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赏析

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赏析

举报
开通vip

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赏析 “计官之鉩”玉印,战国,印面 1.8×1.8cm,通高 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 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 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 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 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

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赏析
“计官之鉩”玉印,战国,印面 1.8×1.8cm,通高 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 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 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 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 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 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 楚地为多。20世纪 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 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 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 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 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苏意”玉印,汉,印面 2.4×2.4cm,通高 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 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 如飞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汉,印面 2.3×2.3cm,通高 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 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 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淳于蒲苏”玉印,汉,印面 2.3×2.3cm,通高 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淳于蒲苏”四字。 其青玉材质中有天然黄色细纹绺散布,形如腾空之烟,青黄相混相映,美丽异常。 此印印面之工整端庄,篆刻之精细,几乎无出其右,即使以石质印材篆刻,若达到如此 的艺术效果也须有相当的造诣,何况汉代于坚玉之上琢造精妙的篆文。其篆刻艺术之精湛动 人,令人过目难忘。 “应衢”玉印,汉,印面 1.4×1.4cm,通高 2.0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印文满 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 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 此印玉色纯净,通体一色,光亮莹润,托于掌中,似有丝丝凉意沁入,令人爱不释手。 以牧畜作为印钮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权到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官印特征,铜质居多,史 籍中记有金印,所见实物则常以铜鎏金者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钮以驼钮最多,十六国时期 有马钮,均为各时期中央政权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私印则仅见羊钮玉印,且实物数 量极少,此印即其中至为精美的一方。 “异”玉印,汉,印面 1.9×1.9cm,通高 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左起横读“异”二字。印文劲秀, 印面布局和字体风格与东汉标准的铜铸两字私印风格一致。印身遍布土沁花纹,如黑绿大理 石纹,青玉微露,原色虽被罩而并不伤其美,反而增其雅。 “妾繻”玉印,汉,印面 2.0×2.0cm,通高 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繻”二字。印钮之 下及印台立面上棱处各有弦纹一周,做工精致。玉质青白,光照如镜,润滑如冰。“妾”为 古代女子自我谦礼之称,入印后单缀其名,此为两汉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 此印笔意具纤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王武”玉印,汉,印面 2.3×2.3cm,通高 1.8cm。 汉代私印,以黄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 读“王武”二字。印身通体青黄,青者淡然若隐,黄者如浸非覆,浑然天成。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兵器上即可见到鸟虫书,且多鎏金,别致而精美,彼时尚无 此书体名称。其文字起笔或像鸟首,或形体如蠕动之虫身,后人因其形而定名。 汉代以鸟虫书体入印者多为玉印,此印文字横笔作鱼形,竖笔似蚓,篆势舒展,意态灵 动,文字结构与布局之微妙、篆刻之精跃然目前。 “田莞”玉印,汉,印面 2.3×2.3cm,通高 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田莞”二字。印文舒展, 为标准的汉印文字篆法,“田”字笔画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笔画较多,占印面位 置略宽,两字布局充盈印面,视觉效果协调、端庄而平稳,这种印文的布局在西汉中期以后 的两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见。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岁月久远使然。 此印之风格常见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印,印面属私印中较大者。印钮顶较宽,这一局 部与其它汉玉印略有区别。其整体琢造工艺简约,形态古朴。 “赵憙”玉印,汉,印面 2.2×2.2cm,通高 1.2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印身比 其它汉玉印低矮。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 似移似驻。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 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 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绩平”玉印,汉,印面 1.2×1.2cm,通高 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印文为 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绩”字右下两点笔画由窄变宽,撇向两边,底部横平加宽,恰如东 汉铜铸私印同样的印文;“平”字上部紧凑,竖笔下行后再横拉,转成较大弧形后再曳向印 面一角,这也正是东汉私印中印文末笔的典型处理方式。 龟形印钮背饰环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龟身以四足撑起,首微上抬,似欲爬行。此类 形态的龟钮只在新莽时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是具时代标志性的造型。 此印白玉通体一色,润泽细腻,光莹而不暴露,材质与制作俱佳,是汉代玉印中的至精 至美之物。 “潘燕”玉印,汉,印面 1.9×1.9cm,通高 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潘燕” 两字等距并列,单字间架与两字布局十分匀称,印文字口较浅,使文字体势在琢造时更易得 以流畅的表现,可见汉代制印者之匠心。青玉材质只在印钮顶部向下处与印面少处尚可见到, 通体大部分遭到较强的侵蚀,造成表面大片脱落,令人赏鉴时不禁扼腕。 “张隆私印”玉印,东汉,印面 1.6×1.6cm,通高 1.5cm。 印白玉质,琢造,瓦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张隆私印”四字,字等 距,田字布局。印钮较高,状如覆瓦。印材为白玉,质如凝脂,通体无瑕,玉色皎洁,晶莹 夺目,堪称玉印精品。 此为东汉私印。两汉姓名私印,姓名为两字者,直接作为印文的居多,印面为左右布局。 姓名为三字的左右布局亦属常见,三字者如欲使印面呈田字布局,往往加缀“印”字。“私 印”或“之印”二字常用作两字印文的补充文字,但多用于铜铸私印。此印琢造坚玉不惜工 本,使印文达到如此纤细、柔美而精密的程度实为罕见,足以表现汉世琢玉工艺水平的高超。 “赵婴隋”玉印,汉,印面 2.1×2.1cm,通高 1.5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赵婴隋”三字。“隋” 字上右侧部一撇左出,为汉篆入印的变化。印文笔画浅细流畅,似笔锋游过。印材极佳,碧 玉微青,通体一色,光润异常。其色淡绿如新潭之水,清澈悦目。 “杜安居”玉印,印面 1.6×1.6cm,通高 1.0cm。 此为东汉私印,墨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杜安居”三 字。印文有如铸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为汉印,尤其类似东汉铜铸单面姓名私印之风格。 “安”、“安居”、“安汉”、“安世”、“安成”、“安国”等是两汉时期男子取名的常用字。此印 玉色黑如墨如炭,光如髹漆,惟质含石性。 “杜元”玉印,东汉,印面 2.3×2.3cm,通高 1.5cm。 此为东汉私印,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杜元”, 两字并列。“杜”字的“木”字偏旁上横笔直接转折,下横笔转折似圆肩,此印文具有直接 书写文字的笔意,“元”字则是小篆的标准字体。此印玉色黄而闪青,土沁黄斑如枯叶覆地。 “郭徹”玉印,东汉,印面 1.9×1.9cm,通高 1.3cm。 印白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郭徹”二字。二字为标准 汉印篆法,印面布局极具法度。 此为东汉私印。汉代玉印与同时代的铜铸印因工艺不同,其印文一般可通过拓本得以辨 别,而“郭徹”玉印文字却与铸造印的文字风格相似。此印玉质总体清透,光泽温润,旧时 有人称其“较羊脂白微青”,“白如美人睛”。印台部分横向裂伤有土沁,并一角、一边有伤 缺。 此件玉印旧藏陶北溟处,后归焦振青,再归倪玉书,终入藏于故宫博物院。 “尹让”玉印,东汉,印面 2.1×2.1cm,通高 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尹让”二字, 两字并列。“尹”字上部紧凑,曳笔垂长;“让”字笔画较繁,笔道等距排列,印面布局舒展 精神。此印玉色淡青发白,如春水初漾,清莹可观,部分质地微微闪黄,黄如淡色豌豆泥, 又如水浅见底,玉色天成,不可多得。 “妾徼”玉印,东汉,印面 2.1×2.1cm,通高 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徼”,二 字并列,其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饰,台面向上 敛成斜坡状,并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满阴琢的雷纹。印体土沁,满布斑点,斑色如干叶 之黄。 在两汉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时有所见,以铜铸印居多,玉琢印少见。铜铸者多为两面 印,一面铸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铸称“妾某”。玉质女史佩印目前仅见印面琢治“妾某”二 字者。 “王尊”玉印,东汉,印面 2.4×2.4cm,通高 1.9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起横读“王尊”,两 字并列,所占印面不等,明显地考虑到入印文字的具体结构。印玉色淡青,内含隐现的片片 白色,如云布天空,印身两侧有黄色带状相连,浮于本色之上,似凝似行。 汉印文字绝大多数以小篆书体为基础,由于是铸造、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后的字体风 格与直接书写有所不同,故又特称之为“汉篆”,这在两汉其它铭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现。此 印印文笔道纤细圆转,伸展舒缓,如直接书写一般,笔意表现强烈。 “荆王之玺”玉印,明,印面 2.6×2.7cm,通高 2.3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覆斗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荆王之玺” 四字。印顶平面,琢兽纹,印台四侧斜面,每面阴琢双桃纹。此印印体较大,材质极佳,遍 体一色,如冰糖冻般光润透亮。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荆王”名刘贾,本是刘邦同族,楚汉之 际为汉将,随汉王刘邦辗转征战,屡立战功。汉并天下后,为保有天下,汉高祖六年(公元 前 201 年)开始去异姓王,以异姓功臣为侯,封同姓王,其中刘贾被立为荆王,镇淮东 52 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 196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进攻荆王之地,荆王刘贾败走富 陵,为布军所杀。于是高祖亲征,击破黥布。十二年(公元前 195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 镇荆王故地。 《秦汉印统》中有一方“刘贾”玉印和另一方“荆王之玺”玉印与此印类似,均被收入 清宫内府,皆应是托名之作。 “元城王章”玉印,明,印面 2.1×2.1cm,通高 1.8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元城王章”四字。此印印体极 为方正规整,印材绿黄相杂,青绿中黄斑点点成片,如秋雨中飘落的黄叶。 此印为明代托名三国时魏国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元城王”本为曹魏政权封王,名 曹礼,曹操之子。公元 220 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政权,建元黄初。黄初二年(221 年),曹 礼被封为秦公,以京兆郡为国,三年(222年)改封为京兆王,六年(225年)改封为元城 王,太和三年(229年)薨。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礼之后,六年 (232年)改封梁王。 “安陵君印”玉印,明,印面 2.1×2.1cm,通高 1.55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陵君印”四字。印钮兽 大头,巨口,盘卧,神态威慑。印材黄斑片片,与土沁不同,如变色飞云。 此为明代托名琢制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伪托战国封君玺印。战国时期封“安陵” 君者有两人,一为楚国封君,名“坛”,《战国策·楚策一》记楚宣王时封,《说苑·权谋篇》 记楚共王时封,作安陵缠;一为魏国封君,未名,封地仅五十里,《说苑·奉使篇》记作鄢 陵君,《史记·魏世家》记作安陵氏。 今天,能见到的明末清初印章作品的印拓大大多于实物,清中期以后印章的实物遗存 数量则很大。从文物收藏与欣赏的角度看,明代及清初的玉印精品实物即使并非凤毛麟角, 亦属罕见之物,这批明代托名琢制之印还是仰仗了皇家的收藏之力。它们的琢制工艺精湛, 流光溢彩,具有明清特有的玉印风貌,纹章焕然,合以有关印文的历史知识,无论收藏还是 鉴赏,都确是一种令人陶然的文化享受。 “望诸君”玉印,明,印面 2.05×2.1cm,通高 1.9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兽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望诸君” 三字。印钮为一正面圆头神兽,脊背平展,四足撑地,欲前行状。印材白润,皎洁无瑕。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望诸君”本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封君,名 乐毅。《史记·乐毅列传》载:“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 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 后有乐毅。” 乐毅在赵国时已显露军事才能,后离开赵国前往魏国,又作为魏昭王使者至燕 国,燕昭王任他做亚卿。燕与齐两国有旧仇,此时齐国又与秦国争胜,诸侯都害于齐愍王的 骄暴,皆愿与燕联盟伐齐。于是燕昭王起兵,拜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也以相国印授乐毅。 乐毅于是并统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几乎将齐国灭亡,遂成一代名将,燕昭王 因此封乐毅为昌国君。燕昭王的继任者燕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即有矛盾,继位后疑忌乐毅, 派骑劫替换他为将。乐毅恐被加害而逃往赵国,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 警动于燕﹑齐。后来齐国名将田单与骑劫战,大破骑劫于即墨城下,追亡逐北,直迫于燕境, 将被占领的齐城全部收复。燕惠王责备乐毅避亡到赵国,乐毅回致的《报遗燕惠王书》载于 《史记》,成为历史名篇。乐毅终不复出,殁于赵国。 “华阳君印”玉印,明,印面 2.05×2.1cm,通高 2.3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兽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华阳君印”四字。印钮兽身 肥壮,颈短粗,鬃鬣披散,尾卷贴,细琢如花,意态威猛。印材洁白,如罩冰雪,在白玉中 也属罕见,又琢造精良,造化更兼人工,曲尽其美。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华阳君”本为战国时的封君,战国时期 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赵国的封君冯亭。冯亭本是韩国上党郡守,秦国进攻时,他以上党 归赵求全。赵惠文王在平原君赵胜的耸恿下贪利接收上党 17城,并封冯亭为华阳君。秦军 劳而无功,迁怒攻赵,赵国大受损失,“利令智昏”典故因此出。另一为秦国的封君芈戎。 芈戎本楚人,《史记·穰侯列传》载:“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芈八 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焻; 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公元前 299年,秦攻取楚国新城后,又封芈戎为新城君。芈戎 以外戚关系而成为封君。 “安武君”玉印,明,白文印印面 2.8×2.7cm,通高 3.4cm。朱文印印面 2.5×2.5cm,通高 2.1cm。清宫旧藏。 “安武君”玉印有两方。其中白文印青玉质地,辟邪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 篆书,右上起顺读“安武君”三字。印钮为神兽辟邪,瞠目呲口,踞地扭身,动感强烈,印 材色青有斑。另一方朱文玉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印身琢有美丽的勾莲纹饰, 碾琢精致,印材青绿如夏日山中潭水。 此两印皆为明代托名秦汉之际封君玺印之作。二印假托内容相同,琢造时间应相距不远。 印文中的“安武君”本为秦汉之际的封君,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秦相赵高。《史记·秦 始皇本纪》载:“二世皇帝享国三年。葬宜春。赵高为丞相安武侯。”另一为刘邦。《史记·绛 侯周勃世家》:“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 战国与秦汉之际的封君有称为“侯”者,与汉世以降王侯及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 的侯爵不同。战国时楚国楚顷襄王时的封君有“夏侯”、“州侯”,都是王的近臣。秦国公孙 绾封蜀侯、魏冉封穰侯、范睢封应侯、吕不韦封文信侯、嫪毐封长信侯,都属封君之列。 “马服君印”玉印,明,印面 2.1×2.0cm,通高 1.5cm。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马服君印”四字。印台上敛如 丘,印材色青,光泽若隐如蜡。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马服君”为战国时赵国的封君,名赵奢, 本“赵之田部吏也,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又善于用兵。《史记·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 269年),“秦﹑韩相攻,而围阏 与。赵使赵奢为将出击秦军,大破秦军阏与下,赐号为马服君”,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 同位,一度使秦国不敢正面。十年之后,秦赵再战,此时赵奢已死,廉颇为将,范睢使反间 计于赵,赵孝成王中计,以赵奢子赵恬代替廉颇统军与秦军战于长平,秦国则暗调名将白起 到前军为上将军,大破赵军,赵军前后死者达 45万人。“长平之战”酿成巨祸,赵恬“纸上 谈兵”也从此成为典故。 “安平君”玉印,明,印面 2.05×2.1cm,通高 1.73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覆斗钮无穿孔,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安平君”三字。印 材白如柚瓤,色泽光莹。 此印为明代托名战国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安平君”本为战国时期的封君,战国时 期得此封号者有两人。一为赵国的赵成。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 295年),公子章争位,公 子成与李兑起兵入,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后不肯解王宫之围,赵武灵王因此落得饿死 的结果。《史记·赵世家》载:“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另一为齐国的田单。 燕将乐毅破齐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数城固守。田单使反间计,燕国以骑劫替乐毅统军,燕 军日久亦怠。田单养精蓄锐,于公元前 279年某日深夜大施火牛阵,又以五千精兵随后衔枚 进击,城中鼓噪,声动天地,燕军大骇,兵败如山倒,齐人追亡逐北,杀燕军统帅骑劫。原 燕军占领的城邑都叛燕而归田单,齐军兵士日益增多,乘胜追击至燕境,七十余城皆复归齐 国。“乃迎襄王于莒,入临菑而听政”。齐襄王因战功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信成君印”玉印,明,印面 1.9×1.9cm,通高 1.5cm。清宫旧藏。 印黄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信成君印”四字。印台较高, 小鼻钮,印材黄如覆尘,备显古雅。 此印为明代托名秦汉封君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信成君”本为楚汉之际的封君,名郦商。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 千。沛公略地至陈留,六月余,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岐。从攻长社,先登,赐爵封信成 君”;“项羽灭秦,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商爵信成君”。郦商随汉高祖征战,战功卓著。汉 并天下后,他因病不再理事。及高后崩,大臣诛诸吕,是岁郦商卒,谥为景侯。 “殷王之玺”玉印,明,印面 2.1×2.1cm,通高 1.6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殷王之玺”四字。印材青 灰,布满斑点。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殷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司马卬, 原为赵将,项羽立其为王。《史记·项羽本纪》:“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 王,王河内,都朝歌。”汉二年(公元前 205年)三月,汉王刘邦自临晋渡黄河,攻下河内 地,俘虏殷王司马卬,置其地为河内郡。三年(公元前 204年)夏四月,楚汉大战彭城,汉 军大败,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 “西魏王宝”玉印,明,印面 2.1×2.1cm,通高 1.4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西魏王宝”四字。 此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西魏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魏豹, 原是魏国公子,其兄名魏咎。陈胜***反秦,派魏人周市徇魏地。攻下魏地后,周市认为应 迎立魏国王室后人为魏王以赢得人心,于是陈胜以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反击攻破陈胜军, 进兵击临济,魏咎被困自杀。魏豹逃到楚军中,得援军数千人,复攻魏地。此时项羽已破秦 军,章邯投降,魏豹又被立为魏王,引军随项羽入函谷关。汉王元年(公元前 206年),项 羽封诸侯,欲占有梁地,于是迁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汉王定三秦,魏豹降汉。 刘邦在彭城战败后,魏豹又叛汉,汉王遣韩信击败并俘虏魏豹,豹又随汉军守荥阳,后再次 受到楚军围攻。同守荥阳的周苛等人认为魏豹反复无常,是潜在的危险,遂杀魏豹。 “河南王玺”玉印,明,印面 2.2×2.2cm,通高 1.9cm。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覆斗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河南王玺”四字。印身如覆 盖斗形,斜面较宽,印材质粗。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河南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申 阳。《史记·项羽本纪》载:“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 阳为河南王,都雒阳。”西汉二年(公元前 205年),汉王刘邦东略地,河南王申阳降,其地 置为河南郡。 “韩王之玺”玉印,明,印面 2.3×2.3cm,通高 2.65cm。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辟邪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韩王之玺”四字。印钮琢辟 邪神兽,独角巨目,扭首睥睨,两前足踞地,身背后向下倾斜,借势于印材。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或汉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韩王”本为楚汉之际或汉初 的封王,其时有三人得此封号。最初,项梁借名立诸王,燕、齐、赵、魏皆已立王,唯韩落 后,于是立韩公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后项羽杀之。在楚汉相争的战乱年代,项羽所 立诸王均徒具其名,随着征战忽东忽西,实际皆未立足稳定。汉王刘邦定三秦、并关中,将 东出击楚,于是项羽又以吴令郑昌为韩王拒汉。汉王二年(公元前 205年),刘邦使韩襄王 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三年(公元前 204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 周苛等守荥阳,被楚打败,孙信一度降楚,后得逃走复归汉,汉仍以他为韩王,从高祖定天 下。汉王六年(公元前 201年)十二月,徙韩王信于太原。此时,匈奴冒顿兵力强大,骑兵 三四十万,夺取黄河以南地。七年(公元前 200年)秋,匈奴进军围困马邑,而此时汉廷也 发兵来救,怀疑韩王信谴使求和于匈奴是有二心,使人责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 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高祖亲自率军进击,破信军于铜鞮,信逃入匈奴部族。汉军轻 进被围,成“平城之围”,后双方议和罢兵。十一年(公元前 196年),信与汉军再战身亡。 “太原王玺”玉印,明,印面 2.25×2.25cm,通高 1.95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太原王玺”四字。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所谓“太原王”本为汉文帝时的封王,名刘参, 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三年(公元前 177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于是当时诸 子皆立为王。其中刘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恒另一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 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刘参,参号遂易为代王。刘参立 17 年,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 162 年)卒,谥为孝王。 “江夏王章”玉印,明,印面 2.1×2.1cm,通高 2.2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羊钮。印文字体为篆书,朱文,右上起顺读“江夏王章”四字。印钮为一曲 腿侧卧的小羊,意态恬静。印材白玉无瑕,光亮耀目。 此印为明代托名南北朝时期封王玺印之作 。印文中的“江夏王”在南北朝时有数人。 一是宋武帝刘裕之子、少帝之弟刘义恭,元嘉元年(424年)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一度 权倾一时,永光元年(465年)秋八月被诛。二是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二子,名萧锋,字宣颖, 齐建元元年(479年)夏四月,萧道成称帝,封萧锋为江夏王。三是齐明帝萧鸾第三子,名 萧宝玄,字智深,建武元年(494年)十一月封江夏(郡)王。四是陈文帝陈蒨第九子,名 陈伯义,字坚之,天嘉六年(565年)立为江夏王。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族弟,名拓跋 吕,初因跟从拓跋焘平凉州有功,封江夏公,委以朝政,极受尊重。卒后赠江夏王,陪葬金 陵。 “中山王宝”玉印,明,印面 1.4×1.4cm,通高 1.5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辟邪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中山王宝”四字。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中山王”本为汉代封王,名刘胜。汉景 帝三年(公元前 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 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遂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举兵反,汉廷斩晁错以谢七 国,而七国图谋不退。景帝遣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率兵破七国。六月,诏立皇子刘端为 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此外,还有一方“中山王宝”玉印与此印类似,印面略显长方形,也被收入清宫内府, 亦属托名之作。 青玉“五经萃室”印,清乾隆,印面 3.2cm×3.4cm,通高 7cm。 印青玉质,长方形,蟠龙钮。印面篆书“五经萃室”。“五经萃室”与“八徵耄念之宝”、 “自强不息”印为一组,同贮于一木匣。 “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经常使用的宝玺。为了使用方便乾隆 帝下令制造了几十方“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与不同的宫殿名印合成组印,这是其 中的一组。五经萃室位于昭仁殿内,嘉庆二年(1797 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 经火烧过的痕迹。 太上皇帝之宝,通高 15cm,纽高 7.3cm,印面 22.5×22.5cm。 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 云龙纹紫檀匣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 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 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嗣 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 掌握于乾隆帝手中。 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 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的皇极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 汉文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 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 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 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 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 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 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 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 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 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乾隆十三年,创制满文篆法。为使御宝上的满汉文字书体协调,乾 隆皇帝特颁旨: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青玉“皇帝之宝” 四宝因在清入关以前就已使用,“不宜轻易”外,余二十一宝一律改镌,将其中的满文本字 全部改用篆书,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五宝。 二十五宝平时密藏于紫禁城交泰殿的宝盝中,一宝一盝。宝盝为两重,皆木质,制作精 美。宝盝置木几上,外罩绣龙纹的黄缎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二十五宝质地有金、玉、栴檀木,印纽有交龙、盘龙、蹲龙型制,雕制精美,同时也是 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典章文物。 皇后之宝,通高 10cm,纽高 6cm,印面 14×14cm,重 1800k。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 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 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外椟绘凤文。”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 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 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 镌字。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 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最后再由 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经过册封程序 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本文档为【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赏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562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7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5
浏览量: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