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正宗分) 学习笔记03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正宗分) 学习笔记03

举报
开通vip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正宗分) 学习笔记03《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正宗分 智者大师 著 宝静法师 讲解 学习笔记(03) 演若达多 :此云祠授。证真曰:此人从神祠乞得,故名祠授。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宛然wǎn/yuān rán:真切貌;清晰貌。 侪(儕)chái:等辈,同类的人们。 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勉旃miǎn zhān: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旃,语助,之焉的合音字。 眴xuàn:古同“眩”。 Shùn: [1]使眼色:“(项...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正宗分) 学习笔记03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 正宗分 智者大师 著 宝静法师 讲解 学习笔记(03) 演若达多 :此云祠授。证真曰:此人从神祠乞得,故名祠授。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宛然wǎn/yuān rán:真切貌;清晰貌。 侪(儕)chái:等辈,同类的人们。 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勉旃miǎn zhān: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旃,语助,之焉的合音字。 眴xuàn:古同“眩”。 Shùn: [1]使眼色:“(项)梁~籍曰:‘可行矣!’” [2]受惊的样子。 Xún:目眩。 乖guāi:不同;差异。 无由wú yóu:没有门径;没有办法。 三智 :‘大智度论’卷八十四,三慧品之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1.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 2.道种智:又云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 3.一切种智:又云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智,即佛智。台家认此三智为修空、假、中三观所成,即一切智为空观所成,道种智为假观所成,一切种智为中观所成。 又依空、假、中三观之义,别立二种三智, 1.别相三智:别教菩萨,次第修习别相三观,成 就一切智、道种智,乃至修习中道观,了见佛性,成就一切种智,常住涅槃。 2. 一心三智:不依别相之次第,融三谛于一境,即一心作三观,故所发之三智亦于一心中证得,无前后之别。又‘华严经疏’卷四,亦举出俗智、真智、中道智。其中真智即观照真谛空理之智,相当一切智;俗智即观照俗谛诸法差别之智,相当道种智;中道智乃不偏真俗二边,双遮双照,相当一切种智。[大品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二七、摩诃止观卷三上、观音玄义卷下] 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三谛 :(名数)天台所立之谛理。空谛,假谛,中谛也。昔北齐慧文禅师自记曰:我独步河淮,呼谁为师?若得经则以佛为师,若得论则以菩萨为师。乃入大经藏,烧香散花,反手执之,得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观论。开论读之,至观四谛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恍然悟三谛之妙旨,以授南岳之慧思,慧思授之于天台之智顗。故一家之观门以此一偈二十字为究竟之勘文。释签曰:“中论偈意,一实不思议,遍申诸经。”诸经者诸大乘也。依通教则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者,为依因缘而生者之自性空。以诸法有自性,不待依因缘而生,而可自有也。次亦为是假名者,谓诸法既无自性,故依因缘而生。是非实性有,依因缘而假呈有之相者,故谓之为假。次亦是中道义者,然则诸法以空之故,非为假有,以假之故,非为实空,又以空谛之故,为实空,以假谛之故,为假有也。如是非假有非实空,亦实空亦假有,即是中也。依圆教之义,则三千诸法,彼此圆融无别,谓之空谛。非如别教使归于真如而为空,三千诸法本来具真如谓之假谛。非如别教待无明之缘而始生假相。又具此二者为中谛。非如别教于空假之外有中。故三千之法不但假谛,空与中亦有,又中不但中谛,假与空亦有,是依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而然也。谓性具之三千虽为本有,而事造之三千,依迷悟之缘而成,则亦谓是非赖缘假,假令赖于迷悟之缘,亦非如别教谓依之而起本来一味之性,至本来性具之三千现为事造也。故不可谓为假生。而此三谛之圆融,非待观者而始圆融,诸法天然法尔自然圆融也,修三观但欲达于其性 德而已。故始终心要曰:“夫三谛者天然三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心性不动假立中名,亡泯三千假立空称,虽亡而存假立假号。”斯三谛以本来圆融故,经中虽谓为毕竟空,然此惟以空为言端,实则为全假中之空也,虽谓为如来藏中道,然亦全空中空假也,故止观一之三曰:“若尔云何复言游心法界如虚空,又言明者即毕竟空。此举空为言端,空即不空,亦非空非不空。又言一微尘中有大千经卷,心中见一切师法,如地种如香丸者。此举有为言端,有即不有,亦即非有非不有。又言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此举中道为言端,即中而边,即非边非不边,具足无减。勿守语害圆诬圣意。”又“并是毕竟空,并是如来藏,并是中道。”法华文句八曰:“妙有不可破坏,故名实相。诸佛能见故名真善妙色,不杂余物,名毕竟空。无二无别,名如。是了了,故名佛性。含备诸法故名如来藏。寂灭灵智,故名中实理心。遮杂诸边,故名中道。无上无上,名第一义谛。”竹庵禅师颂中论之句曰:“中论因缘所生法,一句道尽无剩语,我说即是空假中,朱帘暮卷西山雨。” 尸罗 :(术语)Śila,又云尸怛罗,正译曰清凉,傍译曰戒。身口意三业之罪恶,能使行人焚烧热恼,戒能消息其热恼,故名清凉。又,旧译曰性善。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之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为戒。”义林章三本曰:“尸罗梵语,此言清凉。”华严玄谈三曰:“或名尸罗,具云翅怛罗,此云清凉,离热恼因得清凉果故。”行事钞中一曰:“尸罗此翻为戒。”智度论十三曰:“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三顿四餐: 饕餮tāo tiè:1、特指贪食者。 2、贪婪地吞食。 僧伽婆尸沙 :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所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小有可救之理,僧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残。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尼萨耆:出要律仪,旧翻舍堕。声论:尼翻为尽,萨耆为舍。四分:僧有百二十种,分取三十。因财事生,犯贪慢心,强制舍入僧故,名尼萨耆也。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婆逸提: 突吉罗 :亦名:吉罗、吉、突膝吉栗多、式叉迦罗尼、应当学、守戒、百众学、独柯多部、突瑟 几理多。子题:天眼见犯罪比丘如驶雨下、恶作、恶说、突吉罗恶说、独柯多、学对、息叉柯罗尼、息佉柯罗尼、重罪重责心、责心忏法、迦罗尼、众突吉罗、婆薮斗律、轻吉、独头心念、重吉、忏重吉、忏轻吉。 戒本疏·正果五篇:“五名突吉罗者,如律本云,恶作恶说也;分身口业,故有斯目。明了论中,二业一名,俱为恶作;身口为非,无非鼓动故也。”(戒疏记卷三·五二·三)行事钞·篇聚名报篇:“六突吉罗聚。(一、翻名义)善见云,突者,恶也;吉罗者,作也。声论,正音突徒勿反膝吉栗多。四分律戒本云,式叉迦罗尼。义翻为应当学;胡僧云,守戒也。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十诵云,天眼见犯罪比丘,如驶雨下。岂非专玩在心,乃名守戒也?(二、明僧尼)此律有百众学;尼法指同大僧。(三、辨离分)七聚之中,分此一部,以为二聚,身名恶作,口名恶说;或云,突吉罗恶说者。必有解判,如疏述之。(四、示罪量)(一、翻名义)明了论解云,非四部所摄,所余诸罪共学对。及婆薮斗律所说罪,一切皆是第五独柯多部摄。此是正量部名,以无别身口业故,意是恶作翻之。萨婆多云突瑟几理多,用身口二业,翻恶作也。同翻一名而义两别。(二、分轻重)分轻重中,重者名独柯多,轻名学对。梵音,息叉柯罗尼,中国世音,息佉柯罗尼,同翻为学对。若不动身口轻,责心即灭;若动身口者则重,对人方灭。此间不解分别轻重,通名众学,谬矣。(三、示方便)若但心地起,无方便。若动身口,有远近二方便。若忏根本,方便随灭。(四、明忏法)重罪重责 心。轻罪,但云不应起如此心,是名责心忏法。亦通下用。” 资持记释云:“六突吉罗,初科,前翻律中名。言恶作者,通收身口。四分下,翻戒本名,初翻名有二。善见云,式叉翻学,迦罗尼云应当,今回其语顺此方言。胡僧者,即祖师亲承,非所出也。疏云,若就所防,应名众突吉罗,今就能治行以立目也。此下,双释。多论,问:‘何故此篇独名应当学?’答:‘余戒易持而罪重,犯忏是难,此戒难持而易犯,常须念学 故。十诵下,结显。文举疾雨,喻其犯者甚多,意显持之非易。岂下二句,双结两名。专玩在心,即学义也。(二、)僧尼中,诸部名数不同,僧祇六十六,十诵百单七,五分数同而相别;故标此律简之。尼戒本中,不列众学;指略如僧,相同故也。三中,律文前后列七聚名,第六或异,乃华梵互举耳。下指广者,戒疏云,恶作恶说,从具标目。故母论云身名恶作,口名恶说;作义是长,通名身口,故律下文即六聚中,不问身口,皆突吉罗,如善见解恶作是也。疏文。故知突吉罗名,在六通含身口;在七唯局于身。又复七中恶作,名通体局;恶说,名体俱局。……学对,即同今宗应当学也。……婆薮斗,此云品类。……独柯多,即突吉罗,梵音异耳。……一者名通,无问轻重,但从过边,皆突吉罗,若望行边,并应当学。二者体异,无论三业,故心齐重,误皆犯轻。三、中,初明轻吉。谓独头心念,如想钵默妄恶觉失念之类;若诸篇远方便,则不论有无。若下,明重吉。二方便者,即成就义;亦约起心动色,以明次第;因本罪同,下无别聚故。言随灭者,即随顺义。四、中,初明忏重吉。虽是对首,还须自责;以责心之言,通诸悔故。忏法如后,故此不出。次忏轻[吉]中,因引忏法。下篇不出,故此指通。”(事钞记卷一四·二八·一六)(请参阅附录三‘忏六聚法’二一四页)    FROM:【南山律学辞典】 二不定:谓比丘若无第三人于屏障中与一女人同坐,于彼处唯有堪行淫欲与否之别、彼比丘是否犯他胜或僧残、堕罪以及最终将作何事皆不定故。 《藏汉佛学词典》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七灭诤:即:灭诤现前、灭诤回忆、灭诤清醒、灭诤多数、灭诤自性、灭诤布草、灭诤承诺。 《佛学词典》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四重:(名数)四重禁也,又云四重罪。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十重戒: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 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嗔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四十八轻戒 :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第一、不轻师友戒。   第二、饮酒戒。   第三、食肉戒。   第四、食五辛戒。   第五、不教悔罪戒。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第八、背大向小戒。   第九、不看病戒。   第十、畜杀众生具戒。   第十一、国使戒。   第十二、贩卖戒。   第十三、谤毁戒。   第十四、放火梵烧戒。   第十五、僻教戒。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第十九、两舌戒。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第二十一、嗔打报仇仇戒。   第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第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第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第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第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第二十七、受别请戒。   第二十八、别请僧戒。   第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第三十、不敬好时戒。   第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第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第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第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第三十六、不发誓戒。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第四十、拣择授戒戒。   第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第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第四十三、无惭受施戒。   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第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第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第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第四十八、破法戒。   此十重四十八轻,为无上菩提之真因,有三聚之别:   一、摄律仪戒 谓恶无不离,因中谓之断德,果上证法身佛。   二、摄善法戒 谓善无不修,因中谓之智德,果上证报身佛。   三、饶益有情戒 谓无一众生不度,因中谓之恩德,果上证应身佛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无作戒体 :谓用不著什么作为,心体上自然就有清净戒的德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忏悔须具十法: (1) 明信因果; (2) 生重怖畏; (3) 深起惭愧; (4) 求灭罪法; (5) 发露先罪; (6) 断相续心; (7) 起护法心; (8) 发大誓愿,度脱众生; (9) 常念十方诸佛; (10) 观罪性无生。 二十五方便 :观心修行之法,分方便与正修二种。方便二十五种,正修有十乘观法。二十五方便行,分为五科 1.具五缘: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2.诃五欲:诃色、声、香、味、触五者。 3.弃五盖:弃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等五法。以五法盖覆心神,致使不能发定慧故称盖。 4.调五事:调心不沈不浮、身不缓不急、息不涩不滑、眠不节不恣、食不饥不饱。 5.行五法: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摩诃止观’卷四(大正四六·48 C):“此二十五法,为通一切禅慧方便,与诸观不同,故方便亦转。”   [天台四教仪、摩诃止观卷四上、天台小止观] 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餒něi:见“馁”。饥饿。 食之头陀有五: 1、乞食; 2、常乞食; 3、一坐食(日中一食); 4、节量食; 5、午后不饮浆。 住处之头陀有五: 1、常坐不卧; 2、树下坐; 3、露地坐; 4、塚zhǒng(同“冢”,墓地)间坐;5、阿兰若处。 阿兰若 :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总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衣:一、粪扫衣; 二、但三衣; 1、五衣(平常所著,一长一短,共五条。) 2、七衣(诵经礼拜作佛事所著,二长一短,共七条。) 3、大衣(僧伽黎,亦名祖衣,登坐说法时所著,四长一短,共二十五条)。 三、下根衣 邪命自活: (一)下口食,以口向下,如種田耕地,而謀生活,此名下口邪命食。 (二)仰口食,即仰觀星宿,專言天文,何日何時起大風,降大雨,哄騙世人,以斯言謀生活。 (三)者維口食,想種種方法,維持生計,或結交豪富,或走遍四方,到處謀食,故名維口食。 (四)者方口食,遊行四方,如卜算吉凶,醫藥看相,悉稱為方口食。 懃(勤)懇(恳)不輟 緇zī:见“缁”。黑色。 砥砺dǐ lì:磨炼。 五阴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四行阴、 五识阴。次名色而辨五阴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三想阴 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 四行阴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 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今依经为次料简。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五浊 :佛教以五浊说明世界的丑恶。  一、劫浊,言时代遭逢恶运,灾难频生;  二、烦恼浊,指世人心中充满贪、嗔、痴等烦恼;  三、众生浊,指众生资质低劣,苦多乐少;  四、见浊,指邪见流行,思想混乱;  五、命浊,指众生因恶业受报,心身交瘁,寿命短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本文档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正宗分) 学习笔记0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242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