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举报
开通vip

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3-26 18:08:00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世纪期刊网-专业期刊论文原文服务网站★★ 【关于我们】 世纪期刊网专业提供中文期刊及学术论文、会议论文的原文传递及下载服务。 【版权申明】 世纪期刊网提供的电子版文件版权均归属原版权所有人,世纪期刊网不承担版权问题,仅供您个人参考。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 support@verylib.com 【网站地址】 世纪期刊网 http://www.verylib.com 【网上购书推荐商家】 当当网 卓越网 读书人网 京东IT数码商城 本次文章生成时间:2011-3-26 18:08:00 文章内容从第二页开始! 请将本站向您的朋友传递及介绍! Commentary on Different Views of Marxist War Concept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 不 同观 点述评 口 夏征难 内容提要:马恩列斯军事理论创立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其中的某些论点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并集 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一些基本问题的不同理解上。为把握马恩列 斯军事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并突出问题意识,本文从战争起源、战争本质、 战争性质、战争根源、人民战争、人与武器等方面,将国内外军事学术界对马 克思主义战争观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作了简要述评。 关键词:中外 马恩列斯 军事理论 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E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92(2007)01— 0121—19 作者:夏征难,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大校 马恩列斯军事理论,从 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 立并经列宁斯大林继承发展,迄今已历经 150多年。其间,尽管世 界发生了历史性的剧变,军事领域也出现深刻变革,但马恩列斯军 事理论却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 从20世纪30年代马恩列斯军事理论的早期传播至2005年,共发 表相关论文约五六百篇,论著近百部;前苏联及俄罗斯从 1918年 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战争的学说》至今,发表相关论文数百 篇,论著几十部;美英等国从 1915年出版《社会主义者与战争》至 2004年,发表相关论文约百篇以上,论著约80多部;日本从 1926 年翻译出版《战争和社会主义》至 1995年,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 论著约70多部。然而,随着马恩列斯军事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 外学者对其中某些论点出现了不同的看法,甚或有些观点受到不 同阶级及流派的怀疑甚或否定,它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战争 观等内容的理解上。为把握马恩列斯军事理论研究的基本脉络, 并突出问题意识,现将国内外军事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一 些有争论的基本问题及其有代表性的论点作一简要述评。 . 121 . 中目军■科学 2007年第1期 第20卷第1期 一 、关 于战争起源 问题 战争起源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前苏 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和尤金曾解释说,马列主义 认为战争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 产生并和社会的暂时条件相联 系的历史现 象。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学者提出,在原 始共产主义社会中氏族部落之间发生的武装 冲突,“虽然不是阶级间的战争,还是可以称 作战争的”。因为这时的武装冲突“几乎常是 整个部落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武装斗争”。这 种战争与阶级社会 中战争的相 同之点“在 于 它们同是以有组织的武装力量,一群人压迫另 一 群人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②。20世纪 70 年代,前苏联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 国出版的《辞海》和90年代的《中国军事百科 全书》中的“战争”词条都认为,战争是私有制 和阶级社会的产物。在20世纪80年代,战争 起源问题又成为马克恩主义战争观争论的热 点之一。其中,围绕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有关战争起源的论述,大体有两种观点: 一 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但 没有作过“战争起源于私有制和阶级”的论 断,相反却阐明原始社会存在战争,主要源于 经济利益冲突。有学者③认为,马克思、恩格 斯在许多重要的著作中都科学、系统地论述了 原始社会的战争,并据此深刻揭示了战争的起 源和本质。其一,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 会)一书摘要》中,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原始社 会存在着战争,并说明在原始社会战争是由物 质利益的冲突引起并为其服务的。之后,马克 思在《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 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中所肯定 的内容与上书的内容一脉相承。其二,恩格斯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说明:一 是原始人在本群体内部是平等和和平相处的; 二是对外冲突由战争来解决,部族间存在着频 · 122 · 繁的战争;三是战争的残酷程度是动物的群斗 没法比的;四是战争缓和(激烈)的原 因是经 济;五是战争与阶级、国家无必然联系,它产生 于阶级和国家之前。其三,列宁高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了恩 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重 要著作,并认为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 的。既然如此,当然也就肯定了其中关于原始 社会战争的有关论述。至于列宁关于“私有 制引起 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等论 述,以及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提 出的“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观 点的改造,都是特指阶级社会的战争,而不是 指整个人类社会 的战争,也不是指最早的战 争。此外,列宁所讲的是帝国主义条件下战争 的起因,而不是讲整个战争的起源,应把战争 的起因即战争发生的原因,同战争的起源即战 争开始发生的根源区别开来。在斯大林的著 作中,也没有发现否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 始社会存在战争的论述。其四,毛泽东关于战 争“从私有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等论 述,从字面上看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战争 起源的说法是有差别的,但毛泽东在这里主要 不是论证战争的起源问题,因为它既没有以科 学的事实对战争产生何时展开论证,更没有以 任何论据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提出异议。 也有学者④认为,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战 ① 参见[苏]罗森塔尔、尤金合编:《简明哲学辞 典》,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② 叶蠖生:《关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有没有战 争问题的补充说明》,载《学习》,1950年第2卷(1), 26页。 ③ 曾庆洋:《对战争起源问题的几点看法》,载 《军事卷通讯》,1983(24);毛振发:《为战争起源问题 正本清源》,栽《学术论坛》,1983(5);房立中等:《对 “战争”定义的质疑》,载《史前研究》,1985(3)等十多 篇文章均持这种观点。 ④ 参见邓锋:《对(为战争起源问题正本清源> 一 文的异见》,载《学术论坛》,1984(3)。 夏征难: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军事述评 争,主要源于私有财产。按马克思主义对战争 的论述,把原始社会分为前期和后期。在原始 社会后期,人类在经济上有了重大突破,出现 了不很丰富的剩余产品。人们在生产、社会分 工和交换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 了私有财产。 出现私有财产后,才有可掠夺的多余财富,使 战争有了更加明确的目的,即社会集团既可用 战争来保护其利益,又可用战争来获取利益。 随着私有财产向私有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变化,战争也发生 了蜕变,成了纯粹的掠夺。因此,战争是随着 私有财产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私有财产和阶级 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一贯把战争 看做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有学者① 认为,唯物史观把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归结于 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从而提供了寻找战争起源的钥匙。其一,马克 思于1878年写的《马 ·柯瓦列夫斯基(公社 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 书摘要》和 1880年底至1881年初写的《路易 斯 ·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对 原始社会战争问题的涉猎大都属于未及批判 改造的摘录。马克思虽然十分重视摩尔根有 关原始社会问题的学术贡献,但他曾打算运用 唯物史观 系统评述摩尔根等人的研 究成果。 由于马克思未及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阐述摩 尔根等人的研究成果,未及在这一领域写出系 统的著作,因而只能通过其研究古代社会历史 所作的摘要性笔记,透露其许多宝贵的思想和 深刻的观点,却不可能对此作进一步的系统阐 发。其中,马克思在两篇《摘要》中有关原始 社会战争问题的摘录,至多只能看作一些零碎 且带有摩尔根等人遗迹的思想材料,不应简单 地将之充作马克思对原始社会战争问题的论 述。其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 起源》中,通过剖析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一般 过程深刻揭示了战争的起源。恩格斯的《起 源》虽广泛利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研究 成果,但又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了批判探 讨,并通过增加 自己研究的新成果,大大超过 了《古代社会》。恩格斯虽在论述母系氏族问 题时使用了战争称谓,但容易被忽略的是,其 中所主要涉猎的是有关阶级战争的论述。特 别是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起源》全书的“野 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一章中,通过探讨私有制 和阶级产生的原因及其一般过程,涉猎并揭示 了战争的起源。概言之,恩格斯在《起源》中 尽管对原始社会的暴力冲突使用了战争的称 谓,但不应或不能将之视为对战争起源问题的 论述,因为一是《起源》仅借用战争的称谓描 述了原始社会暴力冲突的外在形态,而未及深 刻触及其内在的经济政治根源;二是《起源》 虽把原始社会的暴力冲突也称为战争,但同时 也提出了“现在进行的战争”、“掠夺战争”等 有关阶级社会战争的概念,并将暴力冲突与阶 级战争作了本质上的区别;三是《起源》虽广 泛利用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包括所谓原始社 会的战争问题,但重点论述的则是阶级战争; 四是《起源》虽对战争起源问题作了涉猎,但 主要是为了探求战争发生的根源,而非形似战 争的暴力冲突发生的时间;五是《起源》研究 国家起源的方法昭示我们,国家只有发展成熟 后才能成为其自身,不能将其前身与其本身混 为一谈,研究战争起源问题也是如此,即应从 战争的社会本质方面把握其发生的经济根源。 其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理论,坚持从战争与私 有制和阶级的内在联系中考察战争。他不仅 多次提出“战争同私有制基础不矛盾,而是这 ① 陈舟:《战争的起源与战争本质》,见《军事辩 证法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夏征难:《马 克思恩格斯战争起源学说勘正》,载《国防大学学 报》,1992(1—2);夏征难:《马克思恩格斯战争起源 学说再勘正——兼答朱英才同志》,载《国防大学学 报》,1994(6)等十多篇文章持这种观点。 · 123·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1期 第2o卷第1期 些基础的直接的和必然的发展”等论述,而且 还根据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阐述了战争与现 代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联系,深刻揭示了现 代战争的根源。其四,毛泽东关于“战争—— 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 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 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 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④的论述,是对 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起源和战争本质理论进 一 步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虽然没用大量史 实对战争起源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证,但其关于 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 了的”论断,则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马克思主义 战争起源学说的核心观点,是通过透彻把握马 克思主义战争起源学说的深刻底蕴而作的一 个科学抽象,它不仅概括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 于战争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必然产物的观点,而 且进一步揭示了战争与私有制和阶级统治间 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以及阶级社会的战争与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战争的本质区别。 前苏联有学者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一 定的阶级对抗形态所固有的社会发展的客观 规律中,找到了了解战争发生原因的关键。在 有阶级以前的原始公社制度下不存在发生战 争的根源和原因,因而氏族、公社间和部落之 间的武装冲突就其实质来说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战争。“马克思恩格斯证明了只有生产资 料私有制的出现,和由此决定的统治阶级的代 表占有剩余产品的可能性产生了社会的对 抗”。使战争成为剥削国家正常的职能。显 然,一般战争尤其现代战争产生的最深刻的原 因,就“存在于战争的经济基础之中,首先存 在于对抗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性质和水平与 生产关系之 间的矛盾之 中”②。也有 学者提 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 阐明,“人类社会中的战争不是永恒的现象, 产生战争的根源,蕴藏在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 的私有制中,战争是社会发展到出现了剥削阶 . 1 24 . 级和被剥削阶级时才产生的”⑨。恩格斯指 出,武装斗争随着阶级的产生经历了一个质变 过程。在原始社会制度下,没有阶级的私有 制,没有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部落和氏族之间 的武装冲突不可能称之为战争,因为它们不是 由社会关系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只有产生了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裂成阶级以后,才出 现了为着剥削阶级的利益的现代意义的战争。 恩格斯强调指出,古代氏族组织的瓦解,形成 阶级和国家,是引起战争的原因。 马克思主要是在 1878年写的《马 ·柯瓦 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 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和1880年底到1881 年初写的《路易斯 ·亨 ·摩尔根(古代社会) 一 书摘要》两本书中,恩格斯主要是在《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涉及原始社会 战争问题的。上述不同观点往往都以马克思 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作为根据,有时就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同一论述得 出截然不同 的看法。对此,至少应搞清这样几个问题: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战争起源的方法,究竟 是从形式逻辑的意义上,把凡符合战争某些属 性的现象都看做是战争,还是从辩证逻辑的意 义上,通过揭示战争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属性 把握作为社会政治性和暴力I 统一体的战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揭示战争本质论述战 争起源问题,还是通过阐释人类社会与动物群 斗的质的转变过程论述战争起源问题;马克思 和恩格斯论述战争起源问题的着眼点是划清 原始社会暴力冲突与阶级社会战争之间的界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171页,北京,人民出 版社 ,1991。 ② [苏]H.塔布诺夫等主编:《马克思列宁主义 哲学和军事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哲人等译,260 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⑧ [苏]阿·伊 ·巴宾著:《恩格斯军事理论观 点的形成与发展》,高效等译,230页,北京,解放军出 版社 .1988。 夏征难: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军事述评 限,还是划清原始社会战争与动物界生存竞争 之间的界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战争起 源的学说,主要是为了揭示战争发生的原因, 还是为了考证战争产生的时间;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所论及的战争产生最主要的原因,究竟 是私有制和阶级,还是私有财产,抑或是利益 冲突;马克思和恩格斯与摩尔根等人在原始社 会战争问题上的看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还 是基本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战争是人类 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战争是由来 已久的论述是否一致,哪种论述是战争起源问 题上的基本观点。同时,应注意从现存的实际 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战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探讨解决诸如既然战争是阶 级社会的必然产物,何以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 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战争等现实 问题 。 二 、关于战争本质 问题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 续”,是普鲁士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提 出的一个著名命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 曾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介,并通过批判地改 造,将之补充到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之中,作为 马克思主义考察每一战争意义的理论基础。 然而,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并用于战争,以及各 种核战略理论的问世,这个命题在中外受到了 程度不同的怀疑和否定。对“战争是政治的 继续”论断的怀疑、非难以至否定,最先来自 西方,集中表现在率先拥有核武器的美国。但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寻 找所谓继续称霸世界的手段时,又不自觉地恢 复和肯定了这一论断在战争尤其是战略指导 中的有效性。在前苏联,曾在斯大林逝世后围 绕核战争是否仍然是政治的继续的问题,展开 了一场此起彼伏的激烈纷争。若按赫鲁晓夫 一 勃列日涅夫 一安德罗波夫至戈尔巴乔夫三 个时期每次争论的基本结论看,大体经历了一 个否定 一肯定 一再否定的曲折过程。在中国, 也受前苏共中央总书记米 ·谢 ·戈尔巴乔夫 1986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作出世界大战不再是 政治继续结论的影响,于1987年围绕核战争 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的问题,在学术界展开了争 论。上述争论的主要论点包括: 一 是彻底否定“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论断 的“过时论”。这种所谓的“过时论”主要来自 美国和前苏联相当数量的甚至是颇有影响的 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美国,1945年 8月在 日 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后,1946年 出版的《绝对武器》一书认为,核武器是一种 无法防御的“绝对武器”。在核攻击面前,不 存在任何防御手段,因此发动核战争已不再是 一 种符合理智的政策选择了。该书的作者之 一 兼编辑的伯纳德 ·布罗迪写道:“迄今为 止,我们军事力量的主要目的一直是为了打赢 战争,但从现在起,我们军事力量的主要 目的 必须是为了防止战争,舍此几乎没有其他任何 有益的目的。”①这一观念很快被美国官方所 接受。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 1953年 12月向联合 国作的演说中公开宣称,由于核 武器是无法防御的,因而两个原子大国之间的 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并且这种战争有可能毁灭 文明。② 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顾问、哈佛 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的基辛格在《核武 器与对外政策》一书中说:“随着我们的原子 垄断的结束,全面战争,除了作为最后的手段 以外,已经不再是执行政策的工具。”③他还在 《选择的必要》一书中明确写道:“军事上的传 ① [美]伯纳德 ·布罗迪等著:《绝对武器—— 原子武器与世界秩序》,于永安等译,53页,北京,解 放 军出版社 ,2005。 ② 参见美国陆军军事学院编:《军事战略》,440 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 ③ [美]亨利 ·基辛格著:《核武器与对外政 策》,162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 】25·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1期 第20卷第1期 统看法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不过这种继 续是借助战争自己的适当手段实现的。这种 观点已经不再适用了。”①美国社会学家TH. w.沃尔夫更是直接针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提出:“核武器动摇了马列主义在战争与政治 的关系问题上向来坚持的原则。在导弹核武 器时代,使用核武器或用它来进行政治威胁, 是一件使人非常头痛的事情。”②美国国防大 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约翰 ·柯林斯在《大战 略》一书中写道:“有人深信,武力已不再是达 到政治目的的一种适当的手段 了。他们反映 了一九五五年签署梅瑙宣言的五十二位诺贝 尔奖金获得者所发表的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所有国家必须 决心摒弃以武力作为政策的最后手段。如果 他们不准备这样做,他们将自亡’。”⑧ 在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 60年 代初期,时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鉴 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作用,提出了应设法避免 核战争的思想。他认为,帝国主义把原子核能 用于战争目的,“这就根本改变了人们对未来 战争的性质和后果的概念”④。还认为,核爆 炸将毁灭一切生物,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设想在 世界文化中心的废墟上建立共产主义文明,并 主张把战争永远从人类生活中排除出去。之 后,前苏军内部刊物《军事思想》的编辑尼古 拉 ·塔林斯基少将认 为:“从军事技术观点 说,战争作为政治的工具已开始过时。”⑧并断 言:“诉诸热核武器的战争已不再成为一种政 治手段,而是一种民族和社会 自毁的工具。”⑥ 1979年,前苏联的政治学家布尔拉斯基在其 所著的《世界战争的预防与普遍和平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一 书中写道:“在核时代,战争的政治目的发 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战争的规模越大,越不 顾及重大政治考虑。”~1985年4月,前苏军总 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在《历史告诫我们要提高 警惕》一书中写道:“把热核战争看做是政治 的合理 的近 似 ‘合 法 ’的继 续便 是犯 罪。”⑧ 1987年 1月,前苏军原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在 · 】26. 《真理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曾公开引用前苏共 总书记米 ·谢 ·戈尔巴乔夫的话:“把战争看 做是实现政治的手段的陈旧观念已经过时。 在核时代,这种陈腐教条只能助长将导致全球 性战火的政治。”⑨同年 2月 16日,戈尔巴乔 夫在“莫斯科争取无核世界、争取人类生存国 际会议”上,第一次公开而明确地宣称:“在广 岛和长崎浩劫之后,世界大战就已不再是政治 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了。在核战争中,政治 的执行者本身也将被消灭。”@7月27日,前苏 军国防部长亚佐夫也在《真理报》上撰文说: “在积累着对人类自身具有危险的大量的核 武器储备的时候,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 目的的工具。”⑩紧接着,戈尔巴乔夫又在同年 l1月应美国出版商之约请而写的《改革与新 思维》一书中再次阐述说:“核战争不可能是 达到任何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目的的 手段。这一结论具有真正革命的性质,因为它 ① 转引自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军事战略》,443 页。 ② 转引 日]三好 修著:《苏联帝国主义的世 界战略》,96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 ③ [美]约翰 ·柯林斯著:《大战略》,69页,北 京.战士出版社,1978。 ④ 1959年5月16日在克里姆林宫授奖仪式上 的讲话。 ⑤ 转引自[关]德里克 ·利贝尔特主编:《苏联 军事思想》,107页。 ⑥ 载苏联《国际生活》,1961(12)。 ⑦ 转引自《克劳塞维茨在苏联》,《解放军报》, 1985年5月 17日。 ⑧ 转引自《苏联关于核时代战争与政治关系新 思维的发展演变》,载《军事科学信息》,1987(5)。 ⑨ 转引自《苏联关于核时代战争与政治关系新 思维的发展演变》,载《军事科学信息》,1987(5)。 ⑩ 转引自《戈尔巴乔夫近日宣称世界大战不再 是政治的继续》,载《军事译丛》,1987(1)。 ⑩ 亚佐夫:《华沙每约的军事学说是保卫和平 的学说》,载《真理报》,1987年7月17日。 夏征难: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军事述评 意味 着同战争与和平的传统观念彻底 决裂。”① 在中国,有学者( 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 续”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原 理,而是克劳塞维茨的论点,由于其未阐明 “政治是什 么”等问题,难以成为后人考察一 切战争的经典公式。马克思恩格斯未对此作 过评价和赞同,列宁也未将此作为马克思主义 战争观的重大课题进行系统研究。 二是部分怀疑或否定“战争是政治的继 续”论断的“不完全适用论”。持这种观点的 看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其 一 ,从战争的规模和性质看,世界大战或核战 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但局部战争或常规战争 仍是政治的继续。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家一方 面看到 了全面核 大战的危险,并公然宣称,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在核时代 已经过 时。另一方面,又设法寻找一种所谓称霸世界 的军事手段。如基辛格等美国的国务活动家 和军事家提出了有限战争的战略,并声称,有 限战争是“核时代的一种推行政策的可能手 段”③。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一次报告中 提出,当前核战争打不起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 是,战略核武器的出现,使得用战争作为政治 斗争的另一种途径(或叫做政治斗争的继续) 来夺取物质财富,变得不可能了。因为用战争 手段,用战略核武器得不到战争的胜利,只有 灾难。④有学者认为,在现代战争的条件下,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和继续”包含两层意思: “ 一 是由于战略核武器的出现,核战争的后果 将导致世界的毁灭,不会有胜利者。因此,从 核战争的后果看,战争已不能作为政治的继续 了”。第二层意思是:“‘不能完全’,也就是说 在局部战争,特别是不占有核武器的第三世界 国家间⋯⋯如两伊战争,仍然属于政治以外其 他手段的继续。”⑤ 其二,从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看,战争的起 因仍是政治的继续,而战争的后果将不是政治 的继续。如前苏共中央国际部第一副部长扎 格拉金认为,“美国帝国主义所进行的核战争 准备⋯⋯是它反人民的侵略政策——霸权主 义、新全球主义和以社会主义进行‘十字军远 征’政策的直接继续⋯⋯不单是继续,而且是 这种政策的直接组成部分。”但是,在核时代, “有许多情况已经发生变化,而且发生根本变 化,主要的是,用核战争现在已经不可能达到 任何政治目的。就这个意义来讲,可以而且应 当说,核战争将不是政治的继续”⑥。国内也 有学者认为,核战争虽然还是政治引起的,但 “核冬天”理论说明,不管是胜利者还是失败 者都是没有意义的,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确实发 生了矛盾,核战争不应再作为政治的工具或达 到政治目的的有效手段。⑦ 其三,从这一论断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看,核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事实判断,但价值 判断则不应该是政治的继续。国内有学者提 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作为事实判断,在当 代仍然有效,它阐明一切战争都具有政治本 质。但这个论断作为价值判断则要具体分析, 一 般的说,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在当代已不应成 为政治的继续。⑧ 三是坚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论断的 ① [苏]米 ·谢 ·戈尔巴乔夫著:《改革与新思 维》,121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② 参见伊迪春:《重新科学地认识“战争是政治 的继续”——兼与林建公同志商榷》,载《国防大学学 报》,1989(1)。 ③ 基辛格:《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29页。 ④ 载《理论动态》,第684期。 ⑤ 苏绍智:《答李德诚 关于“战争是政治的延 伸和继续”的问题》,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2)。 ⑥ 扎格拉金:《战争与共产党的愿望根本相对 立》,载苏联《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1987(5)。 ⑦ 参见赵勤轩:《试论核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 续》,载《外国军事学术》,1989(2)。 ⑧ 参见张云勋:《从两重含义分析“战争是政治 的继续”的命题》,载《国防大学学报》,1989(1)。 · 】27· 中■军事科学 2007年第1期 第2o卷第1期 “普遍有效论”。国外关于在核时代战争是否 是政治的继续的争论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大 多是为本国的战略服务的。美国最先对“战 争是政治的继续”论断采取种种怀疑、非难以 至否定的态度,以后又逐渐恢复了这个论断的 有效性。例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美国华盛顿斯坦福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理查德 ·福斯特曾把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 中 的有关原则作为考虑战略问题的依据,其中第 一 条就是“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 的继续”。美国陆军战史研究中心的首席历 史学家莫里斯 ·马特洛夫博士认为:“在核时 代,按照在政治上对战争的新看法,‘胜利’和 ‘打赢’已经有了与传统概念不同的含义。人 们不得不有节制地使用武力。⋯⋯一场战争 的政治目标(发动这场战争就是为 了实现这 些政治目标)如果是通过适当的手段并以适 当的代价取得的,那么这场战争便是成功的战 争。”①美军 1986年版《作战纲要》也明确提 出:“一切军事行动均谋求达到政治目的并受 政治 目的的支配。” 在前苏联,整个勃列日涅夫时期公开发表 的论著论文,几乎无一例外地坚持“战争是政 治的继续”的论断,并主要从政治上严厉批判 了“核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的战争观。如 1968年,由前苏联元帅索科洛夫斯基主编的 第三版的《军事战略》一书,在阐述现时代战 争本质的问题时反复强调:“战争是阶级政治 的继续,它始终带有阶级的性质。任何一次战 争都同产生这一战争的政治制度有着不可分 割的联系。”②“即使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无 论它在外表看来是如何席卷一切,也只不过是 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且完全依赖于社会发 展的进程,依赖于阶级之间和国家之间在政治 上的相互关系。”③另一本前苏联权威性论著 1968年第五版《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战争与军 队》一书也强调指出,核战争“就其性质而言 也将是阶级或国家的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 · 128· 续。因为正是政治决定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 式开始进行武装斗争。核战争不可能从子虚 鸟有、从‘真空’中自发产生,而与帝国主义侵 略集团预谋的、蓄意犯罪的政治无关”④。 在中国,多数学者⑤坚持认为,核战争仍 将是政治的继续。其主要论点是:第一,“战 争是政治的继续”的命题,是由克劳塞维茨提 出并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改造用以揭 示战争政治本质的科学论断。有学者认为,克 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 手段的继续”的命题 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 是政治决定战争;二是政治必须适应战争手 段的性质。但 由于克劳塞维茨抹杀了政治的 阶级内容,因而不可能真正揭示战争的阶级政 治本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先敏锐发现 这一命题揭示战争本质的重大历史意义,并通 过批判改造这一论断所包含的合理成分,奠定 了马克思主义考察战争问题的理论基础。第 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命题主要揭示的 是战争的社会本质属性,而不是在某种具体情 况下能否用战争(包括核战争)达成政治 目的 的手段选择问题。有学者认为,这一命题所揭 ① 转引自《里根政府的核战略》,载《外军动 向》,1985(44)。 ② [苏]索科洛夫斯基主编:《军事战略》(上), 385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0。 ③ 索科洛夫斯基主编:《军事战略》(上),375 页。 ④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战争与军队》,35页,俄 文版 ,1968。 ⑤ 张元林:《浅谈“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之论断 的历史意义和它在当代的有效性》,见《军事辩证法新 探》,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张聿法:《核战争仍 将是政治的继续》,载《军事学术》,1988(1);吴哲民 等:《核时代战争本质仍然是政治的继续》,载《国防 大学学报》,1989(1);夏征难:《核战争不再是政治的 继续了吗?》,载《中国军事科学》,1989(2);张树德: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战争本质的论 述》,载《军事辩证法研究通讯》,1991(1)等十多篇文 章均持这种观点。 夏征难: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军事述评 示的是所有战争都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 的现行政治(或政策)的继续的普遍规律,因 而适用于一切阶级社会的战争。区别仅在于, 每种战争各是何种政治的继续。从本质意义 上看,政治无论是否选择战争手段,也无论选 择了哪种战争手段,都是政治支配、决定战争 的结果。第三,核时代战争本质没有改变,战 后国际政治的演变强有力地制约着核战争的 爆发。有学者认为,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 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 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国际战略正由两极体制向 多极体制过渡,并向政治格局多元化、多极化 发展,将逐渐消除世界性战争的温床。此外, 现实战争并未打断政治链条,它仍受到政治目 的的严格控制。第四,从政治对战争手段的选 择性看,核战争仍然是政治的继续。有学者认 为,判定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应从战争 的发生、进行和结果几个方面考察。核战争的 发生是由政治决定的,核战争的进行是政治通 过另一种手段或方式的继续。尽管核战争的 结果可能达不成政治目的,但其也只能是政治 通过战争手段的继续而造成的。第五,核武器 固然会对战争产生巨大影响,但不可能从根本 上改变战争从属于政治的实质。有学者认为, 从武器的发展演变看,每次新武器的出现,都 引起过战争形式的重大变化。但武器只能影 响战争的方式,却从未改变战争受政治支配、 为政治服务的本质。事实上,核武器的本质主 要在于威慑,而威慑本身就是政治。第六,承 认“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命题在现时代的有效 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反对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 争端问题。有学者认为,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 的,既可用战争手段,也可用各种和平手段,但 不管政治选择了何种手段,都是政治的继续。 解决国际争端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本 身就是出于一种政治的考虑。总之,无论用战 争方式,还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都受 着政治的支配。 随着人类发展步入信息化时代,一些西方 媒体和学者将信息化战争美化为所谓“干净 战争”,以模糊战争作为“流血政治”的本质。 中国有学者认为,信息战的作战手段已悄悄改 变整个人类的战争观,不流血的方式也同样甚 至更可能有利于实现战争目标,并“顺理成章 地修正了‘战争是流血政治’的说法”①。还有 学者认为,“战争可以是政治的继续,包括核 战争,但不一定所有战争都是政治的继续,随 着信息战的崛起,确实存在着不带任何政治目 的的战争。无论从战争的根源分析,还是从其 后果分析,战争都具有两重性——政治的继续 和非政治的继续。”② 但多数学者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的论断在信息时代仍然有效。有学者提出,信 息化条件下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一是战争 暴力手段信息化不会“软化”战争本质。网络 攻击虽是新的作战手段,但只是一种辅助手 段,网络空间的“点击战争”永远不可能代替 战场上的流血搏杀。二是战争暴力方式的精 确化不会“慈化”战争的暴烈性特征。精确打 击方式的广泛运用,并不意味着信息化战争的 “慈化”,在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美军 仅为了加快战役进程,甚至为 了克服战术障 碍,便频繁使用了具有最先进的精确制导系统 及打击功能的贫铀弹、集束炸弹和 巨型炸弹。 如果缺乏对战争整体状况的全面分析及战争 发展政治轨迹的深刻把握,而仅仅从字面上对 信息化战争作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解释,只能歪 曲战争作为流血政治的本质。⑧ 在核时代包括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是否 ① 乔良、王湘穗著:《超限战——对全球化时代 战争与战法的想定》,54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② 沈伟光著:《信息战》,166—167页,杭州,浙 江大学出版社 ,2000。 ③ 参见徐根初:《跨越——从机械化战争走向 信息化战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 129· 中目军摹科学 2007年第 1期 第2o卷第1期 仍是政治的继续,堪称在中外引起广泛关注且 争论最大并涉及马克思主义战争本质的重大 军事理论问题。其中,不少国外著名国务活动 家、军事家及专家学者,包括一些军政要人均 就此问题发表 了自己的看法。如美国前总统 艾森豪威尔、美国前国务卿约翰 ·福斯特 ·杜 勒斯和亨利 ·基辛格、美国前国防部长威尔逊 和布朗,前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前苏 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 巴乔夫、前苏联总理马林科夫、前苏军总参谋 长瓦 ·达 ·索科洛夫斯基和奥尔加科夫、前苏 军副总参谋长兼军事科学部部长加列耶夫、前 苏军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和亚佐夫、前苏共中央 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扎格拉金等,均以各 自国家 官方和军方的正式观点参与这场带有国际性 的争论中。尽管有些观点似乎是针对克劳塞 维茨相关论点的,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曾通过批判改造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 治的继续”论断的合理成分,将之作为马克思 主义者“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①。 因而又难免直接或间接的涉及马克思主义战 争本质论。事实上,在中国,围绕这场争论的 重点问题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克 劳塞维茨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论断究 竟是持肯定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这一论断 是否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基本原理?而通 过战争与政治范畴发生、发展的历史搞清克劳 塞维茨有关“战争是政治继续”论断的本意, 尤其是搞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与克劳塞 维茨相关论述的联系与区别,将有助于从理论 上回答诸如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核时代,一些学者往往通过 核武器乃至核战争的毁灭性手段及后果否定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而在信息时代, 某些学者又恰恰是通过信息武器乃至信息化 战争所谓“软杀伤”手段否定战争作为“流血 的政治”的特性,二者殊途而同归,都是在未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论 · 130· 断深刻内涵的前提下对此作了片面和不正确 的解释。 三、关 于战争性质 问题 对于马克恩主义者来说,要解决对一场战 争所持的态度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战争的性 质。在马克思主义战争性质问题上,主要围绕 如何看待战争、马克思主义有关区分战争性质 的论述是否过时、“正义战争必胜”是否是马 克思主义的命题等三个问题有不同的探讨和 争鸣。 马克思主义弄清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 性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目的在于用正确的态度 对待战争。然而,国外一些军事理论家或哲学 家夸大了战争的作用。例如,德国古典唯心主 义哲学家乔治 ·威廉 ·弗里德里希 ·黑格 尔 认为,通过战争可使国家的文化精神能保持最 佳状态。犹如风的运动使大海爽朗清新一样, “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0”②另 一 位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 ·尼采 也认为。人类社会不仅需要战争,而且需要规 模最大、最可靠的战争,即使退步到野蛮行为 也在所不辞。否则,人类社会将丧失文化,并 招致自我毁灭。意大利哲学家柯罗齐则认为,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悲剧,是人类进 步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永久和平的梦想是愚 蠢。中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杨杰认为,战争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生激烈的代谢作用, 把旧的变成新的,新的变得更新。没有战争, 人类的社会生活就要发酵、霉烂,永远停止在 ① 《列宁军事文集》,231页,北京,战士出版社, 1981。 ② [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 译 ,3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夏征难: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军事述评 一 个阶段,不能前进”①。 也有一些哲学家或政治家主张反对一切 战争。譬如,德国庸俗哲学家欧根 ·杜林把一 切战争都看做是丑恶行为,都是犯罪。并认 为,这种暴力的行为玷污了到现在为止的全部 历史。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也反对一切战 争,并主张通过议会道路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 社会主义。赫鲁晓夫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提 出了无军队、无武器、无战争“三无”世界的 主张,以似是而非的理由反对一切战争。 马克思主义者既不笼统地赞成一切战争, 也决不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历来反对一 切非正义的战争,支持一切正义的战争。中国 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要确定 某一战争的性质,首先必须看这一战争是促进 社会进步,即促使反动制度灭亡或削弱和促进 新的更加进步的制度建立,还是 阻碍社会进 步,即导致反动制度巩固和扼杀新的更加进步 的制度诞生。他们从关于战争的历史作用的 观点出发,把战争区分为两大类,即进步的、革 命的、解放的、防御性的战争和反动的、掠夺性 的、侵略性的、进攻性的战争。马克思对 1870 — 1871年普法战争的性质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所作的评述,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科学分析战争性质的光辉范例。②列宁 历史地研究了人类历史上特别是帝国主义时 代的各种战争,根据战争的不同性质认为,存 在着各种不同的战争:有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 的战争、进步的战争和反动的战争、先进阶级 进行的战争和落后阶级进行的战争、用以巩固 阶级压迫的战争和用以推翻阶级压迫的战争。 这些各种不同的战争归结起来可分为两种基 本类型:一种是正义的、非掠夺性的、解放性的 战争,其目的或者是保卫人民抵御外来的侵犯 和奴役人民的企图,或者是把人民从资本主义 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或者是把殖民地和附属 国从帝国主义者压迫下解放出来;另一种是非 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其目的是掠夺和奴役 别的国家和别国人民。列宁明确主张拥护前 一 种类型的战争,坚决反对后一种类型的战 争。③ 因为一切非正义的战争从根本上说都 是阻碍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都是违背绝大 多数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的。而反对非正义战 争的方法就是用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战 争,反对一切剥削阶级镇压人民的非正义战 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 侵略战争。在社会主义务件下,应坚决反对帝 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弱小国家的掠夺战争及 其他任何形式的非正义战争。 前苏联学者巴宾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曾 把战争区分为防御的和进攻的两类。列宁把 这两类战争具体化了,并且加以发展。列宁既 充分考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也估计了 新的时代特点,从而也把战争区分为两类:正 义的、解放的战争;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前 者是由先进阶级进行的战争,后者是由反动阶 级进行的战争。正义的战争包括无产阶级反 对资产阶级的战争,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反对 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帝国主义 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为 保卫社会主义的祖国免受帝国主义侵略而进 行的战争,也是正义的战争。列宁提出区分正 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原理有着极其重要的 意义,它帮助人们理解战争的社会性质,战争 的性质决定着共产党对它的态度,同时,也对 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以及作战方法产生 巨大 影响。④ ① 杨杰著:《国防新论》,211页,北京,中华书 局 ,1943。 ② 参见鲍世修:《马克思恩格斯军事理论研 究》,46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③ 参见尚金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军 事思想简论》,147~148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5。 ④ 参见巴宾:《恩格斯军事理论观点的形成与 发展》,248页。 · 131· 中国军事科学 2007年第1期 第20卷第1期 在当代,随着战争样式的多种多样,以及 战争起因的错综复杂,给区分战争的性质带来 了困难。有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冷 战时期进行的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较为 明晰,而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一些冲突和 战争已难以单纯用正义与非正义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确定 了。如某些大国干涉别国内政,或打着“联合 国”的旗号,或标榜实行“人道主义”。有些冲 突或战争,一方面似乎是为 了“打击恐怖主 义”、“打击地 区霸权主义”或“进行维和活 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一定支持;另一方面 又带有严重干涉别国内政的性质。加之交战 双方都极力标榜自己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有 的有意混淆战争性质的标准,将其侵略行径美 其名日“正义”之举;有的无视国际法,将自身 利益作为战争性质的标准;有的将军事直接目 的作为战争性质的标准,掩盖其进行战争的真 正目的,等等。 对此,有学者认为,尽管当代战争原因复 杂、借口多种多样,战争真实目的隐蔽较深,但 把握区分战争性质的基本标准,坚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方法,是能够明确区分战争性质 的。其一,要从政治目的出发 区分战争性质。 尽管战争的许多假象掩盖其进行战争的真正 目的,但不论过去还是现实,战争终归是政治 的继续,战争是由政治原因产生的,政治 目的 决定战争的性质。只有具体分析各参战国的 政治目的,才能真正认清和判断其战争的性 质。其二,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认识战争性 质。尽管战争的政治目的多种多样,各参战国 或交战双方都说 自己的政治目的是合理和正 义的,但只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即在分 析战争是正义或非正义时,始终站在广大人民 群众一边,始终站在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一 边,才能在交战双方复杂的动机面前,正确区 分交战国的战争性质。其三,要根据具体情况 确立战争性质。从历史上出现过的战争看,有 些战争性质具有特殊性,如有的战争由于交战 · 】32. 双方的政治目的都是反动或阻碍历史发展的, 因而双方进行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有的战争 既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又有对其他民 族、国家侵略和掠夺的一面,使这种战争的性 质具有双重性。在当今时代,这种特殊的战争 性质在一些战争和军事对抗中仍然存在,这就 要求根据具体的某个战争或某场军事对抗行 为中双方所奉行的政治目的衡量其性质。① 在“正义战争必胜”是否是马克思主义命 题的问题上,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 认为,“正义战争必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 重要命题。有学者认为,无论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还是毛泽东都曾用不同语言鲜明表述过 “正义战争必胜”这种信念。这一命题表述了 一 种价值取向,是对正义战争内在价值的充分 肯定;这一命题提倡了一种价值态度,倡导拥 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积极态度;这 一 命题张扬了一种价值精神,表达相信正义事 业必胜的崇高信念;这一命题蕴含了价值向事 实转化的可能性,包含着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 物质力量的道理;这一命题更是一种战争历史 观,而不是判断军事上输赢的标准。“正义战 争必胜”并未否定战争的胜负是由多种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是突出起决定作用的是战 争的正义性质。② 另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 有直接提出过“正义战争必胜”的命题。有学 者认为,认为“正义战争必胜”是马克思主义 命题的提法是不妥当的,这一命题作为鼓舞士 气的口号无可非议,但把它作为寻求战争制胜 规律的一个真理则不科学。马克思主义战争 胜负观是多因素制胜论,战争的胜负是政治、 经济、军事、地理、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作用 ① 参见邓锋著:《当代战争理论研究》,北京,国 防大学出版社 ,2003。 ② 参见赵小芒:《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正义战争 必胜”》,载《国防大学学报》,2005(7)。 夏征难 :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 军事述评 的结果,正义性是政治因素中的内容,是决定 战争胜负的重要前提,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战 争的发展趋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正 义战争的趋势并非必胜。在战争胜负问题上, 既要反对唯物质、唯武器论,又要反对唯精神、 唯意志论,辩证地认识战争胜 负因素的作用, 全面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① 2
本文档为【中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不同观点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572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3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0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3-29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