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60例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60例

举报
开通vip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60例 心脾火热上炎, 灼蒸于口而成, 亦可因身体虚弱或 患热病后导致虚火上炎, 粘膜糜烂而发溃疡。《圣 济总录》曰:“心脾有热, 气冲上焦重发口舌作疮 也”。口为胃之窍, 舌为心之苗, 脾脉通于舌, 故口 腔溃疡为心脾热盛而发。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以心 脾积热之病机为总纲, 虚实兼顾, 取玉女煎与清胃 散合方, 方中生石膏、知母清脾胃虚火, 清胃而不 伤阴, 黄连、升麻治实火, 生地、丹皮凉血, 以求气 血两清, 熟地、麦冬、当归滋阴降火, 壮水之主以制 阳光, 牛膝一味导热下行, 并随症加减, 灵活化裁, 上清下利...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60例
心脾火热上炎, 灼蒸于口而成, 亦可因身体虚弱或 患热病后导致虚火上炎, 粘膜糜烂而发溃疡。《圣 济总录》曰:“心脾有热, 气冲上焦重发口舌作疮 也”。口为胃之窍, 舌为心之苗, 脾脉通于舌, 故口 腔溃疡为心脾热盛而发。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以心 脾积热之病机为总纲, 虚实兼顾, 取玉女煎与清胃 散合方, 方中生石膏、知母清脾胃虚火, 清胃而不 伤阴, 黄连、升麻治实火, 生地、丹皮凉血, 以求气 血两清, 熟地、麦冬、当归滋阴降火, 壮水之主以制 阳光, 牛膝一味导热下行, 并随症加减, 灵活化裁, 上清下利, 热毒自消, 口疮自愈。另外, 本病多因消 化不良、大便秘结、月经不调、吸烟饮酒、过食辛 辣、精神情绪等因素刺激而复发, 故应要求患者养 成良好的饮食、排便习惯, 戒烟戒酒, 调畅情志, 减 少复发率。 (收稿 2005204210; 修回 2005205216)   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 60 例 冯学祯  青海红十字医院 (810000) 姚惠青  青海省中医院 (810000)   摘 要 目的: 观察健脾利湿、化痰定眩类中药治疗内耳眩晕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温胆 汤加味 (半夏、陈皮、枳实、竹茹、远志等)治疗内耳眩晕症 60 例。结果: 总有效 率 95%。提示: 温胆汤加味具有健脾利湿, 化痰定眩的功效。   主题词 梅尼埃病ö中医药疗法 利湿剂ö治疗应用 祛痰 (中药) ö治疗应用 @温胆 汤   内耳眩晕症又名美尼尔氏综合症, 是临床常 见病之一。近年来我们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本病 60 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 60 例, 男性 26 例, 女性 34 例, 年龄最大 62 岁, 最小 20 岁, 病程最长 5 年, 最 短 3d。主要临床症状为眩晕突然发作, 患者感天 旋地转, 并兼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及自发性眼 球震颤现象, 波动性听力下降, 耳闷或胀满感, 不 敢移动体位, 体位变动时, 眩晕加重并出现心悸汗 出等症。 治疗方法 温胆汤加味方组成: 枣仁、珍珠母 各 30g, 泽泻 24g, 苍术 15g, 清半夏、竹茹、远志各 12g, 枳实、陈皮各 10g, 干姜、甘草各 6g, 水煎服, 每日 1 剂, 分 2 次服。5~ 10d 为 1 个疗程。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 《中医诊断标准》, 痊愈: 眩晕, 恶心呕吐, 耳鸣耳聋 全部消失, 恢复正常工作。显效: 眩晕基本控制, 耳 鸣消失, 但仍有轻度听力减退。进步: 眩晕明显好 转, 但仍有轻度耳鸣及轻度听力障碍。无效: 治疗 前后症状无改变。 治疗结果  痊愈 32 例, 显效 18 例, 进步 7 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5%。 典型病例 李某, 女, 40 岁, 患者 2d 前突发 眩晕, 如坐舟车之中, 闭目卧床, 不敢移动体位, 恶 心呕吐, 耳鸣如蝉, 右耳听力障碍, 口粘多涎, 舌质 淡红, 苔白, 脉弦滑。诊断为眩晕, 症属痰湿交阻, 上蒙清窍。治宜燥湿化痰, 利水安神, 方用温胆汤 加味: 枣仁、珍珠母各 30g, 泽泻 24g, 苍术 15g, 半 夏、竹茹、车前子 (包煎)、远志各 12g, 陈皮、枳实 各 10g。1d1 剂, 水煎, 早晚温服。次日复诊, 症状 明显减轻, 已能下地行走, 能进清淡饮食, 共服中 药 5 剂后, 恢复如常人。随诊 2 年未有复发。 讨 论 内耳眩晕症属祖国医学“眩晕”范 畴, 其症以时发时止, 呕吐欲倒为特点。其病因较 多, 历代多有论述:《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 胸胁 支满, 目眩。”朱丹溪亦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 方》等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内经》“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而孙思邈、沈芊绿等均认为肝风引起 眩晕。根据临床观察, 本虚标实乃眩晕发作之根 本, 脾虚生痰, 痰饮内停, 加之肝肾阴虚, 肝阳上 亢, 阳亢风动, 引动伏痰, 痰饮上扰清窍而致本病。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其功效燥湿化痰, 清 胆和胃。方中以半夏为君, 燥湿化痰, 和胃降逆; 竹 茹为臣, 清热化痰, 止呕除烦; 枳实行气消痰, 使痰 677 陕西中医 2005 年第 26 卷第 8 期 随气下; 佐以陈皮理气燥湿, 苍术健脾渗湿, 使湿 去痰消; 泽泻利水渗湿且不伤阴, 珍珠母平肝潜阳 安神镇静, 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全方配伍得当, 共 奏健脾利湿, 化痰定眩之功, 能促进内淋巴液排 泄, 对消除迷路水肿有明显效果, 协助恢复正常平 衡功能, 标本兼治, 临床应用中取得较好疗效。 (收稿 2005203211; 修回 2005204225)   仙桂胶囊治疗低血压病 50 例 赵明君 张翠英 张治祥 汶医宁 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712000)   摘 要 目的: 观察益气温阳类中药治疗低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仙桂胶囊 (红人 参、仙鹤草、桂枝等)治疗本病 50 例, 并设对照组对照。结果: 治疗组升压作用 总有效率为 88% , 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 92%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 示: 仙桂胶囊有益气温阳, 滋阴养血, 复脉固本的功效。   临床资料 治疗组男性 20 例, 女性 30 例, 平 均年龄 33. 54 岁, 治疗前平均收缩压 11. 11 kPa, 平均舒张压 7. 18kPa; 对照组男性 24 例, 女性 26 例, 平均年龄 33. 60 岁, 治疗前平均收缩压 11. 17kPa, 平均舒张压 7. 15kPa。两组患者基础情况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治疗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则》和美国 FDA 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对照方法, 并 请有关专家指导拟定本方法。受试对象随机分为 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口服中成药仙桂胶囊 (由 红人参、仙鹤草、桂枝、麻黄、熟地、炙甘草等十余 味中药组成) , 每次 4 粒, 每日 3 次。对照组口服安 慰剂胶囊, 用法及用量同治疗组。连续服药 4 周为 1 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观察头晕目眩、神疲乏力、 失眠健忘等症状及舌脉情况, 并给予记分。每隔两 天测同侧肱动脉血压 1 次, 采用专用台式水银柱 血压计, 专人测量, 每次测量取值 3 个, 记其平均 值。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 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国家中医管理局制定的《中医 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血压恢复疗效标准: 临 床控制: 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 收缩压上升≥2. 67kPa, 舒张压上升≥1. 33kPa。显效: 治疗后血压 基本恢复正常, 收缩压上升< 2. 67kPa, ≥ 1. 33kPa, 舒张压上升< 1. 33kPa, ≥0. 67kPa。有效: 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改善, 但未恢复正常, 收缩压 上升> 0. 67kPa, < 1. 33kPa; 舒张压上升> 0. 40kPa, < 0. 67kPa。无效: 治疗前后血压无改善。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证候积分减少≥90% 为临床 控制; < 90% , ≥60% 为显效; < 60% , ≥30% 为有 效; < 30% 为无效。 治疗结果 血压恢复疗效: 治疗组临床控制 14 例, 显效 17 例, 有效 13 例, 无效 6 例, 总有效 率 88% ; 对照组显效 3 例, 有效 7 例, 无效 40 例, 总有效率 20%。中医证候疗效: 治疗组临床控制 16 例, 显效 18 例, 有效 12 例, 无效 4 例, 总有效 率 90. 2% ; 对照组显效 3 例, 有效 9 例, 无效 38 例, 总有效率 24%。经统计学分析 P < 0. 01, 治疗 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压变化情况: 治疗前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为 11. 11±0. 36 kPa 和 7. 18±0. 38 kPa; 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 为 12. 85±1. 11kPa 和 8. 09±0. 75kPa, 说明该药 对低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一定程度的升 高。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两组患者在试验过程 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 能、心电图均未见异常变化。 讨 论 低血压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 病, 据现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其发病率是人群的 10% 1 。该病发病机理较为复杂, 且尚未明了, 但 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并不亚于高血压, 而以往对本 病重视不够, 对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甚少, 迄今 现代医学对本病仍无特殊疗法, 因此低血压病是 一个亟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低血压病属于中医 “眩晕”等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大多为先天禀赋不 足, 加之后天调养不济, 或劳累过度或突然大失 血, 以致血脉空虚, 气弱血亏, 心脉清窍失其充 养 2 。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明显优势。仙桂胶囊由 红人参、仙鹤草、桂枝、麻黄、熟地、炙甘草等十余 777陕西中医 2005 年第 26 卷第 8 期
本文档为【温胆汤加味治疗内耳眩晕症60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728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4-09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