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举报
开通vip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气压带和风带之细致教学高三地理组单国峰一、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2)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和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气压带和风带之细致教学高三地理组单国峰一、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2)了解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和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2.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四、设计思想本节的内容设计通过“问题导学”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绘图、读图进行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五、教学过程设计1.布置预习,根据配套练习,完成基础自主梳理部分,了解知识结构和基础内容,完成习题。重点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导入新课,(板书: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回顾:通过对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的回顾,以此为基础引入大气环流的教学3.师生互动探究,共同学习本节内容4.学生自主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提升,深化主题,引领下节内容六、教学准备“问题导学”学案、多媒体投影七、教学过程预设[知识回顾](通过对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的回顾,以此为基础引入大气环流的教学。)1.请结合下面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图中线段上绘制气流方向。2.下图是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水平方向的气压分布情况。请运用“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画出下图中A、B、C三地的近地面风,并结合右图写出A、B、C三地的风向。[新课导学]导学1: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我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能不能想像一下在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学生讨论并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活动探究]请结合教材内容和有关示意图探究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完成导学2~4。导学2: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不运动。请思考以下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上升、下沉),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极地垂直方向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注:热力作用形成的热低压和冷高压。)(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大气在赤道与极地之间水平方向的近地面和高空作水平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4)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下图(一)。(图一)(图二)导学3: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但地球作自转运动,太阳直射赤道。请思考:(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最终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向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二)。(8)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请结合你所完成的图(二),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变式拓展](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三圈环流”的变式图[应用巩固]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A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B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C风D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导学4: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应用巩固]读图并思考回答:(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2)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A.B.C.D.导学5: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活动探究]1.请结合P39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2)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3)读图2.12-a,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亚洲高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4)读图2.12-b,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2.请结合P40的图2.13和图2.14,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北半球同纬度北半球同纬度被切断的气压突出的气压中时间海陆温度差异海陆气压差异带心七月陆>海陆<海副热带高压带(见图示)一月陆<海陆>海副极地低压带(见图示)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季风环流比较项目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节移动夏风向东南季风西南季风性质暖湿湿热季源地太平洋印度洋风强弱(较冬季风)弱(较冬季风)强冬风向西北季风东北季风性质干冷干暖季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亚洲内陆强弱(较夏季风)强(较夏季风)弱风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分布地区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本[自主归纳]请结合以上导学1-导学5的分析,并结合“活动探究”归纳总结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有:(参阅下图表的分析)。教学反思:本节学习的内容阐述是课程标准中“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学习本节的内容是为了认识大气运动规律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本节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不断的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学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通过图片的展示,给以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本节课的的教学过程中,还不断的穿插提问,引导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气氛,落实学习效果。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中,增加了学生小组的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经历的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为后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开思维空间。本节的教学,注重图文结合,已知和未知的结合,更多的是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渗透了新课标改革的理念。
本文档为【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唐伯虎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4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23-04-0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