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

举报
开通vip

群众文化群众文化:为人民而坚守 2010年06月18日 13:14 东北新闻网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群众文化,经常被以“业余”视之。由此对群众文化本质认识产生的偏差,既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发展上的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群众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是全部文化活动的根基。群众文化是相对于专业文化以外的、群众创造和参与的文化活动。人民创造了文化,群众文化的演进和提升,是全部文化的历史。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工作者把群众创造的一切文化内容归纳、提升、凝炼为有规则的形式。其中凝...

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为人民而坚守 2010年06月18日 13:14 东北新闻网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群众文化,经常被以“业余”视之。由此对群众文化本质认识产生的偏差,既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发展上的诸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 (一)群众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是全部文化活动的根基。群众文化是相对于专业文化以外的、群众创造和参与的文化活动。人民创造了文化,群众文化的演进和提升,是全部文化的历史。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工作者把群众创造的一切文化内容归纳、提升、凝炼为有规则的形式。其中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人民群众自由、平等地创造文化,在文化活动中体现文化民主,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与诉求。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所获得的,不仅是简单的精神愉悦,而且要表达对生命和人格的文化认同,表达人民自己的文化尊严。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崭新的生活和理想,让群众的文化追求,成为文化发展的巨大动力。群众的需求,群众的创造,群众的表达,成为文化成长的主流。党提出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其要义之一就是,把文化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基点上,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集纳、上升、融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最深厚根源在人民大众之中,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石。 群众文化是大众审美的文化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美,在提升和丰富思想精神世界的过程中观照美。群众的文化活动是美的重要载体,是集体审美的自觉呈现。蕴含在群众文化中的原始美,是艺术美的根基。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创造美、捕捉美,赋予艺术美以灵魂与生命。每个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代表着那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审美期待,决定着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时代审美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代表人民意志的主流文化。此外,群众文化的审美取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人类以民族的方式存在,在劳动和文化实践中形成民族特色鲜明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深深镌刻着生动的民族图腾与民族印记,塑造了群众文化的灵魂。民族审美的同一性,让群众文化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心灵家园。民族审美的多样性,使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姿。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倾向,在当代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丰富体现,在后世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不断繁衍流传。群众文化丰富和延续着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识,创造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发展力量。 群众文化是孕育、滋养专业文化的丰厚土壤。专业文化从丰富的群众文化中产生,无论多么精致的文艺形式,追根溯源,一定来自群众的原始创造。没有群众文化的淬炼积累,不会有精彩的专业文化形式。在群众文化中浸润成长并脱颖而出的文艺人才,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群众文化是培育优秀文艺作品的沃土,文艺史上无数经典之作萌芽于群众文化之中。没有众多的群众自创作品的披沙拣金,就难有艺术精品的诞生。虽然经过千万年的历练淘洗,众多精致的文艺形式已远离了群众原始创造,众多的艺术经典与群众文化作品相比有了文野之分,今天的文艺人才也多从专业艺术学校产生,但是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的源流之分依然不能颠倒。诗歌由民歌出,小说由白话出,美声是经过改造的“原生态”,各种各样的舞蹈提炼民间的美的创造。深入开展普及群众文化活动是为专业艺术生产提供基础、资源和强大保障,是从源头抓起,保证优秀文艺作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二)要根除只重专业艺术、轻视群众文化的偏见。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立脚点没有放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上,而是把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放于少数院团和艺术家身上,用来满足少数文艺家的个人艺术需求。对专业艺术动辄百万千万,高成本、大制作,求得所谓“精品”之名。视群众文化为可有可无的业余娱乐,对群众渴求和创造的文化不热心、不投入、不引导。长此以往,民族文化必将荒芜。时代在前进,群众创造文化的方式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而发生质的变化和进步。群众的文化追求不再是单纯等待专业文艺家赐予精品大作而被动欣赏,他们要自主创造、张扬自我,以文化民主的姿态表达文化主张。许多蕴藏着人民群众无限创造热情和艺术灵性的“业余”文化,正轰轰烈烈地成长着。 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也轻视群众文化,认为它们是低级的,缺乏文化含量,热心于此,会掉了自己的身价。做群众文化工作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劳动,风里雨里地为百姓服务,既没有耀眼的光环,更不会一夜成名。而一次专业大奖凸显成就,名利双收,在如此诱惑面前,心里装满个人的毁誉荣辱,就不能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就会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向哪里去。在一些文艺家的眼里,艺术是“阳春白雪”,是单纯表达个人审美追求的职业手段,而群众文化是“下里巴人”,与纯艺术、纯美学格格不入。他们忘记了再高雅的艺术也要有人欣赏,曲高和寡的自我欣赏,终究会失去生存的土壤,落寞地走向死亡。专业艺术带动群众文化提高,群众文化推动专业艺术发展,这才是艺术发展的辩证法。 应该说,我们在群众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深入基层尤其是农村,我们发现,很多群众文化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效果。一些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解就是用数字来确认,凭汇报来证明,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就是逢年过节搞点活动,弄点声势。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和体会百姓的实际感受,哪一种文化硬件建设作用更大,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活动,送下去的书是不是群众真正爱读,群众日常的文化活动应该如何扶持等等,对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不闻不问,各种努力停留在表面文章,其结果是,有了形式,没有了效果,群众文化建设与群众实际需求出现了“两层皮”现象。 (三)要把文化工作着力点切实转到群众文化上来,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群众,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尊重和维护他们的文化权益,以发展繁荣群众文化为己任。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文化秩序,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中心,实现全社会的公共文化共享。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转变观念,转换职能,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文艺院团向面向全社会转变。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坚决改变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依赖政府的被动局面。 创造更新更好的文化形式,为群众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媒手段,动漫、网络视频等时尚娱乐方式因为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和创造而日益成为群众文化重要方式。诗歌、话剧,以及交响、芭蕾等高雅艺术形式也因为人民群众的多元审美需求融入群众文化。广场文化、社团文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由被动欣赏到自主演绎,由旁观者到参与者,已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的主流。敏锐地感受时代走向,把握群众审美需求,从人民群众艺术实践中积极发现、推广和提升新的文化形式,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在历史的文化生活中为群众所喜爱,新的文化活动形式承载了人民群众新的审美理想和追求。继承和改造传统文化形式,使其充满时代气息和活力,推广新的文化形式,丰富、活跃群众文化,这是新时期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要给群众文化以更广阔的舞台。群众文化的方式在变化,规模在扩大,水平在提高,人民群众不仅要在农家院里、城市广场上表达自我,他们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先进的设备、更好的艺术指导,把群众文化发展、张扬到极致,用更多歌颂真善美的群众文化产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要引导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辅导、培训,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提炼群众的文化创造,为群众提供更广阔的文化活动空间。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群众的审美素养和文化活动水平,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至高无上。群众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由此而创造美的生活形式,赋予艺术以更崇高的意义。群众文化,为人民而坚守,就是坚守党的文化阵地,坚守民族文化的未来。 文艺精品:为人民而生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型内在需求的凸现,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然而,与快速发展并存的还有我们在文化体制与观念上的种种障碍与困惑。如何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进一步更新观念、凝聚共识、理顺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课题。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刊登系列文章,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思考与讨论。——编者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奋发努力,创作生产了大批优秀文艺作品,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极大贡献。但也不可否认,在文艺创作和生产过程中也存在以评奖为目的,为“精品”而“精品”的不良倾向。某些屡获大奖的作品,虽圈内评价甚高,广大群众却不买账,甚至无人问津的怪现象频频出现。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精品的生命在哪里,精品到底为谁而生? (一)精品的生命在哪里?我们应该鲜明地回答,精品的生命在人民和生活中。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认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并获得历史检验的作品才是精品。它得以存在和传承的根本标准是:人民需要不需要,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艺术因为人民的需要而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依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理想而创造。古往今来一切艺术经典和传世之作,都是因为人民群众的承认和喜爱,才最终获得自己的历史地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道理,也是文艺发展的根本规律。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党鲜明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主张。这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在文艺工作上的集中体现,也是从文艺发展规律出发,保证文艺自身生存和良性发展的根本方法。精品的生命在于人民的承认和选择,离开了这个基本点,没有精品可言。 精品如何被承认和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来选择和消费文化产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各类信息渠道、传播内容丰富多样,实现文化消费、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方便畅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文化消费的权利掌握在人民群众自己的手中。任何文艺形式,无论是交响乐还是演唱会,芭蕾舞还是二人转,大多数情况下,人民群众通过市场来选择和消费它们。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向市场就是面向群众。优秀文艺作品只有通过市场转化为文化消费品,为人民群众所选择、所认同,才是人民群众真正需要、满意和欢迎的精品。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财政投入创作生产文艺作品,这种自上而下的创作生产方式亟须改变。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是必要的,但目的是用这种方式引导文艺家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用具有示范意义的作品去开拓和占有市场。偏离了这个目的,忽视人民群众需求的为政绩、为个人的文艺,就不能称之为人民的文艺。 (二)精品为人民而生,不为评奖而生。不经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所谓精品,不是真正精品。我们设立各类奖项的目的,就是通过评奖,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市场,推动优秀作品创作生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评奖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成为引导文艺远离生活、远离群众的指挥棒,为评奖而创作“精品”,既违背评奖的初衷,更违背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长期以来,我们通过正确的评奖引导文艺方向、促进文艺繁荣,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在评奖过程中脱颖而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但是,由于指导思想和大量操作上的偏差,评奖产生了许多实际问题。把评奖作为精品生产的抓手,以是否得奖作为评价作品的主要标准,以有多少作品获奖、获什么规格的奖作为衡量文艺工作成果的主要根据。创意伊始,就以夺奖为目标,“逢奖必夺”、“唯奖是图”。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发起者煞费苦心去了解目标奖项的基本特征,历届获奖作品的题材、风格,分析排列本届评奖可能参与的评委名单和他们的喜好,由此来决定创作的题材、形式、风格。本地没有资源和条件,就从全国范围内召集作者、导演、明星;正常渠道得不到资金安排,就挤占其他方面的预算;演员、剧场及各种资源都围绕评奖进行安排。总之,一切服从评奖,把作品千方百计送上奖台。 评奖决定了利益。通过评奖,专家学者的“权威性”得以体现;获奖作品与奖金挂钩,参与人员加薪晋级;地区文化建设受到表彰,一俊遮百丑。如此一来,各个方面,都为获奖而趋之若鹜,甚至产生专门的组织、专业人员“职业化”运作获奖并从中谋利。而实际的结果,以舞台艺术为例,外请的主创人员和明星走了,繁复的舞美道具耗资巨大,获奖之后想要持续演出很难。更重要的是,奖项的认定者主要是专家学者,为艺术而艺术,专家口味第一,讲小圈子而不讲大市场,要少数人的高雅而不要大众的共鸣。这样的作品,虽然顶着大奖的光环,但并不是真正的精品。 实践反复证明,以评奖为目的创作虽然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却唯独没有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很难给文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繁荣。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创作目的,打破小圈子的利益链条,以人民大众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市场检验精品,让群众赞赏精品。 (三)唯有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才能创作生产出精品。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是低俗的文化,适应这种需求很难出精品。这是片面的。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来都是崇高的。真、善、美永远是人民群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造就了当代群众进取向上的面貌,精神和文化追求绚丽多彩,思想和情感表达丰富多样,欣赏和喜好倾向崇高和美。正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表达、喜好,造就了今天文化发展的丰厚土壤,开辟了艺术成长的无限空间。以居高临下的视角,判定广大群众普遍喜好的东西是低俗的,远离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文化精神。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即使同一个人也有欣赏各种文艺形式的需求。各种文艺形式本身不应该有高下之分。无论哪一种形式,如果被一定阶层和群体所喜好和欣赏,其中一定蕴含着宝贵的文化元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创造面向市场难免要迎合低级趣味,有市场就没有品位。艺术作品要通过市场为人民所选择,在这里“通过市场”就是手段,“为人民所选择”就是目的。人民在市场上选择自己需要的艺术产品,高雅的不会因为走了市场而流于低俗。市场与品位不是对立的,只要人民群众欢迎,高品位的作品在市场上同样走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 再一种观点认为,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充分表达和张扬创作者的个性,无法适应大众的审美要求。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家个人或群体创造的成果,当然要充分体现文艺家的个人风格和审美取向。但是,无论什么风格和取向,创作的源泉都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创作的基础都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创作的目的都应该为人民所接受和赞赏。单纯以张扬艺术主张和个性为目的,背离民族审美心理,当代群众难以接受的作品,不可能是精品。文艺家个体创作主张和审美取向必须立足于社会生活,立足于人民的喜好和选择。离开了这一点,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凌驾于人民和生活之上,再精致的艺术也难以为大众所接受,艺术的创作和生产之路只能越走越窄。 不能自觉地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中产生灵感,不能从社会生活的无尽矿藏中挖掘资源,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人民群众的需求,用自以为是的高雅藐视人民群众的喜好,是部分文艺家远离人民、不为群众所欢迎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创造着艺术,用科学和劳动的成果推动了艺术不断创新发展以至达到时代的高峰。离开生活和人民的需要,根本就没有艺术和艺术家可言。瞧不起人民群众最普遍需求的文艺家,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只有以大多数受众所理解和接受的艺术表达方式,切实表达人民的愿望,踏踏实实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才可能创造具有蓬勃生命力和传世价值、艺术家和人民群众一致认同的艺术精品。 (四)面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锻造精品,是精品生产的根本之道。多年来,我们习惯以行政手段指挥调度文艺生产。这种方法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很大作用,有它的长处。但是从根本上讲,这种自上而下的创作生产办法陈旧过时,其本质是“以供代需”。它的明显弊端是,单纯从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观意念和愿望出发,而不是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去设计、生产精品;政府生产什么,就让群众接受什么,既没有选择的余地,更谈不上满足需要。这是造成部分“精品”生产以领导为观众,以专家为标准,以获奖为目的,最终却无法获得市场和群众认可的根本原因。市场的办法则相反。市场本身就是由人民群众的需求构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越来越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不仅物质生产如此,大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也是如此。市场调控资源的主要方式是,一切产品都要受市场检验;市场消费水平表达需求预期;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获得再生产的巨大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规则是“以需定供”。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把文艺生产的主要手段由行政调控转向市场调控,文艺生产方式由以供代需变为以需定供,才能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锻造出真正的精品。 主旋律作品也要通过市场为人民群众所认识和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大内容,更加需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巨大市场效应的作品来表达。如果主旋律作品为市场所欢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审美价值被广泛接受和传扬,创作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创造巨大的市场效益,通过市场吸纳和聚集更多的资源,是文艺精品生产长盛不衰的动力。 精心培育和引导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这不仅是满足的问题,也有引导的问题。确有这样的现象,一些有思想价值和艺术含量的作品不能为更广阔的市场所接受。这里有不同人群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问题,也有地区文化差异和市场发育迟缓的问题。关键在于市场推介不够,精品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一方面加强市场推介,逐渐培养和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和艺术修养,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建立和培育市场,为精品生产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并扶持推动精品生产走向市场。当然,政府扶持的应是本来具有导向意义和示范效应的优秀作品,而不是无人问津的仓库垃圾。(廖文)
本文档为【群众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3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0-10-03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