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華嚴經》第八地菩薩之嚴土熟生

《華嚴經》第八地菩薩之嚴土熟生

举报
开通vip

《華嚴經》第八地菩薩之嚴土熟生 《華嚴經》第八地菩薩之嚴土熟生 釋性禪 提要: 本文探討《華嚴經》嚴土熟生的方法,主要人物以第八地菩薩為主,他已經 斷了於無相作功用愚及於相自在愚障,所證得為不增減真如,以住無相、不隨淨 染有增減,現相、現土皆得自在,感得定自在果等,顯二禪大梵天王的果報。在 十地定位中他是寄顯於一乘而具有中品無生法忍(淨忍)與無功用行的能力,不 同於其他諸地下品無生法忍的菩薩,但所證悟無生忍的理論都相同。此地菩薩離 一切相、想、執著、分別、諠諍,寂滅現前,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所不能及;實行 願波羅蜜圓滿,其餘波羅蜜也能隨力...

《華嚴經》第八地菩薩之嚴土熟生
《華嚴經》第八地菩薩之嚴土熟生 釋性禪 提要: 本文探討《華嚴經》嚴土熟生的方法,主要人物以第八地菩薩為主,他已經 斷了於無相作功用愚及於相自在愚障,所證得為不增減真如,以住無相、不隨淨 染有增減,現相、現土皆得自在,感得定自在果等,顯二禪大梵天王的果報。在 十地定位中他是寄顯於一乘而具有中品無生法忍(淨忍)與無功用行的能力,不 同於其他諸地下品無生法忍的菩薩,但所證悟無生忍的理論都相同。此地菩薩離 一切相、想、執著、分別、諠諍,寂滅現前,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所不能及;實行 願波羅蜜圓滿,其餘波羅蜜也能隨力、隨分而修。 第八不動地菩薩是為深行的菩薩,具有難入深、同行深、境界深、修行深、 不退深、離障深、對治現前深及約事無生、自性無生、數差別無生、作業差別無 生四個部分,智慧安於寂滅的無生之理當中。澄觀大師以滅盡喻、夢寤喻、生梵 天喻三種來說明第八地的深行,不是前七地所能及的;在成就無生法忍的同時, 也是成就了無功用行。一旦達到此程度的菩薩,要乘本願發心利益眾生,才不會 進入寂靜的涅槃境界;經過佛以勸發七條大願──勸修如來善調御智即自德未成 勸、勸悲愍眾生即生願未滿勸、勸成其本願即本願未充勸、勸求無礙智即自德未 勝勸、勸成佛外報即化業廣大勸、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即自己所得法門未窮勸、 勸總修無遺成遍知道即少作能成增進眾德勸;智慧與行合而為一,任運趣入佛的 智慧行海。 在此地的菩薩用他的身、音、受生、淨佛國土做教化眾生的事業,集智慧助 道及一切菩薩行,以「五種自在」1觀器世間由業集故成、業盡故壞,如實知其成、 住、壞、空,又有知地、水、火、風界與知若干身的微塵及三界的差別智。也隨 眾生的身心信解、信樂差別、應不同的身形之眾生去度化;八地菩薩證了第一義 智就等於證得毗盧遮那正覺之體,可以自在顯現佛的十身;就是說他的身體可變 作眾生的身體,也可以用他的身體示現國土,讓眾生在他的身體上相作互用。 再說第八地菩薩捨離一切功用行,身、口、意業、念務皆停息,不起一切心、 意、識,如同在清淨的梵天中,不再有欲界的任何煩惱;因為往昔所發的願力, 諸佛世尊都親自示現在他面前,使他證得如來的智慧,能隨順佛陀的教法精勤修 習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但所有的凡夫仍被各種覺觀與煩惱等侵害, 尚未證得不可思議的智慧法門;所以,遠離一切身想分別、安住於平等境的第八 地菩薩哀憫這些眾生,憶念其本願,使他能隨著不同眾生的機緣而化現十身、甚 至無量身去融入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甚至融入無量世間,自在地成 就因緣成熟的眾生,在度眾生的當下就是莊嚴自己的佛國土。 關鍵字:不動地 無生法忍 無功用行 三世間 十身 1 隨心欲、隨何欲、隨時欲、隨廣狹欲、隨心幾許欲。 大 綱 壹、前言...................................................................................................................................................1 貳、嚴土熟生的關鍵地位──第八地.................................................................................................1 一、第八不動地之意涵...........................................................................................................................1 二、不動地在十地中之定位 ..................................................................................................................3 參、第八地菩薩的深寂智行..................................................................................................................4 一、無生法忍.............................................................................................................................................4 二、無功用行.............................................................................................................................................6 三、沉空滯寂,諸佛勸進.......................................................................................................................7 肆、第八地菩薩本願之實踐..................................................................................................................9 一、淨佛國土──三種世間之自在行.................................................................................................9 (一)器世間自在行:.....................................................................................................................10 (二)眾生世間自在行:................................................................................................................11 (三)智正覺世間自在行:............................................................................................................11 二、成就眾生──融入三世間之十身...............................................................................................12 伍、結論.................................................................................................................................................14 陸、參考書目.........................................................................................................................................15 - 1 - 壹、前言 本文的研究動機是探討《華嚴經》第八地菩薩在十地中之定位是處於什麼關鍵而具有嚴 土熟生的能力?佛如何七勸讓此八地的菩薩不會沉空滯寂與達其本願實踐無功大用呢?為何 不以其他諸地菩薩之嚴土熟生作為討論的主題?從經論典籍上的記載,知道不動地的菩薩已 得無生法忍與的無功用行,在菩薩修行當中不同於前七地的菩薩,亦可開展八地以上諸菩薩 更深廣嚴土熟生功用的轉戾點,所以較前七地的菩薩嚴土熟生之方法不同,故本文以第八地 菩薩為主,說明他莊嚴清淨佛國土是以無生法忍與無功用行成就眾生,度化眾生的當下就是 莊嚴他的佛土,也就是說要莊嚴佛土就要不捨離度化眾生的本願。在此筆者將以《華嚴經》 與有關華嚴的著作為材料,主要內容將探討第八地菩薩嚴土熟生的能力是如何地殊勝?以及 述說第八地菩薩如何以「十身」2融入「三世間」3?進而如何完成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自在 行。 貳、嚴土熟生的關鍵地位──第八地 八地以上諸菩薩都是顯現一乘義,4他們修行都證入「無生法忍」,5若以證入寂滅性來講, 二乘人也能做到;因此他要給小乘人的偏空涅槃作示範,故他了達空性而起妙用,能用他的 身去化現淨土,度化眾生。事實上他的境界早已經超越了三界,證入實報的莊嚴佛土。 一、第八不動地之意涵 第八不動地菩薩是為深行的菩薩,身口意業、念務皆已停息,是初發心至第七地菩薩所 無法能比,他的修行法,稱為「無功用行」、無所取著,離有行、有間之過失。比如生於梵天, 欲界煩惱不能現前;住不動地的菩薩也是如此,一切「心意識」6已經不現起了: 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麁重,一於無相作功用愚。二於相自在愚。今於相中不自在故 此亦攝土相一分故,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三界煩惱永不現前行第七識中細所 知障猶可現起,「生空智果」7不違彼故。8 不動地之得名,即斷無相作功用愚及於相自在愚,此二愚能於相中不得自在,其所證為不增 減真如,以住無相、不隨淨染有增減,現相、現土皆得自在,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所得之果即定自在等。 2「十身」: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出自T35,No. 17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P.503c。 3「三世間」即: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 4 依據T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一, P.814b說:「又約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間,次有四 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顯一乘故。莊嚴論釋第七地云,近一乘故。梁論亦說;八地已上以為一乘,是知從前 差別進入一乘。」 5 菩薩摩訶薩成就是忍,勝一切聲聞、辟支佛。住是報得無生忍中行菩薩道,能具足道種智;具足道種智故, 常不離三十七助道法及空、無相、無作三昧,常不離五神通;不離五神通故,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能成 就眾生、淨佛國土已,當得一切種智。 6 「心意識」者:「《大乘入楞伽》云:『心能積集業,意能廣積集,了別故名識,對現境說五。婆沙問:此三何 別?答或別、不別。言不別者:心即意識。如火名焰,亦名為熾亦名燒薪,秖是一心有三差別。』」T54,No. 2131宋 普潤大師 法雲編《翻譯名義集》,P.1151c。 7 謂生空智所引後得智及滅定。 8 T35,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四,P.358c。 - 2 - 第八地為何稱為「不動地」?捨所加行的有功用道,其心無加行,功德、智慧任運而轉, 不動勝道,名為「不動地」。 八報行純熟無相無間,故名不動地。此亦三義:一捨三界行生受變易果,故云報行, 依此起行任運而成,故功用不動。二得無生忍無相妙慧,則有相不動。三此二無間煩 惱不動,合唯一義。謂前地無相已得,無間相及煩惱亦不能動;而為功用所動,無不 動名。今由無功用故,令無相觀任運無間故。三不能動,下輪王梵王之喻可以證此。9 經云:「一真如心,名不動地」10,居此「不動地」含有三種義理:一、捨三界行而受生,受 變易果為報行,依此起行,任運成就自在行,所以有不動之功用。二、得無生法忍之無相妙 慧,所以能於有相而不動。三、無相觀任運自在而無間,離功用相,他力煩惱也無法擾動。 不動地菩薩修學大願度,斷作加持行障,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不任運起;以得無功用 法自然行故,示現得有功用行相違法,修成八地。 第八地已經離諸有量心,心如虛空,已得寂滅微妙的無生忍,無有諸戲論,一切諸世間 不能得測量,一切心相皆悉滅盡,如入滅盡定;猶如人在夢中,方便想要渡水,覺醒了知無 事,得到此深忍之後,一切想、念都滅了,以本願力及佛的勸導,成熟度眾生的因緣。 菩薩摩訶薩已習七地微妙行慧,方便道淨,善集助道法,具大願力,諸佛神力所護, 自善根得力,常念隨順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直心、深心、清淨,成就福德智慧, 大慈大悲不捨眾生,修行無量智道,入諸法本來無生、無起……,入如來智,一切心 意識、憶想分別無所貪著,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菩薩得無生法忍,入第八地。11 第八「不動地」之由來,在諸論中雖都不同,在此,筆者依據澄觀大師的經疏所引不同 之經論及相關典籍來歸類說明,有下列幾種: 根 據 原 文 《瑜伽師地論》 於此地中捨先所有有加行有功用道,其心昇上無加行無功用, 任運而轉,不動勝道,是故此地名不動地。即由此義當知說名 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12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前地雖能多住無相作意,而未能令無相作意無間無缺,多修習 住,為令滿故,次有此來;又前功用未滿,今令滿故。13 《解深密經疏》 由於無相得無功用,於諸相中不為現行煩惱所動,是故第八名 9 T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十地品》, P.735c。 10 T19,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P.142c。 11 T9,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P.564。 12 T30,玄奘譯《瑜伽師地論‧住品》卷四十八,P. 561。 13 T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十地品》卷四十一,P. 814。 14 T16,玄奘譯《解深密經‧地波羅蜜多品》卷四,P. 704。 - 3 - 不動地。14 《金光明經》 無相正思惟修得自在,諸煩惱行不能令動,名不動地。15 《大乘莊嚴論》 於八地中,有相想及無相有功用想,二想俱不能動,由無此動 故名不動地。16 《攝大乘論》 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地。17 世親釋意 由此地中所有諸相及一切行相皆不能動,無分別智任運流行。 無性釋意 謂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動彼心故。第七地中,雖一切相所 不能動,不現行故。然不自在任運而轉,有加行故。第八地中, 任運而轉,不作加行,無功用故,是名七、八二地差別。18 《攝大乘論釋》 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此則略無煩惱。19 《十住論》 若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無能動其願故,名不動地。20 《成唯識論》 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21 第八不動地菩薩不捨度眾生,加修清淨道行,一切煩惱所不能動,心裡不生起世間、出 世間心念,了達不增不減的法界相,以善巧智觀一切境,遠離身想,以三世間而為十身,進 而修成如來身;具足「十身」功德,此地菩薩成就佛身業自在。已入此地菩薩的相是他破除 一切行相不作意、無所執取,得任運「自在」,22無論身處何處,心無有動搖,住清淨地。此 地菩薩的菩薩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且不現行,何況起於世間心?已達到心性平等、 無差別,所以他在嚴土熟生當中能不生執著、隨心自在。 二、不動地在十地中之定位 不動地菩薩寄顯一乘,主千世界,願行增上,具證無比之德行,不住著於修道,成大自 在,作大梵天王;其所修之理契合實理,離言離相,超於世、出世間,成就一乘佛法,能為 聲聞及辟支佛乘等說諸法義理,普運慈心,照耀千世界,使一切眾生得法光明,所以不同其 他諸地的菩薩。菩薩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遊行世間,以乘正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然 不名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遊行世間,不為 煩惱過失所染,乃名為「超煩惱行」;此第八地菩薩超過多貪等諸煩惱,所以名為「超煩惱行」 者。 第八地得清淨,了知一切法如虛空性,成就無生法忍、無功用行,以知真實證悟不可言 說、表示,為了救度眾生,不得已以語言、文字表示;所以,於《華嚴經疏》的說明第八地 15 同註12。 16 同上註。 17 同上註。 18 X21,圓測 撰《解深密經疏》卷8 no. 369, p. 364 c、 9 c、 18 a。 19 同註12。 20 同上註。 21 同上註。 22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即相自在也。二、淨土自在。三、智自在。四、業自在。法界為此四種所依, 名四自在所依止義。第八地中唯能通達初二自在所依止義,第九地中亦能通達智自在所依義,圓滿證得無礙 解故。第十地中復能通達業自在所依義,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出自T31,玄奘 譯《辯中邊論‧辯相 品》, P.468a。 - 4 - 的殊勝有六種意義: 第八地,略辨六義:一道勝,謂無功用道,故云勇猛無上。二力勝,謂智力摧魔。三 用勝,謂超四魔境、捨分段故無蘊魔,無捨命故無死魔,惑不現行故超煩惱魔,覺佛 十力,故超天魔。四位勝,不動地故云不退也。五行勝,謂得無生忍。六因勝,謂此 位中當大授記位也。23 反觀其他諸地菩薩如:初地菩薩善起大願力;第二地菩薩行十善業道,修行一切種令得清淨, 具足如來力;第三地菩薩厭得不退禪定等,善根力得通達;第四地菩薩所說的法以分別智、 教化智障、淨勝念,通達佛法;第五地菩薩深入淨心平等、善淨深心覺悟等能力;第六地菩 薩以大悲自在為首而增上,能觀眾因緣聚集,成就福德智力;第七地菩薩以方便智慧發起殊 勝道,能行大慈悲不捨一切眾生,引無量眾生界入無量智道。由此得知前七地及第七地菩薩, 發大慈悲、起方便、智慧度眾生,尚且處於有功用行,多少會染著煩惱過患,所以不比第八 地菩薩來得殊勝。 七地以前,猶有有漏道故,未全伏滅。八地以去,無漏相續,方永不行。七地以來得 現起者,與貪、瞋等餘煩惱等為依持故,若此是彼第七識俱。七地以前,已許滅者, 即貪、瞋等已前應滅無依持故,如八、九、十地。24 前七地與第八地已上諸地之差別是:從初地以來,諸菩薩都是以願力超過小乘,而第七地菩 薩則以自力超過小乘,心中於住地起大慈悲、智慧修行一切菩提分法,悟入空、無相、無願 三三昧行,不捨棄度化眾生行,更以慚愧行增上;雖念念不著相,而少有功用,如轉輪聖王 遊四天下。但這還不如第八地菩薩以無功用行、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所不能動,像 大梵天王遊千世界而不假功用。第七地中,雖一切相所不能動、不能現行,然而是不自在地 任運而轉。第八地菩薩雖淨佛土而無起作,所成行為無生法忍相、土自在,所以在諸地中, 佔有極重要嚴淨國土、成熟眾生的關鍵地位。 參、第八地菩薩的深寂智行 八地其所成的修行為「無生法忍」,順諸佛法,此忍最為第一。25依〈十地品〉說:從遠 行地入不動地,是從有功用行到「無功用行」;「得無生忍,名為超煩惱行」。26得無生忍以上 的菩薩,離一切相、想、執著,是難可知、無差別,不再是凡夫、二乘人所能知了。 一、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所體證的具體內容,在〈等八地四種無生忍章〉中描述的「四無生」27種類 23 T35,《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賢首品》卷十六,P. 620。 24 T43,No. 1830,窺基撰《成唯識論述記》卷第十,P. 587b。 25 根據T10,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P.199a。 26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1093。 27 T45,釋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三,P.568c。 - 5 - 有:一、事無生。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差別無生。此「四種無生」28在 經論上的闡釋說:所謂「事無生」是指於三乘處之加行道中,解法如實。而「自性無生」即 指於三乘中,正體智觀不二,平等平等成就。再說「數差別無生」者,其義當指三乘中分別 法相的分齊,即空無分別。「作業差別無生」就當三乘中作佛成就,猶如天鼓無思成事、究竟 無分別,寄顯在八地成就。四種無生是要到達第八地才能呈現,因為此地菩薩能斷一切煩惱 及法執,不落空有,了達事、自性、數差、作業等都是緣起性空,而在嚴土熟生的過程中能 正觀。 譬如比丘得於神通, 心得 信息技术培训心得 下载关于七一讲话心得体会关于国企改革心得体会关于使用希沃白板的心得体会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 自在,次第乃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皆悉盡滅; 菩薩亦如是,菩薩住是地,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滅,住大遠離。如人夢中欲渡 深水,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未渡之間,忽然便覺,諸方便事,皆悉放捨;菩薩亦如 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道行,至不動地,一切皆捨,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 現前,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煩惱不現在前。29 第八地菩薩對「無生」30之法能認知,即徹底認知空、實相之真理而安住其中,忍受一切苦樂, 不動、不退,名「無生法忍」;亦可說此地菩薩觀諸法性空,入見道初地,具有能確實地掌握 對「一切法無生」之智慧,如此在嚴土熟生當中其方便、智慧,不被境界所動搖,直到成佛 也常不生惡心、斷緣心、心數不生,以大福德、智慧觀觀一切法生滅畢竟空;又能超過聲聞、 辟支佛觀色等生滅,心生厭離,欲得解脫的智慧,心不會如小乘人之起怖畏,以慧眼觀一切 生滅,而事實上知一切定相也是不可得的。菩薩安住柔順忍中,學習無生無滅,亦非無生、 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法忍」。澄觀大師在《華 嚴經疏》31中有以滅盡喻、夢寤喻、生梵天喻三種來說明八地的深行,非前七地所能及;在成 就無生法忍的同時,也是成就了無功用行。 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斷盡、無流轉、無止息性為性,初 中後位皆悉平等,以真如中無分別,故入一切智,即此菩薩,遠離一切心意及識分別 妄想無所執著,與虛空等顯然入性,名為已得無生法忍。32 不退轉的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智慧的別名,是一種「智慧」、33「確認」、「認知」、 34「確知」之意思,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一切法不無生 的真理。 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 28 T35,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四,P.360b:「復次彼忍於四種無生中應知,四種無生者:一事無生, 二自性無生,三數差別無生,四作業差別無生。」 29 T9,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P.564b。 30 理本不生不滅,故名「無生」。 31 T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二,P.820c 32 T10,尸羅達摩譯《佛說十地經》卷第六,P.559b。 33 摘錄印順《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 34 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 - 6 - 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造作故名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 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諸行狀相,知是不退轉菩薩摩訶 薩。35 就第八地菩薩所證之法(約法)而言,「無生」指諸法無起作之理,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 不滅的智慧。就行的方面(約行)來說,無始劫來加功用行,行願相合,報行成熟之時,智 慧冥契真如實理,一言一行不加功用、自然如理、湛若虛空,此時心識的妄想寂然不起,達 此境界名為「無生法忍」。 無生忍略有二種:一約法。二約行。約法:則諸無起作之理,皆曰無生,慧心安此故 名為忍,即正明中意。約行:則報行純熟智冥於理,無相無功曠若虛空,湛猶渟海, 心識妄惑寂然不起,方曰無生,即淨忍中意。36 第八地菩薩應觀察一切法性畢竟空;法尚不可得,何況當有法性、當無法性、當有有情?作 如是觀時,若能於罵辱、所罵辱、能加害、所加害中皆不見有,乃至分分割截身支,其心安 忍都無異念;於諸法性如實觀察,能證得無生法忍,令煩惱畢竟不生,觀諸法畢竟不起,微 妙智慧常無間斷,是名具「無生法忍」的菩薩。 二、無功用行 第八地為一切世間所不能測,離一切相、想、貪著,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進入 無相且無功用行,智慧、功德、純無漏道都可修行自在,三界煩惱永不現前,已得純熟無分 別智,入如來智,一切憶想、分別皆無所貪著。 菩薩住是第八菩薩不動地,即離一切有功用行及諸憶念得無功用法,離身口意務住報 行成。譬如有人夢中見身墮在大河,是人爾時發大勇猛施大方便欲出此河,發勇猛時 忽然便醒寤,寤已即離一切勇猛方便懅事。菩薩從初已來見諸眾生墮四大河,發大精 進力廣修行道至不動地,即離一切想有功用行,是菩薩一切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 現前。菩薩住此菩薩不動地,一切心意識等不行,一切佛心、菩提心、菩薩心、涅槃 心不行,何況當行世間心。37 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地,皆悉成就無 功用行;38譬如有二種世界,一處是雜染,一處是純淨,於二中間難可得過,其他諸地的菩薩 也是如此,有雜染行,有清淨行,在這二處中間難可得過,唯除第八地菩薩有大願力、方便、 智慧才能得過。 35 T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不退轉品》,P.671c。 36 T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一,P.814b。 37 T26,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P.179c。 38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於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 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 得二自在。 - 7 - 譬如比丘得於神通,心得自在,次第乃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皆悉盡滅; 菩薩亦如是,菩薩住是地,諸勤方便身口意行,皆悉息滅,住大遠離。如人夢中欲渡 深水,發大精進,施大方便,未渡之間,忽然便覺,諸方便事,皆悉放捨;菩薩亦如 是,從初已來,發大精進廣修道行,至不動地,一切皆捨,不行二心,諸所憶想不復 現前,譬如生梵世者,欲界煩惱不現在前。39 八地以上的「無功用行」是不假借身口意業,就可以相續生起純無漏而任運利生的自在行, 其念力不退。根據《大乘義章》的說法「無功用行」有:「習無功用」、「成無功用」40二種。 七地菩薩始習無生,即作意修無功用行;八地菩薩則成就無生、不藉助加功之用,自然契於 真性之智。 八地菩薩有七種「深行」41:一、「難入深」,難可知、無差別。二、「同行深」,即離一切 相,諸淨地菩薩皆相同,純無漏位名為淨地,世人所不能測,如麥在麥聚,不能測其差別。 三、「境界深」,能取、所取不現前,離一切想與執著。四、「修行深」,自利、利他行,廣大 無邊。五、「不退深」,二乘人不能形容、剝奪、破壞其殊勝。六、「離障深」,遠離功用障及 諸喧靜。七、「對治現前深」,能治之行常現在前,為寂靜現前,即真如寂靜,非事靜;表示 其行寂滅,以滅盡定喻為例。此七種說明八地菩薩的「深行」難以深入,猶如虛空之廣大, 無法測量其邊際,所以具備此七種「深行」的無功用行及無生法忍能力的第八地菩薩在嚴土 熟生、行菩薩道上,如虎添翼、任運自如。 三、沉空滯寂,諸佛勸進 「沈空之難」是指菩薩修行過程中的退墮現象。在十地中之第六地菩薩,觀一切法性, 了知一切法平等,得入第六地,能隨順忍,無生法忍雖未現前,42心已成就明利順忍;此菩薩 以大悲為首,觀一切法皆如是相,增長大悲心,觀世間都是生滅無常,心常作是念,世間所 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若離著我,則無生處。若菩薩作意起菩提、有情為實有的執著, 漸漸轉為不作意才能進入第八地。於十地中第八不動地的菩薩深入無相觀,上不求菩提,下 不度眾生,只沈於空寂之理,而不起濟度眾生的修行;此為「沈空之難」。 以將第八願波羅蜜,發起智業會其悲門,智若不發興大願行悲,趣寂無由起用。是故 十地中至此第八地位,諸佛三加七勸,令念本願方能生大慈悲,是故二位同名海潮。 明第八願波羅蜜會其悲智一體方得無功大用行,廣利而無思,猶如海潮汎洪波而不作 像,此位菩薩以無功智化諸群品知根而不失時也,是故二位同名海潮;此會智悲不二。 國名那羅素者,此云不嬾惰,為第八住入無功之智稱本智,遍周利生、無懈、無疲勞、 嬾惰之心,此位是十地中八地之樣。43 39 T9,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P.564b。 40 T44,慧遠法師撰《大乘義章》卷十三,P.673a。 41 T35,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四,P.360b。 42 T10,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P.193c:「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 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 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43 T36,《新華嚴經論》卷第三十五,李通玄撰,P.963a。 - 8 - 諸佛為了引發第八地菩薩以甚深的無功用行,任運趣入佛的智海,所以諸佛攝化給與他智慧。 前七地位以下的菩薩未淨化此忍智,44到了第八地的菩薩才得此無生忍淨,兼攝佛的功德、 本願,經過諸佛的勸諫後,不會再想沈空滯寂了,令他生起無功用的差別智業,能知眾生根 性,而不失時地、無懈怠、無疲勞地來化導眾生,嚴淨國土。 就在第八地菩薩生退怯心時,十方諸佛即規勸勉勵菩薩們,應該重振修行之勇氣,不要 生這種心,當念您的本願要度化眾生,即所謂的「三加」45七勸。八地菩薩雖然了解「空」, 但是眾生卻不了解,所以應當累積所有的功德教化眾生,共入涅槃;尚未得金色身、三十二 相、八十種隨形好、無量光明三十二業,至今才得到一種無生法門,不要因此就心生歡喜。 這時八地菩薩聽聞諸佛的教誨,重生度化眾生之本願,廣行六波羅蜜。在此,根據澄觀大師 與有關華嚴的典籍,筆者將諸佛的勸諫匯整為七種,即所謂的「七勸」︰46 於中有七者,「七勸」如文亦有總名:一、自德未成勸。二、生願未滿勸。三、本願未 充勸。四、自德未勝勸。五、化業廣大勸。六、自己所得法門未窮勸。七、少作能成 增進眾德勸。……又善男子!汝雖得是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能證得,種種煩惱皆悉 現前,種種覺觀常相侵害,汝當愍念如是眾生。……又善男子!汝當憶念本所誓願, 普大饒益一切眾生,皆令得入不可思議智慧之門。47 勸 次 勸 名 勸 釋 (1) 勸修如來善調御智 菩薩未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48等諸佛法,故以 此力勸菩薩。 (2) 勸悲愍眾生 菩薩自己雖已得寂滅解脫,然諸凡夫未得,故勸應愍念 眾生。 (3) 勸成其本願 勸菩薩應圓成根本誓願,饒益一切眾生。 (4) 勸求無礙智 菩薩若證實際,惟與二乘之證果同,不名如來(一切世 界智者),49故力勸應精進,即勸行精進不捨無生忍門。 (5) 勸成佛外報 菩薩曾見諸佛身相、國土、果報等之境界,故力勸其應 成滿所見境界。 44 T36,李通玄撰《華嚴經決疑論》卷四之上,P.1040c。第八不動地,無功智成,不離第七地所成。此地終是 於生死中無功悲滿,淨智現前,如觀音正趣同會而見,自此不知所進,要得諸佛加持力,令念本願,興悲利 物,為淨智廣大,一念興悲,下地菩薩功不可及。 45「三加」者:一如來現身。二摩頂。三語業言讚。 46 T10,實叉難陀譯《華嚴經》卷三十七,T26,《十地經論》卷十及T35,《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二, 澄觀撰,P.820c。X8,普瑞集《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九,P.148c。 47 T36,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九, P.553b。 48 「十力無畏」者:即處非處力等及四無畏是。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汝今未得者,明勸昇進如來自在不令住在無 功用中。「十八不共法」者:一無有誤失。二無卒暴音。三無忘失念。四無不定心。五無種種想。六無不擇捨。 志欲七無退精進。八無退念。九無退定。十無退慧。十一無退解。十二無退一切業。十三隨智而轉智為前導。 十四一切諸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五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十六知過去世無著。十七知未來世無 著。十八知現在世無著。「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 49 一切世界智者,作淨佛國土、平等為度化眾生之益。 - 9 - (6) 勸證佛內明無量勝行 菩薩今始得無生之一法明,故力勸慎勿以此為足,應更 得諸佛無量無數之法明。即勸學佛無量法門。 (7) 勸總修無遺成遍知道 勸菩薩應如實學通達十方無量國土、眾生等種種差別事 之智慧。 八地菩薩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不樂所以,是因為知 道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如是思惟不生喜樂,既然了知無生,所以說勿滯冥寂。 知諸法真常、離心念,二乘也能知道此道理; 八地菩薩得如實覺,即得無量身及淨佛土。 以前諸地貪修解脫,至此位於生死海中調和解脫,大智、慈悲已圓滿,才能學佛的解脫大 用,但所不同的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皆悉通達此理,生起慈悲、智慧之業,所以佛以三加七 勸,使八地菩薩繼續昇進,不沉滯其無功用之智;引發其度生的本願,完成嚴土熟生的工 作。 肆、第八地菩薩本願之實踐 第八不動地的菩薩知諸法之空寂滅相,一切法無真實、如幻、如夢、無分別;而不捨 離本願精進地度眾生,是名發大莊嚴。想要使他的心更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有所聞 法、心開悟解,不用由他人來教授。50此地菩薩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的「無功用」51覺慧, 觀一切智、智所行境來教化眾生;善知眾生的身形,善觀察眾生所生之處;隨諸眾生信樂 之差別,而為種種的現身,於一切不可說佛國土中教化、成熟眾生。 一、淨佛國土──三種世間之自在行 第八不動地的大願行是成就相土自在行,莊嚴清淨佛國土當中做化生應形的作用,所得 的無生法忍至此修習成熟、深得清淨。所謂「淨佛國土」在《維摩經•佛國品》中有說:「若 菩薩願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52佛國土即是菩薩發大願心,成佛時感得之 國土,成就當來自己的淨土,必須先觀察、了知、清淨自己的心後,則所見的國土也得清淨 了,即所謂的「淨佛國土」。而《華嚴經》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由心異,故所見剎土 亦不同,」53以眾生身喻種種剎。 佛子!是菩薩得菩薩第八地,從大方便慧起無功用心,在菩薩道觀一切智智力。所謂 觀世界成、觀世界壞,是菩薩隨世間成彼如實知,隨世間壞彼如實知,隨業因緣集故, 世間成彼亦知,隨業因緣盡故,世間壞彼亦知,隨世間幾時成彼亦知,隨世間幾時壞 彼亦知。54 澄觀大師說:「然淨土的行業始於凡間,圓滿於十地;淨土的德業始起於第八不動地,終 50 T25,龍樹菩薩造,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十,P.132a。 51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名行「正行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 52 T14,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 P.538a。 53 T36,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十七,P.204。 54 T26,天親菩薩造,菩提流支譯《十地經論》,P.181c。 - 10 - 於如來。」55第八地菩薩於淨佛國土中所得三種自在行,用以繼續完成化眾生的工作。 修前器世間自在行故,得財自在,一切世界莊嚴之事,悉能示現。修前眾生世間自在 行故,得生自在隨化眾生,處處現生,修前智正覺世間自在行故,得六自在:一、得 命自在,證第一義成法身故,欲久近住隨意悉能。二、得心自在知二諦故,能入無量 三昧法門。三、得業自在,於報身中得自在故,一切業報隨意示現。四、得信解自在, 知如來身,及知聲聞緣覺菩薩故,信生信解。五、得法自在知法身故。六、得智自在, 知智身故,通修前三故,得二自在:一得願自在,一切所欲隨心皆得。二得如意自在, 於三種中隨意轉故。56 在「淨佛國土」中有「三種世間自在行」:57一、「器世間」,即國土世間,是化處;為釋迦如 來所化之境。二、「眾生世間」:為釋迦如來所化之機類,是所化。三、「智正覺世間」:是能 化,具如來大智慧,覺了世間、出世間之法,就是釋迦如來為教化一切眾生種種差別之智身。 此眾生世間自在行和智正覺世間自在行二者都清淨了,才可稱作「淨土」;又此三法都能度化 無礙,才可名為「自在」58。 (一)器世間自在行: 菩薩住此八地,觀佛度化眾生之處所,思惟佛之智力,能了知諸世界相,以大方便善巧 為無功用之因,能得自在;基於此因,能隨心觀察三界的差別不同。這說明他能觀一切相的 差別,能入不同的境界,而作利益眾生的事。 器世間自在行者:有五種自在。一、隨心所欲,彼能現及不現。二、隨何欲彼能現。 三、隨時欲彼即時現。四、隨闊狹欲彼能現。五、隨心幾許欲彼能現。59 接下來說明「器世間自在行者」的類別有五種:60 類號 類 名 類 釋 1、 隨心所欲者 於此世界隨著自已的心想知什麼,就知什麼,又隨眾生之心 想知道什麼,就知道什麼,這是「智自在」;它能現、能不現, 是神通自在,能現是成,不現是壞。 2、 隨什麼想要的, 菩薩都能示現 隨何業所成?何業所壞?欲知即知,能現同前,業所集;成 業所盡,他能知壞智,所以稱為「業集盡智」。菩薩入如是分 別微塵智中,乃至現前光明成壞智,乃至於一佛國土,身皆 不被境界所動搖。 55 T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二,P.820c。「淨土」有二:一是能淨之因。二是所淨之果。 此有二對:一、相淨果,謂寶嚴等,以行業為因,謂直心等。二、自在淨果,謂三世間圓融等,以德業為因, 謂淨土三昧等。 56 T36,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九,P.556a。 57 T 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二, P.820c。 58「自在」即指任意、自由,指心離煩惱的繫縛、空寂無礙。 59T45,釋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三,P.568c。 60 T35,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四,P. 362b。 - 11 - 3、 隨幾時欲者 菩薩知地界最小的相,乃至知人身是依若干微塵所組成,知 地等相之「差別智」,隨著菩薩何時想示現就能夠自在行。 4、 菩薩知八地以下 的菩薩之隨廣狹 欲,彼皆能示現 於中菩薩隨知四大差別、及顯相智廣狹欲,菩薩能知道這些 的智慧,就叫做「境智」。也就是說知道欲界非定地的狹,故 名「小境界」;知道定地等上界的廣,名「大境界」;佛知無 限定、非定地,故云「無量境界」。又知一世界微塵聚散、多 少、麁細等。也就是說,於此一世界,菩薩有四種知:一、 知外四大塵多少;二、知眾生身塵多少;三、知前世界物塵 多少;四、知前眾生三界六道差別身塵多少;知三界大身、 小身、麁身、細身之差別,知六道身由微塵所成,以覺慧分 析,知此微塵其性非實。 5、 隨幾許欲 指菩薩知三界的成壞、大小等相及知眾生相隨其現化;於此 三界知事的差別,名「境界智」;知法之分齊,名為「相智」。 (二)眾生世間自在行: 菩薩隨著眾生身與心的信解,於彼佛國眾會示現種種差別身,。現身是為了讓眾生未信 者令信,已信者令信解;如菩薩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色,應以菩薩身度者示現菩薩形色,應 以佛身度者示佛身形色。 云何眾生世間自在行,是菩薩隨眾生差別信,隨決定信差別,彼彼佛國土中,彼彼大 會中,如是如是自身示現;是菩薩若於沙門眾中,示沙門形色,如是等彼彼國土中, 如是自身差別示現。61 所有不可說的佛國土中,為調伏眾生身心,如是自身分別示現差別相,去應機救度眾生行化 自在。菩薩隨眾生身之信樂差別,乃至彼彼佛國土中,隨著眾生的身形、心想而示現,於眾 生世間出入自在。 (三)智正覺世間自在行: 指在所化之處(境),及所現之身(體),能作用自在。離身相分別,住於平等,以神 通自在適時化現「十身」(即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 智身、法身、虛空身);前三身是染分,後六身是淨分,最後的「虛空身」不作二分。後六 身之前四者是人、菩薩、佛依因果而有不同;「智身」能生後得智,「法身」是所證法, 此十身展現境、體自在的境界。 云何智正覺自在行,第一義諦智世諦智等。經曰:是菩薩遠離一切身相分別;得身平 等。是菩薩知眾生身、知國土身、知業報身、知聲聞身、知辟支佛身……知法身、知 虛空身,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信樂,若以眾生身作自身,或以自身作眾生身, 如是等九身如是,是菩薩;如是知眾生深心起信樂,展轉自在成,廣如地論說,此義 61 T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二,P.820c。 - 12 - 是一乘、三乘、小乘、人天中見聞。62 根據《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的說法, 智正覺世間自在行,可得六種自在:63 類號 類 名 類 釋 一、 命自在 證第一義成法身故,欲久近住隨意悉能。菩薩善知起如是諸身於不 可說不可說劫命住持;以一切時施,對死畏得命自在。 二、 心自在 得心自在知二諦故,能入無量三昧法門。一切處施,對煩惱畏,得 心自在,故巧說大法。 三、 業自在 於報身中得自在故,一切業報隨意示現。業自在等依止義,隨所欲 門,身語意能業用自在。比如財對貧窮畏,生對惡道畏,願對求不 得畏,勝解神通對追求時縛畏。依五神通,隨自作業皆得成辨,菩 薩善知此事,所以起如是種種之身。 四、 信解自在 知如來身及知聲聞緣覺菩薩故,信生信解。治謗法畏,得信解自在, 一切世界中佛遍滿示現,以般若為因,內照所知,隨順憶念一切佛 法;知身虛妄、空無所有,無所貪惜。 五、 得法自在 知法身故。菩薩布施身時,心常寂靜,調伏諸根,救濟眾生免於險 惡諸難,出生一切功德、智慧;入大施海,了達法義,依智慧行, 具修諸道;以不堅身易堅固身,對治所有疑惑;於諸佛剎皆能遊戲 神通地示現,對治疑畏,以般若為因,內照所知,得智自在,應根 機說法,得法自在。 六、 得智自在 知智身故,通修前三故;得二自在:一、得願自在,一切所欲隨心 皆得。二、得如意自在,於三種中隨意轉故。對治大眾威德畏,得 智自在。已能示現無邊法門、佛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正等覺, 隨所應度的有情意樂,示現種種佛事,此果德寄顯在八地自在義, 此義通三乘,然而一乘才算究竟,為什麼呢?菩薩得智自在、極善 決擇,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八地得無礙辯所依止, 分證得智波羅蜜多,於一切法不隨其言,善能了知其中的義趣,如 實成就一切有情受勝法樂。 從上述三方面的自在行來說菩薩能遍於一切不同的境界,示現依、正報的成壞相,又能隨順 不同根機的眾生,滿足其需求,一身化現多身、來去自如,這都是進入第八地自然而有的功 力,能讓眾生明了世間的成壞、無常,進而發菩提心修行,若不達此第八地,則無法顯出菩 薩的大願行。 二、成就眾生──融入三世間之十身 「成就眾生」64就是所謂的「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65為什麼呢?菩薩隨著所度化的眾生 62 T45,No. 1870,智儼集《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P.568c。 63 智正覺世間自在行故,得六自在。出自T36, No. 1736,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六十九, P. 556a。 64「成就眾生者,……然有二義:一以此十通用成就一切眾生。二各成一類眾生。謂一成就慳貪貧窮眾生。二 - 13 - 而取佛土。菩薩感佛土,必有所化之眾生;佛土之淨穢,隨著所化的眾生淨穢而招感,所以 菩薩為莊嚴佛國土而行教化眾生;眾生隨其所教化而力行清淨之善業,當來往生彼佛國土, 因之教化眾生,可說是成就眾生。菩薩度化眾生之示現方法如《華嚴經》上所說融「三世間」 的「十身」。在此當中的第二國土身,即「國土世間」;第一的眾生身與第三業報身乃至第六 菩薩身,即「眾生世間」;後四身即「智正覺世間」;因此十身融攝三「世間」66之諸法而為毘 盧正覺之體,故名「十身融三世間」。67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就眾生,何等為十?所謂以布施成就眾生,以色身成就眾 生,以說法成就眾生,以同行成就眾生,以無染著成就眾生,以開示菩薩行成就眾生, 以熾然示現一切世界成就眾生,以示現佛法大威德成就眾生,以種種神通變現成就眾 生,以種種微密、善巧方便成就眾生,是為十;菩薩以此成就眾生界。68 菩薩能觀一切世間如幻,示現種種差別之事。不見眾生、國土的生滅,菩薩雖然成就佛國土, 也知道國土無差別,成就了眾生界,亦知道眾生皆無差別,普觀一切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 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然 知道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著度化眾生之事,而不捨離 大悲心,轉於法輪來度化一切眾生。 《華嚴經》說佛所具之十身,乃是從融入三世間的十身當中的第七如來身上成立的;69菩 薩知道眾生心之所樂,以眾生身作自身,亦作國土身,乃至虛空身等,以此十身與菩薩自身 互相融通而無礙,「十身」有下列十種: 種 類 名 稱 詮 釋 (一) 眾生身 是「五蘊」70共和合而生其身,即有情世間諸眾生身。菩薩以 眾生身作為自身,亦作國土身,乃至虛空身等。 成恃形色憍慢眾生。三疑法。四佷戾。五貪愛。六樂二乘。七不樂嚴剎。八不欣佛果。九邪歸依。十邪智狡 猾,以經中十法如次成就。」T35,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離世間品》, P.887c。 65「國」者,是眾生集業所感。故文云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聖人慈悲來此現生。故法華云,而生三果,朽故 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有云諸佛法身。猶如明鏡一切色像悉現其中。是則一切國土皆從法身本國應現。 國由佛身故云佛國。故法華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T38,湛然略《維摩經略疏‧釋佛 國品》,P.562c。 66隔別名「世」,間差名「間」。有情世間,即眾生世間;器世間,即國土世間,謂世界如器故也;智正覺世間, 即佛世間。 67所謂「十身融三世間」,依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的說法,也就是八地菩薩知道眾生的心,隨其 心所好樂的,融會三種世間,以為十身,以此十身及自身互相融通無礙,以其一一間隔差別,通稱為「世間」。 X 5,《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第二,澄觀撰,P.242b。 68 T10,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P.281a。 69釋如來身中自有十身。不過經中三處所說的名字略有不同,第一說是:菩提身、願身、化身、住持身、相好 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第二說是: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法界 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第三說是:無著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 三昧佛、性佛、如意佛。T 35,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卷第十四,P.362b。 70「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 14 - (二) 國土身 即山河大地、諸器世間和剎土身。菩薩以國土身作自身,亦作 眾生身,乃至虛空身等。 (三) 業報身 以煩惱為因,所感的業報身。菩薩以業報身作為自身,亦作眾 生身,乃至虛空身等。 (四) 聲聞身 指聽聞佛的聲教,證悟真諦之理,所證的聲聞身。以聲聞身作 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等。 (五) 獨覺身 出現於無佛之世,獨宿孤峰,觀物變化,無師自悟,所證為獨 覺身。以獨覺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等。 (六) 菩薩身 菩薩於有情眾生之中,既自覺悟,亦能覺他,有情所證為菩薩 身。菩薩以自身變現成眾生身,乃至虛空身等。 (七) 如來身 謂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為如來身。菩薩以如來身作自身,亦 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等。 (八) 智身 為智慧圓明,一切諸法,皆能決了,為智慧身。菩薩以智身作 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等。 (九) 法身 所證無漏71法界之體,而為法身。菩薩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 眾生身,乃至虛空身等。 (十) 虛空身 非眾生國土的諸有量身,乃是無名無相之虛空身。菩薩以虛空 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作法身等。 進入八地的菩薩知道諸眾生心裡取向與好樂,能將自己變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等,雖 有不同的變化身,卻實為一「法身理體」;72蘊含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彼此相即相入,這 稱為佛的十身相自在,所以八地菩薩以此教化、成熟眾生,同時也是莊嚴其國土、完成其本 願工作。 伍、結論 第八不動地的菩薩不離本願修淨土行,以無功用行去度化眾生,一切煩惱也不為所動, 證入無生法忍,進而修成如來身,具足十身功德,成就佛的身業,淨佛國土得到三種世間之 自在;其果報多作二禪天的大梵天王,以願度作為他的主要行持。在澄觀
本文档为【《華嚴經》第八地菩薩之嚴土熟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391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0-11-19
浏览量: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