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际经济配套全册教学课件

国际经济配套全册教学课件

举报
开通vip

国际经济配套全册教学课件国际经济配套全册教学课件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特征: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主要变化: 原计划经济国家(苏联、中国、东欧等)放弃计划经济体系; 东亚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提高;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便利化与自由化; 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 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形成与发展。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2002年欧盟统一货币-欧元正式流通; 2004年5月欧盟东扩,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80年中国的对外...

国际经济配套全册教学课件
国际经济配套全册教学课件第一节 国际经济与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  特征: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主要变化: 原计划经济国家(苏联、中国、东欧等)放弃计划经济体系; 东亚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提高;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便利化与自由化; 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 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形成与发展。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2002年欧盟统一货币-欧元正式流通; 2004年5月欧盟东扩,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198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为381亿美元;2007年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为23769亿美元,是1980年的63倍。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2.6%增加至2007年的72%。美国和日本的贸易依存度约为20%。(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该国GDP的比值)中国对外经济的变化对外贸易顺差2001年顺差:281亿2007年顺差:3075亿出口:13422亿美元,进口:10347亿美元对美贸易巨额顺差:出口2327亿美元,进口694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 1.欧盟2.美国3.中国香港4.日本5.东盟6.韩国7.俄罗斯8.印度9中国台湾外商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变化数据:1979-1984年期间,17亿美元;1985年,17亿美元;1990年,34亿美元;1995年,375亿美元;2000年,407亿美元;2004年,606亿美元。1992年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30亿美元,占亚洲利用量的65.9%。2008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92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合作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积极利用外资,开放本国市场全球合作: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区域合作:2001年11月,达成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未来10年实现贸易自由贸易化的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2002年11月,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2003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二节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规律和政府政策的效应,探讨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协调模式。国际经济学所研究的领域可以分为国际贸易领域和国际金融领域两个部分。国际经济学的核心问题1.贸易所得:分析贸易的利益以及贸易对分配的影响。2.贸易模式:分析商品和要素的进出口模式。3.贸易政策:分析贸易政策的选择与贸易保护问题。4.国际收支:分析国际收支的决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5.汇率决定:分析汇率的决定和汇率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选择。6.国际间政策协调:探讨国家间贸易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方式。7.国际资本市场:分析全球资本市场的功能和国际间的资本借贷问题。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中国经济问题的分析需要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国际经济学课程学习中,请大家更多地关心中国对外经济问题。问题例:贸易和投资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贸易增长的原因是什么?贸易不平衡引发的问题?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为何增加?为什么外国要求人民币升值?汇率如何决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机和障碍?区域货币合作的利益与问题?相关刊物《世界经济》:以研究性论文为主,不少论文涉及一般中国经济问题。《国际金融研究》:以国际金融为主,论述性论文为主。《世界经济研究》:近刊具有一定研究性。论文集中于国际经济问题的各个方面。《国际贸易》:介绍国际贸易动态与政策,易读。《国际经济与政治》:以论述性论文为主,包括国际经济与政治问题,易读。《国际经济评论》:以论述性论文为主,文章较短,作者大多具有一定影响,易读。《国际贸易问题》:论文以国际贸易和投资问题的内容为主。第三节 国际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础。   国际贸易问题的分析应用较多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国际金融问题的分析应用较多的宏观经济学知识。教科书(中文版)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该书的英文版国内有售]:  PaulR.Krugman,MauriceObstfeld,《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5th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1.DominickSalvatore著,朱宝宪等译,国际经济学,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2.陶涛编著,《国际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华民著,《国际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观点  主张国家通过多出口、少进口,使国外金银财富流入本国,从而达到扩大本国力量的目的。根据(1)拥有更多黄金,统治者可以有更强的军队和更强的国内统治能力,占领更多的殖民地。(2)黄金货币越多,国内商业活动更活跃,有利于国内生产,增加就业。重商主义第一节比较优势理论产生前的贸易观局限(1)将国际贸易的利益建立在损害他国利益的基础上。(2)将金银财富作为衡量国家实力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而现代社会常常用人力、技术、资本和自然资源所生产的国民产值衡量国力。(3)黄金流入后货币供给增加,形成国内物价上涨,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重商主义观点存在矛盾。(大卫•休谟的质疑)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注: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观点 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本国处于绝对劣势的商品。国际贸易可以带来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对参与贸易的各国均有益。  绝对优势:如本国生产一单位某商品的劳动投入少于外国(即劳动生产率高于外国),那么,本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为相反的情况,则称本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不具有绝对优势,而具有绝对劣势。例如:生产单位A商品和单位B商品,本国分别需要3个劳动和4个劳动,而外国分别需要5个劳动和3个劳动。那么,本国A商品生产具有绝对优势,B商品生产具有绝对劣势。本国应出口A商品,进口B商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证明假设英国与葡萄牙亚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如下:布酒国内交换比例英国14单位酒=4单位布葡萄牙23单位酒=1.5单位布绝对优势拥有国英国葡萄牙自由贸易下的交换比例:1.5—4之间  英国与葡萄牙自由贸易时,由于单位酒可以在英国交换更多的布,葡萄牙的酒流向英国,导致英国市场上酒的供给和布的需求增加,英国市场上单位酒可以交换到的布将少于4个单位;同理,葡萄牙市场上,单位酒可以交换到的布多于1.5个单位。贸易模式(进出口商品的类型)---英国出口布,葡萄牙出口葡萄酒贸易所得(贸易利益)假设供需均衡时,单位酒可以交换2单位布。对于英国而言,获得单位葡萄酒可以通过先投入2个劳动生产2单位布,然后与葡萄牙交换酒实现,节约2个劳动。同理,葡萄牙也获得收益。局限  各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均不如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发达国家进行出口的现象不能获得解释。在绝对优势理论下,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能对外开放,如果开放将会导致严重贸易赤字,该结论与现实不符。比较优势的概念   比较优势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两国某种商品相对于其他商品的相对 生产效率(或相对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来衡量。定义1:如果一个国家某一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则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他国家在这一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第二节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1817年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提出了比较优势原理----为数不多的没有受到严重挑战、具有很强应用价值的原理。比较优势的概念  定义2: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商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某一产品的要素投入用于其它经济活动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用定义2衡量比较优势更合适,适用范围更广,该定义为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给出。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概念为定义1,以劳动力均质、且为唯一生产要素等假设为前提。例:劳动投入与比较优势由于日本的单位产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投入均比中国少,日本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中国衬衫相对于汽车的劳动生产率(1000)大于日本衬衫的相对生产率,中国在汽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由于中国用汽车衡量的单位衬衫生产的机会成本小于日本,中国在衬衫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原理观点   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上的生产效率均不如另一国,两国之间仍有可能形成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比较劣势)的产品。相关证明以下进行如下证明:(1)比较优势分工有利于世界经济;(2)市场价格引导各国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3)比较优势分工下的贸易对各国均有利。比较优势原理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世界生产总量  以前面提到的中日贸易为例:生产单位汽车和单位衬衫中国的劳动投入分别为2000和2,日本分别为500和1。假定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下,中国减少汽车生产1辆,将节省下的劳动力用于衬衫生产,则中国衬衫生产增加1000件。日本增加汽车生产1辆,衬衫生产必须减少500件。生产调整前后两国汽车生产总量不变,但衬衫生产增加500件.由此可以推断,如果日本集中生产汽车,而中国集中生产衬衫,两国的生产总量将达到最大。 即:各国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世界生产总量。汽车衬衫中国日本-111000-500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提高世界生产总量李嘉图模型问题:两国是否会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李嘉图模型给予了解释.模型假设两国、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2*2*1);资源禀赋水平不变;生产要素均质,可以在国内不同生产部门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固定,与生产规模无关;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两国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李嘉图模型相关基础知识  一国的劳动总量为L,生产两种产品—奶酪和葡萄酒,生产可能性曲线方程:  斜率的绝对值为用一种产品衡量另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等于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比。图:生产可能性曲线a: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投入Q:产量相对价格与生产没有国际贸易时:(1)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本国两种产品均生产;(2)完全竞争行业无经济利润,价格等于单位产品生产的劳动力成本;Pi=wiaLi;其中,P为价格,w为工资;(3)劳动力自由流动,两生产部门工资相等:Pc/aLC=Pw/aLw;(4)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无贸易,两种产品均要生产没有国际贸易时: 国际贸易存在时,本国不必生产所有 分析:如本国奶酪的相对价格大于其机会成本,即:  那么,奶酪部门的工资(wc=Pc/aLc)大于葡萄酒部门(ww=Pw/aLw);本国奶酪部门工资高,本国专业化生产奶酪.国际贸易存在时,本国不必生产所有消费品。两国经济下的相对价格假设本国在奶酪生产上效率相对较高,具有比较优势;外国在葡萄酒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即确定相对价格  价格由供需平衡决定;在均衡价格下,两国市场上同一产品的价格无差异;两国每一产品的总生产等于两国的总需求。利用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确定均衡时的相对价格相对供给曲线描述相对供给与相对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下面分析不同相对价格下的生产:<<<注:时,生产奶酪.相对供给曲线相对供给与相对需求曲线贸易所得贸易所得:通过贸易获得的利益。按照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各国均能从贸易中取得利益。关于贸易所得的证明方法1:将贸易交换看成间接生产生产比较优势产品去交换比较劣势的产品优于直接生产比较劣势产品。贸易交换获得葡萄酒:单位劳动→1/aLC奶酪→价值PC/aLC→交换(PC/aLC)/Pw葡萄酒直接生产葡萄酒:单位劳动→1/aLW葡萄酒本国奶酪具有比较优势时,(PC/aLC)/Pw>1/aLW方法2:贸易扩大了消费可能范围,消费者效用增加E贸易前消费可能范围:三角型ABO;贸易后消费可能范围:三角形AB’O贸易前生产与消费点选择在E点;贸易后生产在A点,消费在E’点.E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来源于本国专业生产奶酪,工资则为外国专业生产葡萄酒,外国工资为贸易后工资比:因此,如果本国两种产品的生产率均小于外国,本国工资必然低于外国.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低工资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三种缪误 (1)一国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水平,才能在自由贸易中获益;(2)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以低工资为基础,这样的竞争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不公平;(3)如果一国的工资低于他国,贸易使该国受剥削,并降低该国福利。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上述观点错误所在!第三节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扩展与检验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三种缪误检验:制约专业化分工为何两国会生产同样的商品?(1)     生产要素不唯一(2)     存在贸易保护(3)     昂贵的运输成本考虑运输成本时的分工:如果  即使本国具有成本优势,但由于运费太高,无法出口本国生产该产品。其中f为单位产品的运输费。检验:制约专业化分工的原因美英出口比美英生产率比211检验:实证分析  贝拉·巴拉萨分析了1951年制造业26个行业的美英出口比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结果基本符合比较优势理论.检验:实证分析本章简介 李嘉图模型假定仅有一种生产要素、且生产要素均质,而且生产要素可以在本国不同生产部门间自由移动。该模型不能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讨论。如果一些生产要素不能进行这样的自由移动,国际贸易会对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章利用保罗·萨谬尔森(P.Samuelson)和罗纳德·琼斯(R.W.Jones)的特定要素模型对国际贸易的利益及其分配效应进行分析。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两国、两种商品—制造品和粮食、三种要素-资本、土地和劳动;制造品生产利用劳动与资本,粮食生产利用劳动与土地;劳动力可在国内生产部门间自由移动,资本和土地为特定要素;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国内资源禀赋一定,生产要素不能跨国流动;产品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假设基本数学关系制造品生产函数:QM=QM(K,LM)QM制造品产量,K资本存量,LM制造品生产中的劳动投入。粮食生产函数:QF=QF(T,LF)QF粮食产量,T土地供给量,LF粮食生产中的劳动投入。劳动力在两部门的分配:LM+LF=LL劳动总供给。基本数学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概念复习劳动边际生产的概念(MPL=Q/L)边际生产递减的概念(LMPL)生产可能性曲线—一定资源下两种产品生产量的组合关系曲线。边际转换率的概念--(-MPLF/MPLM)-MPLF/MPLMEQMQFO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切线的斜率表示边际转换率;增加单位制造品需要投入1/MPLM劳动;该部分劳动可以生产的粮食的数量为MPLF/MPLM.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的确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各部门选择劳动雇佣量。增加一个劳动的成本为劳动者的工资(w),获得的收益为该劳动的产值。制造业部门:粮食部门: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均衡时两个部门工资相等:  因此,生产应选择在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对价格的地方。EL’M图中显示了资源配置情况。资本增加后,制造品的边际产值上升,均衡点由E移至E’,结果制造品部门劳动投入增加,而粮食部门劳动投入减少。可见资本相对越多,制造品的相对供给越多。EE’  资本相对增加会导致制造品产量上升,而粮食产量下降,因此,资本相对较多的国家的生产偏向制造品。国际贸易模式  假设本国与外国的消费偏好相同,两国的生产技术也相同,那么,影响两国贸易模式的因素为资本与劳动的相对量,资本相对较多的国家,制造品的相对价格较低,其贸易模式为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 国际贸易产生的整体利益   当本国与外国的相对价格存在差异时,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就会发生。对于资本相对较多的国家,通过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获得贸易所得。图形说明:贸易前的生产和消费E点;贸易后生产在A点,消费在B点。贸易后的效用U’大于贸易前效用U.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贸易对国家整体有益,但并非国内所有成员均可获得收益。贸易使本国充裕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增加,但使本国相对稀缺的特定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下降,贸易对流动要素的影响不确定,与消费偏好有关。证明:考虑出口制造品,进口粮食的情形。对劳动者的影响—不确定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资本所有者的影响--增加  两块阴影部分面积总和等于产量,剔除矩形阴影部分所代表的实际工资支付后,剩余部分为上面的阴影部分,代表资本所得。  贸易使制造品衡量的实际工资下降,资本所得增加部分为下面兰色的部分。用制造品衡量的资本实际所得上升。此外,由于贸易使粮食相对价格下降,所以用粮食衡量,资本实际所得也上升。1234对土地所有者实际所得的影响—下降无论用哪种产品衡量,贸易均导致土地所有者的实际所得下降。(请自己分析)课堂讨论(1)2001年日本实行临时保障措施限制中国香菇、大葱和灯芯草大量进入日本市场,其原因在哪里?(2)荷兰等国在发现丰富石油资源后,工业化进程减缓,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本章说明资源禀赋相对差异为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资源禀赋相对差异对贸易模式和贸易所得的影响。   本章首先介绍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然后介绍关于该理论的部分推论,最后介绍检验结果。本章涉及的主要定理如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O理论):各国出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饶要素的产品,进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同时引起其他商品的产量减少。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贸易提高出口商品密集使用要素的收益率,降低进口商品密集使用要素的收益率。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国际贸易会导致各国均质要素的收益率相同。本章简介第一节 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的假设基本概念劳动密集型商品:给定任一要素价格,劳动相对于其他要素的投入比例高于其他商品的商品。     例如在一定要素价格下,A商品生产中劳动与资本的投入比例为2,B商品生产中劳动与资本投入比例为1,那么,A商品为劳动密集型商品,B为资本密集型商品。劳动丰裕国:如果一国拥有的劳动与资本(或土地等)的比例大于另一国,该国被称为劳动丰裕国,另一国被称为资本(或土地)丰裕国。     例如本国拥有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为5,外国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为3,那么,本国为劳动丰裕国,另一国为资本丰裕国。H-O模型的主要假设两国、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两国生产技术相同,规模报酬不变;一种商品为劳动密集型,另一种商品为资本密集型;商品与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两国生产不完全专业化;两国需求偏好相同;国内生产部门间的要素流动自由,国际间的要素流动不可能;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两国贸易平衡。第二节 生产中要素投入比例的确定方法 要素投入技术选择的原则:生产等量产品,按照成本最小化原则,选择要素投入。 等产量线:描述生产等量产品要素投入组合情况的曲线。   由于生产要素可以在生产中相互替代,且由于边际生产具有递减的规律、等产量线为向右下方倾斜、对原点凸的曲线。等产量线斜率的绝对值为两种要素的边际生产之比,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等成本线:给定要素价格下,成本相同的要素投入组合。假设生产单位产品投入的劳动和资本分别为L和K,生产成本(C)可表示为:C=wL+rK;其中,w为工资,r为地租。在成本一定时,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为:LKAE  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处,成本最低,要素投入确定,OE线的斜率表示要素投入比。O产量与要素投入比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对于给定的要素价格比,任何产量所对应的最优要素投入比例不变。因此,单位产量下的要素投入比例也代表了其他产量下的要素投入比例。LKOSQ1Q2Q3EAB劳动密集型商品与资本密集型商品商品A和商品B的生产技术不同,单位产品的等产量线分别如图AA线和BB线所示,在给定的要素价格下,A商品生产的劳动-资本比大于B产品的劳动-资本比,A为劳动密集型商品,B为资本密集型商品。此外,在劳动相对价格比增加的情况下,两种产品生产中的劳动相对投入均会减少。第三节 资源禀赋与生产的关系分析思路简介  为了揭示资源禀赋与生产结构的关系,首先分析一国一定资源下要素在两种商品生产中的配置,然后,分析一种资源增加对资源配置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劳动相对于资本的禀赋越多,用于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的各种要素投入越多,而用于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越少,因此,劳动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产量越大。由此可知,劳动丰裕国偏向于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源配置原则两种商品生产中劳动的边际生产收益相等:PAMPLA=PBMPLB=w;两种商品生产中资本的边际生产收益相等:PAMPKA=PBMPKB=r;资本与劳动充分利用:LA+LB=L;KA+KB=K.   根据前面两个条件,最优资源配置处,A商品与B商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等产量线相切。  分别以劳动资源总量(L)和资本总量(K)为长和高,作出矩形方盒(埃奇沃斯盒状图)。资源在两部门的配制用方盒中的一点表示。B  图中E点满足资源配制原则,A产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为LA和KA;B产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为LB和KB.资源变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给定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下,一国资本总量增加,代表资本的方盒高度增加,最优要素配置从点E移至E’点。劳动密集型商品A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均减少,而资本密集型商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均增加。因此,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商品的产量增加,而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产量减少。该结论被称为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雷布津斯基定理给出的启示:资本禀赋增加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趋于收缩;劳动人口增长快的国家,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发展;比较优势并非一成不变,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资本积累实现比较优势产业的转变。第四节 资源禀赋与贸易资源禀赋与相对价格   根据资源禀赋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以推断,给定商品价格下,资本丰裕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产量大于劳动丰裕国。在两国需求偏好相同时,如果没有贸易,资本密集型商品在资本丰裕国的相对价格低于劳动丰裕国的相对价格。资源禀赋与贸易模式   由于贸易前资本丰裕国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较他国低,因此,贸易自由化后,资本丰裕国将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如图所示,资本丰裕国效用水平上升。同样可以证明劳动丰裕国的效用水平也上升。以上结论为H-O定理。CABUU’  贸易前国内生产可能范围内可以达到的效用为无差异曲线U代表的水平;贸易后,国内资本密集型商品(B商品)相对价格升高,效用水平上升到U’。-PB/PA国际贸易对要素实际所得的影响(关于S-S定理的证明)影响机制:  如本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A,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B  →商品A相对价格上升  →本国商品A的生产增加、而资本密集型商品B的生产减少  →本国劳动相对于资本的需求增加  →劳动工资相对于资本的利率上升  →商品A和B生产中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增加  →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上升,资本的实际利率下降。需求使用第五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推论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推论包括雷布津斯基定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雷布津斯基定理的证明前面已经提到,本节分别对S-S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进行说明。数学证明 两要素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可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表示:上述结论被称为S-S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尽管生产要素在两国间不能流动,但国际贸易将使两国均质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影响机制   贸易前劳动丰裕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较低,资本丰裕国资本密集型产品价格较低;→贸易模式:劳动丰裕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贸易使劳动丰裕国增加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减少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劳动相对需求增加,资本相对需求减少;→劳动丰裕国劳动工资上升,资本利率下降;→劳动与资本的价格最终完全相同。第六节 H-O定理的实证检验里昂惕夫悖论:美国为资本丰裕国,根据H-O定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度应较高。但瓦西里·里昂惕夫(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先后对1947年、1951年和1962年美国贸易数据的分析却发现:美国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比其出口商品高。里昂惕夫的这一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或之谜)。  表中为1962年的检验结果,美国百万美元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小于进口产品的同比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称为南北贸易,如美国和韩国的贸易,H-O定理可以较好地对南北进行解释。进口出口资本含量(万美元)213.2187.6劳动含量(人年)11.913.1资本/劳动17.914.3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H-O理论与部分检验结果之间的不一致从理论假设存在问题和检验方法存在问题两方面考虑可以进行解释。从理论上分析,主要解释如下:需求逆转:两国需求偏好不同时,比较优势不完全由资源禀赋决定。如资本丰裕国的消费者对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偏好比其他国强,其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会比他国高。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时,要素投入比改变。如果在要素价格比变化,商品的要素密集型发生改变,会出现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要素密集型不同的情况。贸易政策与规模经济:现实中的贸易壁垒对贸易产生影响、许多贸易形成的原因不完全取决于资源,如在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中,规模经济的作用十分重要。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各国劳动力素质存在差异,技术水平也不相同,同样数量的劳动投入产出不同。劳动力素质一般用受教育水平衡量,称其为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许多贸易品属于自然资源产品,不是加工品,如石油、铁矿等,将这些产品划分为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不合适。专业化分工:对于专业化分工的情况,H-O理论不成立。    本章同时考虑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首先介绍具有一般性的国际贸易问题分析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和国际收入转移对贸易和国民福利水平的影响。贸易条件是本章涉及的重要概念。本章的重点在于如下方面:贸易条件(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相对价格)的确定方法;贸易条件与国民福利的关系;贸易条件与进出口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国际收入转移对贸易条件及国民利益的影响。本章介绍假设存在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贸易平衡;国内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但没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该模型的主要假设包括:相对供给与相对价格的关系  在一定资源和技术下,两种商品(A商品和B商品)产量(QA和QB)之间的替代关系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根据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生产选择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切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商品相对价格(PA/PB)之处。(此时,在给定价格下,国内生产的名义总产值也达到最大,请思考理由?)。A商品相对价格上升→生产由点E转变为点E’→A商品相对供给增加。相对供给与相对价格的关系相对需求与相对价格的关系 需求根据预算约束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确定。 预算约束:消费者预算等于生产所得,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为通过生产点、斜率绝对值等于相对价格的直线。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A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消费者需求由C点转移到C’点→A商品相对需求下降。说明: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本国生产与消费的不同反映了贸易额的大小。图示中,A为出口产品,B为进口产品。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称为贸易条件改善)增加A产品出口国的效用(福利)。相对需求与相对价格的关系均衡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在均衡价格下,各产品的世界总供给等于世界总需求。两种产品的均衡价格之比为均衡相对价格,在均衡相对价格下,两种产品的相对供给等于相对需求。均衡价格可以根据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的交点确定,也可以根据提供曲线确定。  根据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确定均衡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相对供给上升→贸易条件恶化;  相对需求上升→贸易条件改善。均衡相对价格(贸易条件)利用提供曲线分析贸易条件相对价格变化,生产和需求改变,生产与需求之间差别通过贸易弥补。如图所示,在原有的价格下,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出口价格上升后,出口量为E’F’,进口量为C’F’。提供曲线:以出口为横坐标,进口为纵坐标,描述在不同相对价格下一国愿意出口与愿意进口数量关系的曲线。EQBC’E’QAPA/PB(PA/PB)’CFF’利用提供曲线分析贸易条件提供曲线的基本性质提供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贸易均保持贸易收支平衡,该点与原点连接线的斜率代表出口产品与进口产品的价格比。原点处提供曲线的切线斜率代表没有贸易时的相对价格。在出口产品相对价格较低时,提供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对贸易的影响包括生产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A产品相对价格上升→A商品生产增加,B商品生产减少—生产效应;→A商品需求减少,B商品需求增加--替代效应;→A商品出口国实际所得增加,对两种商品的需求均增加--收入效应;  生产效应和替代效应使出口和进口均增加,但收入效应使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在出口商品相对价格较低时,生产效应和替代效应较为显著,提供曲线向右上方倾斜。③出口产品相对价格较低时,提供曲线凸向出口商品    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上升后,一方面,在生产上,由于出口商品生产增加,增加生产单位出口商品的成本上升,进口商品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在需求上,进口商品对于出口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减少。因此,随着出口的增加,单位出口要求交换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    提供曲线上某一点代表的出口量与该点处切线横截距的比值反映进口需求弹性的大小。进口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相对价格变化1%导致的进口需求量的变化。请证明进口需求弹性=OR/OS利用提供曲线确定贸易条件均衡价格下,本国愿意出口的数量=外国愿意进口的数量;  本国愿意进口的数量=外国愿意出口的数量。  将本国与外国的提供曲线画于同一图上,横坐标表示本国A商品的出口(外国A商品的进口),纵坐标表示本国B商品的进口(外国B商品的出口)。均衡相对价格由两国提供曲线的交点确定。在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低于均衡相对价格时,本国A产品出口供给小于外国进口需求,A产品价格会上升。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  在开放经济下,本国与外国的经济相互关联,以下通过分析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讨论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国际经济增长对福利效应的影响与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  通常生产能力的增加会使一国的所得增加,对该国消费者福利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但在另一方面,对于大国而言,经济增长也会改变世界的生产供给和国际贸易结构,对贸易条件形成影响。对于导致本国贸易条件改善的经济增长可以进一步提升本国的福利,而对于导致本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经济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极端的情况下,产生“贫困化增长”。经济增长来源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国际经济增长对福利效应的影响与经济增长的模式有关。偏向型经济增长  使一种产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大于另一种产品生产增长幅度的经济增长称为偏向型经济增长。  产生的原因:不同生产部门技术进步程度不一;不同生产要素增长速度不同。A商品产量B商品产量EE’  图中为偏向于A商品的经济增长,E和E’点分别代表同一相对价格下,增长前后的生产组合,可以发现,偏向于A商品的经济增长使A商品的相对供给增加。该增长导致A商品相对价格下降。偏向型经济增长偏向于出口  如本国为大国,偏向于出口商品的经济增长使出口产品的相对供给增加,由此造成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对经济增长的利益产生负面影响。贫困化增长(09*/growth)  尽管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可以带来财富,但如果贸易条件出现严重恶化,经济增长的利益会被完全抵消,使该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什么样的国家可能会出现贫困化增长? (1)经济增长使出口大量增加的大国;(2)增长使进口大量增加的大国;(3)对贸易具有很强依赖性的大国;(4)国外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很小的大国。偏向于出口商品的经济增长使贸易条件恶化,不利于增长国福利水平的提高。贫困化增长(immiserizinggrowth)什么样的国家会可能会出现贫困化增长?偏向于进口商品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增加本国福利。   偏向于进口商品的经济增长,增加了进口商品的相对供给,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下降,外国贸易条件恶化,本国贸易条件改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没有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另一国家福利的影响取决于其增长的方式,如果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导致发达国家贸易条件恶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就没有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1970年以后,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没有恶化。偏向于进口商品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增加本国福利。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有没有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   贸易条件由相对供给和相对需求决定,相对需求的变化也会影响贸易条件。对一国出口商品相对需求的增加会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对该国福利产生有益的影响;相反,对一国出口商品相对需求的减少会恶化该国的贸易条件,对该国福利产生负面影响。相对需求变化的原因消费偏好的变化、技术进步改变需求结构、国际收入转移   国际收入转移是指一国的收入转移到其他国家,包括战争赔偿、国际援助等。相对需求变化的原因国际收入转移对福利的影响 考虑收入转移仅用于消费的问题:如果本国的收入转移到外国,那么,本国消费支出减少,外国消费支出增加。在本国消费者对本国出口产品的消费偏好大于外国消费偏好时,收入转移使本国出口品的相对需求减少,本国贸易条件恶化,对本国福利产生负面影响。由于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的存在,各国均存在非贸易品。在消费上,各国的收入更多地用于国产品。如美国的产值占世界的25-30%,但美国的进口仅占产值的11%左右,即美国居民将89%的收入用在国产品上。非贸易品的存在是产生该现象的重要原因。本国收入转移到外国后,本国对非贸易品的需求减少,将生产要素转移到出口部门,使出口产品生产增加,进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但如果对受援国提出必须采购本国产品的要求,本国对外国的援助所引起的贸易条件恶化效应可以减少。 大国的关税和出口补贴同时影响供给和需求,对贸易条件形成影响。关税     本国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国内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进口商品相对供给增加、相对需求减少→进口商品世界相对价格下降→本国贸易条件改善→有利于增加本国福利。麦之勒悖论。  由于关税一方面使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另一方面又导致进口产品的世界价格下降,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关税最终可能会使进口品的国内价格下降,产生与预期相反的价格变动。这一特殊现象称为麦之勒悖论。RS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关税   本国对出口产品进行补贴→出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出口商品相对供给增加、相对需求减少→出口商品世界相对价格下降→本国贸易条件恶化→有损本国福利。   联合国2005年贸易发展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显示,2004年世界原料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升了20%,尤其是金属矿产的价格上涨最为显著,价格上涨率高达40%。许多原料进口国的贸易条件因此而恶化。2004年贸易条件恶化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1%。出口补贴 案例 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心得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余额宝案例 :第六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本章简介  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形成的重要原因。本章首先对规模经济以及不完全竞争经济进行概括性的描述;然后分析垄断竞争模型和倾销模型;最后分析外部经济形成的原因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第一节 规模经济的概念规模经济的概念:产品的生产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规模经济的分类: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规模,厂商规模越大,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如钢铁企业、汽车制造业等)内部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大公司更能有效地利用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优势;技术因素:规模大的企业可以利用大型高效率的生产设备;实现各种设备的有效配置;节省购买和安装的成本。产量越大,分摊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越小。外部规模经济: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本国的行业规模,行业规模越大,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成本越低。(如半导体等产业)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时,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单位产品的生产费用随企业规模的增加而递增;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单位产品的生产费用随行业规模的增加而递减。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  同行业企业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集中(如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硅谷的半导体工业,美国南加洲的电影业,纽约的金融业)能够形成如下效应,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专业设备和服务供应商队伍在本国或本地区形成,关键设备和服务变得便宜和易于获得;同行业企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容易,便利企业利用专业人才和专业人才获得新的工作机会;企业间专业人才的接触机会增加,产生知识外溢效应;同行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使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管理效率。第二节 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作用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形成的动因 各国集中生产有限种类的产品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利用国际贸易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种产品的产量越大,平均生产成本越低。如果没有国际贸易,各国必须生产其消费者需要的各种商品,有限的生产要素不可能全部投入到一种商品的生产之中,因而,所有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不可能同时实现。如果各国之间可以进行贸易,消费者的需求不必全部由本国提供,那么,每一个国家就可以将其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个别商品生产中,商品生产的平均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由于这样的分工可以提高各国消费者的效用,因此,规模经济下,各国具有参与贸易的动机。规模经济下的   以两个生产和消费完全相同的国家为例,如下图所示,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贸易可以提高贸易双方消费者的效用。XYZ贸易前两国的效用水平均为U0;贸易后,本国集中生产A产品,效用水平为U;外国集中生产B产品,效用水平为U*;贸易提高双方的效用,但提高程度可能不等。思考:生产可能线曲线为何凸向原点?规模经济与市场结构内部规模经济下,大厂商生产效率比小厂商高,行业内企业数量少,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外部规模经济下,行业一般由许多小企业构成,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特征同行业企业数量少;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完全相同。  不完全竞争时,企业能够决定自己产品的价格。企业不会因为提高产品的价格而失去所有的需求,也不会因为减低价格而赢得整个行业的市场。第三节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本节首先复习垄断企业的生产决定,然后介绍垄断竞争模型,解释在企业存在内部规模经济时,国际贸易可以使各企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下降,并使消费者获得利益。垄断一种产品的生产企业只有一家,该产品不能被其他产品完全替代,且其他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资源或政府管制的制约,没有能力从事该产品的生产。垄断为最简单的不完全竞争。垄断企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成本,确定产品价格或产量,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MRQM垄断竞争垄断竞争的概念  存在许多相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生产规模较小的厂商生产有差异的产品。由于产品存在差异,短期内厂商具有定价能力,可以获得垄断利润;由于没有行业进入壁垒,长期内新企业进入行业,最终所有厂商均将失去垄断利润。(如牙膏生产行业)垄断竞争模型 1980年以来,该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运用。垄断竞争模型的假设同类产品的生产厂商生产具有一定差异的产品;每个厂商把竞争对手的价格看成既定价格;短期内存在垄断利润,长期没有垄断利润;行业的总销量不受平均价格影响。当某一企业产品的价格与该行业所有产品的平均价格相同时,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等于行业内单位企业的平均需求;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行业。需求:典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Q)与行业产品的需求总量(S),厂商数量(n)、该厂商产品的价格(P)、竞争产品的平均价格有关。其中b为正数。边际收益:MR=P-Q/(S•b)(根据需求函数)边际成本:生产成本函数:C=F+cQ,平均成本:AC=c+F/Q边际成本:MC=c边际收益=边际成本:P-Q/(S•b)=cP=c+Q/(S•b)厂商数与价格的关系所有厂商指定相同价格时,Q=S/n,代入上式得到:P=c+1/(b•n)(1)即:厂商越多,各厂商的产品定价越低-----价格线。厂商数与平均成本的关系C=F+cQAC=F/Q+c 各厂商制定相同价格时,Q=S/n,AC=nF/S+c(2) 厂商数越多,各厂商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越高-----CC线。长期均衡厂商数与均衡价格  行业中只要存在垄断利润,厂商数就会增加;只要行业亏损,就会有厂商退出。长期均衡时,厂商没有垄断利润,平均成本等于价格。P=AC市场越大(S越大),厂商数越多,产品种类越多;产品的平均成本与价格相等时,行业内厂商数量和产品价格达到均衡。根据产品平均成本和厂商数的关系以及价格和厂商数的关系可以确定均衡点E。根据(1)、(2)和均衡条件P=AC,均衡企业数为:垄断竞争模型的局限性模型缺乏对同类产品价格相互影响的分析;忽视行业需求总量与产品平均价格的关系;没有考虑寡头垄断下的厂商之间存在的合作和其他战略行为。垄断竞争和贸易基本思想   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中,一国能够生产的产品种类和生产规模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垄断竞争模型表明,市场规模越大,产品种类越多,价格越低。贸易能够扩大市场,因此国际贸易不仅有利于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减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较低价格更为丰富的商品。市场规模扩大的影响   平均成本AC=nF/S+c;S增加使任一厂商数对应的平均成本均减少。由于价格P=c+1/(bn),S的变化不影响价格与厂商数量之间的关系。PPCC’E’市场规模扩大,CC线变为CC’,价格线不变,均衡点由E移到E’,价格降低,产品种类增加。课堂思考:实现贸易自由化后,两国企业总数是增加还是减少?贸易后各厂商的生产规模如何变化?S↑垄断竞争模型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的局限    该模型除了其假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之外,从结论上看,部分重要的贸易问题(如贸易模式)未能进行解释。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①比较优势解释产业间的贸易    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或资源禀赋相对差异较大的国家间,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②规模经济解释产业内贸易    生产效率的相对差异或资源禀赋相对差异较小的国家间,贸易主要为产业内贸易。(如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③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    模式易于解释,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模式难以解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资本丰裕国劳动丰裕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产业内贸易产业间贸易图解:  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资本充裕国出口制造品的同时也进口制造品。制造品粮食制造品关于产业内贸易的其他说明衡量产业内贸易大小的重要指标为产业内贸易指数,该指数的定义为:1-׀E-M׀/(E+M)其中E为某产业的出口,M为进口。  当某行业的进口与出口相等时,指数为1,而某一行业仅有进口或仅有出口时,该系数为0。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大,产业内贸易越明显。产业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1年美国在半导体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81,计算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91,而电子通信设备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99;行业内贸易的模式不易预测。通常用产业政策、历史因素和偶然因素解释产业内贸易模式;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再分配效应小,政治上易于被接受。第四节 倾销倾销概念 国际贸易中,将出口产品国外市场的价格设定在低于国内销售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的行为称为倾销。倾销条件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时,企业具有定价能力;不同市场需求弹性不同;市场需求弹性不同,企业才会有差别定价的动机;市场相互分割。市场如果不能分割,产品将从低价市场流向高价市场,实现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均等,使倾销失效。倾销的类型持续性倾销:市场需求弹性不同,采用倾销实现利润最大化。弹性大的市场定低价:对于需求价格弹性为e的市场,边际收益:MR=P(1-1/e).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两个市场上追加单位产品销售获得的收益(即边际收益)应相等,即MR1=MR2;P1(1-1/e1)=P2(1-1/e2);在外国市场的需求弹性大于本国市场时(e2>e1),外国的价格应低于本国(P2>P1)。掠夺性倾销:以低价销售打跨国外竞争者,达到占领国外市场的目的,在取得成功后,提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偶然性倾销:在国外市场低价销售暂时剩余的产品。关于倾销动机的数值说明 假设本国市场需求弹性比外国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5。产品价格为10时,本国与外国的销量分别为20与15,总销售额为350,利润为350-5*35=175。当价格降为9时,本国与外国的销量分别增加至21与22,销售额为387,利润为387-5*43=172。外国市场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率大于本国,说明外国市场需求弹性较大。如果本国市场价格为10,外国市场定价为9,那么销售额为10*20+9*22=398,成本为5*42=210,利润为398-210=188。   因此,需求弹性较大的外国市场上销售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对企业增加利润有利。关于倾销的图形解释  假设国内只有一个企业垄断某行业,该厂商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进行销售,在国外市场上,该企业竞争对手较多,该企业只能接受国际市场价格。2  在点4,国内市场获得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由于此时的国内边际收益小于国际市场的边际收益,企业将减少国内销售。在点2,国内的边际收益与国际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达到均衡。国内价格为P,国外价格等于P*,国外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倾销为何易于发生?由于存在关税和贸易壁垒,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易于分割。在本国具有较强的贸易保护下,国内市场上本国产品的竞争对手较外国少,在竞争性替代品较多的外国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弹性大。政府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在国外低价销售更加有利可图。限制倾销的措施通常采用反倾销税的形式来抵消进口商品实际价格与公平价格之间的差额。第五节 外部经济与贸易在贸易中的作用:外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也很大,但与厂商内部规模经济不同,外部规模经济可能导致一国锁定在某种不利的行业,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蒙受损失。贸易模式:外部经济使一些率先拥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国家具有出口竞争力,但这一贸易模式不能保证分工的合理性。C0Q  手表生产存在外部经济,一国的手表产量越大,手表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在同样的生产规模下,瑞士生产手表的平均成本高于泰国。瑞士手表生产具有悠久历史,由于瑞士现在的生产规模较大,而泰国生产规模几乎为0,从而瑞士手表的平均成本小于泰国。自由贸易下,瑞士生产并出口手表。如果由泰国向世界供给手表,手表的成本更低,但规模经济的存在不能使贸易形成这样的合理分工。注意:左图的分析中,假设各手表生产企业完全竞争,价格与平均成本相等.外部经济下的贸易和社会福利   外部经济下的贸易既可能通过实现专业化分工改善社会福利,也可能将生产锁定在不合理的分工格局上,其贸易的社会福利效应不确定。DT  外部规模经济下的贸易可能会导致一国社会福利减少。自由贸易时,泰国企业不能发展,进口手表的价格为P1;没有贸易时,泰国的生产可以在3点,价格为P3,低于进口价格。因此,贸易未能使泰国消费者获得利益。知识积累与幼稚产业保护  知识积累:强调生产成本取决于经验的积累,本国过去累积生产越多,那么,在该产品生产上本国积累的经验越丰富,生产效率越高。  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在反映了幼稚产业保护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贸易保护的困难,对于小国而言,短期内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无法与具有多年生产经验的发达国家相竞争。本国外国  尽管本国的工资成本较高,但由于具有经验(用累积产量衡量),本国单位生产成本仍然低于外国。本国累积产量为QL时,单位生产平均成本为CL,外国没有生产经验积累时的单位生
本文档为【国际经济配套全册教学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精品文库
一线资深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格式:ppt
大小:2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21-02-08
浏览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