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理学导论重点

心理学导论重点

举报
开通vip

心理学导论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内容二、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从动物的进化看:2、从个体的发育看:3、脑的生理研究: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和脑的一定部位有关。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在做脑手术时……4、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的损伤,在其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着心理变化。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二)心理是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1、反映2、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4、心理是主观的能动的反映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observationmethod)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内容二、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从动物的进化看:2、从个体的发育看:3、脑的生理研究: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和脑的一定部位有关。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在做脑手术时……4、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的损伤,在其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着心理变化。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二)心理是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1、反映2、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4、心理是主观的能动的反映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一、观察法观察法(observationmethod)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缺点: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研究现象没有出现观察容易各取所需二、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measurementmethod)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种类: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的有效性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三、实验法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种类: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缺点:实验室实验:有人为性质;被试的变化。自然实验:控制不严格,结果难精密。四、个案法个案法(casemethod)是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一个家庭或一个工厂)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如陈鹤琴撰写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也是观察他的儿子陈一鸣发展情况作为原始素材。再如:狼孩、虎孩、猪孩等。优点:收集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深入详尽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其它调查法(书面调查法、口头调查法)作品分析法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三、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人物:詹姆斯(美)a观点: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behaviorism)人物:华生(美);斯金纳(美)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完形心理学(Gestalt)人物:韦特海默(德);柯勒(德)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人物:弗洛伊德(奥地利)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人物:马斯洛(美);罗杰斯(美)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重点: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1)脑功能的定位;(2)心理免疫学;(3)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等。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神经成像或脑成像的技术已应用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二)行为主义的研究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对某些领域的影响有:1、程序学习2、行为治疗3、生物反馈(三)精神分析的研究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注重动机与人格的研究,特别是:1、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2、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3、把青年期看成力必多(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受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影响,20世纪50-60年代心理学涌现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思潮。2、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3、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1、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2、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3、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受思想、欲望和情感的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的影响;4、不足之处:把人看成是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方法模糊,理论难以得到验证。(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大脑分左右半球,每一半球都有感觉区、运动区、视觉、听觉、联合区。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协调活动,一半球的信息通过胼胝体传到另一半球。但两半球是否具有不同功能?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即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第四节脑功能的学说主要问题:脑是整体发挥作用?还是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还是即分工又合作?一、Localizationtheory(定位说)各种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始于加尔的颅相说。“心理表现为许多机能,这些机能在大脑内有其对应的位置”。真正定位理论的提出始于19世纪60年代失语症的研究。 -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 -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机体感觉中枢。 -20世纪40-5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记忆与颞叶有关;情绪与边缘系统有关定位理论对脑的功能做出静态的、局部的描述。二、Wholistictheory(整体说)脑的各种机能是由大脑整体负责。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发现,切除动物一部分皮层导致的行为损伤,能恢复。动物行为损伤的程度与切除大脑皮层的大小有关。感觉、知觉在脑中占共同位置。20世纪中叶,拉什利的研究支持整体说。大脑皮层活动的重要原理:均势原理:皮层各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记忆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损伤的面积有关,与损伤的特定部位无关。三、TheoryofThreefunctionalsystem(三个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提出。脑的一定部位损伤,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丧失,而是导致一系列心理过程的障碍。提出大脑皮层定位是动态的、系统的机能定位说。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激活系统。定位在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保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定位在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组织。作用是接受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储存。一级区是刺激的直接投射区,具有高度特异化的功能。二级区是对信息进行综合的脑区,位于一级区的附近,对一级区加工过的信息进行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特性。三级区是对信息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整合,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位于枕叶、颞叶和顶叶的交界处。行为调节系统。定位在大脑皮层前部,主要是前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一级区位是初级运动区,大脑的指令,通过这个区域调节身体运动。二级区位于运动区的前面,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三级区位于额叶的前面,主要作用是产生活动的意图,实现对复杂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既分工又合作。丰富了脑功能的理论,很受重视的一种理论。四、Moduletheroy(模块说)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理论。由Gazzaniga(1976)提出。1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组成的。2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着认知功能的完成。例如模式识别中:面孔识别模块、物体识别模块。评价:它揭示的是人脑的整体性;它不是对脑功能的静态的、局部的描述,而是对脑运转状态的动态的全局性的描述。总结:定位说:把脑的机能与脑的某一部位严格对应起来。整体说:大脑是统一的机能整体,脑的各种机能是由大脑整体负责。机能系统说: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模块说:强调不同的模块执行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实现。二、意识的水平(一)焦点意识焦点意识(focalconscious)是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对该事物的清晰的觉知状态。(二)边缘意识边缘意识(marginalconscious)。指对处于注意范围边缘部位的刺激的觉知状态。(三)下意识下意识(subconscious)指在不注意或略注意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对某事物或自身状态的意识。(四)前意识前意识(preconscious)可以理解为是意识之前的意识,接近于意识的状态。前意识一词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解释中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其负责检查要出现在意识层面的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欲望、矛盾和冲突等。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五)潜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概念。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矛盾、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六)无意识无意识(nonconscious)是相对于意识而言,就是没有意识。是指个体对内在的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无所觉察的状态。#快速眼动睡眠#: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周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注意层面趋窄暗示性增高主动性反应减低知觉扭曲与幻觉感觉麻痹催眠中经验失忆第三节注意一、注意的概念什么是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范围)◆概念: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客体的数量。◆实验:◆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②活动任务③个人的知识经验④个性特点2、注意的稳定性(sustainedattention)概念: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动摇:不同于注意的稳定性,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注意动摇的原因:①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形成交替而短暂下降;②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3、注意的分配(dividedattention)概念: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实现分配的条件:①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而其余的动作都已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②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4、注意的转移◆概念: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因素:一般说来,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另:人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特征、活动的目的性)◆转移与分散的区别:转移:根据目的任务主动进行的。分散:没有目的,自然发生的。感觉(sensation):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在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四类:特殊感觉:包括视、听、味、嗅等感觉体表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冷觉等深部感觉:包括肌肉、肌腱、关节等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恶心、便意等第一节知觉的概念一、什么是知觉内涵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多种属性及其周围关系的整体的反映。理解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第二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为知觉的对象,而环境中的其它声音成为背景。二、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整体优于个别例如,在下图中,我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三、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四、知觉的恒常性概念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种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五、知觉定势(perceptualset)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第四节错觉与幻觉一、什么是错觉内涵:错觉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某种特性不能正确表达而产生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意义: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用错觉为人类服务。四、幻觉幻觉(hallucination)是在没有相应的外界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发生的不真实的知觉体验,是一种严重的感知障碍。幻觉与错觉不同引起幻觉的原因有中枢神经病变、情绪影响、暗示、感觉器官病变、感觉剥夺等。一、记忆的概念内涵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理解记忆与感知觉不同。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时间)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秒到2分钟。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三种记忆的比较种类时间特点感觉记忆(瞬时记忆)0.25~2秒容量相当大,具有形象性短时记忆5秒~2分钟容量7+2长时记忆时间无限容量无限,心理活动的知识基础艾宾豪斯及其遗忘曲线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思维(thinking)是人脑在对感知觉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和创造的反映过程。特征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超感知性:是指思维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超现实性:是指在想象中建立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发现它们的联系和规律。内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理解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和概括(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三、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形象思维: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来判断和解决问题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分析思维:是遵循逻辑规律,经推导而得出结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常规思维:按现成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表象的概念内涵:表象(image)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理解: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分类:二、想象想象的概念内涵:想像(imagination)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理解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代替调节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creativethinking)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以新异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一)流畅性(fluency)=成语接龙或词语接龙(二)变通性(flexibility)=非常用途测验:请说出一个杯子的用途?(三)独特性(originality)=命题测验(四)思维的敏感性=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作用第四节语言及言语一、什么是语言语言(language)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语法为构建规则的符号系统。(一)创造性(二)结构性(三)意义性(四)社会性(一)创造性-人们利用有限的语音可以产生大量的词语,然后利用这些词语便能产生和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在各种语言中,语音的数量是有限的。在各种语言中,词汇的数量是巨大的。在各种语言中,句子的数量是无限的。(二)结构性-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存在的。(三)意义性-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含义,通过语言交际就是要把这种意义传达给他人。语言的意义不仅决定于单个词的意义,而且决定于词与词的关系,即句子中词的组合关系。这种意义性使人们能借助语言互相理解和互相交流。(四)社会性和个体性社会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于社会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一个人生下来,它就要接受社会上已形成的语言。个体性-语言又是一种个体行为。我们把个体的语言行为叫“言语”,带有个人的特色。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概念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构成: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五、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心境(mood)是指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应激(stress):指出乎意料之外的紧张、危急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映。第三节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①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悲伤由哭泣而起愤怒由打斗而致恐惧由战栗而来高兴由发笑而生②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评价:不足:观点片面,只强调了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积极意义: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强调了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推动了有关情绪的机制的研究。坎农—巴德学说坎农(1927)对詹姆斯-兰格理论的三点质疑: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机体的生理变化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根据生理变化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机体的生理变化缓慢,如何说明情绪的瞬息变化?药物也可以引起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但为什么不一定能产生某种情绪?观点: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评价坎农-巴德理论强调大脑皮质解除丘脑抑制的机制,其意义在于把詹姆斯-兰格对情绪的外周性研究推向对情绪中枢机制的研究。后来奥尔兹也确实发现在下丘脑有所谓“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但坎农-巴德理论也存在不足,它过分强调丘脑在情绪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大脑皮质和外周生理反应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过于片面。二、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观点:①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②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理论模式为:刺激——感受器——丘脑——大脑皮层(进行评定,形成一种态度,如恐惧就要逃避,愤怒就要攻击等)——丘脑交感神经——内脏、血管——感觉——反馈到大脑皮层(获得情绪)。例如:某个刺激,如果个体认为对自己有利,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反,如果有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沙赫特实验被试:大学生三组程序:注射药物,告诉被试为维生素,实际是肾上腺素。向被试说明注射后的不同反应,一组是注射激素的正确反应;二组是会发抖、手脚有点麻等;三组不做说明。分别进入两种环境,一种惹人发笑;一种惹人发怒。结果:二、三组被试愉快环境中愉快;愤怒环境中愤怒;第一组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这个实验说明,来自三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环境中的刺激生理因素认知评估心理现象包括内容二、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从动物的进化看:2、从个体的发育看:3、脑的生理研究: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和脑的一定部位有关。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在做脑手术时……4、临床观察发现:任何脑部的损伤,在其生理机能变化的同时也发生着心理变化。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二)心理是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1、反映2、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4、心理是主观的能动的反映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observationmethod)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自然条件下对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而得出规律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缺点: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研究现象没有出现观察容易各取所需二、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measurementmethod)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种类: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的有效性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三、实验法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种类: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自然实验:在正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缺点:实验室实验:有人为性质;被试的变化。自然实验:控制不严格,结果难精密。四、个案法个案法(casemethod)是对个人或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一个家庭或一个工厂)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如陈鹤琴撰写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也是观察他的儿子陈一鸣发展情况作为原始素材。再如:狼孩、虎孩、猪孩等。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其它调查法(书面调查法、口头调查法)作品分析法二、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冯特(1832—1920):心理学之父《生理心理学原理》(1874):心理学独立宣言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室(1879):心理学诞生标志三、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铁钦纳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人物:詹姆斯(美)a观点: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behaviorism)人物:华生(美);斯金纳(美)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完形心理学(Gestalt)人物:韦特海默(德);柯勒(德)观点: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人物:弗洛伊德(奥地利)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psychology)人物:马斯洛(美);罗杰斯(美)观点: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重点:研究大脑神经生理功能与个体行为及心理过程的关系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1)脑功能的定位;(2)心理免疫学;(3)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和生物化学方法等。近年来,随着神经生理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神经成像或脑成像的技术已应用于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二)行为主义的研究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对某些领域的影响有:1、程序学习2、行为治疗3、生物反馈(三)精神分析的研究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注重动机与人格的研究,特别是:1、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2、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3、把青年期看成力必多(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受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影响,20世纪50-60年代心理学涌现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思潮。2、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3、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1、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2、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3、人都是单独存在的,受思想、欲望和情感的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的影响;4、不足之处:把人看成是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研究方法模糊,理论难以得到验证。(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大脑分左右半球,每一半球都有感觉区、运动区、视觉、听觉、联合区。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协调活动,一半球的信息通过胼胝体传到另一半球。但两半球是否具有不同功能?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即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第四节脑功能的学说主要问题:脑是整体发挥作用?还是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还是即分工又合作?一、Localizationtheory(定位说)各种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始于加尔的颅相说。“心理表现为许多机能,这些机能在大脑内有其对应的位置”。真正定位理论的提出始于19世纪60年代失语症的研究。 -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 -视觉中枢、听觉中枢、机体感觉中枢。 -20世纪40-5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记忆与颞叶有关;情绪与边缘系统有关定位理论对脑的功能做出静态的、局部的描述。二、Wholistictheory(整体说)脑的各种机能是由大脑整体负责。19世纪中叶,弗罗伦斯发现,切除动物一部分皮层导致的行为损伤,能恢复。动物行为损伤的程度与切除大脑皮层的大小有关。感觉、知觉在脑中占共同位置。20世纪中叶,拉什利的研究支持整体说。大脑皮层活动的重要原理:均势原理:皮层各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记忆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损伤的面积有关,与损伤的特定部位无关。三、TheoryofThreefunctionalsystem(三个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提出。脑的一定部位损伤,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丧失,而是导致一系列心理过程的障碍。提出大脑皮层定位是动态的、系统的机能定位说。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和维持觉醒状态的激活系统。定位在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保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定位在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组织。作用是接受刺激,对它们进行加工,储存。一级区是刺激的直接投射区,具有高度特异化的功能。二级区是对信息进行综合的脑区,位于一级区的附近,对一级区加工过的信息进行综合,反映事物的整体特性。三级区是对信息进行空间和时间的整合,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位于枕叶、颞叶和顶叶的交界处。行为调节系统。定位在大脑皮层前部,主要是前额叶。负责编制行为的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一级区位是初级运动区,大脑的指令,通过这个区域调节身体运动。二级区位于运动区的前面,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三级区位于额叶的前面,主要作用是产生活动的意图,实现对复杂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既分工又合作。丰富了脑功能的理论,很受重视的一种理论。四、Moduletheroy(模块说)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理论。由Gazzaniga(1976)提出。1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组成的。2不同的模块有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着认知功能的完成。例如模式识别中:面孔识别模块、物体识别模块。评价:它揭示的是人脑的整体性;它不是对脑功能的静态的、局部的描述,而是对脑运转状态的动态的全局性的描述。总结:定位说:把脑的机能与脑的某一部位严格对应起来。整体说:大脑是统一的机能整体,脑的各种机能是由大脑整体负责。机能系统说:任何一种心理活动是三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活动的结果。模块说:强调不同的模块执行不同的功能,模块的结合保证认知功能的实现。二、意识的水平(一)焦点意识焦点意识(focalconscious)是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对该事物的清晰的觉知状态。(二)边缘意识边缘意识(marginalconscious)。指对处于注意范围边缘部位的刺激的觉知状态。(三)下意识下意识(subconscious)指在不注意或略注意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对某事物或自身状态的意识。(四)前意识前意识(preconscious)可以理解为是意识之前的意识,接近于意识的状态。前意识一词在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解释中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其负责检查要出现在意识层面的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欲望、矛盾和冲突等。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五)潜意识潜意识(unconscious)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概念。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矛盾、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六)无意识无意识(nonconscious)是相对于意识而言,就是没有意识。是指个体对内在的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无所觉察的状态。#快速眼动睡眠#: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周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注意层面趋窄暗示性增高主动性反应减低知觉扭曲与幻觉感觉麻痹催眠中经验失忆第三节注意一、注意的概念什么是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①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②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四、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范围)◆概念: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客体的数量。◆实验:◆影响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②活动任务③个人的知识经验④个性特点2、注意的稳定性(sustainedattention)概念: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动摇:不同于注意的稳定性,它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注意动摇的原因:①动摇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形成交替而短暂下降;②注意的动摇是由机体的节律性活动所引起的。3、注意的分配(dividedattention)概念: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实现分配的条件:①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而其余的动作都已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②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4、注意的转移◆概念: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因素:一般说来,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另:人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特征、活动的目的性)◆转移与分散的区别:转移:根据目的任务主动进行的。分散:没有目的,自然发生的。感觉(sensation):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外部感觉内部感觉在临床上把感觉分为四类:特殊感觉:包括视、听、味、嗅等感觉体表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冷觉等深部感觉:包括肌肉、肌腱、关节等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恶心、便意等第一节知觉的概念一、什么是知觉内涵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多种属性及其周围关系的整体的反映。理解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的。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后者的简单相加。知觉包含了觉察、分辨和确认等一系列过程。第二节知觉的基本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的声音为知觉的对象,而环境中的其它声音成为背景。二、知觉的整体性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整体优于个别例如,在下图中,我们的知觉系统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三、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四、知觉的恒常性概念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种类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五、知觉定势(perceptualset)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第四节错觉与幻觉一、什么是错觉内涵:错觉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某种特性不能正确表达而产生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意义:理论: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现实: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利用错觉为人类服务。四、幻觉幻觉(hallucination)是在没有相应的外界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发生的不真实的知觉体验,是一种严重的感知障碍。幻觉与错觉不同引起幻觉的原因有中枢神经病变、情绪影响、暗示、感觉器官病变、感觉剥夺等。一、记忆的概念内涵记忆(memory)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即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理解记忆与感知觉不同。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记忆是保存个体经验的形式之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时间)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5秒到2分钟。成分包含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三种记忆的比较种类时间特点感觉记忆(瞬时记忆)0.25~2秒容量相当大,具有形象性短时记忆5秒~2分钟容量7+2长时记忆时间无限容量无限,心理活动的知识基础艾宾豪斯及其遗忘曲线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思维(thinking)是人脑在对感知觉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和创造的反映过程。特征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超感知性:是指思维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超现实性:是指在想象中建立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发现它们的联系和规律。内涵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理解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和概括(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三、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形象思维: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来判断和解决问题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直觉思维: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分析思维:是遵循逻辑规律,经推导而得出结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常规思维: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表象的概念内涵:表象(image)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理解: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分类:二、想象想象的概念内涵:想像(imagination)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理解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代替调节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creativethinking)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以新异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一)流畅性(fluency)=成语接龙或词语接龙(二)变通性(flexibility)=非常用途测验:请说出一个杯子的用途?(三)独特性(originality)=命题测验(四)思维的敏感性=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作用第四节语言及言语一、什么是语言语言(language)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语法为构建规则的符号系统。(一)创造性(二)结构性(三)意义性(四)社会性(一)创造性-人们利用有限的语音可以产生大量的词语,然后利用这些词语便能产生和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在各种语言中,语音的数量是有限的。在各种语言中,词汇的数量是巨大的。在各种语言中,句子的数量是无限的。(二)结构性-任何语言符号都不是离散、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存在的。(三)意义性-语言中的每个词都有一定的含义,通过语言交际就是要把这种意义传达给他人。语言的意义不仅决定于单个词的意义,而且决定于词与词的关系,即句子中词的组合关系。这种意义性使人们能借助语言互相理解和互相交流。(四)社会性和个体性社会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于社会交往的需要才产生的、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一个人生下来,它就要接受社会上已形成的语言。个体性-语言又是一种个体行为。我们把个体的语言行为叫“言语”,带有个人的特色。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概念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构成: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五、情绪状态心境激情应激心境(mood)是指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应激(stress):指出乎意料之外的紧张、危急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映。第三节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观点: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①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悲伤由哭泣而起愤怒由打斗而致恐惧由战栗而来高兴由发笑而生②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评价:不足:观点片面,只强调了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积极意义: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强调了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推动了有关情绪的机制的研究。坎农—巴德学说坎农(1927)对詹姆斯-兰格理论的三点质疑: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机体的生理变化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根据生理变化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机体的生理变化缓慢,如何说明情绪的瞬息变化?药物也可以引起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但为什么不一定能产生某种情绪?观点: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的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到丘脑的控制。评价坎农-巴德理论强调大脑皮质解除丘脑抑制的机制,其意义在于把詹姆斯-兰格对情绪的外周性研究推向对情绪中枢机制的研究。后来奥尔兹也确实发现在下丘脑有所谓“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但坎农-巴德理论也存在不足,它过分强调丘脑在情绪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大脑皮质和外周生理反应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过于片面。二、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观点:①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②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理论模式为:刺激——感受器——丘脑——大脑皮层(进行评定,形成一种态度,如恐惧就要逃避,愤怒就要攻击等)——丘脑交感神经——内脏、血管——感觉——反馈到大脑皮层(获得情绪)。例如:某个刺激,如果个体认为对自己有利,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反,如果有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观点:对于特定情绪而言,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沙赫特实验被试:大学生三组程序:注射药物,告诉被试为维生素,实际是肾上腺素。向被试说明注射后的不同反应,一组是注射激素的正确反应;二组是会发抖、手脚有点麻等;三组不做说明。分别进入两种环境,一种惹人发笑;一种惹人发怒。结果:二、三组被试愉快环境中愉快;愤怒环境中愤怒;第一组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这个实验说明,来自三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环境中的刺激生理因素认知评估沙赫特提出情绪产生包含三个亚系统: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第二个亚系统:由长期生活经验建立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和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具有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与效应器相联。组1之所以没有感到愉快和愤怒,在于把身体反应解释为药物导致。第四节情绪表达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身段表情表情方式可反映文化差异言语表情感觉反馈1、通过身体的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假装微笑)2、表情中的身体姿势也能提供感觉反馈,并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伸展体姿、收缩体姿)3、言语行为也同样影响人们的情感。(大声谈论与焦虑有关的事件时)第六节人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道德感(moralfeeling)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来评价别人或自己的言论、举止、思想、意图而产生的情感。如民族自豪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内疚等。理智感(rationalfeeling)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个体的认知活动、求知欲、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渴望相联系。美感(aestheticfeeling)对人或事的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个体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而产生的体验,包括物质美、行为美、语言美和精神美。一、需要的概念内涵:需要(need)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理解1、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2、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3、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观点这些需要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评价:积极意义:1、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3、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消极意义:1、把人的基本需要都视作先天的、本能的,因而降低了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的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3、缺乏实验依据和客观测量指标,带有假设性。一、动机的涵义动机(motive)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二、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本能理论詹姆斯、麦独孤人的行为由本能所指引驱力理论赫尔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习惯决定行为的方向诱因理论赫尔诱因与驱力紧密联系,在习惯导引下产生相应行为唤醒理论赫布和柏林行为的原因是刺激偏离了人的最佳唤醒水平认知理论托尔曼等人的行为受主观的期待、结果归因、自我认识、目标认识等影响五、动机的理论(一)本能理论(instincttheory)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其他代表观点詹姆斯:①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有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如“爱、同情”。②麦独孤: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的。人有18种本能,如好奇心、生殖、自卑、逃避等。①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他认为人的本能有生存本能(包括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和死亡本能。②印刻(stereotype)现象:习性学家康拉德·洛伦茨用孵化器孵化一批小鹅······补充:英哲学家罗素则认为:人类行为的源泉是冲动(impulse),包括占有冲动和创造冲动。占有冲动是追求名利美色之类。即从外面有所取得归于自己。创造冲动是自己的聪明才气要向外面使用出去。(二)驱力理论 观点①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了驱力概念。驱力(drive)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
本文档为【心理学导论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3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平方米
暂无简介~
格式:txt
大小:53KB
软件:记事本
页数:0
分类:成人教育
上传时间:2022-03-16
浏览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