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郭沫若与侠文化

郭沫若与侠文化

举报
开通vip

郭沫若与侠文化 郭沫若与侠文化 王 本 朝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 “侠 ” 生长于春秋战国之际 , 途经秦时明月汉时风 , 蔚为 壮 观 地 形 成、 积淀为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态 。 、 行侠仗义 、 劫富济贫 、 尚力崇勇等侠性精神铸就了 多少英雄人格 。 文人墨客的抒怀写景也呈现出对豪侠勇性 的真切而炽烈的倾慕 , 郭沫若亦是 如此 。 他赞颂历史上的侠性英雄 , 如荆柯 、 高渐离 、 夏完淳 、 秋瑾等 , 自觉地与英雄们发生 精神联系从而形成 自己复杂而鲜明的侠文化观 , 并以审美形式塑造 、 建构起他丰富复杂的...

郭沫若与侠文化
郭沫若与侠文化 王 本 朝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 “侠 ” 生长于春秋战国之际 , 途经秦时明月汉时风 , 蔚为 壮 观 地 形 成、 积淀为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态 。 、 行侠仗义 、 劫富济贫 、 尚力崇勇等侠性精神铸就了 多少英雄人格 。 文人墨客的抒怀写景也呈现出对豪侠勇性 的真切而炽烈的倾慕 , 郭沫若亦是 如此 。 他赞颂历史上的侠性英雄 , 如荆柯 、 高渐离 、 夏完淳 、 秋瑾等 , 自觉地与英雄们发生 精神联系从而形成 自己复杂而鲜明的侠文化观 , 并以审美形式塑造 、 建构起他丰富复杂的精 神人格和情感世界 。 二二口 郭沫若深受侠文化影响可推及到他从小就生活在拥有浓厚侠文化风气的家乡环境里 。 他 曾在 自传里毫不隐讳地叙述过他家乡的土匪习气 , 他这样写道 “ 铜河沙湾 —土匪的巢穴 ’ “就在那样土匪的巢穴里面 , 一八九二年的秋天生出了我 。 ” ①并且 , 他小时候与兄长一道曾 掩护过土匪头 目杨三和尚免遭官差逮捕 , 认为 “杨三和尚是一位好朋友 , 他 就 好 象 《三 国 志 》 或者 《水浒 》 里面的人物一样 。 ” ②土匪是侠的历史变体 , 鲁迅认为从墨侠到强盔再到流 氓是侠的几个演变阶段 , 他说秦汉 以后 “ ‘侠 ’字渐消 , 强盗起了 , 但也是侠之流 , 他们 的 旗 帜是 ‘替天行道 ’ 。 ” ③郭沫若家乡的土匪类似于鲁迅这里所说的 “盗 ” 。不可否认 , 土匪与强盗 在历史进程中曾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产生过相当的消极作用 , 但他们济穷人 , 重义气 , 仍具 有不小的影响力量 。 郭沫若幼年时 , 父亲曾训诫他 , “ 为匪盗者不尽凶顽 , 多因失业或被迫而 行险 , 要在为民上者善教而利导之耳 。 ” ④所有这些都留给他极深的印象 , 以 至 于 他 在 《女 神 》 中以 《 匪徒颂 》 赞颂历史上真正的 “匪徒 ” 克伦威尔 、 华盛顿 、 马克思 、 释迎牟尼和达 尔文等 。 这里 , 郭沫若主要肯定了 “ 匪徒 ” 的反抗精神和在历史变革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 可以说这是对传统意义上的匪盗者的行侠复仇精神的改造和扩展 。 郭沫若乳名文豹 , 寓有胆大 、 勇武 、 敏捷之意 又号尚武 , 含崇尚武功的希冀 。 这些包 涵着长辈们的愿望 。 郭沫若的祖父郭德明 , 长年闯荡江湖 , 与郭沫若叔祖父一起曾执掌过沙 湾的码头 , 为人豪爽 , 仗义成性 , 闻名于铜 、 雅 、 府三河 , 外号叫 “金脸大王 ” 。家族传统的 遗留与家乡环境的熏染潜移默化地促使郭沫若尚侠仗义 , 勇智双全 , 并转化为一种强烈的 自 觉意识 , 喜爱打抱不平 , 拜兄结弟 , 为朋友敢于两肋插刀 , ⑥精神上偏爱历史上的侠义英雄 人物 。 我们注意到 , 司马迁 《 史记 》 的影响使郭沫若的侠文化观的形成由情感偏爱转化到理 性 自觉 , 发生了质的飞跃 。 年的寒假 , 郭沫若重新读了一遍 《 史记 》 , 他说 “ 很喜欢太史 公的笔调 , 《史记 》 中的 《项羽本纪 》、 《伯夷列传 》、 《屈原列传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信 陵君列传 》、 《 刺客列传 》 等等 , 是我最喜欢读的文章 。 这些古人的生活同时也引起了我无上 的同情 。 ” ⑥历史上的项羽 、 廉颇 、 蔺相如和信陵君都是崇尚勇力或舍身取义的侠性人物 , 而 《刺客列传 》、 《游侠列传 》 更是侠性人物的传记 , 司马迁说他们 “不轨于正 义 ” , “ 其 言 必 信 , 其行必果 , 已诺必诚 , 不爱其躯 。 ” ⑦鲜明地显示出侠文化的重义和牺牲观念 。 惬 《贵州社食科哭》刁协早多华三期 总第一二三期 五 见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实际上 , 司马迁 自己何尝没有一副正义和复仇的侠义心肠 , 他创作 《 史记 》 “序游侠则 退处士而进奸雄 ” 班固语 和 “ 发愤著书 ” 本身正显示出他的儒侠心态和精神指向 。 郭沫 若在历史小说 《 司马迁发愤 》 中准确地表述了这点 , “ 我赞美游侠 , 赞美朱家郭解 。 天下的人 假如都是游侠 , 都是急人危难不顾 自己身家性命的朱家郭解 , 世间上哪儿会有不合理的权势 存在 ” ⑧历史上杰出英雄人物的精神行为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郭沫若侠文化观的形成 。 如 屈原的 “士为知己者死 ” , 王阳明的 “ 任侠淑世 ” , 夏完淳的 “绿林满地知豪客 , 宝剑穷途赠故 人 ” , 秋瑾 的 “ 拼将十万头颅血 , 须把乾坤力挽回 ” , 都曾在郭沫若内心里产生过深层的共鸣和 影响 。 他常常言不 由衷地崇拜 、 歌颂这些杰出人物 。 不仅屈原 、 王阳明常被他作为偶像而加 以礼赞和崇拜 , 就是近代一些革命志士也使他无限憧憬 , 他说 “ 我们崇拜十九岁在上海入牢 而庚死的邹容 , 我们崇拜徐锡麟 、 秋瑾 , 我们崇拜温生材 , 我们崇拜黄花岗七 十 二 烈 士 。 ⋯ ⋯那可是怎样地激起了我们的一种不可言状的憧憬 ” ⑨林纤翻译的司各特 《撤喀逊劫后英 雄略 》 即《艾凡赫 》 留给郭沫若印象颇深 , 他说 “ 我受 的影响很深 , 这差不多 是 我 的 一个秘密 。 ” ⑩司各特笔下的罗宾汉也是一位侠性英雄人物 , 它在相当程度上契合了郭沫若文 化心态里的侠文化观念 。 郭沫若对侠文化源流 、 观念进行了阐释和现代性改造 。 韩非子说 “儒以文乱法 , 侠以武 犯禁 。 ” 《 淮南子 · 泰族训 》 中说 “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 , 皆可使赴火蹈刃 , 死不旋踵 。 ”近 代以来 , 多认为侠出于墨 , 掀起一股墨学复兴思潮 , 如梁启超 、 胡适都是积极的倡扬者 , 郭 沫若对墨子的态度经过了从赞颂 、 崇拜到研究 、 批判的过程 。 早年他赞颂过墨子 的 伟 大 人 格 , 如 《女神 》 中的 《 匪徒颂 》、 《 巨炮之教训 》 , 都称赞墨子的 “ 兼爱 ” 、 ” 节用 ” 和 “尊夭 ” 思想 。 以后他仍然肯定了墨子的伟大人格和殉道精神 , 认为 “ 墨子兼爱的精神和 忍 苦 的 毅 力 , 正是他人格的伟大处 。 ” ⑩ “墨子正是一位特异人格的所有者 , 他诚心救世是 毫 无 疑 间 的 。 ” 郭沫若批判墨子主要的是他的天命观和反人民性 , 认为 “ 墨子始终是一位宗教家 。 他 的思想充分地带有反动性 —不科学 , 不民主 , 反进化 , 反人性 , 名虽兼爱而实偏爱 , 名虽 非攻而实美攻 , 名虽非命而实皎命 。 ” 并且 , 他还认为侠并非出于墨 , 他说 “ 认侠为墨 , 也 不过是在替墨子争门而 , 然而大背事实 。 ” ⑩他依据 《史记 》 中 《 游侠列传 》 所断定的 “ 间巷 之侠 , 修行砒名 , 声施于天下 , 莫不称贤 , 是为难耳 。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 ”以及 《 吕氏春秋 · 尊师篇 》 和 《太平御览 · 胡非子 》 中的任侠 故事 , 说明历史上的侠是独立一派而并非依附 于墨家 。 在他看来 , “ 儒墨 自儒墨 , 任侠 自任侠 , 古人并不 曾混同 , 我们也不好任意混同的 。 大抵在儒墨之中均曾有任侠者流参加 , 倒是实在的情形 。 ” ⑩郭沫若否定了侠 出于墨 , 但并未 完全否认侠与墨的关系 , 至少他承认了墨的一部分曾流注于侠文化的内涵 。 相对说来 , 郭沫 若更注重侠与儒间的联系 , 他认为儒门八派中的漆雕氏就是一个近乎侠的派别 , 证据在于韩 非子说他们 “ 不色挠 , 不 目逃 , 行曲则违于减获 , 行直则怒于诸候 。 ” 曾子也说 “ 尝闻大勇 于夫子矣 , 自反而不直 , 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 自反而缩 , 虽千万人吾往矣 。 ”袖 儒家的 “知者 不惑 , 仁者不忧 , 勇者不俱 ” 以及 “至大至刚 ” 的 “ 浩然之气 ” , 都被郭沫若接纳在他的侠文 化意识里 。 郭沫若重新改造 、 阐释了传统侠文化观念 , 抛弃了传统侠文化中的替夭行道 , 打抱不平 的纯悴复仇观念以及被贵族和官府所养的依附性 。 郭沫若抗战期间创作的六大历史剧丰富 郭沫若 与侠文化 孚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显示出他对侠文化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 标志着郭沫若侠文化观的成熟 。 他的历史剧主要表现 出两方面的侠文化观念 , 一是 “士为知 己者死 , , 二是 “舍生取义 ” , 其中的 “知己 ” 、 “舍生 ,, 行为都被 “ 义 ” 规范出现代价值意义 , 抛弃了传统侠文化中的虚无主义 , 极端个人主义以及 纵欲 、 享乐思想里的封建内核而具有现代价值观念内涵 。 传统侠文化中的 “士为知己者死 ” 强调的是报恩和复仇 , 或为养育之恩 , 或 为 知 遇 之 恩 , 如 《史记 · 刺客列传 》 中的豫让承受主子之恩而复仇 , 他说 “ 国士遇我 , 国士报之 , 众 人遇我 , 众人报之 。 ” 《大戴礼记 · 曾子制言 》 中也认为 “生以辱 , 不如死以荣 。 辱可避 , 避 之而已矣 。 及其不可避也 , 君子视死如归 。 父母之仇 , 不与同生 , 兄弟之仇 , 不与聚国 , 朋 友之仇 , 不与聚乡 , 族人之仇 , 不与聚邻 。 ”这些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尽管呈现出重情尚义 、 视人如己的精神 , 但也常失去价值规范而滑入为复仇而复仇的恩怨循环套中 , 分不清是非 , 近于鲁迅先生所说的 “流氓 ” 行为 。 郭沫若历史剧中的 “ 士为知己者死 ” 主题 , 报恩式的复 仇成分较少 , 更主要的是精神思想上的相知和相通 , 他们或是朋友 , 或是姐弟 , 或是主仆 , 或是男女相悦者 , 强烈的精神共鸣和心灵契合爆发出辉煌的侠性光彩 。 几乎郭沫若所有历史剧都建构了 “ 士为知己者死 ” 的思想主题 。 《卓文君 》 中的红箫为 卓文君的相知而死 , 《棠棣之花 》 中的聂婴和春姑为聂政而献身 , 《虎符 》 中的如姬为信陵 君舍生 , 《屈原 》 中的蝉娟为屈原而捐躯 , 《孔雀胆 》 中的阿盖为段功而 自觉选择死亡结局 等等 , 这些 “士 ” 大都是女性 , 为 “知 己者 ” 献身不排除个人情感的感召和共鸣 , 但更主要 的是 “知 己者 ” 身上体现了 “大义 ” 精神 。 他们或是民族 、 国家的脊梁 , 如屈原 、 段功 、 信 陵君等 , 或是人民的功 臣 , 如聂政 、 高渐离等 这样便使侠女死的价值意义得到了充分展示 和提升 。 中国古代文学中不乏侠女复仇主题 , 近现代的武侠通俗小说里也有女性行侠复仇的 故事 , 但它们都基本上囿于感恩 、 血亲和报应等观念 , 而没有真正突破女性 的传统价值和意 义 。 并且 , 传统意义上的 “复仇 ” 与 “报恩 ” 多含被迫性因素 , 他人对你恩 重 如 山 , 情 深 似海 , 如山的恩与似海的情堆在你心上难道不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威慑力么 情感上和理性上 都无法排除 “死 ” 的被迫性 。 郭沫若笔下的 “士 ” 却完全出于一种 自觉 自愿的选择 , 比如 《 屈原 》 里的蝉娟为屈原而死就完全出于她的自愿 , 宋玉的变节正好与掸娟形成鲜明对照 , 突 出了她的 自觉性 。 《虎符 》 里的如姬作为帝王夫人完全可以安生乐命 , 但她却为信陵君的 “ 把人当成人 ” 的 “大义 ” 而献出了生命 。 郭沫若常称她们是烈女 , 烈女者 , 刚烈之女性也 , 区别于淑女和弱女 , 而是真正深明大义 , 勇于献身的侠女 。 “士为知 己者死 ” 是与 “舍生取义 ” 紧密相联的 , 或者说部分地体现了 “ 舍生取义 ” 内 涵 。 郭沫若所关注 、 表现的 “义 ” 具有两方面 的内涵 , 一是主张 、 维护民族独立 、 反对侵略 和分裂 , 二是张扬把人当作人的人道主义 。 聂政刺杀侠累是因为侠累引秦入 中 原 , 分 裂 魏 国 , 屈原主张抗秦 , 联纵而攻秦 高渐离 、 段功 、 夏完淳等都是为了维持民族独立和国家统 一而舍生的 。 信陵君 、 如姬 、 屈原也同时显示出 “把人当成人 ” 的尊重他人价值 的 人 道 意 义 。 作为文化形态的侠区别于儒士与隐者 , 主要表现为他的 “舍生 ” 行为 , 不然就可能混同 于擂士的 “可以死 , 可以无死 ” , “大丈夫能屈能伸 ” 和 “有道则见 , 无道则隐 ” 的圆滑 , 或 者变成隐士那样 “轻物重生 ” , “退避乱世 ” 的弱者避风港 。 郭沫若丰富多彩而又悲壮浓烈地 展现了 “取义者 ” 们的 “舍生 ” 精神和壮举 , 既表现他们 “ 言必信 , 行必果 ” , 一言九鼎 , 临 危授命的决绝态度 也表现他们大勇不惧 , 视死如归的精神 。 聂政接受严仲子的嘱托 , 服满 三年母丧后毅然决然地实践 自己的诺言 , 他说 “ 我是把我 自己的生命看得和 自己身上任何物 , 贵州社会科学 》 一九九三年第三期 总第一二三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品一样 , 只要用在得当的地方 , 我随时都可以送人 。 ⋯ ⋯只要于人民有利 , 于中原有利而使 用我这条生命 , 那我这条生命不也就增加了它的价值吗 ”洒脱而鲜明地表现了侠客的的 “视 死如归 , 赴火蹈刃 ” 精神 。 《虎符 》 中的信陵君被如姬认为是 “有担当 , 有勇气 , 有智谋 , 有 良心 , 而且不怕死 ” 的人 。 《南冠草 》 中的夏完淳本人就是一位尚侠崇勇的人 , 他曾感怀 吟咏道 “轻生贵任侠 , 英爽殊逼人 。 功名尽一剑 , 壮志苦不伸 。 纵横一世间 , 卓牵谁比伦 ” 《咏金司马 》 郭沫若在作品中更突出了他的 “挺立两间扶正气 , 长垂万古作完人 ” 的侠性气 概和道义精神 。 郭沫若历史剧里的侠性英雄都是具有义侠特征的 , 他们的牺牲和献身都为着鲜明的道义 内涵 , 为了民族的统一 、 独立以及个人的幸福与发展 。 相对说来 , 他们身上的道义精神是作 者戏剧创作思维的重心 , 侠性行为相应地退缩于道义的背后 。 比如 《棠棣之花 》 中聂政刺杀 侠累是通过说唱艺人转述的 , 没有直接进行描写 《虎符 》 中信陵君也着重于他身上所蕴含 的道义精神的表现“屈原 》里展现屈原与张仪面对面的冲突斗争场面很少 , 重点在于刻划屈原 身上的强烈爱国精神和人格品性里的道义内涵 。 侠性英雄的道义意蕴使郭沫若历史剧中的侠 文化走上价值轨道 , 它给读者的审美感受不是奇俏和刺激 , 而是崇高和拥有浓厚的功利意识 。 侠文化意识不仅观念性地存在于郭沫若的创作中 , 也内在于他的精神结构和 情 感 世 界 中 , 从而制约 、 规范出郭沫若的复杂个性和审美品位 。 研究者都注意到郭沫若前期精神结构 里的泛神论和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情感世界里的浪漫主观性特点 , 并把它们归之为斯宾诺莎 、 庄子 、 《奥义书 》 的泛神论影响以及屈原 、 苏东坡的爱国主义和歌德 、 惠特曼的浪漫主义的 借鉴和转换 , 但却忽略了郭沫若精神、 情感世界里的一个重要特征 —侠文化因素 , 郭沫若 的浪漫冲动也呈现出侠性气概 。 侠文化具有两个基本内涵 , 一是尚力 , 二是重义 。 郭沫若思想和情感世界里拥有鲜明的 尚力特征 , 《女神 》 是 “ 力 ” 的颂歌 , “ 我崇拜创造的精神 , 崇拜力 , 崇拜血 , 崇拜心脏 。 ” ⑩ 力量与创造被郭沫若推崇到至高无上 的地位 , 从而讴歌 “力的绘画 , 力的舞蹈 , 力的音乐 , 力的诗歌 , 力的律吕 。 ” ⑩ 由外在之力贯注到内在精神 , 因此 自我也变成了 “力 ” 的自我 , 如 “天狗 ” 、 “太阳 ” 、 “凤凰 ” 般奔突 、 跳跃 。 年 , 郁风曾为郭沫若画了一幅速写像 , 郭沫 若 自题 “ 这便是我 , 出一刹那 。 艺术之力 , 千古不磨 。 ”豪侠气概力透纸背 。 尚力的郭沫若不 仅赞美自然之力 , 而且赞美力的体现者 , 如夏禹与劳工的精神 。 他称赞夏禹 “ 手执 斧 斤 立 在舟中之腰 他有时在祈伐林树 他有时在开凿山岩 他们在奋涌着原人的力威 想把地上的狂 潮驱回大海 。 ” 庄子曾认为墨子是私淑夏禹的 , “ 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 , 以跋踊为服 , 日 夜不休以自苦为极 , 日 ‘不能如此 , 非禹之道也 , 不足谓墨 。 ’ ” ⑧由此可见墨与禹的关系 , 墨之尚力与禹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 郭沫若称颂夏禹正表现出侠文化中的尚力特征 。 抗战期 间 , 郭沫若曾写过一首题为 《 铭刀 》 的旧体诗 , “ 刀征壮士魂 , 铁见丈夫节 。 蘸血叱龙蛇 , 草 檄何须笔 ”托物言志里鲜明体现出作者的侠性气概 。 郭沫若一生中几次弃笔从戎 , 向往于金 戈铁马生活 ,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受之于侠性心态的潜在规范 。 爱国主义在郭沫若那里具有复杂的内涵 , 但它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牺牲 自己以拯救民族 解放和独立 , 简单地说 , 就是舍生取义 。 他曾多次对此 “言志 ” 和 “抒怀 ” 。 年 , 为抗议 袁世凯屈服 、 投降日本而写下一首诗 , 末尾两句是 “男儿投笔寻常事 , 归作沙 场 一 片 泥 。 ” 郭沫若与侠文化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年 , 他又写下 《怨 日行》 , 其中有 “安得后努弓 , 射汝落海潮 安得鲁阳戈 , 挥 汝 下 山 椒 弈 弓鲁戈不可求 , 泪流成血洒山丘 。 ” 年 , 他又写下了 《南下抒怀四首》 , 其中一首是 “圣凡同一死 , 死有重于 山 , 舍生而取义 , 仁者所不难 。 ”这些都鲜明表现出郭沫若舍生取 义 的精神志向和追求 , 其中不乏仁者的 目标和儒者的自觉 , 但显然也有侠士的精神风范 。 郭沫若曾对 自己的情感世界做了如此的概括 , “ 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 ” , “我又是一个冲 动性的人 。 ” “主观 ” 与 “ 冲动 ” 影响他的创作追求 “灵感 , , 注重感受 如果从 情 感 角 度 讲 , 这种 “ 冲动” 、 “主观 ” 里也包含着作者的 “豪侠 ” 情性 。 行侠仗义在郭沫若那里转化为 舍生取义 , 而真正的行侠对郭沫若来说难以身体力行 , 他不可能象古代侠客那样 “长剑横九 野 , 高冠拂玄弯 。 , 张华 《壮士篇 》 只能保持一种侠性观念 、 侠性精神和一副侠性心肠 , 在 情感灵府间保存着一片恢弘而充实的侠性 、 侠气 , 也正是这片心灵孕育 出他豪气 逼 人 的 诗 篇 。《女神 》、 《 星空 》、 《前茅 》 以及抗战历史剧丰富而真实地展现了他的豪侠 情 怀 。 在 他 那 里 , 艺术不是温柔敦厚和缠绵排侧 , 而是灵魂的撞击 , 情感的破坏与创造 , 笔端下滚滚而来 的是 自然与生命 , 崇拜与再生的翻腾 。 传统儒文化讲究发乎情 , 止乎礼义 , 压制着情感的表 达 , 而道家沉洒于 自然山水 , 近于无情地畅游天地间 侠性者则纵任情感的豪爽之气 , 以儒 士精神为基础吸取 、 融纳墨家 、 杂家和阴阳家等多方面 的内涵 。 从曹子建到陈子昂 , 从陶渊明 到李太白都曾在艺术中表露出丰富的侠性情感 , 奉上过一片侠心 。 连写小词的贺梅子也放情 高歌 “少年侠气 , 交结五都雄 。 肝胆洞 , 毛发耸 。 立谈中 , 死生同 , 一诺千金重 。 推翘勇 , 矜豪纵 ⋯ ⋯。 ”豪侠之气牵系着古代诗人 、 词人的心 。 喜爱曹植 、 李 白、 苏轼 、 陶渊明 、 夏完 淳 、 秋瑾 、 柳亚子等拥有豪侠气概诗人 的郭沫若 , 也潜移默化地同构于侠性诗人的文化传统 和心灵积淀 。 综上所述 , 郭沫若拥有丰富复杂的侠文化精神结构和情感世界 , 显示出郭沫若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创造性承传和改造 。 侠文化对郭沫若来说既孕育 、 建构了他豪气满怀的情感世界 , 也促使他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侠文学世界 。 作者工作单位 西 南师范大学中文 系 注 〔责任编拜 系 张劲 〕 ①②⑥⑩ 《郭沫若选集 》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年 。 第 卷 , 上册 , 第 页 、 页 、 页 、 页 。 ③ 《流氓的变迁 》 , 《鲁迅全集 》 第 卷 , 第 页 。 ④ 《先考膏如府君行述 》, 参见 《郭沫若年谱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年 。 上册 , 第 页 。 ⑤参阅李保均著 《郭沫若青少年时代评传 》, 重庆 出版社 , 年 。 ⑦ 《史记 · 游侠列传 》 ⑧ 《郭沫若全集 · 文学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年 。 第 卷 , 第 页 。 ⑨ 《反正前后 》 , 《沫若文集 》 第 卷 。 ⑩ 《韩非子 · 显学 》 《郭沫若全集 · 历史编 》 , 人民出版社 , 年 , 第 卷 , 第 页 。 ⑩⑩⑩⑩ 《郭沫若全集 · 历史编 》 , 人民出版社 , 年版 , 第 卷 , 第 页 、 页 、 页 、 页 。 《孟子 · 公孙丑上 》 ⑩ 《女神 ·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 ⑩ 《女神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星空 , 洪水时代 》 《庄子 · 天下篇 》 ⑩ 《文艺论集 · 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 》, 《沫若文集 , 第 卷 。 《贵州社会科学 》 一九九三年第三期 总第一二兰期》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郭沫若与侠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537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6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04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