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功心法

武功心法

举报
开通vip

武功心法练太极拳十大要领 太极拳功夫修养的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 第一大要领 虚灵顶劲气沉田 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

武功心法
练太极拳十大要领 太极拳功夫修养的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 第一大要领 虚灵顶劲气沉田 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第二大要领:含胸拨背意内敛 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当胸略内含时,背部肌肉即往下沉,两肩中间脊骨鼓起上提,这便是拔背。所以拔背能使肩背的部分肌肉得到更多的舒展,能使脊柱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获得很好的锻炼。 意内敛就是太极拳古典著述所说的“全凭心意用功夫”。古人认为: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并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作形象比喻。按现代运动学的观点,全身神经系统皆受大脑中枢神经的指挥。盘拳走架或揉手时.意有所感’,气必致动,这就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心”,接到各感官系统传来的‘‘信息”,在一瞬间作出判断、处理,并将结果(指令)通过神经系统迅速地传导到各运动部位而做出的相应反应。 第三大要领:沉肩坠肘松筋骨 沉肩者,肩松沉也;坠肘者,肘下坠矣;松筋骨,即松筋松骨。 沉肩指肩要松沉,肩松开下垂,即将两肩井穴下沉,两肩必须平齐,不可端起,反之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沉肩须将肩胛骨松开,使肩胛骨肌出现一个低洼,能使手臂增加长度,增大曲伸缠绕的灵活性。坠肘,就是肘要有往下松坠之意,垂肘的前提是沉肩,所以肘不能悬起,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肘关节是起重支点,肘与膝合又是外三合的重点;坠肘就是要使肘关节松开,上肢气血更加流通。若能做到“肘不贴肋”,便有“松开我劲勿使屈”的强性和韧性。如白鹤亮翅,其手臂上举虽然超过肩部,而肘尖仍然使其有下垂之意,若是肘尖向上抬,那就是挨打的架子。坠肘是肱二头肌的轻度转动,使尺骨与桡骨进行绞剪式运动,通过对血管的交替挤压与放松,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的功能;肘要松垂,保持略低于腕的位置,要符合屈中求直和处处屈蓄有余的要求。沉肩坠肘能保护胸肋部的要害部分,并使攻防两宜。 松筋骨,要松开四肢百骸、八段九节。筋骨不松,经络受阻,意气受滞,则功夫不但不长,人到中年还会导致疾病缠身。如何松筋骨,其关键的关键就是松腰胯。 第四大要领:松腰开窍旋之足 松腰者,腰松开也。腰松开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古人日:“命意源头在腰隙。”又日:“腰如车轴气如轮。”开窍者,打开也。 松腰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先松胯,然后松膝、松踝,最后是松足,也就是“旋之于足’’了。所以.“松腰开窍旋之足”这一要领,是针对腰胯与整个下肢而言的,并不是只讲腰与足。张三丰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在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经典理论告诉我们,太极的功夫在脚下,必须练好脚下的功夫。 (一)足:足要求两脚虚实互用(五趾抓地则脚心虚,五趾舒展则脚心实),双脚各大小关节要逐一松开。 (二)踝:若要达到脚下轻灵,踝不松开是很难实现的。采取瑜伽锻炼和古代道家养生家所通常采用的双盘和金刚坐是松踝的好方法。 (三)膝:膝是大腿与小腿之间承上启下、阴阳变动之枢纽。转膝及上下蹲起等都是松膝的好方法。 (四)胯:站大马步桩是松胯的重要方法。 (五)腰:松腰有很多方法:如无极桩、直腿坐、俯身拱腰等法。腰松了,练拳时就能做到以腰为轴,旋转自如;腰松了,则对养生很有帮助。 第五大要领:以意引气缠丝以意者,心意也;缠丝劲,进如螺旋,退如抽丝。即螺旋劲,也叫抽丝劲。 以意引气的螺旋缠丝运动,亦合乎养生保健的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互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里,交联环绕,通过内缠丝外螺旋的运动,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节三焦.平和阴阳,内壮脏腑,而又柔和骨节、肌腱、韧带,外强筋骨、皮肉。以意引气缠丝劲,只要精心修炼,日积月累,千锤百炼,刚柔相济,练就心如明镜,身似金刚,从“千变万化”达到“万紫千红”。 初学者一定要把自己所学的太极拳架学好,这其中,步法走弧形,手法松柔圆活,内旋时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随腰;外开时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领手,轻轻地将劲运于手指,使关节在弧形变化中回转自如。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 第六大要领:分清虚实调阴阳 分清者,清楚也;虚实者,变化矣;调阴阳,即调和阴阳。人之有形,不离阴阳,更有虚实的变化。在形体上,脚分虚实,腿分虚实,手分虚实,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人的心理、思想、精神、意识在不同的层次中都有虚实之分。虚实的变化,即是阴阳的调和。 太极所有的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久练不疲,张弛轻重,均匀转换,不致困顿。比如,在左右旋转时,如果重心移至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重心移至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站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所以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 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腰,转换在腰,首先就要松腰、塌腰和虚腰。松腰的反面是收腰,腰椎骨节和肌腱、韧带能放松,松开则不收;塌腰的反面是瘪腰,腰部能松开下塌(配合敛臀)则不瘪;虚腰反面是束腰,虚者空也,腰部能不硬不软、折中而得虚空则不束。要塌腰须敛臀,能敛臀则能塌腰。塌腰、敛臀自然尾闻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门自然松开,配合会阴内收和虚灵顶劲,则脊柱自然竖直,上下前后合住劲,转动时自然无所偏倚。 第七大要领:上下相随内外台 上下相随,即人体以腰为定点,腰以上为上。腰以下为下,腰脊为联系上下体的主动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上下相随则中间自然 相随。 上于两膊相系,其一在于两臂之间须相系.其二在于两腿与两臂相系。两臂相系即肩与肩、肘与肘、手与手之间似有无形的筋相辅,左右相系,对称相连,互相吸引。 下于两腿相随,其一在于两腿之间须相随;其二在于上动下随,下动上领。其内涵就是上虚下实,下虚上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上下相随,中间自然相随,其一在于上下动而中间应,其二在于中间动上下和。比如云手,其内涵就是手动、足动、胸腹腰脊一齐动,手到足到身体到,一动无有不动,上下内外一气贯通。上虚而中间应,即胸腹腰脊随手足动,其关键在于以胸腹腰脊的虚实、松活和中正为前提。中间动全凭腰脊带动,其关键在于以肩活动为臂的转关枢纽、以胯活动为腿的转关枢纽。总之,中间不动,阴阳合德;中间一动,阴阳分清;一上一下,上下相随;一开一合,开合相乘;一动一静,动静相因;一屈一伸,屈伸相宜;一虚一实,虚实分明;一左一右,左右相连;一内一外,内外相合。 内外合者,即内外相合。要使上下相随,必须内外合一。内外合一首先是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内外三合称为周身六合。内外相合就是在周身六合的基础上,使皮肉筋脉骨、五脏六腑、心神意气相合为一。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才能使太极运动周身一家。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神意贯顶;属于外者,周身轻灵,由脚而腿而腰,沉肩坠肘,气达指端,节节贯通。 《拳论》云:“发令者心,传令者手,观色者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其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每招每式,必须要做到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掌旋转以大小指划圆,以手指中冲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全身无处不动,像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滔滔不绝,动中有静,静中有韵,明朗豪爽;说停,周身都停,身体稳健似巍峨屹立的高山,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故动静分明,静中有势。 第八大要领:松慢圆匀沾连粘 “松慢圆匀沾连粘”,实际上讲的是两句话,即“松慢圆匀,沾连粘随”。这一要领无论在养生中还是太极揉手(推手)上都是比较重要的。 (一)松:学习太极的人都会练太极套路,然而大多数却不懂得松八段九节。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脊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节,是指踝、膝、胯、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松开八段九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①初学阶段:呼吸自然,周身顺随。②端引: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掌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肉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引导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③专项放松:比较有影响的太极拳都有专门的放松训练,比如陈式太极拳就传有放松操。而笔者所练太极拳,负IJ通过定势松八段九节。每个定势松开之后再换下一个定势。这样练就非常艰苦了,运动量要增加三至四倍,还要注意松而不懈。如何区别松与懈呢?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 。松而不懈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紧,只强调松而不言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之两端,没有紧,松就不存在。松的结果,弹力自生,才能在揉手中用松弹劲把人轻松地发出丈外。 (二)慢: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到形 体动作的慢。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慢并不是单纯的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前人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 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大,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三)圆:圆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的圆活。①形体动作的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圆满灵活运用到揉手(推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不丢不顶,处处圆转饱满,轻灵活泼。太极大家对圆活是十分强调的,如“周身节节串”,“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等等。②气势的圆活。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以说“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十方支撑”。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所谓十方,是指人体 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四正方,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四斜方(四隅方),合起来为八方,八方在平面图中可表达,加上头顶与脚下一条竖线即上、下两方,共为十方,这就是古人所讲“十方虚空、十方界”。 (四)匀:匀,是指自始至终,动作气势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神意而言,匀,是指心无杂念,如平静的湖面,清澈透明而均匀绵软。 (五)沾:原义是胶性,有粘的作用。这里是比喻与人接手后,我的接触点如有粘性,能将对手粘住,使其不得解脱,这是对劲力作用的一种描述。例如,揉手训练时,我出左手按对方前胸,对方伸右手横截我左小臂,此时对方用右手用力而右臂僵硬半身成为刚体,我乘势左手背外撑上提,挂住对方右腕,对方身必被我提起,我如后带,对方则会被我拉向左后侧,跌出。这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我顺人背谓之粘。 (六)连:在“沾、连、粘、随”四字中,“连”字最重要,意义最广,“沾、粘、随”都直接与“连”字有关,失去“连”字,其余三字便无从表现,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还有一特殊属性,如“接手”可谓连,“断而复连”就指重新接手相连,或谓退却时手不走空。 《七》粘:沾是粘的条件,而粘是沾的作用与表现。在揉手(推手)中,双方精神、意念都要高度集中,在交手的关键时刻,若一方跑了念头,那就要挨打了。在揉手(推手)的整个过程中,沾是形的基础,连是气的关键,粘是神的根本,随是整体的应用。 (八)随:“随”好像与“连”字有一定的混淆,其实不然。“连、随”二字与主动、被动有关。连取主动,随属被动,转换时各不丢手,要用沾劲粘住对方。所以,此“沾、连、粘、随”四字中,应理解为是一个攻守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松、慢、圆、匀和沾、连、粘、随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是体与用的关系。何谓体与用的关系?即松、慢、圆、匀是习练太极拳所要达到的要求和需要进入的状态,沾、连、粘、随则是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后,在揉手、技击中所表现出的水平和境界。 第九大要领:招势相连法万千 招势者,一招一势也;相连者,绵绵不断矣;法万千,指每招每势都可千变万化地运用。招势相连在太极拳的整体锻炼中,从起势到收势。一势连一势运转不停,一气呵成,如揽雀尾的“按”,不是一个劲地往前按,而是在将要完成动作之时,要用精神状态连于下一个动作,如果连得不好就会出现“断续”。 招势相连的具体做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在上一动作将终,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势,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则自始至终,绵绵不断,招招势势,周而复始,变化无穷,所以《拳论》才有“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说法。 第十大要领:动中求静太极现 动中求静,指在太极拳的锻炼中要体会虚静 的状态;太极现,指太极练到虚极之境,自然现出神奇(实际上不神奇)。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一如的整体运动。从本质上来说,太极拳的静中求动是静待其动。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一是在行拳之前于无极状态中静待机(时机)动;二是在行拳时,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动,即动而复静;三是在揉手时静待“彼”动。 动中求静,亦是静中有动,即虽动而静,视动犹静。待招势动作纯熟、通顺、连贯、协调以后,要平心静气地轻轻开始,慢慢运行,默默停止,静心想着,阴阳开合;静心听着,天机流动;静心看着,浩气旋转;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从而实现始于无形,归于无迹的太极之境界。 少林正宗内功 (一)静禅功 静禅功是少林气功中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个僧人都会做。因为禅宗的宗旨就是空无,所以入禅则静,静中求纯,纯则为安。其法分坐禅、站禅和卧禅三种。 1、坐禅法:分端坐势、单盘势、双盘势和插花势。端坐势:端坐于凳或椅上,膝关节屈成90度,全脚掌着地,两手自然放在两大腿上,上身端正,两眼微闭,目视鼻尖,舌顶上腭,意守丹田。初学者一次可先练30分钟,以后逐渐增至一小时。 单盘势:盘腿坐于蒲盘或较宽的木具上,左脚放在右腿膝关节上面,脚心向右,脚尖向前;右脚放在左腿膝关节下。两掌在腹前平脐相迭,右掌在上,左掌在下,两掌心均向上,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如端弥陀印。上身端正,两眼微闭,目视鼻尖,自然闭口,舌抵上腭,用鼻呼吸,意守丹田。初练每次半小时,以后逐渐增至两小时。 双盘势:坐在蒲盘或较宽的木具上,两腿屈膝相盘,先将右脚外踝放在左膝上,再将左脚外踝放在右膝上,两腿交叉,架身而坐。上 身端正,两眼微闭,目视鼻尖,自然闭口,舌抵上腭,腰部放松,两手按在两大腿根部。气由丹田发,上运百会,下走背中,岔分两路,循两跨外侧下行,缓达昆仑,后达脚心,然后收于丹田。久练之后,两手可改为腹前平脐相迭,如端弥陀印。 插花势:两腿交叉盘坐于蒲盘或较宽的木具上,脚尖向前,上身端正;两手在腹前平脐相迭,如端弥陀印。两眼微闭,目视鼻尖,自然闭口,舌抵上腭,用鼻呼吸。每次练半小时左右。此练法容易掌握,知者较多。 2、站禅法: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稍向里扣。两臂抬起与肩同高,五指自然分开,两掌心相对,距一尺左右,形如抱球。然后两手同时缓缓下行,落于下腹,两手中指相接,掌心向里。身体保持端正,两眼微闭,目视鼻尖,意守丹田。 3、卧禅法 仰卧:仰卧于床上,两腿自然伸直,两脚尖自然外撇;两手心向下,平放于两腿外侧,五指稍屈;两眼微闭,目视鼻尖;自然闭口,舌抵上腭,用鼻呼吸,意守丹田。 侧卧:身体向右,侧卧于床上,两腿前屈,大腿与身成钝角,右腿着床,左腿放右腿上,稍向前提;两掌放身前,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着床;头稍向前钩,形似螳螂。两眼微闭,目视鼻尖,自然闭口,舌抵上腭。用鼻呼吸,意守丹田。此法容易掌握,每次练功半小时,对治疗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患有显着效果。 ( 二)十段功 “十段功”又名静功十段,是内功的站禅功夫之一。其特点是静纯、放松、施意。久习可施意?疾,甚则可以意制人。其法是寻一静境入位,两足成八字并步站立;两臂屈肘,两掌环迭,五指并拢,掌心向上,附于脐下一寸入;身胸挺直,两眼微闭,视于鼻尖,用鼻呼吸,舌抵上腭,意守丹田。行功前先运气三周,再静施十段功法。《少林拳法精义》云:凡练静功十段者,每日早晨先内服“通灵丸”六十四粒,片刻,待药将化时,以鼻吸气,注所行功处,以意运气,意走骨髓。切不可施劲,若行力者则与动功无异。练十段功者,初,每段数息,渐渐增加,可焚香记时,每段一寸香,加至二寸香为止。日行三遍,功毕则行打洗神通,暇则自行观心,洗心诸法,十月功成。 第一段、韦驮捧杵:注想尾闾上第二节,气从背上起,直通至指端。 第二段、独立金刚:注想项后,以意领气,气从足心起,到两肘梢,绕膻中经印堂通头顶;下行到手,再归丹田。 第三段、降龙:注想顶后风府穴,以意领气,从腹起,上到单手;然后单手缓缓下放,气归丹田。 第四段、伏虎:注想风府穴,以意施气,起于背,行至前肩,再由臂至两手;然后收气归丹田,反复施之。 第五段、天地趸:注想尾闾之前、肾囊之中,以意领气从涌泉穴起,直通周身,行至百会穴;再放臂下行,经胸中线,下沉丹田。 第六段、虎坐:注想脐前任脉穴,以意领气,注贯全身,先经胸中线向上直达百会穴;后沉会阴,注两足达涌泉穴;然后收气归田。 第七段、龙吞:注想天灵盖,以意领气,从足跟起,经前中线直上顶巅;然后沉气经膻中穴,下归丹田。 第八段、御风渡江:注想脐后,以意领气,从背上起,经脊中线直通顶上,达强间穴;绕百会,经膻中穴,下归丹田。 第九段、回回指路:注想命门腰间,以意领气,从背中下经命门穴,岔绕环跳到阳陵穴,再达脚底涌泉;循路返上,经后正中线绕百 会下行膻中,缓注丹田。 第十段、观空:注想指圈空处,以意领气,发行通身,现收归丹田。 少林气功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在前,枪戟当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沉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苟一旦临之以可駴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甚至神魂撼荡失舍,归于无何有之乡,如是而求其能静以御敌,真有戛戛其难之势,夫高尚者且若是,至于一般浮动轻躁者,其气之易摇,心之易乱,乃成芸芸众生之固有性质,故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吾道之所以日益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岂仅此邈尔柔术所能范围乎,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养气为尤不可媛者,正以此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然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也。 注曰,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叠,无关要旨,不审此问有亟须诠释者,而后精微乃见,则以文字而堕入玩弄光景之障,则宜嫌词费耳,今释之如左: (一)运使 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又名站蹖),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站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究竟,练成功时,虽立足悬崖,而坚立不虞颠仆(足掌前后踏地,练习既久,始能如是,平常人之足,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倾跌),以上乃练足之法,若寻常未经练习之人,则多虚浮,上重下轻,足踵又鲜实力,倘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槁木,应手即去,此未曾练气所致也,故运使之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着,谚云,未习打,先练蹖,即此意也,苟能精马步,则气贯丹田,强立不倒,而后一切柔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术,可以日月渐进矣,初练马步时,如不常乘马之人,忽而乘马终日,腿足腰肾必酸痛异常,其力必较未练以前反觉减退,此名换力,盖从前之浮力虚气,必须全行改换,到此不可畏难,宜猛向前进,如初庄站数十分钟,次则加增数分,总以逐渐而进,为最紧要,又站时若腿酸难忍,可以稍为休息,总以两腿久站不痛,觉气贯丹田,足踵坚强,斯为有得矣。 足既坚强,则练手尚焉(手法详后),练手之法,以运使腋力,今其气由肩窝腋下,运至指尖,如是而后全身之力,得以贯注于手,久之则手足两心相应,筋骨之血气,逐活泼凝聚,一任练者之施用而无碍也。 (二)呼吸 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万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之柔术,数十年前,有专习练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其成功颇觉可惊,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虽能扩张血气,有时不慎,反至伤身,后因慧猛禅师移锡南来,始传呼吸之妙诀,于是南派亦有练习此术者,但未盛行耳,录慧猛禅师口传秘诀如左。 呼吸之四忌 甲.忌初进时太猛初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定,后乃从缓增加,然亦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之外也。 乙.忌尘?秘藕齯圻a宜于清晨旷寂幽静之区行之,晚间练习,宜在庭外,不可紧闭于室中。 丙.忌呼吸时以口出气初呼吸时不妨以口吐出肺胃之恶气,以三度为止,稍久,则呼吸须使之气从鼻孔出入,方免浊气侵人肺部之害,又呼吸时宜用力一气到底,然后肺袋之涨缩,得以尽吐旧纳新之用,以生气力。 丁.忌呼吸时胡思乱想大凡人身之气血,行于虚而滞于实,如思想散弛,则必气凝结障害,久之必成气痞之病,学者慎之。 以上四忌,须谨避之,自无后患,迨至成功时,则周身之筋胍灵活,骨肉坚实,血气行动,可以随呼吸以为贯注,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肾之间,之意所动,气即随之,倘与人搏,则手足到处,伤及肤理而制人,气之功用神矣哉。 洪惠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令气贯全身,故有鼓气于胸肋腹首,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者,气之鼓注包罗故也,第有一处,为气之所不能到者,即面部之两颊处是也。 呼吸之术,北派最盛,而江西河南两派,则以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诀,河南派则名为丹田提气术,江西派则名为提桶子劲,﹁劲即气力之俗称也﹂,究之名称虽异,而实则无甚差别,其法直身两足平立,先呼出浊气三口,然后曲腰以两手直下,而握固提上,其意以为若携千斤者,使气贯注丹田臂指间,迨腰直时,急将左右手次第向前冲出,而气即随手而出,不可迟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自此以后,则手或向上冲,或左右分提,仍须腰曲与前同,总以气血能贯注流通为要,又向上冲时,觉得气满腋肋之间,左右分提时,仍伸指出而握拳归,俨如千万斤在手,则丹田之气,不期贯而自贯矣,但提气时须渐渐而进,有恒不断,学者须静以求之,勿视为小道可也。 (三)刚柔 技击虽小道,精而言之,亦有上中下三乘之别,三乘为何,即刚与柔变化与呆板二者而已,其宗派法门,千差万别,虽各有其专家独造之功,而刚柔各别差等,乃于是判焉。 上乘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无穷,指似甚柔,遇之则刚若镔铁,身似呆板,变之则捷若狡兔,敌人遇此,其受伤也亦不知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亦不知其何以倾跌,神龙夭矫,莫测端倪,然此种上乘工夫,非朝夕而能奏效也。 中乘刚多柔少,其原因以学者初入手时,走入左道旁门,不得名师传授指点,流于强使气力,刚柔无相济互用之效,或用药力,或猛力,强练手掌臂腿之专技,不辞痛楚,朝夕蛮习,遂致一部分之筋肉气血,由活动而变为坚凝死坏,后虽遇名师补救,亦未能全改其所偏也。 下乘术以柔为贵,至于专使气力,蛮野粗动,出手不知师法,举步全无规则,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不得混以柔术称之,学者所宜明辨也。 中乘之术,不过偏于刚多柔少,尚有师法,犹可补救,惟下乘者,日从事于插沙(乡鄙之拳师,教人用木桶盛沙使紧,以手指频频插之,使指尖硬如铁石)、打桩(打桩者,即用圆木一段,钉入地中,用足左右踢之,由浅而深,谓如能打翻入地二三尺之桩,则足力所至,遇之必伤,此潮州派也)、拔钉(拔钉者,敲钉于板壁中,每日用手指拔之,以能拔出最深之钉为究竟,据谓与人相斗,指力到处,皮肤为之破裂,此江西派也)、磨掌(磨掌者,每日将掌边向棹沿几侧,频频磨擦,至皮外凝结,坚硬时再沙石勤磨,并以桐油等物涂之,总以掌沿坚皮高起,刚硬似铁为止)等事,纵能精练,然遇柔术名家,鲜有不败者也。
本文档为【武功心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30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7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1-09-09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