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苔痕上阶绿[精品]

苔痕上阶绿[精品]

举报
开通vip

苔痕上阶绿[精品]苔痕上阶绿[精品] 出发与抵达 剑鸿 时空是我们的存在方式。时间似乎比空间更有灵性。肉体帮助我们占据空间,而意识帮助我们感受时间。我们在时间里获得生命和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又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失去。于是,我们试图抵抗,抵抗时间,抵抗自身的遗忘,也抵抗他人对自身的遗忘。这是何怀宏对回忆的诠释,却是我对散文理解的开始。 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凭着对生活的粗浅理解,写下了长长短短的几十万字,这些文字凝结了人生一个时期的回忆、思考和感悟。文字不算少,但我不认为自己就此找到了通往文学的小路,也不认为就此抵达了想要去的某个端点...

苔痕上阶绿[精品]
苔痕上阶绿[精品] 出发与抵达 剑鸿 时空是我们的存在方式。时间似乎比空间更有灵性。肉体帮助我们占据空间,而意识帮助我们感受时间。我们在时间里获得生命和对生命的自我意识,又在时间的流逝中不断失去。于是,我们试图抵抗,抵抗时间,抵抗自身的遗忘,也抵抗他人对自身的遗忘。这是何怀宏对回忆的诠释,却是我对散文理解的开始。 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凭着对生活的粗浅理解,写下了长长短短的几十万字,这些文字凝结了人生一个时期的回忆、思考和感悟。文字不算少,但我不认为自己就此找到了通往文学的小路,也不认为就此抵达了想要去的某个端点。如果非要给这些文字定位的话,我认为最好的词语是——抵抗,对逝水年华的抵抗,对平凡生活的抵抗,对由于忙碌而导致的记忆僵硬的抵抗。因为,当我再次回味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发现,时间,在以文字形式进行的抵抗中,似乎放慢了脚步, 或者说拉长了身躯,有了更多让我驻足观赏的风景。而我,除了依旧徘徊在失去和遗忘的警惕里,始终还在向文学出发的路上。 在我们这样的时代,搬弄文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心灵,需要一点独立于生活之外的勇气,也需要一点面对自己面对空旷的定力和耐心,就像在旷野点亮篝火,审美意义大于实用价值。就像在沙漠遥望海市蜃楼,安抚效用大于实际的温饱。但我赞赏这种行为,就像赞赏每一颗夜星的闪耀,每一朵鲜花的绽放。它们陪伴了在窗前失眠的人,指引了在野地走夜路的人,抚慰了咬紧牙关埋头生活暗自舔舐伤痛的人。标志时间的日历,从未像现在这么性急。容纳市井的街衢,从未像现在这么拥挤和喧嚣。人们也从未像现在这么实际——只做有利的事,只看到双手可以抓紧抓牢的事物。同样和我生活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的散文家范晓波说:这或许是写作者的小时代,但肯定是文学的大时代。 对文学的期许和张望,也许是每一个写作者走下去的理由。这是来自文学内部的热源。但文学之外,世界继续盲目前行,大多数人被裹胁着朝一个方向走,爱的能力在消失,紧张感压过幸福感,忙忙碌碌、琐琐碎碎,消解了人们面部鲜活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情,人的主体性和尊严被一天天侵蚀。如果有真实的记录者,将这个时代的一切表情,包括坚硬、无趣、浮躁、虚妄、忧郁、麻木、冷漠,一一记录下来,足可以构成对这个世界的隐喻。文学的想象力,比之现实的表现力,有时竟是那样苍白无力。所不同的是,文学尤其是散文,还要有思想和美,有作 者的体温,还要通过芜杂的事实抵达真相。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看到了自己以往文字的浅陋和稚嫩:用力的抒情,伤害了对真相的捕捉。细节的空泛,显示了对生活的漫不经心。空洞的议论,则背离了每天都在经历的现实根基。而曾经对于词汇的迷恋,也将原本想要构建的生活图像遮蔽起来,如“乱花渐欲迷人眼”。生活,是一个真实的整体,不断生成、流动,以原生态呈现在我的面前。它或许只需要一个真诚的描绘者,深入它的内部,着以本然的色彩和温度。而不需要任何人假装情圣和思想者,来渲染它的盛大和无明。这些缺点,令我不得不审视自己在文字上所走过的每一步。对我来说,写作,应该更像一种打捞和探险。打捞什么呢,打捞那些已经被遗忘的、被遮蔽的事物,那些被风吹散、被尘掩埋的碎片,然后走进它们的内部,找到其表面下的内容,以发现的名义,重新给它们命名,造出一个意义世界。探险什么呢,探险那些无力触及或不敢触及的隐秘,那些不能确定的、给予人疼痛感和耻辱感的心灵事件。 散文世界的声音众多。一个共同的声音是,散文,最不需要的就是掩饰,最难得的是听从自己的内心,是灼伤和炙烤,贴近皮肤的温度。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这是很多写作者还未来得及追问或者正在追问的问题。我的理解是,散文,是一个人的心灵简史,其实质是对 疼痛的梳理。这个疼痛,并非源于具体现实的事件,它可以是形而上化的生命疼痛,可以是潜藏的隐秘存在经验,也可以是一个人面对世界所发的诸如“花非花、梦非梦”似的虚幻体验。疼痛的深度,取决于作者理解世界的深度,取决于作者审查自己的深度。外在的热闹和平淡,都只是表面文章。有的人经历丰富,总在热闹喧嚣的中心生活,思想情感却一概平庸。有的人生活平淡无奇,思想却气象万千,性情却深厚丰满。史铁生大部分时间坐在轮椅上,而他却以文学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以自己的苦难为健全人背负了生死的答案,提升了生命的意识,我们几乎毫无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一种令千万人心疼的温暖。让我们在瞬息中触摸了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困厄中懂得了微笑。 生活咯痛了史铁生们,也咯痛千千万万个平凡的我们。当时间无情修改我们的面容,当岁月像风一样吹走了青春和血液中的温度,把一切化为齑粉,我们熟悉的世界一天天变得陌生,我们开始想象千百年后那个没有“我”的世界,鲜花照样会在春天盛开,阳光照样会在某个午后斜斜拐进窗户。我们开始学会将眼光投向人群,投向历史的深处,看到大地消失的事物,体验人生过客的苍凉。我们看到自己既生活在时间之内,又在时间之外,看到自己正在与世界周旋,最终和千万人一样,成为一个黯然的离场者。然后,我们去写作。写作,其实只是一次出发。至于我们要抵达哪里,以怎么的方式去抵达,每个人的路途是不一样的。如果失去的时间是一条河流的话。那么写作也 是一条漫长的河流。只有这样,抵抗才具有与遗忘和失去相对称的力量和耐力。里尔克说,作家永远是囚笼中的囚徒,永远在栏杆面前徘徊,后面有门他永远要从栏杆这边走,虽然他过不去。 我想,只要我们出发,走近这个栏杆,就是抵达。 被省略的庄稼 庄稼与土地的契约正在进行,庄稼似乎是违约者。 庄稼的队伍正在缩减,庄稼清楚,他引以为豪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了。他似乎像一位完成了使命的使节,噤若寒蝉地站在岁月的深处,一面慨叹,一面回忆。 稻子、玉米、小麦、大豆、绿豆、红豆、燕麦、粟、花生、油菜、番薯、荞麦、土豆,说实在话哪一位不是有功之臣。它们在季节的规定下被农人饱含希望一一种植。三月清明好下种,田野里农人吆喝着牛用犁耙翻动着泥土,整好秧田,撒好谷种,侍弄秧苗,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大豆、玉米、花生、粟、红豆在间隙的时间里被种到了地里,油菜也收了回来。农人刚忙碌完,布谷的割麦插禾的金玉良言从茂密的树林里传递着的时候,农人割完麦子,又开始插秧了,一亩亩水田 在农人的俯仰之间,不到一周的时间就遍布新绿了,农人的操作,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展示着他们司空见惯的技艺。他们手掌里揉搓着季节,季节里的农事按部就班。 春夏多雨。他们刚插完秧,选择一个雨后的初晴的日子,赶紧挖完土豆的地给栽上番薯。栽完番薯,田里的秧苗又赶上施肥管理。庄稼地里的草和庄稼进行着生长比赛,农人不停地忙碌着。禾苗扬花吐穗的时候,大豆、玉米在农人的精心呵护下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收完大豆玉米,不稍一月,稻子笑弯了腰,那诱人的金黄有黄金般的质感,农人满脸欣喜,总算是风调雨顺,收成不错。秋高气爽,晒干稻子,似乎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但季节是吝啬的,小麦、油菜、粟、土豆又该出种了…… 庞大的庄稼队伍从农人的家里到田地里,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粮食从果腹到变卖,虽说农人的辛勤没有白费,但是土里刨食难以担当大任,入不敷出是庄稼的惨淡回报。 于是,农人开始骂娘,在一阵泄愤之后,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机会终于来了,1995之后,打工潮开始兴起。就有农人丢下了锄头,向南方进军。一个月一千多,一年一万大几,有哪个不动心。看着荣归故里衣锦还乡高谈阔论洋洋自得自诩已经开始褪掉身上的泥土腥气的乡党的那副模样,这种诱导无疑是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和杀伤力的。 村里的人们开始大规模的位移,像候鸟迁徙或者像种子那样落地生根。老弱病残成了村庄的名片,庄稼开始了被省略的过程。南方人有的是米饭吃,最先被驱逐的是小麦,然后是燕麦、粟、红豆、荞麦这些杂粮。这些名词,记忆里是熟悉的,也曾有温暖和芬芳,只不过是判断的角度不一样。 这是经济需要,也是客观必然------发展才是硬道理。 时间继续深入。大豆、玉米、花生似乎也将被打入冷宫。年迈的留守老人说,能让田不荒已是万福了。孤独的禾苗站立在田里,修饰着乡村。面对零星的油菜花,蜜蜂只能果腹,它们酿不了丰实的蜜。谁也管不了太多,不少地方的稻田已开始长满凄凄芳草了。稻子的地位已经受到威胁了。庄稼的内容和形式已名不副实。庄稼失去了土地的豢养,似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庄稼面带羞惭地躲进了仓库,打算就此和土地诀别。庄稼一声不吭,蓬头垢面般地落荒而逃,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凉。庄稼没落了,青壮差不多和它形同陌路。 不少人遗弃庄稼的原因是需要,是穷则思变导致的必然结果。走出村庄到外面去闯是改变的捷径之一。韩非云:世异则事异。农人在面对现实中总结了经验。庄稼被省略,情有可原,假如我是农人也会弃庄 稼而去。 …… 庄稼养育过我们,而我们仅仅侍弄庄稼也是难以为继的。面对庄稼的被省略,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位政治经济学老师,他告诉我这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的矛盾。他给我说起了心理学需要的理论------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的,症结的存在是现实的需要。但他说需要在不同形式下也是可以转换的。庄稼的省略在某个时段也会重新被注入活力。他具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显然,他并不悲观。 他说,国人的口袋丰实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躯体膨胀的时候。鱼肉穿肠而过的时候,不仅标志着日子的丰盈,而且也标志着营养过剩导致成病的危险。 他说被省略的庄稼,又开始被人重新提起。因为有人说要吃粗粮,粗粮富含膳食纤维。燕麦、粟、红豆、荞麦一下子成了贵妇人,被打扮被包装得富丽堂皇堂而皇之得站在柜台上吸引眼球。不少人义无反顾的购买幻想一下子能从营养过剩达到各种指标都符合。 他列举的事实,让我感知到了他的论述高屋建瓴表述深邃直击本质。 我开始用他的观点考察这种现象。我发现绿色环保无公害的词语也添加到了备忘录。有的人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想自己去种。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收获健康,何乐而不为。 庄稼似乎不再是面目可憎,甚至在一定范围还会大规模种植,以适应人们养生、颐养天年的愿望。于是,不少有前瞻意识的人开始回归到了庄稼身上,用标签和广告打通经济受益上的命脉。庄稼的复活之路似乎已近,已吐露着春天般的气息。庄稼生长在农场和庄园里,葳蕤着生命的本质,不过,此时的庄稼已经打上了智者贴上的标签了。那样的庄稼很多人曾经也种过,只不过很多人种的时候一文不值。当很多人发生位置变换的时候,那样的庄稼已经变得金贵不可同日而语了。 否定之否定的意义和事物当初的属性是不一样的,被省略的庄稼,重见天日的时候,已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就如辛苦的农人发生质变的时候,反觉得某个时段的局部的温馨和怀念,虽然仅仅是口头上的阐述,但能够折射出且行且思的光辉已经是最奢侈的指望了。 省略的庄稼,省略和被尊重,只不过是需要的一个层面而已,虽然它 偶尔淡出,但它终究不会消亡。重要的是在阴阳消长的过程中,代表着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归宿的叛逆与救赎。 省略的庄稼,在某个拐角处,又出现了。你慨叹不已,不过,此时已经是白马非马的格局了。省略的时候,往往也是契机,只不过需要的是慧眼和判断。徒具悲伤,绝不具有普世特质,世事纷纭,考究得放远眼光。 道是无晴却有晴 ——浅谈高迎春先生散文集《撑把雨伞去观景》 这是高迎春先生的第二本文集。它像一枚刚刚从香山采摘回来的红枫叶,静静躺在书桌上,躺在时光的流年里,给人往事追忆。仿佛,我看见了四月盛唐的早晨,杨柳青青,江水漫漫,一位少年在岸上踏歌„„ 文集共分类五辑,另加后面的附录一辑,是来自全国各地文友给高先生写的评论。32开纸300多页,每一个汉字在我眼中都如金子闪着光。 站在城市川流不息的马路边,徜徉在夕阳宁静的湖水畔,抑或穿行在时光深处的幽巷里,那些随风飘来的记忆,在作者笔下,成了一 道道亮丽而永恒的风景线。《岁月记忆》共收录十六篇文章,一篇一个故事,一篇一个温暖的真情在回味与感动。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又是高先生一篇深切怀念已故母亲的感人文章。里面有好几处,读的人喉咙哽咽,泪流满面。“我们在碾道磨道转得头昏眼花汗流浃背时,就只喊累死人。母亲听了从不言声,直到有次实在忍不住了才说;‘你们还不能给我当帮手时,我个人也得推碾子推磨,喊累也没人听。再累也不能让你们吃囫囵粮食呀。’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母亲为什么总是满脚的血泡和老趼,从此再也不敢在母亲面前喊累。”这一段文字写的非常朴实,里面没有任何艺术修辞,更不用说华丽词藻了。但是,正是因为这几句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文字,才让我们品出了生活的盐味,读出了感动,读出了血和泪,读出了一位沧桑母亲慈祥的面庞和一颗疼痛爱怜的心。“母亲最怕的,是我们姐弟几个生病。一旦这个头痛那个脑热,比她自己生病还着急。全家人里三弟体质最弱,每感冒他的慢性支气管炎准犯,那伴着呜声的呼吸往往让母亲寝室难安。有一次母亲从抽屉里找到一包药片,因忘了什么药不敢让三弟吃,就拿自己做实验,不想吃下药后就感到心里发慌,天未明就吓得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村医家,村医一听这事也着急,又问不准母亲到底吃错了什么药,就劝母亲赶紧回家熬绿豆汤解毒。事后,重提起这虚惊事,母亲自己也感到好笑,讪讪地说:‘自己一时叫孩子的病急犯了浑,没想到要是自己吃坏了,孩子们不是都没了娘么,’说这话时,我分明感到母亲的苦 笑中饱含着凄婉的辛酸泪。”这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全部文字,也是整篇文章最感人的地方。文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位沧桑的母亲为了儿子的病急的焦头烂额,从抽屉里取出一包不知是治什么病的药,自己先放进嘴里服下,之后出现了眩晕、呕吐,旁边三个幼小的孩子吓得哭着喊妈妈、妈妈,泪流动人的画面。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心头上的一块肉,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的命。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字,无论谁看了,都会哽咽,流泪。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每一位母亲,都是用生命在疼惜自己的儿女。尤其是出生在上个世纪饥荒年代的人们,更是有着深切的感悟与体会,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大多数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大字不识一个,但对孩子的爱,却胜过一切。如今,作者的母亲已别离人间好几年了,我们却在作者这篇回忆文字里清晰看见了一位和蔼慈祥,白发苍苍老母亲的清瘦面容,泪打湿了衣襟。 从亲情到友情,敬爱,也是生活的主旋律。《敬仰朱竹先生》,是高先生用晚辈的身份对老诗人朱竹先生写下的一篇敬仰之文。诗人朱竹先生在中国诗坛享有很高的名望,在中财论坛及部分诗刊杂志,我也读过他的许多优秀诗作。如今的朱老先生即将八十岁,但从他清新丽雅的诗歌中,我们仍看见先生保持着一颗绿叶向上的童心。在还没来得及读高先生这篇文章时,我想,只要是了解朱竹老先生或是读过先生诗歌的朋友,看见题目后,都会不由自主地对朱老先生产生敬仰。“注目坐在主席台上的朱竹先生,银发垂肩,面目慈祥。此时, 他正用心记录着什么,而那些气象万千,淡泊隽永的诗句,正是出之这看似柔弱的纤手之下,才华横溢,令人感佩。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朱竹先生的满头银发之上,不由生出近前搀扶他的欲望。仔细想来,产生这欲望的根源,就是敬仰。”多么朴实温暖、贴人心的文字啊,不仅让我们看见了中国诗坛上坐着一位面目慈祥才华儒雅的老前辈,还让我们看见了台下一位文学青年注目着台上的老人,满脸堆满虔诚和敬意。这感人的画面正如朱竹先生诗歌《红叶》里面的诗句“山在想你/水在想你/我在想你/山为你绿/水为你绿/我为你红”给人春天的明媚和温暖。我们衷心祝愿朱竹老先生再活八十年,与高先生,与我们再做八十年的文友知己。 文章看山不喜平,很多最优秀最感人的地方,往往都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地方。文章需要用心去写,更需要用心去读,方才能读出它的价值出来。 诗人的眼睛可以穿越几个朝代,甚至能望的更远,而散文家的眼睛则是鹰的眼睛,锋利锐敏,在高天之上,能把地下微小的事物俯视的一清二楚。所以,散文家要比诗人稳重、成熟、细腻的多。《楼顶那丛绿》就是高先生在万千普通之中发现的珍宝,组成他笔下生辉的文字,给读者带来愉悦的美感,以及让人从这普通的两种植物中感悟出生命的坚强与精神的高贵,更清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恶劣的生存环境,或许谁都不愿意选择,但若这样的环境一旦选择了你,便只 能与之抗争。不满与抱怨,消极与悲观只能是枯萎了生存欲,丧失了生命力。” 熟悉高先生的人,都知道高先生是植物王国里的国王。他对植物的热爱等同热爱自己的生命。第二辑《原上嘉树》、第三辑《碧草芳华》、第四辑《蔬菜谷香》写的都是和植物有关的系列文章。现在,我们就跟着高先生这位向导,走进五彩斑斓的大自然中去,和植物进行一次心与心的对话。 《原上嘉树》收录的二十篇文章,全部写的是树。每一种树,都有一个独立的特性,无论是它的简介、生长环境,还是生活习性,以及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在高先生娴熟的笔下,如一位植物学家,把它们描述的栩栩如生。“中华民族历来对柏树非常敬重,因其苍劲古雅可与松媲美,故常将柏与松并称。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鲁北人多松柏不分,常将柏树错认作松树。柏树长寿,故国人素有千年松万年柏之说。山东曲阜孔庙内,有一株桧柏,为春秋战国时孔子亲栽,树旁立有‘先师手植桧’石碑一块。‘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诗句中的‘老桧’,即是指的这株桧柏”(《长青更胜一时芳》)。通过阅读作者的这段文字,我们不仅知道柏树是一种长寿树,还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难得的,是我们的先人孔子还亲手栽植过它,更有吸引力的,是孔子栽的这棵树如今仍在。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很巧妙地抓住了孔子栽树一小插曲,就把读者的眼睛勾住再也移不开。这就 是作者的神来之笔,在适当的位置穿插一两句能吸引人眼球的句子,于是,一篇文章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成功了。“红荆,是鲁北平原最寻常的灌木。老家村边土围墙下,沟头湾边,常见它丛生的身影。它的茎杆紫红,叶似松针。虽然花朵如米小,可在纤柔的枝稍串串齐放,却也艳红美观。风摇花枝,幽香飘溢,美丽了乡村与田野。紫红色的红荆条,常常是小时候手中的武器,和伙伴们玩占山为王,选择一处丈高土围墙,红荆条为刀为枪,你冲上去,我冲下来,尘烟飞扬。直到一个个精疲力竭,变作了土猴儿,方才在母亲呼唤中回家吃饭”(《红荆花开若明霞》)。这是作者写红荆树其中的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散文作家鹰一样的眼睛,“茎秆紫红”、“叶似松针”、“花朵如米粒小”,试想,如果作者没有亲身细腻观察,怎么能把一棵树刻画的这么形象生动呢,我们常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而学问最重要的就是观察、发现。观察别人观察不到的,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文章写出来才会充满茂盛的生命力。高先生的这些植物系列散文,每篇他都能发现在其他人眼中发现不了的发现,因此,他的植物系列散文便在文苑里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在这段文字里,我们还看见了作者在写红荆树的时候,把儿时温馨的回忆也穿插了进去,使文章一下子灵动、柔婉、温和、亲切起来,再一次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达到他最终目的——文章的成功。这种写作技巧看似简单,但不是一般作者就能轻易掌握的,它需要留心观察,紧密思考,更重要的,是要写出来的文字,能感动或打动自己,以及让自己都沉醉在文字中怡然自乐,文章出来后才会感动别人。这也是需要一定技 巧的。 拜访完一棵棵高大的树木后,现在,我们跟着高先生转身,来到一处既需要用眼睛,又需要用鼻孔,还需要用心灵共同去感受的一处园地——《碧草芳华》。这一辑18篇文章,全部写的是大自然里的奇花异草。单看“碧草芳华”四个充满诗意的汉字,无论你站在哪个季节,都会在眼前浮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万紫千红的春天。“芦苇虽亲水,但水湾干涸的时候,它也依然蓬蓬勃勃地长,长的与高粱一般高。芦苇与水相依,本质却坚韧,有骨性,是村民用来建房的好原料”(《芦苇摇曳涌绿云》)。文字依然质朴,寥寥几笔,就把芦苇的生活习性与生命本质,以及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描述的非常翔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几句里看出了芦苇的精神品质,从而联想到我们人类自己。芦苇,在诗人眼里,被称为“会思考的植物”,这种不怎么被普通百姓看起眼的植物,千百年来,却一直是诗人、画家、摄影师笔下、镜头里的特写,千古流传。高先生在这篇文章结尾处,用的手法与其他文章略有不同,他用现代诗人的灵性,提着古人的诗句,静静看着这一湾“会思考的芦苇”,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给牢牢拴住,沉浸在芦苇荡中陪同芦苇一起思考生命的真谛。“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诗经》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记得它有一个浸透诗意的名字叫蒹葭呢,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是从《三国志•吴书•贺邵传》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晓得成语一苇可航呢,故乡那一湾翠涌绿云的芦苇,一定 是从《荀子•劝学》中走来。不然,人们怎么依然来用苇苕系巢比喻身处危境呢,真想乘一叶扁舟,去故乡的水湾深处,听芦苇飒飒低语,我定会听懂芦苇盼雨的心事;真想乘一叶扁舟,去故乡的水湾深处,看芦缨摇曳舞动,我定会看清芦花终究飞向了何方”(《芦苇摇曳涌绿云》)。“玉簪的绿,是嫩绿;吊兰的绿,是淡绿;龟背竹的绿,是浅绿;佛手芋的绿,是深绿;云杉的绿,是暗绿。如果有意对绿的色度进行对比,就会惊奇大自然真是妙手调色,叶的形状千姿百态,绿的层次也深浅有别。同样是绿色,对比欣赏也是一种视觉享受”(《清雅高洁玉簪花》)。看啊,作者对植物的爱用尽了所有的心与情,这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豁达乐观、友好善良的人,这爱让人感动、让人敬佩。“是日,在花市与养花师傅攀谈,言及玉簪花为百合科、玉簪属。心想,难怪它的花朵与百合类似。师傅还告诉我,玉簪花芳香清雅,不染尘垢,所以它的花语寓意为高洁。听罢,令我对玉簪花又凭添了几分敬意”(《清雅高洁玉簪花》)。在这段文字里,我终于找到了作者为什么对植物的爱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植物同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但它们没有任何条件选择生存环境,可它们比人类更热爱大自然,热爱宇宙,上天安排它们在哪儿扎根,它们都能欣然接受,无论环境有多恶劣,从不埋怨、不抱怨,坚强乐观,不被世俗污染地生长着。这是人类所欠妥的,作为一名心如玉簪花高雅净洁的作家,理所当然,就会被它们的这种精神品质所感动,从而,不惜一切代价去和它们友好,做一世的知己。 畅游在植物王国里学习、陶醉,不知不觉就日薄西山了,不远处农舍烟囱里冒出了几缕白烟,才发现肚子早已咕咕叫了起来。带着兴致盎然的心情走向农舍,还未进门,就闻见了厨房里飘来的菜香,更加深了胃的活跃度。 一谈到吃,我就想起了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里面谈吃的文章,不禁垂涎三尺。而文人的风流、浪漫、雅兴,更是让我羡慕不已。 高先生的《蔬菜谷香》这一辑里收录的十三篇文章,主要写的是餐桌上经常出现的植物。植物是大自然的朋友,更是人类的朋友。如果地球上没有植物存在,那么,也必然不会有人类的存在。植物养活了人类,作为人类的我们,更要与它们亲近、和睦、友好。《赤橙黄绿青蓝紫》这篇文章我初看题目时,正如作者自己说,以为别人说他写的是天上的彩虹。当读完后,方才知晓写的是辣椒。让我惊奇的是,辣椒在中国南北都有生产,且是一道非常普遍的蔬菜,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辣椒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在我的印象中,辣椒只有青红两种,而在作者这篇文章里,我看见了有七种颜色,更神奇的,是除了颜色多外,它还有许多别名,这着实让我长了一把见识,更由衷佩服作者的学识渊博与视野的开阔。“辣椒色彩丰富,品名和形状也都漂亮。黄玛瑙、橙水晶、白玉、红水晶、绿水晶、白雪公主、紫贵人、 黑珍珠、银卓、黄福利、紫星1号、皇娘风韵、幸运星、红孩儿、黄太子„„这众多名称起的,令人拍手叫绝。樱桃椒、红枣椒、圆锥椒、发财椒、香蕉甜椒、番茄椒、黑皮小指天椒、黄线椒、发财椒、佛手椒、羊角椒、灯笼椒„„这众多形状各异,足让人眼花燎乱。”相信看了这段文字的读者,个个都对自己印象中所了解辣椒的知识大打折扣吧,更是对作者渊博的学识佩服的五体投地。连我这个最惧怕吃辣椒的人,看了这篇文章后,一定要跑到菜市场买几个辣椒回来,照着高先生书中所写的做一盘青椒末鸡蛋饼尝一尝。茄子是蔬菜中我很喜爱的一道菜,尤其是立秋后的茄子,用植物油炒来吃,更是我的最爱。高先生在他的《映叶乳茄浓黛抹》文章里,把茄子的方方面面都描述的较为详细。谈到茄子的吃法时,作者说:“用茄子做菜,母亲最擅长素炒茄丝。把紫黑色的茄皮削除,先切薄薄的片,后切细细的丝,放锅内与油盐葱丝炒熟,就可供我和弟弟们放学归来狼吞虎咽了。蒸窝头的时候,母亲嫌再炒菜费事,便把茄片蒸在锅内,出锅后做凉拌茄泥,也很可口。秋天霜降时候,茄秧上仍有许多半大茄子,扔了可惜,母亲便命我统摘下来,放锅内蒸熟,在饭桌上用面板挤出水分,放小缸内腌制,村里人都称这方法为腌茄包。”一种普普通通的蔬菜,却能在当时贫穷的农村,在一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头脑农妇手中,把茄子变换着花样做出众多种可口的吃法,不禁让人对作者的母亲充满无限敬意,同时,我们可看出了茄子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第五辑《心灵有约》十一篇文章,是高先生给工作在各行各业文朋好友们写的评论和报道、感想,其中有一篇就是对中财论坛诗歌版主章烨(张贵彬)先生散文的赏析。通过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让我知道高先生不仅热爱植物,热爱生命,更是一个重情重义值得信赖,值得交往的好朋友, 一整天都跟随高先生在植物王国里畅游、欣赏、学习。此时又酒足饭饱,面对窗外的风月,雅兴上涨到极致。于是,文友们开始围绕高先生为主题,各抒己见,大谈特谈。最后一集附录,便是全国各地文朋好友对高先生作品和人品的评论,因为每个人的评论观点各有不同,就跟我写的这篇评论一样,所以,这一辑我没什么好说的了。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所有人肯定的,那就是对高先生的渊博学识和生命的热爱,由衷的钦佩,其精神品质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我在给高先生第一本散文集《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写评论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里的诗句“苔痕上阶绿”做题目,言义是高先生无论作文,还是为人的精神品质,都如诗人刘禹锡一样简朴、高尚,从他的文集名《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一行字里,我仿佛看见了窗台上长出了一簇碧绿的苔藓,正在阳光的沐浴里朝我微笑。而这本散文集《撑把雨伞去观景》,我仍然引用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歌《竹枝词》里的“道是无晴却有晴”做评论题目,也正是因为他的书名给了我灵感的触动。现实中,高先生本身就是一位全身上 下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人,结合书名以及他的文字和个性,把这个富有浪漫诗意的题目送给他,我认为完全符合。 继两本散文集出版后,高先生明年又将出版他的第三本散文集《《天香醉染牡丹春》,得知这一好消息,真为高先生勤奋创作并取得这么好的丰硕成绩感到骄傲与祝贺~同时,我们也热忱期待先生的文集早日出版面世,以飨读者~ 苔痕上阶绿 ——浅谈高迎春先生散文集《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 这是鲁北平原新春里某个农家小院的早晨,风冰晶透凉,裹着冬青叶儿拂在沟渠水面,闪烁出粼粼纹光。屋顶上的积雪融化了,滴滴答答,每一滴水里都有音乐,每一滴水里都有阳光。明净的玻璃窗上贴满了“新春快乐”、“吉祥如意”、“喜鹊登枝”、“花鸟鱼虫”等富有中国民间特色的红纸窗花。窗户轻开着,一个少年举着相机,风沐浴阳光从田野飘进来,丝丝缕缕,散发出淡淡花香„„ 捧着高迎春先生这本《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散文文集,眼前浮动的,就是这样一幅和谐温馨宁静的乡村早春田园山水图。清澈、清丽、清秀,给人明媚、心旷神怡。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商业剧增,到处充满诱惑、尔虞我诈,累的人连气都喘不过来的网络时代,却能见高迎春先生有如道家庄子般一颗悠然宁静的心,在浮躁背后,点一盏灯,沏一壶茶,安静读书、写字,这灵魂是多么的澄澈、境界是何等的高啊~ 翻开目录阅读题目,密密麻麻一百零九篇,除去方涵宇先生为本书写的序言和敬一兵先生写的后记外,剩下的一百零七篇全部是作者原创,题材广泛,风格迥异,每一篇都可以堪称精品。质朴的语言,让我在阅读中仿佛听见和看见了高迎春先生的音容笑貌就响彻在耳畔,和蔼、亲切、幽默、风趣、睿智,甚至,还带有孩子的天真和淘气。 读高迎春先生的开篇散文《走出平原》,让我想起了跟高先生同一省份,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山东高密作家莫言先生,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扎根大地深处的优秀作家,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是离不开写故乡的。高迎春先生的《走出平原》就是一篇充满着“怨乡”与“怀乡”复杂情感的优秀散文。作者在文章中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所在村庄的来历,儿时同伙伴玩耍的欢乐轶事,以及,和许多农村孩子有着相同梦想,希望有一天能走出贫瘠的村庄,去往更远的地方看精彩的大世界。文中作者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工薪阶层的囊中渐有余钱,家用电器也陆续走进寻常百姓家。从电视里,我看到了山的雄伟,看到了海的宽阔,童年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走出平原的愿望如箭在弦。”这一段文字很明显让读者看出了作者的“怨乡”,因为狭小的故乡约束了作者无法用肉眼真实去看外面多彩的世界。这“怨乡”虽不是作者本真的“怨”,但是,通过这段文字,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当年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农村的贫穷,从而,也更能让读者深切理解作者当年的“怨乡”情怀,流出一份同情的泪。当作者长大成人,真的走出村庄去了一些大城市后,却在心中对故乡又有了更深的感悟:“经历了海水浴的咸,饱尝了山路崎岖的苦,忽然醒悟,坦坦荡荡的大平原自有它的美。夏收时节,风吹麦海金波荡漾,绿树拱围的村庄,炊烟袅袅、六畜欢唱。十月金秋,平原上大豆摇铃,棉花吐絮,谷子弯腰,玉米含笑。果园里成熟的苹果、鸭梨、山楂、葡萄压弯了枝头,真是处处有摄不完画不尽的丰收图。”读这段文字,我们又从作者眼中最初的“怨乡”变成了“怀乡”。这“乡恋”的情怀在作者心中是多么的复杂与纠结啊。走不出去是一种“怨”,走出去,或者走出去回不来又是一种“怀”,这“一怨”“一怀”,正是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一往情深,真诚真挚的爱。这爱无私、无价。这不仅仅只是作家高迎春和莫言先生的乡恋情怀,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游子的情怀。费翔演唱的歌曲《故乡的云》同前不久我在中财论坛读到一位作者叫苇岸-弦歌的作品《走不出故乡》,都是一样有着“怨乡”与“怀乡”双重复杂情感的人和文。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字最能接近人的情怀,因此,这样的文字和作者也很自然被人们记住, 并传承下去。 乡恋的文字不仅仅只体现在养育自己的故土上,俗话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大地。一个人只有有了生命,才具有社会创造力(包括作文)。天地万物,生命都是父母所给的,感恩父母,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做的头等大事。清朝学者王永彬先生撰写的《围炉夜话》里面有一句流传至今的 名言 关于文明礼仪的名言关于文明的名言关于礼貌的名言名言下载创新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警句“百善孝为先”。所以,一个人无论再怎么有一颗感恩的心,如果连最基本的孝道都不懂,那么,他(她)是没有任何资格说感恩这两个字的。 高迎春先生是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良知作家,因为,他是熟悉他朋友眼中和心中的一位孝子。“2006年7月9日,《德州日报》在第三版‘感动德州之人物故事’专栏刊登了《尊老行孝反哺情》这篇文章,一时间,让我成了新闻人物”(《呵护母亲》)。《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一百零七篇散文,写父亲的占了一篇,写母亲的占了五篇,在其他文章里所提到父母双亲的就无以计数了。由此可见,高迎春先生的一颗赤诚火热孝爱之心,深深打动、感动了你我,也感动了更多的人。《致母亲》这篇散文,是作者用书信的形式写给母亲的心里话。文章中,我们看见了作者的母亲已经八十二岁高龄了,患有轻微脑震荡,对时间概念分辨不清,更让人看了眼泪发酸的,是老人不识字。作者却用这样特别的方式跟母亲交流,更能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爱充满着无比的敬意,以及自己不能尽孝双全发出的愧疚与自责。 “母亲,脑萎缩已严重损害了您的记忆力和您的理解力,您还能听懂儿给您写的这封信吗,其实这都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您在八十高龄,终于收到了有生之年的第一封信,也收到了儿祝福您老健康长寿的心愿。母亲一辈子善良、刚强、乐观、节俭,处处为儿女着想,事事都委屈自己。人到暮年,儿保证不让您再受半点委屈。面对晚年的风雨泥泞路,儿愿倾其所有照料您,护佑您平安走好这段来日苦短的路程。”我想,无论老人家之前受了怎样的委屈,也无论今后的身体会怎样,甚至是否知道有这封信的存在,在人间还有多少时日,她老人家心里都是非常清楚的,人生在世一辈子,能有这样一个好儿子,自己是幸福的。读高迎春先生的这篇散文,情不自禁就让我想起了自己前年在广州的某个冬夜流着泪写给外婆的诗歌和山东聊城诗人赵小波先生平安夜写给母亲的诗歌,虽内容都不一样,但两个老人和高先生的母亲一样也是大字不识一个,且勤劳、勇敢、善良。“7月13日,过完母亲的百日祭奠,我浏览母亲的那些遗像,发现只有在萱草花边照的那几张,母亲笑得最开心,最自然。收好照片,我特意去花卉市场,选了九墩萱草,重新栽种在庭院中。只为看到丛丛翠叶娟秀流畅时,看到婷婷萱花金黄橘红时,我的心就离远去的母亲更近些。”(《丛丛婷婷萱草花》)。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任何人改变不了它。作者的母亲在八十三岁清明前夕,躺在医院没有任何遗憾平静地告别了亲人,永别了世界。在母亲别离这个世界后的第一百零七天夜晚,作者坐在灯光下,用一颗平静的心在键盘上敲下这篇以萱草喻人纪念母亲的文章,我想,若老人家地下有知, 一定会笑的如萱草花一样优美、含蓄。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具备三重境界,其中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情两个字,古往今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题,从没衰老过。而一个人一生中记忆最深的,就是自己的初恋。高迎春先生的《特别祭奠》就是一篇回忆与纪念青春年少时初恋的文字。虽然,“初恋”两个字在这里用的有点不怎么妥,但我实在找不到有比它更好的词替代了。初恋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但高先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他的初恋是“美好”中藏着深深的疼痛。因为,作者年少时偶尔一次去舞厅邂逅了一个叫寒雪的女孩,从此“一见钟情”,可在散步中得知女孩患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才有希望重获生命。和女孩分手后,作者每天日思夜想,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书信,最后盼来女孩的回信是用信封装起来的一缕青丝,女孩因没有闯过排异反应这一关,带着对生的眷念离开了人间。这无疑是一个凄凉悲惨的故事。虽然作者与女孩只有一面之缘,根本说不上两人有感情,但作者是一个有血肉之躯的纯情男儿,更有着一颗对生命尊重的崇高心灵。得知女孩离世后,作者伤心透顶,欲哭无泪,第二天去医院做了骨髓捐献,“愿我的骨髓能拯救另一个寒雪,也愿我们中国的骨髓库日益丰富起来,以拯救万千个寒雪”(《特别祭奠》)。这是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奉献出自己的爱心,也是作者呼吁全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并希望他们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奉献出爱心。这是作者人性至善的崇 高灵魂。本是一篇看似平实的散文,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举动,文章才变得生动、形象、感人起来。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反应社会生活的;诗歌是以美的具象加天马行空的臆想,给地球增色添彩;散文则是所有文学体裁中形式最活泼、范围最宽广的,在作家眼中是最需要被发现的。文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培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多经久不衰的优秀散文,它们几乎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作者喜欢用肉眼与心灵去发现与众不同的风景,如范仲俺的《岳阳楼记》,朱自清的《春》、《背影》等。 发现是件容易的事,但要想发现与众人不同的发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发现同一事物与众不同的发现,那就难上加难了。鲁迅说,“为什么现在的诗人格律诗词写的再好都无法和古人的比,因为好诗已经被唐人写光了,好词被宋人写尽了。”其实,散文也是一样,一个作家写出来的散文要想吸引读者的眼球,甚至是否能流传下去,除了要有担当外,发现与众不同的发现也是一个重要关键。在高迎春先生《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文集里,以及他的第二本散文集《撑一把雨伞去观景》一系列植物作品,正是他优先发现了在万千作家眼中没有被发现的素材,从而给他的散文创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高先生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又勤学好学。喜好摄影、绘画、书法、盆景、古董收藏等具有高雅艺术气息、陶冶情操的活动。他的植物系 列散文写的非常精致,对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人类的食用或药用价值都了如指掌。题目几乎全是用七言诗命名的,像《一树红绒落马缨》、《俏不争春话寒梅》、《抹上绿荫有柔桑》、《丹尽江枫昨夜霜》、《花散金银满架香》等。植物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充满了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更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于是,高先生的一系列植物散文便在现代文学大观园中最抢眼惹人爱了。不过,我也发现了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作者在写这些植物系列散文时,知识性所用的笔墨占用的较多,生活创意的笔墨用的相对少了些。个人感觉,这样知识性的文字写多了,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疲劳与审美疲劳。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世界顶尖级红学,里面每个女孩子都是一朵花,作家曹雪芹可谓匠心独出,把这么多花用完全不同的笔墨点缀,使人物变得惟妙惟肖起来,《红楼梦》也便走进了世人心中,经久不衰。清人德舆在《京都竹枝词》里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可谓对《红楼梦》一书评价极其高。再举个例子,若一位初中语文老师成天站在讲台上对着教科书死板讲课,可能刚开始学生会很用心听,但长时间下去,就会感到疲劳,这时,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放下教科书,适当讲讲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或者笑话,甚至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来缓解与驱散学生的疲劳。否则,这个老师课就是讲的再专业,也是没有多大效果的。还有一点儿,就是在作者所有作品中,引用古诗词的比例特别多,一篇作品若能在适当位置插入几句古诗词或名人名言,不但能给作品增色,而且还能给作品带来不一般的效果,但一篇作品若引用的太多,同样会给作品带 来负面影响。我个人比较喜欢同一事物有着多重性格的作品,好比,西湖给人的印象一直是风平浪静淑女型的,但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当狂风暴雨袭击时,她也会向像泼妇一样变得彪悍,虽然时间不会太长,但的确是表现了一回,让看惯了她温文尔雅的人会感到此时的她更优美、更可爱。 前面谈到高迎春先生是一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有着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作家,所以,他的散文写作涉及范围面积非常广泛。除了写乡情、亲情、爱情、友情,植物等一系列散文外,高先生也写身边每天发生的小事,写评论,写经验分享„„这样的作家在现今并不多见,但高先生是实实在在的一个,这种为人为文的精神与态度可谓感动中国。虽然,他的作品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学无止境,一个人只要活着,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作品才会变得成熟、坚实、丰满起来。我们坚信,高迎春先生后期作品,会越写越好。 以上,是我读高迎春先生散文集《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后一些不成熟的个人感言,是对是错,留给广大读者评说,同时,也请高先生多多包涵与谅解。谢谢~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读文佳散文集《山城的足迹》后感 时间可以把一切都交给我们,说不准哪一天,时间也会把交给我们的一切又收回去。我不愿意把时间交给我的东西再让时间带走,于是把它记录下来,留给我的亲人,留给我的朋友,留给我自己。 ——文佳 这是2013元旦过后落在书桌上的第一缕阳光,尽管现在仍是严寒九天,我的心,却被温暖的如沐在四月的花海中。 书桌上安静地躺着两本书籍。一本是《放下,就是幸福》,是我前不久从当当网网购回来的,封面的颜色是海蓝填充着纯白,蓝的中央有数只海鸥在自由展翅翱翔,白的中央站立着一个人,正凝望着飞翔的海鸥。另一本是《山城的足迹》,是远在重庆的文佳老师赠送给我她自己撰写的散文集,文集封面是城市夜景摄影图和乡村写生素描图相组合起来的画面。从上而下“山城的足迹”五个橙色艺术字如一位亲切质朴,慈祥儒雅的中年女教师轻盈微笑行走的亮丽风景。 《山城的足迹》以其说是一本散文集,倒不如说是作者以日记记载的形式叠垒起来的一本自转体人生更为贴切。山城,是重庆市的别称,也被称之为雾城,是作者血肉之躯的故乡。或者,我们这样来理解,相信也不为过错。山,就是农村;城,便是城市。而后面的足迹 两个字,更能诠释前面山城的含义。作者用双脚,在有限的生命里,把生养之地的故乡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留下的深浅脚印,全部用文字收集在这本书里,珍藏与留念,以示对这片热土的感恩与眷顾。或者,是作者从城市走进农村,再从农村回到城市,这些年来,所走的每一深浅脚印,留下的岁月人生真实记载。 怀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再次翻开本书的目录,整整十章,九十六篇正文,外加两位老师帮忙代写的序言和后记,合起来九十八篇。九十八篇,在去年十月我从邮递员手中收到书后,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字不漏地全部看完了。整本书,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没有一句艺术色彩的修饰,她像苏东坡诗中的西子湖,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淡抹浓妆总相宜。 全书作者以时间顺序,记录自己在母亲肚子里呱呱落地那一刻起,一直写到工作退休走进网络世界,55年人生的点点滴滴。这些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似乎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故事,而在作者眼里,却视把它当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全部。鲁迅先生曾经在病床上写过一篇杂文,杂文的题目是《这也是生活》,内容主要讲的就是自己病了躺在病床上什么也做不了,但可以仰头望着天花板安静地思考,感觉这样的日子实属难得,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是一名优秀光荣的人民教师,所有的青春年华基本上都奉献 在教育事业战线上。虽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全国上下的文革风让作者也参与进了知青上山下乡,和农民真真正正融入在一起,卷起裤腿,挥着镰刀在泥土地里插秧、割稻,但那只是短暂的时光。在知青下乡的农村,因自己具有特殊的艺术才华,被队长与村民推荐为夜校老师。作者也正是感谢那仅一年差13天的知青生活,把自己从一个在家什么事都不会做的掌上明珠磨练出一个样样全能,吃苦耐劳、乐观坚强向上的优秀知识女性。书中有许多质朴的不能再质朴的亲切话语,尽管三十多年过去了,却仍然让人感觉到活生生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的温馨而又感动。 当我看了作者在《知青生活》这一章节写自己跟着农民一起学做农活,还自学中医给村民治病扎针灸,以及后面写到自己跟着学生一起学英语的文字后,我想起了自己读初三时看过的一本小说,张扬的《第二次握手》里面的女主人公丁洁琼。文佳老师这种好学好学的精神,以及智慧与才能,完全可以与张扬小说人物中的丁洁琼媲美。同时,这种好学好学,在那个特殊年代条件十分恶劣的年月中,文佳老师这种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精神品质与女儿本色,深深震撼着我,也鼓舞着我。 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在鲁迅逝世后的悼诗中这样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其实,任何人活在这个世上,生命都很短暂,无论他从事于何种职业,只要是鞠躬尽瘁, 默默无闻为着这个社会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哪怕是一名清洁工,都是值得活着的人纪念的,且代代相传,永垂不朽的。 文佳老师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从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再到初中,从农村教到城市,三十多年的讲台生涯,不知辛勤培育出了多少国家有用栋梁之材。看见她在书中写到,多年后回到曾经在山里教过的学校,被自己的学生无比尊重,以及在城里接到自己学生结婚的请贴时,我为这些学生能在生命中遇见这么一位优秀的老师而感到荣幸地掉泪,也为文佳老师感到幸福骄傲。 不加任何修饰的文字,如一块价值连城没有经过任何雕琢的璞玉,温暖着我的心,喜欢的爱不释手。每一篇文字,它都如春天温暖的阳光照耀大地,流进读者的心田,给人无限精神与意志的鼓舞,让那些伤心烦恼、悲观绝望,不如意的事远走高飞,烟消云散。可以说,它是一本青中少年励志的优秀书籍,也是那些在迷茫中找不到方向悲观绝望者的指路迷津。 人活一生,不如意的事总是十有八九。在文佳老师的生命里,难道她就没有遇到任何烦恼或不如意的事吗,很显然,这样的回答是假的。尽管,我们在她的这本书中,还是在彼此的聊天交谈中,她都从不显露出悲伤和烦恼,总是告诉我们自己活的很阳光,很灿烂。也尽管,我们经常在中财论坛天籁之音版块看见她上传自己翻唱的那些歌 曲,或是自编自演的舞蹈,确实看不出来她到底哪里有烦恼。但是,我们必须要承认,任何一个人,只要他是有思想的,就会有烦恼存在。只不过,乐观的人是把烦恼当作垫脚石,而悲观的人则是把烦恼当作绊脚石。所以,同一问题,不同思想的人,解答出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文佳老师,就是属于把烦恼当作垫脚石的那种人,我们无法从她的脸上或是嘴中,甚至是心里看出任何烦恼的影子。尽管她现在高血压缠身,我们见到的,依然是一个乐观向上、年轻活泼,给人无限温暖的知识女性。这种乐观精神尤此可嘉。年轻的心态,正如作家冰心女士所说,生命从八十岁才开始。 古人云: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文佳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爱好学习的人。无论自己的年龄有多大,也无论自己曾经从事于什么职业,什么岗位,在今天信息发达一日千里的网络时代,她都把自己当成一名刚刚呀呀学语的婴儿或是一名老老实实的小学生,虚心向比自己小若干岁的年轻人请教,不耻下问。其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落伍,不掉队,与时俱进。看见她上传的这些音乐、舞蹈视频,还有写的这些篇篇文字,无不让我感叹,一个年近花甲的中年女人,在照片上无论怎么看,最多也只能看出三十五岁的年龄。 记得2010年的冬天,我因失业没有了工作,天天跑南方人才市场,但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心中自然而然升起了无形的叹息与悲伤。但是,每天我都会在人才市场大门口接到工作人员免费发给我 的一张最新招聘简章,在招聘简章的右上角,有一行红色加粗的醒目广告语,瞬间又给我灰色的心情升起了一丝温暖。那则广告语是这样写的:朋友,请不要泄气,我们这里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此时,我在文佳老师的文字里,仿佛看见和听见了,那个对自己和对别人说每天太阳都是新的人,就活生生站在我的眼前。 《山城的足迹》,一路走来又走去,她像盛唐山水诗人王维的《阳关曲》,飘洒在每一位读者的心间,是那么的清新、润甜。
本文档为【苔痕上阶绿[精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16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27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