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1

地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1

举报
开通vip

地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 1.​ 宇宙 无限永恒不断运动变化客观物质世界。 2.​ 恒星 是由于帜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3.​ 星际空间 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大的空间,称为星际空间。 4.​ 星际物质 弥漫于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物质称为星际物质。 5.​ 太阳系 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 6.​ 黄道面 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及运转几乎都在一个共同的平面内,称之为黄道面。 7.​ 大地水准面 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8.​ 地球科学 简称地学,是数学...

地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 宇宙 无限永恒不断运动变化客观物质世界。 2.​ 恒星 是由于帜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3.​ 星际空间 在恒星与恒星之间存在着极其广大的空间,称为星际空间。 4.​ 星际物质 弥漫于星际空间的极其稀薄的物质称为星际物质。 5.​ 太阳系 以太阳为中心存在着一个受太阳引力支配的天体系统。 6.​ 黄道面 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及运转几乎都在一个共同的平面内,称之为黄道面。 7.​ 大地水准面 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8.​ 地球科学 简称地学,是 数学 数学高考答题卡模板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测试卷数学作业设计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六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 9.​ 地理学 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10.​ 气象学 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11.​ 水文学和海洋学 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为研究对象。 12.​ 土壤学 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 13.​ 地质学 研究的主题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 14.​ 将今论古(历史比较法) 这事地质学最基本的方法论,时间的漫长性决定了地质学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虽然人类不可能目睹地质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但是可以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和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发推古代地质事件的发生条件,过程及其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 15.​ 贝尼奥夫带 在海沟湖岛系中,地表都位于靠大陆一侧而且正是这种系统中才出现深源地震,并且震源深度的变化是很有规律的,在近海深处都是浅源地震,远海沟处出现中源地震,到大陆内部出现深源地震,这一地震带中震源排列成为一个由海沟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面其倾向一般45度左右,这一带称为贝尼奥夫带。 16.​ 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度地带。 17.​ 恒星 是由帜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够发光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18.​ 岛弧 大陆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群刀。 19.​ 海沟 大陆边缘的巨型带状深渊,长度达1000km以上,宽度大于100km。 20.​ 大气圈 是因地球引力而聚集在地表周围最外部的气体圈层。 21.​ 生物圈 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以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2.​ 水圈 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23.​ 太阳辐射 炽热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源源不断的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4.​ 地转偏向力 在运动的物体上施加了一个使其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一样,这种假想的力一般称为科里奥利力,对于运动的大气来说称为地转偏向力。 25.​ 大气环流 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 26.​ 海水的透明度 指海水透过光线的能力,一般近岸带的海水透明度低,而远岸的海水透明度高。 27.​ DNA 生命是一种能自我复制,记载,累积和传递遗传信息的有机体,掌握这个生命系统运动的是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即DNA。 28.​ 恒定组分 是指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的成分。 29.​ 水圈 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为主。 30.​ 水圈的循环 自然界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或保存在不同环境中的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换之中,这就称为水圈的循环。 31.​ 大洋中脊 是绵延在大洋中部巨型海底山脉,它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32.​ 大洋盆地 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4000至5000米。 33.​ 大洋地壳 大陆破以外的海水较深的大洋地区。 34.​ 潮汐 全球性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35.​ 海流(洋流) 大洋中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移动的海水。 36.​ 河流 地表面具有固定河道的线状常年性流水。 37.​ 暂时性流水 指补给水源不稳定的地面流水,这种流水的水源一般都是大气降水。 38.​ 片流 是指沿山体斜坡无固定水道的面状流水,他发生在大气降水刚降落到地面之后,其特点是水层薄,速度慢,呈网状。 39.​ 波速不连续面 地震波的传播如同光波的传播一样,当遇到不同波速介质的突变界面时,地震波射线就会发生反射或折射,这种界面称为波速不连续面。 40.​ 洪流 指大气降水后沿沟谷的流水,它是由片流汇集到沟谷形成的,其特点是流速快,有固定的河道。 41.​ 层流 指在水流过程中,水质点保持相互平行而不相混合的水流。 42.​ 紊流 指流水在运动过程中,水质点的运动速度和方向随时都发生任意变化的水流。 43.​ 浊流 是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 44.​ 冰川 是指由积雪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 45.​ 包气带水 是指埋藏在包气带中的地下水。 46.​ 潜水 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也称饱水带水。 47.​ 承压水 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故又称层间水。 48.​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人们会感到地球在剧烈颤动,这是由于地震所激发出的弹性波在地球中传播的结果,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49.​ 莫霍面 前南斯拉夫学者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地壳与地幔的不连续面,平均深度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7km。 50.​ 古登堡面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首先发现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平均深度2885km。 51.​ 地磁要素 磁偏角-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的夹角,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52.​ 磁场 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为地磁场。 53.​ 磁偏角 是磁场强度矢量的水平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变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54.​ 磁倾角 是磁场强度的矢量与水平面的夹角,通常以磁场强度矢量指向下为正值,指向上则为负值。 55.​ 磁场强度大小 是指磁场强度矢量的绝对值。 56.​ 变化磁场 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基本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 57.​ 磁异常 是地球潜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磁场上。 58.​ 地壳 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59.​ 地幔 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以上的中间部分。 60.​ 地核 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 61.​ 软流圈 低速带在地球中所构成的圈层。 62.​ 岩石圈 软流圈之上的地球部分。 63.​ 克拉克值 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克拉克值。 64.​ 丰度值 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称为元素的丰度值。 65.​ 矿物 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因而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外部形态。 66.​ 矿物的光学性质 指矿物对可见光的吸收,投射和反射等的程度不同所引起的各种性质。 67.​ 矿物的力学性质 指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所表现出的性质,包括硬度,解理与断口等。 68.​ 条痕 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用矿物在毛瓷板上刻划来观察。 69.​ 硬度 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70.​ 解理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称为解理。 71.​ 断口 矿物受敲击后沿任意方向裂开成凹凸不平的断面,则称断口。 72.​ 土壤 指地球表面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73.​ 黄土 是一种灰黄或棕黄色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 74.​ 洪积面 洪水流经过后,洪水中的泥沙沉积形成的面,称为洪积面。 75.​ 夷平面 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 76.​ 准平原 这种削高填低的结果,使广大地区内形成只存在零星分布的,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的比较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 77.​ 石林 如果灰岩的层理水平,又发育有垂直的裂隙,在地面流水和地下水沿裂隙溶蚀作用下,使溶沟加深,石芽增长,就可形成巨型石芽,称为石林。 78.​ 岩石 是天然形成的,由固体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 79.​ 岩石结构 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80.​ 岩石构造 指岩石中的矿物颗粒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特点。 81.​ 重力异常 重力观测值与该点的正常重力值常常存在偏差,这种偏差称为重力异常。 82.​ 重力均衡 地壳物质为适应重力的作用,总是力求与其更深部的物质之间达到质量或重量上的平衡状态的现象称为重力平衡。 83.​ 转换断层 其两侧板块相互剪切滑动,通常即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 84.​ 岩浆岩 由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又称火山岩。 85.​ 沉积岩 是由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由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而形成的岩石。 86.​ 变质岩 是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成发生改造而形成的新岩石。 87.​ 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通常把地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米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88.​ 威尔逊旋回 从大陆裂谷发展到大洋并进一步发展称为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反映了大洋形成与消亡的一般规律。 89.​ 大地水准面 指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90.​ 地质年代 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 91.​ 相对地质年代 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92.​ 同位素地质年龄 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所以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 93.​ 地层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 94.​ 地层层序律 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地层层序律。 95.​ 同位素年龄的测定 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来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年龄。 96.​ 同位素 指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中,原子核里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不同数目的中子的几种原子。 97.​ 地质年代表 以地球演化的这种自然阶段性为依据,配合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对漫长的地质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与划分,编制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能普遍参照对比的年代表。 98.​ 地质作用 地质学把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9.​ 表层地质作用 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表层的地质作用。 100.​ 风化作用 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矿物在原地遭受分解和破坏的地质作用。 101.​ 温差风化 是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裂的过程。 102.​ 剥蚀作用 指各种地质营力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破坏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103.​ 搬运作用 指经风化作用,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随运动介质从一地搬运到另一地的作用。 104.​ 沉积作用 指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新的场所堆积下来的作用。 105.​ 内部地质作用 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 106.​ 岩浆作用 指在岩浆的形成,运动直到冷凝,结晶成岩的过程中,岩浆本身及其对围岩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 107.​ 变质作用 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来的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 108.​ 构造运动 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动。 109.​ 物理风化作用 指主要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的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 110.​ 温差风化 指由于岩石表层温度周期性的变化而使岩石崩裂的过程。 111.​ 冰劈作用 指因充填于岩石裂隙中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使岩石崩裂的过程。 112.​ 盐类的结晶与潮解 指充填于岩石孔隙,裂隙中含盐分的溶液,因水溶液浓度的变化,盐类出现结晶和溶解使岩石破碎的过程。 113.​ 层裂或卸载作用 埋藏地壳较深处的岩石,一旦由于某种原因,上覆岩石被剥蚀掉而出露地表,岩石就因卸载而产生向上或向外的膨胀作用,从而形成一系列平行,垂直地表的裂隙,促使岩石层层剥落和崩解。 114.​ 化学风化作用 指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的方式使岩石腐烂,破碎的过程。 115.​ 倒石锥 形成上部岩石碎屑小,下部岩石碎屑粗的堆积体,称为倒石锥。 116.​ 溶解作用 指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成分,使其松软,破碎,崩裂的过程。 117.​ 氧化作用 指矿物,岩石与大气或水中的游离氧起化学反映形成氧化物使岩石破碎的过程,常把在地表能够发生氧化作用的地带称为氧化带。 118.​ 水解 指水离解出的OH--离子与矿物离解出的阳离子,结合形成带OH--新矿物的过程。 119.​ 碳酸化作用 指当CO3溶解于水中时,形成CO32—和HCO31—离子,他们与矿物中的阳离子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的过程。 120.​ 生物风化作用 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破坏过程称为生物风化作用。 121.​ 风化壳 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的薄壳,称为风化壳。 122.​ 河流的侵蚀作用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以其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携带的泥沙对河床的破坏,使其加深,加宽和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 123.​ 球形风化 如果一些岩石的矿物分布均匀,并发育有三组近于互相垂直的裂隙,把岩石切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立方形岩块,在岩块的棱和角处自由表面积大,易受温度,水溶液,气体等因素的作用而风化坏掉,经一段时间风化后,岩块的棱,角消失,在岩石的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球形或椭圆体,这种现象称为球形风化。 124.​ 差异风化 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矿物组成的岩块由于风化速度不等,岩石表面凹凸不平,或由不同岩性组成的岩层,抗风化能力弱的岩层形成相互平行的沟槽,砂岩,页岩互层,页岩呈沟槽。 125.​ 波切台 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并向海洋微倾斜的平台,称波切台。 126.​ 三角洲 当河流进入河口时,水域骤然变宽,再加上海水或湖泊对河水的阻挡作用,流速减小,机械搬运物使大量沉积下来,所形成的沉积体形态,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所以称为三角洲。 127.​ 河谷 一条河流在地面上是沿着狭长的谷地流动的,这个谷地称河谷。 128.​ 河流的下蚀作用 河水以及携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下蚀作用。 129.​ 向源侵蚀作用 河流向源头发展的侵蚀作用。 130.​ 河流的侧蚀作用 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 131.​ 片流的剥蚀作用 由片流对山坡松散层产生的破坏作用称为片流的剥蚀作用。 132.​ 洪流的剥蚀作用 洪流以其自身的动力和携带的沙石对沿途沟壁和沟底的破坏作用。 133.​ 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 134.​ 冰川的刨蚀作用 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称为冰川的刨蚀作用。 135.​ 风蚀作用 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携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 136.​ 海蚀作用 指由海水的机械动能,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活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物质的破坏作用。 137.​ 基岩海岸 由坚硬的,未经移动的岩石组成的海岸。 138.​ 海蚀凹槽 在基岩海岸的海水面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锲入的凹槽。 139.​ 海蚀崖 随着海蚀作用的进一步进行,海蚀凹槽不断扩大,其上的岩石因支撑力减小而不稳定发生重力崩塌,形成陡峭的崖壁。 140.​ 搬运作用 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141.​ 机械搬运 碎屑物质的搬运主要以推移,跃移,悬移和载移的方式来进行。 142.​ 化学搬运 溶解物质的搬运以真溶液和胶体溶液的形式进行。 143.​ 机械搬运作用 是各种营力搬运风化,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的过程。 144.​ 推移 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对碎屑物质有一个向前的推力。 145.​ 跃移 在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沿地面呈跳跃方式向前移动的过程。 146.​ 悬移 细小的碎屑颗粒在流体中,由于R+F>>G,故不易沉到底部,总是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147.​ 冰运物 冰川在刨蚀作用的同时也进行搬运作用,被冰川搬运的物质称冰运物。 148.​ 载移 恰似一条传送带载运物质,这种冰的固体搬运过程称为载移。 149.​ 化学搬运作用 母岩经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分解的产物呈胶体溶液或真溶液的形式被搬运称为化学搬运作用。 150.​ 丰度 某一地区某种化学元素的质量百分比称为该元素的丰度值。 151.​ 粒度 是指碎屑颗粒的大小。 152.​ 分选型 是指颗粒大小趋向均一的程度。 153.​ 磨圆度 是指碎屑颗粒在搬运过程中,棱角磨损而接近圆形的程度。 154.​ 岩株 是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较陡,规模较大。 155.​ 球度 是碎屑颗粒接近于球形的程度。 156.​ 沉积作用 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积,堆积的过程。 157.​ 沉积物 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叫沉积物。 158.​ 机械沉积作用 指被搬运的碎屑物质,因为介质物理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堆积的过程。 159.​ 化学沉积作用 水介质中以胶体溶液和真溶液形式搬运的物质,当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时,产生沉淀的过程。 160.​ 生物沉积作用 与生物生命活动及生物遗体紧密相关的沉积作用。 161.​ 冲积扇 沉积物堆积成半圆形或扇状地貌,称为冲积堆或冲积扇。 162.​ 冲积物 河流的沉积物。 163.​ 洪积物 洪流形成的沉积物。 164.​ 洪积扇 洪积物在冲沟口所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165.​ 坡积物 由片流在坡坳,坡麓地带形成的碎屑堆积物。 166.​ 冰碛物 由冰川形成的沉积物。 167.​ 鼓丘 在大陆冰川终碛堤的内侧,冰川流动时,因碎屑物过多并受基岩阻挡,冰运物堆积,形成一些列长轴平行于流向的丘状地形。 168.​ 成岩作用 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 169.​ 压实作用 指沉积物在上覆水体和沉积物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的过程。 170.​ 岩溶作用 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 171.​ 胶结作用 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 172.​ 重结晶作用 指在压力增大,温度升高的情况下,沉积物中的矿物组分部分发生溶解和再结晶,使非晶质变为结晶质,细粒晶变为粗粒晶,从而使沉积物固结成岩的过程。 173.​ 岩浆 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帜热,粘稠,并富含挥发分的熔融体。 174.​ 岩浆作用 岩浆形成后,沿着构造软弱带上升到地壳上部或喷溢出地表,在上升,运移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岩浆的成分又不断发生变化,最后冷凝称为岩石,这复杂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175.​ 火山作用 当岩浆喷出地表,在地表的条件下冷凝形成岩石并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火山作用(喷出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 176.​ 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一个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群上升,喷溢出地表,称裂隙式喷发。 177.​ 中心式喷发 喷发物沿火山喉管喷出地面,平面上成点状喷发,称中心式喷发。 178.​ 熔浆 火山喷出的液态物质。 179.​ 火山锥 中心式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常呈锥状。 180.​ 熔岩被 当喷发量很大时,熔浆可铺成一大片,被覆在地面上,而后冷凝,称为熔岩被。 181.​ 侵入作用 岩浆侵入地壳中但未喷出地表时称为侵入作用。 182.​ 侵入体 侵入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岩浆岩称为侵入体。 183.​ 围岩 侵入体周围的岩石称为围岩。 184.​ 变质作用 指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185.​ 变质岩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186.​ 静压力 又称围压,是由上覆岩石的重量引起的压力。 187.​ 动压力 是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 188.​ 化学活动性流体 指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于岩石孔隙中的一种具有很大的发挥性活动性的流体。 189.​ 变质结晶作用 指在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在原总体化学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原有矿物或矿物组合转变为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作用。 190.​ 交代作用 指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的物质置换或交换作用,其结果不仅形成新矿物,而且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191.​ 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注意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发挥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192.​ 动力变质作用 指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的破碎,变形以及伴随的重结晶的作用。 193.​ 区域变质作用 是在广大范围内发生并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194.​ 混合岩化作用 是由变质作用像岩浆作用过度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 195.​ 构造运动 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196.​ 垂直运动 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197.​ 水平运动 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198.​ 新构造运动 目前人们把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199.​ 现代构造运动 把有人类历史以来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200.​ 古构造运动 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古构造运动。 201.​ 地形变测量 是在现在地形面上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然后用经纬仪与水准仪测量这些观测点的位置及高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此了解地形面的变化情况,并可推断构造运动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地形变测量。 202.​ 河流阶地 如果地壳运动使该区域处于上升阶段,则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和漫滩相对升高,一般洪水已不能到达,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之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 203.​ 深切河曲 在地壳相对稳定使其经长期演变已经发展成蛇曲的河流,若地壳较为上升,河流下蚀作用加强,河床降低,并深切至基岩,形成在河谷横剖面形态上成V型谷,而河谷在平面上仍保留极度弯曲的蛇曲形态的不协调现象,称深切河曲。 204.​ 地貌 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特定的地表形态,构造运动对一些地貌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05.​ 地层 是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层状岩石。 206.​ 岩层的产状 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207.​ 岩相 沉积岩地层往往是在一定的地表沉积环境中形成的,不同的沉积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特征及生物化石组合,这种能反映沉积岩或沉积物形成环境的岩石及所含生物化石的各种特征称为岩相。 208.​ 地层接触关系 是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209.​ 整合 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 210.​ 平行不整合 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期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阶段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211.​ 角度不整合 指两套地层的接触既不相互平行,地层时代又不连续,期间有地层缺失。 212.​ 地质构造 岩石变形的产物。 213.​ 走向 岩石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称走向,其交线叫走向线。 214.​ 倾向 岩层面上垂直于走向线向下所引起的直线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方向称为倾向。 215.​ 背斜 背斜在形态上是向上拱的弯曲,其两翼岩层一般相背倾斜。 216.​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倾角。 217.​ 褶皱 是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其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塑形变形的表现。 218.​ 褶曲 褶皱中的单个弯曲。 219.​ 褶皱的核 组成褶皱中心部分的岩层叫核。 220.​ 褶皱的翼 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称为翼。 221.​ 褶皱转折端 从褶皱一翼向另一翼过度的弯曲部分称为转折端。 222.​ 褶皱的枢纽 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联线叫枢纽。 223.​ 褶皱的轴面 是连接同一褶皱的格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 224.​ 断裂构造 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要崩裂,形成断裂构造。 225.​ 剪节里 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226.​ 张节里 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227.​ 断层 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 228.​ 节理 岩石破裂并且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 229.​ 层理 如砾岩,砂岩中碎屑颗粒的排列或堆积常具有分层性,这种构造称层理结构。 230.​ 断层要素 断层的基本组成部分。 231.​ 断层面 被错开的两部分岩石沿之滑动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 232.​ 断盘 段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称作断盘。 233.​ 断层位移 断层两盘岩石沿断裂面的相对错动称为断层位移。 234.​ 正断层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235.​ 逆断层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 236.​ 平移断层 两盘沿断层面走向相对水平错动的断层。 237.​ 阶梯状断层 由许多产状大致平行的正断层沿着同一个方向呈阶梯状下滑而形成的断层组合,因其形如下降的台阶,故称作阶梯状断层。 238.​ 地堑和地垒 是由两条或两组走向大致平行但倾向相反的断层所形成的断层组合。 239.​ 叠瓦状构造 由一系列产状大致平行的逆断层所组成,其老岩层依次叠覆于新岩层之上,状如叠瓦,故称为叠瓦状构造。 240.​ 擦痕 擦痕,摩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断层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称为擦痕。 241.​ 摩擦镜面 局部平滑而光亮的表面称为摩擦镜面。 242.​ 阶步 断层面上往往还有与擦痕方向垂直的小陡坎,其陡坡与缓坡呈连续过度。 243.​ 断层岩 断层带中因断层而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类称为断层岩或构造石。 244.​ 断层崖 较大规模的断层,在山前往往形成平直的陡崖。 245.​ 断层三角面 断层崖如被沟谷切割,便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陡崖。 246.​ 地震 是地球或地壳的的快速颤动。 247.​ 震源 地震时,地下深处发生地震的地区。 248.​ 震源区 实际上震源是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地区。 249.​ 震中 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 250.​ 震中区 震中也是有一定范围的,称为震中区。 251.​ 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252.​ 震中距 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站的地面距离。 253.​ 震源距 从震源到地面任一地震台站的距离。 254.​ 震级 是指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 255.​ 烈度 是指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256.​ 构造地震 由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震。 257.​ 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 258.​ 陷落地震 易溶岩石被地下水溶蚀后所形成的地下空洞,经过不断扩大,上覆岩石突然陷落所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 259.​ 诱发地震 由于某种认为因素的激发作用而引起的地震。 260.​ 地震断层 由地震作用在地表产生的断层。 261.​ 矿产 泛指自然界里一切埋藏于地下的可供人类利用的矿物或岩石资源。 262.​ 矿床 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其中所含某些物质成分的质和量符合一定经济技术条件的要求,并能为国民经济所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263.​ 矿石 是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的矿物集合体。 264.​ 品味 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 265.​ 成矿作用 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的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266.​ 内生成矿作用 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形成矿床的作用。 267.​ 外生成矿作用 主要由太阳能的影响,在岩石圈上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导致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作用。 268.​ 变质成矿作用 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矿床的作用。 269.​ 非金属矿产 可以提取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或可以直接利用的非金属矿物及其集合体的矿产资源。 270.​ 储量 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利用的矿产资源量。 271.​ 成煤作用 从植物遗体的堆积到形成煤层的转化过程。 272.​ 腐泥化作用 从低等植物及其他生物遗体沉积到形成腐泥的作用。 273.​ 成岩作用阶段 当泥炭或腐泥被泥沙等沉积物覆盖后,在上覆沉积物的静压力作用下,泥炭,腐泥逐渐失水,压实,固实,挥发分相对增高,泥炭和腐泥分别逐渐转变成褐煤和腐泥褐煤,这一作用过程称为煤的成岩阶段。 274.​ 变质作用阶段 当褐煤层沉降到更深处时,受到继续升高的温度和不断增大的压力的作用,褐煤的内部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如颜色加深,光泽增强,挥发分减少,含碳量增高等,结果褐煤就逐渐转变为烟煤,无烟煤,这一变化过程就是煤的变质作用阶段。 275.​ 石油 以液态形成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276.​ 天然气 通常是指储存在地下岩石空隙中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277.​ 油气藏 是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对象。 278.​ 生油气层 是指具备生油条件并且能生成一定数量的油层。 279.​ 储油气层 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石。 280.​ 盖层 是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 281.​ 圈闭 进入到储集层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而在储集层这一局部地区聚集起来,这种聚集油气的场所称为圈闭。 282.​ 运移 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由于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其进入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 283.​ 核能 是指核燃料经过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284.​ 地热能 是指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 285.​ 地热区 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热异常区,称为地热区。 286.​ 生物质能 是指用植物或动物的能量作为能源。 287.​ 环境 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空间和物质基础,简单来说这种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一个系统称为环境。 288.​ 气象灾害 是指由气象要素变化而引起的自然灾害。 289.​ 大气污染 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本底含量,对人体,动物植物和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大气状况。 290.​ 水体污染 是指排入的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超过了一定的指标以及水的自净能力,结果对人体,动植物等产生危害的水质状况。 291.​ 人为污染 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给水体造成的污染。 292.​ 种群 是指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 293.​ 群落 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94.​ 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以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 295.​ 森林生态系统 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他不仅对于全球的环境具有调节作用,而且是生物圈中生物量最主要的储存场所。 296.​ 生态平衡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不断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297.​ 地质环境 主要是指固体地球表层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给人类所提供的环境。 298.​ 地质环境的容量 指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299.​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即地质环境受人类干扰后,对这种干扰所做出的反映。 300.​ 地质灾害 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收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301.​ 直接地震灾害 是指由于强烈地面震动及地震产生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损失。 302.​ 间接地震灾害 指因强烈地震引起的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水坝,河堤决口,或发生海啸而造成的水灾,以及未熄灭的火源,燃气管道泄漏或电线短路引起的火灾等。 303.​ 地震预报 是人类与地震灾害作斗争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防震抗灾的依据。 304.​ 临震预报 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目前主要是通过地震前兆的分析来进行研究。 305.​ 崩塌 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迅速的向坡下垮落的现象。 306.​ 滑坡 指斜坡上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的向下滑动。 307.​ 泥石流 是突然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308.​ 地面沉降 是指主要的认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岩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地质现象。 309.​ 地面塌陷 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表形成塌陷坑洞的地质现象。 310.​ 土壤流失 指土壤或土体的水力,风力和重力作用下被冲刷,剥蚀和吹失的现象,其中以水的侵蚀最为显著。 311.​ 沙漠化 指原来的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改变过程。 312.​ 次生地质环境 由于工业生产或其他活动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会严重损坏人体健康,受污染的环境称为次生地质环境。 313.​ 地域分异 指地球表层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或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方向或其他一定方向,分异成相互有一定差别的不同等级单元的现象。 314.​ 地理环境 指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的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15.​ 陨击作用 即陨石撞击作用的简称,是指宇宙空间中的陨石高速撞击到地面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 316.​ 地温场 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 317.​ 地热异常区 地表热流值或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平均值或背景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
本文档为【地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1046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3
浏览量: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