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举报
开通vip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疟原虫属;抗疟药;抗药性;基因   摘 要 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抗叶酸类抗疟药的抗药性机制已基本搞清,与其作用靶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或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点突变相关。喹类药物抗性影响因子尚不完全清楚。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耐药基因1及7号染色体上的cg2基因可能是抗性相关基因,但二者都不能完全解释抗性,尚待深入研究。   疟疾的流行至今仍然十分广泛,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面临感染疟疾的危险。据统计,全球每年...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疟原虫属;抗疟药;抗药性;基因   摘 要 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抗叶酸类抗疟药的抗药性机制已基本搞清,与其作用靶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或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点突变相关。喹类药物抗性影响因子尚不完全清楚。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耐药基因1及7号染色体上的cg2基因可能是抗性相关基因,但二者都不能完全解释抗性,尚待深入研究。   疟疾的流行至今仍然十分广泛,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面临感染疟疾的危险。据统计,全球每年有3亿~5亿疟疾病例,导致150万~270万人死亡,其中100万是居住在非洲的5岁以下儿童[1]。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筛选了大量防治疟疾的药物,但是,自从50年代末在东南亚和南美洲分别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以后,抗氯喹恶性疟迅速扩散蔓延,抗药性程度不断增加,并且从单药抗药性向多药抗药性发展。我国的海南、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也有抗药性疟疾的流行。目前,疟原虫对几乎每一种抗疟药都产生了抗性,疟疾防治形势非常严峻,迫切要求我们尽快搞清抗药性产生的机制,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或逆转抗药性的发生并指导新药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科渗透大大推动了疟原虫抗药性机制的遗传学研究,本文就抗叶酸制剂及喹类药物抗性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1 抗叶酸制剂抗性的分子机制   1.1 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   乙胺嘧和环氯胍都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研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恶性疟原虫对两药产生抗药性都与DHFR基因点突变相关,但二者存在差异[2,3]。迄今为止,共报道了6个DHFR基因编码区变异:108位Ser→Asn或Thr,51位Asn→Ile,59位Cys→Arg,16位Ala→Val,164位Ile→Leu。单一点突变所致DHFR108位Ser变异成Asn即可产生乙胺嘧抗性,但对环氯胍的反应性仅稍有降低。对乙胺嘧产生高度抗性则需其他位点突变共存,包括51位Asn→Ile和(或)59位Cys→Arg。而与环氯胍抗性相关的变异是DHFR108位Ser→Thr伴随16位Ala→Val,同样,该抗性株对乙胺嘧的敏感性变化不大。   另外,在对乙胺嘧和环氯胍交叉耐药的恶性疟原虫中发现存在多个位点变异:DHFR164位Ile→Leu,108位Ser→Asn,59位Cys→Arg和(或)51位Asn→Ile。由于仅包含Asn-108和Arg-59变异的原虫分离物不具有环氯胍抗性,因此,认为Leu-164变异在疟原虫对两药产生交叉抗性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   1.2 二氢蝶酸合成酶(DHPS)基因   磺胺类药是二氢蝶酸合成酶抑制剂。研究发现,正是由于磺胺类药作用的靶酶DHPS基因点突变,使得酶活性中心结构域形状改变,因而降低了对药物的敏感性。体外低叶酸条件下实验表明[4],与磺胺多辛易感性降低相关的DHPS氨基酸变异主要包括581位Ala→Gly,436位Ser→Phe伴随613位Ala→Thr/Ser,以及436位Ser→Ala,437位Ala→Gly。   磺胺多辛通常与乙胺嘧合用于治疗恶性疟疾。对两药联用的体外研究揭示,疟原虫对乙胺嘧的易感性决定着两药协同作用的效果[5]。体内研究也发现[6],前面所述的DHFR变异类型均存在并与抗性程度相关,而DHPS基因突变与抗性的发生没有明显相关性,仅在抗性程度较高的玻利维亚地区可见Gly-581高度流行,Gly-437和Glu-540的发生与用乙胺嘧-磺胺多辛治疗失败率相当,这可能由于体外研究中叶酸和PABA水平不同于体内。另一种解释是Ala-436的变异可能仅在低度抗性时出现,且不与高度抗性时的变异Gly-437,Glu-540和Gly-581共存。因此推测,DHPS变异在临床乙胺嘧-磺胺多辛抗性的产生中不起主导作用。   我们能够肯定,体内乙胺嘧-磺胺多辛抗性与DHFR基因突变相关,然而在抗性疟流行区治疗失败率并不像突变发生率那样高,提示体外研究发现的三种变异Asn-108,Ile-51和Arg-59不能完全解释体内高度抗性。在玻利维亚的高度抗性病例中曾发现Leu-164及另外两个新的变异Arg-50和插入30-31位间的玻利维亚重复区高度流行,提示这些变异可能是在抗性发展的较高时期产生的,关系到治疗的成败。据此Plowe等[6]提出假设,体内乙胺嘧-磺胺多辛抗性程度分级RⅠ,RⅡ,RⅢ正是基于DHFR和DHPS基因突变的不断积累。由于现实中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复杂性及宿主免疫与叶酸水平的影响,事实上所检测到的抗性突变往往是交叉重叠的。
本文档为【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927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3-19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