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宗教学纲要笔记

宗教学纲要笔记

举报
开通vip

宗教学纲要笔记Preparedon21November2021宗教学纲要笔记名词解释:1、灵魂观念: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关于形灭而灵魂不灭的信仰,是最广泛流行于古今世界上各种宗教体系中普遍信条。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2、神灵观念:是各个宗教信仰体系的基础,任何宗教都不存在是否相信神有无问题,没有神也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宗教也将无从说起。神是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超自然的存在。宗教学中通常把神说成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3、神性观念:神灵是人的创...

宗教学纲要笔记
Preparedon21November2021宗教学纲要笔记名词解释:1、灵魂观念:是一切宗教观念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关于形灭而灵魂不灭的信仰,是最广泛流行于古今世界上各种宗教体系中普遍信条。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全部宗教意识的核心内容。2、神灵观念:是各个宗教信仰体系的基础,任何宗教都不存在是否相信神有无问题,没有神也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宗教也将无从说起。神是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超自然的存在。宗教学中通常把神说成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3、神性观念:神灵是人的创造,神性则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异化。①信仰者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世界。②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懂得究意通过什么样的一种安排,才能体现它对人的意愿。③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能实现和完成通过自然途径所不能实现的意图。神性的三个内容实质上是人类自身活动的三种特性的宗教异化形式,它是把人的行为所具有的意志、智慧和权能转移给神灵的结果。4、天命观念:天命,宗教赋予神的基本特性之一。本质上是人类本质特性的宗教异化,它是把人的行为所具有的意志、智慧和权能转移给神灵的结果。当人类把支配自己日常生活的力量视为异己的神秘力量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生存所系的客观环境视为神灵的有意安排,把幸福与苦难以及自己没有把握的未来都说成是天道的表现和神圣天命的显示。5、神迹观念:神迹,宗教赋予神的基本特性之一。对于神可创造神迹事件的信仰,是一切宗教的特性。宗教赋予神的意志、智慧和能力是超自然的,神灵必须显现出超常的能力来证明自己可以随心所欲。这种内在的可能性,表现于事实之中就是宗教所谓的神迹,即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创造的某些特殊事件。6、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与神圣物(神、神灵力量、神性物)的某种内心感受和精神体验。20世纪初,威廉·詹姆士(美)在他的《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中最早阐述了此概念。7、图腾观念: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8、祖灵观念:祖灵祭在原住民各地区都有,原住民对祖灵的信仰,只是泛灵崇拜的一种表现,而未达到人格化的个别祖先的灵魂观念。祖灵是泰雅族一切祭仪的主要对象,有时甚至把猎首携归的敌人的灵魂也包含在内。9、巫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宗教信仰对象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10、宗教禁忌:由于人们对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在观念上有所意识,在体验上有所感受,一般就会在情绪上产生惊奇、恐惧、畏怖以及尊敬。爱戴等宗教感情。这种敬畏感往往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在人与神秘力量和神圣对象的关系上,体现为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和禁戒规定,这就是宗教禁忌。11、献祭:是用物质性的贡品来换取神性的帮助和恩赐的行为,其行为的三个主要构成因素:献祭的对象、主体和献祭贡品。12、祈祷:通过语言形式和身体动作来表现信仰者内心对神的依赖感和敬畏感,不一定要贡献祭品,可通过语言或身体来表现。13、忏悔:原是宗教名词,信教者向神或神的代表以神旨、神律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衡量自己的行为,检查自己的罪过,表示悔改的决心,忏悔的外在形式就是自我批评甚至赎罪。现表示良心谴责和自我批评的道德术语。14、宗教修行:是把修行者组织起来,把修行生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形成一定的修行体制,通过种种修行最终实现其所追求的善果,达到该宗教追求的理想境界,宗教修行是达到和实现其理想境界的桥梁和手段。15、宗教礼仪:所谓宗教礼仪,在此是指宗教信仰者为对其崇拜对象表示崇拜与恭敬所举行的各种例行的仪式、活动,以及与宗教密切相关的禁忌与讲究。16、宗教组织:众多的信徒在共同的信念或共同的信仰旗帜下组织起来,采用一定的组合形式,建立共同的遵守的教义体系、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宗教生活制度,结成为一个有共同信仰的团体和组织。17、政教合一:政教合一制度是政治和宗教结合最密切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君权与神权、政权与教权合二而一。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国家事务的准则。18、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在大部分不同文化中,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不太一样,对神灵崇拜是希望祈求一些好处,但对祖先的崇拜一般只是表达亲情,但有些文化如儒家和大乘佛教是将祖先当作神灵一样的崇拜。19、天帝崇拜:夏商周三代天帝崇拜已经形成并发展成为制度化宗教,天帝作为至上神的至上性与王族的祖先崇拜结合起来形成君权神授观念。自此以后历代王朝都承袭了这种至上神观念,成为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的正统宗教思想。20、社稷崇拜:社稷是土谷之神,社是从土地产生农业稼穑的职能而来,所以自天子以至庶民,皆各有其大小尊卑不同的社。在民间以二十五家建立一社,百家为里社,二千五百家为州社;并以最适宜其土质之树,种于各社之旁,当作社神崇拜。稷是谷神,以稷为五谷中主宰的代表。社稷是由自然力的崇拜而起。民以社土为居住,又以食谷为生活。到后来的政治上,把社稷的祭祀看得极重要,它关系着国家(领土主权)的存亡,故将其祭坛设在王宫之右,与宗庙相对。21、祭天之仪:祭天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君主自认为受天之命,祭天所以报天之恩。天、上帝作为国家宗教的至上神,万民皆须敬拜,但祭祀天帝的圣事,则是君主垄断的特权,只有天子才有祭天之权。22、政教分离:是针对政教合一制度的落后性和专制性而提出的,其基本内涵是国家政权与宗教组织所主观的事务分属不同性质的领域。这种政治体制是针对政教合一的落后性和专制性提出来的。最为典型的政教分离运动是1921年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把伊斯兰教分离出国家政权。23、国教:是国家的执政当局定为国家的全民信仰的宗教,它是这些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24、祖先崇拜体制:祖先崇拜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信仰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祖先崇拜体制指的是一套完整而系统化的祖先崇拜仪式。商代规定,同一氏族的人在宗庙祭祀,同一宗族的人在祖庙祭祀,同一家族的人在称庙祭祀。祭祖范围的差别,表示血统上的亲疏。周代则确定了严格的宗法制度。秦汉以后,祭祖更多地局限为宗族家族的内部行为。但皇族内部宗法与祭祖更加细密、系统,民众的家祭礼仪也更加烦琐。祖先崇拜体制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简答和论述题1、简述围绕灵魂观念的宗教行为有哪些?对于灵魂的崇拜活动的全部表现形式基本上都是围绕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进行的。⑴婴儿的降生,在不少少数民族中被认为是灵魂附于胎儿的结果。⑵人生过程中的疾病与衰老被认为是“灵魂”的活动,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把疾病说成是病人的“灵魂”离开了他的肉体,为病人招魂成了许多民族的巫师和祭司们的专门技能。⑶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利害冲突和敌对关系,也会相应地投射到幽灵世界。⑷生命的终结或是死亡,被认为是灵魂永久的脱离肉体,而不是灵魂的死亡,因之产生的丧葬礼仪和丧葬制度是古代人灵魂不灭观念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2、为什么说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在各个宗教体系中,人性是通过两种方式被神格化的:一是把人的本性附加到一个本来不具人性的对象之上,使人变成人格化的神;而是把人的本性抽象出来,变成为独立的实体,这种神灵具有全知、全能的绝对唯一性。第一种方式在自然宗教和古代宗教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第二种方式以基督教最为典型。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人性的对象化或“异化”。3、宗教经验的种种表现形式:(一)在神圣物面前的敬畏感由于宗教信仰者把其所信仰和崇奉的神灵奉为超人间、超自然的神圣、自然而然会在内心产生某种尊敬、景仰、爱慕、畏惧和恐惧的感受和相应的感情流露。(二)对神圣物的依赖感依赖感和敬畏感一样,是在宗教信仰者的宗教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体验。依赖感产生神灵和宗教,神灵和宗教又会反过来加强对它的依赖感。当人类生存所系的自然物和自然力被表象为神物的时候,人对其宗教崇拜对象的依赖感便必然变形为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体验。(三)对神圣力量之神奇和无限的惊异感对自然事物和天体现象的惊奇感是否就是宗教神话的最初原因。自然力量之、自然景象之壮观、自然结构之精巧等,可以激起人们的惊奇感。一旦这种种自然力量、自然规律被神话神灵活动的结果或神圣天意的表现,作为人类自然感情的惊异感就会笼罩上一层神秘主义的云雾。宗教神学这和宗教体验到惊奇感之余,会把自然的规律性说成是神灵和上的理性统治和对人的恩惠,而把反乎常规之自然秩序的事件,全为神灵和上帝据其自由意志和万能权力创造的奇迹。(四)相信神对自己行为的审判而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信仰神的仁爱与宽恕而产生的安宁感当宗教信仰的对象被赋予道德属性,成为道德规范的立法者和人们行为的审判者的时候,信仰者就会把自己的一言一行和上帝的惩罚联系起来,产生相应的宗教感受和感情反应。基督教的“原罪”教义是其整个信仰体系的基础之一。基督虔诚信仰者的罪恶意识可以非常强烈。祈祷仟悔等宗教仪式构成了基督教宗教生活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即在于使教徒获得上帝仁慈和宽恕,使心灵得到安宁、平静之类宗教体验。(五)自觉与神际遇或与神合一的神秘感宗教经验之最神秘的部分,就是宗教信仰者自觉与神遭遇或与神合一的体验,故一些宗教学者特别把这一部分宗教经验叫做“神秘主义”。4、举例论证获得宗教经验的途径有哪些?一、理论的指导即用逻辑推理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证明神的存在。把信仰者引导到教义规定的修行目标上去,使信徒在理智上坚定对神的信仰,引导信徒产生感情上的反应,产生宗教经验。二、道德的净化旨在使心灵洁净,行为纯正,从而邀取神、佛的恩宠和悦纳。三、药物的作用许多宗教神秘主义者都使用兴奋性和麻醉性药物,激发神秘的宗教体验。四、宗教的修习各种宗教的神秘主义者为获得神秘的宗教体验,都有一套修习方法。通过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排除外物的刺激和肉欲的干扰,把思想集中到宗教目标上来。5、巫术的种类:巫术的表现形式很多,难以尽说。近代西方宗教学学者们应用不同的分类标准,把巫术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按构成巫术的原理和法则,把巫术分为“模仿巫术”和“接触巫术”。第二种:从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巫术,可分为生产巫术、保护巫术和破坏巫术三种形式。第三种:根据巫术结果的道德价值,把巫术分为“白巫术”和“黑巫术”。6、宗教禁忌的性质和特征性质:本质上是人们的信仰和崇拜神秘异己力量和神圣的宗教对象的一种宗教行为特征:⑴神秘性:这是禁忌的基本特征。宗教禁忌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禁忌伴随神圣观念、神圣事物而产生。⑵多样性:世界上宗教的多样性也直接导致了宗教禁忌的多样性⑶约束性:宗教禁忌的形成本就是为了约束信徒的行为,使其符合宗教教义。7、宗教禁忌的种类:一、从神圣事物的种类来分:(1)关于神圣实体的禁忌:属于神圣实体者有神灵、超自然巫术力,以及各种精灵、鬼灵、妖怪等。(2)关于具有超自然神力和神性的人或自然物的禁忌:如原始社会的首领、祭司、巫师、国家形成后的君主,奇形怪状的事物,图腾以及作为神灵象徵的偶像等。(3)关于神圣的地点的禁忌:如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圣殿、寺庙、宗教发端的圣地等。(4)关于神圣的时间的禁忌,与人类生活密切有关的季节转变的关键时刻,个人生命成长的转变时刻(如出生、剃发、命名、成人、妇女月经期、妊娠期、生产期、结婚、死亡),神圣人物的诞辰和忌日等。二、从紧急规定本身的表现形式和物质手段:(1)语言禁忌(2)行为禁忌或作业禁忌(2)饮食禁忌(4)性禁忌8、宗教禁忌的功能宗教禁忌是产生在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人类意识上的一种约束与自律方式。宗教禁忌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仍起着某些不可替代的功效。具体表现在:(一)禁忌的社会意义在于维护社会制度。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宗教成为推动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强大动力,而禁忌也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原始社会的宗教禁忌兼有社会伦理和风俗的性质。早期的人类靠宗教禁忌限制和制约着人类的言谈举止,维护着氏族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禁忌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强化一民族之所以为一民族的特色,可以说禁忌是群体内聚与认同的象征。(三)禁忌有助于规范各民族社会成员的良好行为模式。每个民族的人们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都要通过禁忌对他们的言行进行引导,灌输符合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行为准则。禁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举止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维系其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9、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宗教组织的宗教功能具有两重性:既是宗教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条件,又是宗教观念进一步发展必须突破的桎梏。宗教组织的类型不同,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也因此而有不同。救世型的宗教组织总是力图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社会影响之大显而易见;出世型组织,其社会作用特别是对社会政治生活发挥作用的方式,大都是间接的,而它在宗教方面的作用则较救世型组织表现的更为直接和明显。10、宗教行为的种种法门(一)遵守禁忌规定。遵守禁忌规定是盛行于原始宗教时代的一种宗教行为,其目的是在超自然力量面前限制自己的行为,对超自然力量表示敬畏、博其好感,求其不为己害。(二)独身。独身不婚,是各种宗教的修行体制和修道生活中一项常见而且重要的内容。(三)禁欲与苦行。在宗教史上,禁欲和苦行一直是宗教修行实践和修道生活中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方式。(四)瑜伽、禅定。瑜伽、禅定是印度宗教特有的修定方式。古代印度各派宗教几乎都认为瑜伽、禅定是实现人的最终解脱、体证“梵我合一”的基本途径。(五)外丹与内丹。外丹术与内丹术是中国道教的基本修行法门。道教修行所追求的终极境界是长生成仙,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即已提出了一系列修炼成仙的方术。11、宗教修行的组织模式(一)个人隐修。真正的宗教隐士和隐修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非常注重单独生活,在修道中,特别重视沉思静修,长期而且不断地进行默祷。(二)寺院修道。寺院修道的基本特点就是它是集体进行的,因而必须有一套规范化的修行条例,建立一种对修行者个人有约束力的共同遵守的修行体制。(三)托钵僧及其修会。云游乞食是许多宗教修道生活的一种形式和制度。其基本含意是把修行者置于清贫寡欲的生活条件下,一方面用苦行磨练自己的身体与精神,另一方面借云游四方进行布道和求道。12、宗教礼仪的种类有哪些?主要类型是:巫术仪式、禁忌仪式、献祭仪式、祈祷仪式。(1)皈依宗教信仰的礼仪。(2)强化宗教信仰的礼仪。(3)忏悔认罪的礼仪。(4)祈求福祉,消灾免祸的礼仪。(5)其他具有特殊意义的礼仪。13、宗教礼仪的功能宗教礼仪无论对宗教本身还是对于宗教信徒赖以生存的社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强化宗教信仰:通过礼仪,加强信仰者与其他所信仰的神之间的联系,巩固和强化宗教信仰。②满足精神需要:宗教礼仪能够满足信徒的心理、精神需要,使他们获得信心、希望和安全感。③团结社会群体,整合行为模式:宗教礼仪能够团结社会群体,整合社会行为模式。14、谈谈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论述)⑴灵魂观念与冥世崇拜体制:灵魂观念既是全部宗教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人类最早的崇拜体制的前提。=1\*GB3①母系氏族制时代的灵魂观念和冥世崇拜的形成。从母系氏族的墓葬特点:氏族皆有公共墓地;同一墓地的墓坑方向和尸骨头向大体一致;儿童实行瓮棺葬;葬式多为单人仰身直肢葬,有同性多人合葬,没有男女配偶合葬;对女性和老人实行厚葬等。这些墓葬都具有一定的仪式行为,因此母系氏族制社会时代的原始人类,已发展出丰富多彩的灵魂观念。=2\*GB3②父系氏族制时代亡灵崇拜的演变。父权时期的社会特征是逐渐形成男子居于支配地位的一夫一妻制和按父系传承血统和财产。在亡灵崇拜和丧葬体制方面主要有两个变化:父系氏族墓葬中的随葬物,无论在数量和质地上都明显超过母系时代,而且出现了食用动物等生活资料和大量的珍稀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们更重视亡灵的冥世生活,关于冥世生活的想象也更为丰富;氏族公共墓地中出现了以男子为中心,女子居从属的夫妻合葬,男子墓坑一般比女性的大,随葬品较女性的多。③灵魂观念与原始人的宗教生活。原始时代围绕灵魂观念而形成的宗教崇拜活动,并不只限于冥世崇拜。原始人的生存本能自发地促使他们追求更好的生,避免令人不快的病、老和死,因此原始时代的灵魂崇拜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以生老病死为内容的生命过程进行的。⑵图腾观念与图腾崇拜体制:图腾崇拜从观念到制度都表明,它是随氏族制的形成而产生的宗教形式,也是在氏族和氏族宗教逐渐形成和初步发展时的主要宗教形式。=1\*GB3①图腾观念的主要内容:奉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为族群(氏族、部落、宗族或个人)的“图腾”;以图腾物作为族群的象征性标志,常常以其作为族群的名称;对所奉图腾表示尊敬,由此而形成有关的禁戒规定;有与图腾相关的神话;一些氏族拥有被认为是人和图腾祖先共同的物质灵体——图腾圣物;放置“图腾圣物”和举行图腾仪式的地方被当做圣地,对之有严厉的禁忌。=2\*GB3②图腾崇拜体制的主要内容:图腾禁忌制度,包括了食物禁忌、性禁忌和不许杀害图腾物种等;图腾繁殖仪式,定期举行对图腾对象的崇拜仪式;图腾巫术仪式,依据交感原理举行仪式,企图通过作用于图腾物而影响奉此图腾的群体和个人。另据学者们研究,盛行于原始社会的生育仪式、成年礼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大约也发端于图腾崇拜。⑶祖灵观念和祖先崇拜体制:在原始时代的宗教崇拜中,对氏族祖先的崇拜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和形式之一,普遍出现于各民族的原始信仰之中。=1\*GB3①女性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女始祖崇拜和女性祖先崇拜。=2\*GB3②男性祖先崇拜。=3\*GB3③从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和首领崇拜。⑷自然神观念和自然崇拜体制15、试述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一、自发性和朴素性氏族—部落宗教是在氏族全体成员间自然形成的,并不是某个人和某个集团为了某种目的而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创造的。氏族公社是一个共同劳动集体生活平均分配的血缘集团,不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关系,而是全体成员为了共同生存而向大自然和其他氏族集团做斗争的集体。在共同斗争中形成的宗教信仰是集团意识的产物,基本上没有个人编造、有意欺骗的成分。所以,氏族—部落宗教有产生的自然性和信仰的朴素性。二、整体性和排他性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表现在强调内部的认同和本氏族与其他氏族的区别,氏族的凝聚力和排他性是通过一系列的宗教象征来实现的。在氏族宗教中,氏族整体与神圣界打交道,神圣界亦作用于整个氏族。氏族—部落的宗教仪式也带有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集体性,重大的宗教仪式都是为了共同利益并以氏族的名义向全氏族成员集体进行,这是由氏族生产生活的集体性所决定的。在氏族社会,个人的灾祸将视为集体的不幸,个人受欺侮将视为族群的耻辱。血族复仇是每个氏族成员义不容辞的神圣义务,个人死亡造成集体力量的削弱,为个人进行巫术治病也是集体的任务。三、制度化的约束性氏族—部落宗教不仅是氏族社会最活跃的意识形态,宗教仪式、宗教禁忌等也够也构成了规范氏族生活的各种社会制度,具有神圣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氏族—部落宗教中的禁忌(图腾禁忌、内婚禁忌、圣神场所禁忌、首领或巫师禁忌等)、仪式(成年仪式、年节仪式等)和神话(涉及宇宙起源、人的起源、猎物和农作物的起源)等,对氏族成员(无论对个人还是某一代人)也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权威性。氏族—部落宗既然制度化,也就不是随便选择的信仰,而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四、鲜明的功利性氏族—部落宗教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不是像人为宗教那样为了死后灵魂升天堂,或成佛成仙,永享超人间的快乐,这就是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原始人对自然森神鬼的信仰是无所谓功利性或道德上的虔诚的。如可“力取”。则决不献牲祈祷。“力取”就是控制手段,而献牲祈祷则是祭祀仪式的基本手段。为了法事顺利,往往二者并用,软硬兼施。氏族—部落宗教的活动目的和行为方式具有鲜明的功利性。16、简述犹太教的形成与发展犹太教从古代的氏族——部落宗教发展为信仰一个上帝的一神教,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1)亚伯拉罕时代:古代希伯来氏族——部落宗教。这一时期的希伯来人的各部落均有部落神,希伯来人处于多神信仰时代。但是亚伯拉罕时代越来越强调对耶和华的信仰,以及认为不爱割礼即为违约。(2)摩西时代:犹太教的创立。摩西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前往迦南,在途中于西奈山获“上帝赐下的十诫”。从此犹太教在摩西时代开始其端并在“巴比伦之囚”后定型为一神教。(3)犹太教的发展和完成:摩西死后,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建立以色列,南部犹太国、北部以色列两国,后两国先后被灭,巴比伦统治者将其迁入巴比伦为囚,后又为居鲁士大帝所放。以色列——犹太人这一段惨痛的历史加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形成了几条基本信条:上帝耶和华是宇宙的独一真神;以色列——犹太人的灾难,是上帝对他们所犯的罪的惩罚;救世主观念(以色列人坚信上帝虽然在惩罚自己,但仍是以色列为他特选的子孙,是不会置斯民于水火而不顾的)。17、阐述世界宗教的特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世界性宗教出现在世界宗教史舞台上,展现出它们是一种新的宗教形态,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氏族—部落宗教形态和国家—民族宗教形态的一些特点。=1\*GB3①神性和信众的普世性: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它们越过了血缘的谱系和国家的关卡,在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和不同国度里找到了自己的信众。佛教的佛和释迦牟尼、基督教的上帝和耶稣基督、伊斯兰教的真主和穆罕默德,都不再是原初创教者所属的特定种族和国家所专有的神圣崇拜对象,他们的神性、功用和权能都具有超种族、超国家的普世性。=2\*GB3②产生的创建性:它们的产生不是传统宗教的复制,而是对它的改革,在基本教义和宗教仪式上具有反对传统信仰的及其礼仪的特征。它们是某个(或某些)特殊的个人按照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体验创建的新型宗教这种新宗教在其开始阶段,都是通过创建人的传教活动来争取人们的信仰和皈依。=3\*GB3③组织的独立性:三大世界性宗教最初都是教主个人创建的宗教,其信奉者是一个一个地分别皈信入教的。为了在面对传统宗教信仰的敌视和反对时维持自己的生存,新宗教的信仰者有必要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教会组织,以便共同表达自己的信仰,举行自己的宗教仪式,同时结成一种社会力量。18、宗教世界化的原因一是宗教原因。世界宗教的神的神性是抽象的神性和人的“类的本质”的异化。万能的、惟一的神观念,是对一切神灵包括氏族类保护神和国家保护神的否定。比如上帝和真主无形象、无方所。二是社会原因。跨国度的和世界性的帝国,是在民族国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同样,主宰宇宙的神和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在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走向崩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一种新的世界宗教是不能依据皇帝的敕令创造出来的。”  基督教不是靠罗马皇帝的敕令创建出来的,但基督教的一神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却完全有赖于罗马世界帝国对其他国家的征服、各民族宗教观念在帝国范围内的竞争和融合。同理,伊斯兰伴随着哈里发帝国走向世界,佛教依阿育王走向全印度,贵霜王朝将其传到中亚细亚。而盛唐又将佛教推及朝鲜、日本等。也是说,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原因,促成了宗教世界化。19、佛教的形成和世界化一、简述佛教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公元前6世纪雅利安人完成了印度流域的军事征服扩张到恒河流域,大量的达罗毗荼人征服沦为奴隶,武士贵族刹帝利建立起一批城镇国家。为了防止等级森严的婆罗门教思想使数量大增的首陀罗对宗教解脱的绝望而进行革命,他们为此要求改革婆罗门教。相比于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婆罗门教的精神控制相对薄弱。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因果报应、业报轮回、追求超越生死等传统宗教思想,但针对种姓制度表达了刹帝利和其他社会等级的要求提出了宗教解脱上的抽象平等观念,宣称是人不分种姓和等级,只要皈依佛教正道就可获得解脱。这种思想只会使被压迫的苦难大众追求摆脱生死轮回的超自然解脱时忘记了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从本质上看,佛教是适应恒河流域刹帝利世俗贵族的根本利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宗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一)、十二因缘(1)无明,即愚痴无知;(2)行,为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行为;(3)识,即托胎之时的心识;(4)名色,为胎中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等;(6)触,为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即感受苦乐等;(8)爱,为贪等欲望;(9)取,即追求取着;(10)有,由贪等欲望引起有善不善等行为;(11)生,即来世之生;(12)老死。(二)、三法印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是可以证明文件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借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三)、四谛(1)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外部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世界本性是苦。(2)集谛;解释人生充满痛苦的原因。(3)灭谛:指解除痛苦,也就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归宿。佛教认为最高的理想境界就是涅盘。(4)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盘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四)、八正道(1)正见:对佛教教义的正确理解;(2)正思维: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考;(3)正语;说话要符合教义,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4)正业:从事清静之身业,按佛教教义采取正确的行动;(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6)正精进:按照佛教教义努力学习和修行;(7)正念: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8)正定: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修行。三、佛教走向世界化的原因:(一)、从宗教本身的性质看,佛教具有完全不同于原始时代氏族宗教和古代国家宗教的特殊性;(二)、佛教的基本教义适合于各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而得到不同国家的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三)、佛教不仅没有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的狭隘性,而且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比起来,也具有排他性较少、宽容性较多的特性。20、基督教的形成与世界化一、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上帝认为需要将他自己伟大的爱借着他的仆人传达给他的子民,为达到实现他自己旨意的目的。第二,上帝的子民痛苦地生活在罪中,需要上帝的旨意。第三,上帝已经预备好了他的先知。上帝的基督教因此诞生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原始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间,是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产物,犹太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古代,曾先后为埃及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所征服。公元前63年罗马人侵入巴勒斯坦,将其纳入帝国的版图。犹太人饱受罗马统治者的其领域压榨,不断起来反抗,从公元66年至135年就先后爆发了3次大规模的起义,但均遭血腥镇压,大批犹太人或被杀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在反抗罗马人的斗争中,犹太人中间产生了一些秘密的教派,基督教最初就是从其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个小派别。东方的神秘宗教也对基督教的构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罗马帝国对于东方(西亚和埃及)的征服,把东方的各种神秘宗教极其崇拜仪式带进帝国的广大疆域之中,后来成了基督教圣礼和某些教义的参照之源。如果说,斐洛赋予基督教以基本性的宗教观念或内在灵魂,那么,东方神秘宗教则提供基督教以外在的崇拜礼仪。东西方宗教——哲学的这种结合,为基督教的诞生准备了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二、基督教的世界化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作为犹太教内部一个具有某些反传统律法主义的小宗派逐渐打破民族藩篱走向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当时是一个统治地中海沿岸许多民族国家的世界性大帝国,一当这个帝国为了维护帝国统一的需要而在宗教信仰上定位一尊,奉基督教为国教的时候,基督教也就逐渐成了帝国之内许多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成了超民族、超国家的世界性宗教。第二阶段:从地中海延安的古代文明世界走向整个欧洲,成为中世纪欧洲各民族和国家共同信仰的世界性宗教。公元5世纪,日耳曼贵族入侵罗马帝国,在罗马帝国废墟上建立起封建化的国家。贵族统治者及其部落先后皈依了罗马教会的基督教。由于皈依基督教,贵族统治者不仅赢得了罗马帝国民众的好感,而且得到罗马教会主教们的支持。基督教会与日耳曼君主相互利用。君主利用基督教来维持君权统治。教会利用君权来加强宗教神权的权威。第三阶段:从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包括西亚、北非的部分地区)走向全世界各大洲。西欧资本主义是从14、15世纪发展起来的,随着所谓的“地理大发现”,西方资产阶级随即向他们新发现的地区进行殖民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利用了基督教,把基督教说成全人类的共同精神,基督教会的传教士跟随着资本主义殖民者和侵略大军的脚步,在坚船炮利轰开了其他国家的大门之后,踏进了其他“异教”民族的国土,把基督教传布到世界各地。21、宗教与社会经济生活一、社会经济生活是宗教的基础(1)人类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宗教产生的前提。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宗教史的事实证明,正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物质生产过程构成宗教的深层基础,并制约着它的存在和发展。原始人之所以发生宗教崇拜,其直接目的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随着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宗教崇拜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相应的演变。农业经济活动的特点,决定着那个社会宗教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与农事活动有关的自然神灵特别众多,举行农业祭祀仪式也特别频繁。(2)宗教实体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经济的保障。专门从事宗教职业的教职人员和广大的教徒,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寺观教堂,用于宗教活动的各种器物以及宗教的各种组织机构都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各种宗教还要持续不断地举行祭祀仪式和庆典;印制经书;培养教职人员;改进讲经布道手段(许多发达国家现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开展救助贫困、卫生、教育等项慈善事业;所需经费都是十分巨大的。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宗教对经济的依赖。二、宗教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1、宗教徒对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广大信教群众总的来说始终占据着人口的大多数。他们一方面具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进行着各种宗教活动;另一方面他们又确确实实地在人世间直接进行生产劳动,创造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2、宗教观念影响信徒的经济行为。佛教不杀生的戒律,长期以来束缚着一些农、牧民不敢同危害农牧业的病虫害作斗争,不敢对牛、羊合理屠宰,进行良种选育,影响了农业和牧业的发展。一些高山。湖泊、河流被加以神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自然界的合理开发和利用。3、宗教的祭仪活动消耗大量社会财富。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古代社会,频繁的宗教活动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和破坏作用。如在宗教祭仪上,不惜屠杀大量牲畜,甚至用人祭神,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寺庙教堂无修止地修建,再加上精雕细刻的百般装饰,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惊人。4、宗教组织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世纪欧洲的城市一般都以教堂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教堂四周不仅是社会的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也是主要的贸易场所,发挥着经济流通、商品交换的枢纽作用。宗教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既有积极性作用又有消极性影响。宗教的积极性表现为:一、维护社会稳定。宗教维护现实政治秩序稳定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1)统治秩序来源上的神圣解释。宗教对政治的起源做了神圣的解释,认为政治来源于天命或者天启,这种解释强化了人们对现实政治秩序服从的神圣感和必要感;(2)对于被统治者接受不公平和苦难的神圣解释。宗教对造成苦难的原因,往往归结为某种神圣的原因,而非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这样就转移了矛盾冲突;(3)对于统治者责任和义务的监督。宗教规定了统治者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进行神圣的监督,遏制他们为所欲为,这也可以减缓政治危机的发生,有助于社会平衡和稳定。二、净化社会道德。宗教关怀个体生命、塑造健康人格、营造群体生活、主张止恶扬善,使社会成员自觉调节心理矛盾,形成良好的角色意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三、丰富人类文化。宗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矿藏,蕴涵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伦理、审美和知识价值。宗教的消极性表现为:一、破坏社会稳定的社会秩序。宗教牵扯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旦其信仰遭到挑战,宗教信徒和宗教组织就会群起扞卫,其过激的群体行为必然导致社会冲突的爆发,破坏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稳定。二、阻挠社会变迁。由于宗教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和表现在这种关系中的利益动机,宗教也会以其虚幻的允诺来麻痹群众的斗争和反抗意志,利用心理功能阻挠群众来争取实现其现实利益的政治行为,极力维护社会现状,阻挠社会变迁。22、谈谈宗教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宗教与道德的起源道德神启说和道德天赋论宗教神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先验唯心主义伦理学一贯主张“道德神启说”或道德天赋论,认为人间的道德规范、伦理观念或者直接导源于神的启示,或者来自于人类天赋的本性。具体说法不尽相同,形式多样,值得注意的大致有三种形式:1、神直接颁布或启示道德诫命2、人的一切善德均起源于对上帝的爱或追求3、道德源出于人的天赋的本性二、宗教与道德的保证(一)道德的真正保证是社会的人际关系道德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起着协调作用,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交往的一种规矩,是一种底线。社会道德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反应,人的道德行为也就受这种客观的社会关系的制约,当人的道德和行为符合与其赖以生产和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和需要的时候,就会受到社会和舆论的肯定,否则就会受到谴责。所以热的道德行为本身是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整个社会在社会关系上的互相制约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的。(二)宗教“保证”道德的历史作用道德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调整人的行为,互相承担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真正高尚的道德行为乃是人出自道德义务感和道德责任心对别人、对集体、对社会做出无私的贡献。宗教用神的奖惩,诱之以富贵,吓之以灾祸,即使能使善男信女的的行为客观上符合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但对培养和发展人们的良善的道德意识,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作用。三、宗教道德的性质和作用(一)宗教道德的性质及其与世俗道德的联系和区别从“道德神启说”到一些研究者认为:宗教体系所谓的宗教道德实际上都充满了世俗性的社会内容,是世俗道德或宗教道德的宗教化、神圣化,他们的源泉和基础乃是世俗社会,都未对世俗道德和宗教道德的基础和本质进行科学的比较和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一切道德规范的客观基础,道德规范是人际社会关系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本质上都是社会性的道德。而这种关系分裂为人与人之间的世俗关系和人神之间的宗教关系,便是社会道德之划分为世俗道德和宗教道德的客观依据。各种宗教体系所谓的道德,事实上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涉及人神关系的行为规范,二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这一部分道德诫命本质上是反映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社会道德,不属于宗教道德范畴,而是把世俗道德神圣化。定义的区别:所谓“世俗道德”,就是以感性的人与人的世俗关系为基础,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之适合于人与人世俗关系要求的规范和准则。“宗教道德”,就是以非感性的人神宗教关系为直接依据,调整信仰者的宗教行为,使之适合人神关系要求的规范和准则。(二)宗教道德的社会意义1.各种宗教体系在教义上的规定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来决定的,一旦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它总会在人神关系中反映出来,从而改变宗教道德规范的具体含义以适应人际关系的演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2.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主要是阶级关系,一般地说,神性,特别是人赋予神的道德特性,其核心内容往往是人的阶级特性的一种表现,人神宗教关系实质上依赖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如,资本主义的上帝也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扞卫者,但他逐渐失去了专制君主的传统统治权,变成了对世界统而不治的立宪君主。3.在各种社会体制下和社会关系下的人神宗教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宗教道德规范,始终存在着人对神的信仰、虔诚、敬畏、顺从和爱,当人神关系所表现的人与人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就会使得宗教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有不同的社会意义和经济特性。在宗教成为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的条件下,宗教规范对社会具有制约作用,它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宗教道德的阶级特性在社会历史上并不是总起着消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人们尊重各自的宗教信仰上,让宗教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23、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的三方面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并且艺术创作与其直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了艺术所不可忽视的发展因素。第二,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艺术常常被宗教用来宣传和形象地描绘宗教自身的教义,给了艺术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较大的支持,使许多艺术家有了更加广泛的进行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宗教从客观的角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壮大。同时,宗教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艺术传播形式也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宗教对未来的盼望、憧憬与希望,不是指向一个空洞的未来,而是有特定的目的的,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尽管宗教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对世界各地区和民族以及各种类的艺术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导致宗教艺术的繁荣发展,使它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宗教和艺术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质的区别。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艺术的发展。总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在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在幻想领域、情感领域等范围内的影响、作用和渗透。23、宗教对艺术影响的二重性一、宗教为艺术提供的观念、意境和想象力,促进艺术的发展,如古代文明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几乎都是宗教性艺术。二、艺术受宗教观念、教义及其所追求的神圣境界支配和制约,这导致艺术局限于宗教领域走向片面化。如中世纪西欧在神学禁锢下艺术创造处于低谷。24、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宗教的影响(论述)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高新科技大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宗教的影响:一方面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和各民族文化和宗教提供了加强交流和对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全球化过程中实力和利益的不平等也导致了各种文化和宗教间的排斥和对立。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对宗教的影响:政治的多极化趋势下,宗教或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或是利用政治为其自身目的服务。如宗教仍被西方作为推行其价值观的工具,第三世界中宗教也日益成为维护民族尊严、独立的象征。而文化多元化下新兴宗教风起云涌。高新科技大发展对宗教的影响:一方面冲击着宗教的神学理论,另一方面也引起传统复兴思潮。总之,宗教变化表现在:传统宗教的演变、新兴宗教和神秘主义教团兴起、各宗教和教派间对立与对话。25、传统宗教的演变一、走向“世俗化”——传统宗教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宗教的世俗化主要指社会生活的世俗倾向增加,社会越来越摆脱宗教的影响,宗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再是判定社会各项事务的决定因素,与此同时,传统宗教也从“神圣”领域走向“世俗”领域,积极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与世俗事务。宗教和社会的世俗化进程其实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政教分离为特征,两者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在西方社会,世俗化的外在表现,最明显的是去教堂的人数在不断的减少。希勒尔:世俗化6特征(1)宗教的衰退,即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2)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生此世更为迫切的需要和问题,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也从彼岸转型此岸;(3)宗教是去了原有的公共性与社会职能,日益变成纯私人的事物;(4)宗教信仰和行为的重要性弱化,各中世俗的组织不再以神秘的力量为支撑,并且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5)世界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社会的超自然性减少;(6)社会由“神圣”的,变为“世俗”的,人们的决定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理性的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二、对传统的坚持与回归——宗教保守主义的复兴传统宗教的某些教义和体制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常常导致相应的变革,走向现代主义和世俗化,势必损害到传统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从而引起了保守势力对世俗化进程的反对,以神圣的名义来坚持和维护古老的传统。这种趋向被称为“基要主义”或“原教旨主义”,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强烈。26、新兴宗教的活跃一、新兴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1、现代社会的迅速转型,频繁发生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乱带来的严重危机,各种苦难为新兴宗教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温床。2、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使人们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和风险,形成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失衡;各种各样的“快餐”文化是一部分人精神贫困、心里空虚、人格扭曲。如果传统宗教没有跟上和适应新的需求,人们就会转向其他新的对象寻求精神寄托。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演变的加剧,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上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是悲观主义的情绪有所抬头。4、传统宗教随着现代化的浪潮而面临着世俗化的冲击,与此相适应,宗教自身也越来越世俗化方向发展,这不能不使传统宗教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大打折扣。于是,一部分信徒寻求更现代的宗教形式,或加入神秘主义色彩浓厚的宗教团体。二、新兴宗教的头特点1、产生并活跃于传统宗教解体或社会剧烈动荡时期。2、对现存世俗社会与主流文化持批判态度的同时,信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更强调个人对生存价值的探索、自身的宗教体验及内在意义的追求。3、教义思想具有混合性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对传统宗教素材以外各种成分的吸收与宣扬。大多数新兴宗教的教典简而不繁,教义通俗易懂,更加迎合现代人的口味。4、强调对本教团创始者、关键的领袖人物与现世的教主的神化与崇拜,极力推崇他们的超凡的“灵能”与“神性”。5、更具入世品格。27、宗教的对立与对话一、宗教对立的原因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导致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以致激烈的宗教战争,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绵延至今数以百计的大小战争,其中实际上也或隐或现地交织着不同宗教信仰和民族之间的对立。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当然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大体上都可以归结为有形的利益分歧和无形的观念分歧两大方面。就第二方面即无形的观念分歧而言,他最集中地表现为各社会群体自身所执着的信仰和价值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有形的利益分歧越来越与这种无形的分歧结合在一起,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越来越成为社会群体对外保持独立性,对内加强凝聚力的精神纽带。自古至今,各民族和不同信仰群体的宗教教义常常被视为本群体不同于,或优越于其他群体的神圣根据。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习俗惯例、社会制度、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等,常常被说成具有某种神圣起源或神圣标准,因而是不可放弃或不可改变的。当与之不同的另一个社会群体也将自己的文化传统神圣化时,这两个群体的观念分歧就成为难以调和的了。二、宗教对话的基础提倡不同信仰群体间对话的有识之士,不仅认识到宗教对话减少摩擦的重要性,而且主张在宗教对话中能够使人的信仰得到升华。宗教对话既得益于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也得益于比较宗教学的发展。比较宗教学通过研究盘根错节的宗教形态,是人们不仅了解了其他的宗教,而且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宗教,从而能够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把我宗教生活的真谛。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人类所有的最重要的宗教内部都产生了一些促进改革的活动家和理论家,他们对本宗教的保守和排他倾向有所矫正,对外部世界也或多或少的倡导一种开放态度。这无疑对宗教间的对话有巨大的促进作用。28、谈谈对“宗教消亡论”的看法
本文档为【宗教学纲要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smile
人民教师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21-10-04
浏览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