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

举报
开通vip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儿童发展心理学(二) 第五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学童的主导活动学童的主导活动 第二节 学童的言语发展 学童的言语发展 第三节 学童的认知发展 第四节 学童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第六章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 第五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童年期一般指儿童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时一期,大致相当于现行的小学阶段,因此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儿童称为学童。   学童的心理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特点:   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
儿童发展心理学(二) 第五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学童的主导活动学童的主导活动 第二节 学童的言语发展 学童的言语发展 第三节 学童的认知发展 第四节 学童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第六章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概述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 第五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童年期一般指儿童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时一期,大致相当于现行的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阶段,因此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儿童称为学童。   学童的心理发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特点:   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虽然幼儿晚期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已有所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上小学后,在教学过程中,儿童为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必须使自己集中注意,努力进行记忆和思维,这不仅促使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同时,随着第二信号系统调节机能的增强,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随意性、自觉性也得以进一步提高。   第二,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进入小学以后,通过不断的学习,儿童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知识和经验,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成分逐渐增加,思维形式逐渐由早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第三,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和较稳定的个性,儿童刚进小学时,还没有明确的集体意识, 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同集体、 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以后,通过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儿童才在集体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集体意识,逐渐形成对人、对己、对事物的较为稳定的态度,初步形成比较稳定的意志、情感和个性特征。 第一节 学童的主导活动   进入小学是儿童生活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点,主导活动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为儿童心理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而儿童心理的发展又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一、学童学习的特点   除了学习之外,童年期儿童也有游戏和劳动等活动。但比较而言,学习比游戏具有更大的目的性和社会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学习和劳动也不同,学习本身一般并不产生直接的“物质产品”,学习只是以后劳动的准备,尤其童年期儿童的劳动,其主要目的也仅在于从小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和态度,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品德教育。   从年龄发展上看,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和幼儿、青少年的学习也不一样。学前期儿童也有学习,但这种学习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在游戏或其它实际活动中进行的,只有童年期之后,学习才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而小学时期的学习跟以后中学的学习也有不同:从学习活动本身来看, 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较差, 需要教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多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 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有关读、 写、 算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学生的学习则逐步过渡到掌握有一定体系的科学基本知识、培养系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差别是由外部的知识体系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共同决定的。   二、学童学习活动的发展   (一)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发展   学习动机是促使儿童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儿童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效果。   初入学儿童由于还不能很地理解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常常是被动的,多受外界具体因素或具体物质的影响而产生。比如,问他为什么来上学,有些儿童说:“是妈妈叫我来的。”有的说:“我已经满7岁了,可以上学了。”而更多刚入学的儿童则回答说是因为上学“妈妈会给买新书包,教师会发给许多新书”或者“学校里有好多好玩的小朋友”。   逐渐地, 学童的学习动机也开始和社会意义相联系, 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一般都比较肤浅。比如,低 年级 六年级体育公开课教案九年级家长会课件PPT下载六年级家长会PPT课件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练习题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 儿童希望好好学习,拿到好分数,可以得到老师的夸奖、父母的赞赏或奖励、同学的羡慕;而到了高年级,大多数儿童的学习动机则是为了能考上重点中学,不辜负父母、老师的重望。   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儿童虽然也有一些人会考虑到遥远将来的动机,也知道学好了本领将来才能为祖国多做贡献,但这些遥远的理想以及与重大社会意义相联系的要求,一般还只停留在口头认识上,常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老师不断地教育,这种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才会逐渐和行动结合起来。   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学习动机的被动性,也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态度较被动,易受外部因素影响。这具体体现在儿童对待上课、作业和考试等活动的态度上,比如,许多儿童做作业往往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受老师和家长的斥责,或者,完成作业后可以玩,所以,做作业敷衍应付,草草了事;而有的儿童,由于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若无家长的督导,甚至会忘了做作业。对待上课,他们的态度也有同样情况,容易思想开小差,作小动作。   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严格要求下,通过具体教学和活动,不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儿童才能够逐渐养成严肃认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学习兴趣也是激发儿童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一个人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常可保持一生,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对儿童早期学习兴趣的培养甚至比知识本身的掌握更重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特点:   儿童最初多是对学习过程的形式、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背书包上学、背书包放学回家,喜欢上课一会读书,一会写字,至于为什么要学,学习结果怎样,他们不大考虑;以后才逐渐过渡到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   小学儿童在刚开始学习时,兴趣是不分化的,对读、写、算都同样感兴趣,约从中年级起,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不同学科的分化性兴趣才逐渐产生。   从学习形式来看,低年级学生喜欢通过游戏来进行学习,而高年级对通过游戏进行学习的兴趣不断降低。   (三)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学习活动上,儿童仅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习惯,首先要抓学习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养成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学习规则、 组织纪律的习惯, 比如,听到铃声按时进教室、发言先举手、上课不讲话、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这些都是保证儿童搞好学习的基本条件。   其次还要培养学习本身的良好习惯。比如,写字时要注意笔的握法、坐的姿势、书写的笔顺;平时写作业要注意检查、考试中交卷前也要再仔细检查等等,这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就开始培养。   (四)学习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学习能力是在教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广,其中,小学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应注意:   1.使学习成为儿童的独立活动   为使儿童把学习当作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专门活动来看待,关键是要发展儿童心理的有意性和自觉性,在教学过程中,向儿童明确学习的任务和目的,教会儿童一定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智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而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构成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说,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即是儿童智力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更要注意儿童智力的开发。   3.着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小学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切内容都要围绕学习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着重培养儿童基本的运算能力、 空间想像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儿童听说读写的基本技巧和能力。 第二节 学童的言语发展   学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口头言语在幼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显著发展。   一、口头言语的发展   (一)发音的准确性增加   儿童正式学习汉语拼音大多是在进入小学以后才开始,在语音教学和言语交际的影响下,儿童对语音和声调的分辨能力显著提高,发音技巧也越来越好。 幼儿晚期和童年期是儿童语音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学得快,也易巩固,这时期语音语调的特点,常可影响人的一生。   (二)口头词汇不断丰富,句子结构进一步复杂   受生活经验和教学影响,此时儿童的口语词汇数量迅速增长,词类范围更加扩大, 词义的理解和使用明显提高, 从而句子的结构也进一步复杂多样。   (三)言语的连贯性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更加完善   在教学要求下, 儿童需要用完整的话语回答问题, 选择恰当词汇有条理、 主次分明地复述课文、 口头作文,这些都促进了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使其口语具有更大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二、书面言语的发展   书面言语的真正掌握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它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形成,同时又反过来丰富和改进口头言语。儿童对书面言语的学习和掌握主要包括识字、阅读和写作3个方面。   (一)识字   识字是儿童从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的起始和基本环节,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系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前提。儿童对汉字的学习包括对字音、字形和字义的学习,是在头脑中建立字的音形义巩固联系的过程。   刚入小学时,通过口头言语,儿童对常用词的音和义都已基本掌握,因此,字形学习便成为此时识字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儿童对字形的认知特点,灵活地对汉字进行综合一分析一综合:即先让儿童看一个轮廓,然后再细致分析字形结构、笔顺,特别对形近字、易错字更应该多进行比较,以便得到新的整体综合;同时,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形声字也很多,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儿童对基本字及偏旁部首的掌握。   中年级之后,由于儿童对基本字和常用字音、形的掌握已趋稳固,并随思维的发展,开始形成初步的语义系统,因此,识字教学的重点又应该逐渐向字义教学转移,通过“字不离词”、“多做比较”、“多运用”等原则来进行字义教学。   (二)阅读   阅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儿童最初的阅读活动只能是朗读,儿童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读出词和句子的发声动作来再现看到的词(文字)和词的含义(内容)的联系,此时儿童的内部言语还发展不足。   随着思维水平提高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对文字感知和内容理解间的距离日益缩短,小学中年级以后,儿童的阅读逐渐由出声朗读向默读过渡,词的视觉形象开始能直接引起理解,言语运动成分逐渐减少、消失,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三)写作   小学儿童的写作能力不高,还处在发展的初级水平。一般地,人们把此时儿童写作能力发展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   (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也称口述阶段,主要是通过口头造句、看图说话等为书面叙述作准备。   (2)过渡阶段。一是从口述向笔叙过渡,把看图说话的内容用文字照样写下来;一是从阅读向写作过渡,模枋阅读材料练习作文。   (3)独立写作阶段。根据题目要求,选择素材,考虑遣词造句、结构布局,独立写作,不过,小学儿童独立写作的水平还很差。   三、内部言语的发展   内部言语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等有更多联系的一种高级言语形态,具有隐蔽性和简缩性,在外部有声言语的基础上产生。   幼儿已开始表现出内部言语的萌芽,多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过渡形态。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成为其主导活动,无论课堂上回答问题、复述课文,或者在课外完成书面作业,都需要先仔细想一想,然后再说再做,这就促使儿童的内部言语迅速发展起来,小学三四年级时内部言语开始进入无声言语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标志着儿童内部言语的基本形成。   内部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在儿童掌握书面言语的过程中,内部言语不断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内部言语的发展又反过来使书面言语越来越完善。 第三节 学童的认知发展   一、学童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觉的发展   1.视觉不断发展   此时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视敏度与颜色视觉的变化两方面。正常条件下,10岁前儿童的视敏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0岁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最好,远近物体都能看清楚,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视力保持一定稳定或稍有下降,这种变化与眼睛的生理机能变化有关,同时还受儿童用眼习惯的影响。   颜色视觉方面,跟幼儿相比,童年期儿童的色调差别感受性显著提高,6~7岁时,儿童已能分辨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橙、黄等颜色并对之命名,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辨别能力还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2.听觉的发展   儿童对纯音的听敏度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4~5岁和7~9.5岁间差别不大,增长缓慢,基本的变化要在13岁至14岁时才发生;而言语听觉的敏锐度也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童年期儿童言语阈限值明显低于幼儿,言语听敏度已接近成人,在语言教学影响下,语音听觉和言语能力发展较迅速。   (二)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主要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等。   (1)形状知觉。进入小学后,在良好的教学影响下,儿童的形状知觉水平逐年提高,不仅能正确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绘制各种图形,而且还能用语言说明图形的特征。   但由于思维水平不高,小学儿童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仍有许多局限,主要表现在:   ①在识别和说明图形时常混淆其非本质特征和本质特征,如把“直角在下方”、“摆得端正”这些非本质东西加到直角三角形特征中去,把“由上向下垂着”这一非本质因素作为垂线的特征   ②立体几何图形知觉水平不高,由于不懂透视原理和缺乏立体感,不能正确计算立方体数。   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对几何图形的全面学习,形状知觉将会迅速发展,逐年完善。   (2)方位知觉   初入学儿童方位知觉水平不高,常需以自己自体的位置作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知觉方位,因此,对前后、上下容易分辨,但对左右不易分辨。据调查,刚入学儿童上操时,约有30%对向左右转的口令常搞错,而写字时又常会把相似的拼音符号或数字方向写反,如p写成b,8写成∞,9写成6。   儿童左右观念的发展要经过3个阶段:5~7儿童已能比较稳定地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7~9岁儿童能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但还常需直观表象作支柱;9~11岁儿童才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可完全摆脱具体表象支柱。这同皮亚杰的实验结果大体符合。   2.时间知觉   时间的抽象性导致儿童对时间的知觉更为困难。   儿童入学后逐渐掌握了概念和计时工具,学会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对时间的知觉才得以迅速发展。七八岁以后儿童能正确认识一日前后的延伸时序和跨周、跨年的延伸时序,能用时间标尺来估计时距,掌握常用的时间单位。但整个小学阶段,他们对较短和较长时间的理解都还并不十分充分。   二、学童注意的发展   (一)学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此时儿童的有意注意随年龄增长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高,由初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发展为后期的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经过先前几年时间的发展,小学低年级时儿童的无意注意已相当成熟,一般能引起成人无意注意的对象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其认识活动常常依赖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而有意注意则处于次要地位。   随着儿童意志的发展,有意注意逐渐发展,小学中高年级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日常的学习、活动更多依靠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都有所提高,其效果也明显好于无意注意,儿童已能逐渐自行确定注意的目的、能更有效地组织和控制自己的注意。   (二)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范围   小学儿童注意的范围比较狭小,但随年龄增长有所提高。   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跟个体经验和思维的发展有关。低年级儿童在阅读方面由于知识经验缺乏,常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以后知识经验增加了,阅读的技能有所提高, 阅读范围就会逐渐扩大, 一次能读到整个句子;同时,由于小学生思维的局限,不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这也影响了他们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小学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其发展的速度超过幼儿期与青少年期, 这与其儿童心理活动有意性的迅速发展有关。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约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约30分钟,如果教师教学中能有节奏地交替使用儿童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则注意持续的时间将会更长久。   注意的稳定性既跟个体的年龄有关,也跟个体的个性、兴趣、知识经验有关,同时,还受到注意对象特征与当时主体状态的影响。   3.注意的分配   童年初期儿童仍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比如,刚入学的儿童在写字时常常会“顾此失彼”,注意了字的笔划就忽略了间架结构,注意了写字又忘了正确的握笔和坐姿。   二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幼儿到小学二年级这一阶段是儿童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转折期。   4.注意的转移   在注意有意性迅速发展的带动下,童年期儿童注意的转移能力也表现出迅速发展的趋势。小学五年级儿童注意转移速度较小学二年级有明显增长,因此,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看到学生还不善于主动转移注意的特点,在上课之初,要重视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引导到本课程的学习上来,并使之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转移注意力。   三、学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有意性、意义性有所提高   儿童刚入小学时,还不善于提出识记的目的和要求,仍然保留着幼儿时无意识记为主的特点;以后随着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增加,儿童的有意识记逐年发展,特别是在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间,有意识记的效果迅速提高,有意识记正确回忆的百分比由二年级时的43.0%上升到四年级时的51.5%,而无意识记效果无明显变化,有意记忆超过无意记忆成为儿童主要的记忆方式;小学高年级后,儿童的有意记忆趋于成熟,发展速度才逐渐减慢。   与此同时,童年期儿童记忆的意义性也不断提高。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思维水平较低,知识经验贫乏,不善于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其识记多是机械识记,背诵课文时常常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反复背诵,不求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知识经验日益丰富, 言语和思维也进一步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技巧,于是意义识记开始超过机械识记占据优势地位。一年级儿童意义识记的使用比例只有28%。到九年级时陡升为83%。   (二)逐渐学会使用各种记忆的策略   记忆策略是元记忆的重要成分。学童记忆策略的使用仍未臻于完善,但已经明显可见于识记、保持和回忆等记忆的所有环节。   1.识记策略   随着思维水平提高和多种学习方法、技巧的掌握,为了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童年期儿童已经开始在识记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各种各样的识记策略:抽象材料形象化、无意材料有意化、零乱材料系统规律化、复杂材料简单概括化, 以及口诀法、谐音法、译意法等等。比如,圆周率3.1415926这一长串无意义数字很难记,而用“山巅一寺一壶酒尔漏”帮助记忆,就容易得多;又如“漏”字笔划多很难记,而且有儿童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形象地把它理解为“下雨时,雨水跑到屋子里”,这就很容易记。   2.保持策略   刚入学的儿童还不理解只有通过反复识记和练习才能长久保存信息的道理,不会主动使用这些策略,只有到中高年级,儿童才会为了保持材料而主动进行重复和练习。   3.回忆策略   初入学儿童不会使用系统搜索和通过努力追忆去提取信息,他们所能回忆的往往是刚识记过的材料或熟记的材料,而且对回忆的成绩既不清楚也不在乎,回忆出多少就是多少;而高年级学生在回忆时,已开始学会系统搜索以往识记过的材料,对一时想不起的材料也能努力去追忆。   (三)记忆效果仍明显受主体情绪状态和外在动机的影响   童年期儿童记忆的效果除跟客观材料的特点有关,还仍然明显受到识记时主体情绪状态和外在动机的影响,因为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外在动机能提高儿童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记忆;人们还进一步发现,随年龄增长,外在动机系统中,精神表扬对小学儿童记忆的促进作用会日益加大。   四、学童想象的发展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初入学儿童的想象常常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刺激下引起的形象性联想,或是在情绪和兴趣影响下展开的,被动性、情绪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言语与思维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影响下, 中高年级儿童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逐渐能围绕主题和任务有系统有条理地展开想象。   2.想象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低年级儿童和幼儿差不多, 以再造想象为主, 想象具有模仿性、再现性,多是过去形象的简单重现;到了中高年级,他们再造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越来越多,而且创造想象的能力也大大提高,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独立创造出新颖和别出心裁的各种作品。   3.想象更富现实性   儿童想象所表现的形象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接近现实事物,这明显地反映在高年级儿童的绘画作品上,跟低年级儿童相比,他们的作品结构上更加完整具体,比例上更加合理和接近现实;同时,儿童想象现实性的发展还表现在,幼年时热衷于完全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童话虚构,而童年末期则逐渐转为更喜欢富有现实性的文艺作品,爱看描写英雄人物的故事、惊险小说、反特影片等等。   五、学童思维的发展   (一)学童思维的主要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是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点。初入学时儿童的思维仍未完全摆脱幼儿期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儿童生活经验增多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思维中的抽象概括成分逐渐增加,最终出现了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形式。在整个童年期,这种过渡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实际上,童年期的任一阶段都存在着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只是不同阶段各自所占比例不同而已。   儿童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大约在四年级(10~11岁)时存在着一个转折期和关键期,四年级前的思维多为具体形象思维,而四年级后的思维则以抽象逻辑成分为多,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这个转折年龄并非是绝对不变的,何时实现转折主要取决于教育,正确的教育可极大地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2)童年期儿童的自觉性、独立性、灵活性还很差这主要跟儿童的思维经验不够多有关,同时,思维对具体形象支柱的需要也束缚了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从而影响到思维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灵活性。这主要表现在:儿童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意识能力较差,不善于“对思维进行思维”;对事物的评价常以家长和教师的言语或评判作为标准,缺乏独立性、批判性,缺乏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不善于考虑和综合条件的变化, 易受定势、旧经验的影响,思维有惰性。   (二)学童概念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以下3个阶段:   1.直观形象水平   他们更多注意事物的外表属性及实践意义,对事物只能概括其形象 、外部的特征或属性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概括多属此种水平。   2.形象抽象水平   从形象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的阶段,在他们的概括中既有本质的属性,也有非本质属性,两者交织在一起,分不出主次,小学中年级儿童的概括多属此种水平。   3.本质抽象水平   能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概括已开始属于此种水平。   与3种概括水平相对应,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也表现出3个等级:   一级水平:以具体实例或直观特征来解释概念,认为“皇帝——就是沙皇或秦始皇”、“水——海洋里的水”。   二级水平,以重要属性和实际功用来解释概念,认为“皇帝——就是封建社会里欺压人民的人”、“水——水是能喝的”。   三级水平:以种属关系和正确定义来解释概念,认为“皇帝——剥削阶级的头子”、“水——是会流动、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正确定义是概念掌握的完善形式。对它的一定掌握表明此时儿童的思维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三)学童判断和推理的发展   1.判断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判断的发展趋势是从简单判断到复杂判断,从反映事物单一联系的判断到反映事物多方面联系的判断,从反映外部联系的判断到反映内部联系的判断。   一年级儿童的判断大多是实然判断(直言判断),是反映事物单一联系、以事物外部特征为依据的一种判断;二年级儿童对事物之间多种和多向的联系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学会使用“也许”“可能”等表示不确定关系的词语,可进行一些初步的盖然判断(选言判断);中年级之后,儿童能够比较独立、有根据而又明确地论证一些比较复杂的盖然判断(假言判断),这表明中高年级儿童已初步具有了进行自觉逻辑判断的能力。当然,此时儿童的逻辑判断能力很差,还不能对现实的复杂关系进行完备的反映。   2.推理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首先掌握的是那些较简单的直接推理,以及建立在直接观察所提供的直观前提之上的推理;中年级儿童才开始能以抽象前提为基础进行推理,但是也只有借助于直观形式或熟悉事例把抽象前提加以具体化的时候,推理才能顺利实现;高年级时,儿童已经更经常地离开直观依据进行抽象推理,但要进行完全抽象的推理仍有一定困难,而且对自己推理过程的监督和调节能力也不高。 第四节 学童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   一、学童情感的发展   (一)情感内容不断丰富   童年期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成为主导活动,社会交往和活动范围明显扩大,开始真正介入集体生活。儿童逐渐把完成学习任务看成自己最突出的需要,学习的成败使其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人际交往的增多使儿童经历了与周围人相互间的关怀、爱恋、友谊或怨恨;而集体生活又使儿童产生责任感、义务感等个人与集体关系的情感体验;儿童情绪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 并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的性质, 各种高级社会情感逐渐发展起来。同时, 儿童情感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 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除了会微笑、大笑之外,还会羞涩地笑、嘲笑、冷笑、苦笑等,情感的结构更加复杂多样。   (二)情感更加深刻   这首先表现在唤起儿童情感的对象由个别具体的事物逐渐转变为社会性事件。幼儿常会因能否得到糖果或玩具而高兴或不愉快,小学生情感则转向更多地跟学习分数好坏、是否受到集体的表扬或批评等有关;情感深刻性的变化还表现在体验由多与事物外表相联系,逐步转化为与事物本质相联系,如中高年级儿童对人好恶的体验,已从外部的穿戴逐步转到对行为、道德品质的评价上。   (三)情感稳定性逐渐提高   初入学儿童仍像幼儿一样情感稳定性差,情境性强,(如友谊)容易产生也容易消失,随年级增高稳定性逐渐提高,到了中高年级,同伴之间便很少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感情破裂,也不会因学习上的点滴成败而表现过分强烈的情绪反应。   (四)情感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   在环境要求和一定生活方式影响下,儿童对情绪和情感的抑制和控制能力进一步发展,情感的冲动性明显减少,比如,中高年级儿童已能为按时完成作业而自觉克服游戏的诱惑,学习的责任感压倒了对游戏的喜爱。从而控制了玩的冲动。   二、学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需要   跟幼儿期相比,童年期儿童的需要更加丰富多样和复杂深刻。   几乎所有类型的需要在小学阶段都又有所表现,认识需要逐步超过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成为高年级儿童的主导性需要,交往需要、自尊需要也比先前表现得明显和深刻,初步形成一个社会性需要为主导、有着动态变化结构的需要系统。而作为自我实现需要重要表现之一的成就需要此时也已萌芽,并在童年期经历着重要的考验。个体后期成就动机水平的强弱跟早期成就需要的发展有明显关系。   (二)兴趣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低年级时,由于知识贫乏、活动的目的性差,其兴趣仍像幼儿时那样主要是由活动本身的有趣、新奇、好玩引起;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活动的目的性不断增强,对事物的兴趣除了直接兴趣之外,也产生了由某种目的、需要所激起的间接兴趣。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从课内学习兴趣扩展到课外学习兴趣,从校内活动兴趣扩展到校外活动兴趣,从玩弄小玩具的兴趣扩展到科技制作活动的兴趣。兴趣广度的扩大,大大增强了儿童活动的积极性,扩大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面,但由于认识和能力的局限,一时还难以形成稳定的中心兴趣。   3.兴趣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低年级儿童兴趣的稳定性仍然很差,易受情境和偶然因素的影响,中高年级之后,儿童兴趣的稳定性才逐渐增强,已经形成的兴趣可保持较久,有些兴趣,如对艺术、体育、制作的兴趣甚至可以保持终生。   4.兴趣的效能大大提高   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活动的作用程度而言。低年级儿童由于受认识和能力的限制,对事物较少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兴趣的效能较低,中高年级之后,儿童兴趣的效能才明显增强,会在兴趣的驱动下去探究事物,进行实际操作和制作。   三、学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认识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深刻   早期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多是针对生理上的自我,对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认识只有在童年期以后才真正发展起来。他们开始能意识和反省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行为,对自己的评价更多涉及到心理品质等内在的东西;开始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试图通过获得同学、家长、教师的称赞、尊重、信任来构建初步的社会性自我。自我认识所涉猎的内容不断增加,认识的程度也更加深刻。   2.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   这主要反映在此时儿童自我评价独立性、全面性和稳定性的发展上。   小学低年级儿童和幼儿期儿童差不多,自我评价的独立性还很差,大多依据于教师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小学三、四年级以后,儿童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才有明显发展,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独立评价。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忽视缺点,容易以一点遮掩其余,以偏概全;以后随着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才逐渐学会全面地评价自己,能列举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分出主次,逐步过渡到能对自己进行比较综合和正确的评价。   低年级儿童由于自我评价的原则尚未掌握,标准易变,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差;从中高年级开始,儿童开始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观点和社会行为准则,于是,能够更全面和深刻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3.自我体验继续深化   小学阶段 第六章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概述   青少年期是儿童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少年期指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性成熟代表了这一时期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我们也可将青少年期划分为少年期(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和青年初期(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两个阶段,大致相当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初中和高中时期。   少年期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个体的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从儿童期向成熟期的过渡,其心理发展有了许多根本上不同于童年期的特点,产生了许多质的变化。例如,生理方面,少年期身体急剧生长,发育速度和运动调节能力暂时失去平衡,动作略显笨拙;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起来,学习活动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迅速增强;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显著的发展,有了明显的成人感,在集体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 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形成了一些新的个性品质,如同志感、义务感、纪律性等;少年期急剧的性发育,使其开始关注两性关系。特别重要的是少年期开始形成较为鲜明的一般意识倾向性,如理想、信念等,心理发展经历着巨大的转变,在整个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青年初期是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是个人开始独立决定自己生活道路的时期,也是个体在生理、心理发展上接近成熟的时期。青年初期的个体在性发育方面已经成熟, 并进一步意识到两性关系, 身体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成人感已经形成;活动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并开始形成辩证逻辑思维;不仅关注外在客观世界,而且关注自己的主观世界,希望能了解和把握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并能独立自觉地按一定标准评价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对未来满怀理想,积极地思考和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   总的来看,青少年期是儿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个体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都经历着巨大变化。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   第一,过渡性。童年期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更多地依靠成人保护,而青年中、晚期则是个体发展上接近成熟期,个体开始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青少年期正是从童年期向青年中、 晚期过渡的时期。 过渡的前半期,即少年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半期即青年初期则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第二,闭锁性。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尤其是青年初期,闭锁性更显突出,在自己的物品保管、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有明显表现。但与成年人相比尚显纯真、直率,有的甚至锋芒毕露。   第三,社会性。如果说影响青少年期以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更多是家庭、学校的话,那么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则更多是社会和政治环境。青少年期是人的理想、动机和兴趣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考虑和选择未来生活道路的阶段。   第四,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好强好胜,自信心强,容易偏激,缺乏社会经验而又敢于行动,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处于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定的时期。   二、 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生物发生论   把青少年期首先看作是机体进化的一定阶段,把生理过程的成熟作为基础,而把发展的其他过程看成是派生的,这基本上是一种遗传决定论或生理决定论的观点。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他于1904年发表了两卷本的《青春期》一书, 认为遗传决定的生理因素引起心理反应; 他主张复演论,即认为个体发生发展的过程概括和重现了种系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青春期看作是复现了人类的一个动荡的阶段,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大动荡”的阶段, 是一个充满犹豫不决和相互矛盾情绪的阶段。 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 A·格赛尔还详细地描述了青少年期每一年龄的生物学成熟、兴趣和行为的特点。例如,12岁少年开始对一些外界问题变得积极起来,独立性有了增长,更多接受同龄人影响,这个年龄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耐心和幽默,开始关心外形美,并对异性产生了兴趣。15岁的少年身上新出现了独立精神,渴望摆脱外部监督而获得自由,这种想法与迅速增长的自制力和自觉地自我培养的倾向相结合。这些变化提高了少年对不良影响的敏感性。   (二)社会发生论   把青少年期首先看作是社会化的一定阶段,把青少年看作是一个社会范畴,认为它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文化对青少年期这一从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提供了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支持条件,因而使这一过渡表现了不同的特性。例如,玛格丽特·米德曾就萨摩亚文化环境中的青春期作过经典研究,她虽然不否认生物学因素对青春期的影响,但却明确揭示了文化因素对青少年期的重要作用。萨摩亚社会中的一系列做法,使儿童能从童年期逐渐平静地过渡到成年期,轻而易举地承担起成人的责任来,而不发生西方社会中青少年所经历的那种“大动荡”。身体因素表现出青少年处于过渡时期,而社会如何对待这些身体变化却决定着这种过渡的性质。德国心理学家 K·勒温也从社会发生论的观点来理解青少年。他认为个体生活世界和交际范围的扩大是心理发展出现转折的重要原因。青少年的行为首先是由其地位的过渡性所确定,青少年时期是过渡期,青少年的社会地位及其所处的生活世界的特点在其心理发展上会有所表现。   (三)心理发生论   以个人的心理发展作为理解青少年期的基础。心理发生论包含了由不同人物所代表的不同流派的观点。例如,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青少年期是“必然的剧变期”,在弗洛伊德的发展阶段理论中,青少年正处于所谓“生殖阶段”,即成熟的性欲和与此相关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埃里克森则把12岁至18岁列为其发展阶段理论的第5个阶段,即“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认为追寻和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期的中心。斯普兰格认为,14~17岁年龄期的主要问题是危机,青少年期是确定精神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新现象是揭示“我”,发展自我反省、自我认识的个性特点。皮亚杰则主要从智力发展来理解青少年期,认为青少年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主要特点是已经具备了主观地思考并得出抽象概念的能力。总之,心理发生论主要从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的发展来看待处于成长变化中的青少年。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青少年感知、注意与记忆的发展   青少年各种感觉的发展达到完善,感受性的发展达到或超过成人水平。初中学生的视觉感觉性比一年级小学生的视觉感受性增高60%以上。到少年后期,视觉和听觉感受性甚至高于成人水平。少年区别音阶高低的能力也大大超过小学生。   青少年注意的品质也有了良好的发展。从初一到初二年级,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有了迅速而显著的提高;并且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三年级,女生注意的稳定性均高于男生;初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他们的注意稳定性高度相关。另外,青少年的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转移等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已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青少年在记忆的有意性、记忆的理解性、记忆保持的时间、短时记忆的广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广度已经相当完备,尤其是对那些依靠机械记忆的内容,初二学生与高二学生成绩持平甚至超出。高中生的理解识记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水平,而机械识记在初中已达最高,高中已呈下降趋势。从9-18岁期间,对各种不同材料记忆的效果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到十六七岁记忆趋于成熟,对各种材料的记忆成绩都达到最高值,可以说这个时期记忆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二、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青少年思维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已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少年成功地从具体事物中解放出来,并把现实事物放在一组可能的变换中给予确定的位置。少年还能运用假设和推理去解决脱离了具体和当前事物的观察所提出的有关命题。、   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时期更多地生活于未来的可能性和假设的境况之中 。他们从现在推断未来 ,并提出关于自己未来的憧憬和社会未来的可能性。形式运算思维对青少年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在智力领域,青少年有一种喜欢涉及抽象的和理论的问题的倾向。创立复杂的政治理论或发明高深的哲学思想。他可能提出完全重新改组社会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或沉缅于形而上学的冥思。他们刚发现自己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接着就开始毫无限制地加以运用。确实,在探索这种新能力的过程中,青少年有时会脱离实际,感到仅仅通过思维他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在情感领域,青少年现在能把自己的感情用于抽象的理想,而不只是用来对付人们。他以前能够热爱母亲或憎恨一位同伙,而现在他能热爱自由或憎恨剥削。青少年发展了新的生活方式:可能和理想既占有他的心灵,也占有他的感情。”   虽然青少年已能运用形式运算,但其思维发展仍未成熟,因为他们仍然带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这表现为他们过于关心自己,相信别人想的也是关于他们的外表和行为。这种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产生两个后果:假想观众与自我虚构。假想观众指青少年关于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想法。从一定意义上说,青少年一直在设想有一个想象的观众,并对这个观众作出某种反应。青少年相信自己会成为注意的中心,想象周围的人会注意和评价自己的一举一动。当然实际社会情境中并非如此。自我虚构指青少年关于自己的独特性和重要性的想法。自我虚构使青少年相信,因为有那么多人关注他,他一定与众不同。他觉得在以前的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有过像他那样的感觉, 他相信自己与众不同, 因而支配世界上其他人的法则似乎对他不起作用。这种自我虚构可以解释青少年的许多冒险行为。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大约在十五六岁开始逐渐消失。这时青年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兴趣之间存在差异,想象的观众变成了现实的观众,关于个人的自我虚构也不再存在了。青年开始理解,别人更多地是像他自己一样的人,人们并没有一心想着他,而是在关心他们自己。青年这时往往面临职业的选择,这也促使了其思想的现实化:当劳动变得重要时,个人必然越来越少地强调自己,越来越多地适应工作,适应整个社会,适应社会中的其他人。因此,真正地脱离自我中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在参加成人的职业劳动以后才有可能。   (二)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青少年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少年期(主要是初中生)和青年初期(主要是高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其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更多属于理论型,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知识领域。同时,从少年期开始,已有可能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到青年初期,则基本上可以掌握辩证思维。   形式逻辑思维在初中一年级开始占优势,到高中二年级已经基本成熟。初一学生在解答形式逻辑试题时,得分的百分数已超过一半(55.5%)。这表明在解答需要用抽象逻辑思维方法才能解答的试题时,已经能够主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方法。高二学生在解答形式逻辑试题时,得分的百分数已超过2/3(68.89%),表明他们运用抽象逻辑思维解答形式逻辑试题的能力已趋于成熟。因此,可以认为整个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逻辑思维发展从开始占优势到接近成熟的关键时期。   辩证逻辑思维在中学生中出现较早。如初中一年级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试题得分的百分比就已超过了1/3(37.9%), 这与我国儿童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关。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形式,掌握难度大,在整个中学阶段,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依然不能接近成熟。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得分的百分比也只是刚刚过半(53.38%)。 因此,可以说整个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出现、发展,到略占优势的时期。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方面的具体表现:   (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初中生已能理解一般抽象概念,掌握一定的定理,并进行运用假设的逻辑推导,能对许多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当然,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还有赖于具体形象的支持。   (2)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高中生生活经验丰富,科学知识增多,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得更深刻,他们能对事物的规律提出假设,并设计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去检验假设。能够着眼于未去看待和适应环境。   (3)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显著增强。青少年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提高思维的正确性和效率。   (4)思维的创造性提高。青少年喜欢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有了明显增强。   (5)青少年辩证思维迅速发展。青少年形式思维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辩证思维的发展。到高中阶段已基本上能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的辩证关系,能初步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总的来看,青少年思维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活动的内部关系更加协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等因素有了全面的发展,思维的功能更完善,思维的效率更高。 第三节 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   一、青少年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青少年的动机   关于青少年动机的研究中以学习动机的研究较有代表性。从动机表现的特点来看,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4类:   第1类:学习动机不太明确。如,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老师的差使;学习是为了“混日子”;学习是为了“混到毕业找工作”,等等。   第2类:学习只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例如,学习是为了班集体或团组织的荣誉;学习是为了不受别人指责、批评,等等。   第3类:学习是为了个人前途。例如,为了升学,为了成名、成家而学习。   第4类:学习是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例如,学习是为了更多掌握知识,为建设社会多做贡献,等等。   在上面的4类学习动机中, 第4类的人次所占比例最高, 占总人次的44.3%。一般来说,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总是比较复杂的,常有数种动机交炽在一起,给他们综合性的影响。 但不论动机如何复杂, 在一段时间内,青少年的诸种动机中必有一种动机起主导作用,其他动机起辅助作用或干扰作用。   成就动机也是青少年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到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成就动机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且高中生以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为主,且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水平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有较大影响。   (二)青少年的兴趣   青少年兴趣的发展,既保持了童年时期兴趣的广泛性,又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中心兴趣。这种中心兴趣常常同他们渴求学习的专业,或追求的理想职业相联系。研究表明, 中心兴趣的产生时间主要在初中至大学阶段。 尽管青少年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总的趋向是兴趣逐步稳定,日益深刻。兴趣越来越少受外在情境和物体变化的影响,而主要受内在的主观意识倾向的调节支配。   对国内十省市在校青少年兴趣的调查表明:青少年95%左右的人次能够准确地提出他最喜欢的一门课和最不喜欢的一门课,最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主要是受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和老师讲课好的吸引,最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主要是基础不好。调查还表明,男生对理科的兴趣大于女生,女生对文科的兴趣又稍大于男生。   (三)青少年的理想   青少年的理想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从心理发展水平来分析青少年的理想,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级发展水平:一是具体形象理想;二是综合形象理想,三是概括性理想。调查结果表明,中学低年级学生(包括小学高年级学生)具体形象理想较多,中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综合形象理想、概括性理想逐渐增多。但就整个中学时期青少年理想的发展情况看,依然是持具体形象理想的人居多。尚有部分青少年理想发展水平不高,他们往往有这样一些特点:学习成绩差、认识能力低;生活纪律松弛,不良习惯较多;讲究“实惠”,过多考虑个人利益,目光短浅,胸无大志。   (四)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总的带根本性的观点,青年初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世界观的形成,是青年心理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   与世界观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的看法,它是属于个性倾向性的范畴。”   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表明, 在青少年价值取向的排列中, 初中生把“世界和平、祖国强盛、社会安宁”排在前3位,说明少年学生胸有大局少有私欲,但也反映出其幼稚单纯,价值观定向多受学校或社会权威及传统观点的影响,缺乏自主和独立的成分;高中学生把“真正友谊、事业成功、才智敏锐”排在前3位,反映出高中学生开始注重社会交往并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抱有理想和追求。大学生则把“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美满婚姻”排在前3位,表明青年大学生对涉及自身的实际问题予以重视。 总的来看,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由模糊抽象过渡到明确具体;各类价值观形成时序不一,道德方面价值观的形成要早于爱情方面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年龄、经验和社会存在的制约,随着年龄经验的增长,价值观念逐渐由因袭依顺的水平向自我认定的水平发展。   青少年对人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主流是健康的。无论是初中生还是大学生,多数人倾向于把人生看成是光明、欢乐、喜悦、温暖、进步、充满希望和朝气勃勃的,他们多数以肯定的态度、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己身体形象的关注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对自己身体形象的明显关注上。一进入中学。学生就不知不觉地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开始注意和关心自己的外貌,如体形、身高、容貌、服装等,注重他人对自己外表的评价。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为关注自己的外貌。在一项研究中,让一组中学三年级学生根据一个尺度进行自我评定,让学生回答问题 :“假如你能对你的外表做出你想做的任何改变 ,那么你会改变什么?”学生可以写上他所希望的改变,也可回答“什么也不愿改变”,根据学生的反应检查他们对自己的外表满意与否。   结果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首先,男生比女生更多地把自己的外表评价为比其同龄人更具吸引力(作这种评价的男孩为35%,女孩28%)。其次,48%的男生对自己的外表非常满意,他们不愿有任何改变,而女生仅有12%不愿改变她们的外表。另外,女生对自己的外表修正与否与其对自己外表的自我评价存在这样的关系:一般
本文档为【儿童发展心理学(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4768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5KB
软件:Word
页数:28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2-01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