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涯读书周刊》第一百二十五期

《天涯读书周刊》第一百二十五期

举报
开通vip

《天涯读书周刊》第一百二十五期 《天涯读书周刊》第一百二十五期 目 录 专栏: 万君超:胡适墨迹拍卖别记 王国华:赵显的“显” 方交良:六桂堂读书日记 书评: 萧轶:不爱江山爱读书 ——读《非普通读者》 公民 1776:《舒立观察》:这个女人真的很危险吗 阿啃 1919:在悖谬中坚持有趣——有关《独唱团》 潘小娴:夹缝时代,书的阅读与未来 董小染:穿越文字看汪涵修仙 随笔: 江北土著:好书榜 VS 烂书榜 书事: 理洵:书事 无羽书天堂:书虫小札:“读好书,光阴慢” 书吧: 俞晓群:读书是生活常态 朱晓剑:庚寅年阅读简史 编后语 ...

《天涯读书周刊》第一百二十五期
《天涯读书周刊》第一百二十五期 目 录 专栏: 万君超:胡适墨迹拍卖别记 王国华:赵显的“显” 方交良:六桂堂读书日记 书评: 萧轶:不爱江山爱读书 ——读《非普通读者》 公民 1776:《舒立观察》:这个女人真的很危险吗 阿啃 1919:在悖谬中坚持有趣——有关《独唱团》 潘小娴:夹缝时代,书的阅读与未来 董小染:穿越文字看汪涵修仙 随笔: 江北土著:好书榜 VS 烂书榜 书事: 理洵:书事 无羽书天堂:书虫小札:“读好书,光阴慢” 书吧: 俞晓群:读书是生活常态 朱晓剑:庚寅年阅读简史 编后语 《天涯读书周刊》官方博客网站: http://blog.sina.com.cn/u/1827737393 2011 年第 001 期 总第 125 期 2011 年 01 月 01 日出版 每月 1 日、15 日出版 编辑 朱晓剑 蓝紫木槿 天涯读书周刊撰稿人(排名不分先后):阿滢 重越 吴鸿 朴素 眉睫 叶雷 梅茗 向敬之 刘苏里 王晓渔 王国华 柳已青 介子平潘小娴 胡洪侠 云也退 姜晓铭 朱航满 夏雨菡 苏 莫余 小五哥 潘启雯 青青李子 池头洗砚 江北土著 蓝剑紫笛 子非鱼兮 厚空斋主五随先 生 舒然有梦 白水依人 山西雪堂 无羽书天堂 兰楚 杨小洲 周为筠 谷立立 程勇 陈祥 思 郁 书度年华 理洵 葛筱强 买超 凌靖琂 合作伙伴:中信出版社 悦读纪 北京贝贝特出版顾问有限公司 三联生活周刊 岳麓书 社花城出版社 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 香港三联书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武汉七星书 坊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 四川新华 出版公司 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 新星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 行有限公司北京博学近思书院 北京念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研究出版社 译文出版社 国际 文化出版公司 重庆出版社 合作媒体:信息时报 《tooday》网刊 中外对话 时代信报 《书声》 盛大文化频道 公 共知青沙龙 周刊公告:《天涯读书周刊》是一种陆续发布的书评、书话、书事等随笔类刊物,愿以 开放的姿势欢迎所有爱书人,感谢所有的读者和作者,真诚期待我们的工作能听到您的回音。 建议、意见、投稿请发信至:tianyadushu@gmail.com 或 lzmj5945@126.com 专栏 胡适墨迹拍卖别记 万君超 在嘉德公司 2010 年 11 月 22 日举行的《旧时明月——一个文人的翰墨因缘》拍卖会, 是香港董桥先生的书画收藏专场拍卖,六十二件近现代书画共拍得 4421 万元(不含佣金, 下同),轰动一时,传遍人口。成交价最高的是胡也佛《〈金瓶梅〉插图》(40X25.8 公分), 成交价 360 万元;张大千《归牧图》成交价为 300 万元,名列第二。成交价最低的是陈半丁 《竹石图》扇面和溥伒《烟霞万古楼》成扇,各为 3 万元。 书画收藏自古就有所谓的“名人效应”。即同样一件作品,是否曾经名人的收藏或著录 与无名之人的收藏,在流通的价格上往往会有云壤之别。但在此次《旧时明月——一个文人 的翰墨因缘》专场中,嘉德公司似乎有一个疏漏。吴昌硕《梅花图》(拍卖编号 1313,42.5X22.5 公分)的右下角有一方朱文鉴藏印,其中两字稍有些模糊不清,所以在拍卖图录上只能以“刘 [ ] [ ]藏”标之。其实这方鉴藏印是“刘少旅藏”四字,刘氏是香港已故的著名书画收藏 家和九华堂书画店创始人。而嘉德公司书画部的工作人员竟然未能读识,此印可能董桥先生 也未能辨认出来,否则他一定会对嘉德公司予以说明。 在本次拍卖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一件胡适先生的《贯酸斋〈清江引〉》墨迹镜片(拍卖 编号 1324),尺寸 31X35 公分,约一平方尺。估价 18 万至 25 万元。文字为:“若还与他相 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遶清江买不得天样纸!贯酸斋的清江引。写 给充和、汉思。适之。”如果标点符号不算,共计四十六字。下钤白文方印“胡适”。左下 角还另有三行小字:“黄裳留玩。充和转赠。一九八七年四月。”钤椭圆朱文小印“丁卯”, 即 1987 年。所用纸是十二行信笺纸,左下有“晚学斋用笺”五字。应该是张充和先生旧藏 的民国笺纸。从 15 万起拍卖,经过多轮竞拍最终以含佣金的 123 万元落锤。如果加上张充 和先生的题字,此件胡适墨迹的每字约为二万元。也创造了胡适单件书法作品拍卖的最高成 交记录。 这是一件有些“故事”的书法作品。是胡适于 1956 年 12 月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张 充和寓所中所写。1987 年张充和回国探亲旅行时,在上海曾与黄裳先生会面叙旧。黄先生 说他也曾藏有胡适的墨迹,但在“文革”中销毁了。张先生在回美国之后就将这件胡适的《贯 酸斋〈清江引〉》寄赠给了黄裳。1998 年,黄先生因夫人患重病需动手术而急筹资金,就将 这件书法与其他的名人墨迹和藏书出售以救急。《贯酸斋〈清江引〉》被浙江温州籍企业家兼 书画收藏家潘亦孚购藏,具体的交易价格不详。后来被潘氏刊印在他的《百年文人墨迹》(复 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一书中。 此后不久,潘亦孚在香港用《贯酸斋〈清江引〉》与著名书画收藏家和翰墨轩书画店老 板许礼平交换一幅画。据说当时《贯酸斋〈清江引〉》的作价为二万五千元港币。后董桥先 生见到此件墨迹就请许礼平割爱,许先生拟以原价转让。但董先生却执意要再加价三千元而 购下。董先生后来专为此件胡适的墨迹写了《胡适的字》一文,刊登在《苹果日报·董桥随 笔》专栏上,略述了购藏经过。后此件墨迹还刊印在他的《小风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有限公司 2003 年)一书中的第 252 页,遂为世人熟知,成为“名迹”。 胡适《贯酸斋〈清江引〉》墨迹,曾先后经过张充和、黄裳、潘亦孚、许礼平、董桥五 人收藏,转辗于美国、上海、香港三地。但到目前为止最大和最后的“赢家”只有董桥一人, 其中的几家欢笑几家愁,局外人应该是可以想象的。因为在短短的六七年时间里,此件胡适 墨迹获利近达四五十倍,堪称“暴利”。但书画收藏爱好者或投资者应该要有理性的思维: 像董桥那样书画投资的“成功”个案,并不具有普遍的推广或示范意义。董桥的藏品能够拍 卖出“天价”,绝不意味着你的藏品也能随之“水涨船高”。书画投资失败的惨痛案例举不 胜举,只不过是人们永远喜欢传播或相信那些道听途说的“神话”或“传奇”罢了。 这世界上永远也没有保赚不赔和无风险的投资,除非是政府的独家经营或权势保护下的 垄断行业。对一名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和投资者而言,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以时间来换取利润 或增值的空间。除此之外,切勿作其他的非分之想。 赵显的“显” 王国华 赵显的“显”,是个替代字,史书中,该字为繁体,但电脑字库里没有,今人多以“显” 替代之。因此,你只需知道他是南宋的末代皇帝就行了。 1274 年,南宋在蒙古大军的步步紧逼中,已是风雨飘摇。宋度宗驾崩,赵显登基,是 为恭帝。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当然无法执政,大权尽在丞相贾似道手中。宋史中记载赵显当 政的这两年,几乎都是宋元作战的事。“戊午,郢州副都统赵文义追战全子湖死,恤其家”; “大元兵徇沙洋城,京湖宣抚司遣总管王虎臣援之。丙寅,城破,虎臣与守隘官王大用皆被 执”;“大元兵至新城。戊辰,总制黄顺出降”;“己巳,副总制仁宁出降。都统制边居谊 力战,城破,赴火死”;“壬戌,大元兵徇饶州,知州唐震死之。故相江万里赴水死,通判 万道同以城降”……将帅非死即降,1276 年,赵显在母亲、祖母及一众官员的陪同下,正 式向元军投降。后来,陆秀夫、文天祥等又在南方坚持了两年抗战,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 没。文天祥被俘,决定以死殉国。据说蒙古人还派了赵显去劝降,文天祥跪在赵显面前,痛 哭流涕,只说了一句话:“圣驾请回”。一个孩子,自然无法理解文天祥此时的心情,但长 大后若回忆起这一幕,岂能不怆然泪下? 其实忽必烈对赵显还不错,先封他为瀛国公,后又把他送到上都供养。这本是一个老套 的遗民故事,但在赵显十九岁那年,突然峰回路转,人生发生重大变化。 这一年,他被送到吐蕃去当僧人。其后,汉文史籍中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录,而零星的 藏文资料显示,赵显不但担任了萨迦大寺的总持,还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翻 译过《百法明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等著作,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直到 1323 年死去,赵显大半生都在西藏度过。 由皇帝到阶下囚,再到西藏高僧,本已传奇。更传奇的是,有人说他是元朝末代皇帝的 亲生父亲。据说当年有位皇室给赵显送去一名回族女子,与赵显生下一子。后来这个孩子被 元明宗收养,并阴差阳错地接班成功,是为元顺帝。也是据说,朱元璋建立明朝,在供奉历 代皇帝时,偶然发现元顺帝跟他的祖宗长得一点都不像,反倒像赵显。于是决定不再追击已 逃亡大漠的元顺帝,元顺帝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赵氏孤儿”。 就像以“显”替代其本名一样,两个传奇也把抑郁一生的宋恭帝掩埋了。 六桂堂读书日记 方交良 2010 年 1 月 22 星期五 读《茗山日记》和谢其章《搜书后记》,突发奇想,何不也做读书日记。不知道能坚持 多久,看起来平平常常的事情,时间久了,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但是是否用笔记,还是电 脑打字,颇费脑子。用笔记,有生命力,将来看看,饶有趣味。用电脑打字,虽然快,但终 归少了很多味道,而且因为省力,容易下笔过多,水份大。 1月 23 日 星期六 继续读《茗山日记》,其中一段,有个居士来采访茗山,采访后要资料又要钱,茗山日 记中写道,世俗文人以文要名要利。读到此,无疑给自己一耳光。不知道我辈是否能算世俗 文人,文人小气尖酸刻薄,是常见。被和尚都看不起,引以为鉴。 1月 24 日 星期天 下午到市图书馆,有个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来讲孔子。刚好看过周润发演的《孔子》, 看了十分感动。影片唯美大气,一点无现在电影无厘头。(如吴宇森导演的〈赤壁〉,这样好 的一部题材,被一些无聊的台词庸俗化,所以我没去看下部)。记得电视采访一个观众,她 说,看了电影〈孔子〉,觉得自己想去读书,再了解孔子,我想,这个就是电影的成功之处。 比如电影有一段子见南子一段,与经典文献中记载的有区别,但是这样的解读也有一种乐趣 所在。看教授简历,是 98 年读研究生,我同年去读本科,不过比我多读三年书,想想学问 应该一般,又一想,做人不可太有成见,于是去听了,果然听了半小时,睡了一会,就走出。 不过也好,见到图书馆馆藏图书,十分漂亮。类似佛教里的“藏经楼”,不过,书装的过于 豪华,也与读者拉远了距离,我是不太喜欢读豪华本。 1月 25 日 星期一 中午接到白马打来电话,去南国书店取来《望潮》杂志 09 年第 4 期,有篇关于我的小 记《痴迷于书终不倦》,是陈玲写我的人物专访。文章中有这样几句:“书卷气与市侩气并存, 这是个新时代书生形象。对文化的执著与对世事的游刃有余并存,也因此让他迷恋书之路稳 健而丰富多彩。”稿子写好,发给我看时,一开始也一楞,市侩气。但一想,无妨,她眼中 的我如此就如此好了。忽然想起中国历史的优秀传统。皇帝想看史家每天给他记录,但是也 不允许。又想史马迁的《史记》,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汉王朝一个伟大的君主汉武帝,再加上 伟大胸怀的司马迁,才有了伟大的《史记》。 陈玲与我同年,舟山中学不同班的同学,她去年自费去台湾,花去了自称的嫁妆钱,去 采访从大陆过去的台湾人。有幸采访了蒋家后人蒋介石孙媳妇蒋方智怡等,我介绍她去采访 了《参学琐谈》的作者真华老和尚,我 10 年前在兰州读到真华的《参学琐谈》,十分喜欢。 还以为是个过去的人,没想到还活着,而且近年来来过普陀山,只是无缘得见,陈无心见, 倒因缘见到。世界的因缘,就是如此,令我羡慕。 我家乡舟山是国民党撤退逃往台湾的最后站,可参见蒋经国的《蒋经国日记》,09 年龙 应台女士写了本《大江大海》,就是对这段历史的 反思 小班合家欢主题反思小班合家欢主题审议反思小班合家欢反思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恩怨历尽后的反思下载 。可惜大陆为禁书。想起,大陆去台 的多为壮丁,是国民党抓去。一夜之间,儿女没了父亲,新婚的妻子没了老公,父母没了儿 子。80 年代,陆续有台湾老兵返回家乡,当时大陆刚改革开放,本地人亲切地叫“台湾老 头”,因为他们带有美金,谁家有个台湾老头,一时成为美谈,我们的邻居几乎都有台湾亲 戚,我小时候几乎以景仰的目光看到风光的台湾老头,也觉得遗憾,怎么我们家就没一个跟 台湾沾边的人呢?有的人还打趣自己的爷爷,怎么没被抓走。 但是这其实是一段辛酸的历史,其实老兵在台湾也很苦,很多人死在那里,有的人回 来,见不到自己的父母,有的回来,见到自己的妻子已是他人妇。我记得一个老母亲这样跟 我说,听说她儿子被国民党抓走,她正在沈家门走亲戚,走在路上,觉得人像发迷糊了一样, 做梦一般,不相信儿子走了,路上发疯地到处走,以为可以看到儿子。40 年后,儿子回来 已经是老头了,她幸亏自己长寿。所以陈玲采访舟山人在台湾,就有多么强烈的现实意义。 龙应台是女士,陈也是女士。两岸的女人不简单。 书评 不爱江山爱读书 ——读《非普通读者》 萧轶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之中,还是在虚构书籍之中,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人比比皆是。因书 而穷者如孔乙己,因书而死者如香港青文书店老板罗志华,因书而富者如金庸大侠……阅读, 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素养,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高尔基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 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 的东西呛住。 有书,就有读者。弗吉尼亚·伍尔芙有本书叫做《普通读者》,她说,世上有一类普通读 者,“他读书纯粹是为了消遣自娱,绝不是为了积攒知识,以便向学生传授,或纠正他人的 看法”。一般性的普通读者,阅读,或许就真的是为了消遣。但如福楼拜所说那般,阅读是 为了活着。这就非一般读者所能承受的了。如果是一位非普通读者,那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或者说,通过读书这一活动,在众生百态之中,能够检验出些什么世态呢? 关于读书类的书话著作,已有很多,譬如海琳·汉芙的《查令十字街 84 号》、卡洛 斯·M·多明盖兹的《纸房子》、魏特哈斯的《集书人》、安妮·法迪曼的《书趣:一个普通 读者的自白》……而手头的那册《非普通读者》,和《纸房子》的一样,单薄,精装,在公 交车上读来,常常忍俊不禁,哑然而笑。如果说《纸房子》是结构设置精巧的话,那么,《非 普通读者》则是故事的切入点和想象力有着惊艳的一面。 地位显赫的英国女王在一次极其偶然的机遇下,被她的宠犬带到一个她从未去过的角落, 从而结识了厨房的下手——书痴希金斯,也就开始了她的读书之旅。从接触书籍开始,既给 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乐趣,也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当然,得到更多困扰的,还是那 些公爵们。由于这次机缘偶遇,女王从此不爱江山爱读书,接见公爵甚至法国总统时,女王 的话题突然转变成了读书的话题,让他们在尴尬之余又措手不及。或许由于作者贝内特乃剧 作家的身份,本书文字的特点在于清淡之下有平和、严肃之中显幽默,而英国人的幽默往往 夹带着嘲讽与鞭挞,但又不失温暖,无怪乎有人评价这本书为“令人神魂颠倒的童话”。 如果说本书仅仅局限于女王的书缘话题,那么也就和其他的书话类书籍无异了。而也确 实,本书透过女王的书缘,展现了女王由不读书变成了一位博览群书的书痴,阅读的魅力也 在女王的阅读过程中展现无遗。当女王领略过哈代、詹姆斯、麦克尤恩等人的笔底波澜后, 变得细察深思,富于感觉力,并看清了每日例行公事的政务生涯中的禁锢与局限。最终,这 位非普通读者做出了一次接一次的不可思议的决定,也使得那些她所接见的人感到慌乱无 措。甚至,连法国总统都不放过。而女王也在书籍的感召教化之下,变得非常具有人情味儿 和判断能力,甚至,女王说出这样的话语来:“所以在我经历的各界政府中,我不得不被动 地参与一些不明智的决议。这些决议不少都令我感到耻辱。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香 味蜡烛,被用来给政权和政治增加香味。君主制现在不过是政府问题的除臭剂。”这些充满 想象力的故事情节,让读者读来不禁失笑,而又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幽默之下透露出的嘲讽鞭 挞,以及佩服作者用此种手法来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对书籍的热烈捧爱。 在本书中,缘于女王爱上阅读,也必然会因为阅读而引来的种种有趣故事,这也是本书 的魅力所在。自从爱上阅读之后,女王的例行公事也变得不可捉摸,觐见者也不得不改变风 格。她的读书热情,真正冲击的,不是她自己本身的生活,而是社会公众。这些事情的到来, 使得周围的人想尽办法,希望让女王戒掉读书这一癣好。读书,竟然成为政客们害怕的事情, 希望能够打压下去,这和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害怕读书人的笔和嘴一样。然而,读书的魅 力也正在于此。无论外界如何干扰,一旦爱上读书,怎么也无法改变,甚至读书的兴趣变得 越发浓厚。而女王这位非普通读者和其他普通读者一样,书读多了,也就想自己动笔写写, 从一开始的读书笔记,到最后自己的写作,让女王欲罢不能,即使其他人一再对女王强调到, 女王的责任很重,不应该浪费在读书写作这类无用的地方。这和其他觐见者无法回答女王的 读书问题一样,显现出了政府人员的不读书状态。进而来说,就是无知、肤浅和愚昧。 在女王爱上阅读之后的一系列生活中,故事的情节往往在温暖的发展中鞭挞着王室生活 的堕落腐化和英国政治的众生相,当然,通过女王爱上阅读的故事,作者也不断地展现读书 的力量和艺术的教化之力。但作者却以女王爱上读书为切入点,让嘲讽显得更加深刻有趣, 这便是作者的精明之处。一个女王由不读书变成书虫,而手下的人却要想尽办法让她不再读 书。这样的故事情节,谁看了都会哑然失笑的。难怪乎梁文道说:“我常常开玩笑说,今天 这个时代,有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一帮不读书的人去统治读书人的时代。” 不读书的人来统治读书人,这是多么有趣的一句洞见之语。可是,那些我们天天在电视 上看到的统治者们,你们会像女王一样爱上读书,并因为读书而受到感化,对自己所在统治 机构作出如此批判,以及让自己变得更有人情味儿吗?中国自古就有“刘项原来不读书”的 说法,作为一名普通读者,真诚希望你们加入女王那般的非普通读者行列之中,因为我也希 望看到你们如果爱上读书之后,会给我们这类普通读者呈现怎样的一本类似《非普通读者》 的社会之书。 《舒立观察》:这个女人真的很危险吗 公民 1776 枷锁缠身,是中国媒体人的普遍生存境遇,带着镣铐跳舞,则是有追求有坚守的那部分 媒体人,在言论的舞台上,与资本、权力抗争过后留下的镜像,令人崇敬,亦携哀思。胡舒 立以及她一手创办的《财经》,曾是中国媒体圈的一个神话。她带着她的团队,急速地穿越 言论禁区,为公共空间引入很多真相的强光,涤除着社会生活的黑暗,更启明了人们对真与 善的追求。这个睿智的女人,以敏锐的体察方式,探索着当代中国言论自由的边界,让很多 心怀新闻理想的人,重生憧憬。她,被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舒立观察》的副标题是,“中国十年之真问题”。事实上,胡舒立十年来谈论的问题, 在成书出版后,依然毫无萎败之迹,它们中的部分甚至仍活生生地在中国茁长。也许,这就 是胡舒立敢于自信地称它们为真问题的原因。 有些问题,是无法解答的,在时间的绵延中缓慢聚集更多的疑问,绑架人的自信,使人 变得更加谦卑更加宽恕。有些问题,是可以给出明晰的答案的,但是,因为各种原由,这些 答案被人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胡舒立在谈论的问题,属于后者,她不惮于给出自己深思熟虑 的解答,同时,她并不自信自己的解答能否有力煽动那些本该直直走向问题的人们。我能想 象出这个坚毅慧敏的女人单手托腮的样子,眼神深邃略带清幽的迷茫。谁都不自信,自己能 以一己之力,奔跑着将人带到问题的内核;谁都不自信,公共权力的执行者能被一个明晰的 答案打动,从而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解决问题。但是,我们都没有权力忧伤,现代社会生活, 需要的是理性,而且是建立在高程度共识之上的集体理性。 一架法治的天平,牢固地架立在中国的大地上,称量政治经济风云的变幻,托举民生的 情怀,增添世俗生活幸福的分量。这是很多人心怀已久的想望,也是很多人压在心里找不到 确定的语言来表达的想望。胡舒立说《财经》是一只啄木鸟,永远在敲打一棵树,不是为了 把树击倒,而是为了让它长得更直。承认体制权威,然后谨慎地追求它的改进,在较低自由 度的言说环境里,胡舒立探索着这样的言语径路,并不开阔,但也不逼狭。 啄木,不是服务于树,而是因为它是一只啄木鸟。转型期的中国,携带了很多令人沮丧 的凉气冷风,也不乏令人心生不安的晦雾黑烟。言论在一个权威政权的辐射下,区分两路, 一边是官方的凿凿之言,一边是民间的芜杂之语。胡舒立从不表达忧伤,甚至连忧虑,都是 内敛的,被坚定地压抑着。有人说,她尖锐地挑战了中国媒体梦游般的形象。也许,她自己 觉得自己做的,不是挑战,而是保证自己不梦游,保证自己说的话不是语焉不清的喃喃。她 并不从容,在很多评论文章里,这个思力笔力皆健的女人,用的最多的词,是“必须”、“需 要”、“理应”、“应当”,切切之心无遮无拦。 在宪政结构并不完善、行政权独大的局面尚未改变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生态下,胡舒立的声音,响亮 不起来是必然的。她呼吁“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时代应当结束了,现代民主政府理 应是信息开放的透明政府。她急迫地开出药方:政府行为的透明,必须以法律形式予以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形成强制力,政府信息公开一旦法制化,则披露信息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义务。但毕竟如天 真的孩子般脆生生的声音,已长驱直入到一部分人的内心。几年下来,在法律的轨道上寻求 政府行为的透明和公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在体制内外业已形成一定的共振。 在房改问题上,胡舒立用这样的词来描述政府的现实作为:缺位、错位、越位,简洁又 形象。这几个词到现在还未完全失效。房价尚未平抑,“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仍在不完善、 不规范、欠公平的市场面前摇曳不定。政府还在“从高房价拉动的高地价中获得大量财政收 入”的诱惑前,犹豫沉思。常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医改问题,胡舒立亦毫不吝啬地 给予了自己关注的热情,甚至预计,“让医生中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进入医疗市场,自由创 业,成为医疗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力量,必然会带来多赢的局面。” 你可以说她是纸上谈兵谈得火热,充满天真的热情。但要想到社会现实在不断泼冷水, 你就不得不承认,要一如既往地保持火热的“纸上谈兵”,并非易事。胡舒立的很多观点, 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独立、公正、信息透明的政府。胡舒立的很多题解,都包含着这 样一种乐观的暗示:我们的政府,在自觉地持续地改善自己,并一直抱有改善自我的意志。 08 年四川地震,很多媒体因为报道校舍坍塌被处罚了,但是胡舒立带领的《财经》没有受 到相关处罚。胡舒立给出的解释是:我们从不用非常感性或者不正式的语言说话。我们尽力 分析体制,谈论一个好的设想或愿景为什么无法变为现实。 中国新闻史上有“文人论政”的传统,张季鸾、储安平等“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言说表 达之气势,至今令人怀念。胡舒立自认没有前辈那样伟大的抱负和才气,她把评论看成是一 项工作,一种责任。一个优秀的媒体人必须懂得进退,咫尺的距离,拿捏不准,也许就会招 致不同结果,被称赞有承担公共责任的勇气,或者,承接一定的政治压力,陷入较为不安全 的境遇,前后相隔的距离很微妙。这意味着,胡舒立必然需要花很多精力去理解当前的政府, 理解其行事的逻辑与作风。她的很多文章也确实是从很多政府出台的重要文件开始谈起,表 达忧思,给予建议,更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契入批判的冷静。时间证明,她是对的。 今年胡舒立五十七岁,她的笔政还在继续,她说,“我希望未来能把自己要表述的东西, 从比较凝重的感觉中适当地释放出来,变得轻快些,只是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做到。”这个女 人真的很危险吗? 胡舒立《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1 月版 在悖谬中坚持有趣——有关《独唱团》 阿啃 1919 2010 年 4 月 20 日上午,我与老周、绿妖,在宋六陵附近一个小水库的坝上坐着休息, 感叹空气真好之后,谈到了那时候还有很大出版难度的《独唱团》,因为老周会有文章发在 创刊号上。他说,独唱团这个这个名字太有意思了,既是独唱,何以成团?老周联系到他的 歌曲《盲人影院》,两个标题有相似的意味:电影主要是视觉的艺术,何以还有盲人影院呢? 但“盲人影院”是一个在卡夫卡与其学生的对话录中提到、却不知其是否真实存在的地方。 就这样,悖谬这个词语,就来到我们的交谈中。伊凡•克里玛在《布拉格精神》一书中曾经 提到这个词语,说这就是布拉格这个城市的精神特质。“‘悖谬’,当代另一位享有广泛国 际声誉的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如此称呼这种现象。这些作家身上和他们之间体现出来的悖 谬是从这座城市的悖谬精神中生长出来的,而这座城市的悖谬精神则是从她自身的历史中生 长出来。”这是崔卫平说的。 于是我经常用悖谬这个词语来形容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而那些诗人、歌手、小说作者、赛 车手,他们有那种对时代的敏锐感受,他们牛逼的地方就在于,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词语, 并将之传达。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光是被说出来的。独唱团这个词语,一下子照 亮了我们的某种处境:原来,我们都是各自独唱,而莫名其妙的被成团。 这种悖谬现状无以复加的凸显出了当下生活的荒诞,而与此同时,悖谬的时代所孕育的 人们,正在以高速走向道德的集体崩塌。时代盛行的,似乎只是尔虞我诈、过眼云烟、一点 正经没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简直叫人不得不相信,这是中国自有文明史以来最为堕落的时 代。 韩寒的《独唱团》出自这个时代,我们似乎没有理由对之有过高的期待。在我读完全部 内容之前,我所惊异的,唯独如前所述:韩寒用一个词语概括了我们时代的悖谬。然而,在 我读完全文之后,我又有了新的想法,韩寒自己说,人家希望他搞一个战争片,我只能搞一 个文艺片。然而这个文艺片出来,仍然是惊艳一枪。是的,全部杂志没有一个文章是教你做 公民的,最好的公民读本是宪法。但全部杂志体现出来的智慧的含量、那种对有趣生活的坚 持,就是我们学习成为公民的最需要的、最好的养料。谁说在黑暗的时代,我们只能一样的 沉沦?谁说很多人都在吃垃圾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跟他们一样吃垃圾?在任何情况下,智慧 的力量都是最可观的,智慧带给人的愉悦,是不可替代的,而拥有智慧的人,所显现的那种 可贵的生活方式、那种在最乏味的时代仍坚持有趣,并有趣得有趣的做派,里面显示了一种 从容与高贵。真的,韩寒这小子,深深的打动了我。 这本《独唱团》里所有文章,都在告诉我一件事:在悖谬的时代,我们仍可以尽力让自 己的生活和思考在同一条直线上,不要遮遮掩掩,不要阳奉阴违,既然我们相信自己的智慧, 为什么要假装跟机构与制度一样愚蠢呢?韩寒很勇敢,韩寒的生活在同一条直线上,现在, 他又纠合了一大批作者,这些作者的集团性出击,像一群阳光少年坦坦荡荡的集体亮相,他 们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轻松的心态,展示了一种前所不同的活法:毫无包袱,全没心计, 大大咧咧,无欲无求。简直,这里我看到了我们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取得幸福的可能。 石康、欧阳应霁、罗永浩和周云蓬大概算是这个作者群的大龄青年了,他们赶上了 80 后为主的末班火车。周云蓬的《绿皮火车》叙述缓慢,一如老周的抒情民谣,而传达的,则 是一种忠实于生活的质朴精神,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显示了一种游刃有余的智慧的把握能 力。罗永浩的“秋菊男”在自嘲之中,仍然告诉我们这个意思:这个世界对你很流氓,你的 高贵却在于,你却不能用同样流氓的方式去对待这个世界。于是在韩国校长惊慌的眼神之下, 老罗突然觉得意兴阑珊。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自我醒觉。说实话,我从来都会读老罗读到前 仰后合大笑不止,但这次,我在被逗得发笑之余,突然觉得很感动,人之异于禽兽几希?在 维护他人的尊严之时,我们同时也捡拾起了自己的尊严。欧阳应霁的《贴地快感》,是我读 到过的,对香港市井价值核心的最富有同情的理解,最后那一句,可视为神来之笔。北山的 小说,简直是东莞性工作指南,但,一点也不脏,一点也不淫邪,一点也不猥亵,尽管不至 于有悲天悯人的关怀,却有就事论事的坦率。李银河当初评论王小波的小说的性描写,就说 他一点也不脏,北山的,也是如此。 至于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布局,令人忍俊不禁的片段,那就是俯拾皆 是了。《耐克来兮》、《电击敌不过催眠》等,语调煞有介事,我宛如亲眼看到了作者富有智 慧的眼睛。智慧、理性、想象力,是多么令人愉快! 现在,我们需要来概括一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了,如果一定要概括出来韩寒揭露了什 么、批判了什么、歌颂了什么的话,我想说,韩寒极好的印证了崔卫平以前在《我们都是草 泥马》一文中的一句话:我们是一群持不同生活见解者。也就是说,我们所要求的,只是有 趣的生活而已,生活应该像我们喜欢的那样的有趣,而不是像体制规定的那样呆板无味。还 有就是,韩寒和他的作者群,是一个榜样,他们身体力行,在悖谬的时代,我们可以活的很 统一,内心世界和生活本身,在同一条直线上。 夹缝时代,书的阅读与未来 潘小娴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生活习惯、思维以及获取知识的工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 响,由以前盛行的纸质读物时代,进入了网络浏览的风起云涌的“读屏”时代,“读”手机 信息、“读”电子书等等,这些网络时代的新技术产物,以携带使用方便、资源获取便利的 优势,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被誉为“掌上图书馆”的电子书,不仅能够随身携 带,随时阅读,而且容量惊人,一本“掌上图书馆”藏书,往往就可以藏数千册书。于是, 在这个“屏”那个“屏”的强大的压力下,纸质读物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无疑,在电子书 PK 纸质书的新旧技术共存的夹缝时代,传统纸质阅读能否继续存在成了一个问题?而书的 未来的生存空间与模样也成了一个问题。 薛原、叶芳主编的《带一本书去未来》便是一本关注书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话题。这 本书的作者群很有意思,六十四位作者不仅年龄不一,各自从事的行业也不一:既有耄耋之 年的文化老人,也有风华正茂的年青学生;既有作家学者,也有网络写手;既有书店读书人, 也有图书馆的管理员;既有出版人,也有教书人;既有传统的藏书家,也有网络上的阅读者 等。从六十四位作者的阅读经历与经验中,深深地透出那么一点守旧情结——对传统纸墨书 香的眷恋之情成为了他们的共性。 出版人吴彬写自己与书的零零碎碎的记忆,讲到了自己成长岁月如何与纸质书相依相 守,其中里面讲到一个在物质生活条件贫乏的时代,看纸质书让他蒙受损失的故事:一天看 书忘了关照蒸锅,结果把水烧干了、锅也烧漏了,他吓傻了,只好取出过节的压岁钱,以及 给爸爸捶背每次两分钱积攒的报酬等全部积蓄,总计共八块钱,跑去商店买了个新蒸锅,又 在锅里放上水拼命地烧,终于烧出了一层水碱,把新锅做旧成功后,再给新锅盖上旧锅盖, 并藏起旧锅,在父母前蒙混过关。而作家学者赵柏田则诉说了自己的波兰之行,踩着露水回 农庄路上,在笼罩四野的寂静中,打开带了一路的诗集来读,一页页纸张的翻动声中,好像 诗人就坐在他的对面,月亮、风声、露水,让他的阅读充满了浪漫的乡间气息…… 当然,在电子书流行的现今,以上这些在传统纸墨书香上并且带有读者私性的或浪漫或 有趣的阅读经历与故事,渐渐地消散,甚至或许也很少抑或是不太可能发生了,这未免让人 遗憾。不过,遗憾归遗憾,但那些纸质书,就像一个有温度有呼吸的恋人一样,曾经给我们 的心灵与成长带来过兴奋、浪漫与想象之外的新异世界,它对我们求知的欲望的滋润却是永 不磨灭的。所以,《带一本书去未来》的很多作者虽然对书的未来有担心,有惶惑,但他们 都坚信纸质书并不会消亡,书的未来,应该是电子书与纸质书的互补共生、交相辉映。 而要让纸质书在与电子书的互补共生的时代更具有生命力,那么对纸质书的出版,当然 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一本书去未来》对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了思考。比如,纸质书的商 业气冲走了书生气,由于纸质书过份庸俗化,导致了阅读的人群越来越少。另外,过于烦杂 的包装,价格昂贵等也让人们对纸质书望而却步。而其中有一个独特的观点更是非常亮眼, 这个观点是书中的作者雪堂提出来的。 雪堂虽然只是一个公司职员,但他以自己作为一个爱书读书买书之人的独特眼光,提出 了要做出非常有质量的纸质书,就要恢复一种久远的传统,那就是有经济能力的实体书店做 出版。因为,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符号的书店,本身就拥有聚合读者作者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书店做出版,就像高等院校自主招生,书店也可组到更丰富的手稿,自己培养作家和思想家, 不仅为作家思想家们提供展示的舞台,也促进图书品种的繁荣以及内容档次的提升,让书店 的生存得到发展。而实体书店活着,才能保证到未来读者能触摸到有质感和真实色彩的纸质 书。 《带一本书去未来》的六十四位作者,无论是何种年龄与职业,都以自己作为一个“读 者”的身份,谈关于书的记忆、关于书的认识、关于书的故事、关于书的情感、对一间书房 的奢望、开一家书店的梦想、对未来的书的猜想……但不管谈的是什么内容,在文字的背后, 都指向了一个主题——关于书的未来。虽然关于书的未来依然还具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不 过,我们相信关于阅读的热情却是人类无法冷却的情怀,用学者出版人钟叔河的话来说,即 便阅读器真能全面取代纸本书,也不过和平装取代线装、纸本取代竹帛、竹帛取代甲骨一样, 又来一次世代交替而已。模样在变,供人阅读的功能不会变,人们读它,还是在读书。 穿越文字看汪涵修仙 董小染 前阵子,方舟子在微博里说郑渊洁部分作品很黄很暴力,不适合儿童阅读,郑渊洁对 这个问题在博客里回应说他的读者群已经进入大学,他遭到质疑是因为自己被钉上专为孩子 写作的标签。想来,我们每个人在他经常出没的群体中都有着固定的标签, 普通人有没有 标签或者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倒并不重要,公众人物就不一样了,通常,他们或者她们,出 于种种原因被包装成固定模式,而这种标签化很有可能就让人生出某些固执的偏见。 我对汪涵就有着某种标签式的偏见,这偏见来自于他在节目中滑稽的造型、幽默搞笑的 本事,娱乐名主持的身份,不过,在飞快地读完他写的《有味》一书之后,以前因为看娱乐 节目给他设定的标签,就和北京夜晚天空上的星星那样,悄悄退隐在看不见的鸿蒙之中了。 或许,那些需要经常闪烁在大众面前的名人,骨子里都有着与戏里完全不同的真性情,只是, 有些人将那些真性情隐藏得无迹可寻;而有些人,给自己的真性情寻找到了一株较为妥帖的 寄生树。 汪涵的真性情有些小民的浑厚质朴,有些文人一脉相传的“不冤不乐”,有些看破红尘 又能享受红尘的禅意。透过他的文字,看到他的真性情寄生树下,炊烟如梦,沩河水伸着懒 腰,牵牛花似乎勾住了时光,树的浓密枝桠间可能飘着靖港香干、乡下糍粑的香气;树下的 荫凉里可能躺着木桶作坊里正打着瞌睡的于爹;也可能刚好走过一位撑着油布伞的销魂背 影;在风吹树叶沙沙响的声音中还可能坐着一位执扇玩墨抚琴的雅士。 而始终游离在这些物这些人周遭的,是汪涵的体验汪涵的悟,“凡有体验有得处,皆是 悟。只是古人不唤作悟,唤作物格知至。”能够在他人的格物他人的致知里寻找到自己的悟 是幸运。阅读的快乐于我,是在瞬间读出的文字正是你所期待的同时又超乎你的期待;是你 手中握着的这些文字,恰好舒展着你感兴趣却又似东非懂的种种故事。 在读完序言《有味的礼物》之后,我很惊讶,惊讶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能有如此细腻 灵动野气的文笔;惊讶于一位身处浮华场中的人对生命对世界能有如此沉实透彻的感悟;惊 讶于他偏执于沈复、张中行,董桥这些老先生的文章,并将他们视作自己无形中的师承。 游走在文字里的汪涵和舞台上灯红酒绿的汪涵判若两人。在书里,他可以褪下正装,在 靖港河边的百年香干老店里,看着灶台下燃烧的火苗等待豆汁冒出白色的雾气,感受岁月在 微黄灯光里的漂洗,感受小城夜晚的温暖;他可以挽起袖子,在靖港于爹的木匠铺子里锯木 头刨板子当小木匠,在《木桶盛满漂流声》的开头,他说“如果我有两条命,我一定拿一条 做一个快乐的木匠。”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一下子感染了我,原来,每个人都有回归原始生 活的渴望,只不过回归的方式因人而异,在这本书里,汪涵选择了制作香干、糍粑 、木桶、 油布伞、箭、琴、旧墨、秤砣、鸡毛掸子、扇骨这些小物件的老字号来传递他对生命对的感 悟, 传递他对真实、简单、纯朴生活的感受。 这些感受是守卫在阳光下的一片苍绿色绮梦;是香樟树透过纸窗留下的容容一道淡墨; 是将时光剪成碎片的梧桐夜雨。而写下这些感受的人,已经学会了走下华丽舞台之后,用心 营造时空中没有边界的静,他说:“关门即是深山,那深山就在自己的心里。”要想找到他, 你心里需要好大一片旷野。他远离城市,正站在靖港深处的庭院里,快乐。修仙。 随笔 好书榜 VS 烂书榜 江北土著 深圳读书月的年度“十大好书”榜单出来好久了。 这个月的前些日子,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选结果也顺利揭晓。 我不太待见好书榜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所有的榜单注定挂一漏万,并且因为各人阅读口 味不同,而众说纷纭。尽管好书榜的存在意义更多的是指向和指导大众阅读,却依然会因为 该活动组成评委的小众而使结果顾此失彼。以十个人的口味代表千万人的口味,铁定是靠不 住的。比如作为资深读者,我以为美国作家玛里琳•鲁宾逊的《基列家书》应早在三年前就 该列入十大好书榜,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本书依然所知者了了。那是什么原因导致本该大 众的佳作变得如此小众呢?是这本书题材狭窄吗?是作者功底太浅吗?还是内容不宜于大 众?当然不是,这本书具备一切经典作品的全部要素,它不为人所知只是不为中国人所知, 它在它的国度可谓家喻户晓。即便该部作品被我们轻易忽略了,那么今年翻译过来的鲁宾逊 的新作《家园》不该被那些书评人忽略吧?可惜的是他们可能直接不知道这世界上有这么个 很牛的作者和很棒的作品。 这就是读书品位的区别,在我们国产的图书销售网站的首页,你一定能看到励志的垃圾 作品和注水的所谓历史著作,以及充满了剽窃气质的文学作品高挂畅销榜前列,至于瞎吹牛 逼的伪书已行销世界多少多少万册这样的噱头,每一个图书销售网站和每一个相关的出版商 都在乐此不彼地玩。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是中国的弱智读者依然多如牛毛,并且发财心切; 再就是中国的部分出版商已经无耻到吓人的地步。在这个意义上,好书榜单还是很有存在的 必要。毕竟十大好书榜里没有出现余秋雨或者郭敬明。毕竟评选出来的十本书基本值得一读。 即便我对文津图书奖的评选结果不太满意,我依然遗憾这样的榜单太少太薄。我以为像 我们这样的国家,全民急需启智的年代,读书的榜单越多越好,有关读好书的活动越丰富越 好,写出有分量作品的作者越牛越好。与读书榜单相对应的是很多可以写出和正在写出好作 品的作者底气够足,而已经写出曾经轰动一时作品的很多作者现在纷纷转行,有的变成画家, 有的俨然大书法家,还有的变成了骗子和政客。共同的特点是当他们腰缠万贯,他们立即变 得非常道德,并指责别人不道德,或者指责这个社会不道德。当然,他们对这个社会哼哼唧 唧时,是悠闲地剔着齿缝的——在酒足饭饱之后。因此,即便现在动不动就有人自封或者互 相封经典,其实我们离经典已经很远了。所谓经典,在我们国家,已经越来越变成二流文人 相互吹捧的不可或缺的台词。而作家,基本上全部或者大部都像都市街头找工作的人,在急 不可耐地将自己销售出去。在中国目前活跃的作家中,你能找到一个像鲁宾逊那样愿意花 24 年的时间写一本书的人吗?你疯了,24 年我要争取写 48 本先!他们更像春晚上的那些鸡 肋小品演员,好不好我要先混个脸熟。 我甚为高兴的是时近年末终于有人评选出年度烂书榜。我更为高兴的是在这份图书金酸 梅奖名单中看见了刘墉、郭敬明、郎咸平、唐骏等大师的名字,比如唐老师,他说他的成功 可以复制,现在我们知道了他说的可以复制就是吹牛逼弄虚作假。当然可以复制,而且可以 不用学即可无限复制;比如刘老师,他的美味人生哲学就是段子体加鸡精,却总有无聊到极 点的出版商玩命追捧他。有据可查的是,2009 年中国新版图书 168296 种。所以那些侥幸没 有入选年度烂书榜单的大家们真该以手加额,毕竟任何榜单都是挂一漏万的嘛。 我们国家一直在喊节能减排,动不动采取因噎废食的方式给小企业限电,好像从来没人 考虑过限制垃圾图书出版以保护森林(这或许可以证明出版审查机构绝对不是普通的酒囊饭 袋)。年度新版图书 17 万种,像郭老师动辄来个 200 万册起印,得有多大面积的森林跟着遭 殃,又将有多少少不更事的读者跟着上当? 书事 书事 理洵 终于下雪了,欣喜是异常的。近年来气候变化无端,长安城的冬天,几乎每年都让人有 望雪之盼。本来冬天里下雪,在北方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奇怪的是南方雪灾,长安城却很少 能见到雪。今天方英文先生的博客里就写了篇《快哉长安雪》的文章,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文章不长,全文引用,“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狠抓落实 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组织有方、广大群众齐心协力,今天,我们终于盼来了入冬后,近两 个月来的第一场雪。”晚上看本地新闻,知道这雪是人工增雨倒腾来的,为之一叹。 新近购书三册,值得一记。古剑著《书缘人间---作家题赠本纪事》,山东画报出版社二 〇一〇年九月第一版,书中共记录了海内外九十六位作家、诗人和评论家赠与作者的题名本 书事,其中不乏巴金、台静农、汪曾祺等老辈人物。古剑在香港曾任职于《新报》、《良友画 报》等有影响的报刊,在文学界有很好的人脉关系,前几年他还编过一册《施蛰存海外书简》, 为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原始资料。他在天涯开着博客,更新很快,内容亦大多 为书人书话,看着是让人感到愉悦的事。《书缘人间---作家题赠本纪事》是作者在大陆出版 的第一本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社书虫系列中的一本。书虫系列的十本书,除陈子善《签 名本小考》之外,陆续都购置了,陈的书不知道出版了没有,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出版的王稼 句《看书琐记二集》作者后记中还提过陈的书没有出版,但《文汇读书周报》上能看到陈的 有关签名本的文章。 其余两册,一为蔡翔著《一烟一纸》,是上海书店海上文库中的一本,二〇一〇年七月 出版。蔡氏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在《上海文学》杂志社工作过,这本书中写了好几 位有名的当代作家,韩少功、史铁生等,还有些文章很有些调侃的味道,如《标语之趣》等 篇什,读来可为之一笑。另一册为周士艺《书谱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九年十二 月出版。孙过庭《书谱序》字帖买过几本,记得有一册还是台湾出版的,这一册除了字帖的 功用而外,还可参照注疏琢磨文意,就很不错。 前几天与项宣谈及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国画》,就从图书馆里借阅,不想还看到一册陈 绶祥的《国画》信息,借回后才发现是一本北京出版的杂志,刊物主要任务是中国文人画研 究,创刊号,开篇是陈绶祥的一篇演讲稿。有几篇关于文人画的文章,但基本上跳不出陈师 曾有关文人画论述的圈子,没有什么新意。想着自己前段时间写画家周红艺的文字,把他的 画定位为文人画,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认识,也为自己的大胆而反思。 写方英文先生的文章,经方先生删改后在《各界导报》发表,方先生又在自己的博客转 发,有匿名留言说是对理洵先生的“免费宣传”,确乎如此。不过理洵先生到底是谁,恐怕 理洵先生自己也搞不清楚,出名这些好事还是留给别人去做吧,他不过一时手痒,写了些自 己高兴写的文字,遣兴而已。近来方先生的博客很是热闹,文后的评论偶尔口枪唇剑,有人 还说方家园地不想成了口水战的舞台,真是如之奈何,果然方先生生气了,声明说,“匿名 在我这个纳税人的博客里发牢骚,犹如将‘屠宰研讨会’选在寺院里召开。以后,本博主将 不再回答匿名者留言。”一笑。 书虫小札:“读好书,光阴慢” 无羽书天堂 〔2010.12.12(十一月初七) 星期日 多云转阴〕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 来”这承袭了风、骚传统的优美诗句来自于张枣的诗歌《镜中》,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卞之琳的《断章》一起,被誉为“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三大万人迷诗歌”。张枣(1962-2010), 出生于湖南长沙,任教于德国图宾根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俄语, 曾翻译过里尔克、史蒂文森等著名诗人的作品。《月之花》和《暗夜》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半 年中留下的最后译著,译文正如他的诗歌一样,字字珠玑,余味无穷。《月之花》:在一座 岛上,有一座老旧的石头房子,里面住着一个人。他每天都会去他的园子里散步。他的园子 可谓是曲径通幽,小路纵横,有许多高耸的台阶和隐蔽的角落。有一天,在他最爱逗留的那 个小角落,竟然有一株不知名的植物在发芽。从这时起,他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这株植物身 上。他精心照料它, 护理 卵巢癌的护理查房优质护理服务内容doc优质护理服务内容肺癌的护理常规消毒供应室优质护理 它。到天上出现满月的那夜,它长出了一个硕大的花蕾。可它并不 急于绽放,直到另一个奇妙的满月之夜…… 《暗夜》:九月里的一个晚上,一艘随波逐流 的船带来了一个人。这个人独自居住在沙滩上的一所荒废的小屋里,捕捉云朵且从云里收获 了大量的鱼。这一切引起了小镇上人们的猜疑,人们模仿着他的举动,也想要从云里有所收 获。然而贪婪带来的,却是一场灾祸。二书的作者、插图是德国艾纳尔.图科夫斯基。1972 年,艾纳尔.图科夫斯基出生于德国基尔。大学时,他师从插画大师鲁迪格斯托伊研习插画 艺术。他的毕业作品不仅让全校师生发狂,更在出版后一举拿下“少儿文学和媒体奖”、“托 斯多夫连环画二等奖”、“基勒最佳插图者奖”以及“布拉提斯拉瓦第 21 届插图艺术双年 奖”——这个奖项从来没有颁发给任何一本处女作,并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新一代经典。他的 插画既简洁又微妙,在敏锐的洞察力中,幽默和情感闪闪发光。虽然画面上只有黑、白、灰, 却仿佛蕴含了大自然的万紫千红。那种超现实主义的处理方式,带来匪夷所思的美感和诗意。 同时收阅的还有张立宪精心策划的《读库》系列之《童年与故乡》,该书作者奥纳夫·古尔 布兰生,1873 年生于挪威,二十岁后赴德国慕尼黑从事漫画杂志编辑工作,当代最杰出的 漫画家之一。《童年与故乡》出版于 1934 年,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记录。四十篇散文,两百 幅漫画,非常生动有趣地描述了他的童年,家庭,学校,军队,初恋等天真烂漫的生活履历, 同时旁触到北欧的大自然和它的动物,山林以及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图画文字都有独特的 风格。译者吴朗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家和翻译家。由于德文原版为手写、手绘, 为了使中文译本“更加生色”,吴朗西先生便也遵从德文版体例,请好友丰子恺亲自书写配 图文字。丰子恺先生认为:“古尔布兰生的画,充分具有写实的根底,而又加以夸张的表现, 所以能把人物和景物的姿态活跃地表出。他的文字近于散文诗,也很生动。他把童年在故乡 所为,所见,所闻的精彩的片段,用绘画和文字协力地表现出了。有的地方文字和绘画交互 错综,分不出谁是宾主。这种艺术表现的方式,我觉得很特殊,很有趣味。”几年前,在诗 人丛小桦办公室见到山东画报版《童年与故乡》,很是喜欢,借阅读过一遍,后从网上淘得 一册;近日,翻张立宪博客知此新版,欣然购置案头。三书付费 92.2 元。 〔2010.12.13(十一月初八) 星期一 小雨夹雪〕 北风急。收卓越网订书二册,《单向街》003《复杂.性》,主题理解国情,理解性生 活;《怀孕文化史:怀孕.医学和文化(1750-2000)》,〔英〕克莱尔.汉森著,同文馆. 小历史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4 月初版初印;并联创牌台灯两个,付费 332.2 元。 收当当网订书三册,《民国报人:新闻史上的隐秘一页》,张功臣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年 9 月初版初印;《中国报人》,蜜蜂文库.文化阅读,蔡晓滨著,新星出版社 2010 年 11 月初版初印;《一个人的阅读史》,张颐武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3 月初版初印,付 费 71.9 元。收《世界文学》第 6 期,《书城》第 12 期。叶兆言《杂花生树》之《阅读吴宓》 中言:“他(吴宓)很看重自己的日记,而且自信以后将成为历史的见证,因此措辞十分讲 究,尤其在褒贬人物的时候”“吴宓一生,为女人耗费了太多心血,无论潇洒的新派作家, 还是风流的旧派文人,在花心方面都无法和他相比。
本文档为【《天涯读书周刊》第一百二十五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9872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8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11-04-23
浏览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