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萧红生死场女性悲惨命运描写刍议

萧红生死场女性悲惨命运描写刍议

举报
开通vip

萧红生死场女性悲惨命运描写刍议萧红《生死场》女性悲惨命运描写刍议 [内容摘要]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乡土的视角~以一组人物的悲剧命运~叙述了战争爆发前后的乡村景象~表现了底层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整个民族反抗日本入侵的心声。在作品中~作者对女性苦难生活的叙述和描写是非常突出的~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也与萧红的生平是紧密相连的。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历所感~为我们写下了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女性的一曲悲歌。 [关 键 词] 《生死场》,女性悲歌,文化缘由,写作依据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最...

萧红生死场女性悲惨命运描写刍议
萧红《生死场》女性悲惨命运描写刍议 [内容摘要]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乡土的视角~以一组人物的悲剧命运~叙述了战争爆发前后的乡村景象~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了底层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整个民族反抗日本入侵的心声。在作品中~作者对女性苦难生活的叙述和描写是非常突出的~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也与萧红的生平是紧密相连的。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历所感~为我们写下了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女性的一曲悲歌。 [关 键 词] 《生死场》,女性悲歌,文化缘由,写作依据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最初写作时的书名叫《麦场》,作品的前两章曾于1934年4月20日至5月17日载于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国际公园”上,署名悄吟。二萧流亡青岛后,1934年9月萧红将作品最后完成。作品与读者见面的时间是1935年12月。二萧逃亡上海,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叶紫、萧军和萧红结成“奴隶社”,出版了“奴隶丛书”。叶紫的《丰收》作为“奴隶丛书”之一,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作为“奴隶丛书”之二正式出版。而萧红的《麦场》经胡风改名为《生死场》后,是作为“奴隶丛书”之三自费印刷出版的。鲁迅先生为书写了《序》,胡风写了《读后记》。《生死场》出版后立即轰动了上海文坛,萧红一跃而跻身于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之列。 《生死场》所写的故事发生在哈尔滨附近的农村,时间大约开始于20世纪二十年代,结束于伪满洲国成立的1932年夏季。全书共17节,前9节叙述战前的岁月,后7节的故事则发生在伪满洲国最初的年代,中间的第10节是一个时间的转折。前后两个部分,是乡土社会两个历史阶段的缩影。特别是萧红对中国北方农村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与现实意义。 一、作品对女性悲惨命运的描写 《生死场》的第3章“老马走进屠场”写的是王婆为生活所迫,为了交纳地租忍痛 1 把朝夕相处的老马送进屠场的故事。 “老马走上进城的大道,私宰场就在城门的东边。那里的屠刀正张着,在等待这个 [1]残老的动物。”此章以马开头,叙事简约,主观性强,夸张了动物的命运。我们是否可以想见,当时黑暗的社会是否就是一个屠杀人类的屠宰场呢, “秃叶的树”、“惨厉的风变”是老马走向屠场的背景,“脱去了灵魂”写出了王婆的心境。我们要知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马或牛是农民的得力助手,或者说是主要的劳力。因此,农家将马等牲畜看成是自己的家人,甚至把它们看得比人还要重要。但是秋收过后老马反而要被送进屠场,地主的使人堵在家门口催着交地租,她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她的心境能不痛苦,能不悲伤吗~ 作品接下来写王婆由马走向屠场引起自己像要被屠杀的幻觉,可见王婆心情颤栗的程度;对老马慈和的呼唤,又体现出她的爱而不舍之心。生活的压力和苦痛的人生使王婆“易于暴怒”,但此时何常不是悲伤至极的发泄呢~在通往屠场的路上她看到了被抛在颓废的小庙旁的小孩的尸体。这一物象既写出了乡村破败的景象,也渲染出残败的气息。这样的景象与气息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生产力的低下、社会的黑暗、村民的悲苦和人的生命的卑微。 以王婆的眼睛描写屠场内部的血腥和混乱的场面,以“腥味的人间”来概括王的感觉。这里是动物的地狱,也同样象征着人间的地狱。老马即将在这里被屠杀,而王婆也顿时变得沉重而没有感觉了。作者以夹叙夹议的手法,写出王婆痛苦到了极点。屠场的 [2]叙事与对话交替,“给几个钱我就走了~不要麻烦啦。”是王婆急于成交,也急于逃离的心理的写照。 故事的高潮真是雪上加霜,一张马皮的价钱交了地租,她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在《生死场》中,王婆是一位勤劳刚强的女性,但无论她怎样流尽血汗地劳作,都无法改变她贫穷悲苦的命运。那么,张着大口的屠宰场,不正是吞噬村民的人间地狱吗~不正是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吗~ 《生死场》第六章“刑罚的日子”写的是女性生产的痛苦经历,专门表现女性生殖的痛苦,而人的生殖过程是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始写起的。春天到了,大地复苏了,春耕开始了;动物们也开始或即将繁殖后代了。作者以概括的议论将写实与象征、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姑姑的姐姐的生产是详写,她的生产过程的描写,可以说是对乡村女性生殖经验的概括。“我没见过,像你们这样大户人家,把孩子还要生养到草上。压柴,压柴,不 2 [3]能发财”,接生婆的话间接地交待了女人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乡村的迷信思想。于是, [4]“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她爬在那里”。这是一个明显的象征,“房后草 [5]堆上,狗在那里生产”。狗在生产时还有一个温暖的草窝,而人的生殖还不如一条狗。难产的过程,惨烈的临盆,柔弱的身体,体现出了生殖者的卑微。 同时,这里还穿插进一个脾气暴躁而冷酷的丈夫,以他种种的粗野行为与语言施虐, [6]衬托出女性生产的无助与苦痛。“她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一语道破了女人对丈夫恐惧的文化缘由。 新生儿的死是生殖悲剧的高峰。横在血光中的肉体,是女性身体所受刑罚的普遍象征。“全村忙着生产”的形象说明: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没有什么区别。 在《生死场》中,金枝是以少女出场,以失去孩子的寡妇形象而结束的。 在第2章“菜圃”中,十七岁的少女金枝爱上了福发的侄子——二十岁的成业。在成业的引诱下他们做出了越轨之事,成天精神恍惚。村中的议论和白眼像箭一般刺着她的心,就连她的母亲都好“像女儿窒息了她的生命似的,好像女儿把她羞辱死了”。金枝是既害怕又希望成业快点儿请媒人来说媒。那么成业爱不爱金枝呢,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小伙子,他不知道什么是爱,他只是因为金枝“长得好看”,只想在金枝身上发泄他野兽般的欲望;正像与金枝有着同样经历的婶子对成业说得那样——“等你娶她过来,她会变样,她不和原来一样,她的脸是青白的;你也再不把她放在心上,你会打骂她呀~男人们心上放着女人,也就是你这样的年纪吧~”这些话就道出了这样的事实:女人的恋爱是甜蜜的,而婚后的生活将是悲惨的。那么金枝嫁给成业以后是不是这样呢,“她出嫁还不到四个月,就渐渐会诅咒丈夫,渐渐感到男人是严凉的人类~那正和 [7]别的村妇一样。”这说明金枝已体验到了由少女变成少妇所带来的苦果。 果不其然,未婚先孕的金枝嫁给成业后,成业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本来她与丈夫是自由结合的,当时成业也发誓爱她。可是现在呢,她挺着个大肚子,起早贪黑地劳作,不但得不到成业的体谅和心疼,还遭到无情的责骂。这就是美好的爱吗,这与婚前的幽会是多么的不同啊~看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在当时的北方农村,男人真是“严凉的动物”啊~ 金枝的生产过程是略写的,因为这与五姑姑的姐姐的生产是没什么两样的。但是,金枝的生产不是因为瓜熟蒂落,而是因成业的野性的欲望所致,是早产;成业根本不懂也不管老婆有什么危险不危险,只是凭着自己的冲动行事。因此,对一个未婚先孕的女孩子来说,金枝所遭受的刑罚是双重的,既要忍受流言蜚语的羞辱,又要以早产的遭遇 3 遭受生产的痛苦,她的苦难更甚于其他的女人。 [8]“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作者将动物的繁殖和女人的生产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是有着深刻的隐喻作用的——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北方农村村民特别是妇女的生活境遇与动物是没有什么两样的,甚至是人不如动物。“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狗生小狗时还能有个草窝呢,而人呢,女人生产时为了不能“压财”而必须将草席子撤掉,甚至连草都不能有,女人们光着身子“像条鱼似”的“爬在那里”,只能将孩子生在尘土飞扬的土炕上。 男人们为了发泄自己的兽欲而使女人怀了孩子,而女人生孩子时,他们不但不心疼妻子,反而因为老婆生孩子影响了自己的发泄而大耍淫威、暴虐无比。可见女性的地位是多么的卑微~ 落后的生产方式,贫困的生活,封建迷信思想,愚味和无知,使多少女性遭受生产的痛苦,又有多少婴儿当即夭折啊~ 这就是萧红为我们展现的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妇女悲惨生活的图景。在这里,有她的悲诉,有她的经历,有她的感受,更有她的思索。 二、造成这些女性悲惨命运的文化原因 这是一个共性问题。无论是作品中描写的几位女性,还是萧红,她们都是女人,封建礼教像重重的枷索束缚与禁锢着她们,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请看几个例证—— 1(中国最早的大圣人孔夫子就说过: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只有女人和小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2(在家庭和家族中,女人们要遵从“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要求。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 4 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 “四德”:德、容、言、工。——《周礼 天官 内宰》 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3(男子在家庭中居有至高无尚的地位,可以找出各种理由休弃自己的妻子,如“七出”、“七去”。 七出又称“七去、”“七弃”。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 “七出”: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大戴礼记》 “七出”“七去”词殊而意同,都体现了男尊女卑思想,有利于家庭中的夫权统治。 4(封建社会的男女才德观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明陈继儒《安得长者言》 这两句话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 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落地生根了。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 所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性都是生活在神权、君权和夫权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是最没有政治地位、家庭地位和生活地位的一个弱势群体。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中的封建礼教就是造成这些女性悲惨生活的根本原因。 三、作者揭示农村女性悲惨命运的依据 萧红作品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作品的根本区别就是纪实性强,反映了生活的真实,甚至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能找到原型。这就是说,萧红是依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和所感,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情景的;又因为萧红是一个乡村女孩,在上学和婚姻等问题上体验到了辛酸与痛苦,因此她对农村女性的悲惨生 5 活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一)萧红对家庭的感受 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原呼兰县一个张姓地主家庭,原名张乃莹。祖父张维祯无子,于是过继了堂弟张维岳之子张廷举为子,他就是萧红的父亲。在这个旧式社会的旧式家庭中,有两位亲人对萧红性格的形成以至她人生旅途的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首先是祖父的疼爱与影响。 萧红是张家的长女,她出生时祖父张维祯已六十多岁了。祖父不善理家,家务多由祖母打理,所以他一天到晚也无事可做。多了一个小孙女在膝下嬉戏,给老人带来了很多乐趣。小萧红会走以后,后花园就成了祖孙两个游戏的乐园。从萧红的思乡之作《呼兰河传》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祖父对孙女的放纵和溺爱,小萧红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样做就怎样做,无论做什么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活动;无论做错什么,祖父都会原谅她。祖父对萧红的活动毫不限制,不提出什么具体的要求,更没有什么严格的管教。祖父的呵护和溺爱,使幼小的萧红性格变得很任性,可以说,萧红已经形成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个性。 祖父的疼爱给萧红带来了两个性格特点——任性不拘的个性与渴望男性的庇护,这两点对萧红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 其次是未被理解的父爱。 父亲张廷举是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生人,他所接受的教育虽是废弃了科举考试以后的新式教育,但教学内容仍不脱离读经讲经,只不过增加了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可以说,张廷举既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浸染,又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和新文化,是处于新旧文化教育交替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实际上,张廷举是爱女儿的,只不过与祖父的爱形式不同而已: 一是送女儿到校读书 辛亥革命以后,在呼兰这个边远省份的小县城,张廷举也算是开明人士。他积极倡导办女校,招收女学生,并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学校读书,使萧红的少年时代接受了小学教育。这能说他不爱自己的女儿吗, 二是反对女儿走出去读书 对张廷举来说,女儿大了就要结婚,为人妻,尽妇道,做一名称职的妻子,在家相父教子。这是张廷举为萧红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生活之路,但说到底还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尤其是听说到哈尔滨读书又是男女同校,在学生中有自由恋爱的情况发生,这就更加促 6 使张廷举反对萧红走出去读书。因此决定请家庭教师来教萧红。对旧式社会的旧式家庭的家长来说,这不也是对女儿爱和负责的表现吗,于是,在升学这件事情上,父女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萧红所受的小学教育与其父此前学习的内容有着本质的区别,她受到的是新式教育,受中国传统教育的毒害十分有限,这使她扩大了视野,懂得了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当萧红小学毕业后要求到哈尔滨中学读书时,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为了继续求学,萧红整整奋斗了一年。这期间有祖父的劝说,也有继母的劝说,但都没有改变父亲的态度,就连一向喜欢她的大伯也反对她外出读书。在这处情况下,倔强的萧红于是决定:如果不能继续读书,就到呼兰的天主教堂去当“洋”尼姑。最后父亲终于妥协了,同意让她到哈尔滨去求学。 三是萧红升学之争的客观效果 从客观上看,这件事是萧红争自由求解放之举,绝不是简单地为了上学的父女之争。 首先,这是对传统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观念的挑战。中国传统伦理道,讲究的是“父慈子孝”,做子女的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张家是知书达理之家,首倡“孝”道,但萧红此举却是“不孝”的表现;是对传统的“孝”的冲击的反抗,与张廷举的旧思想发生的激烈的对抗。如果萧红还囿于传统的“孝”道之中,就没有她的自由,她就不会获得真正的人性的解放。 其次,是对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的大胆挑战。在封建社会中,作为女孩所受的教育是各种“妇德”,即束缚妇女的种种陈规陋俗,在文化教育上,能粗略读书识字即可。在张廷举眼中,萧红接受了祖父的诗文教育,又读了小学,远远超过了粗识文字的水平,做个“新时代”的家庭主妇已经绰绰有余了,还去读什么中学。说到底还是传统的封建意识在他的头脑中起作用。因此,萧红坚决要去读书并为此进行了各种努力和抗争。如果说她已经认识到这是追求自由、平等,是对传统落后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挑战,显然是不客观的。但是,这件事本身的客观效果与作用,的确是对男尊女卑观念的大胆挑战,并取得了胜利。 (二)萧红对婚恋的感受 一是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萧红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区立女子第一中学校”(原从德女子中学,现萧红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在这里,她读到了许多鲁迅先生等人的左翼作家的进步书籍,接触到了 7 这些作品所带来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同时她还参加反帝爱国学生运动,使她加深了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认识,对反动当局的政治腐败有了深切的体会。 18岁时萧红由六叔做媒许配给六叔阿城师范的同学汪大澄的弟弟汪恩甲。1929年,萧红在哈尔滨与法政大学学生陆振舜接触逐渐多起来。毕业前夕,父亲催促萧红,汪家已提出结婚,要她回家尽快完婚。本来,当初与汪家的包办婚姻,萧红并没有什么异义,但后来她发现汪恩甲有抽大烟和其他恶习,就向父亲提出解除与汪恩甲的婚约,但遭到父亲的拒绝。 初中三年级毕业后,为了继续求学,萧红与陆振舜共去北京,萧红入北师大附中高中一年级读书,并认识了在北京读大学的陆振舜哈尔滨时期的同学李洁吾等几个朋友。不久,在萧红父亲的施压下,陆家断绝了陆振舜的经济供给,二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1931年,陆振舜向家庭妥协返回了哈尔滨,萧红也不得不回到呼兰家中。为了让萧红收心,父亲将她和她的继母等人送到阿城县福昌号屯张家老宅暂住。 在这里,萧红等于被家人囚禁,还要遭受人们的白眼和奚落。在乡下的张家,萧红亲眼看到地主与长工之间的贫富差异,看到人剥削人的丑恶现状,对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她本来就是一个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女学生,现在看到身为地主的大伯对待佃农的无情盘剥和恶劣态度,不由得站出来为佃农们说话,要求大伯不要给佃农加租,以减轻他们所受的剥削。萧红的作为惹恼了大伯,他暴打了萧红一顿,还让人通知她的父亲回来处置她。她意识到自己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了,除了再次出走别无选择~在姑母和小婶的帮助下,萧红藏在一辆送秋菜的大车上逃离福昌号屯,从阿城县乘火车到了哈尔滨。 二是体验了被抛弃的无助 当汪恩甲得知萧红跟家庭闹翻逃到哈尔滨,而且生活无着时,就找到萧红,将她编至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后来,萧红发现汪恩甲居心叵测,于是逃往北京,想通过朋友李洁吾的帮助留在北京读书。后来被汪恩甲找到,萧红只好返回哈尔滨。不久,萧红发现已怀孕,只好与汪恩甲再次回到旅馆。二人在旅馆同居七个多月,欠下食宿费600多元,汪恩甲将待产的萧红抛下作为“人质”,自己则脱身离去,再也没有露面。在身处绝境,万般无奈之际,萧红决定向《国际协报》写信求救。 三是偶遇萧军 负责《国际协报》文艺副刊的编辑裴馨园收到了萧红的求救信。不久,萧军(原名刘鸿霖)受老裴之托,到东兴顺旅馆来看望萧红。在交谈中他看到了萧红写的小诗和画 8 的画,觉得萧红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薄命女子。回到报社,萧军向老裴等人汇报了萧红的情况。就在编辑们为此事一筹莫展的日子里,萧军一次次地来看萧红,他的热情关切和拔刀相助,使两人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不知不觉已到了彼此依恋的程度。时逢哈尔滨发大水,萧红逃出旅馆。在萧军的安排下,萧红暂时借住到裴馨园的家中。又是在萧军的帮助下,临产的萧红住进了市医院,生下了一个女孩。因为经济窘迫,萧红只能忍痛将孩子送给了别人。(三)萧红对人生的感受 萧红与萧军结合后,虽然生活困苦,但她也感到了人间的温暖,并在萧军的鼓励下开始了文学创作。同时,通过萧军,她还结识了不少活跃在哈尔滨文化界的进步文人,其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蜚声全国的著名作家,如罗烽、姜椿芳、金剑啸、舒群、白朗、塞克、骆宾基、金人、白涛等,他们在中共党员的领导和影响下,一直在以笔为枪,同反动政府及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做斗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刚刚走上文学之路的萧红,自然受到左翼文化思想的熏陶,成为左翼文学作家中的一个新成员。 这时期,萧红的作品主要有《弃儿》、《王阿嫂的死》、《看风筝》、《夜风》、《中秋节》、《哑老人》、《八月天》等十多篇散文和小说。由于刚刚写作,她的作品虽然还显得有些粗糙幼稚,但她的创作热情却像是一触即发的火山,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 萧红这些早期的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色,作品的思想性也比较鲜明。由于她的作品大多来源于她亲身经历的和所见所闻的事物,因此作品直接反映了日伪时期东北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了那个黑暗年代的残酷无情。作为一个曾经生活在农村的女性作家,她又十分关注下层社会妇女的命运。在一些作品中,她用观察细微的敏感笔触,描述了社会底层妇女们的悲惨遭遇。另一方面,由于萧红中学毕业后即处于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中,因此过早过多地体验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深知饥寒交迫、流浪街头的滋味。在作品中,她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她用独特的、深沉的、愤怒的笔调对此予以揭露。 总之,封建礼教的禁锢、桀骜不驯的个性、屡遭坎坷的命运、新文化新思想的浸染,使萧红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最深刻地揭示中国北方农村女性悲惨命运的著名作家。 9 注释: [1][2]萧红:《生死场》,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三章。 [3][4][5][6][7][8] 萧红:《生死场》,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第六章。 参考文献: 1(萧红:《生死场》,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2(铁峰:《萧红文学之路》,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3(刘乃翘、王雅茹:《走出黑土地的女作家——萧红评传》,哈尔滨出版社,2002年版。 4(孙延林:《萧红研究》(第一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版。 10 11
本文档为【萧红生死场女性悲惨命运描写刍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7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