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举报
开通vip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外 交 评 论 2006年 冷战结束消除了东西交往的政治障碍,世界 经济市场被连为一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 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缩短 了不同地区和国家间的距离,世界进入全球化时 代,改变了国家内外政策的宏观环境。生产关系 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反映在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 领域,表现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显示 出文化全球化的特点,文化外交应运而生。本文 拟就文化全球化、文化外交日益突出背景下的中 国文化外交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通过文 化...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外 交 评 论 2006年 冷战结束消除了东西交往的政治障碍,世界 经济市场被连为一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 术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缩短 了不同地区和国家间的距离,世界进入全球化时 代,改变了国家内外政策的宏观环境。生产关系 基础的经济全球化,反映在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 领域,表现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显示 出文化全球化的特点,文化外交应运而生。本文 拟就文化全球化、文化外交日益突出背景下的中 国文化外交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通过文 化领域,进而影响到国际政治,成为国际政治中 的一个热点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西方学者哈维·费根鲍姆 (HarveyFeigenbaum) 在分析这一影响时说,经 济全球化不仅改变着国际政治、经济的格局,而 且“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社会和政治 结构,市民社会的组织形式,爱好和信仰,消费方 式,和文化的表达方式”等[1](P19)。文化全球化在 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体现在两个相反的方面。一方 面,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信息上互相交流、彼此 融会、吸纳学习的趋势发展迅猛。这种“ 通过国 家及其人民之间交换观点、信息、艺术以及其他 文化方面的内容来促进相互理解” 的文化交往 日益活跃,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关系领域的一 个显著特点[2](P1)。另一方面,文化上的碰撞冲突浮 上表层,“ 文化安全” 与经济安全一并成为国家 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突出。这种冲突最 初也是以经济形式体现出来的。如随着文化产品 贸易额的不断增加,文化产品的贸易不平衡也越 来越突出,文化产业领域也出现了伴随全球化而 形成国际化,进而发展到集中化,最后形成经济 大国对国际文化市场的垄断。对许多国家来说, 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一种产品,而成为 关系和影响到一个民族保持个性和在全球化背 景下生存的战略问题。不少国家和民族担心伴随 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将被文化的“ 西化”, 甚至“ 美国化”所代替,都采取措施来强化自身 个性,突出自身特点,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独 特优势,以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 位。连发达国家也不例外都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 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犯。如“ 为了补贴电影生 产而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抽彩系统(英国);对电影院的发票 征税(法国);区别对待的邮政收费,以鼓励杂志 的本国内容(加拿大);对商业出版商征税,以补 贴小本经营的独立出版商(德国);以及结构基 金与税收减免,以鼓励对文化内容企业的私人投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张清敏 (外交学院,北京 100037) 摘要:适应后冷战结时期经济全球化在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领域的影响和反映,中国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内、 对外政策的主张和行动,勾勒出后冷战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轮廓和内容。包括对内巩固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对外 参与和利用国际多边机制,推动文化保护、交流与合作;并在国际上主张文化多样性,开展文化外交。文化外交正丰富 和充实着中国的总体外交,赋予中国外交更多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中国外交;全球化;文化外交 中图分类号:G125;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386(2006)01-0036-08 收稿日期:2005-09-18 作者简介:张清敏,男,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副教授,博士。 一、文化外交产生的背景和内涵 2006年2月 总第87期 Feb.2006 No.87 外交评论 FOREIGN AFFAIRSREVIEW 36- - 第1期 资(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印度等)。”[3][P14-15] 即使在文化全球化环境中得益最多、在文化领域 处于的统治地位的美国,也担心文化全球化对美 国外交的影响,为在国际社会改变美国的霸道形 象,在对外政策中把文化外交看作是公共外交的 一部分,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如 1999年美国设 立公共外交办公室,专门设立一个副国务卿领导 的职位来领导,以便协调美国的对外文化交往。 2000年 11月克林顿在卸任前夕破天荒地在白 宫召开美国第一次文化与外交研讨会,探讨拟订 21世纪美国对外文化战略。根据美国国务院 2000-2003财政年度授权法(P.L.107-228),国务 院于 2002年设立了公共外交顾问委员会,设立 了七个成员,就推动文化外交的项目和政策向国 务卿提供建议[4][P1]。 在国际文化领域,多边机制也成为文化合作 和冲撞的重要平台。1998年 11月,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发表《 世界文化报告 1998》, 就世界各国文化发展趋势以及与发展的关系,进 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后,以该组织为代表的国际 文化合作机制在国际文化舞台上日益活跃,扮演 着日趋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各国政府文化政策的 制定和实施,促进了国际文化合作。加拿大倡导 的为探讨文化政策和事务的政府间部长级非正 式国际论坛,从 1998年开始以来已经召开了七 届部长年会,成员国目前已经达到 63个。国际上 最大和最有声誉的体育盛会奥运会,20世纪 80 年代开始显示其经济效益后,希腊在申请和筹办 27届奥运会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 文化奥运” 的理念,赋予奥运会以文化的内容,使奥林匹克 精神回归本意。2004年,希腊政府以奥运为契 机,展示希腊文化,来自 34个国家,不同民族和 文化的文化艺术机构在奥运会期间举办了 500 多场音乐会和表演,文化交流与体育比赛交相辉 映,奥运会成为国际文化盛会。世界博览局框架 下举办的世界博览会,规模越来越大,文化特色 越来越突出。就连世界经济论坛在 2003年会上 也宣布,成立一个包括宗教、经济、政府、媒体和 学术界的知名人士百人委员会,以推动西方和伊 斯兰世界对话。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表示: “ 我们有义务推动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国家之间 进行永久的、实质性的对话。我们相信这个委员 会将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作出贡献。”[5]与此 同时,由于文化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份额的上升和 地位的日益突出,文化也成为多边贸易谈判中一 个争论的议题。如法国早在 1993年的乌拉圭回 合多边贸易谈判和 1998年的经合组织关于投资 的多边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谈判中,对美国要求欧洲开放文化产 品市场提出“ 文化例外”的原则,反对将文化和 服务产品等同于一般商品,任其自由流通。在得 不到支持后,法国从 2001年将“ 文化例外”的提 法改为“ 文化多样性”,至今已经得到越来越多 国家的支持。文化已经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和外 交的主题之一。 文化交往自古有之。但文化外交概念的产生 和重要性的突显,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 文化交往从原来的低政治(lowpolitics)范畴到全球 化背景下成为高政治(high-politics)范畴的转变, 它不同与一般的文化交往之处,在于它突出了政 府在对外文化交往中的主导作用。外交被认为是 “ 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的代表国家的机 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 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 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对外政策的 重要手段。”[6]根据这一对外交较普遍的共识,本 文同意对文化外交这样的认识,即文化外交,是 “ 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 文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 导下,借助文化手段来进行的外交活动”[7]。外交 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首要的国家利益 是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和国家安全。从这一点来 说,文化外交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安 全,只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安全遭到威胁的时 候,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性; 其次,则是由政府代表主权国家采取措施把对外 文化交往作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一部分,通过外交 途径促进文化交流,塑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国家的 良好形象,从整体上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政策。本 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 外交的实践。 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37- - 外 交 评 论 2006年 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张骞出使,玄奘求法,鉴 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和意义。但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 后,随着中国地位的下降,中国文化也失去了其 应有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期 间,由于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的东 西被当作“ 四旧”遭到破坏和批判,以至于西方 学者在贬低中国时提出,“ 若以电影、文学或艺术 的角度考虑,”在中国文化方面的影响,中国大陆 还不如台湾、香港和新加坡。[8]改革开放后,中国 文化开始逐步恢复其应有的国际地位。进入新世 纪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提出推进经 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把文化发展战略看作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外交提 高到与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同样重要和不可替代 的地位[9]。虽然文化外交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 在2004年才被提到这样的高度,但冷战结束以来 中国对内、对外政策的主张和行动,清楚地勾勒 出了中国文化外交的轮廓和内容。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国内巩固中国传 统文化的根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文化全 球化条件下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最基本要求,是 确立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对外推动文化外交 的前提,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中国 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和理论的重 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 和为贵”,“ 君子和而 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言必信,行必果”,以及 “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传统,已经成为中国在 国际关系中的一贯主张,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在全 球化背景下的意义。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文 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 产党建党 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 我国几千年历 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 今用。”[10] 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包括儒家文 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等,在其历史演 进过程中还融会、吸收了佛教文化和其他少数民 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内容,形成和丰富了自己宏大 的思想体系。其中曾在“ 五四”,“ 文革”期间,特 别是 20世纪 70年代“ 批林批孔”运动中遭到批 判,而在国际上被当作中国文化象征的孔子地位 的恢复,和以孔子招牌对外推动中国文化的交 流,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个代表。 1994年由国家拨款作为启动资金支持的中 国孔子基金会,通过募集基金、组织或支持国内 及海外儒学研究,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同时北京 还成立了以研究儒学思想,继承儒学精华,发扬 儒学精神,以促进人类之自由平等、和平发展与 繁荣为宗旨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同年,山东曲阜 的孔林孔府孔庙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后它先 是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在每年孔子诞辰之际举办 孔子文化节,以文化为平台带动经济发展和开展 商业活动。2004年,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祭孔 活动,由原来的民间祭祀首次转为官方主导的大 型公祭。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 2555周年国 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三届会议上,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强调,“ 要以科学的态度、运 用科学的方法,努力加强对儒家文化的挖掘、整 理和研究⋯⋯要积极向世界介绍、推广儒学研究 的成果,把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宣传生气蓬 勃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从而 更好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11]从 对孔子的态度的转变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内部正 在悄然复活的对思想先贤、古代文明的那份感情 和热望。 同样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在改革开放后恢复 的对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炎帝陵 墓的祭祀,在全球化背景下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邓 小平,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先后为陕西黄帝陵 题词。经国家批准于 1992年成立的黄帝陵基金 会,由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担任名誉会长,10年 基金会集资1亿多万元,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 的整修。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李岚清、 胡锦涛等领导人都曾前往黄帝陵视察整修工程。 二、文化外交的基础 ———巩固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 38- - 第1期 由政府主持的公祭活动规模盛大,年渐隆重。位 于湖南的炎帝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 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国家有关部 门的支持下,炎帝陵基金会募集资金 2000多万 元,先后修复了多个馆、坊、园等人文景观,湖南 省政府自1993年起每年举行公祭活动,吸引到炎 帝陵瞻仰祭祖和观光旅游的社会各界人士和港澳 台同胞、海外侨胞逐年增多,每年达 30万人次[12]。 正如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所说,对黄帝和炎帝陵 墓的祭祀,“ 体现着广大华夏儿女对中华文化传 统的认同,对民族团结和睦的企盼,对祖国繁荣昌 盛的希望。在同一个祖先面前,不论有多大的歧见 都可以搁置,不论有什么样的恩怨都可以化解,所 有华夏儿女都可以携起手来,万众一心,形成民族 复兴的强大力量。”[13] 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还包括丰富的民族和民 间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 政府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 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扶持重要的新闻媒 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体现民族特色和国 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并采取了一 系列的举措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抢 救、保护和创新。如,加强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 立法工作,1991年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进行修订,加大了保护力度,扩大了保护范 围,确立了“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 管理”的方针;全国人大组织起草的《 中华人民 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对民 间民俗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和民族 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等进行了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目前正在广泛 征询各方意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对以保护“ 口 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对象,对具有历史、 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全 方位的保护,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保存 的“ 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工 作,1979年开始以来有 5万名人员参与调查,到 2004年已出版了 200卷 3亿字 [14]。2003年 2月 “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在北京 挂牌成立,标志着“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 程”的启动,到2005年初已在全国已经设立了39 个试点,其中包括6个综合性试点以及33个专业 性试点。民间自发组织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工程的普查工作,从 2003年开始,经过两年已经 完成了在全国 90%以上地区的普查,有一些重点 的项目已经开始出版。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 成果。复兴中国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不仅需要保护和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而 且还需要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在这方面中 国以博大的胸怀吸收一切民族的文化的优秀成 果。中国市场上俯拾皆是的西方文化商品,已经相 当普遍的西方各国流行音乐,持续升温学习外语 的热度⋯⋯西方文化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这是中国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成果在文化领域 的体现。近年来中国政府还采取专门的文化开放 政策,博采众长,陆续向国内介绍了一批世界优秀 的文化艺术作品,如意大利歌剧、美国百老汇音乐 剧、俄罗斯芭蕾舞和大马戏、德国交响乐、法国画 展等等,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 化艺术。如2004年10月至2005年7月举办的法 国文化年,在历史一年的时间内,将法兰西的文 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教育、建筑、生活艺术 等优秀文化介绍给中国人民;为了加强与周边地 区的友好合作和睦邻关系,中国已经举办了六届亚 洲艺术节,有数十个亚洲国家艺术家参加献艺。在 国内举行的一系列国际文化艺术节,如相约北京、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吴桥 杂技节、广西国际民歌节、武汉国际杂技节,郑州少 林武术节等已经成为知名文化品牌,成为吸引世界 优秀文化形式和产品进入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 途径,中国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丰富。 中国不仅参与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多边机制, 而且还参与社会文化领域的多边机制,融入国 际体系,利用国际机制保护中国文化,吸收外来 文化,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沟通,谋求共 同发展。 三、参与和利用国际多边机制, 推动文化保护、交流与合作 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39- - 外 交 评 论 2006年 参与联合国文化机制,保护中国民族文化。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是联合国等多边组织的一项重 要任务。1972年 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 1975年生效 后,已有178个国家或地区加入,是加入缔约国最 多的国际公约之一。公约根据具有突出普遍价 值、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历史比较久远、现状保护 较好等四项条件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一旦被列为 文化遗产,缔约国需承担责任,竭尽全力,最大限 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 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 的援助和合作,保护遗产。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存。但在 中国加入该公约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 1978 年开始公布了多批世界文化遗产中并没有中国的 遗产。1985年中国加入《 世界遗产公约》,两年后 中国的长城、故宫、周口店、敦煌莫高窟,秦始皇 陵与秦兵马俑和“ 北京人”遗址等,被列为世界 文化遗产,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冷 战结束以后,中国在国内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 同时,积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截至 2004年 7 月,在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 产共有 788处,中国已申报成功 30处,成为仅次 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世界遗产第三大国。2004年 6月中国举办的第 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 过“ 苏州决定”,发表了《 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苏 州宣言》,呼吁与会各国将青少年作为世界遗产 保护教育的重点,积极向青少年提供有关服务和 指导。 参加和申办奥运会。奥运会被称为体育文化 领域的联合国。中国与奥运会关系的历史反映了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融入国际社会的状况、程度和 效果。1958年8月,作为金门炮战的先声,中国奥 委会宣布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同时退出八个 国际体育组织。20世纪 60年代中国积极支持印 尼等国组织并参加新兴力量运动会,希望把它办 成与奥运会相对立的“ 奥运会”。中国在恢复联合 国合法席位后,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了国 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员地位,但因为与西方大 国一道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抵制了1980年莫 斯科奥运会。中国参加1984年洛杉矶和 1988年 汉城两次奥运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1990年 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后,中国于 1991 年决定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并为此做了大量 的工作,但由于并非体育文化的原因,中国没有得 到 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随后,中国把“ 人文 奥运”与“ 科技奥运”和“ 绿色奥运”作为主题, 再次提出申办29届奥运会。2001年获得2008奥 运会举办权后,中国把奥运会看作是中国了解世 界和对外展现中国文化的窗口,提出“ 世界给我 16天,我给世界 5000年”,利用举办奥运会提供 的契机,开展文化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以第 29届奥运会会徽设计为标志,中国从 2003年开 始已经举办多个奥林匹克文化节,通过举行展览、 论坛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加深中国人民对奥运 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拟议中的奥运会召开前 后,穿越5大洲的圣火传递,举世瞩目的开幕式和 闭幕式,以及奥运期间的各项文化活动,将使世界 更多地了解中国。这样奥运会在中国的举行将使 世界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奥运精神 也将随之注入东方文化。 参与被誉为“ 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 匹克盛会” 的世界博览会是顺应全球化趋势,寻 求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又一平台。中国参与这 一国际文化机制的进程一方面反映在中国融入国 际展览局机构的过程。1928年由法国发起成立的 国际展览局(简称 BIE),是国际性公约组织。它所 通过的《 国际展览公约》规定,加入国际展览局是 一个国家的外交行为,国际展览局的成员是缔约 国政府。在 20世纪结束时,国际展览局的成员国 已达到88个。改革开放后,中国于1982年参加在 美国田纳西州举行的世博会,开始与国际展览局 建立联系。冷战结束后,中国增加了与国际展览局 的联系,于1990年两次应邀列席国际展览局成员 国代表大会,并于1993年5月被国际展览局接纳 为其第46个成员国。同年12月的国际展览局第 114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中国被增选为国际展 览局信息委员会的成员,6年后首次当选为展览 局执行委员会成员。2003年 12月中国前驻法国 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当选国际展览局主 40- - 第1期 席,成为第一位担任全球性国际组织领导人的中 国人。 另一方面,这一进程则反映在中国在国际展 览局框架内参加举办活动的情况。在国际展览局 框架内举办的世博会是当今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 活动,是世界各国展示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 成就和发展前景的盛会。冷战结束后世博会的规 模不断扩大,参加的国家不断增加,争办展览会 的竞争日趋激烈。到 21世纪初,已经举办了 40 届世界博览会。中国加入国际展览局后,具备了 申办世界博览会的首要条件。在连续参加七次世 界博览会后,中国于1994年申请,并于 1999年成 功举办了国际博览局框架内的专业性博览会,昆 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随后中国于 2001年5月向国 际展览局申请,并于次年 12月的国际展览局第 132次成员国代表大会上获得在上海举办 2010 年世博会的资格。中国2010年世博会组委会在确 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上海世博会主题的 同时还确定了 5个副主题,其中之一就是“ 城市 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国各方正在积极筹备,期待 通过历时半年的世界博览会,展示中国的,吸收了 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 的优秀成果,优秀内容,通过交流合作,谋求共同 和谐发展。 在内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外则实行 走出去战略,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外交的两个方 面。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如何相处是冷战结束 后的一个热点议题。1993年美国学者提出了“ 文 明冲突”论,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学者对这种理 论进行了介绍、讨论和批评[15]。中国领导人在多个 外交场合反复强调,“ 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社 会背景、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差异,存在 一些矛盾和分歧是难免的”。“ 不同文明应该在平 等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和交流,彼此借鉴,取长补 短,在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同时推动人类文明走向 新的繁荣。”[16]中国主张,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 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提倡各种文明相互间共 处而不冲突,对话而不对抗,交流而不封闭,兼容 而不排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文化多样性已经 成为冷战结束后中国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对世界未 来发展的基本态度,也是中国在多边外交中一个 重要主张之一。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 说:“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 种颜色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 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 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该 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明的多样 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 存。”[17] 这一思想还体现在中国参与的各种多边机制 中。如在 1996年的 APEC苏比克会议上,江泽民 提出的“ 亚太经合组织方式”,即:“ 承认多样性, 强调责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相互尊重,平等互 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 行动相结合”[18]。在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过程中形成 的“ 上海精神”,也突出承认并尊重世界的多样 性,文明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可以而且应该和 睦相处[19]。在 2003年 12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亚欧 会议 26方主管文化事务的部长或高级官员及著 名学者与会的文化与文明会议,根据中方的建议 以“ 文化多样性与统一性”为主题,讨论了全球化 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通过促进和保护多样性获 得统一性的方式和后续行动等问题。2004年 10 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上,中 法共同提出了《 亚欧会议文化与文明对话宣言》, 主张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坚持不同文明 的对话和包容,受到了广泛赞同。2004年10月在 上海召开的“ 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七届部长年 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对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 进程提出三点倡议,包括:在经济发展中有效保 护、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积极加强各国在传统文化 保护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文化多样性国际公约 的制定;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会后 发表的《 上海声明》,表示确认和支持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正在拟订的《 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 式的国际公约》草案的一些核心内容,包括承认 文化商品和服务的双重特性;各国在采取措施保 护和推动文化表达形式多样性方面的主权;文化 四、主张文化多样性,推动对外文化交流 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41- - 外 交 评 论 2006年 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发展中国家的特定 需要;以及将人权作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予 以尊重等。 从国家外交大局出发,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是 文化外交的最直接的渠道和手段。中国政府主导 下的对外文化交流,是近年来文化外交的亮点。如 仅2003年一年,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对外文化交流 项目就达 762起,13783人次;中国文化部与德 国、印度、古巴、埃塞俄比亚等 22国签署了年度文 化合作执行计划,与丹麦签订了文化合作交流议 定书,分别与加拿大政府、欧盟签署了文化合作联 合声明[20]。配合中国领导人对外出访的机会举办 一系列文化外宣活动,宣传中国文化,支撑和配合 政治和经济外交,增强了与相关国家的关系。如为 配合胡锦涛主席2003年出访新西兰,在惠灵顿举 办的“ 汉字———从甲骨文到计算机”展览,为配合 温家宝总理出访墨西哥,出席在埃塞俄比亚举行 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会议,分别在墨西哥 议会举办了“ 汉字展”,在亚的斯亚贝巴精心策划 组织了联合艺术团的演出,以及“ 中非友好合作 成果展”和“ 锦绣中华”图片展等,推动有关国家 对中国的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中国还 成功举办了多个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活动。如继 2001年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周,2003年中国文化 月的基础上,2003年 10月至 2004年 7月由中国 文化部牵头,17个部委以及一些省市共同参与在 法国举办的“ 中国文化年”;历时 7个月、覆盖非 洲22个国家的2004年“ 中华文化非洲行”;中国 民族乐团在维也纳成功举办的中国民族音乐会, 以及随后在世界各地的成功演出⋯⋯这些向世界 各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增加了 相关国家对中国的了解,成为巩固中国与相关国 家的友谊重要途径。 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是推动文化外交的又一形式。语言文字是文化的 载体,汉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随着 中国地位的提高,汉语已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语 言,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 3000万 人,大约100个国家的各级各类教学机构都教授 中文课程,其中大学 2300余所,中小学增设汉语 课也成了新的趋势。适应这种形势,中国开展对外 汉语教学的高等院校目前已经达到330多所。作 为国家级汉语水平认证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HSK)至 2004年已在 35个国家和地区的 87个 城市设立了考点,在国内30个城市设立了 52个 考点,参加考试的人数累计 37万人次[21]。直接领 导和具体负责对外汉语教学的“ 国家对外汉语教 学领导小组”1987年成立以来,已经在马耳他的 瓦莱塔、法国巴黎、埃及开罗、韩国汉城等地设立 了中国文化中心,并计划在 2004年以后的 5至 10年在20至25个国家开设中国文化中心[22]。中 国在国内加强对孔子研究的同时,对外利用这个 民族文化的招牌,设立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政府主 导的国家项目之一,对外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 2004年 11月,第一所海外“ 孔子学院“ 在韩国汉 城举行挂牌仪式,同月中美签署协议,在美国成立 第一所孔子学院:“ 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此外, 中国还与瑞典、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签署了有关建 立“ 孔子学院”的协议,并计划未来几年在全世界 建立100所“ 孔子学院”[23]。 利用现代科技和通讯技术手段,以形象的方 式宣传中国。因特网的直接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不 仅提供了中国了解世界的渠道,也提供了世界了 解中国的平台,为向世界全方位介绍中国和中国 文化提供了途径。截止 2004年 6月,在 CN下注 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了 382216个、 626600个;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 53941M; 中国大陆的 IPv4地址数达到了 49421824个[24]。 更多的人正在利用互联网对中国进一步的了解。 如 1999年 2月故宫被搬入因特网后,三周内就 有 150万人访问,被英国报纸评为当周最热门的 网站。 此外,中国政府也创造条件并鼓励民间交流, 通过政策法规杠杆等,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符合国 际惯例的市场运作走向世界,通过这种“ 长流水、 不断线”的文化外交,增加与周边国家的信任,增 加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了解,稳定、巩固与发 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争取人心,促进尚未与我 建交国家的关系,以民促官。文化外交已经成为 42- - 第1期 中国总体外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进一步丰富 和充实着中国的总体外交,赋予中国外交更多的 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Feigenhaum,GlobalizationandCulturalDiplomacy,ac- cessedathttp://www.culturalpolicy.org/pdf/globalization. pdf. [2]MiltonC.Cummings,Jr.CulturalDiploamcyandtheUnited StatesGovernment:ASurvey,papepresentedtotheCenterfor ArtsandCulture,2003,accessedathttp://www.culturalpolicy. org/issuepages/infotemplate.cfm?issue=Publications [3]ShaliniVenturelli,"FromtheInformationEconomytothe CreativeEconomy:MovingCulturetotheCenterofIn- ternationalPublicPolicy,"paperpreparedfortheCenter forArtsandCulture,accessedathttp://www.culturalpoli- cy.org/pdf/venturelli.pdf. [4]“CulturalDiplomacy:Recommendation&Research”,Pa- perpreparedfortheCenterforArtsandCultures,July 2004,accessedathttp://www.culturalpolicy.org/pdf/ CulturalDiplomacy.pdf. [5]徐步青.倡导文明对话[N].人民日报,2003-01-13. [6]鲁毅.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7]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 [M].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 [8]GeraldSegel,“DoesChinaMatter?”inForeignAffairs, vol.78,no.5,September/October,1999. [9]唐家璇.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 力[J],求是,2004,(23). [10]江泽民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 2001-07-01. [11]钟颂.传统文化输血中国新外交 [N].国际先驱导报, 2004-12-27. [12]湖南将举行公祭炎帝陵活动 [N].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9-07-03. [13]李瑞环出席黄帝陵基金会成立十周年暨整修黄帝陵 工作座谈会[N].解放军报,2002-10-27. [14]孙家正在上海国际文化政策论坛第七届部长年会上 的讲话,新华网,2004-10-15. [1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 出版社,1998. [16]江泽民对沙特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演讲[N].人民日 报,1999-11-03. [17]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发表讲话[N].人民 日报,2000-09-07. [18]中国与 APEC,http://unn.people.com.cn/GB/22220/ 32901/32951/2447931.html [19]江泽民讲话———弘扬“上海精神”,促进世界和平,人 民日报,2002-06-07. [20] http://www.ccnt.com.cn/whdshm/dsbw/2003wh_dsbw. html. [21]中国将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以推动全球汉语学习.新 华网,2004-12-23. [22]郑园园,刘水明.文化部长孙家正谈今年我国对外文 化交流工作[N].人民日报,2004-12-20. [23]程瑛.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水面:汉语正改变世界大脑 [J].暸望东方周刊,2004-12-18. [2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四次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2004-07-20. (责任编辑 随新民) China'sCulturalDiplomacyintheAgeofGlobalization ZHANGQing-min (ChinaForeignAffairsUniversity,Beijing100037,China) Abstract:Toadapttothedevelopmentofculturalglobalizationinthepost-coldwarera,Chinahastakenmeasuresboth domesticallyandglobally,whichhaveofferedanoutlineofChina'sculturaldiplomacy.Theseincludemeasurestorejuvennateand enrich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toparticipateinandutilizeinternationalregimestoprotectChineseculturalheritage,promote culturalexchangeandcooperationwithothercountries,tocallforculturaldiversityinternationally.AsanimportantpartofChina's overalldiplomacy,culturaldiplomacyhasgivenChina'sdiplomacysomeremarkableChinese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hina'sdiplomacy;globalization;culturaldiplomacy 张清敏: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43- -
本文档为【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3401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1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英语六级
上传时间:2010-12-05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