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43-180

143-180

举报
开通vip

143-180 14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 烟台市共建的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所,致力于海岸带资源环 境与高新技术交叉领域科技创新研究,重点开展环境友好型 海岸带资源化学与化工技术、海岸带环境与生态过程与退化 环境的修复、海岸带信息集成与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基础性、 战略性、前瞻性创新研究。 研究所现有正式员工150多人,其中研究员16人,中科 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研究 所现设有海岸带生物资源实验室、环境化学监测实验室、海 岸带污染过程与控 制实验室、近岸生 态 与 环 ...

143-180
143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 烟台市共建的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所,致力于海岸带资源环 境与高新技术交叉领域科技创新研究,重点开展环境友好型 海岸带资源化学与化工技术、海岸带环境与生态过程与退化 环境的修复、海岸带信息集成与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基础性、 战略性、前瞻性创新研究。 研究所现有正式员工150多人,其中研究员16人,中科 院“百人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入选者7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研究 所现设有海岸带生物资源实验室、环境化学监测实验室、海 岸带污染过程与控 制实验室、近岸生 态 与 环 境 实 验 室、 滨海湿地生态实验 室、海岸带信息集 成与应用实验室等6 个科研单元,并拥 有2个省部级重点实 验 室 及2个 在 建 实 验台站(牟平临海 台站、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生态观测 站)。烟台海岸带研 究所现有环境科学 专 业 博 士 培 养 点, 环境科学、海洋化 学专业硕士培养点, 环境工程、生物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自 2011年起,研究所将实现研究生的独立招生、独立培养。 烟台海岸带所以其和谐奋进的学术氛围、巨大的发展 潜力吸引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来所创业,现有博士、硕 士生导师共50余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专业主要分布在 海岸带环境化学、海岸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海岸带生 态恢复、海岸带生态毒理学、海岸带环境地质、海岸带资 源化学、环境数值模拟等方面。 截至2010年3月,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读研究生126 人,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在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有 关研究生教育评奖中,研究所有1名同学荣获“中国科学 院院长优秀奖”,3名同学荣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 秀博士生奖”,1名同学获国际电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化学会议“Top-Ten Excellent Poster Presentation”奖。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非常注 重研究生教育,努力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科研、生活 条件。研究所投资兴建了约1.6万平方米集学习、生活、娱乐、 健身为一体的研究生公寓。统招脱产研究生全部为公费生, 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助学金外,还享受科研助学金及科研 助理岗位津贴,目前在读生奖学金总额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为硕士生700元/ 月~ 1200元/月,博士生1200元/月~ 2100元/月。 2011年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预计招收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27人,环境科学、海洋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8人,生物 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2人。同时加强 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在生物工程、环境工程专业招收全日 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所与多家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为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期间的实践实习提供了保证。研究所所有 专业硕士实行3年制,并享受与学术型硕士一致的各项待遇。 烟台海岸带所坚持“跨越界限,共创价值”的建所理念, 为在读研究生提供优厚的学习生活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热忱欢迎具有开创精神的优秀青年学子加入到研究所的创业 团队中! 地 址: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烟台海岸带所研究生部 邮 编:264003 联系人:付玉芹 王于伟 电 话:0535-2109011 0535-2109013 传 真:0535-2109000 网 址:http://www.yic.ac.cn E-mail:yjs@yic.ac.cn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生活园区 学生宿宿 办公大楼 144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 专门从事岩土力学与工程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所建有岩土 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 室、能源与废弃物地下储存研究中心、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 心、岩土工程检测中心。研究所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之一,是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 学专业委员会等4个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承办EI Compendex 收录期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协办EI Compendex 收录期刊《岩土工程学报》及其他多个核心期刊。 建所50年来,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紧密结合国民重大工 程建设需求,完成了涉及能源(水电、核电、火电、煤炭、 石油),资源(海洋开发、矿山)、交通(公路、铁路)、城 镇建设及国防工程等众多领域500多项重大研究项目,获省 部级以上重大成果奖117项,为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和 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设的推动下,研究所面向 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确定了重大基础设 施建设与环境协调、能源及废弃物地下储存与环境安全2个 重大战略性研究主题和复杂环境下岩土介质力学性状及其在 工程作用下演化机制研究的长期科学计划,相继承担“973”、 “863”、“十一五”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重 大工程研究项目百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部级奖 励近40项,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SCI和EI收录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700余篇,获授权专利近百 项。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拥有 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博士、硕士学位培养点以及检测技术与 自动化装置、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点。研 究所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工程经验丰富的研究 生导师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 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 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级人选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目前在站博 士后14人。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自1981年恢复招生以来,共招收研 究生近600人,已毕业近400人(博士生200多人),在读研究 生179人(博士生96人)。毕业研究生理论基础扎实,科研动 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多年来研究生的一次 性就业率始终为100%。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结合学科目标凝练突出学科优势, 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领域;通过规范制度、强化培养过程管理, 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行研究助理(RA)、教学助 理(TA)、管理助理(MA)制度。与此同时,研究所加强 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面向海外 及港澳台地区招生,推进多种方式的联合培养。近年来,研 究所的研究生招生数量稳步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 生作为流动队伍的主要成员,已成为研究所科技创新的重要 生力军。 2011年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预计招收博士研究生30人,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5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代码 430111控制工程、430114建筑与土木工程)10 ~ 20人,继 续接收优秀本科应届毕业生为硕士推免生。 地 址:武汉市武昌小洪山 邮 编:430071 联系人:曾静 唐文生 电 话:027-87198426 027-87197310 网 址:http://www.whrsm.ac.cn E-mail:jzeng@whrsm.ac.cn wstang@whrsm.ac.cn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土所大楼 145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武 汉东湖之滨、小洪山麓,由原“武汉物理所”(创建于1958 年)和“武汉数学物理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7年) 合并而成。 研究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开发于一 体的多学科研究机构,现有无线电物理(核磁共振波谱学与 磁共振成像)、分析化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和应用数学4个博 士学科培养点和无线电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分 析化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6个硕士学科培养点,物理学、 数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研究所注重学科间交叉,除以上学 科专业及其交叉的领域外,还覆盖生物、医学、量子信息、 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中的新兴方向。 研究所现有职工345人,其中科技人员258人(正高级科 技人员44人)。研究所先后有丁夏畦、李钧、叶朝辉3人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中科院“百 人计划”获得者29人,“973”首席专家3人。研究所现有博 士生导师43人,在学研究生265人,在站博士后10人。 建所以来,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包括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防科技重大成果 一等奖、国家星火科技奖、中科院和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 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自1985以来,研究所申请专利 130多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60余项,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百余篇。 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均为公费生。在学研究生除享受基 本助学金外,还全面享受“研究助理”津贴,博士生平均收 入1500元/月,硕士生平均收入1000元/月,优秀学生还可申 请享受多种奖学金。 欢迎优秀学子报考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地 址: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西30号 邮 编:430071 联系人:李涓 周小丽 电 话:027-87197806 传 真:027-87197806 网 址:http://www.wipm.ac.cn E-mail:lijuan@wipm.ac.cn zhouxiaoli@wipm.ac.cn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146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称“测地所”)坐落在美丽的 东湖之滨,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从事大地测量学研究的研究所。主要研究方 向为地壳局部和整体运动,地球内部结构及圈层的相互作用,大地测量在 国防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长江中游环境灾害的监测与研究,湿地演 化与生态修复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在国内地学界以学科精干、方 向明确独树一帜,在国际大地测量学研究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许厚泽院 士曾任两届国际地潮委员会主席、两届国际重力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 测地所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和硕士学科培养点之一,拥有测绘科 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固体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和 自然地理学3个博士、硕士学科培养点。 测地所不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而且拥 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 士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4人,“新世纪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在岗研究生导师85%以上具有博士学 位,45岁以下导师约占80%,已形成了以院士和杰出青年人才为龙头,以 具有博士学位为主体的朝气蓬勃、竞争力强的年轻导师队伍。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测地所有4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3篇论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 位论文;4人次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全院每年不超过20人), 7人次在国际导航技术大会(ION GPS)上获研究生优秀论文奖,还有研 究生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刘永龄奖学金、朱李月华奖学金和 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等。近年来,测地所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到高校、科研 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有2位优秀博士毕业生已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 士”。 在学研究生除享受助学金外,同时实施“研究助理”制度和“奖学 金”制度。博士生助学金和津贴合计一般可达1600元/月,硕士生一般可 达1050元/月。优秀研究生可申请奖学金,博士生6000元/年,硕士生3500 元/年。另外每年还有多名学生获得中科院和武汉分院的各项奖励。 2011年测地所预计招收硕士22人,其中推免生4 ~ 7人;博士预计招 收13人。详细情况请与测地所研究生部联系。 地 址: 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40号 邮 编:430077 联系人:任晓华 熊涛 电 话:027-68881067 027-68881340 网 址:http://www.whigg.cn E-mail:renxh@whigg.ac.cn edu@whigg.ac.cn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所正门 2009年毕业典礼 木兰天池春游 研究生公寓 147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创建于1956年,为我国解放后最 早建立的国家植物园之一,占地面积886亩,是我国重要的 植物资源保育基地和核心植物园。植物园现有职工257人, 其中科研人员125人,“百人计划”12人。植物园拥有“水生 植物与流域生态院重点实验室”、“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 院重点实验室”和“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等3个院省级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绿色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 发展中心花卉果蔬分中心”和“湖北省园林工程中心”2个 成果转移转化中心。 武汉植物园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和湿地与 大型工程生态安全的两个国家重大需求,瞄准世界植物学研 究前沿,重点围绕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程生态 及植被生态学、水生植物生物学及内陆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 科学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 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武汉植物园自1983年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始招收 博士研究生。研究所具有植物学、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 园艺3个学术型硕士学位培养点,生物工程、环境工程2个专 业型硕士学位培养点,植物学、生态学2个博士学位培养点 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植物园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38人, 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武汉植物园已为国家输送了硕士毕业 生227人,博士毕业生53人。目前在学研究生134人,其中博 士研究生51人,硕士研究生83人。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武汉植物园实行研究所统一管理 下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坚持在高水平科研中培养造 就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理念,科教结合,寓教于研,力求为国 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植物园注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 工作,将导师的 科研能力与教书 育人能力作为两 项同等重要的遴 选指标。将研究 生的成人与成才 培养相结合;在 不断加强研究生 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同时,注重提升研究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和 修养,关注研究生就业,积极为研究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 推荐工作。 硕士研究生实行“两段式”培养计划,优秀硕士研究生 可进行硕博连读。在学研究生可享受普通奖学金(硕士生 700元/月~ 1500元/月;博士生1100元/月~ 2000元/月),研 究生还可以申请中科院院长奖及各种冠名奖,同时半数研究 生可享受 “武汉植物园奖学金”,最高奖金额达5000元/年。 在园研究生入住研究生公寓(套间,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 间)。新生入学后,为每位学生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2011年武汉植物园预计招收硕士生35人,博士生16人, 接受部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生。 地 址:武汉市武昌磨山 邮 编:430074 联系人:王勇 蔡小丽 电 话:027-87510974 网 址:http://www.wbgcas.cn E-mail:wbgyzb@wbgcas.cn 武汉植物园 148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简称“水生所”)坐落于 湖北省武汉市风景秀丽的珞珈山麓、东湖之滨,历史悠久, 积累深厚。其前身是1930年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 然历史博物馆,1954年由上海迁至武汉。 水生所科学研究的总目标是根据国家需求,针对水生态 环境不断恶化和水质性缺水日趋严重的这一我国和世界性重 大问题,发展淡水生态学、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渔 业生物技术和水环境工程研究,并通过这些研究在基础、应 用基础与应用三个研究层次上的有机结合,为我国的水生态 环境保护、渔业模式优化和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基 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攀登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可 持续发展研究的科学高峰,将水生所建成具有高学术地位和 独特作用的,代表国家最高水平和国际著名的研究机构。 目前水生所设有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水环境工程 研究中心、水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藻类生物学及应用 研究中心。拥有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武汉)、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开放试验站(国家级)、湖 北省水体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水环境工程研究中 心,并建有亚洲最大的淡水鱼类博物馆,拥有白鳍豚馆以及 中国最大的淡水藻种库,配有100多亩的鱼类和水生生物育 种基地。 自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水生 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凝炼目标和结构调 整,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一大批包括“973”、 “863”、重大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等千万和 百万级的国家项目已由水生所的科学家领衔主持。 水生所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有水生生物学、遗传 学、环境科学和海洋生物学4个博士学位培养点,有动物学、 水生生物学、遗传学、环境科 学、环境工程学和水产养殖6 个硕士学位培养点,具有招收、 培养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研 究生资格。水生所在生物工程 和环境工程专业领域招收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硕士享受与学术型硕 士相同的待遇。水生所师资力 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48人,硕士 生导师31人。水生所现有在学研究生、博士后以及高访学者 480余人。研究生待遇高,每年研究所在研究生生活、活动 方面的投入有600余万元。 2011年水生所预计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9人,预计招 收专业学位研究生12人,其中生物工程8人,环境工程4人, 实际名额以当年国家下达的招生数为准。各专业方向(含专 业硕士)接受免试生,预计招收学术型硕士免试研究生30人。 2010年4月~ 8月底接受申请,根据报名情况组织在5月底和 9月初进行面试,免试生的面试通知见http://edu.ihb.ac.cn。 凡符合推免生的条件,并取得水生所的“拟录取通知 书”,如因学校不肯向外保送,考生放弃学校推免生名额, 参加统考报考水生所,只要过国家分数线,研究所将优先录 取。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 编:430072 联系人:冯玺 电 话:027-68780672 网 址:http://www.ihb.ac.cn E-mail:fengxi@ihb.ac.cn 水生生物研究所 创新讲座 足球联赛活动 研究所远景 149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创建于1956年,是全国唯一 专业从事病毒学研究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所拥有亚洲最 大的病毒保藏库、“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全国唯一的 “中国病毒标本馆”。 2002年武汉病毒研究所被批准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 试点工程序列,针对人口健康、国家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需求,以新生疾病和重要医学病毒为主要研究对象, 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安全研究平台和病毒资源中心,在病毒 学基础研究领域中做出引人瞩目的原始创新,解决新生和重 大病毒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问题,显著提升病毒病防 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为国家生物安全提供技 术储备,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武汉病毒研究所与国家创新 体系各单元有机结合,在“人口健康与医药创新基地”中发 挥骨干作用,建立健全有特色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进和 培养病毒学杰出人才,努力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具有“一 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研究 所,成为国际知名的病毒学研究机构和国际新生疾病研究防 御网络中的重要成员。研究所设有25个学科组,以及新布局 肝炎病毒、流感病毒(SARS)、艾滋病病毒、抗病毒药物等 医学病毒研究学科组。 武汉病毒研究所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 主体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现有职工180人, 专业技术人员16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 人。研究所从国内外引进“百人计划”人 选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国家“跨世纪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 人选3人。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脱颖 而出,在国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 武汉病毒研究所是1978年恢复招生以 来第一批具有学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现 设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2个 博士专业,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 物学2个硕士专业。研究所现有指导老师40 余人,在读研究生24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 生110余人。 武汉病毒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 的科研人才,以切实解决国家人才需求为 目的,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培养环境,打 造轻松的人文氛围,提供坚实的科研学习 平台,吸引更多的优秀才子进入研究所,在病毒学领域成长 为优秀的科学家。武汉病毒研究所仍将秉承“唯实、求真、 协力、创新”的院风,以优越的生活环境、一流的学习和研 究条件、丰厚的奖助学金,欢迎世界各地优秀的莘莘学子。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中区44号 邮 编:430071 联系人:王燕飞 朱晓燕 电 话:027-87199143 027-87198366 传 真:027-87199143 网 址:http://www.whiov.ac.cn E-mail:yjs@wh.iov.cn wyf@wh.iov.cn 武汉病毒研究所 病毒所 150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 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亚热带生态 环境与区域农业研究的研究机构,系第三世界科学院-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TWAS-UNESCO)会员计划优秀研究中心成 员。 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系统格局与过程调 控、畜牧健康养殖与农牧系统调控技术、作物耐逆境分子生 态学机理及其品种选育,包括亚热带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格局 与发展模式、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调控、作物耐逆境的分 子生态学机理、耐逆境杂种优势利用与品种选育、集约型养 猪业产品健康与环境安全、亚热带农牧系统草食畜牧业健康 养殖等创新研究内容。研究所根据主要研究方向设置了3个 研究中心,拥有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 室、中国科学院与湖南省共建的农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分别在湖南桃源、广西环江和湖南岳阳部署了3个生态试验 站,其中桃源农业生态站和环江喀斯特生态站为国家级台站 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站(CERN),洞庭湖湿地生态站 为新建的所级台站。 研究所为硕士研究生提供900元/月的助学金,为博士 研究生提供1300元/月的助学金,还提供中国科学院奖学金 (1/4的学生可择优享受450元/月的奖学金);招收的研究生均 为中国科学院公费。研究所导师队伍强大,课题经费充足, 科研设施完善,工作条件优越,研究生公寓条件舒适。硕士 研究生基础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完成,博士研 究生公共学位课在中国科学院广州教育基地完成。 研究所招生专业为:生态学(博士和硕士点)、动物营 养与饲料科学(硕士点)。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 邮 编:410125 联系人:王新洪 电 话:0731-84615205 传 真:0731-84612685 网 址:http://www.isa.ac.cn E-mail:rshch@isa.ac.cn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生着装仪式 151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是中科院华 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机构。研究所现有职工250余 人,其中高级职称67人,博士、硕士生导师18人,先后引进 中科院“百人计划”等国外留学回国人才23人。研究所下辖 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电子有机聚合物 材料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实验室,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研发 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化学灌浆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承担 多项国家、中科院、省、部、委级重点项目及一大批与地方 和企业的合作课题。建所以来,研究所共取得国内外先进水 平的科研成果215项,申请专利388项,授权专利268项。此 外,研究所还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两种学术期刊。 研究所既是研究中心,又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 教育秉承“少而精”的特色,重点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许 多毕业生现已成为全国各行各业的领导和骨干力量。 优势学科领域 天然资源化学增值研究、有机合成与天然产物化学、环 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与精细化工材料、电子有机聚 合物材料、化学灌浆材料与工程技术、药物化学。 招生专业 广州化学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首批批准的 硕士学位培养单位,2001年经批准招收博士研究生,现设1 个博士培养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3个硕士培养点(有 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 办学特色 广州化学研究所已有31年研究生培养历史,定位以应用 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研究。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符合国 家政策导向、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在从事应用基础课题 研究的同时,还在导师指导下直接与企事业单位进行研发项 目合作研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锻炼了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研究生在同一平台上通过基础与应用 研究相结合,直接积累专业工作经验,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到2009年底止,研究所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5.2%。 研究生待遇 广州化学研究所为研究生提供助学(研)金。对优秀学 生设立广州化学所研究生奖学金奖,另外根据单位业绩学生 可不定期享受绩效津贴。学生宿舍每间2人,内有独立卫生 间,配置热水器、电话及宽带网接口。 2011年硕士招生考试大纲正在修订中,预计6月在中科 院研究生院和广州化学研究所主页上公布,招生考试参考书 目目前参照2010年硕士招生参考书目执行,最终以2011年全 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为准。 欢迎热忱欢迎各大高校推荐免试生,应历届大学本科及 硕士毕业生报考!详细信息请浏览研究所主页。 地 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 邮 编:510650 联系人:刘盈 邹文秀 电 话:020-85231264 网 址:http://www.gic.ac.cn E-mail:liuying@gic.ac.cn 广州化学研究所 广州化学研究所实验大楼 2008年广州化学研究所新竣工的研究生公寓 15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所址在 广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为中国 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单位。研究所现有职工481人,创 新编制264人,研究员61人,博士生导师59人,中科院“百 人计划”18人,中科院/国家外专局“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创 新团队”1个。 研究所设有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 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 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 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尺度海洋观测(联合)开放实验室 和南海深海过程联合实验室。 研究所拥有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国家野外试 验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海南热带海 洋生物实验站(国家野外试验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汕头海洋植物实 验站和西沙、南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站,拥有“实验1号”、 “实验2号”和“实验3”号三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 以及南 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信息中心。 建所50多年来,南海海洋研究所积极开展以南海为重点 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调查和研究,承担了一系列国家战略 性海洋重大科技任务。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系列后,研 究所进一步凝练学科目标,明确学科方向,充分发挥综合优 势,围绕国家对海洋科技的战略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 沿,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 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 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 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根据我国实施“科技兴海” 战略和维护海洋权益的需求,研究所以南海区域海洋过程的 理论创新为重点,推动海洋应用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展海洋 矿产资源勘查、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工程环境与军事环 境评价和预测等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大科 学问题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和维护海洋权 益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贡献。 截至2009年,南海海洋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663项, 获国家、中科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36项;申请专利143 项,获授权专利72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541篇。目前研究 所主持、承担“973”、“863”、国家基金项目等200余项,与 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与合作,与欧、美、日、 澳等海洋科学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密切。 目前,南海海洋研究所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 站,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环 境科学等5个博士学位培养点和6个硕士学位培养点,以及环 境工程、生物工程、地质工程3个工程硕士培养点。研究所 现有在学研究生28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1人,硕士研究生 151人。研究所生活条件和科研、学习环境优越,助学金及 研究津贴优厚。 热忱欢迎有志于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年学子报考! 地 址:广州新港西路164号 邮 编:510301 联系人:李丹 电 话:020-89023135 网 址:http://www.scsio.ac.cn E-mail:yjs@scsio.ac.cn 南海海洋研究所 园区概貌1 园区概貌2 153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 于1929年,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易现名。目 前, 华南植物园主要围绕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 境退化与生态恢复、系统进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 持续利用、农业及食品质量安全与植物化学资源、植物种质 创新与基因发掘利用以及园林园艺等方面进行基础性、前瞻 性和战略性研究。植物园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实力雄 厚、梯队合理、爱岗敬业的导师队伍,近年主持国家“863” 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杰出青 年基金项目以及中科院、广东省重大、重点项目数十项;研 究成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80 年以来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5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202 项;2008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2009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华南植物园多名导师 还担任国际知名期刊编委,如《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Global Change Biology》、《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等。 园内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既具有潜心读书、专心研究的学 术氛围,亦具备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所独有的多种优势。 科研支撑条件:1. 华南植物园有完善的科研条件与基础 设施。标本馆收藏标本100余万号,图书馆收藏专业书刊20 余万册,并购入ISI等多种数据库;拥有中科院植物资源保护 与可持续利用重 点实验室、中科 院退化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与管理 重点实验室、广 东省数字植物园 重点实验室,以 及 分 子 生 物 学、 生理生化、植物 化学等专业实验 室及计算机信息 网络中心等大型 仪器和支撑系统 设 备。2. 拥 有 占 地1133公 顷 的 鼎 湖山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我国第 一个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和占地300公顷的中国亚热带最大的植物园,园内 种植保存有热带亚热带植物10000多种,是我国最大的植物 基因库之一;拥有建站30年的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 站,建站20年的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以及建站40 多年的小良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站。 研究生培养特色:以质量为核心,采取导师负责制或导 师负责下研究生指导小组分工协助的培养方式。在学科组的 督导下,充分利用学术梯队人才的群体优势,发挥集体培养 的辅助作用。 有关学位点及招生情况:1. 华南植物园拥有博士培养点 3个,硕士培养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植物园现有 博士生导师45人,硕士生导师47人(详情请登陆华南植物园 网站“人才培养”之“导师介绍”栏目查阅)。2. 2011年博 士招生专业有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 士招生专业有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园 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工程。3. 2011年预计招收博士生45 人,硕士生90人(实际名额以当年国家下达的招生数为准)。 4. 接收高等院校成绩优秀的推荐免试生,接收单位委托培养 的委培生(定向)。报考硕士生成绩优秀者可硕博连读。5.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学习期间除按国家规定发放助学金、 奖学金外,单位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博士生1300元/月、 硕士生800元/月~ 1000元/月);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中成绩 突出者,可申请研究助理,并根据工作中贡献大小取得相应 的研究助理津贴;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可获发表论文奖金; 在学期间还可享受广州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健、节日费 等福利待遇。6. 就业:根据国家需要学以致用,择优分配和 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为95%以上,就业 前景良好。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邮 编:510650 联系人:赖志敏 宋丽英 电 话:020-37252882 传 真:020-37252831 网 址:http://www.scib.ac.cn E-mail:shongly@scib.ac.cn 华南植物园 标本馆大楼 研究生公寓 154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2001年作为 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型研究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 工程试点单位,是我国唯一从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综 合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其战略任务是开拓新能源与 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集成。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科学 院 可 再 生 能 源 与 天 然 气 水 合 物 重 点 实 验 室 和 广 东 省 可 再 生 能 源 研 究 开 发 重 点 实 验 室, 是 中 国 科 学 院 广 州 天 然 气 水 合 物 研 究 中 心 的 主要挂靠单位。 广 州 能 源 研 究 所 拥 有 一 批 在 新 能 源 与 可 再 生 能 源 领 域 学 术 造 诣 深、 国 际 国 内 影 响 较 大 的 学 术 带 头 人 和 导 师 队 伍, 有 处 于 国 际 学 术 前 沿, 符 合 国 家 战 略 需 求 的 在 研 项目140余项,有良 好的科研条件、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途径以及鼓励创新的 文化环境。 目前广州能源研究所拥有学术型硕士学科培养点7个: 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环境工程、化学 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海洋地质;专业学位培养点4个:动 力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和生物工程;博士培养点1个: 热能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太 阳能、海洋能、固体废弃能、地热能、微能源系统、先进燃 烧、空调制冷、有机材料和能源战略等基础研 究和技术研发。研究所现有硕士生导师19人, 博士生导师21人。 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第一年在中 国科技大学进行学位课程学习,主要完成基 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年起回广州能源研究所学 习,完成实验及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学制3 年,在广州教育基地完成学位课程后,回研究 所完成实验及学位 论文。学生在学期 间除享受基本助学 金外,还享受研究 生助理岗位津贴及 各类奖学金。 广州能源研究 所为研究生创造潜 心读书及科研的学 术气氛,定期组织 学术报告会,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全面素质。住宿环境优美, 园区统一管理。硕士宿舍为两到三人一套间,博士宿舍为两 人一套两室一厅单元房。配套设施包括独立洗手间、太阳能 热水器、活动室,以及篮球场、网球场和健身房等体育场地。 作为面向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广州能源研究所以培养 高素质科研人才为宗旨。近年来,研究所的培养质量不断提 高,毕业生就业去向多为国家大型企业,颇受用人单位的青 睐,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也有部分研究生在国内国 际知名学府继续深造。 2011年,广州能源研究所预计招收博士生15人,硕士生 40人,其中包括若干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全部研究生为 国家计划内招生,免学费,统一培养,且享有同等助奖学金 等待遇。 地 址:广州市天河区能源路2号 邮 编:510640 联系人:张韵 电 话:020-87057626 传 真:020-87057677 网 址:http://www.giec.ac.cn E-mail:zhangyun@ms.giec.ac.cn 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鸟瞰图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2008年青年研究生学术 研讨会会场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2008届全体毕业生合影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研究生社会实践合影 155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是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 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地球科学和 环境科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所现有职工284人,其 中科技人员219人,研究员5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 斯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80多人(含海外兼职博导), 中科院“百人计划”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 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2 人。 研究所发展目标是以地质学、地球化学、海洋科学、环 境科学研究为先导,在海陆岩石圈演化与矿产资源和区域环 境与可持续发展两大主要领域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 的研究成果,为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能 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知识基础。研究所现建 有“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年代学与地球 化学”和“边缘海地质”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极端环境 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2个重点实验室以及“资 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矿物物理与矿物材料研究开发”2个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另外还有与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联合建 立的“化学地球动力学联合实验室”以及国家大型科学仪器 中心——广州质谱中心, 2007年中科院批准建立的“中科院 珠江三角洲环境污染与控制研究中心”,2008年研究所组建 的“石油天然气与矿产资源研究中心”。研究所“有机污染 物 的 区 域 环 境 地球化学过程” 和“ 地 幔 柱 动 力 学 及 其 在 华 南 大 陆 演 化 中 的作用”2个研 究 团 队 获 得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创 新 研 究 群 体;“岩浆作用 与成矿”研究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 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珠江三角洲危害健康的环境毒害物 的污染机理与防治技术”和“珠江三角洲人地系统演进与人 地关系协调研究”2个研究团队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 研究团队。 研究所拥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实验仪器设备,能供 科研和教育使用。其中包括地质和环境样品物质成分与物质 性质分析、地质年代学测定、矿物结构与形貌观测、高温 高压实验模拟等4大系统,为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分析测试、 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近年来,研究所实现了快速发 展,科技竞争力明显得到提升、科技产出丰硕,凝聚了一批 国内外优秀的科技人才,已经形成了学科结构相对合理、研 究机构与支撑平台相对配套的科研结构与组织体系,建立和 发展成为我国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目前,研究所拥有地 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5个博士学科培养点:地 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 床学、构造地质学、环境 科 学、 环 境 工 程;9个 学 术型硕士培养点:地球化 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第四纪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海 洋地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人 文地理学;1个专业学位培养点:环境工程。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实力雄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 声誉,具有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条件和经验。研究生在读期间 可以申请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中短期出国及中外联合培养研究 生项目,同时还可以申请中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和各类冠名奖 学金等。助学金按国家标准发放,参加导师课题期间可申请 研究助理岗位津贴,待遇优厚。研究所2011年研究生招生仍 为国家计划内公费。 地 址:广州市天河区科华街511号 邮 编:510640 联系人:马跃良 电 话:020-85290221 网 址:http://www.gig.ac.cn E-mail:zhaoban@gig.ac.cn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156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研究 院”)由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三 方共建,行政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 立科学研究机构。 研究院定位 成为以国家健康和生物医药需求为主导,以国际前沿的 致病机理研究、高水平核心技术创新与集成为核心,致力于 构筑我国医药、疫苗及诊断的创新研究实体,提高生物医药 研发和产业化水平,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 务。 主要研究领域 三大研究方向: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化学生物学;感染 与免疫。 主要研究对象:新发传染病、肿瘤、代谢性疾病、心血 管疾病。 人员结构 研究院拥有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科研与管理人才队伍。截 至2010年4月8日,全院在职职工共有324人,80%的科研人 员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研究院主要学术带头人是从海 内外引进的优秀科学家,大多数曾在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 机构担任教授、副教授,或在跨国制药公司担任高级研发及 管理人员,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方面有着较为 丰富的经验。研究院现有全时研究员23人,客座研究员15人。 包括“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 划”10人,“863”领域专家1人,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国家级 人选1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重大研究计划“发育与 生殖”专家组成员1人。建立了一支由海外优秀科技人员组 成的海外科研团队。 国际交流与合作 研究院发挥自身优势,与国际医药领域业内机构保持紧 密联系,以项目合作、参加国际会议、举办国际研讨会和学 术论坛、聘请知名学者(包括诺贝尔奖医学奖获得者)来 华讲学等各种形式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2005年~ 2009 年,共开展国际合作项目10多项,举行国际会议12次,接待 国外来访团队或个人130多人次;研究院平均每年因公出访 共30人次,分别赴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参加国 际会议与国际合作研究交流,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ASBMB)在研究院设立中国办事处(该办事处是美国之外 的唯一办事处),著名期刊JBC在研究院设立办公室。 研究生教育 研究院现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细胞生 物学3个博士、硕士学科培养点。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共建“医药生物技术系”,并通过“医药生物技术系”招 收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 研究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奖助结合的原则,研究生同 时享受医疗、保健等福利待遇。硕士研究生每月可获1000 元~ 1200元的基本助学金及科研助理津贴。对优秀研究生, 研究院还予以发放科研奖励金、优秀奖学金,积极推荐其参 加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及各类冠名奖的评选,资助其参加 国内外学术会议等。 截至目前,研究院已毕业研究生49人,其中博士毕业生 13人,学生就业率100%。 2011年研究院预计招收学术型硕士生30人(含推荐免试 硕博连读研究生)及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预计 招收博士研究生25人。 地 址:广州科学城开源大道190号中科院广州生物  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科研教育处 邮 编:510530 电 话:020-32015280 网 址:http://www.gibh.cas.cn E-mail:education@gibh.ac.cn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157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简称“先进技术院”)于2006年2月 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友好 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先进技术院由集 成技术研究所——致力于现代装备制 造业及服务业的基础性、前瞻性、战 略性的研究,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 究所——致力于低成本、集成化、网 络化、智能化的创新医疗设备的研究, 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致力 于数字城市、数字生态、数字工程等 应用领域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网格技 术、智能技术与仿真模拟技术研究,开放技术平台,工程中 心,行政管理部门等部分组成,同时设立学术委员会、工业 委员会。 先进技术院的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一流的具有学科交 叉背景的学者,一流高技术含量的领军人才,具有高尚人格 和理想的社会栋梁。先进技术院实行开放办学,建立了科研 和育人交融互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与工业界最紧密 的结合。先进技术院研究领域宽广,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 工程、力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 互补创生了丰富的知识创新点,为勇于探索的学子提供了广 阔的舞台。研究生教育部分采用与香港及国际相关大学联合 培养的方式,提供了与来自全世界优秀的导师、留学生和国 内一流高校的同学平等交流的平台,实现技术平台共享,鼓 励创新,为广大学子提供自主思考和探索的土壤。国际前沿 领域的研究以及到海外拓宽学术视野的机会,使学生们享受 到思维碰撞的快乐。 建院四年来,先进技术院共培养研究生(包括与国内重 点高校联合培养的客座学生,下同)近900人。目前在读研 究生达450余人,其中留学生3人,在站博士后25人;导师近 60人,逾90%的导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的背景。截至2009 年底,先进技术院在研项目240余项,共争取科研经费约2.5 亿元;发表文章630余篇,其中SCI/EI论文近440篇;申请专 利18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5%;孵化企业14家,并与140 家企业签约合作。 先进技术院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2个博士培养点,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与 分子生物学3个硕士培养点, 以及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 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和生物工程5个领域的全日制专业 硕士培养点。2011年先进技术院预计在以上专业和领域招收 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 地 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学苑大道1068号 邮 编:518055 联系人:薛静萍 电 话:0755-86392091 传 真:0755-86392299 网 址:http://www.siat.cas.cn E-mail:jp.xue@siat.ac.cn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158 中 国 科 学 院 成 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建立于1958年11月, 是以应用及应用基 础研究和高技术创 新为主的综合性化 学化工研究开发机 构。2001年按照中国科学院战略布局调整,研究所转制为有 限公司。研究生招生以研究所的名义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统一管理下进行。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拥有不对称合成和手性技术四川省 重点实验室、催化与环境工程研究发展中心、高分子化学研 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皮革化工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中国 科学院成都分院分析测试中心5个研究开发机构,拥有手性 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在不对称合成及手性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皮革化工材料及 环境友好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催化技术及新型催化剂、 新型储能材料等领域开展研究。研究所主要学科方向有应用 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分析化学。 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拥有一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队伍, 现有职工336人,其中专业技术
本文档为【143-18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980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1-11
浏览量: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