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S名词解释

RS名词解释

举报
开通vip

RS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物体对任一波长的发射本领和它的吸收本领成正比,比值与物体的性质无关,只是波长和温度的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 为物体对波长 的光波出射率; 为对波长 的吸收率。 2.​ 图像复原:遥感信息资料获取过程中,受到地表物体大气传输特性,平台运行特征以及传感器系统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使所获得的图像发生强度、频率及空间的变化,出现对比度下降,边缘模糊,几何畸变等,这种在图像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图像失真,称为图像退化,针对图像退化的原因进行误差校正,称为图像复原。...

RS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基尔霍夫定律:在给定温度下,物体对任一波长的发射本领和它的吸收本领成正比,比值与物体的性质无关,只是波长和温度的函数,表达式为: ,式中, 为物体对波长 的光波出射率; 为对波长 的吸收率。 2.​ 图像复原:遥感信息资料获取过程中,受到地表物体大气传输特性,平台运行特征以及传感器系统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使所获得的图像发生强度、频率及空间的变化,出现对比度下降,边缘模糊,几何畸变等,这种在图像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图像失真,称为图像退化,针对图像退化的原因进行误差校正,称为图像复原。 3.​ 解译标志:是指那些能够用来区分目标物的影像特征,它又可以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凡根据地物或现象本身反映的信息特征可以解译目标物的影像特征,也即能够直接反映物体或现象的那些影像特征称为直接解译标志;通过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地物在影像上反映出来的影像特征,也即与地物属性有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分析能推断出其性质的影像特征,间接推断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和属性,这些地物和特征就称为间接解译标志。两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4.​ 灰度分辨率:是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小差值。在不同波段,用不同传感器获得的影像灰度分辨率很不相同。 5.​ 图像增强:是指利用光学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改变图像的表现形式和影像特征,使图像变得更加清晰可判,目标物更加突出易辨。 6.​ 地面分辨率:用来表征传感器获得的影像反映地表景物细节能力的指标,定义为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所代表的地面距离的大小。 7.​ 反差系数:指摄影后,影像的明暗程度与原景物明暗程度的比值。它用来度量感光材料对景物反差的表达能力,以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的密度差与相应两点曝光量对数差的比值来表示,即 ,即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的斜率。 8.​ 中心投影:若空间任意点与某一固定点连成的直线或其延长线被一平面所截,则直线与平面的交点称为空间点的中心投影。它构成的影像与地面形状不完全相似,没有统一的比例尺。 9.​ 监督分类: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 样本 保单样本pdf木马病毒样本下载上虞风机样本下载直线导轨样本下载电脑病毒样本下载 。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根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它主要包括最小距离法、多级切割法、特征曲线窗口法、最大似然法。 10.​ 非监督分类: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的方法。是一种自然的盲目的分类。它主要包括分级集群法和动态聚类法。 11.​ 大气窗口: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换句话说,就是电磁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损耗很少,能透过大气的电磁波段。 12.​ 黑体:是指一个完全的辐射吸收和辐射发射体。即在任何温度下,对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都能够完全吸收,同时能够在热力学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把热能变成辐射能的理想发射体。 13.​ RBV:反束光导管摄像机,Landsat1.2上的TBV由3台同类型的电视摄像机组成,分为3个波段,波长分别为0.475—0.575μm,0.58—0.68μm,0.69—0.83μm,覆盖地面185km×185km的区域,由于发生技术故障所获图像很少,Landsat3的RBV采用2台宽波段(0.505-0.750μm)摄像机,可提供分辨率40m的金龟??(黑/白)图像。两台仪器并列,同时获得各为98km×98km的相邻区域,其旁向重叠为13km。Landsat4以后的卫星未采用RBV传感器。 14.​ 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 plus):增强型专题制图仪。它是Landsat7未向上携带的传感器,是TM的增强型,具有8个波段的扫描式光学成像仪器。ETM+与TM的波段、光谱特性基本相似。即其空间数据质量和信息量很大。扫描镜可在往返两个方向进行扫描和获取数据。TM的辐射分辨率有256个量级。光谱分辨率较高,频道增加,波段变窄,针对性较强。其信息的平面位置几何精度提高,更利于图像配准原则。经处理后的位置精度为0.4—0.5个像元。其前7个波段分别为蓝、绿、红、近红、中红、热红、近红波段。其变化为增加了分辨率为15m的金色波段。PAN(0.52—0.90μm)波段6的分辨率由120m提高到60m。辐射定标误差率小于5%,比Landsat5提高1倍。 15.​ 辐射校正:利用遥感观测目标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能量时,从遥感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辐射亮度等物理量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测量值中包含太阳位置、传感器性能及空间状态、薄雾等大气条件所引起的失真。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称为辐射校正。 16.​ 几何校正:遥感成像时,由于飞行器姿态、高度、速度、地球自转等因素而造成图像相对于地面目标发生了几何畸变,畸变表现为像元相对于地面目标实际位置发生挤压、扭曲、伸展和偏移等,针对几何畸变进行的误差校正称为几何校正。这种畸变是随机产生的,多采用地面控制点的方法进行纠正。 17.​ 电磁波谱:为了便于比较电磁波辐射的内部差异和描述,按照他们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就是电磁波谱。 18.​ 发射率:表示物体的发射能力 ,它是物体的辐射通量密度M与同温度的黑体辐射通量密度M0之比。 =M/M0,为了方便常采用光谱发射率的概念,以表示一个物体把热能转变成辐射能的转变效率即 λ=Mλ/M0λ 19.​ 反射波谱特性:不同物体对同一波长的电磁辐射具有不同的反射能力,而同一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也具有不同的反射能力,我们把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反射能力的变化,即物体的反射系数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叫做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20.​ 立体像对:采用摄影的方法,在不同的摄影站,用同一焦距的航摄仪对同一地物进行摄影,得到两张类似于玻璃板物体形象性质的像片,这两张像片称为立体像对,简称像对。 21.​ 光电效应:电磁辐射的能量激发物体,释放出带电粒子,形成光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是粒子性的明显表现。 22.​ 传感器:也叫敏感器或探测器。它是手机、探测并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一起,是遥感技术的核心。它的性能制约着整个遥感技术的能力。 23.​ 宽容度:也称曝光度,是指胶片复现被摄景物亮度范围的能力,用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最大曝光量与最小曝光量之差来表示,即M=lgHc-lgHb,当胶片的最大密度一定时,反差系数大的胶片,宽容度小,反之亦然。 24.​ 感光度:即感光速度,是指胶片感受光快慢程度的指标,反映了胶片对管线作用的灵敏程度,它是确定曝光时间的重要依据。 25.​ 纹理:也叫结构,是指存在于图像中某一范围内的形状很小,半周期性或有规律的排列的图案,纹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影像地物的形状、大小、方位、均质程度以及不同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亮度反差等关系。 二、简答 1、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黑体辐射定律。 ① 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 大气中有许多对电磁辐射具有吸收性质的物质,他们选择吸收电磁辐射的某些波段,主要包括: 1)、水汽( )吸收。水汽对电磁辐射的吸收最为显著。其吸收带集中在中红外波段,实验表明液态和固态水比气态水有更强的吸收能力,水汽吸收带主要有两个宽的强吸收带, 为2.27—3.57μm和4.9—7.8μm。两个窄的强吸收带,其中的波长分别为1.38μm 1.86μm。一个弱的窄吸收带, 为0.7—1.23μm。 2)、臭氧( )吸收。主要集中在紫外波段。对波长0.3μm以下的波全部吸收,在9.6μm附近有窄弱带。 3)、氧气( )吸收。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发生在小于0.2μm,0.69μm,0.76μm几处,但很弱。 4)、二氧化碳( )吸收。主要发生在大于2μm的红外波段。它有一个宽的强吸收带 >13μm的超红外线几乎全部被吸收,两个窄的强吸收带为2.6—2.8μm和4.1—4.45μm。 5)、此外,尘埃、水滴、 、 、 等对电磁辐射也有吸收。 ② 黑体辐射定律 1)、普朗克定律:在给定温度下,单位时间、面积、波长范围内黑体所发出的能量为 T绝对温度(K) 所以在给定温度下,黑体的光谱出射率并不是一切波长都一样,而是随着波长而变化的。同时温度不同, 不相等,温度愈高, 愈大,即光谱辐射能力越强。 2)、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将普朗克公式从0到无穷大的波长范围内积分,得到从单位面积的黑体上辐射到半球空间里的总辐射通量密度 所以黑体的总出射率(辐射通量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相当小的温度变化就可以引起辐射通量密度(出射率)的很大变化,这对遥感来说是很有利的。 3)、维思位移定律:微分普朗克公式,并求极值,可得到黑体光谱出射率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即峰值波长 所以黑体的峰值波长与其绝对温度成反比,即当温度增加时,黑体的出射率的极大值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2、航摄像片飞行质量评定内容与标准,立体像对及立体观察条件。 ① 航摄像片飞行质量评定内容与标准: 评定航摄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底片的影像质量和飞行质量。 其中飞行质量评定内容主要包括: 1)、像片重叠度。是指相邻像片相同影像的重叠,其中同一航线上两相邻像片的重叠称为航向重叠,相邻航线之间两相邻像片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像片重叠的程度常用重叠度来表示,为重叠长度与像片边长之比,航向重叠度 ,旁向重叠度 。航摄一般规定,航向重叠度为60%,不得小于53%旁向重叠度为30%,最小不得小于15%。 2)、像片倾角。在空间曝光摄影的一瞬间,像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称为摄影的倾斜角。为满足精度要求,像片的倾斜角一般应小于2°最大不得超过3°,可根据像片上图形水准器??,影像中气泡所处的位置来确定。 3)、航线弯曲度。在空中摄影中,要求飞机按预定航线直线飞行,以防造成漏摄和重摄不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航线经常是弯曲的,其弯曲程度用弯曲度表示,它等于整条航线的长度L与最大弯曲的矢距 之比,即 。一般要求航线弯曲度不超过3%。 4)、像片旋角(航偏角)。相邻像片两像主点??的连线与航线方向像幅上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旋角或航偏角。一般要求不超过5°,最大不超过8°。 5)、底片压平质量。为避免影像长生不必要的变形,要求摄影时底片必须压平,压平程度由压平线进行检查。压平线是航摄仪承影框??前离四周??2—2.5cm处拉的四条金属线。摄影后,底片上留有该四条线的影像,如果压平线直,则说明底片是压平的,反之亦然。一般要求压平线的弯曲度不得大于0.05—0.1mm。 ② 立体像对及立体观察条件。 1)、立体像对:采用摄影的方法,在不同的摄影站,用同一焦距的航摄仪对同一地物进行摄影,得到两张类似于玻璃板物体形象性质的像片,这两张像片称为立体像对,简称像对。 2)、观察条件:I观察两张相邻的,具有一定重叠度的像对。II两眼分别同时各看一张相片。III相片安放时,相应点的连线必须与眼基本平行,且两相片间的距离了要适中。IV两张像片的比例尺尽可能一致,最大差值不超过6%。 3、遥感基本过程,遥感技术系统,地球资源遥感卫星的运行特征。 ① 遥感基本过程:在距目标物几米至几千公里的距离外,以汽车、飞机和卫星等的观测平台,使用光学、电子学等探测仪器,接收目标物反射、散射和发射来的电磁辐射能量。以图像胶片或数字磁带形式进行记录。然后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地面接收站,接收站把这些遥感数据和胶片进一步加工成遥感资料产品。最后结合已知物体的波谱特性,从中提取有用信息,识别目标和确定目标的相互关系。因此说遥感是一个接收、传送、处理和分析遥感信息,并最后识别目标的复杂技术过程。 ② 遥感技术系统:现代遥感技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遥感资料分析解译系统。其中前三个是决定遥感技术应用成败的三个主要技术因素。 1)、遥感平台。在遥感中搭载遥感仪器的工具称为平台或载体,平台运动特征及其姿态稳定状况直接影响遥感仪器的性能和遥感资料的质量。目前,主要的遥感平台有飞机、火箭和卫星等。 2)、传感器。在遥感中,收集记录和传送遥感信息的装置称为传感器。它是遥感的核心,目前应用的传感器主要有:摄影机、摄像仪、扫描仪、雷达、光谱辐射计等。 3)、遥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为了接收从遥感平台传送来的图像、胶片和数字磁带数据,必须建立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由地面数据接收和记录系统(TRRS)和图像数据处理系统(TDPS)组成。 4)、分析解译系统。用户得到的遥感资料,是经过预处理的图像胶片或数据,然后在根据各自的应用目的,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判断、解释。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将其翻译成为我们所用的文字、资料或图件。一般包括常规目视解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解译技术。 ③ 地球资源卫星的运行特征。 Landsat卫星原名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其运行特征为: 1)、准圆形近极地轨道。Landsat的轨道为圆形或近圆形轨道,与地面保持等距离。其目的是使卫星图像比例尺基本一致,也使卫星图像的地面分辨率不因卫星高度变化而相差过大。圆形轨道上各点卫星速度的大小不变,也有利于控制卫星姿态,使图像处理简化。Landsat1—3轨道倾角99.125°,Landsat4、5、7轨道98.22°。为近极地轨道,这种轨道有利于增大卫星对地面的观测范围,最北和最南分别能到达N81°和S81°,利用地球自转并结合轨道运行周期和图形扫描宽度的设计,能保证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在卫星覆盖之下。 2)、卫星运行与太阳同步。Landsat卫星传感器只有在较为理想的光照条件下,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如果每个地区的图像都是在大致相同的光照条件下成像,则便于不同时期和地区影像的对比。因此要使卫星轨道相对于地球的角进动??,与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角进动相等。即卫星通过任意维度的地方时是基本不变的,要实现同步,卫星运行的轨道必须西移,轨道倾角要大于90°,使两条相邻轨道之间的距离与该运行时段内太阳由东向西移动的距离相等。Landsat1—7光照角都为37.5°,当轨道倾角大于90°轨道面自西向东偏转,与地球公转方向一致,如果轨道面偏转角速度等于地球对太阳公转角速度,就能保证同步。 3)、采用可重复中高度回归轨道。卫星运行周期是指卫星绕地球一周所需的时间。Landsat1—3为103.26分。每天可围绕地球14圈,形成4条间隔2875km的条带。条带宽度185km。第二天的轨道靠着第一天的轨道西移159km(在赤道上),第19天的轨道与第一天的轨道重合,经18天卫星就可以覆盖全球一遍。重复周期是指卫星从某地上空开始运行回到该地上空时所需要的天数,即对全球覆盖一遍所需要的时间。Landsat1—3是18天。Landsat4—7为16天,轨道的重复??性有利于对地面地物或自然现象的变化做动态监测。Landsat要求对地面有较高的分辨率,同时又有较长的寿命,以便于地球资源调查与制图。所以只能次啊用中高度的卫星。(500—1000km)。 4、TM影像的光谱特性,P163中国资源卫星的主要传感器及其特性,SPOT影像。 ① TM影像的光谱特性。Landsat4、5采用了TM传感器,它是一种改进的多光谱扫描仪,TM图像的一景的总数据量为230兆字节,辐射分辨率达到256个量级,有7个较窄的、更适宜的光谱段。 1)、TM1:0.45—0.52μm,蓝波段。波段的短波端相应与清洁水的峰值,长波端在叶绿素吸收区;这个波段对水体的穿透力强,对叶绿素与叶色素浓度反映敏感,有助于辨别水深、水中泥沙分布和进行近海水域制图等;针对叶林的识别比Landsat1—3的能力更强。 2)、TM1:0.52—0.60μm,绿波段。这个波段在两个叶绿素吸收带之间,因此相应于健康植物的绿色;与MSS4相关性大;对健康茂盛植物反映敏感,对水的穿透力较强;用于探测健康植物绿色反射率,按“绿峰”反射评价植物生活力。区分林型、树种和反映水下特征等。TM1和TM2合成,相似于水溶性航空彩色胶片SO—224,显示水体的蓝绿比值,能估测可溶性有机物和浮游生物。 3)、TM3:0.63—0.69μm,红波段。为叶绿素的主要吸收波段,与MSS5相关性大;反映不同植物的叶绿素吸收、植物健康状况,用于区分植物种类与植物覆盖度;在可见光中,这个波段是识别土壤边界和地质界线的最有利的光谱区,信息量大,表面特征经常展现处高的反差,大气蒙雾的影响比其他可见光谱段低,影像的分辨能力较好;广泛应用于地貌、岩性、土壤、植被、水中泥沙流等方面。 4)、TM4:0.76—0.90μm,近红外波段。对绿色植物类别差异最敏感,相应于植物的反射峰值,为植物遥感识别通用波段。用于生物量调查、作物长势测定、进行农作物估产等。 5)、TM5:1.55—1.75μm,中红外波段。处于水的吸收带内,反映含水量敏感,在这个波段叶面反射强烈的依赖于叶湿度,在对干旱的监测和植物生物量的确定是有用的;用于土壤湿度、植物含水量调查、水分状况、地质研究,作物长势分析等,从而提高了区分不同作物类型的能力,易于区分云、冰与雪。 6)、TM6:10.4—12.5μm,热红外波段。这个波段来自表面发射的辐射量,根据辐射响应的差别,区分农、林覆盖类型,辨别表面湿度、水体、岩石以及监测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热特征,进行热测量与制图,对于植物分类和估算收成很有用。 7)、TM7:2.08—2.35μm,近红外波段。为地质学研究追加的波段,由于岩石在不同波段发射率的变化与硅的含量有关,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发射光谱特性来区分岩石类型,为地质解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该波段处于水的强吸收带,水体呈黑色,用于城市土地利用与制图,岩石光谱反射及地质探矿与地质制图,特别是热液变质岩环的制图。 TM的2—4波段与MSS的5—7波段基本相似,只是对光谱段的区间做了适当调整。TM信息的光谱分辨率较高,频道增加,波段变窄,针对性较强。可以根据不同应用目的,进行多种组合处理和专题提取,主要用于对全球作物进行估产、土壤调查、洪水灾害估计、野生资源考察、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研究等。TM信息的平面位置几何精度提高。更利于图像配准与制图,经处理后的位置精度为0.4—0.5个像元,用于编制1:10万的专题图。 ② 中国资源卫星的主要传感器及其特性。 CBERS上设置了3种传感器,即20m分辨率的5谱段CCD相机,80m和160m分辨率的4谱段红外扫描仪,以及256m分辨率的2谱段宽视场成像仪。 1)、CCD相机有蓝、绿、红、近红外和全色等5个光谱段,采用CCD器件推扫式成像技术获取地球图像信息。它只在白天工作,并有侧视功能(±32°),可以观测轨道两侧450km范围内的任何区域。 2)、红外扫描仪有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共4个谱段,采用多元探测器,利用扫描镜作±4.4°摆动扫描,通过高精度的控制回路进行同步补偿,实现双向扫描成像,可昼夜成像。 3)、宽视场相机具有红光和近红外谱段,由于扫描辐宽达890km,因而5天内可对地球覆盖一遍。 3台传感器的图像数据传输均采用X频段。CCD相机数据传输分2个通道,红外扫描仪和宽视场相机公用第三个数据传输通道。 ③ SPOT影像(HRV传感器的主要特征),地球观测卫星系统 1)、SPOT影像的成像方式。SPOT—1、2、3卫星上装在的HRV仪器是一种线阵列式推扫式扫描仪。HRV仪器中有一个平面反射镜,将地面辐射来的的电磁波反射到发射镜组,然后聚焦在CCD线阵列元件上,CCD的输出端以一路时序视频信号输出。由于使用线阵列的CCD元件作探测器,在瞬间能同时得到垂直于航线的一条影像线,不需要用摆动的扫描镜。随着平台的向前移动,像缝隙摄影机那样,以“推扫”的方式获取沿轨道的连续影像条带。SPOT卫星上并排安装两台HRV仪器,每台仪器视场宽度都为60km,两者之间有3km的重叠,因此总的视场宽度为117km。赤道处相邻轨道间的距离约为108km,垂直地面观测时,相邻轨道间的影像约有9km的重叠。 2)、SPOT影像的影像特征。 I SPOT—1、2、3卫星上的传感器HRV分成两种形式,多光谱(XS)HRV和全色(PA)HRV。多光谱HRV每个波段由3000个CCD元件组成,每个元件形成的像元相对地面上为20m×20m,即地面分辨率为20m,每个像元用8bit对亮度进行编码;全色HRV用6000个CCD元件组成一行,每个像元对应地面大小为10m×10m,即地面分辨率为10m,由于相邻像元亮度差很小,因此只用6bit进行编码。 PA:0.51—0.73μm,全色波段。地面分辨率较高,为10m。 XS1:0.50—0.59μm,为绿波段。波段中心位于叶绿素反射曲线最大值,即0.55μm处,处于水蒸气衰减最小值的长波端,对于水体混浊度评价以及水深10—20m以内的干净水体的调查时十分有用的。 XS2:0.61—0.68μm,为红波段。位于叶绿素吸收带,同MSS5及TM3相关性大,受大气散射的影响较小,为可见光最佳波段,用于识别裸露的地表、植被、土壤、岩性地层、地貌现象等。 XS3:0.79—0.89μm,为近红外波段。能够很好的穿透大气层。在该波段,植被表现的特别明亮,水体表现的非常黑。 II SPOT 4上的传感器为HRVIR和VI。HRVIR是HRV的改进型,具体的改进:a、在HRVIR中增加了一个波长1.58—1.75μm,地面分辨率为20m的近红外波段SWIR,对水分、植被比较敏感,常用于土壤含水量监测、植被长势调查、地质调查中岩石的分类,对于城市地物特征也有较强的突显效应;b、原10m分辨率的全色通道改为0.61—0.68μm的红色通道。这样,HRVIR共有4个波段,2种分辨率。 “植被”成像装置,是一个高辐射分辨率和1km的空间分辨率,扫描宽度约为2250km的宽视场扫描仪,主要用于监测全球耕地、森林和草地的状态,此外,它还有一个B0波段,主要用于海洋制图和大气校正。 III SPOT 5它除了前几颗卫星上的高分辨率几何装置(HRVIR)和植被探测器(VEGETATION)外,还有一个高分辨率的立体成像(HRS)装置。在制图、虚拟现实等领域应用广泛。 IV 其他。SPOT的图像是正方形或矩形的,而不像Landsat图像是倾斜的。且图像的周边有一些符合和注记,表明了图像的物理特性和几何特性。 5、感光片成像原理,P83彩色影像获取原理、方法。P92 ① 感光片成像原理。感光片成像主要利用光化效应,将电磁辐射转化成光学影像,其形式可分两部分阐述: 1)、潜影的形成。摄影曝光时,短波电磁辐射到达感光片乳剂层,卤化银结晶体的负离子吸收光子(辐射能hv),放出自由电子,形成中性卤原子,以AgBr为例,既有 卤素院子(Br)成对结合成分子而离开晶体格子,被明胶吸收。电子却不离开晶格,在晶体内自由移动,当其遇到晶体中的缺陷、微斑时就被吸附,形成带负电感光中心。于是这些刚光中心就强烈的吸收周围的带正电的银离子,银离子吸收电子中和成银原子,即 银原子吸附在感光中心上,当数量足够时形成潜影(不可见影像)。 2)、可见影像的产生。潜影经过显影、定影等化学过程,才能形成稳定的可见影像。 1>、显影。显影的实质就是利用适当的化学药品—显影液,处理已经感光的底片,继续使卤化银还原成银,使潜影的银原子成几十亿倍的增加,逐渐变成可见的影像。显影作用的过程为一种还原反应,显影液在溶液中电离成正、负离子,负离子与银离子中和而使它还原成银原子,正离子与卤素离子结合成溶于水的氢卤酸,此时的显影剂变为氧化物而不再起还原作用,反应式为: Red为显影剂,OX为显影剂的氧化物,常用的显影剂为米吐尔(metol)。 经过显影,乳剂中已曝光的卤化银还原出 个银原子,其黑色沉淀肉眼可见;未曝光的卤化银还原出来的银原子极少,对影像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光子多的潜影银粒多,显影中银粒也多,黑色密度就大;反之密度就小,这样形成了密度不同的黑—灰色影像。 2>、定影。定影就是利用定影液来清除卤化银的过程,目的是使显影的影像稳定下来,不致遭受破坏。定影液常用醋酸和硫代硫酸钠等。其化学式为: (不溶) (可溶) NaBr和 都能溶于水,因此反应后卤化银从乳剂层中被清除了。 经过定影的感光胶片再经过水洗与干燥后就成为一张具有稳定影像的感光片了,用它可加工各种遥感资料。 ② 彩色影像获取原理、方法。 1)、基本原理:彩色影像是根据色觉三原色原理,经过色光的分解和合成两个步骤得到的。所谓分解就是将物体的颜色,用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按其强弱分别记录在胶片上;合成就是通过加色法或减色法将分解的色光合成,从而重新得到物体的彩色影像。 2)、方法: 1>、加色法。用红、绿、蓝三个滤色镜,将彩色物体分别拍摄成三张分色黑白负片,并印制成三张透明正片,把三张正片装在三个放映机中,在每个放映机镜头前面加上拍摄该负片时所用的滤色镜,调整放映在银幕上的三个影片,使他们重合在一起,这时银幕上就产生了三原色光按比例的组合,再现出被摄物体的颜色。 2>、减色法。利用白色与原色光的三个补色光黄、品红、青的相减来分别控制原色光,最后经过原色光的相加混合,获得物体的彩色影像。其过程为:将分解得到的三张分色负片,制作成拍摄该负片所用滤色镜的补色正片,将三张补色正片重合,就成为一张彩色像片。 6、土壤的反射波谱特性,植物的反射波谱特性,水体波谱特性。P30 ① 土壤的反射波谱:土壤对电磁辐射的反射状况很复杂,许多可变因素,如土壤类型、表面粗糙度、太阳高度角和水分含量等,都影响土壤的反射波谱特性。一般在可见光区土壤的反射率高于植物,而在近红外波段则相反。 1)、土壤类型不同,反射波谱相异,如半沙漠地区的土壤,反射率较高,在近红外波段和植物的反射率几乎相当,而在红光波段相差很大;黑土的反射率在所有波段都很低。 2)、土壤颗粒小的表面反射率大,大的反射率小。 3)、含水量。干燥土壤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如果土壤中所含水分不超过某一湿度界线时,潮湿土壤的反射率几乎不变;当土壤中所含水量大于某一湿度界线时,反射率显著降低;当土壤被一薄水层包围时,反射率再次上升。 4)、矿物成分。土壤的矿物成分影响着反射率。一般当石英含量高时,土壤有较高的反射率,黑云母的含量高时,则具低的反射率。土壤中腐殖质与铁的氧化物之比较小时,光谱曲线在红光段有一个最大的反射值。如果土壤表面形成一层盐壳,在可见光波段具有相当高的反射率(60%—85%)。 ② 植物的反射波谱 1)、植物的反射特征。入射到叶子上的太阳辐射透过上表皮,蓝、红光波段被叶绿素吸收进行光合作用,绿色大部分也被吸收,仅有少部分被反射,所以叶子呈现绿色;而近红外线则穿透叶绿素,被多孔薄壁细胞组织反射,因此在近红外波段上形成强反射。 2)、影响植物反射的因素。自然界植被的情况相当复杂,并非都具有完全一致的反射光谱特性,由于受植物种类、季节、生长状况、健康水平以及太阳辐射的影响,结果使得植物的反射波谱曲线千差万别。 a、 不同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的健康状况,其反射波谱不同,因而就有可能在曲线的某一波段上鉴别植物的种类、生育期和健康状况。 b、 植物叶片重叠时,其反射辐射在可见光部分几乎不变,而在近红外部分由于叶片对红外线的透射和重复反射,反射率可增加20—40%,因而可以根据反射红外线的强弱来确定植物的长势。 c、 背景信息。植物都处在地表背景之中,实际遥感测得的不是植物,而是处于不同层位、不同生长状况下的植物群落,作为背景的地面反射也将参与植物的反射,被传感器所接收。 总之,植物的反射波谱特性,实际上是叶片、树干、果实以及开花部分的波谱特性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受背景土壤和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③ 水体的反射波谱。 水体的反射率在整个波段范围内都很小,从蓝光段的15%降至红光段的2%,进入红外波段后几乎等于零。影响水体反射率的主要因素是水的浑浊度、水深、以及波浪起伏、水面污染、水中生物等。 洁净的水对蓝紫光有一些反射,其余波段大部分被吸收;蓝紫光也能穿透一定深度的水层(2—20m)。如果水较深,逐渐被吸收,如果水较浅,部分光线可反射返回地面。水中的悬浮沙粒径大于太阳光谱波长,结果产生米氏散射,使水的反射率在各波段都有所提高,尤其在黄红波段,增加更大。水中的浮游生物由于其含有叶绿素,所以在红外波段有较高的反射率,水面因石油污染形成的油膜通常在紫外波段有较高的反射率。水面波浪起伏也可增加反射率。 另外,在平静的水面上,常会出现镜面反射,因此在测量水的反射波谱时,要注意避免镜面反射。 7、频率域滤波技术,P234图像卷积运算方法。P231 ① 频率域滤波技术:其理论基础是傅里叶变换与卷积理论。频率域滤波首先是将空间域图像变成频率域图像,然后对频率域图像的频谱进行修改,达到增强的目的。其步骤如下: 1)、对原始图像 进行傅里叶变换,得到频率域图像 : 2)、将 与滤波函数 进行卷积运算得到 : 3)、将 进行傅里叶逆变换,得到增强的图像 : 可以突出 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其决定于所选择的滤波函数 。频率域滤波根据所选择的频率可分为低通滤波、高通滤波、带通滤波和方向滤波。 ② 图像卷积算法:图像卷积运算是在空间域上对图像作局部 检测 工程第三方检测合同工程防雷检测合同植筋拉拔检测方案传感器技术课后答案检测机构通用要求培训 的运算,以实现平滑和锐化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选定一卷积函数,又称作“ 模板 个人简介word模板免费下载关于员工迟到处罚通告模板康奈尔office模板下载康奈尔 笔记本 模板 下载软件方案模板免费下载 ” ,实际上是一个M×N图像。 2)、从图像左上角开始开一与模板同样大小的活动窗口,图像窗口与模板像元的灰度值对应相乘再相加。假定模板大小为M×N,窗口为 ,模板为 ,则模板运算为: 3)、将计算结果 放在窗口中心的像元位置,成为像元的新灰度值。 4)、然后活动窗口向右移动一个像元,再按上式同样的运算,仍旧把计算结果放在移动后的窗口中心位置上。依此逐点、逐行进行运算,直到全图像扫描一遍,生成新图像。 8、遥感数字图像及其特点。P197 遥感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遥感数字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是像元。像元是成像过程的采样点,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像元具有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由于传感器从空间观测地球表面,因此每个像元含有特定的地理位置的信息,并表征一定的面积。像元的属性特征采用灰度值来表达,其数值是由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面目标物的电磁辐射强度决定的。 传感器自空间对地观测,一方面在x方向构成了地理位置密切相邻的一行数据,另一方面沿着y方向运动,这样就记录下所观测区域的二维数字图像。 特点: 1)、便于计算机处理与分析:采用数字形式表示遥感图像,与光学影像形式相比,更适合于计算机处理。 2)、图像信息损失低:由于遥感数字图像是二进制表示的,不会因长期存储而损失信息,也因多次传输和复制而产生图像失真。 3)、抽象性强:由于采用数字形式表示,便于建立分析模型,进行计算机解译和运用遥感图像专家系统。 三、论述题 1、分析投影误差的基本规律P130,分析摄影像片倾斜误差基本规律。 ⑴、投影误差:由于地面起伏,高于或低于基准面的地面点,在像片上的像点对于它在基准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的像点所产生的直线位移,叫做投影误差。如下图所示,地面点 对基准面 的高差为 , 为 点在基准面上的垂直投影, 、 两点在像片 上的影像分别为 和 ,线段 就是由于地面点对基准面的高差所引起的像点位移,即投影误差。 由地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是在像点与像底点的连线上。当 为正值时(即地面点高于基准面),像点由原位置背离像底点方向移动(即 ),当 为负值时(即地面点低于基准面),系那个店则由原位置向着像底点方向移动(即 )。 如图可以得到: △ ∽△ 所以 (a) 又有 △ ∽△ 所以 (b) 又有 △ ∽△ 所以 (c) 将(c)带入(b)中得: (d) 再将(d)带入(a)最终得: 式中: 表示投影误差; 为像点至像底点的辐射距; 为地物点相对基准面的高差, 为基准面航高,由上式可得: ① 投影误差与辐射距成正比,即像点离像底点越远,投影误差越大,像片中心部位投影误差小,像底点处不存在投影误差。 ② 投影误差与航高成反比,航高愈大,引起的像点位移愈小。 ③ 投影误差与高差成正比,高差越大,投影差越大,反之就小。并且地物点高于基准面时,投影误差为正值,像点背离像底点方向移动,地物点低于基准面时,投影误差为负值,像点向着像底点方向移动。 以上讨论的是假定像片水平时的情况,如果像片倾斜,投影误差计算公式为: 在近似垂直摄影时: ⑵、摄影像片倾斜误差 地物点在倾斜像片上的像点位置与同一摄影站摄得的水平像片上的向点位置相比,产生的一段位移称为倾斜误差。航摄像片因倾斜而引起的像点位移路线是在像点与等角点的连线上。 如图表示倾斜像片 与水平像片 重合后的情况。为求得像点倾斜误差 的计算公式,在图中作 ∥ ,连 并延长交于 点。 点是倾斜像片上的主合点。过 点引 ∥ , ∥ 。设 , ,由此可得△ ∽△ 。则得 即 (a) 又因 △ ∽△ 则 又因 所以 (b) 将(b)带入(a)中得 将上市取分比得 令 ,并简化上式得 又因 值很小,可忽略不计,最后可得计算倾斜误差的近似公式 式中: 叫做倾斜误差, 为像片上像点与等角点之间的辐射距离, 为像片倾角, 为像点和等角点连线与主纵线的夹角(方向角), 为航摄仪焦距。 根据上式可得出倾斜误差的规律: ① 倾斜误差的大小与像片倾角成正比,倾角越大,误差越大,倾角为0,倾斜误差为0,即像片水平时,不存在倾斜误差。 ② 倾斜误差的大小与像点的辐射距平方成正比,辐射距 越大,即越位于像片边缘的像点,倾斜误差也越大;而与航摄仪焦距成反比,焦距越小,则倾斜误差越大。反之,则倾斜误差越小。 ③ 当 、 时, ,即等比线上各像点不存在倾斜误差。 ④ 当 、 时, 达到最大值,即位于主纵线上的像点,倾斜误差最大。 ⑤ 的值可正可负,当 角在 和 内时, 为负值,即像点朝向等角点方向位移,当 角在 时, 为正值,即像点背离等值点方向位移。 上述像点位移规律,可用下图来表示出来: 为地面图形在水平像片上的构像, 为同图形在倾斜像片上的构像。等比线 把像片分成两部分,包含像主点的部分像点朝向等角点方向移动,使图形收缩;包含像底点的部分,像点背离等角点方向移动,使图形放大,不同部位的位移量不等,最后正方形变成了梯形。 2、数字图像计算机自动分类识别的原理与方法。P235 ① 数字图像上不同像元的灰度值,反映了不同地物的光谱特性。通过计算机对像元进行统计、运算、对比和归纳将像元分为不同的类群,以实现地物的分类和区别,这种方法称为数字图像的分类或计算机自动识别。 ② 计算机遥感数字图像分类是模式识别技术在遥感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基于图像数据所代表的地物光谱特征的统计模式识别法。统计模式识别的关键是提取待识别模式的一组统计特征值,然后按照一定准则做出决策,从而对数字图像予以识别。 ③ 遥感图像的分类主要依据是地物的光谱特征。运用概率统计理论,通过计算机对大量遥感图像数据的处理分析、对比归纳,识别出各种物体的类别及分布。 ④ 分类过程中采用的统计特征变量包括:全局统计特征变量和局部统计特征变量。全局统计特征变量是将整个数字图像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个图像中获取或进行变换处理后获取变量;局部统计特征变量是将数字图像分割成不同识别单元,在各个单元内分别抽取的统计特征变量。 ⑤ 统计特征变量可以构成特征空间。在很多情况下,利用少量特征就可以进行遥感图像的地学专题分类,因此需要从遥感图像n个特征中选取k个特征作为分类依据(n>k),我们把从n个特种中选取k个更有效特征的过程称为特征提取。主成分变换可以实现特征空间的降维和压缩目的。 ⑥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依据是图像像元的相似度。通常使用距离和相关系数来衡量。分类过程如下: 1)、首先明确遥感图像分类的目的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选取 适宜的遥感数字图像,图像选取中应考虑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成像时间、图像质量等。 2)、根据研究区域,收集与分析地面参考信息与有关数据。为提高计算机分类的精度,需要对数字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3)、对图像分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掌握各种分类方法的优缺点,然后根据分类要求和图像数据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图像分类方法和算法。根据应用目的及图像数据的特征制定分类系统,确定分类类别。 4)、找出代表这些类别的统计特征。 5)、对遥感图像中各像元进行分类。包括对每个像元进行分类和对预先分割均匀的区域进行分类。 6)、分类精度检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检查分类效果的好坏,或利用分类区域的调查材料、专题图对分类结果进行核查。 7)、对判别分析的结果统计检验。 ⑦ 根据判别函数或模式的建立途径,数字图像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 1)、监督分类方法。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它主要包括最小距离法、多级切割法、特征曲线窗口法、最大似然法。 2)、非监督分类方法。是在没有先验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大小进行归类合并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分级集群法和动态聚类法。 3、目视解译的过程、原则和方法。P207 ⑴、目视解译的程序 ① 准备工作 1)、资料收集。根据解译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遥感资料作为解译主体。如果有可能,还可以收集有关的摇杆资料作为辅助。同时收集地形图和各种有关的专业图件,以及文字资料。 2)、资料分析处理。对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掌握解译对象的概况、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遥感影像质量,了解可解译的程度,如果有可能要对影像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以便获得最佳影像。 ② 初步解译、建立解译标志。 1)、路线踏勘。根据专业要求进行路线踏勘,以便具体了解解译对象的时空分布规律,实地存在状态,基本性质特征,在影像上的反映和表现形式等。 2)、建立分类系统和解译标志。在路线踏勘基础上,根据解译目的和专业理论,制订出解译对象的分类系统及制图单位。同时依据解译对象原型与影像模型之间的关系,按照影像特征,建立专业解译标志。 ③ 室内解译。严格遵循一定的解译原则和步骤,充分运用各种解译方法,依据建立的解译标志,在遥感影像上按专业目的和精度要求进行具体细致的解译。勾绘界线,确定类型。对每一个图斑都要做到推理合乎逻辑,结论有所依据,对一些解译中把握性不大的和无法解译的内容和地区记录下来,留待野外验证时确定,最后得到解译草图。 ④ 野外验证。 1)、校核检查。将室内解译结果带到实地进行抽样检查、校核,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修改,特别是对室内解译把握不大和有疑问的地方,应做中点检查和实地解译,确保解译准确无误,符合精度要求。 2)、样品采集。根据专业要求,采集进一步深入研究、定量分析所需的各种土壤、植物、水体、泥沙等样品。 3)、调绘和补测。对一些变化了的地形地物,无形界线进行调绘、补测,测定细小物体的线度、面积、所占比例等数量指标。 ⑤ 成果整理。 1)、编绘成图。首先将经过修改的草图审查、拼接,准确无误后着墨上色形成解译原图,然后将解译原图上的专题内容转绘到地里底图上,得到转绘草图;在转绘草图进行地图编绘,着墨饰后得到编绘原图;最后清绘得到符合专业要求的图件和资料。 2)、资料整理、文字结合。将解译过程和野外调查、室内测量得到的所有资料整理编目,最后进行分析总结,编写说明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工作情况,主要成果、结果分析评价和存在问题等。 ⑵、原则: ① 目视解译要基于影像特征。凡是解译图上的线划,一定要有影像特征,而且要符合地面的实况,即所谓“解译线划,影像特征和地面实况三一致”的原则。 ② 解译专业的分类要基于影像解译的可能性。常规方法专业的分类与遥感影像解译的分类方法是有差别的,因为两者资料来源不一样,方法不一样。凡是影像上不能识别的,就不应列入分类之内。 ③ 充分利用影像的信息特征和处理技术。遥感影像要经过核实的放大、校正、增强、信息提取等处理和影像复合技术。充分利用影像的各种信息,已有的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和分析,在许可的情况下,要利用每一个像元的信息。 ④ 严格遵循目视解译程序。要重视建立解译标志,逐步完善解译标志,即标准色谱、波谱和图谱,要遵循由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由大到小的原则,按照解译程序逐步进行解译。 ⑶、方法: ① 直判法。是指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能够直接确定某一地物或现象的存在和属性的一种直观解译方法。直判法所运用的解译标志是解译者曾经见过并了解它的含义,因此能够较快鉴别某一地物或现象的存在和属性。 ② 邻比法。在同一张遥感影像或相邻较近的遥感影像上,进行邻近比较,进而区分出两种不同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只能将不同类型地物的界线区分出来,但不一定能鉴别出来地物的属性。用邻比法时,要求遥感影像的色调保持正常,最好是在同一张影像上进行。 ③ 对比法。是指将解译地区遥感影像上所反映的某些地物和自然现象与另一已知的遥感影像样片相比较,进而确定某些地物和自然现象的属性。但要注意,对比必须在各种条件相同下进行,对比的影像应是形同的类型、波段、遥感的成像条件也应相同。 ④ 逻辑推理法。此方法是借助各种地物或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所表现的现象,间接判断某一地物或自然现象的存在和属性。 ⑤ 历史对比法。利用不同时间重复成像的遥感影像加以对比分析,从而了解地物与自然现象的变化情况。这种方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动态的研究尤为重要。 上述各种解译方法在具体应用中不可能完全分隔开,而是交错在一起,只能是在某一解译过程中,某一方法占主导地位而已。 4、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的基本特征 ① 可见光:波长为0.38—0.76μm,由分子外层电子跃迁产生,是电磁波中眼睛所观察到的唯一波区。能通过透镜聚焦,经过棱镜色散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波段,具有光化作用和光电效应,在RS中能用胶片和光电探测器收集记录。 ② 红外线:红外线波长为0.76—1000μm,由分子振动与转动产生,按波长不同,可分为近红外(0.76—3μm)中红外(3—6μm),远红外(6—15μm),超红外(15—300μm)和赫兹波(300—1000μm)。近红外是地球反射来自太阳的红外辐射。其中0.76—1.4μm的辐射可以用摄影方式探测,也叫摄影红外。中远红外是物体发射的热辐射,所以也叫热红外,它只能用光学机械扫描方式获取信息。红外线对人眼不起保护作用,能聚焦、色散、具有光电效应,对一些物质和现象有特殊反映。如叶绿素、水、热等。 ③ 微波:微波波长为0.1—100cm),由固体金属分子转动产生,其中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微波的特点是能穿云透雾,甚至穿透冰层和地面松散层,其他辐射和物体对它干扰小。物体辐射微波的能量很弱,接收和记录均较困难,要求传感器非常敏感。 5、摄影成像过程。 ① 摄影。摄影是把感光片装在摄影机内,将摄影机对准目标或被摄物体,调整镜头与感光片和目标之间的距离,使感光片位于镜头的成像位置上,然后打开快门曝光,在曝光这一段时间内,被摄目标的反射光线通过物镜,形成光学影像,该光学影像投射在感光片的感光层上,感光物质受光后发生化学效应,从而在感光片上构成潜影。 ② 负片过程。将曝光过的感光片,在暗室内进行显影、定影、水洗、晾干后可得到与目标黑白相反的影响,这种影像称为负片,也叫底片。 ③ 正片过程。将像纸和负片接触印像,即通过药面与药面进行曝光,再经过显影、定影、水洗、烘干,可得到与负片黑白相反与目标明暗相应的影像,具有这种影像的感光片称为正片,也叫像片。
本文档为【RS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33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73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1-10-15
浏览量: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