津液的生成,有赖于脏腑的正常功能活动,同时它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变化,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因此,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一、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根据气病不同病理特点,临床将气病分为气虚证、气陷证、气脱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闭证等。  1、气虚证  是指机体气虚推动无力,以致全身脏腑组织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声低,或头晕目眩,自汗,动则加重,面色少华,舌淡嫩,苔白,脉虚弱等。  (2)辨证要点  气短、乏力、神疲、脉虚等全身机能活动低下表现。   2、气陷证  是指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1)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脘腹有坠胀感,久痢久泻,或脱肛,或子宫脱垂,或其他内脏下垂等,舌淡苔白,脉弱无力等。  (2)辨证要点  气虚表现与内脏下垂同时存在。   3、气脱证  是指元气极度亏虚,急骤外泄的危重证候。  (1)临床表现  猝然昏倒,声低息微,汗出不止,口开目合,面色苍白,口唇青紫,二便失禁,舌淡,苔白润,脉微弱等。  (2)辨证要点  气脱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若由大失血所致,称为气随血脱。亡阳以肢厥身冷为主要特征,气脱以气息微弱欲绝为主要特征,若气脱与亡阳同时出现,则称为阳气虚脱。  4、气滞证  又称气郁证,是指体内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局部胀痛,或疼痛攻窜移动,随病变部位而不同,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如食积胃脘胀痛、气阻心脉之心痛等。舌象可无明显变化,脉象多弦。 (2)辨证要点  局部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  5、气逆证  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表现的证候。气逆证常与肺、胃、肝三脏有关。 (1)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则见咳嗽频作,呼吸喘促;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呃逆,嗳气,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晕、目眩,晕厥,吐血等。  (2)辨证要点  肺气上逆临床以咳嗽、气喘为辨证要点;胃气上逆以恶心、呕吐、呃逆、嗳气为辨证要点;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等常因情志因素所致为辨证要点。  6、气闭证  是指邪气阻闭神机或脏器、官窍,以致该部位气机发生严重的闭阻不通而形成的急重证候。  (1)临床表现  突然昏厥,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呼吸气粗,声高,或二便闭塞,脉沉弦有力等。  (2)辨证要点  突发昏厥,或神明失用,九窍不通。  二、血病辨证  血行百脉之中,外荣四肢百骸,内注五脏六腑,以养全身。根据血的病理生理特点,血病分为血虚证、血脱证、血瘀证、血寒证。  1、血虚证  指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及全身组织所致的虚弱证候。  (1)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色淡,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心悸怔忡,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  (2)辨证要点  以面、睑、唇、舌色白及全身虚弱证候为辨证要点。  2、血脱证  是指突然大量出血或长期反复出血,以致血液亡脱而形成的危重证候。  (1)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舌色枯白,脉微欲绝等。  (2)辨证要点 以严重失血病史与面色苍白、心悸、脉微等血液的脱失表现并见为辨证要点。  3、血瘀证  是指脏腑功能失调,血行受阻,或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或排出体外所致的证候。  (1)临床表现  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呈青紫色肿块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称为癥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瘀血阻滞于不同脏器、组织而有不同的证名,如心脉瘀阻证、瘀阻脑络证、胃肠血瘀证、肝经血瘀证、瘀滞胸膈证等,并表现出各自脏器、组织的证候特点。血瘀与气滞可互为因果,或同时为病,而形成气血瘀滞证;血瘀可与痰、热等合而为病,形成痰瘀互积证,还可导致血虚、水停等病理改变。  (2)辨证要点  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  4、血热证  是指外感热邪,侵犯血分,或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致的证候。血热证既可见于外感病,也可见妇科月经病与外科疮疡以及其他杂病之中。  (1)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或各种出血,色深红,或斑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絳,脉数疾等。   (2)辨证要点  以出血及热象表现共见为辨证要点。  5、血寒证  是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所致表现的证候。血寒证属实寒证的范畴,寒滞肝脉证、寒凝胞宫证、寒凝脉络证等均属于血寒证。  (1)临床表现  畏寒,手足或少腹等患处冷痛拘急,得温痛减,肤色紫暗发凉,或为痛经,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  (2)辨证要点  手足或局部冷痛,肤色紫暗。三、气血同病辨证   人体气与血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气病或血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往往影响到另一方的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从而表现为气血同病的证候。  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有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及气随血脱证等。  1、气虚血瘀证  是指气虚无力运血,血行瘀滞而出现的证候。本病多由久病或年高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另外,中风病后出现的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如兼有气虚的证候也属此证型。  (1)临床表现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或胸胁刺痛不移而拒按,面色淡白或晦涩,舌淡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等。  (2)辨证要点  以气虚与血瘀表现共见为辨证要点。  2、气滞血瘀证  是指气机郁滞而致血行不畅所出现的证候。本证多因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或跌仆外伤所致。  (1)临床表现  胸胁胀闷、窜痛,急躁易怒,或兼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有闭经、痛经,或经色暗紫夹有血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  (2)辨证要点  以气滞表现与血瘀表现共见为辨证要点。  3、气血两虚证  是指久病耗伤气血或气虚不能生血所出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心悸失眠,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2)辨证要点  以气虚和血虚表现共见为辨证要点。    4、气不摄血证  是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出现失血的证候。  (1)临床表现 体倦无力,少气懒言,眩晕自汗,吐、衄和、便血,崩漏,皮下瘀斑,面白无华,舌淡,脉细等。  (2)辨证要点  以气虚和出血表现共见为辨证要点。  5、气随血脱证  是指阳气随出血而亡脱的证候。本证多见于肝、胃、肺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崩中等引起的急性大量出血。  (1)临床表现  大出血时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昏厥,舌淡,脉微欲绝,或浮大而散等。  (2)辨证要点  以出血与亡阳证表现共见为辨证要点。四、津液病辨证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润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与输布,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根据津液的病理生理特点可分为水饮停聚(痰证、饮证、水肿)和津液不足证。  (一)水饮停聚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影响肺、脾、肾输布排泄水液功能者,皆能成为水液停聚的病证。主要包括痰证、饮证及水肿。  1、痰证 是指痰浊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所引起的病证。  (1)临床表现  痰浊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痰阻于肺,可见咳嗽喘促,胸闷咳痰。痰阻于胃,可见脘闷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痰阻清窍则见头晕目眩。痰蒙心神,可见神昏、癫狂等。痰阻经络,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乳癖等。痰结皮下,可见瘰疬,痰核。痰阻于咽喉,可见梅核气。  (2)辨证要点  以咳吐痰涎、痰量多,喉中痰鸣,舌或腻,脉滑等为辨证要点。  2、饮证  是指水饮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气机受阻所出现的证候。根据饮停部位的不同,将饮分为痰饮(饮停于胃肠)、悬饮(饮停于胸胁)、溢饮(饮停地四肢)、支饮(饮停于肺)。  (1)临床表现  痰饮:脘腹胀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辘辘,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 悬饮: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等。 溢饮: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 支饮: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最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  (2)辨证要点  痰饮以胃肠有水声、脘腹胀满为辨证要点。悬饮以胸胁胀满疼痛、咳唾引痛为辨证要点。溢饮以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为辨证要点。支饮以喘咳,甚则不能平卧,吐清稀泡沫痰为辨证要点。  3、水肿 是指水湿邪气停聚体内,泛溢于肌肤所引起的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临床分为阳水和阴水。  (1)阳水  水肿性质属热、属实者为阳水。多因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或湿热内蕴,或疮疖余毒未尽等引起。临床常见两个证型:风水相搏证:指风邪侵袭,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泛溢肌肤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由外感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肌肤所成。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猛,皮肤薄而亮,并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蔳白,脉浮紧,或兼卫表症状为本证辨证要点。 湿邪困脾证:是指水湿浸淫,脾土受困而致脾胃运化失职,水泛肌肤而致水肿。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若化热则小便少黄,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全身水肿及脾胃运化失职表现共见为其辨证要点。  (2)阴水  是指机体阳气虚衰,蒸化无力,以致水湿内停,泛溢地肌肤所形成的病证。其性质属本虚标实。临床表现: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发白,神倦肢困,舌淡,苔白腻、脉沉,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恍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水肿缓慢,从足开始,腰以下肿甚,为其辨证要点。(二)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津液 证是指由于津液亏少,脏腑组织器官失去其濡养所出现的证候,属内燥证。 1、临床表现 肌肤、口、鼻、唇、舌、咽不同程度的干燥现象,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2、辨证要点  以口、唇、舌、咽干燥、尿少、便干为辨证要点。第三节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指在认识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的基础上,对四诊所收集的疾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确定其所属脏腑证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证辨证三个部分,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表现  肝藏于右胁内,具有主疏泄、主藏血的功能,开窍于目,其体在筋,其华在爪。其经脉分布于两胁,下抵少腹,绕于阴部。肝病时肝脏疏泄不畅,肝不藏血,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进而动风化火,故临床主要表现为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或窜痛,肢体震颤,手足抽搐,目赤肿痛,月经不调,少腹阴部坠胀冷痛等。  (二)胆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表现  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勇怯。胆病的常见症状有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口苦,黄疸等。  (三)肝胆病常见证候  肝胆病常见证候有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寒滞肝脉证、肝胆湿热证,胆郁痰扰证。  1、肝血虚证 肝血虚证是血液亏虚,肝及其体窍组织器官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1)临床表现  眩晕耳鸣,面色无华,视物模糊或夜盲,爪甲不荣,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脉细。  (2)辨证要点  头昏眩晕,视力减退或夜盲,肢麻震颤及血虚症状。  2、肝阴虚证  是指阴液亏损,肝失润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1)临床表现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灼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2)辨证要点  眩晕、耳鸣、目涩,面部烘热及虚热症状。  (3)肝血虚证、肝阴虚证鉴别  二证临床均常见头晕目眩,目部干涩,视物昏花,或肢麻手颤等,区别在于前者伴有血虚表现,后者伴有阴虚内热表现。  3、肝郁气滞证  又称肝气郁结证。是指肝的疏泄失常,以致气机郁滞不畅所出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情志抑郁或易怒,喜太息,或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乳癖、胁下积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甚则闭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辨证要点  多与情志因素有关,抑郁、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及气滞表现。  4、肝火炽盛证  是指肝火内盛,疏泄太过,以致气火上逆所表现的实火证候。  (1)临床表现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胁肋灼痛,不寐或噩梦纷纭,尿黄便积,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 弦数。  (2)辨证要点  胁肋灼痛,头目胀痛,急躁易怒,口苦,耳鸣及里实热证表现。  5、肝阳上亢证  是指肝肾阴亏,水不涵木,以致阳亢于上、阴亏于下的上盛下虚证。  (1)临床表现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腰膝酸软,头重脚轻,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2)辨证要点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赤烦躁,腰膝酸软等上盛与下虚证状。  (3)肝火炽盛证与肝阳上亢证鉴别  二证均常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区别在于,前者常伴有口苦口渴,便秘尿黄,胁肋灼痛,或突发耳鸣耳聋,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燥,脉弦数等实热内盛表现。后者则伴见腰膝酸软或头重脚轻等肾亏于下的表现。  6、肝风内动证  是临床以眩晕、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的症状为主要特征的一类证候,属内风。临床常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和血虚生风等证。  (1)肝阳化风  是指肝肾阴亏,阴不制阳,以致肝阳亢逆至极而化风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眩晕欲仆,头摇头痛,语言謇涩,项强肢颤,手足麻木,步履不稳,舌红苔黄腻,脉弦有力。辨证要点:眩晕、肢麻、震颤、甚者突然昏倒,口眼斜,半身不遂等。肝阳上亢证与肝阳化风证鉴别:二证均有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等表现,但前者常以腰膝酸软、健忘、失眠多梦、面部烘热,或五心烦热,肝肾阴亏,虚阳内扰为主症,后者以突然肢麻手颤,语言謇涩,甚者突然半身不遂、口眼斜,或猝倒神昏,舌强不语等动风表现为主症。  (2)热极生风证  是指里热炽盛,燔灼肝经,引动肝风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高热神昏,躁扰如狂,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红絳,苔黄燥,脉弦数。辨证要点为:壮热、神昏、四肢抽搐等实风内动症状为主。  (3)阴虚动风证  是指肝阴亏虚,筋脉失养,以致虚风萌动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手足蠕动,眩晕耳鸣、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手足震颤、蠕动与虚热症状共见为其辨证要点。  (4)血虚生风证  是指肝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眩晕耳鸣、头晕眼花,面色无华,爪甲不荣,舌淡脉细。本证以眩晕、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肌肉瞤动与血虚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为。    7、寒滞肝脉证  是指寒邪侵袭肝经,以致肝脉寒凝气滞所表现的实寒证候。  (1)临床表现  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或见颠顶冷痛,干呕,形寒肢冷,遇寒加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2)辨证要点  少腹、前阴、颠顶冷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等实寒症状。  8、肝胆湿热证  见脏腑兼证辨证。  9、胆郁痰扰证  是指胆失疏泄,痰热内扰,以致胆气不宁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胆怯易惊,惊悸不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眩晕耳鸣、胸胁满闷、口苦欲呕,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辨证要点  胆怯易惊或心悸失眠及痰热症状。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表现  心居胸中,具有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在体为脉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心病的诊断主要以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健忘,精神错乱,神志昏迷,心胸憋闷或疼痛,舌体肿痛生疮等为依据。  (二)小肠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表现  小肠位居腹腔,主泌别清浊,小肠病变常见腹胀、腹痛、肠鸣、腹泻,以及某些小便异常等症状。  (三)心与小肠病常见证型  心与小肠病的常见证型有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瘀阻脑络证、小肠实热证。  1、心血虚证  是指血液亏虚,心失濡养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1)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2)辨证要点  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血虚症表现。  2、心阴虚证  是指阴液亏损,心失润养,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1)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2)辨证要点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及阴虚证表现。  (3)心血虚与心阴虚鉴别  共有站:心悸、失眠、多梦。因心血虚证主要是因心血亏虚,心神失养所致,故除共有症外常有健忘、面唇淡白无华,头晕眼花,舌色浅淡等血虚失荣表现。心阴虚证因阴虚阳盛,虚热内扰,故临床除共有症状外,常可见心烦、手足心热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等阴虚内热表现。  3、心气虚证  是指心气不足,鼓足无力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1)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脉弱。  (2)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及气虚表现。  4、心阳虚证  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1)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心痛,气短自汗,畏寒肢冷,面色发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微细,或结代。  (2)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及虚寒症状。  5、心阳虚脱证  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1)临床表现  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更见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胸痛暴作,口唇青紫,甚或神志模糊,昏迷不醒,舌淡或淡紫,脉微细欲绝。  (2)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胸痛剧烈、冷汗淋漓,脉微细欲绝等阳气亡脱表现。   6、心火亢盛证  是指心火内炽,心神被扰,火热上炎或下移,或内迫血分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1)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尿黄便结,或生舌疮,腐烂疼痛,或吐血衄血,或小便赤涩灼痛,甚或狂躁,神昏谵语,舌尖红,脉数有力。  (2)辨证要点  烦热心烦,失眠,或伴吐血衄血等,或伴小便赤涩灼痛,或舌体红肿疼痛或生疮及实热证表现。 7、心脉痹阻证  又称心血瘀阻证或心脉瘀阻证,是指瘀血内停、痰浊停聚,阴寒凝滞,气机阻滞等导致心脉脉络痹阻不通所形成的证候。本证大多属本虚标实证。  (1)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或痛如针刺,舌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或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突发剧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心胸胀痛,胁胀,喜太息,脉弦。  (2)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突发心胸憋闷剧痛。  8、痰蒙心神证  又称为痰迷心窍证,是指痰浊内盛,蒙憋心神,以致神志异常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有痰声;并见面色晦滞,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滑。  (2)辨证要点  神志异常及痰浊内盛的表现。   9、瘀阻脑络证  是指瘀血犯头,以致脑络阻滞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面晦不泽,或健忘,失眠,心悸;或神情不宁,喜笑如狂,谵语妄言,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2)辨证要点  头痛,头晕经久不愈及血瘀症状。   10、又称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内盛,扰乱心神所的证候。  (1)临床表现  躁狂谵语,甚则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笑无常,或见神昏谵语,或发热烦躁,面红目赤,口渴气粗,便秘尿黄,痰黄稠,喉间痰鸣,胸闷,心烦不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2)辨证要点  神志异常和痰火内盛表现。  (3)痰蒙心神与痰火扰神的鉴别  共同点:病位均在心,病因均有痰盛之因,症状均有心神失常的表现。不同点:前者属阴、属静,无火热躁动之象,故临床以神志痴呆,意识不清或抑郁,舌苔白腻,脉滑为主症;后者则属阳、属动,有明显的火热躁动之象,临床则以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或高热,神昏谵语,或狂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症。  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表现  脾位于中焦,具有主运化、主升和统血的功能。脾病的定位诊断以食欲减退,腹胀便溏,或浮肿,内脏下垂等为依据。  (二)胃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表现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以通降为顺。胃病的定位诊断以胃脘部症状,食欲与食量改变及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为依据。  (三)脾胃病常见证型  脾胃病常见证型有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阴虚证、胃火炽盛证、食滞胃脘证。  1、脾气虚证  是指脾气不足,推动无力,以致脾运化功能减退所呈现的虚弱证候。  (1)临床表现  食欲减退,食后饱胀或腹胀,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神疲或体倦无力,消瘦或虚肿,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淡白,排便无力,腹痛绵绵,喜按,肠鸣,口淡乏味,舌质淡或胖嫩,有齿痕,苔白润,脉缓弱或沉细弱。  (2)辨证要点  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  2、脾虚气陷证  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以致气机下陷所呈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胀,或久泄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常见肢倦乏力,少气懒言,声低无力,头晕目眩,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2)辨证要点  脘腹坠胀、内脏下垂等下陷表现及脾气虚症状。   3、脾阳虚证  是指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温运失常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清稀或完谷不化,腹部冷痛,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口淡不渴,或周身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量大质稀,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辨证要点  食少,腹胀或痛,喜温喜按,便溏及阳虚表现。 4、脾不统血让  是指脾气亏虚,统血功能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鼻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各种慢性出血表现,常伴见食少腹胀,便溏,面色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2)辨证要点  出血表现及脾气虚症状。   5、寒湿困脾证  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以致脾失健运所呈现的寒湿证候。  (1)临床表现  脘腹痞闷胀痛,口腻纳呆,腹痛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而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2)辨证要点  脘腹痞满,纳呆、呕恶、便溏等脾胃纳运失司及寒湿中阻表现。。  6、湿热蕴脾证  是指湿热内生,蕴结中焦,以致脾运失常所表现的湿热证候。  (1)临床表现  脘腹痞满、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苦而黏,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头身困重,或身黄、目黄,色泽鲜明如橘皮色,小便黄,或皮肤瘙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辨证要点  脘腹痞满、纳呆呕恶,便溏及湿热内成因盛的表现。   7、胃气虚证  是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1)临床表现  胃脘痞胀,食后胀甚,或隐隐作痛,按之觉舒,不思饮食,呕恶嗳气,或干呕反胃,面色萎黄,少气,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眩晕,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辨证要点  食少、胃脘痞满或胀痛喜按及气虚症状  8、胃阳虚证  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养所呈现的胃虚寒证候。  (1)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少脘痞,胃中水声轆辘,泛吐清水,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或胃中水声辘辘,泛吐清水及阳虚症状。  9、胃阴虚证  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与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或胃脘嘈杂,干呕呃逆,口燥咽干,烦渴思饮,大便干结,小便短少,或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苔少或剥脱苔,脉细数。  (2)辨证要点  胃脘嘈杂,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及阴虚症状。  10、胃火炽盛证 是指胃火内盛,以致受纳腐熟功能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消谷善饥,口苦口臭,牙龈肿痛、糜烂,或口舌生疮,或吐血、衄血、便血,渴喜冷饮,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2)辨证要点  胃脘灼痛,喜凉饮冷,消谷善饥,口臭,牙龈肿痛及实热症状。   11、食滞胃脘证  是指饮食不化,积滞于胃,以致胃失通降,受纳障碍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或吐出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或便秘不通,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2)辨证要点  脘腹胀满或胀痛拒按,纳呆呕恶,嗳腐吞酸,舌苔厚腻等食积不化表现。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一)肺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表现  肺居胸中,具有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肺病诊断主要以咳嗽、气喘、咳痰、胸闷、胸痛等为主要依据。 (二)大肠的生理功能与病变表现  大肠位于腹腔,主传导,排泄糟粕,故大肠病变常见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三)肺与大肠病常见证型  肺与大肠病常见证型有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痰湿阻肺证、饮停胸胁证、风水相搏证、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大肠湿热证。 1、肺气虚证  是指肺气不足,推动无力,以致肺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1)临床表现  咳喘无力,咳痰清稀,少气懒言,语声低怯,自汗,动则益甚,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2)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动则益甚,咳痰清稀,或经常自汗、畏风,易于感冒及气虚证。 2、肺阴虚证  是指由于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1)临床表现  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2)辨证要点  干咳,或少痰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及阴虚证等
本文档为【常用辨证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8.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用户4371444094
一线资深教师
格式:ppt
大小:78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11-25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