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色谱理论与气相色谱法

a色谱理论与气相色谱法

举报
开通vip

a色谱理论与气相色谱法色谱法分析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色谱理论基础第三节气相色谱法*第一节概述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法”、“层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一、色谱法简介1901年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提出最初的认识:分离植物中的色素等有色物质现代:不再局限于有色物质,也用于分离各种无色物质*茨维特使用的色谱原型装置,用来分离植物叶片中的色素。固定相:固定于管子中的填充物(碳酸钙);流动相:将色素提取物置于管子上端,靠重力往下流,同时用石油醚淋洗;石油醚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固定相。色谱柱...

a色谱理论与气相色谱法
色谱法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色谱理论基础第三节气相色谱法*第一节概述色谱法(Chromatography)又称“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法”、“层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一、色谱法简介1901年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提出最初的认识:分离植物中的色素等有色物质现代:不再局限于有色物质,也用于分离各种无色物质*茨维特使用的色谱原型装置,用来分离植物叶片中的色素。固定相:固定于管子中的填充物(碳酸钙);流动相:将色素提取物置于管子上端,靠重力往下流,同时用石油醚淋洗;石油醚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固定相。色谱柱:管子及填充物叶绿素A叶黄素胡萝卜素*色谱分离原理:当流动相中携带的混合物流经固定相时,混合物中组分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之间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强弱不同,随着流动相的移动,混合物在两相间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得各组分在固定相中停留的时间不同,从而按一定次序由固定相中流出。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结合,实现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两相及两相的相对运动构成了色谱法的基础。*二、色谱法分类   1、按两相物理状态分类气相色谱(气体作流动相),气-固色谱、气-液色谱液相色谱(液体作流动相),液-固色谱、液-液色谱*2、按固定相的形式分类柱色谱: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填充柱色谱和毛细管色谱)纸色谱:以多孔滤纸为载体,以吸附在滤纸上的水为固定相薄层色谱:以涂渍在玻璃板或塑料板上的吸附剂粉末制成薄层作固定相*3、按分离过程中物理化学原理分类吸附色谱: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的物理吸附性能差异分配色谱:不同组分在两相中有不同的分配系数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原理排阻色谱:利用多孔性物质对不同大小分子的过滤作用亲和色谱法:利用与亲和性差异实现分离按其它原理:凝胶色谱,类似排阻色谱,渗透原理超临界流体色谱:特殊流动相*三、色谱法的特点(1)分离效率高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2)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10-6~10-9g的物质。(3)分析速度快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4)应用范围广几乎所有的化学物质。不足之处:被分离组分(未知物)的定性较为困难。*四、色谱分离过程及有关术语1、色谱分离过程流动相*2、色谱常用术语色谱图(色谱流出曲线)试样中的各组分经色谱柱分离后,随流动相依次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转换为电信号,在记录仪上记录为检测器响应随时间的变化的微分曲线,称为色谱流出曲线。*(1)色谱峰组分从色谱柱流出,检测器对该组分的响应信号随时间变化所形成的峰形曲线。特点:当进样少,组分浓度低时,呈高斯分布*(2)基线在正常操作条件下,仅用流动相通过色谱柱时,检测器响应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基线。特点:稳定的基线应为平行于横轴的直线。Baseline*(3)色谱峰高色谱峰顶点到基线的垂直距离(高度)称为色谱峰高。*(4)色谱峰的区域宽度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组分在色谱柱中谱带扩张的函数,可以反映色谱柱的分离效能。在能够将组分分开的情况小,峰的区域宽度越窄越好。度量色谱峰的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i)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偏差σ:它是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度的一半(EF/2)EF*(ii)半高峰宽W1/2:峰高一半处对应的色谱峰宽(GH) W1/2=2.354σ*(iii)色谱峰底宽Wb:色谱峰两侧拐点作切线与基线交点间的距离(IJ)。Wb=4σ*(5)保留值试样各组分在色谱柱中保留行为的量度。它反映了组分与固定相之间相互作用的大小*(i)保留时间tR: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相应于试样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ii)死时间t0:不被固定相保留(吸附或溶解)的组分从进样到色谱图上出现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iii)调整保留时间tRˊ:扣除死时间后的保留时间tRˊ=tR-t0(iv)保留体积VR:指从进样到出现某组分的色谱峰最大值时所通过流动相的体积。若色谱柱出口处流动相流量为F0(ml/min),则VR=tRF0(v)死体积V0:死时间内通过色谱柱流动相的体积    V0=tMF0V0:实际上是色谱柱内流动相所占的体积。*(vi)调整保留体积VRˊ:VRˊ=VR-V0(vii)相对保留值γ2.1:在相同操作条件下,两组分的调整保留值之比。*讨论:γ2.1只与柱温及固定相的性质有关,而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色谱法中,特别是气相色谱法中,广泛使用的定性数据;γ2.1是调整保留值之比,而不是保留值之比;可表示色谱柱的选择性,γ2.1越大,两组分的tR’值相差越大,越易分离;当γ2.1=1时,重叠。保留值又是色谱分离过程热力学性质的重要参数;*从色谱流出曲线,可以得到许多重要信息(1)色谱峰数目——可以判断试样中所含组分的最少个数。(2)色谱峰保留值(或位置)——可以进行定性分析。(3)色谱峰下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4)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柱分离效能的依据。(5)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第二节色谱理论基础*如某A、B两个组分的试样要使两组分完全分开,必须满足(1)相邻两个组分分开的距离要明显,也就是说两个组分的保留值要有明显的区别。(2)色谱峰的区域宽度:要窄。区域扩宽的速率应小于区域分离的速率,*作为一个色谱理论,应研究这两个方面:(1)组分在柱中移动的速率;(2)组分在移动过程中区域变宽的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一、塔板理论(platetheory)(以气-液色谱为例)1、分配平衡:塔板理论又称平衡理论,也就是说色谱过程可以看成是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平衡过程。AmobileAstationary(1)分配系数K: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到平衡时的浓度比,称为分配系数,用K表示,即:*分配系数一定温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即在液相中的浓度大(在液相中停留的时间长),出峰越慢;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选择适宜的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每个组份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同的K值是色谱分离的基础;某组分的K=0时,即不被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2)分配比k: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称为分配比,用k表示,即:*分配比k和分配系数K之间的关系:其中:l:液相;g:气相;m:质量;C:浓度;V:体积*讨论:影响因素:柱温、柱压;K与V无关,而k与固定液的体积又关(Vl);分配比k越大,组分在固定液中的量越多,相当于柱的容量越大,故k又称容量因子;与保留值的关系;当某一组分的色谱峰最高点出现时,说明该组分恰好有一半的量洗脱在的流动相中刚好流出柱子(体积VR),其余一半则留在柱内,即留在柱内的流动相(体积为Vg)和固定相(体积为Vl)中,根据物料等衡原理:*调整保留体积V’R与分配系数成正比。是色谱过程的基本方程,将反映色谱行为的保留值(VR、V0、VR’)与反映物质性质的热力学常数K联系起来。*容量因子k是调整保留时间和死时间之比,即表示溶质分子花费在固定相中的时间比在流动相中长多少倍。某组分的k越大,保留时间越长,反之亦然。*(3)色谱基本保留方程(气液色谱):色谱柱确定后,Vg和Vl即为定值,分配系数K不同的组分保留值不同,因而在色谱图上有不同位置的色谱峰。色谱分离的热力学基础。*2.塔板理论(platetheory):(1)塔板模型:将色谱柱假想为一个精馏塔,色谱柱中的固定相形象化为一系列连续的、相等体积的塔板。每一块塔板的高度称理论塔板高度H(板高)。精馏塔模型*将色谱分离过程比作蒸馏过程,直接引用处理蒸馏过程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处理色谱过程,即将连续的色谱过程看作是许多小段平衡过程的重复。*(2)塔板理论的假设:(i)在每一块塔板上被分离组分在两相(气液)间很快达到平衡,然后随载气一个塔板一个塔板的方式向前移动。对于一根柱长为L的色谱柱,则组分在柱中达到平衡的次数n为:n=L/Hn——称为理论塔板数,H为每一块塔板的高度。与精馏塔一样,色谱柱的柱效随理论塔板数n的增加而增加,随板高H的增大而减小;*(ii)载气(流动相)进入色谱柱,不是连续的而是脉动式的,每次进气为一个塔板体积;(iii)试样开始时都加在第0号塔板上,且试样沿色谱柱方向的扩散(纵向扩散)可忽略不计;(iv)分配系数在各塔板上是常数。*(3)塔板理论的内容:(i)当组分在柱中的平衡次数,即理论塔板数n≥50时,可得到基本对称的峰形曲线。对于气相色谱,n约为103~106,流出曲线趋近正态分布曲线。(ii)试样进入色谱柱后,只要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有微小差异,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后,可获得良好的分离。(iii)由塔板理论可导出n与半峰宽度或峰底宽度的关系:*讨论:(i)tR一定时,峰宽越小,说明n越大(H越小),色谱柱的效能越高(柱效)。(ii)同一色谱柱,采用不同物质计算可得到不同的理论塔板数。(iii)在实际工作中,从上述两式计算出的n和H并不能充分反映柱效,因为采用tR,没有扣除死时间,因为组分在t0时间内不参与柱内分配。有时候n尽管很大,但色谱柱的分离效果并不好,需引入有效塔板数和有效塔板高度:*注意:由于同一根色谱柱对不同组分的neff不一样,在评价色谱柱柱效时,要注明是什么物质,也要注明柱温、柱压。例1:已知某组分峰Wb=40s,tR=400s。计算理论塔板数n.例2:已知一根1米长的色谱柱,neff=1600块,组份A在柱上的调整保留时间为100s,试求A峰的半峰宽和Heff。*(4)塔板理论的成功与局限:成功:(i)定量地说明了组分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率;(ii)解释了流出曲线的形状;(iii)提出了计算和评价柱效能高低的常数。局限:(i)只能定性地给出H的概念,不能解释H受哪些因素的影响;(ii)排除了一个重要参数——流动相的速度u,因而无法解释柱效与流速关系,更无法提出降低板高的途径(不能说明在不同流速下,可以测得不同的理论塔板数)。(iii)做出了四个与实际不相符的假设,没有考虑组分在柱中受到的动力学因素的影响:如扩散,传质阻力等,不能解释色谱峰变宽的原因。*二、速率理论(ratetheory):为了解决塔板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1956年荷兰学者范第姆特(VanDeemter)提出了速率理论。(气液色谱为例)。内容要点:吸收了塔板理论的概念,并把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结合进去,定量地解释了影响塔板高度的各种因素,导出了塔板高度H与载气线速度u的关系(u=L/t0):*其中:A、B、C为常数,分别代表涡流扩散项、分子扩散系数和传质阻力系数。上式即为范第姆特方程式的简化式。由此式可见影响H的三项因素:涡流扩散项、分子扩散项和传质阻力项。在u一定时,只有A,B,C较小时,H才能较小,柱效才能较高,反之则柱效较低,色谱峰将扩张。*1、涡流扩散项A什么叫涡流?*在填充柱中,当组分随流动相(载气)通过填充物向柱出口处迁移时,碰到填充物颗粒的阻碍,其流动方向不断地改变,形成类似“涡流”的流动。由于填充物的大小、形状不同及填充的不均匀性,使组分各分子在色谱柱中经过的通道直径和长度不等,造成它们在柱中的停留时间不同,使色谱峰变宽。*结果:峰变宽影响因素:(1)填充物的大小、形状(2)填充的均匀程度,空隙的规则dp:固定相的平均颗粒直径;λ:固定相的填充不均匀因子。固定相颗粒越小dp↓,填充的越均匀,A↓,H↓,柱效n↑。表现在涡流扩散所引起的色谱峰变宽现象减轻,色谱峰较窄。*2、分子扩散项B/u:B为分子扩散项系数样品被载气带入色谱柱后,是以“塞子”的形式存在于色谱柱内很小的一段空间。组分在轴向上(纵向)存在浓度梯度,导致组分分子产生浓差扩散,导致峰变宽。方向:沿色谱柱的轴向(纵向)B的影响因素:(1)柱内填充物(2)组分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B=2γDgγ:弯曲因子,反映柱填充物对分子扩散的阻碍程度,一般γ<1。Dg:试样组分分子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1)关于Dg:(1)不同组分的Dg不同(2)柱温和柱压变化会导致同一组分的Dg变化(3)与载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Dg∝(M载气)-1/2*U:载气的线流速,即u=L/t0U越小,组分在气相中停留的时间越长,B/u越大。解决:(1)采用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气体作流动相,如N2、Ar等(2)控制较低的柱温*3、传质阻力项Cu什么叫传质?物质系统由于浓度不均匀而发生物质迁移过程称为传质。传质阻力:影响此过程进行速度的阻力称为传质阻力。气相传质阻力液相传质阻力传质阻力*对于气相传质: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液相表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此过程由于传质阻力的存在,使得试样在两相界面上不能瞬间达到分配平衡。未进入液相的组分分子随载气流出,超前于进入液相的分子,引起色谱峰扩张。*对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阻力系数Cg为K为容量因子(分配比)采取措施:(1)减小固定相颗粒度(2)由于Dg∝(M载气)-1/2,也就是Cg∝(M载气)1/2,采用小分子量气体作流动相(H2、He)*对于液相传质:组分从气液界面扩散到液相内部发生质量交换,达到分配平衡后,然后又返回气液界面的传质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液相传质阻力,液相中的组分分子不能快速地到达气相,而气相中组分的其它分子仍随载气不断地向柱出口运动,导致组分分子在液相滞留,造成峰形扩张。*其中:df为固定液膜的厚度Dl为组分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解决方法:(1)减小液膜厚度(2)增大组分在液相中的扩散系数总的传质阻力相系数C=Cl+Cg液相传质阻力系数Cl为:*4、载气流速u对H的影响载气流速的选择作图求出最佳流速。以不同流速下的H对u作图,可得H-u关系曲线,图中的最低点,塔板高度最小(Hmin),柱效最高,该点所对应的流速即为最佳流速uopt。*数学处理*载气选择(1)当流速较小时,B/u项是主要影响因素,应选择M大的气体如N2、Ar等。(2)流速较大时,Cu项是主要影响因素,应选择M小的气体如H2、He等,可减小传质阻力,提高柱效。*综合以上,气液色谱速率方程(VanDeemter方程)范第姆特方程式对于分离条件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它可以说明,填充均匀程度、担体粒度、载气种类、载气流速、柱温、固定相液膜厚度等对柱效、峰扩张的影响。*速率理论的要点:1.被分离组分分子在色谱柱内运行的多路径、浓度梯度所造成的分子扩散及传质阻力使气液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能瞬间达到等因素是造成色谱峰扩展柱效下降的主要原因。2.通过选择适当的固定相粒度、载气种类、液膜厚度及载气流速可提高柱效。*3.速率理论为色谱分离和操作条件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阐明了流速和柱温对柱效及分离的影响。4.各种因素相互制约,如载气流速增大,分子扩散项的影响减小,使柱效提高,但同时传质阻力项的影响增大,又使柱效下降;柱温升高,有利于传质,但又加剧了分子扩散的影响,选择最佳条件,才能使柱效达到最高。*三、色谱基本分离方程1.柱效和选择性柱效指的是色谱柱的分离效能,用n或neff作为衡量指标。选择性指的是两组分能被色谱柱分开的程度。峰峰之间的距离越大,说明选择性越好。用保留值作为评价指标。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都难以描述难分离物质对的实际分离程度。即柱效为多大时,相邻两组份能够被完全分离。*色谱分离中的四种情况如图所示:①柱效较高,△K(分配系数)较大,完全分离;②△K不是很大,柱效较高,峰较窄,基本上分离;③柱效较低,△K较大,但分离的不好;④△K小,柱效低,分离效果更差。单独使用n和tR都不能说明问题*2.分离度分离度(R):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底宽度平均值之比。为了判断相邻两组分在色谱柱中的分离情况,在色谱分析中,引入分离度(R)这一概念*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大小受色谱过程中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保留值之差──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区域宽度──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R=0.8:两峰的分离程度可达89%;R=1:分离程度98%,两峰能明显分离;R=1.5:达99.7%,两峰已完全分离,相邻两峰完全分离的标准。*3.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通过上式可从色谱图计算R,当没有体现出选择性参数γ2,1与及neff的关系。令Wb(1)=Wb(2)=Y(相邻两峰的峰底宽近似相等),引入相对保留值和塔板数,可导出下式:*将R与柱效能参数neff,γ2,1联系起来,这就是色谱分离方程式。*可以继续推导:表明R随体系的热力学性质(γ2,1和k)的改变而变化,也与色谱柱条件(n)有关。*例1: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组分的调整保留时间分别为85秒和100秒,要达到完全分离,即R=1.5。计算需要多少块有效塔板。若填充柱的塔板高度为0.1cm,柱长是多少?解:γ2,1=100/85=1.18neff=16R2[γ2,1/(γ2,1—1)]2=16×1.52×(1.18/0.18)2=1547(块)Leff=neff×Heff=1547×0.1=155cm即柱长为1.55米时,两组分可以得到完全分离。*例2:在根长为1米的填充柱上,空气的保留时间为5s,苯和环己烷的保留时间分别为45s和49s,环己烷色谱峰峰底宽为5s。欲得到R=1.2的分离度,有效理论塔板数应为多少?需要的柱长应为多少?解:根据公式可求neff=16×R2×[γ2,1/(γ2,1—1)]2=16×1.22×(1.1/0.1)2=2788块*柱长L=neff×Heff,要求柱长,必须知道该柱的理论塔板高度Heff。该值即为1m柱的理论塔板高度!因此,只要将1m柱的理论塔板高度求出即可。要求1m柱的塔板高度,要先求出1m柱的理论塔板数。根据可求1米色谱柱的neff=16[(49-5)/5]2=1239故所需柱长L为:L=2788/1239×1m=2.25m*第三节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作流动相,分气液和气固色谱两类*一、气相色谱仪器*载气减压净化流量计色谱柱检测器进样记录仪压力表**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检测和记录系统、温度控制系统。*1、气路系统包括气源、净化干燥管和载气流速控制。*要求:(1)密封性要好;(2)流速温度;(3)流量测量准确A、载气: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氩气。一般用高压瓶贮装,选用何种载气,主要取决于选用的检测器和其他一些具体因素。*B、气路结构:C、净化器:除去载气中的水分、杂质D、稳压恒流装置:稳压阀*2、进样系统包括进样器及气化室。其作用是将液体或固体试样,在进入色谱柱前瞬间气化,快速定量地转入到色谱柱中。进样器*气化室为了让试样在气化室中瞬间气化而不被分解,要求气化室热容量大,无催化效应。为了减小柱前色谱峰变宽,气化室的死体积应尽可能小。3、分离系统:色谱柱,色谱仪器的核心部件填充柱:固定相充满整个柱子,U型或盘管型毛细管柱:固定相涂在毛细管内壁上(中空)*4、温控系统:柱室、气化室的温度控制试样必须以气体形式随载气进入色谱柱,而且在色谱柱中始终保持气体状态。温度对分配系数、组分的扩散系数等都有一定的影响方式:恒温法程序升温法:在一个分析周期内使柱温按预定的程序由低到高逐渐变化。适应于各组分沸点范围较宽的试样。*5.检测器(detector)浓度型检测器:热导池检测器(thermal-conductivitydetectorTCD),电子捕获检测器(electron-capturedetectorECD)质量型检测器:氢氧焰离子化检测器(hydrogen-flameionizationdetectorFID)浓度型响应信号和样品进入检测器的浓度成正比,峰高不随载气流速变化而变化,但是峰面积会受影响;质量型信号和进入检测器的样品的物质的量有关,载气流速影响峰高,但是不影响峰面积。*热导检测器TCD原理:气流中样品浓度发生变化,则从热敏元件上所带走的热量也就不同,从而改变热敏元件的电阻值,由于热敏元件为组成惠斯顿电桥之臂,只要桥路中任何一臂电阻发生变化,则整个线路就立即有信号输出。特点:此检测器几乎对所有可挥发的有机和无机物质均能响应。但灵敏度较低,被測样品的浓度不得低于万分之一。属非破坏性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原理:载气分子在63Ni辐射源中所产生的β粒子的作用下离子化,在电场中形成稳定的基流,当含电负性基团的组分通过时,俘获电子使基流减小而产生电信号。特点:对电负性物质(例如:卤化物,有机汞,有机氯及过氧化物,金属有机物,硝基、甾类化合物等)有很高的灵敏度。属非破坏性检测器。*氢氧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原理:在氢氧焰的高温作用下,许多分子均将分裂为碎片,并有自由基和激态分子产生,从而在氢焰中形成这些高能粒子所组成的高能区,当有机分子进入此高能区时,就会被电离,从而在外电路中输出离子电流信号。特点:体积小,灵敏度高,死体积小,应答时间快,但对部分物质如H2、O2、N2、CO、CO2、NO、NO2、CS2、H2O等无响应。属破坏性检测器。*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原理:燃烧着的氢焰中,当有样品进入时,则氢焰的谱线和发光强度均发生变化,然后由光电倍增管将光度变化转变为电信号特点:对磷、硫化合物有很高的选择性,适当选择光电倍增管前的滤光片将有助于提高选择性,排除干扰。*氮磷检测器NPD原理:在FID中加入一个用碱金属盐制成的玻璃珠当样品分子含有在燃烧时能与碱盐起反应的元素时,则将使碱盐的挥发度增大,这些碱盐蒸气在火焰中将被激发电离,而产生新的离子流,从而输出信号。特点:这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检测器,对含有能增加碱盐挥发性的化合物特别敏感。对含氮、磷有机物有很高的灵敏度。属破坏性检测器。*二、流动相和固定相1、流动相:载气(H2、He、Ar、N2)惰性,与组分无相互作用2、固定相:气固、气液色谱(1)固体固定相(2)液态固定相A、载体B、固定液*2、固定相:气固、气液色谱(1)固体固定相:一般为表面有活性的固体吸附剂,组分在固体吸附剂上的吸附系数差别较大常用:(i)活性炭: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性较强。(ii)活性氧化铝:有较大的极性。适用于常温下O2、N2、CO、CH4、C2H6、C2H4等气体的相互分离。CO2能被活性氧化铝强烈吸附而不能用这种固定相进行分析。(iii)硅胶:与活性氧化铝大致相同的分离性能,除能分析上述物质外,还能分析CO2、N2O、NO、NO2等,且能够分离臭氧。*(iv)分子筛:碱及碱土金属的硅铝酸盐(沸石),多孔性。如3A、4A、5A、10X及13X分子筛等(孔径:埃)。常用5A和13X(常温下分离O2与N2)。除了广泛用于H2、O2、N2、CH4、CO等的分离外,还能够测定He、Ne、Ar、NO、N2O等。(v)高分子多孔微球(GDX系列):新型的有机合成固定相(苯乙烯与二乙烯苯共聚)。型号:GDX-01、-02、-03等。适用于水、气体及低级醇的分析。*特点:(i)性能与制备和活化条件有很大关系;(ii)同一种固定相,不同厂家或不同活化条件,分离效果差异较大;(iii)种类有限,能分离的对象不多;(iv)使用方便。*(2)液态固定相气液色谱固定相[固定液+担体(载体)]:固定液在常温下不一定为液体,但在使用温度下一定呈液体状态固定液的种类繁多,选择余地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比表面积大,孔径分布均匀;化学惰性,表面无吸附性或吸附性很弱,与被分离组份不起反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不易破碎;颗粒大小均匀、适度。一般常用60~80目、80~100目。A、载体化学惰性的多孔性固体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作为载体使用的物质应满足以下条件:*填充柱气液色谱担体一览表*B、固定液固定液:高沸点难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对固定液的要求:(i)有适当的溶解能力:对易挥发组分有足够的溶解能力;(ii)选择性好:对各组分分离能力强,即K/k差别大;(iii)挥发性小,避免流失(iv)热稳定性好,不分解(v)化学稳定性好,不与被分离组分发生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固定液分类方法如按化学结构、极性、应用等的分类方法。在各种色谱手册中,一般将固定液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分为:脂肪烃、芳烃、醇、酯、聚酯、胺、聚硅氧烷等。介绍一下按相对极性分类首先规定:非极性物质角鲨烷(异三十烷)的相对极性为零,强极性物质β,β’—氧二丙睛的相对极性为100。其它固定液的极性可用下列方法计算。*选择一对物质作为分离组分:如丁二烯和正丁烷(1)分别在氧二丙睛和角鲨烷柱上测定相应的相对保留值,并取其对数(2)然后在待测定极性的固定液柱上测定相应的保留值,并取其对数(3)根据以下方法计算待测固定液的相对极性*氧二丙睛角鲨烷待测柱q1=lg[(tR’(丁二烯)/tR’(正丁烷)]q2=lg[(tR’(丁二烯)/tR’(正丁烷)]qx=lg[(tR’(丁二烯)/tR’(正丁烷)]待测柱的相对极性PxPx=100-100(q1-qx)/(q1-q2)Px=0~100*固定液的选择基本原则“相似相溶”,选择与试样性质相近的固定相非中弱强*具体考虑如下:(1)对非极性组分:一般选择非极性固定液,出峰顺序:按沸点由低到高(2)中等极性组分:选中等极性固定液,出峰顺序:沸点差别大,按沸点出峰;沸点差别小,按极性大小出峰(3)强极性:选择强极性固定液,出峰顺序按极性大小出峰(4)混合物:极性,出峰顺序:先非后极如:苯和环己烷,沸点相近,但苯含π键,易与极性组分作用,故选择极性固定液分离效果好*三、定性定量方法1、定性分析-保留值(1)用已知物对照进行定性(i)单柱比较法待定性物质*(ii)双柱比较法:两支极性完全不同的柱子*(iii)峰高增量法:*(2)用经验规律定性:没有纯物质的情况下碳数规律,沸点规律,文献保留值(i)碳数规律:大量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同系物保留值的对数值与其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成线性lgtR’=A1n+C1A1、C1为常数,n为碳数(n>=3)根据同系物中已知几个组分的保留值可推出同系物中其它组分的保留值。*(ii)沸点规律:在一定色谱条件下,同族具有相同C数的异构体,其保留值的对数值与其沸点成线性。lgtR’=A2Tb+C2A2、C2为常数,Tb为组分的沸点(K)*(3)根据文献保留值定性:没有纯物质的情况下(i)相对保留值定性法:用组分i与基准物质S的相对保留值γi.s作为定性指标对未知组分i进行定性的方法。γi.s只与两组分的分配系数有关,固定相性质和柱温确定,γi.s为定值。在色谱手册中都列有各种物质在不同固定液上的保留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定性鉴定。*(ii)保留指数法:又称Kovats指数规定:正构烷烃的保留值指数为其C数乘以100。如C-C-C-C-C-C,己烷,保留指数I为600C-C-C-C-C-C-C,庚烷,保留指数I为700被测物质的保留指数可采用两个相邻正构烷烃的保留指数进行标定。*测定时,将C数为n和n+1的正烷烃加到样品x中,进行色谱分析若测得保留时间分别为tR’(n)、tR’(n+1)、tR’(x),且tR’(n)
本文档为【a色谱理论与气相色谱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机构认证用户
爱赢
公司经营范围:网络软件设计、制作、图文设计、影视制作(编辑)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21-02-19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