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草沙水库

青草沙水库

举报
开通vip

青草沙水库青草沙水库 青草沙,是中国长江河口的一个冲积沙洲,位于长兴岛的西北方,属上海崇明县管辖。原名固定沙,1986年定为现名。青草沙拥有大量优质淡水,2006年9月1日,在中国工程院的倡议下,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为上海的水源地,以改变目前上海80%以上自来水源取自黄浦江的格局,全部工程将于2010年完工。青草沙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位于长江口长兴岛以北,年均径流总量为4896亿立方米,是黄浦江的49倍。青草沙水源地位于长江口江心部位,不受陆域排污的干扰,水体水质属于一类至二类。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使青草沙成为上...

青草沙水库
青草沙水库 青草沙,是中国长江河口的一个冲积沙洲,位于长兴岛的西北方,属上海崇明县管辖。原名固定沙,1986年定为现名。青草沙拥有大量优质淡水,2006年9月1日,在中国工程院的倡议下,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为上海的水源地,以改变目前上海80%以上自来水源取自黄浦江的格局,全部工程将于2010年完工。青草沙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位于长江口长兴岛以北,年均径流总量为4896亿立方米,是黄浦江的49倍。青草沙水源地位于长江口江心部位,不受陆域排污的干扰,水体水质属于一类至二类。水量丰富、水质优良,使青草沙成为上海市难得的优良水源地和城市供水的战略储备。 青草沙水库概况 10个西湖 青草沙水源地工程将在长江口南支北港江心,通过建设标高8.5米、总长43公里的大堤,圈围60平方公里的水面,形成我国目前最大的江心水库。这个江心水库究竟有多大,上海青草沙原水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晓如形象地说:“应该不会小于10个杭州西湖。”青草沙水库庞大的体积,其本身就具有建设难点,其位于的长江入海口,陈吉余曾感慨“研究了一辈子仍未完全摸清楚脾气”。专家认为,在如此复杂的河势下建水库,难度堪比三峡水库。 719万立方米 青草沙水库建成后,最大有效库容达5.53亿立方米,设计有效库容为4.35亿立方米。2010年供水规模达719万立方米/天,而黄浦江总的设计供水能力为500万立方米/天。供水范围为杨浦、虹口等上海10个行政区全部区域及宝山、普陀等5个行政区部分地区,受益人口超过1000万人,其规模占全市原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 68天 根据观测,1994年以来,青草沙水域因干旱或咸潮入侵等自然灾害,连续不能取水天数一般一年不超过15天,最多时为38天。水库建成后,正常运行期间,水位一般在3米左右,有效蓄水量不少于3.87亿立方米,按2010年预计达到的供水规模719万立方米/天算,可保证连续50天不取水情况下的正常供水,足以抵御发生在长江口的自然灾害或突发性污染事故。如果按水库最大有效库容5.53亿立方米算,即使每天供水950万立方米,也能确保至少连续68天供应合格淡水。 9米/秒 2009年,青草沙水库实现了龙口合龙。国内多名权威专家经数十次讨论,在去年12月26日,最终确认合龙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采用水库东堤深槽龙口方案。河海大学模型试验数据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当龙口合龙时,在最不利的水文、风力等施工条件下,龙口水流的瞬时流速可达9米/秒,常规的水利工程,在流速3米/秒的水流中施工是较为常规的,三峡水库大坝合龙时的瞬时流速也才7米/秒。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 建设必要性 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现有的原水取水规模仍远远不能满足上海市的用水需求,据预测, 2020年上海市供水总规模为1418m3/d,原水供应量存在较大缺口。 目前,上海市原水主要依靠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口陈行边滩二大集中水源地,其中黄浦江约占81%。由于黄浦江上游可供水量有限,且受到上游和沿岸污染的影响,水质相对较差且具有不稳定性,黄浦江上游水源已部分不符合饮用水取水标准;而陈行水库避咸蓄淡水库库容偏小,抗咸能力低下,供水规模已不能满足城市社会经济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本市 有关专家提出“关于青草沙作为水库开发的建议”后,经过十几年来的论证和研究,目前青草沙水源地的建设已被列入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因此,从改善原水供水水质、提高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的需求,尽快扭转上海市合格饮用水水源严重短缺的局面来看,青草沙水源原水工程建设十分必要而迫切。 项目概况 青草沙水源地位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下方,长兴岛北侧和西侧的中央 沙、青草沙以及北小泓、东北小泓等水域范围。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由青草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工程、长江过江管工程、输水管线及增压泵站工程三部分组成,供水总规模为719万m/d。 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计划于2006年9月开工建设,2010年4月世博会召开以前投入运行。 (1)青草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工程 青草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工程主要由青草沙水库、取水泵闸(包括上游泵闸和下游水闸)以及输水泵站等工程组成,水库总面积约67.2km,有效库容5.46亿m,取水泵站规模为170m/s。 (2)长江过江管工程 长江过江管拟建于上海长江隧道 下游约80m处,平行于长江隧道,穿越长江南港,至上海陆域五号沟登陆点。浦东侧越江点在五号沟,长兴岛越江点在新开河附近。过江管采用2根φ5500圆形隧道,单根长度约7.77km,输水规模为708万m/d。 (3)输水管线及增压泵站工程 输水管线方案包括岛域输水管线和陆域输水管线两部分。 增压泵站工程包括新建“五号沟泵站、龙东大道泵站和南汇泵站”以及黄浦江上游引水工程设施利用和改造(严桥泵站改造、临江泵站改造、曹行分支点闸门井、长桥提升泵房改造等)等部分。 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 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李春海说,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与青藏高原相毗邻,处于我国第二级地形阶梯上。四周由几条深大断裂带所包围。新生代以来,以断块运动为主,鄂尔多斯台向斜表现为中等强度的整体抬升,地形高差变化甚小,古地形条件有利于黄土堆积。所以,现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发育了典型的黄土地层和黄土地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形态复杂,发展速度快,它们是河流泥沙的供给地和初期搬运通道。黄土物质疏松,具垂直节理,易遭受侵蚀。黄土塬、梁、峁地形是今天黄土高原基本的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 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水土流失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尤其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地貌差异 根据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陇中高原。一称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是一个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属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沟谷、垄板地形。?陇东、陕北高原。包括六盘山以东,吕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也是一个盆地型高原,海拔800,1200米。经强烈侵蚀,除少数残留的黄土塬(董志塬、洛川塬)外,大部地区已成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间只有少数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状似孤岛。?山西高原。包括五台山、恒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地区。它由一系列褶皱断块山与陷落盆地组成。山地有吕梁、恒山、五台、中条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县、太原、临汾、运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区海拔在1000,1500米,石质山地构成高原的主体,黄土堆积仅限于盆地及山间谷地,分布范围约占全区面积的40,。?渭河平原,一称关中平原。位于渭河北山与秦岭之间,西起宝鸡。 西部不容易活树的原因 我国西部各省(区、市)自然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难以利用的土地多,气候普遍恶劣,地貌情况复杂,西北地区水资源贫乏,这些都是西部土地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障碍。在生态环境方面,水土流失是西部各省(区、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干旱区荒漠化、灌区土壤盐渍化、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和环境污染、森林草原退化等也是西部各省(区、市)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西部各省市区地质环境特殊,多山地、高原、盆地,自然条件严酷,再加上人为不合理的利用,使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口益恶化。赵跃龙(1999)根据脆弱生态环境成因类型选取指标将我国划分出7个脆弱生态区,其中有5个位于西部。 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1.水土流失 目前,西部地区60%以上的土地已经出现水土流失,其中黄土高原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到70%,西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大约为30%。按省域比较,西藏、宁夏和内蒙古三省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例均在70%;以上。 2.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69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约占95%。当前,全国土地沙化仍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大都在西部地区,影响着1/3的国土面积和4亿多人口的生产、生活。我国已有1/4以上的土地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我国西部7省区,其中新疆最多,其次是内蒙占,再次为甘肃、宁夏、西藏、青海和陕西。在我国西南地区,因水土流失,出现了“石漠化”,其中贵州的石山和半石山面积达到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极大地限制了土地开发利用。 3.草地退化 西部各省区市草地完全退化(变为沙地、戈壁、沼泽地、裸土地)的面积比例加大,可以看出内蒙古草地损失最为严重,已有15%的草地退化为难以于利用的土地。除数量退化外,草地质量退化严重,退化的草地产草量低,适口性差和有毒的植物增多,草地承载力下降,抗灾减灾能力降低。据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统计,全国约有1/5的草地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退化最严重的是宁夏,退化草地面积达97%;其次是陕西、甘肃,退化面积均达45%以上。 4.灾害须繁 我国西部地区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且西南、西北各有特色。西北地区为黄土高原区和风沙干旱区,主要灾害有干旱、水土流失、沙尘暴、暴雨、滑坡、地裂缝、病虫鼠害及地震等。西南地区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和地震、干旱、洪涝和水土流失等。山地灾害主要发生在云贵川和西藏高原的东部。西北青海省境内的龙羊峡和甘肃省的临夏一带也发生过大滑坡。地震灾害主要在藏南地区、云南、新疆、甘肃,以及宁夏海原带。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中游和黄河中游地区。 三、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在生态环境中,白然因素是导致环境变化的基础,而人为因素则起着加速或减缓自然过程的作用。我国西部地区环境恶化既有自然条件恶劣的原因,也有经济压力,保护政策无力以及人口素质低、保护意识差等因素的影响。陡坡种粮和毁林毁草开荒粗放式开发经营是我国西部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1.坡耕地面积大 据统计,全国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9151万亩。其中西部地区7134万亩,占全国70%以上。坡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区和黄土高原区,西南区1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占西部的70%以上。甘肃、四川、云南、重庆、贵州、陕西都分布着近千万亩至几千万亩的坡耕地。陕西、贵州大于25度坡耕地比例在20%左右。 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下,除宁夏、青海、甘肃、云南外,其他各省份坡耕地面积都有所减少。西部地区坡耕地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区域划分,西南区和黄土高原区大于25度的坡耕地面积最大。 2.毁林毁草种田,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 土地退化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毁林毁草种田,土地利用布局不合理。陕西、宁夏、甘肃、贵州四省不宜农耕地面积较大,除去坡耕地,就是毁林毁草开垦的耕地。 毁林毁草开荒,虽然增加了一些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但在生态环境方面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而进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吨,导致中下游江河糊库不断淤积抬高,不仅加重了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水患,也加剧了北方地区少雨干旱、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环境对土地资源开发的影响 过度的开发和不当的利用使得西部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反过来,土地和草场退化等极端恶劣的生态环境及其伴生的自然灾害,又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难度,成为现阶段土地资源开发的障碍,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西部地区未利用土地29.3亿亩,占全国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79.9%。其中有5.9亿亩未利用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占全国宜开发农用地的54%;适宜开发为耕地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57%。其中,西北地区现有宜耕土地约8000万亩,占全国总量的48%;西南地区现有宜耕土地约1500万亩,占全国总量的9%。因此,西部土地开发潜力很大。但同时也要看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等土地退化现象给西部土地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严重障碍。
本文档为【青草沙水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922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6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