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权外交经济来源2002

人权外交经济来源2002

举报
开通vip

人权外交经济来源2002 - 40 - 国际观察 2002年第 6期 文章编号:1005-4812(2002)06-0040-44 【摘 要】 二战后,美国借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确立了他的世界霸主地位。20世纪 60-70年代,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美国经济实力衰落, 为维护其世界霸权的外交政策,美国只有拿起“人权外交”这一埋没已久的武器。 【关键词】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 世界霸主地位 人权外交 美国人权外交的经济来源 董国辉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天津300071)...

人权外交经济来源2002
- 40 - 国际观察 2002年第 6期 文章编号:1005-4812(2002)06-0040-44 【摘 要】 二战后,美国借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确立了他的世界霸主地位。20世纪 60-70年代,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美国经济实力衰落, 为维护其世界霸权的外交政策,美国只有拿起“人权外交”这一埋没已久的武器。 【关键词】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 世界霸主地位 人权外交 美国人权外交的经济来源 董国辉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天津30007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凭借其强大 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 经济霸权地位,并企图以此谋求在世界上的霸 主地位。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 国际收支赤字不断,美元危机日益加深。到70 年代初期,随着一系列内外事件的爆发,维系 美国经济霸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覆灭了。 这样,在美国的霸权主义政治军事战略与它的 经济实力之间出现了反差,其日益衰退的经济 实力已经无力承担其不断膨胀的霸权主义行 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拾起“人权” 武器,试图以此来弥补其经济实力上的“亏 空”。 1944年7月1日到22日,在美国新罕布 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的山区胜地召开了有44 个同盟国家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 与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经过激 烈的辩论和谈判,会议最终通过了《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即所谓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该协定的通过,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 的形成。该体系也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是维 护美国霸权的重要机制。 首先,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规定, 世界银行侧重于促进长期国际投资,通过奖励 的办法来纠正各国的结构性失衡,保证在促进 各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国际贸易;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通过对暂时的或周期性的国 际收支困难给予资金通融的办法,来谋求各国 汇率的稳定和防止国内平衡受到破坏。美国在 这两个国际机构中的主导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根据《协定》的规定,重大决议必须五分之四 多数票赞成方能有效。这样拥有20%以上投票 权的美国实际上就控制了这两个机构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决。 例如,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的要求,各国 货币根据含金量确定与美元之间的固定汇价, 各国货币含金量的变动超过10%即视为重大 事项,必须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80%的投 票权同意。由于美国拥有20%的投票权,而要 求变动汇率的成员国不能参加投票,所以,美 国实际上就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就间 接地控制了各国的汇价变动。对于美国在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霸主地位,布热 津斯基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版的一本著作中 写道:“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 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 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可以说 代表‘全球’利益,而且它们的构成成分可以 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 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 - 41 - 下产生的,特别是美国倡议的1944年布雷顿森 林会议。”[1] 其次,《协定》所规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 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使美元等同于黄 金,成为黄金的等价物。由于各国货币不能直 接兑换黄金,而只能通过美元间接地与黄金挂 钩,从而使美元取得了在国际货币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中的中 心地位。在这一货币制度下,美元代替黄金成 为各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主要支付手段和国际储 备货币;有些国家甚至用美元代替黄金作为发 行纸币的准备金。因此,这种国际货币制度,实 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或者说是美元 —黄金本位制。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 元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霸权地位,从而为美国 的对外经济扩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不但 可以用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资本输出,而且 还可以用美元来支付其庞大的海外军费开支, 从而为其在国际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的霸权 地位提供了一种稳定机制。此外,布雷顿森林 体系的这种规定实际上起到高估美元、低估黄 金的作用。《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的35美元 兑换1盎司黄金的官价,是美国在1934年时确 定的。从1934—44年的时间里,由于国内通 货膨胀,美元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已经大大下 降了,但美元的对外价值仍然维持不变,这显 然就人为地高估了美元。尽管这种高估不利于 美国的出口贸易,但是它对美国的综合影响则 是积极的和有利的:(1)它可以使美国的出口 商品获得更大利润。战后初期,各国生产普遍 不足,美国的出口商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垄断性 质,汇率高估的负面影响不明显;(2)高估美 元还有利于美国的资本输出;(3)可以使美国 更加便宜地进口原材料和其他战略物资;(4) 在各国对外贸易普遍出现逆差的情况下,高估 美元可以使美国获得更多的黄金。这些有利的 影响为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创造了更为 有利的条件。 第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 建立,使美国掌握了控制其他国家经济的手 段。战后初期,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普遍缺 乏黄金和外汇,而当时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又 必须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商品和物资,拥有美元 就意味着拥有了进口美国货物的能力。在这种 情况下,储备和使用美元比黄金更加有利,因 为各国可以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获得利息收益, 而储备黄金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因此各国 很少用美元兑换黄金。这样,美国实际上就成 为了世界的银行,它控制了国际货币的发行 权,从而就为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创造了条件。 著名经济学家杰拉尔德·M·迈耶这样评价说: “美国通过自己创造国际货币弥补逆差这种途 径,获得了一种对实际资财的‘自由’主宰权, 也可以用这种资财扩大购买外国货物、劳务及 资产。”[2]与此同时,美国还可以利用对外大量 信贷和投资来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影 响,也可以利用美元作为武器来打击竞争对 手,巩固霸权地位。例如1949年美国逼迫英镑 和法郎相继大幅度贬值。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 争爆发以后,美国对英国进行了货币制裁,大 量抛售英镑,控制美元的流量,从而造成英镑 进一步贬值,英国外汇储备减少和货币信用下 降,金融形势严重恶化。此外,美国还利用美 元的力量进行对外援助,建立军事基地,发动 侵略战争。 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凭借其强 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所建立的以美元为核心的 国际货币体系,是它的实力在国际货币金融领 域的客观反映,同时美国又利用美元霸权为其 称霸世界奠定了基础。美国学者科恩就此评论 说:“货币上的支配地位给美国的霸权地位带 来了极大的政治好处。对内,它在制定和实施 政策时可以免受外界的影响和压力;对外,它 可以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的外交政策,对他人 施加某种程度的影响和压力。”[3] 到1948年前后,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 位基本上得以确立。在军事上,美国是当时世 界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军事强国,其军队规模 曾经达到1,200万人,分驻在世界的50多个国 家。在经济上,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经济 大国。1947年,占世界人口6%的美国生产了 世界工业制成品的50%,石油的62%,钢的 57%,汽车的80%,生产了世界谷物收获量的 - 42 - 30%以上;其出口价值为140亿美元,占世界 出口总值的32.4%,其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总 储备的74.5%(1948年);同时,美国还是世 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1946年的资 本输出由战前的114亿美元增加到187亿美元, 1950年更是增加到315亿美元。[4]正是凭借如 此雄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美国确定了在全球 扩张,以建立世界性霸权的战略。杜鲁门接任 总统职位以后,多次强调要承担“领导世界”的 责任,声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 将取决于我们”。[5] 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定的美元与黄金挂 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是维持这一 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机制。然而,以美元作为 主要储备货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其运行过 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个难以克服的矛盾,即所谓 的“特里芬难题”:[6]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 际储备也要相应地增加;但美元在国际储备资 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由于黄金生产的停滞 不前而显著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保 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使国际储备的来源断 绝,从而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其结果是 其他国家的美元短缺,即“美元荒”;如果依靠 国际收支的持续逆差来维持其他各国储备的增 长,则又会影响美元的信用,并最终导致其他 国家“美元过剩”的美元危机。 从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 多受“美元荒”之累:美国的对外贸易长期保 持顺差,而其他国家每年都出现逆差;二者的 差额用美元正常的对外投资抵消之后,仍然存 在着不平衡。这样,其他国家的国际流动性储 备就逐渐被耗尽,有时甚至到接近破产的程 度。这一时期,由于各国都需要美元来扩充它 们的国际储备,所以特里芬难题所涉及的矛盾 没有充分展开,美元也因此能够保持相对的稳 定。从50年代后半期起,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 相对削弱,国际收支状况的不断恶化和黄金储 备的大量外流,其他国家又开始出现“美元过 剩”的现象。抛售美元的“美元危机”由此频 繁爆发。 1960年10月,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 当时正值战后第四次经济危机期间,再加之英 国提高利率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导致美国的大量短期资金 逐利外逃,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了抛售美元, 抢购黄金的风潮。第一次美元危机的爆发,意 味着美元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标志着战后建 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进入动 荡时期。在整个60年代期间,先后又爆发了多 次美元危机。 1971年,美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自1893 年以来的第一次巨额逆差,美国的国际收支逆 差达220亿美元。同年,美国的对外短期债务 高达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却只有102亿美元, 因而陷入了债台高筑的困境。是年5月和7月, 战后的第六次和第七次美元危机先后爆发,西 方主要国家出现了抛售美元的风潮,使美国的 黄金储备减少到不及其短期外债的20%。面对 负债累累而黄金又严重短缺的局面,8月15日 晚,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发表广播电视讲 话,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国内经济政策 方面,宣布冻结工资和物价;在对外经济政策 方面,宣布“暂时中止美元兑换黄金及其他储 备资产”,同时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进口附 加税。 尼克松政府的新经济政策遭到了国内外 的一致反对。从国际上来说,许多国家反对美 国的这种“既赖帐又整人的把戏”,[7]纷纷采取 措施进行反击:放弃固定汇率制,听任本国货 币与美元的汇率自由浮动;或者采取相关措 施,加强对外汇的控制。这样不仅使美国的新 经济政策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导致国际 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与此同时,尼克松的新经 济政策也遭到了国人的批评。例如C·F·伯格 斯滕就在《外交》季刊上撰文,批评尼克松的 政策是在“对我们的朋友宣战,对我们的敌手 让步”。[8] 更为重要的是,尼克松的决定是美国在 战后第一次公开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这几 乎等于结束美元与黄金的挂钩,意味着布雷顿 森林体系的“两挂钩一固定”原则事实上的终 结,因而标志着以美元为霸权中心的国际货币 - 43 - 体系开始走向崩溃。对此,美国左派经济学家 保罗·斯威齐和哈里·马格多夫宣称:“尼克松 的新的经济政策标志着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历史 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战后 第一个阶段是美国霸权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以 布雷顿森林货币制度为象征,并在相当程度内 依靠这种制度来完成的;按照这个制度,美元 与黄金一起被规定为所有会员国的货币储备。 尼克松正式放弃美元兑换黄金的规定永远结束 了这一阶段。”[9]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同西欧、日本 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之间围绕美元的地位问题 进行了数次多边谈判或双边谈判,并于1971年 12月16日达成了所谓的《史密斯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协议 规定:美元贬值10%,即由1盎司黄金兑换35 美元提高到38美元,汇率波动范围扩大到正负 2.25%,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史密 斯协议》的签订,是美元在战后的第一次公开 贬值,是美元危机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战后 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 解了。 美元贬值虽然使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得到提高,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其对外贸 易逆差和国际收支的失衡。1972年6月到1973 年2月,连续爆发了三次美元危机。1973年2 月12日,美国政府被迫再次宣布将美元贬值 10%,即由1盎司黄金兑换38美元提高到42.22 美元。3月1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召开财 政部长会议,达成了建立“联合浮动集团”的 协议,决定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 麦和前联邦德国在保持蛇形汇率波动范围的基 础上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英国、爱尔兰和意 大利实行单独浮动。同时,日本也宣布实行单 独浮动。3月16日,美欧日等国发表联合公报, 宣称“每一个国家都声明,在必要和合意时,根 据市场状况并经与其货币可能被买卖的国家密 切协商,灵活地采取行动,主动地在其本国市 场上进行干预”。[10]美元的第二次贬值和主要资 本主义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使美元完全丧失 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标志着布雷 顿森林体系的彻底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20世纪60—70 年代期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 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西欧、日本经济实力急 剧增长,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衰落的充分反 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覆灭,意味着美国在资 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经济 支柱。这样,美国便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矛盾: 经济实力的相对衰落与维持世界霸权的外交政 策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反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 下,“霸权稳定论”粉墨登场了。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 格出版了一部题为《1929—1933年的世界经 济萧条》的著作,提出所谓的“霸权稳定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军事、政治、经济 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压倒别国优势的国家 即成为所谓“霸权国”;霸权国将一定的意识形 态、原则向外投射,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国际 体系,同时它也具有维持这种国际体系的意志 和能力。存在霸权国,便形成国际性霸权体系, 会带来国际体系的稳定、政治的和平,甚至经 济的繁荣。一旦霸权国衰退或消失后,就可能 出现大规模战争、争夺,从而造成国际体系的 混乱和不稳定。 后来,罗伯特·基奥恩、史蒂芬·D·克 拉斯纳和罗伯特·吉尔平等人将金德尔伯格的 理论进一步扩展到国际政治领域,形成了比较 系统和完整的“霸权稳定论”的理论。根据这 种理论的逻辑,要保证国际社会的稳定,就必 须维护大国的霸权 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下就 是要维护美国的霸权。虽然“霸权稳定论”并 不是一种人权理论,但是这种理论在70年代与 美国人权外交前后出现,不能不说其中有一定 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反映了美国维护 其世界霸权的野心和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之间 的反差。 为了维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为 了继续在与前苏联的对抗中居于优势地位,尼 克松和福特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内外政策措 施。在对外政策方面,尼克松政府设法从越南 战争中脱身,并于1972年2月18日访问中国, 化开了中美关系上的“坚冰”;将对前苏联一贯 - 44 - 施行的“遏制”和“冷战”政策改为谋求“对 话”和“缓和”的政策;调整同西方盟国之间 的关系,强调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在经济 政策上,美国政府将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放在 对付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石油危机所导 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以及伴随这次危机而出现的“滞胀”问题上。 然而,美国政府的这一系列努力都无法 扭转它经济实力日益衰落、世界影响日益缩小 和霸权地位日益不保的尴尬境地。到20世纪70 年代后期的卡特政府时期,美国人所能想到 的、用来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东西,恐怕只 剩下“人权”这个埋没已久的武器了。中国学 者资中筠就此评论说:“卡特之所以标榜‘人权 外交’,是由于战后30多年美国内外政策的失 误和后遗症似乎都集中在卡特任内:越战失 败、水门丑闻、物价膨胀、工业不景气、美国 政治的信任危机、美国的‘天定命运’被其它 国家否认,美国政府需要树立起新的道义形 象。卡特试图用人权外交扭转失败,‘保持信 心’,重整霸业。”[11]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人 权外交是美国为了弥补其维护世界霸权地位所 需的经济实力差距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12], 它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出现,是有其深 刻经济根源的。 注释: [1]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 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2]杰拉尔德·M·迈耶:《世界货币秩序 问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第 109页。 [3]B. J. Cohe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rrency Region”, H. Milner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转引自邹三明:“布雷 顿森林体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载《世界经济 与政治》1999年第10期,第40页。 [4]数据分别参见杨生茂、陆镜生:《美国 史新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版,第436-437页和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 政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7 页。 [5]Joseph M. Jones, The Fifteen Weeks. New York, 1955, p. 166. [6]Robert Triff, Gold and the Dollar Crisis: The Future of Convertibili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1, Revised Edition, pp.8-9. [7]中国学者王在帮说:“赖帐旨在停止黄 金储备进一步流失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美元相对 贬值,改变美国产品所处不利竞争地位,改善 其国际收支状况。整人则在于迫使其他国家接 受或容忍美国的赖帐行为。”王在帮著:《霸权 稳定论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 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 [8]C. Fred Bergstein, “The New Econom- ics and U. S.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January 1972, p.209. [9]保罗·斯威齐和哈里·马格多夫合著: “美国霸权的终结”,载《美国资本主义的动向: 公司结构,通货膨胀,信用,黄金和美元》,北 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28页。 [10]Robert Solomon, International Mon- etary System, 1945-1981. New York, 1982, p.231. [11]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 从杜鲁门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年版,第788页。 [12]当然,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卡特政府 人权外交政策的产生而言的,其后的历届政府 在从人权外交的实践中获得了一定利益之后, 这种外交政策就逐渐地成为了美国对外政策中 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了。而且,美国人权外交 的出台,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其文化 和历史方面的根源。 收稿日期:2002年11月
本文档为【人权外交经济来源200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376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1-02-18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