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鸿章_以夷制夷_新论

李鸿章_以夷制夷_新论

举报
开通vip

李鸿章_以夷制夷_新论 �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 5期 � � 李鸿章�以夷制夷�新论 刘世 华 [东北师范大学马列部 � 博士生 � 吉林长春 � 130024] 提要: � 李鸿章面对史无前例的� 变局�和� 强敌� , 提出� 外须和戎, 内须变法�的主张, 试图通过 � 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争取实现自强的安定环境, 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他赋予传统的� 以夷制夷�以新 的内涵, 大胆地利用国际均势主义、利用矛盾,为中国赢得了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 这是应 当肯定的。清末自强运动失败,...

李鸿章_以夷制夷_新论
�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 5期 � � 李鸿章�以夷制夷�新论 刘世 华 [东北师范大学马列部 � 博士生 � 吉林长春 � 130024] 提要: � 李鸿章面对史无前例的� 变局�和� 强敌� , 提出� 外须和戎, 内须变法�的主张, 试图通过 � 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争取实现自强的安定环境, 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他赋予传统的� 以夷制夷�以新 的内涵, 大胆地利用国际均势主义、利用矛盾,为中国赢得了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 这是应 当肯定的。清末自强运动失败,李鸿章的外交政策亦随之破产,其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 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 � 李鸿章 � � 以夷制夷�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 K256 �以夷制夷�是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思想,贯穿其整个外交生涯。由于李鸿章的外交实践以 失败告终,他的这一外交策略也被全盘否定了。其实, �以夷制夷�在当时的中国国情下不但有 一定的合理因素,而且也是外交家唯一可以利用的外交手段。 一 � � 李鸿章从事外交的时代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时代。国际上,列强用军事外交强行 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进入国际大家庭,就付出了丧失主权的 代价, 这就注定了她在国际事务中被强食、被宰割的地位。国内, 清朝统治者昏庸腐 朽,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起伏,特别是经过了镇压太平天国的 14年,国力消耗殆尽, 原有的制 兵被彻底摧垮,整个国家积贫积弱, 正是�内忧不休,外患迭起�。然而,没落的清王朝不知奋 起,对严酷的形势毫无警觉,只是一味地摆着�天朝大国�的架子,不肯承认现实,不肯向对手学习。 相反,身居晚清政治、外交要冲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却表现出极为清醒的政治意 识和深思远虑。他敏锐而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新格局,面对着一批强大而凶残的新对 手。他说: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 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线。今则东西 海域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于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 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 军事器机之精工 力百倍,弹炮所到无坚不摧, 水陆关隘不足限制, 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 1]在这样的�变 局�与�强敌�面前, �中国向用之弓矛、小枪、土炮, 不敌彼后门进子之来复枪;向用之帆蓬舟楫、 艇船、炮划不敌彼轮机兵船,是以受制于西人。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虚妄之论,即 欲保和局守疆土亦无具而能保守之也。� [ 2]客观而理智地承认了中国的劣势地位和不利处境。 那么,中国将何以自立? 中国向何处去? 李鸿章放开眼界, 以极大的魄力, 明确地宣称: �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3]大胆地勾画出了中国应变的新思路, 即改变祖宗成法,努 力向西方学习, 在西学中强兵富国, 自强御侮,是为治本。同时, 为保障变法自强的安定环境, 努力争取和局, 避免战争,是为治标。由此,李鸿章的和局外交思想产生了。 和局对中国而言是承认不平等条约,并严格遵守; 争取和局,是在遵守条约的基础上,通过 �116� 外交手段避免卷入战争。在当时, 和局是不平等的, 争取和局需要付出代价, 人们据此认定李 鸿章争取和局的思想就是卖国思想, �以夷制夷�也就随之成了卖国手段。事实上,在当时的条 件下,争取和局是变法自强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否则兵连祸结,国力耗尽,不但无资兴办新事 业,也不能将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来, 更不用说聘请外国顾问和派人出国留学。因而,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 它体现了和局 � � � 自强 � � � 御侮这一总体思路。 问题在于, 中国积贫积弱,列强虎视眈眈,靠什么来争取和局呢? 李鸿章的敏锐之处在于, 他不但看到列强作为一个侵略整体对华的压迫与威胁,而且意识到列强作为一个组合体,其内 部又各有利益, 存在矛盾,充分利用其相互掣肘的诸因素,是弱国外交周旋之余地,是中国以和 局求发展的一线契机,谙熟历史的李鸿章即把这一外交策略冠以传统的外交术语�以夷制夷�。 有人认为,这是李鸿章不通时势, �不学无术�的表现。其实,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并不是纯袭 古代传统,仅操战国策之术,而是认识到了国际均势主义的存在,旨在利用均势,利用矛盾, �以 夷制夷�。 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上升阶段,争夺霸权,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只 有当其势均力敌时, 才出现国际间的一时和平,均势遂成为和平的保障,任何以霸权造成超强 的国家,都会受到他国的联合抵制,因而随着各国实力的消长,这种均势不断被打破,又不断形 成。弱小国家常常因哪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吞而侥幸存活下来。李鸿章主动采取�以夷制夷�的 外交策略就是想积极利用列强间的矛盾, 争取成为幸存者。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造成僵局, 有人提议以允许日本在台湾通商了结,李鸿章则认为�与其听一国久踞,莫若令各国均沾� [ 4] , 如果只允许一国通商,势必造成垄断局面而无法控制, 若使之成为公共口岸, 那么哪一个国家 都无法独占, �占之则必群起而争。� [ 5]其理论依据正是均势主义。 可见, �以夷制夷�这一外交策略思想,是李鸿章从当时中国的国情出发, 从对世界特别是 对资本主义列强的认识出发制订出来的,是他处在弱国外交的要冲上,为寻求出路而提出的新 的策略思想。 二 � � 纵观李鸿章的外交活动,如果把他的�以夷制夷�政策具体化,可分为有联有拒, �以夷制夷�、连纵结盟,三个相互交织而又依次深化的组成部分。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各国相继入侵中国,中国受列强的共同宰割,遂造成举国对 外一体敌对的态度, 产生了一体拒外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把中国和西方各国划分成两个分 明的壁垒, 一国有事, 诸国构煽,一国受惠,它国均沾,加重了外交事务的复杂性。李鸿章主持 外交后,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力量抗拒一强尚且不能, 更无法抵御诸强,因而必须摆脱感情因 素,利用其不同利益分别对待。 1870年李鸿章在处理天津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时就采用了这一有联有拒的外交策略。天津教案的肇事 者是法国,引起民众反抗后,也波及到英、美、俄, 法国即联合三国,共同压迫清政府, 提出种种 无理要求,使初办此案的曾国藩无计可施。李鸿章接办后,首先把英、美、俄与法国分别开来, 对他们�分别议抵赔修,似不至合伙兴戎� [ 6] ,然后专门对付法国, 终于解决了天津教案。1883 年正当中法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 广州沙面发生了烧毁法国房屋事件,该地他国商民教士猜疑 纷纷,恐受牵连。李鸿章得知后,一面指示地方官安抚民心,控制事端;一面请总理各国事务衙 门会同英、美、德与法国一起筹商,查办毁失房货,秉公议赔。他强调: �此案办了,告解彼族党 羽,再与法人专理越事,庶头绪不乱,而衅端不至多开。� [ 7]此时, 中法正交涉越南问题, 如果因 此事件使法国与其它列强结成一体,非但毁房事件越滚越大,中法越之间的问题也更难解决。 有联有拒意在区分列强间的不同利益、利害, 缓解国际上的压力,从而改变了以往中国以 �117� 寡敌众的被动局面, 开辟了对外交涉的新途径。它是李鸿章利用均势策略思想的产物,统属于 �以夷制夷�的范畴, 但�以夷制夷�还要更进一步, 是对有联有拒的加深和发展。 �以夷制夷�是李鸿章主要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 几乎每一次外交活动他都不同程度地 使用这一智术。1875年玛嘉理案发后,李鸿章奉命与威妥玛交涉,威妥玛恃强傲慢,提出一系 列无理要求,特别是要提滇抚岑毓英来京对质,这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无法容忍的。在烟台 重开谈判后,李鸿章决定利用各国公使压威妥玛让步。他放出风去, 烟台谈判与修改�天津条 约�有关, 吸引各国公使不约而同地以避暑为名来到烟台, 之后他借慈安皇太后万寿节之机设 公宴宴请各国公使及驻烟台海军将官。在宴席上李鸿章抓住时机�昌言于众, 以彼无实在凭 据,岑抚断难提京之理�[ 8] ,得到公众舆论的同情,使威妥玛态度软化下来, 次日便同意免提岑 毓英,开始其它条款的谈判。李鸿章的这一胜利引起各国瞩目, 提高了他的国际声誉, 外人评 价说: �在芝罘(烟台) ,他做过了没有一个中国大臣以前曾做过的事, 就是以后也很少有这样做 的� [ 9] , �他使人对他�以夷制夷�的手段和精确估计对手的杰出才能深信不疑。� [ 10] 1872年日本与朝鲜订立�江华条约�, 竟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 李鸿章对此深感忧虑。他 接管朝鲜事务后,采取积极措施,力挽已铸之错, 限制日本势力在朝发展。李鸿章采用的对策 是开放朝鲜与欧洲诸国通商, �欲杜日俄之隐谋, 惟与泰西诸国一律通商, 尚可互相牵制, 孑然 常存。� [ 11] 1881年美国来使欲与朝鲜通商, 李鸿章把握机会, 使朝美双方预定了条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次 年春由马建忠协助正式签订。该条约附有照会说明,朝鲜是中国的属国,之后, 德、英等国都效 法美国与朝鲜订约, 挽救了中国在朝鲜的宗主地位, 打破了日本在朝鲜的垄断局面, 使其不得 不承认朝鲜为华属, 此乃李鸿章�以夷制夷�政策的又一收获。 中法战争期间, 李鸿章的�以夷制夷�政策也收到一些效果。中法谈判时,他让驻欧大使曾 纪泽布置联英德制法国的计划,并电请总理衙门�雇德兵官 50人赴华,法人知之,必疑俾相(俾 斯麦)暗助� [ 12] , 以威胁法国。他还主动接近英使, 以开放朝鲜通商为条件, 要英国与越南订立 条约,牵制法国。这些计划虽未实现,但已使法国有所顾忌。 �以夷制夷�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是联合政策与结盟政策, 即连纵结盟。这一政策在国际政 治上有更大的实效, 也是近代外交的重大课题。 李鸿章最初产生结盟思想是想联合日本形成�东方防线�。他认为�日本拒苏、浙仅三日 程,精通中华文字,其兵甲较东岛各国差强, 正可联为外援, 勿使西人依为外俯� [ 13] , 积极主张 与日本订立条约,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他还强调指出,如果双方建交, �将来设有事变, 该国 虽未必遽为我用,而有此约牵制,不至增一劲敌。� [ 14]可以看出,此时李鸿章的结盟意识不是从 国与国间的利益出发,而是把着眼点放到了地域关系、种族关系、交通关系这些非政治因素上。 但是, 他的�联为外援,勿使西人依为外俯�的意图,已纳入了联络一方, 对抗一方的结盟范畴。 以后,虽然所谓的�东方防线�只是一纸空文, 但由于双方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是一个相互平 等的条约, 日本没有得到在华最惠国条款和入内地通商等特权, 无法进入列强的在华利益圈, 因而�各国驻京公使每有事会商,日本独不得与� [ 15] , 使日本实际上与中国处于同等的国际地 位,直到甲午战后。 1880年在处理中、日、俄的关系上李鸿章的连纵结盟思想基本形成。由于崇厚所签�交收 伊犁条约�未被批准,中俄关系紧张,战争一触即发。日本因吞灭琉球与中国有争执,同时因朝 鲜问题与俄国产生矛盾。李鸿章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中、日、俄三者间利害关系,既否定日俄联合的可能性,也 否定了联日制俄的可能性,认为�与其多让与倭, 而倭不能助我以拒俄, 则我既失之于倭, 而又 将失之于俄,何如稍让于俄,而我因得助于俄以慑倭?� [ 16]这是很明确的结盟思想, 其出发点已 �118� 越开了地域、种族等自然因素,专注于国家间的利益,基本具备了现代结盟的政治内容。之后, �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或多或少地受到李鸿章这一思想的影响。 李鸿章实施结盟外交的最终结果是 1896年签订了�中俄密约�,此段史实尽人皆知, 无需 赘述。尽管在对日战败的耻辱中, 在中国国际声誉急趋下滑的时候, 有这样一个密约可以给日 本一个威胁,可以稍缓中国在国际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中国确确实实被俄国欺骗了,李鸿章不 能不负有一定的责任。然而处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民族感情中, 联俄制日已成了举国一致的 呼声,如督抚大员张之洞、刘坤一等都上书提出联俄制日的主张,因而, 他人使俄亦难免此约。 所以�中俄密约�的签订既不能视为李鸿章的卖国行为,也不能认为他外交知识不如别人,只是 他适逢其会,成为订下此约的代表人。 长期以来, 人们对李鸿章�以夷制夷�政策有许多的论证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有人指责, 有人否定,有人 惋惜,不管哪一种都能在李鸿章近 30年的外交生涯中找到依据。本文在此例举了他成功或一 时成功的事例, 并不是不承认李鸿章在运用这一策略时的诸多失误和他的最终失败结局,而是 在于说明, 李鸿章毕竟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争得了和局。从中 法战争到甲午战争, 中国即得到 10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因而可以说,李鸿章这一外交政策是 可行的,有合理性的。 李鸿章时代的中国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 是一个承受着不平等条约的弱国对诸多个强大的 殖民帝国,在一个强权即公理的社会,作为外交家的李鸿章靠什么来应付这些贪得无厌的侵略 者呢? 李鸿章不同于他那些腐朽守旧的封建同行, 他一方面鼎力支持自强事业, �为日后张 本�, 一方面认真观察那个被蔑称为�蛮夷�之邦的资本主义新世界,寻隙求生。于是,他大胆而 积极地利用均势主义,钻均势的空子, �以夷制夷�。 均势主义作为国际强权政治牵制扩张的产物,虽然可以一时成为弱小国家利用矛盾,维护 主权、安全的权宜之计,却也存在着相当的危险性,一旦均势失衡或根本没有均势, �以夷制夷� 的结果就可能是被�夷�所制。近代中国外无平等的国际地位,内无强大的军事实力,外交家仅 凭外交策略�徒恃笔舌以与人争�[ 17] ,其难度何异于虎口逃生! 李鸿章对此认识得极为清楚, 曾明确指出: �洋人论势不论理,彼以兵势相压,而我第欲以笔舌胜之,此必不得之数也。� [ 18]因 而他一再强调�外交之道与自强之谋相为表里� [ 19] , 一方面要争取和局,另一方面则必须发奋 自强, 提高国力,为�以夷制夷�提供必要的保障。否则, �诚以洋务愈多而难办,外侮叠至而不 穷�[ 20]。可见李鸿章深知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利用均势, �以夷制夷�是一步险棋。 三 � � 李鸿章�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在实施中,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掣肘,使之空怀壮 志,终成悲剧人物。 首先, 政治的内在障碍。李鸿章时期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没落和清王朝衰败 时期,已无可挽回地滑向下坡路,根本无法与勃兴的资本主义势力抗争。清王朝被动地与西方 建交,又不能急图自强,事事俱以应付为主,加之官场敷衍习气, 构成了当时中国所特有的没有 一定方针的外交, �遇刚则柔, 遇柔则刚,既无定见,复少恒心� [ 21] , 使具体办理外交事务的李鸿 章无所适从。李鸿章对此深有体会: �中朝气太散,例太严, 此等事真不易为,为之亦不得力,徒 唤奈何?�[ 22] 尽管�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旨在维护封建统治, 但抱残守缺、妄自尊大的封建 顽固派却处处与讲究实际的李鸿章一派为难。他们以清流自居,以捍卫道统为本,只要谁敢违 背祖宗成法,他们就披挂上阵, 口诛笔伐。中法战争期间, �鸿章与宝海遂有分界保护之议,乃 外而疆臣,内而言路,皆以为不然。� [ 23]其实, �宝海三条�比�法越顺化条约�已为中国争得了几 �119� 分利益。后来�李福简约�签订,又是�异议蜂起, 当轴摇惑�[ 24] ,弹劾李鸿章的折子达 47 份之 多。因而,李鸿章叹息: �鄙人为局外浮言所困,行止未能自决。�[ 25]在这样的政治环境里, 李鸿 章争得的和局, 没有用来发奋自强,却在虚骄空论中耗尽了。马关谈判伊藤博文毫不掩饰地嘲 笑中国,自�天津条约�10年来墨守成规,以致战败。李鸿章自己更是倍感委屈: �十年以来,文 娱武嘻,酿成此变。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 以至购械、购船,悬以为历禁, 一旦有事, 明知兵力不敌, 而淆于群哄,轻于一掷, 遂至一发不可复收。� [ 26] � 以夷制夷�争取和局, 必须和 自强御侮联系起来才有积极意义, 只有当自强运动逐渐收到成效,并不断加强外交活动所依靠 的综合国力, �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否则终将在弱点全部暴露之后彻 底失败。所以梁启超评价说: �内政不修则外交家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 于李鸿章,其对外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 27] 其次, 不合理的外交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清政府的外交机关是总理衙门,大臣多至十余人,涉外事务无 成法可循, 遇事意见分歧,首席王大臣也不敢做主。上达皇帝则必谕令南北洋大臣商办, 意见 更杂,且迁延时日,很难正常发挥作用。甲午战败前,李鸿章从未任职总理衙门,却实际上主持 外交,进驻北京的公使,多先在天津与李鸿章会见,李鸿章的意见也能影响总理衙门。然而,按 制度,李鸿章的决定和采取的政策必须得到总理衙门的认可,这种微妙的关系必然造成牵制的 局面, 而尤以李鸿章受制为甚。他虽慨叹总署无人任事[ 28] , 又不得不事事向总署请示。这个 怪诞的体制使李鸿章难于放手实践他的外交政策。 再次,复杂的国际环境。由于中国被强行开放以后面临着的众多的强敌都想在华攫取更 多利益,因而引起的外交事件左右牵连, 极其复杂。如日本占领琉球时,正值欧洲各国要求免 内地厘金及与俄国交涉伊犁问题, 李鸿章�与英国威使、德国巴使议及(日占琉球) ,皆若漠不关 心。各国正合谋减内地洋货厘金, 若因球事求助, 适予以挟制之端。�[ 29]遇到这种情况,李鸿章 �以夷制夷�政策就难于运转, 无论利用哪一方都有反被利用的危险, 常常使他�只手空拳,不知 何以为计� [ 30]。中法战争期间, 中国正倾力于北圻和东南沿海的战争, 中日、中俄关系又因朝 鲜政变骤然紧张起来,法日联合的传言四起, 李鸿章深怕南北两线作战,既要对付法国,又要应 付日本,使�以夷制夷�政策受到很大限制,无疑加重其对外交涉的困难。 总之, 李鸿章从事外交近 30年,在一个半殖民地积贫积弱的国度里, 既没有政治上的配 合,又没有军事上的后盾,但他仍能利用矛盾�以夷制夷�, 并取得一定时期的安定环境以求自 强。就其个人而言, 他已经做了他应该做和所能做的一切,他最终的失败, 恰恰再一次证实了 弱国无外交这一论断。 注: � � [ 1] [ 2] [ 5] [ 11] [ 15] [ 16] [ 19] [ 20] �李文忠公(鸿章 )全 书�奏稿�卷 24, 10~ 11页;卷 19, 44页;卷 38, 51页; 卷 38, 46页;卷 39, 2页;卷 39, 4 页;卷 44, 28 页;卷 39, 4 页。见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台湾。 [ 3] [ 6] [ 17] [ 21] [ 22] [ 28] [ 29] �李文忠公 (鸿章)全书� 朋僚函稿�卷 19, 43页;卷 10, 9~ 10页;卷 13, 9页;卷 14, 23 页;卷 11, 27页;卷 14, 19页;卷 19, 2页。 [ 4] [ 13] [ 14] [ 18] [ 23] �李文忠公 (鸿章) 全书�译署函 稿�卷 2, 42页;卷 1, 3~ 4页;卷 1, 34 页;卷 2, 34 页; 卷 15, 33页。 [ 7] [ 8] [ 24] [ 25 ] [ 30] �李文忠公 (鸿章) 全书�朋僚函 稿�卷 24, 19页;卷 18, 17页;卷 24, 16页;卷 24, 6页;卷 24, 6页;卷 24, 6页。 [ 9]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2册, 335页,商务 印书馆, 1963。 [ 10] J. Q. P. Bland L i Hong�z hang, P. 335, New York, 1917。 [ 12] �李文忠公(鸿章)全书�电稿�卷三, 31页。 [ 26] �李文忠公尺牍�, 784页。 [ 27]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 18页,北京, 中华 书局, 1936。 责任编辑 � 张颖超 �120�
本文档为【李鸿章_以夷制夷_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7692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6-25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