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产饲料原料质量控制

水产饲料原料质量控制

举报
开通vip

水产饲料原料质量控制水产饲料原料质量控制探讨 刘天骥 提纲 1、 前言 2、 水产饲料原料标准体系制定 3、 水产饲料原料合格供应厂商评估与筛选 4、 水产饲料原料检化验控制 5、 水产饲料原料的接收 6、 水产饲料原料的贮存 7、 常用水产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 一、前言 随着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规模饲料生产企业在饲料配方技术、加工设备与工艺上的差距越来越小,饲料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强,但企业经营与产品质量差异始终存在。据统计分析表明,饲料原料占饲料总成本的80%以上,饲料产品质量差异40%-70%来自原料质量的差...

水产饲料原料质量控制
水产饲料原料质量控制探讨 刘天骥 提纲 1、 前言 2、 水产饲料原料标准体系制定 3、 水产饲料原料合格供应厂商评估与筛选 4、 水产饲料原料检化验控制 5、 水产饲料原料的接收 6、 水产饲料原料的贮存 7、 常用水产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 一、前言 随着饲料工业的快速发展,规模饲料生产企业在饲料配方技术、加工设备与工艺上的差距越来越小,饲料产品同质化趋势越来越强,但企业经营与产品质量差异始终存在。据统计分析表明,饲料原料占饲料总成本的80%以上,饲料产品质量差异40%-70%来自原料质量的差异。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经营饲料就是经营饲料原料。 因水产动物对蛋白需求比畜禽高,蛋白原料为水产饲料主要原料,而在08年的“三聚氰胺”风波中,饲料原料的掺杂使假现象已有暴露。能量原料中的油脂质量也难控制,水产饲料主要使用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油脂,如鱼油和植物油,高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动物蛋白原料高蛋白、高脂肪(如鱼粉、蚕蛹等)质量也难以控制,水产饲料原料质量控制克不容缓。 水产饲料原料质量保证重在标准体系的建立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落实上。包括水产饲料原料标准体系建立、合格供应厂商评估与筛选、原料接收、检化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原料储存与合理使用等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 二、水产饲料原料标准体系制定 水产饲料原料标准体系包括:采样标准、原料标准、检化验标准、贮存标准等。标准是企业技术性法规,标准制定应参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结合企业实际与标准制定工作流程认真对待,标准一旦制定必须严格执行。 1原料的采购、验收标准 标准的制定必须具有科学性且符合本企业要求,它需要很强的技巧,太严买不到所需的原料,无谓地增加质量成本,太松又会失去品控的意义,控制不了原料质量。具体可参照每年农业部颁发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成分表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因地制宜。采购员必须掌握和了解水产饲料原料的质量性能和质量标准,必要时到原料产地或生产厂家了解原料特性、加工工艺等行情。而标准的制定者必须通晓饲料原料及水产动物营养学知识。从三个方面来考虑:感观指标、卫生指标和营养指标。卫生指标必须执行国家或行业强制标准,而营养指标中哪些项目具有弹性可以让步接收,让步接收的标准是什么?谁有权力决定让步接收?哪些无任何余地;哪些成分必须检测,每一关都至关重要,标准制定应明确(合格、不合格、让步接收、拒收)。标准制定后还必须保持标准的严肃性,不能随意更改。标准的修订根据企业实际采购执行情况(检测数据统计)、行业新标准或生产要求进行。 2采样标准 必须学习国际国内的先进采样方法,而且还要因材取法。应注意五点:一是明确规定是品管工作人员采样。二是固体饲料原料采用对角线法采样,颗粒状饲料应采用随机采样法,抽样时按每个堆积立面“X”或“W”形抽样,抽样总袋数不少于20袋。液体原料经搅拌混匀后采上中下综合样,采样量一般为1000g,每一样品和检测结果代表的单批数量不超过120吨。三是感观性质相差较大的原料不允许混合采样,应分档次进行;不同厂家,不同批号,不同等级产品不可以混合采样。四是所采样要四分法分为两份(一份检化验,一份备存),贮存于干燥、避光条件下的贮存室内,贮存期为保质期后两个月。五是所有样品都要有标签标示:原料名称、供应厂商、产地、进货日期、数量等。 3必要的制度及相关表格 检化验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产品留样观察制度及原料贮存、使用情况检查表、检化验操作规程等等,都是很有效的控制质量办法。参与质量管理的各个部门及生产线,应具备所需检验器具、记录簿、样签等采样工具等。 三、水产饲料原料合格供应厂商评估与筛选 水产饲料原料质量及供应要稳定,合格供应厂商应稳定。饲料企业应建立合格供应厂商制度。先了解原料供应厂商的规模、信誉、质量管理、加工工艺等,通过对供应厂商既往供货质量记录、价格、供货及时性、实力等因素进行评审,由采购部和品管部共同提出合格供应厂商名单,与产品线经理及总经理共同评审。 合格供应厂商名单每年都要评审,质量每次都合格且供货及时、信誉好的可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而对于供货多次不合格或规模小、质量不稳定的供应厂商应淘汰,集团化企业也可建立黑名单制度,即对恶意掺假的供应商列入黑名单,本公司及集团所有公司永不与其发生供应关系。 四、水产饲料原料检化验控制 1.强化品控意识:强化化验人员的品控意识,建立相关的检化验制度,学习国际国内最新的快速、准确的检化验方法。 2.常用的鉴定方法 (1)感官鉴定法 色形纯正程度、均匀度、味道(非化学物质的口感)、气味、触感等。感官指标严重不合格没必要进行化学分析,直接拒收。 (2)物理学鉴定方法 筛选法、容重测定法、比重测定法、水淘汰法。 (3)化学鉴定法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4)物理化学分析鉴定法 近红外分析法。 (5)微生物学鉴定法 (6)动物实验法 饲养试验、生长试验、消化、代谢试验、适口性试验等。 3.检化验应注意的事项: 检化验工作不仅是提供判断原料合格与否的理化指标,同时也为原料采购中合格供应商评估提供依据,更为重要的是为配方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提供实际营养数据库。对重要营养指标提供动态分析图表,以便原料的合理使用。 五、水产饲料原料的接收 1、强化采购员素质 采购员应掌握原料质量判断标准及感官检验方法,同时掌握原料信息渠道,确保稳定的货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成本低、运输和储存费用相对较少的原料,且要了解原料的库存,仓储和用量情况,防止造成积压和产、供、销脱节或停产,杜绝假冒伪劣原料。 2、控制采购渠道 采购渠道不宜多变,一旦确定合格供应厂商,不宜经常更换厂商,以便使原料质量稳定,筛选信誉好、质量优的大型企业,建立长期业务往来,可通过合同的方式约束双方行为,以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 3、原料的接收程序 感官指标合格,进行理化指标检测,达到标准的接收,未能达到标准的虽判定为不合格,但有两种处理:让步接收与拒收。 让步接收的原则: A 检测指标在拒收标准范围内,对产品质量影响不明显,且生产又急需。 B 不超过库存量的1/3。 C 价格合理,有价值采购优势,且有搭配使用方案。 感观不合格的产品不需经过检测拒收,卫生指标达不到标准的一律拒收,掺杂使假的一律拒收并列入采购黑名单,理化指标为拒收标准的拒收。 4、签定质量保证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包括原料名称、产地、规格、等级、运输方式、运输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手段、原料质量的检测方式及检测结果的认可标准、质量事故的处理规定等。必要时签订质量承诺书。 六、水产饲料原料的贮存 原料应贮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保持良好的温、湿度。原料库要专职管理,专人负责。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勤打扫、勤翻料,防鼠、昆虫、鸟害。禁止与腐蚀性易潮湿的物品放在一起,避光防止脂肪酸的氧化及对脂溶性维生素的破坏、变性。 1.油脂贮存器一定要密闭并及早加入抗氧化剂。 2.严格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米糠、蚕蛹、鱼粉等高脂类原料库存时间不宜太长。 3.定期消毒。 定期打扫饲料加工设备、储存仓,严格执行消毒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4.原料入库要分类垛放,下有垫板,各垛间应留有间隙。并做好原料标签,包括品名、时间、进货数量、来源、并按顺序垛放。    5.霉菌的检测与控制 原料中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镰刀霉毒素。霉菌毒素可通过高压液相色谱和薄层层析法进行定量分析。但多数饲料厂作不了这种分析,一种较为适用的方法是利用紫外线法测定原料是否被黄曲霉毒素等毒素污染(定性),该方法简单易操作、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 常用的脱毒方法有物理分离、热处理、微生物降解、辐射、生物酶技术等。 应注意水产饲料原料在贮存过程质量的变化:营养指标的变化,如水分、脂肪氧化、新鲜度(VBN、组胺等)。卫生指标的变化,主要是毒素的累积变化。 七、常用水产饲料原料的质量控制 (1) 鱼粉 鱼粉因原料的来源、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在质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市场上掺假物的存在、以劣充好也影响了鱼粉的质量。因此,除常规成份分析外,选用适宜指标判定鱼粉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蛋白质新鲜度指标——组胺和挥发性盐基氮 组胺是鱼粉中组氨酸经微生物脱羧反应转变而成的一种胺类物质。鱼粉中组胺含量越高,表明受微生物污染越严重。挥发性盐基氮VBN是指鱼粉由于细菌的作用,在腐败的过程中,使蛋白质分解产生氨及胺类含氮物质。鱼粉中组胺与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之间有相应的对应关系:即组胺含量越高,则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就越高;反之组胺含量越低,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就越低。我国GB/T19164-2003鱼粉国家标准规定特级鱼粉组胺含量≤300mg/kg,挥发性盐基氮含量≤110mg/100g;一级鱼粉组胺含量≤500mg/kg;挥发性盐基氮含量≤130mg/100g。鱼粉在加热过程中,游离组胺酸或组胺和酪蛋白结合形成组胺酸的酪蛋白混合物(肌胃糜烂素),造成鸡的肌胃糜烂或溃疡。对有胃鱼也易造成胃糜烂及体色变化。 2. 脂肪新鲜度指标——酸价 酸价是评价鱼粉脂肪新鲜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鱼粉的水分、脂肪含量高及保存条件差等因素都将加快脂肪氧化酸败,导致产生不良气味,酸价升高,影响鱼粉质量。酸价越高,表明鱼粉脂肪水解程度越严重。我国GB/T19164-2003鱼粉国家标准规定特级鱼粉酸价≤3mg/g,一级鱼粉酸价≤5mg/g。 3. 胃蛋白酶消化率 胃蛋白酶消化率是评价鱼粉质量的重要指标,它表示可被胃蛋白酶分解的蛋白质与粗蛋白的比例。测定这项指标能鉴别鱼粉中是否掺入其他高蛋白而不容易被动物吸收的原料如羽毛粉、皮革粉等。掺入这些原料的鱼粉,其粗蛋白质、真蛋白质含量比较高,但胃蛋白酶的消化率往往较低。我国GB/T19164-2003鱼粉国家标准规定特级鱼粉胃蛋白酶消化率88%~90%,一级鱼粉为86%~88%;秘鲁鱼粉标准中规定优质鱼粉的胃蛋白酶消化率应为94%~95%。 4. 氨基酸含量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掺假物的存在,粗蛋白质含量高的鱼粉品质不一定好。使用氨基酸分析仪可以准确分析鱼粉各种氨基酸含量,从而判定其质量。优质鱼粉氨基酸总量在60%~68%,所含的11种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17种)的51%~55%,且氨基酸组成相对稳定。掺入水解羽毛粉,丝氨酸含量明显提高,可由正常的1.6%提高到3%,而蛋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明显降低;掺入皮革粉,甘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掺入血粉后,变化最明显的是亮氨酸,其次为组氨酸。 (2) 豆粕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较多,有热敏性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尿酶及大豆凝集素,也有热稳定性的抗原蛋白、植酸、寡糖等。豆粕经高温(膨化)、溶剂浸提能消除部份抗营养因子。因此,豆粕不仅要检测蛋白质、氨基酸、水分等指标,其他如尿酶的活性、蛋白质溶解度等也需检测。 1.尿酶活性 通常以尿酶活性来表示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的破坏程度。尿酶活性高,说明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没有得到有效的破坏;尿酶活性太低,说明豆粕受热过度,豆粕中的赖氨酸、精氨酸、胱氨酸等因受热过度而遭到破坏,营养价值降低。尿酶活性定义为在30℃和pH为7的条件下,每分钟每克豆粕制品分解尿素后,所释放的氨态氮的毫升数。美国饲料工业协会建议豆粕尿酶值为0.05~0.2,巴西为0.01~0.3;我国GB/T19541-2004饲用大豆粕标准规定,尿素酶活性≤0.3。内控标准为0.05-0.3。 2.蛋白质溶解度 蛋白质溶解度是指大豆粕样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可溶于0.2%氢氧化钾溶液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占样品中总粗蛋白质量的质量百分数,这是评估大豆加工过度或不足的有效方法。高温能使豆粕中的氨基酸与还原性化合物发生美拉德发应,从而降低了蛋白质的溶解度。我国GB/T19541-2004饲用大豆粕的国家标准规定0.2%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70%。内控标准为70%-85%。 另外,粗纤维也是质量控制指标,如果不控制粗纤维指标,豆粕加工厂就会加入豆皮。卫生指标中控制霉菌<5×104。 (3) 蚕蛹 蚕蛹(silkworm chrysalis)系桑蚕从幼虫向成虫过渡阶段的虫体。蚕蛹中含有一半以上的粗蛋白质和1/4以上的粗脂肪(表1),既可用作蛋白质补充料,又可补充畜禽饲料能量之不足。但蚕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蚕蛹油属半干性油,含亚油酸(1inoleic acid)36%~49%、亚麻酸(1inolenic acid)21%~35%,碱价190~194,碘价130~132,酸价8.1~7.2,过夏陈旧后呈白色或褐色,不便贮存。蚕蛹中含有几丁质(chitin,又名甲壳质),是构成成虫及甲壳类动物外壳的主要成分,不易消化,在化验时作为“粗纤维”测值表现出来,但纯净的蚕蛹不应含有大量粗纤维,凡粗纤维含量过多者多系混杂有异物。蚕蛹中富含各种限制性氨基酸,可与鱼粉媲美,不仅富含赖氨酸,而含硫氨基酸,色氨酸含量也比鱼粉约高出1倍。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总氨基酸的42.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0.73,不脱脂蚕蛹的有效能值与鱼粉的有效能值近似,是一种高能量、高蛋白质饲料。 表1.蚕蛹(全脂)营养成分: 粗蛋白% 粗脂肪% 水分% 钙% 总磷% 53.9 22.3 6.3 0.25 0.58 粗灰分% 赖氨酸% 蛋氨酸% 胱氨酸% 色氨酸% 2.9 3.06 1.30 1.44 1.25 碳水化合物 苏氨酸% 组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7.8% 1.65 0.96 3.0 2,23 蚕蛹因品种、加工或储存的差异,因此,质量差异也较大,粗蛋白从50%到60%,氨基酸含量也有差异。采购时应以新鲜、水分低、蛹完全且无僵蚕的优质蚕蛹。感观指标:呈黄褐色蛹粒状,有少量碎片,色泽一致,无发酵霉变、结块、哈味。理化指标:CP≥50%,水分≤10%,粗纤维≤4%,粗灰分≤4%。卫生指标:细菌总数<2×106个/克,霉菌<2×104个/克。 (4) 棉粕 棉粕粗蛋白质高,CP在40%左右甚至更高,但氨基酸组成不平衡,精氨酸含量高而赖氨酸及蛋氨酸含量均较低。棉绒及棉壳多则粗纤维高而蛋白低。主要质量控制指标:粗蛋白、粗纤维、水分等营养指标;游离棉酚、黄曲霉毒素、霉菌总数为卫生指标。根据GB/T21264-2007饲料用棉籽粕标准粗蛋白分为五级,而游离棉酚分为三级:低棉酚<300mg/kg,中棉酚300-750mg/kg,高棉酚750-1200mg/kg。同时关注加工质量指标:蛋白溶解度,45%≤PS≤70%卫生指标中黄曲霉B1≤50ppb,霉菌≤5×104。 新加工工艺的脱酚棉籽蛋白:经过分步萃取脱酚浸提技术处理的脱酚棉籽蛋白粗蛋白及氨基酸均较高。 表2.棉籽蛋白、棉籽粕及大豆粕的氨基酸组成% 氨基酸组成 棉籽蛋白a 棉籽粕b 大豆粕c 赖氨酸 2.33 1.59 2.45 蛋氨酸 0.76  0.45 0.64 胱氨酸 1.08 0.82  0.66 苏氨酸 1.68 1.31 1.88 亮氨酸 3.10 2.35 3.20 异亮氨酸 1.82 1.30 1.76 苯丙氨酸 2.86 精氨酸 6.12 4.30 3.12 组氨酸 1.62 1.06 1.07 缬氨酸 2.40 1.74 1.95 脯氨酸 1.87 2.18  2.18 酪氨酸  1.48 1.19 1.53 注:a.国家饲料质量监督体验中心检测的数据结果; b、c.参照中国饲料成分营养价值表(2000 年第11 版) (5) 菜粕 菜粕依菜籽品种及加工工艺而营养价值差异较大,依品种分有双低与普通菜籽之分,依加工工艺分有压榨、浸提、预压浸提之分。根据NY/T417-2000饲料用低硫苷菜粕标准,粗蛋白分为三级,卫生指标中要求异硫氰酸酯(ITC)+恶唑烷硫酮(OZT)均小于4000mg/kg,霉菌总数小于5×104。在采购过程中控制的营养指标仍为粗蛋白、粗纤维(灰分)、水分,加工质量关注蛋白溶解度,200型:35%≤PS≤55%,混合型:17%≤PS≤35%.不同加工工艺对赖氨酸水平影响大。 (6) 花生粕 花生粕适口性好、粗蛋白高、精氨酸含量高,但赖氨酸较低。注意控制黄曲霉毒素B1,粗蛋白要求≥45%,黄曲霉B1小于50ppb。 (7) 玉米酒糟(DDGS) DDGS是玉米等谷物生产酒精中的一种副产物。根据干燥浓缩蒸馏废液的不同可分为干酒精糟(DDG)、可溶干酒精糟(DDS)和干酒精糟液(DDGS)。DDGS质量受酒精的生产工艺流程、谷物的发酵方法及副产品干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DDGS的颜色有金黄色和暗褐色,金黄色最好,不应含黑色小颗粒,应有发酵的气味,尝之微酸。DDGS颜色和气味与其营养成分密切相关,深颜色的DDGS营养价值低于浅颜色的DDGS,深颜色的DDGS通常伴有糊焦味或者烟熏味,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DDGS在烘干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加热过度,加热过度容易发生美拉德发应,降低赖氨酸的利用率,吕明斌等研究表明,加热过度,赖氨酸含量由烘干前的0.82%降低到0.3%左右,发现中性洗涤纤维NDF与赖氨酸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NDF可以作为饲料厂日常检测DDGS热过度的指标。一般要求NDF≤32%为合格,NDF≤35%为最低质量要求。 DDGS应关注卫生指标(霉菌毒素),发酵过程并不能破坏霉菌毒素,因加工酒精过程中,一吨玉米等谷物产生30%左右的DDGS,因此霉菌毒素反而使其得到“浓缩”,DDGS中霉菌毒素的含量是谷物中的三倍左右。 表3.DDGS 霉菌毒素检测结果(郭福存) 种类 样品平均值(μg/kg) 样品最大值(μg/kg) 黄曲霉毒素 13 26.3 T2毒素 69 94.7 玉米赤霉烯酮 744.5 1423.1 赭曲霉毒素 82.5 162.8 烟曲霉毒素 1930 7380 呕吐毒素 3680 16750 卫生指标控制:黄曲霉毒素B1≤100ppb,呕吐毒素≤2.0mg/kg。 (8) 鱼油 鱼油中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为水产饲料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因海水鱼油资源紧缺,且高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鱼油的质量控制按行业标准SC/T3502-2000的要求为水分、酸价、过氧化值、不皂化物、碘价等。 水分:挥发物及杂质的存在,不利于鱼油贮存,鱼油易氧化变质。酸价(AV)与过氧化值(POV)的质量是评定鱼油质量的重要指标 ,酸价是评定鱼油酸败的程度,但如果在鱼油中掺入一定量的KOH溶液,酸价指标就会较低且稳定。过氧化值(POV),是反映鱼油氧化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氢过氧化物(POV)是油脂氧化的第一个中间产物,称为初级氧化产物,是反映氧化初期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测定有多种方法,习惯上采用碘量法。碘量法易受样品颜色和空气中氧气干扰,测定时应注意。当氧化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过度氧化后(20meq/kg)此值反而下降。羰基化合物(TBARS)由初级氧化产物分解而来,称为次级氧化产物,其与硫代巴比妥酸(TBA)产生颜色反应,可在532nm测吸光值计算出羰基化合物含量。习惯上称之为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TBARS),要求TBA值≤5ppm。以丙二醛为代表的醛类羰基化合物会继续氧化成酸,分析其影响时应注意。不皂化物指油脂皂化时,与碱不起作用,不溶于水的物质,包括甾醇、脂溶性维生素和色素等。碘价(I.V) 主要反映脂肪酸的不饱和状况。碘价越高,说明不饱程度越高,鱼油是高度不饱和的,检验它的碘值是衡量原料较为方便的,适宜的指标。鉴于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碘价的差异不大。如果掺入大豆油(碘价120-140)或菜籽油(碘价110-126)等植物油,则碘价的参考值失去判定的方向。 表4.鱼油质量标准 指 标 精制鱼油(中国) 粗鱼油(中国) 日本标准 英国标准 台湾标准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水分及挥发物(%≤) 0.1 0.2 0.3 0.5 0.1 酸价/(mgKOH/g油)≤ 1.0 2.0 8 15 2 8 2 过氧化值/(mmol/kg)≤ 5.0 6.0 6 10 5 6 10 不皂化物%≤ 1.0 3.0 - - 杂质(%)≤ 0.1 0.1 0.3 0.5 碘价/(克碘/100g油)≥ 160 100 基于以上原因,鱼油检测还应分析其脂肪酸组成才能进一步鉴定是否掺假。利用GB/T17376-1998和GB/T17377-1998气相色谱法检测鱼油脂肪酸含量。鱼油的脂肪酸组成中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较高,判断是否为海水鱼油的三个标准:①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要求23-30%;②DHA/EPA=1/1-1.8,③DHA≥10%. 表5.秘鲁鱼油脂肪酸组成 脂肪酸名称 含量(%) 脂肪酸名称 含量(%) 肉豆蔻酸C14:0 7.46 亚麻酸C18:3 0.45 棕榈酸C16:0 15.12 Y-亚麻酸Y-C18:3 0.32 棕榈油酸C16:1 8.56 二十碳烯酸C20:1 1.05 硬脂酸C18:0 3.08 花生四烯酸C20:4 1.30 油酸C18:1 6.78 EPA C20:5 18.53 亚油酸C18:2 0.87 DHA C22:6 11.28  仪器名称:Aglilent4890D气相色谱仪 表6.美国鱼油脂肪酸组成 脂肪酸名称 含量(%) 脂肪酸名称 含量(%) 肉豆蔻酸C14:0 9.47 亚麻酸C18:3 1.20 棕榈酸C16:0 17.40 Y-亚麻酸Y-C18:3 0.46 棕榈油酸C16:1 11.34 二十碳烯酸C20:1 0.70 硬脂酸C18:0 1.88 花生四烯酸C20:4 1.30 油酸C18:1 4.79 EPA C20:5 14.53 亚油酸C18:2 0.08 DHA C22:6 10.73  仪器名称:Aglilent4890D气相色谱仪 引文:略 酵母培养物XP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肠道粘膜绒毛的影响 李高锋 ,2 叶元土1* 张俊1 蔡春芳1 李婧1 诸葛燕1 甑玉国3 1.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苏州 215123; 2.广州市澳洋实业有限公司,广州 5105453; 3.达农威生物发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 518038 动物的肠道不仅仅是动物的营养器官,而是集内分泌、免疫、屏障和营养等为一体的功能复杂的重要器官。一旦肠功能衰竭,一方面,内环境平衡破坏,营养代谢障碍;另一方面,肠粘膜屏障受损,引起肠原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对于无胃的鲤科鱼类,肠粘膜不但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上至关重要,而且在免疫防御作用、代谢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鱼类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饲料营养物质、饲料中特定的成分如抗生素、多糖等对鱼类肠道粘膜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马力等1989年和李玉和等1992年对淡水硬骨鱼类消化道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报道,叶元土[106、107、108、109]等已经对草鱼、长吻鮠、南方大口鲶、黄鳝等鱼类的肠道进行了详细的扫描电镜观察和研究,但关于团头鲂肠道上皮组织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是在团头鲂摄食含有酵母培养物XP的饲料100天后,对其前肠、中肠粘膜表面形态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以探讨酵母培养物XP对团头鲂肠道粘膜生长、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分组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购于苏州市新时代特种养殖场,为池塘培育的当年鱼种。试验鱼初始体重为9.20±0.2g。按体重接近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每组设3个平行,共24个养殖桶,每桶放鱼15尾。 1.2 试验饲料 使用实用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配方,粗蛋白质含量均为28%,见表1。主要原料为进口鱼粉、豆粕、棉粕、菜粕、麦麸、面粉、混合油(豆油菜油1:1)、预混料等。饲料原料经粉碎过40目筛,混合均匀后用小型颗粒饲料机加工成直径1.5㎜的颗粒饲料备用,饲料加工过程中温度保持在65℃~70℃,持续时间约40秒,饲料-4℃冰柜保存备用。 酵母培养物XP共设0mg/kg、500mg/kg、1000mg/kg、1500mg/kg、2000mg/kg、2500mg/kg的剂量梯度组,同时,设计含酵母培养物XP 1000mg/kg、2000mg/kg两个间断投喂组,共计8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平行,合计24个养殖桶。 酵母培养物在配方中增加时,相应减少面粉的用量,以保持配方总量的平衡。每个养殖桶与试验饲料的对应采用随机方法,以避免养殖桶位置不同带来的养殖效果的差异。 表1 基础饲料配方(风干基础,‰)和营养成分(风干基础,%) Table 1 Formul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experimental diet (air-dry basis,‰,%) 原料 Ingredient 0mg/kggroup 500mg/kggroup 1000mg/kggroup 1500mg/kggroup 2000mg/kg group 2500mg/kg group 麸皮wheat bra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面粉wheat middling 135 134.5 134 133.5 133 132.5 细米糠rice bra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豆粕soybean meal46% 60 60 60 60 60 60 菜粕rapeseed meal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棉粕cottonseed meal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鱼粉fish meal 30 30 30 30 30 30 肉骨粉meat and bone meal 20 20 20 20 20 20 磷酸二氢钙Ca(H2PO4)2 20 20 20 20 20 20 沸石粉Zeolite flour 15 15 15 15 15 15 膨润土Bentonite 15 15 15 15 15 15 混合油mixed oil 25 25 25 25 25 25 预混料Premix 10 10 10 10 10 10 酵母培养物XPyeast culture XP 0 0.5 1 1.5 2 2.5 合计Total(kg)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成本cost(yuan/T,RMB) 1916 1915 1914 1914 1913 1912 粗蛋白crude protein 28.4 28.39 28.38 28.37 28.37 28.36 可消化能digestible energy(MJ/Kg) 2.63 2.63 2.63 2.63 2.63 2.63 磷phosphorus 1.45 1.45 1.45 1.45 1.45 1.45 粗灰份crude ash 11.27 11.27 11.27 11.27 11.27 11.27 粗纤维crude fiber 7.26 7.26 7.26 7.26 7.26 7.25 粗脂肪crude fat 5.37 5.37 5.37 5.37 5.36 5.36 The digestible energy is calculated value. Other nutrient levels are measured values;The premix provides following for per kg diet:Cu:5 mg·kg-1、Fe:180 mg·kg-1、Mn:35 mg·kg-1、Zn:120 mg·kg-1、I:0.65 mg·kg-1、Se:0.5 mg·kg-1、Co:0.07 mg·kg-1、Mg:300 mg·kg-1、K:80 mg·kg-1、VA:10 mg·kg-1、VB1:8 mg·kg-1、VB2:8 mg·kg-1、VB6:20 mg·kg-1、VB12:0.1 mg·kg-1、VC:250 mg·kg-1、VB3:20 mg·kg-1、VB5:25 mg·kg-1、VD3:4 mg·kg-1、VK3:6 mg·kg-1、叶酸(foloc acid):5 mg·kg-1、肌醇(inositol):100 mg·kg-1; 1.3 饲养管理 养殖试验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每桶水体0.33 m3圆形养殖桶中养殖。以曝气的自来水为水源,每天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3,以减少残余饲料与粪便对水体的影响,养殖水经过滤、沉淀后流回蓄水池,经过增氧由水泵抽回各养殖桶。在试验的后期(10月以后到试验结束)由于气温下降,采用电加热的方法控制水温。具体方法是用潜水式加热棒在水处理池进行加热,加热后的水进行各养殖桶,各养殖桶流出的水再汇集到水处理池进行过滤、加氧和加热,如此反复循环。饲养期间的水质条件为:水温26.5±3.0℃,DO>6.0 mg·L-1,pH7.2±0.2,NH4+-N 0.25±0.05 mg·L-1,NO2—N 0.04±0.01 mg·L-1,硫化物<0.05 mg·L-1。试验鱼经过食盐水浴消毒,暂养一周后开始正式试验,正式试验时间为2007年8月13日至11月30日,共100天。 1.4 饲料投喂情况 试验期间饲料每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0%~3.0%,分3次投喂(8:00、12:30、17:00),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 间断组投喂具体操作方法为:投喂对照组饲料3周后,分别投喂含酵母培养物XP 1000 mg/kg、2000 mg/kg试验饲料3周;之后又投喂对照组饲料3周,再分别投喂含酵母培养物1000 mg/kg、2000 mg/kg试验饲料3周;如此反复,直到试验结束。 1.5小肠绒毛形态的观察 1.5.1 样品采集 活体常规解剖腹部,取出肠道,按前、中、后肠分段。前肠为肠道第一个折点之前的部分,中肠为第一个折点和最后一个折点之间的部分,后肠为最后一个折点之后的部分。取前肠、中肠,取材部位均在每段中央部位,取1~2cm左右的肠管1~2块,纵向剖开并暴露肠粘膜的部分,用0.1mol/l(pH7.3)的磷酸缓冲液冲洗3~4次,然后,立即将其投入4℃的3%戊二醛溶液(pH7.4)中固定24~48h。取出洗涤,经适当修剪后,放入1%的锇酸钟后固定1小时,取出后缓冲液洗三次。乙醇系列梯度脱水,醋酸异戊酯置换,临界点干燥,镀膜(用常规扫描电镜制备方法制备),经扫描电镜观察并摄影。 2 试验结果 2.1常规解剖观察 前肠为第一个折点之前的部分,肠壁厚,肠管粗大,且硬度大,内容物多;中肠为第一个折点至第二个折点之间的部分,肠壁较前肠为薄,肠管变小,内容物较多;后肠为最后一个折点之后的部分,肠管较细,内容物少,偶有充气现象,冲气时肠管呈微白色,中肠的长度明显长于前肠和后肠,中肠是团头鲂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部位。解剖观察到试验用团头鲂肠道在腹腔中回旋盘转,排列复杂,从前肠到后肠,肠管直径逐渐变细,肠壁逐渐变薄。投喂酵母培养物XP的各试验组的常规解剖观察结果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2肠粘膜扫描电镜观察 2.2.1肠粘膜褶皱 各试验组团头鲂前肠粘膜褶皱扫描电镜结果见图版Ⅰ,前肠褶皱呈S或Z型,排列较为紧密。由图Ⅰ可见,从XP 1500mg/kg组开始,随着酵母培养物XP添加量的增加, 前肠褶皱排列更加逐渐紧密;褶皱表面粘附的食糜颗粒在XP1000mg/kg组有明显的增加,在2000mg/kg和2500mg/kg组更为明显;相同XP使用的连续与间断组相比较,间断组褶皱表面食糜颗粒明显少于对应连续试验组。 各试验组团头鲂中肠粘膜褶皱扫描电镜结果见图版Ⅱ。对照组粘膜褶皱表面粘附的食糜颗粒较多,随着酵母培养物XP添加量的增加, 粘膜褶皱排列更加逐渐紧密,尤其是在XP 2000mg/kg组中肠褶皱排列更为紧密;各组表面附着颗粒也明显比前肠减少;相同XP使用的连续与间断组相比较,间断组褶皱形状逐渐变直,粘膜褶皱排列更加紧密。 上述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XP后,前肠、中肠的粘膜褶皱排列有更为紧密的趋势,在XP 1500mg/kg组和2000mg/kg组最为明显,而在低剂量组(如500mg/kg组)和高剂量组(如2500mg/kg组)不明显;间断投喂组与连续投喂组相比较,在中肠的粘膜褶皱排列有更为紧密的趋势。 2.2.2肠道粘膜绒毛密度 各试验组的前肠粘膜扫描电镜结果见图版Ⅲ。根据各组电子显微镜照片,选取适宜的区域统计绒毛的数量,并计算绒毛的密度,结果见图表2。 表2 团头鲂肠道微绒毛密度(个/um2) Tab.2 the density of intestinal villus of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组别 group 前肠密度 个/um2 villus density of foregut 中肠密度 个/um2 villus density of mid-gut 前、中肠平均密度 个/um2 average villus density 0 mg/kg the control group 78.2 79.0 78.6 500 mg/kg the series group 66.4 92.9 1000 mg/kg the series group 73.4 88.7 81.1 1500 mg/kg the series group 123.3 139.8 131.5 2000 mg/kg the series group 95.9 83.5 89.7 2500 mg/kg the series group 80.7 93.5 87.1 1000 mg/kg间断组 the disconnected group 65.0 94.5 79.8 2000 mg/kg间断组 the disconnected group 103.0 100.5 101.8 结合图Ⅲ和表2结果,前肠对照组的绒毛密度较低少,其它各试验组粘膜绒毛的密度随酵母培养物XP的增加而有明显的变化,其中酵母培养物XP1500 mg/kg连续组粘膜绒毛密度比对照组提高57.61%,为最高;酵母培养物XP 2000 mg/kg连续组和2000 mg/kg间断组粘膜绒毛密度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2.62%和31.77%,而其它各组均无明显提高;相同XP使用的连续与间断组相比较,酵母培养物XP 1000 mg/kg间断组与相应的连续组相比降低了11.51%,而2000 mg/kg间断组与相应的连续组相比则提高了7.46%。 各试验组的中肠粘膜扫描电镜结果见图版Ⅳ。中肠对照组的绒毛排列也较为均匀,表面附着食糜颗粒较少,其它各试验组绒毛的密度均比对照组有所提高,其中连续组1500的绒毛密度最大,比对照组提高了76.96%,其它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提高幅度在5.65%~27.27%之间;间断组1000与2000组与相应的连续组相比则分别提高了6.62%和20.47%。 从前、中肠综合考虑来说,团头鲂肠道微绒毛呈规则的六边形簇状分布,前、中肠微绒毛密度基本相同。添加酵母培养物XP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绒毛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连续组1500的效果最好,绒毛密度比对照组提高了67.33%,其中间断使用效果与连续使用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在摄食添加酵母培养物XP的饲料后,前肠、中肠粘摸粘膜绒毛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前肠和中肠相比较,中肠粘摸粘膜绒毛密度变化较前肠的结果更显著;连续投喂组与间断投喂组相比较,在前肠XP 1000 mg/kg间断组与相应的连续组相比降低了11.51%,而2000 mg/kg间断组与相应的连续组相比则提高了7.46%,而在中肠间断组1000与2000组与相应的连续组相比则分别提高了6.62%和20.47%。 2.2.3肠道粘膜绒毛高度 各试验组的前肠、中肠粘膜断面扫描电镜结果见图版Ⅴ、Ⅵ。根据电子显微镜照片,选取适宜的区域统计绒毛的高度,结果见图表3。 表2 团头鲂肠道粘膜绒毛高度(um) Tab.2 The height of the intestinal villus of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组别 group 前肠绒毛高度 um height of foregut villus 中肠绒毛高度 um height of mid-gut villus 前、中肠平均高度 um average height of villus 0 mg/kg control group 1.14 1.32 1.23 1000 mg/kg the series group 0.90 1.27 1.09 2000 mg/kg the series group 1.46 1.35 1.40 2500 mg/kg the series group 0.77 1.48 1.12 1000 mg/kg间断组 the disconnected group 1.22 0.96 1.09 2000 mg/kg间断组 the disconnected group 1.04 1.22 1.1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前肠微绒毛高度的变化受酵母培养物的增加而具有显著的变化,其中连续组2000mg/kg和间断组1000mg/kg微绒毛高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8.26%和7.61%,其它各组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间断组1000mg/kg、2000mg/kg组与相应的连续组相比则分别提高了35.62%和降低了28.81%。 中肠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其中连续组2000mg/kg和2500mg/kg高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87%和12.15%,其它各组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间断组1000mg/kg与2000mg/kg组与相应的连续组相比则分别降低了24.27%和降低了9.17%。 前、中肠综合考虑来说,团头鲂肠绒毛高度的顺序为中肠>前肠,这与聂国兴[1]等(2007)在小麦基础饲料添加木聚糖(xylan)酶后对尼罗罗非鱼肠道绒毛的影响得出的结论相似:肠绒毛高度的顺序为中肠>前肠>后肠。添加了酵母培养物,肠道粘膜绒毛高度发生显著性的变化,连续组2000mg/kg比对照组提高了14.07%外,其它各组均出现了高度降低的现象,但差异并不明显。间断组绒毛高度与相应连续组相比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表明间断使用效果不如连续使用。 3 讨论 肠道是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表面积最大的器官,也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同时肠粘膜屏障系统具有阻碍肠腔内细菌入侵和毒素吸收的功能,因此肠粘膜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对动物机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肠道粘膜屏障主要由肠道粘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四部分组成,这些功能分别有相应的结构基础,如机械屏障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能有效阻止细菌穿透粘膜进入深部组织。肠道粘膜上皮的完整性及正常的再生能力是肠粘膜屏障的结构基础。肠道粘膜绒毛的发育主要取决于养殖动物的生理状况和饲料营养条件,此外,肠道环境也是影响绒毛发育的主要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酵母培养物对动物肠道形态结构具有改善作用。张运涛等(2000)对蛋用仔鸡在大肠杆菌攻毒条件下,酵母培养物对小肠粘膜的保护作用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对照组小肠绒毛变形、微绒毛脱落,而试验组小肠绒毛和微绒毛生长发育正常。Garyl(1998)饲喂酵母培养物后公鸡回肠绒毛杯状细胞减少、腺窝深度减小,并认为这是由于饲喂酵母培养物饲料后肠道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减少的结果。 刘观忠等(2005)研究发现添加酵母培养物对蛋雏鸡小肠绒毛长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具有增加绒毛长度的趋势。 酵母培养物XP的主要构成物质包括:酵母菌体物质,酵母细胞外的代谢产物如括肽、有机酸、寡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芳香物质、“未知生长因子”等,活酵母细胞,残余的培养基等。XP主要有效活性物质是酵母次级代谢产物,这类物质的主要作用对象是肠道微生物,能够促进益生菌的生长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同时,酵母培养物XP能够促进肠道粘膜的生长发育和再生能力,这写作用可以使养殖鱼类在不良的内、外环境下也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并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本试验中,团头鲂在摄食以酵母培养物XP作为变量因素的饲料100天后,肠道粘膜绒毛的高度、密度变化非常显著。添加酵母培养物XP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绒毛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连续组1500mg/kg的效果最好,前肠和中肠肠粘膜绒毛密度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57.61%和76.96%,前肠和中肠粘膜绒毛平均密度比对照组提高了67.33%,而间断使用效果与连续使用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在相同试验组中,肠绒毛密度变化的顺序为中肠>前肠。添加了酵母培养物XP,肠道粘膜绒毛高度发生显著性的变化,前肠连续组2000mg/kg绒毛高度比对照组提高了28.26%,中肠连续组2500mg/kg绒毛高度比对照组提高了12.15%,其它各组均出现了高度变化现象,但差异并不明显。间断组绒毛高度与相应连续组相比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表明间断使用效果不如连续使用。 综上所述,在团头鲂基础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XP可以显著改善肠道粘膜结构的发育,适宜的添加量可以显著促进肠道粘膜绒毛的生长,对维持肠道粘膜的完整性和再生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为肠道粘膜褶皱的排列更为紧密,前肠、中肠粘膜绒毛密度排列更为紧密,前肠、中肠粘膜绒毛高度有显著的提高。在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XP对团头鲂前肠和中肠粘膜发育和完整性具有良好作用的适宜添加量为1500mg/kg~2000mg/kg。相同XP使用的连续与间断组相比较,以连续投喂含有酵母培养物XP饲料的团头鲂肠道粘膜褶皱、绒毛密度、绒毛高度变化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 聂国兴,王俊丽,朱命炜,周洪琪.小麦基础饲料添加木聚糖酶对尼罗罗非鱼肠道食糜粘度和绒毛、微绒毛发育的影响[J]. 水产学报, 2007,1(1):54-61 10] 刘观忠,安胜英,姜国均,等.酵母培养物对蛋雏鸡肠壁结构及免疫机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05,32(2):10- 12. 酵母培养物对团头鲂生长的影响 李高锋 ,2 叶元土1* 张俊1 蔡春芳1 李婧1 诸葛燕1 甑玉国3 1.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苏州 215123; 2.广州市澳洋实业有限公司,广州 5105453; 3.达农威生物发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 518038 摘 要:本试验通过不同剂量梯度(0、500、1000、1500、2000、2500mg/kg)的酵母培养物连续投喂组和(1000、2000mg/kg)两个间断投喂组对团头鲂的养殖试验,研究酵母培养物在团头鲂养殖中的适宜添加量及其对生长、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酵母培养物在养殖过程中连续投喂与间断投喂对生长等方面的影响。选用初重为9g左右的团头鲂,随机分为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养殖桶15尾鱼,以0mg/kg的投喂组为对照组,饲养100天,定期称重取样。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投喂组2000mg/kg的特定生长率SGR最高,且连续投喂组SGR均显著高于对应的间断投喂组(P<0.05);饲料系数FCR是连续投喂组2000mg/kg的最低,且连续投喂组FCR均低于对应的间断投喂组;蛋白质效率 (PER) 以连续投喂组2000mg/kg的最高,且连续投喂组(PER)均高于对应的间断投喂组(P<0.05);各组肥满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内脏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鱼体可食部分明显增加(P<0.05);各组鱼肌肉、肝胰脏、全鱼中的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连续投喂组均高于对应间断投喂组,连续投喂组2000mg/kg肌肉中蛋白最高。可以认为:在团头鲂饲料中,以2000mg/kg的酵母培养物添加剂量为适宜添加量,且连续使用的效果好于间断使用。 关键词:酵母培养物;生长;团头鲂 酵母培养物是一种复杂的发酵产品,它是根据微生物代谢理论及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含有多种代谢产物成分的纯天然产品。在反刍动物、猪、禽养殖领域应用较为普遍并为人们所熟悉,但在水产养殖生产在中的应用相对较晚,作为一种天然的发酵产品,酵母培养物在维持鱼虾的存活能力和促进鱼虾的生长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应用潜力,同时,由于具有良好的耐热性、不受制粒加工的影响,因此在水产饲料中添加使用非常方便。目前为止,国内外对酵母培养物在鱼类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方面还仅局 限于鲤鱼、鲢鱼、斑点叉尾鮰、银鲫、罗非鱼、鳗鱼、牙鲆、红鳟鱼等几个鱼种。而在虾养殖生产的应用方面则主要集中在南美白对虾和沼虾两个品种上[1,2,3]。团头鲂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名优经济鱼类,作为养殖试验对象,对酵母培养物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通过不同剂量梯度连续投喂组和间断投喂组对团头鲂的养殖试验,研究酵母培养物在团头鲂养殖中的适宜添加量及其对生长、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酵母培养物在养殖过程中连续使用与间断使用的养殖效果,为团头鲂配合饲料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分组 团头鲂为当年池塘养殖鱼种,试验鱼初重为9.20±0.2g,体质健壮。按体重接近的原则随机分为8组,每组均设3个平行,共24个养殖桶,每桶放鱼15尾。 1.2 试验饲料 使用生产实用饲料原料组成试验配方,粗蛋白质含量均为28%,见表1。主要原料为进口鱼粉、豆粕、棉粕、菜粕、麦麸、面粉、混合油(豆油菜油1:1)、预混料等。用实验颗粒机加工成Φ1.5㎜的硬颗粒饲料,作为本试验基础饲料。 共设0、500、1000、1500、2000、2500mg/kg的剂量梯度投喂组,1000、2000mg/kg两个间断投喂组,累计8个试验组,每个试验组设3个平行,合计24个养殖桶。 酵母培养物在配方中增加时,相应减少面粉的用量,以保持配方总量的平衡。每个养殖桶与试验饲料的对应采用随机方法,以避免养殖桶位置不同带来的养殖效果的差异。 表1 基础饲料配方和营养成分(风干基础,%) Table 1 Formul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experimental diet (air-dry basis,%) 原料 Ingredient 0mg/kg组group 500mg/kg组group 1000mg/kg组group 1500mg/kg组group 2000mg/kg 组group 2500mg/kg 组group 麸皮wheat bra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面粉wheat middling 135 134.5 134 133.5 133 132.5 细米糠rice bran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豆粕soybean meal46% 60 60 60 60 60 60 菜粕rapeseed meal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棉粕cottonseed meal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进口鱼粉fish meal 30 30 30 30 30 30 肉骨粉meat and bone meal 20 20 20 20 20 20 磷酸二氢钙Ca(H2PO4)2 20 20 20 20 20 20 沸石粉Zeolite flour 15 15 15 15 15 15 膨润土Bentonite 15 15 15 15 15 15 混合油mixed oil 25 25 25 25 25 25 预混料Premix 10 10 10 10 10 10 酵母培养物yeast culture  0 0.5 1 1.5 2 2.5 合计(公斤)Total(kg)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成本(元/吨)cost 1916 1915 1914 1914 1913 1912 粗蛋白crude protein 28.4 28.39 28.38 28.37 28.37 28.36 可消化能(MJ/Kg) digestible energy 2.63 2.63 2.63 2.63 2.63 2.63 磷phosphorus 1.45 1.45 1.45 1.45 1.45 1.45 粗灰份crude ash 11.27 11.27 11.27 11.27 11.27 11.27 粗纤维crude fiber 7.26 7.26 7.26 7.26 7.26 7.25 粗脂肪crude fat 5.37 5.37 5.37 5.37 5.36 5.36 消化能根据原料组成计算所得,其余为实测值;预混料可为每kg全价料提供。The digestible energy is calculated value. Other nutrient levels are measured values;The premix provides following for per kg diet:Cu:5 mg·kg-1、Fe:180 mg·kg-1、Mn:35 mg·kg-1、Zn:120 mg·kg-1、I:0.65 mg·kg-1、Se:0.5 mg·kg-1、Co:0.07 mg·kg-1、Mg:300 mg·kg-1、K:80 mg·kg-1、VA:10 mg·kg-1、VB1:8 mg·kg-1、VB2:8 mg·kg-1、VB6:20 mg·kg-1、VB12:0.1 mg·kg-1、VC:250 mg·kg-1、VB3:20 mg·kg-1、VB5:25 mg·kg-1、VD3:4 mg·kg-1、VK3:6 mg·kg-1、叶酸(foloc acid):5 mg·kg-1、肌醇(inositol):100 mg·kg-1; 饲料原料经粉碎过40目筛,混合均匀后用小型颗粒饲料机加工成直径1.5㎜的颗粒饲料备用,饲料加工过程中温度保持在65~70℃,持续时间约1 min。 1.3 饲养管理 养殖试验在室内循环养殖系统进行,每桶水体0.33 m3圆形养殖桶中养殖。以曝气的自来水为水源,每天换水量为总水量的1/3,以减少残余饲料与粪便对水体的影响,养殖水经过滤、沉淀后流回蓄水池,经过增氧、控温后由水泵抽回各养殖桶。饲养期间的水质条件为:水温26.5±3.0℃,DO>6.0 mg·L-1,pH7.2±0.2,NH4+-N 0.25±0.05 mg·L-1,NO2—N 0.04±0.01 mg·L-1,硫化物<0.05 mg·L-1。试验鱼经过药浴消毒,暂养一周后开始正式试验。试验期间每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0%~3.0%,分3次投喂(8:00、12:30、17:00)。根据摄食情况适当调整,本养殖试验共100天。 1.4 取样与测定方法 饲养试验结束后,停食24 h后测定每桶鱼的总体重和尾数,计算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随机抽取8尾鱼测量体长、体高与体重,计算体长/体高、肥满度;并解剖取内脏团称重,计算内脏指数;同时取肌肉和肝胰脏测定粗蛋白;另外每缸随机取3尾测定全鱼粗蛋白。 特定生长率(%/d )=100×(Ln末均重一Ln初均重)/饲养天数 饲料系数(FCR)=每个缸投喂饲料总量/每个缸鱼体总增重量 蛋白质效率(PER%)=100×每个缸鱼体增重量/每个缸饲料蛋白摄入量 体长/体高=鱼体长度/鱼体高度 肥满度=100×体重(g)/[体长(cm)]3 内脏指数(%)=100×内脏重/体重 饲料、原料水分采用80℃恒温干燥失重法测定;灰分采用马福炉灰化法测定;粗蛋白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 1.5 数据处理 试验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用Duncan’s多重比较分析试验结果的差异显著性,显著水平为0.05。 2 试验结果 2.1 生长速度 在本试验中,统计了2007年8月19日至11月30日、共100天的特定生长率见表2。由表中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⑴在各组中,以连续投喂组2000mg/kg团头鲂的特定生长率均最大,比对照组高11.64%。 ⑵ 根据表中的结果可以直观的表现出,在养殖43天、72天、100天时各投喂组的生长速度均出现下降的趋势,经过统计分析,100天与43天时相比较,各组生长速度下降22.3%-32.2%,除1000mg/kg组外,其余各组之间的下降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⑶ 比较1000mg/kg组、2000mg/kg组的连续投喂和间断投喂组的结果表明,1000mg/kg组、2000mg/kg组的连续投喂组团头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间断投喂组(P<0.05)。 表2 酵母培养物对团头鲂特定生长率(SGR)的影响,%/d Table 2 Effect of Yeast Culture on the weight of special growthrate(SGR) of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时间Time 43天day(10月2日) 72天day(11月3日) 100天day(11月30日) 组别Group 尾数 重量 单组值 平均值 尾数 重量 单组值 平均值 尾数 重量 单组值 平均值 number weight single average number weight single average weight number single average 0mg/kg对照组control group 15 260.6 1.36 1.39± 0.03a 15 338.5 1.18 1.19± 0.01ab 15 434 1.1 1.08± 0.03ab 15 259.3 1.38 15 337.4 1.19 15 408.9 1.05 15 264.2 1.42 15 339.4 1.2 15 429.5 1.1 500mg/kg连续组series group 15 279.7 1.57 1.38± 0.18a (-1.02%) 15 366 1.31 1.11± 0.17ab (-6.48%) 15 439.8 1.13 1.00± 0.11ab (-7.12%) 15 239 1.24 15 293.5 1.03 15 364.5 0.96 15 251.6 1.31 15 293.7 1 15 360.5 0.92 1000mg/kg连续组series group 15 262.3 1.46 1.49± 0.08b (7.28%) 12 232.5 1.02 1.15± 0.11ab (-3.59%) 12 285.7 0.94 1.01± 0.06ab (-6.79%) 15 251.4 1.43 15 318.1 1.18 12 302.4 1.02 15 265.1 1.58 15 329.2 1.24 15 387.6 1.06 1500mg/kg连续组series group 15 252.7 1.4 1.41±0.10ab (1.59%) 15 319.7 1.16 1.17± 0.05ab (-1.55%) 15 407.4 1.08 1.09± 0.06ab (0.78%) 15 253.1 1.32 15 321.3 1.12 15 404.1 1.03 15 255.3 1.52 15 323 1.23 15 420.1 1.15 2000mg/kg 连续组 series group 15 285.1 1.67 1.57± 0.16b (12.95%) 15 370.2 1.36 1.30± 0.13c (9.66%) 15 473.3 1.23 1.21± 0.12c (11.64%) 15 244.8 1.39 12 246.9 1.15 12 317.3 1.08 15 269.6 1.65 15 364.1 1.4 12 393.9 1.31 2500mg/kg连续组 series group 15 262.8 1.53 1.32± 0.21a (-5.09%) 15 355.2 1.33 1.22± 0.14ab (2.34%) 15 457.2 1.21 1.09± 0.13ab (1.08%) 15 207 1.1 15 286.4 1.05 15 350.6 0.96 15 236.3 1.32 15 333 1.27 15 402.6 1.1 1000mg/kg间断组 disconnected group 15 221.5 1.09 1.33± 0.25a (-4.65%) 12 195.8 0.79 0.98± 0.18a (-17.25%) 12 237.4 0.76 0.88± 0.14a (-18.76%) 15 247.1 1.29 15 290.8 1 12 260.1 0.83 15 266.2 1.59 15 310.7 1.16 15 354.5 1.04 2000mg/kg间断组disconnected group 15 248.6 1.35 1.35± 0.01a (-2.52%) 15 312.5 1.12 1.15± 0.11ab (-3.55%) 15 383.6 1.01 1.03± 0.07ab (-4.36%) 15 246.2 1.35 12 233.9 1.04 12 292.3 0.97 15 278 1.37 15 345.2 1.28 12 334.5 1.11 注:上标为不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以下同;*括号内的数据为生长速度与对照组的比较结果(%)。Means with different superscripts within the same level of the same column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0.05), The same as below;*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2.2 饲料效率 统计分析了100天各试验组的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结果见表3和表4。由表3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⑴以连续投喂组2000mg/kg的饲料系数为最低,比对照组低14.13%,在其它两个时间段分别低于对照组9.87%、6.17%,其他部分组高于对照组。 ⑵ 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各组的饲料系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⑶ 间断投喂组的饲料系数高于连续投喂组。 表3 试验组与对照组饲料系数 Table 3 Feed conversion rate(FCR) of the treatment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时 间 time(day) 43天day(10月2日) 72天day(11月3日) 100天day(11月30日) 组别group 鱼增重 g 饲料量 g 单组值 平 均 值 鱼增重 g 饲料量 g 单组值 平 均 值 鱼增重 g 饲料量 g 单组值 平 均 值 0mg/kg 对照组 control group 126 277 2.2 2.33±0.12 78 210 2.7 2.70±0.02 96 255 2.67 3.09± 0.23 116 291 2.5 78 203 2.6 72 268 3.75 131 301 2.3 75 211 2.8 90 256 2.84 500mg/kg 连续组 series group 138 289 2.1 2.50±0.14 (7.30%) 86 224 2.6 3.03±0.11 (12.35%) 74 253 3.43 3.30±0.08 (6.90%) 99 267 2.7 55 174 3.2 71 222 3.13 108 293 2.7 42 139 3.3 67 224 3.35 1000mg/kg 连续组 series group 123 294 2.4 2.30±0.08 (-1.29%) 45 148 3.3 3.10±0.08 (14.81%) 53 178 3.35 3.54±0.12 (14.67%) 116 277 2.4 67 200 3 52 181 3.51 131 274 2.1 64 192 3 58 220 3.77 1500mg/kg 连续组 series group 114 263 2.3 2.30±0.06 (-1.29%) 67 201 3 2.93±0.07 (8.64%) 88 241 2.75 2.73±0.11 (-11.65%) 110 263 2.4 68 198 2.9 83 243 2.93 123 270 2.2 68 196 2.9 97 244 2.51 2000mg/kg 连续组 series group 146 292 2 2.10±0.11 (-9.87%) 85 230 2.7 2.53±0.12 (-6.17%) 103 278 2.7 2.65±0.18 (-14.13%) 110 253 2.3 54 140 2.6 70 186 2.64 137 274 2 95 217 2.3 89 233 2.62 2500mg/kg 连续组 series group 127 279 2.2 2.47±0.12 (5.87%) 92 231 2.3 2.33±0.06 (-13.58%) 102 266 2.61 3.07±0.21 (-0.65%) 87 227 2.6 79 214 2.4 64 207 3.23 103 267 2.6 97 251 2.3 70 235 3.37 1000mg/kg间断 disconnected group 83 249 3.0 2.63±0.21 (13.02%) 40 124 3.1 3.37±0.13 (24.69%) 42 148 3.56 3.77±0.23 (21.90%) 106 295 2.8 44 149 3.4 32 126 3.95 132 277 2.1 45 160 3.6 60 227 3.79 2000mg/kg间断 disconnected group 110 285 2.6 2.57±0.05 (10.16%) 64 198 3.1 3.30±0.13 (22.22%) 71 236 3.32 3.28±0.12 (6.04%) 108 281 2.6 41 145 3.5 58 178 3.04 140 351 2.5 67 222 3.3 55 191 3.47 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⑴以连续投喂组2000mg/kg的蛋白质效率最高,在43天、72天和100天分别高于对照组11.52%、6.6%和13.44%。 ⑵ 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各组的蛋白质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 ⑶连续投喂组蛋白质效率高于间断投喂组。 表4 试验组与对照组蛋白质效率 Table 4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 of the treatment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时间(天) time(day) 43天day(10月2日) 72天day(11月3日) 100天day(11月30日) 组别group 单桶值 single 平均值 average 比较,% compared 单桶值 single 平均值 average 比较,% compared 单桶值 single 平均值 average 比较,% compared 0mg/kg对照组 the control group 1.60 1.51±0.11 1.30 1.31±0.07 1.32 1.17±0.11 1.41 1.35 0.94 1.53 1.26 1.24 500mg/kg连续组 the series group 1.68 1.43±0.12 -5.41 1.35 1.17±0.10 -10.39 1.03 1.07±0.06 -8.76 1.30 1.10 1.12 1.30 1.07 1.05 1000mg/kg连续组 the series group 1.47 1.54±0.08 1.79 1.07 1.14±0.06 -13.12 1.05 1.00±0.07 -14.86 1.47 1.17 1.00 1.68 1.17 0.93 1500mg/kg连续组 the series group 1.53 1.53±0.06 1.51 1.17 1.20±0.03 -8.34 1.28 1.29±0.09 10.68 1.47 1.21 1.20 1.60 1.21 1.40 2000mg/kg连续组 the series group 1.76 1.68±0.09 11.52 1.30 1.40±0.06 6.60 1.30 1.33±0.03 13.44 1.53 1.35 1.33 1.76 1.53 1.34 2500mg/kg连续组 the series group 1.60 1.44±0.08 -4.88 1.53 1.51±0.03 15.24 1.35 1.18±0.16 0.85 1.35 1.47 1.09 1.35 1.53 1.04 1000mg/kg间断组 the disconnected group 1.17 1.37±0.16 -9.32 1.14 1.05±0.07 -19.86 0.99 0.94±0.04 -19.96 1.26 1.04 0.89 1.68 0.98 0.93 2000mg/kg间断组 the disconnected group 1.35 1.40±0.04 -9.12 1.14 1.07±0.08 -18.35 1.06 1.08±0.04 -7.88 1.35 1.01 1.16 1.41 1.07 1.01 2.3形体指标 于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团头鲂主要形体指标,结果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连续投喂组2000mg/kg的肥满度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而脏体比小于对照组,鱼体可食部分增加;其它各试验组肥满度、脏体比均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下降;各组体长体高比均大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 表 5 团头鲂主要形体指标 Table 5 Main form and structure of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组 别 Group 肥满度% fullness index % 内脏指数% Internal organ index % 体长/体高 Length/High 0mg/kg the control group 1.88±.10c 7.41±.57c 2.46±.12a 500mg/kg the series group 1.83±.08bc 6.69±.64ab 2.50±.08a 1000mg/kg the series group 1.79±.10ab 6.84±.74ab 2.49±.12a 1500mg/kg the series group 1.84±.08bc 6.59±.42a 2.47±.11a 2000mg/kg the series group 1.88±.10c 7.20±.80bc 2.52±.11ab 2500g/t the series group 1.82±.14bc 6.39±.70a 2.48±.15a 间断组 1000mg/kg the disconnected group 1.73±.11a 6.51±.73a 2.59±.12b 间断组 2000mg/kg the disconnected group 1.85±.14bc 6.81±.73ab 2.48±.16a 2.4 体成分 从表5中可以看出,肌肉、肝胰脏、全鱼中的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以2000mg/kg的连续投喂组的81.35%最高,这说明酵母培养物能较好地提高鱼体中蛋白质的含量。 表 6 试验组与对照组蛋白质含量,% Table 6 Content of protein in the treatment groups and the control group 组别 Group 肌肉 Muscle 肝胰脏 Hepatopancreas 全鱼 Carcass 0mg/kg the control group 76.5± 1.09a 45.9± 1.2a 45.3± 0.66a 500mg/kg the series group 81.4± 0.74bc 50.6± 2.69d 51.0± 0.59e 1000mg/kg the series group 81.1± 0.17bc 51.4± 1.91e 51.9± 0.69e 1500mg/kg the series group 81.32± 0.43bc 47.9± 0.41bc 49.8± 0.43d 2000mg/kg the series group 81.35± 1.24bc 47.5± 3.43bc 51.1± 1.11e 2500mg/kg the series group 80.9± 0.36b 48.7± 1.87bc 47.4± 4.13bc 1000mg/kg间断组 the disconnected group 80.9± 0.91b 46.5± 0.77b 46.3± 0.09b 2000mg/kg间断组 the disconnected group 80.3± 1.25b 47.2± 2.73bc 47.9± 0.79bc 3 讨论 酵母培养物主要通过酵母代谢物发挥作用,它包括变性的培养基(含肽、寡糖等) 、酵母细胞本身和细胞外代谢物(含营养代谢物、增味物质和芳香物质等) ,特别是其代谢物由于能为消化道微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故对水产动物的生长与健康更重要[4,5], 由于水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并且受到环境应激因素的影响也更多,因此对肠道内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和能力以及菌系之间的代谢平衡和生态环境的调控也有更高的要求。酵母培养物在水生动物上的应用表现出较陆生动物更为显著的效果可能与此有关。 3.1酵母培养物对团头鲂生长效果分析 3.1.1酵母培养物添加量与团头鲂生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100天的养殖时间中,团头鲂的生长速度并不与饲料中酵母培养物添加量成正比例关系,表现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生长速度均低于对照组,而适宜剂量2000mg/kg连续投喂组的生长速度则明显比对照组高11.64%,且较为稳定,这与我们以前对斑点叉尾鮰、中华绒螯蟹的情况类似。例如,养殖43天时,连续投喂组500mg/kg和2500mg/kg的生长速度分别比对照组低1.02%和5.09%,而连续投喂组1000mg/kg、1500mg/kg、2000mg/kg的生长速度分别比对照组高7.28%、1.59%、12.95%;养殖100天时,连续投喂组500mg/kg、1000mg/kg的生长速度分别比对照组低7.12%、6.79%,而连续投喂组1500mg/kg、2000mg/kg、2500mg/kg的生长速度分别比对照组高0.78%、11.64%、1.08%。至于是什么原因会出现这种情况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1.2 连续投喂组团头鲂生长速度优于间断投喂组 比较1000mg/kg组、2000mg/kg组的连续投喂和间断投喂组的结果表明,1000mg/kg组、2000mg/kg组的连续投喂组团头鲂的生长速度均显著高于间断投喂组的结果(P<0.05)。表现为在养殖43天时,连续投喂组1000mg/kg、2000mg/kg的生长速度分别为1.49±0.08%/d、1.57±0.16%/d,而间断投喂组分别为1.33±0.25%/d、1.35±0.01%/d;在养殖100天时,1000mg/kg组、2000mg/kg组的连续投喂组的生长速度分别为1.01±0.06%/d、1.21±0.12%/d,而间断投喂组分别为0.88±0.14%/d、1.03±0.07%/d。 如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2000mg/kg连续投喂组团头鲂的生长速度始终高于对照组9.66%-12.95%,1000mg/kg连续投喂组的结果只是在养殖43天时高于对照组7.28%,之后的结果均低于对照组。而对于间断投喂组的结果,1000mg/kg组、2000mg/kg组在不同时期的结果均低于对照组。 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连续投喂并未影响到团头鲂的生长速度,而以4周为一个周期的间断投喂含有和不含有酵母培养物的饲料,对团头鲂的生长速度是不利的,在实际生产中应该采用连续使用酵母培养物,而不宜采用间断使用的方式。 3.1.3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团头鲂的生长速度逐渐下降 根据表的结果作图得到图的结果可以直观的表现出,在养殖43天、72天、100天各试验组的生长速度均下降,经过统计分析,100天与43天相比较,各组生长速度下降22.3%-32.2%,除1000mg/kg组外,其余各组之间的下降幅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团头鲂的生长速度下降主要是养殖水温和季节变化的结果。本试验的养殖试验时间从2007年的8月13日开始,到12月结束全部养殖试验,气温和水温均是逐渐下降的,到10月中旬后采用对水体加温的方式保持水温在22℃左右,这对团头鲂的生长速度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试验主要是比较饲料中添加酵母培养物与不添加酵母培养物的养殖效果,属于相对比较,这种水温、季节的变化对这种相对比较的影响对试验组、对照组是均衡的,而对于我们分析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养殖效果影响不大。 3.2酵母培养物对团头鲂饲料效率效果分析 ⑴ 各组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的变化与生长速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比较,也是以连续投喂组2000mg/kg的效果最好,特定生长率比对照组高11.64%,饲料系数平均比对照组低14.13%,蛋白质效率平均比对照组高13.44%,并且肌肉中蛋白含量比对照组高6.3%。但变化趋势并不与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添加量成反比例或正比关系,而是呈现一个最佳适宜值,这与以前的结果类似。 ⑵ 连续投喂组饲料系数均低于间断投喂组的,蛋白质效率均高于间断投喂组。这与团头鲂生长速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间断投喂含酵母培养物的饲料在实际生产中是不宜采用的。 ⑶ 随着养殖时期的延长,各组的饲料系数增加,蛋白质效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与本试验的养殖季节、水温变化有较大的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养殖效果影响不大。 4 结论 ① 在团头鲂饲料中,酵母培养物以添加2000mg/kg剂量可以取得很好的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养殖100天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提高11.64%、饲料系数下降14.13%,蛋白质效率提高13.44%,这个添加量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参考使用。 ② 酵母培养物在团头鲂饲料中连续使用的效果较好,而以4周为间断期的间断使用效果不好,建议在实际生产中连续使用,不要间断使用。 ③ 鱼体生长速度、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形体指标、体成分等并不与饲料中酵母培养物的添加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低剂量如500mg/kg和高剂量组如2500mg/kg的效果均不理想,出现低于对照组结果的情况,而在2000mg/kg表现出很好的生长效果,同时增加了鱼体可食部分,提高了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类似结果在已经进行的其他试验中也出现,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PENG Y F,ZHEN Y G, The application of yeast culture in the breed[J]. Feed Industry, 2008, 29(10):30-33.[彭一凡,甄玉国. 酵母培养物及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J]. 饲料工业, 2008, 29(10):30-33.] [2] ZHOU S Q, SUN W Z. Yeast Culture[J].China Feed, 2003 (5) : 31-32.[周淑芹,孙文志. 酵母培养物[J].中国饲料,2003 (5) : 31-32.] [3] XING B S, WANG X Q. Effect of yeast culture on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Sows[J]. cereal& Feed Industry, 2004 (11) : 37-38.[邢宝松,王修启. 酵母培养物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4 (11) : 37-38.] [4] XU Y S, LEI X Q.The application of yeast culture Yikang“xp”in the breed[j].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2003, 23 (1) : 51-53.[徐延生,雷学芹. 益康XP酵母培养物在养殖业上的应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 23 (1) : 51-53.] [5] SHI J Z.The research advancement of yeast culture]J]. Feed Industry, 1998, 19 (3) : 11-14. [时建忠.酵母培养物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1998, 19 (3) : 11-14.] [6] M.E.Barnes,D.J.Durben,S.G.Reeves & R.Sanders. Dietary yeast culture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initial rearing of McConaughy strain rainbow trout[J].Aquaculture Nutrition, 2006 12: 388-394. Effect of Yeast Culture on growth of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LI Gao-feng1,2 YE Yuan-tu1 , ZHANG Jun1 , CAI Chun-fang1,LI Jing1 , ZHU GE Yan1 ,ZENG Yu-guo3 (1.College of Preclinical Medicineand and Life Science,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2. Guangzhou Aoyang Industrial Co., Ltd.,Guangzhou 5105453; 3.Diamond V Biological &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Co., Ltd, Shenzhen 518038) Abstract: A 100-days feedin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Yeast Culture(0,500,1000,1500,2000,2500mg/kg) and the disconnected group(1000,2000mg/kg) in dietary on the growth、feed efficiency、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of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and compared the effect of series group with the disconnected group. The fish(an average of 9g),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ght dietary treatments with three replicates and fifteen fish with each pen.The 0 mg/kg Yeast Culture is the control group,take result as tim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GR of the series group 2000mg/kg is higher than the other group, the series group are higter than the parallelism disconnected group(P<0.05);the FCR of the series group 2000mg/kg is the lowest, the series group are lower than the parallelism disconnected group;the fullness index of the treatment group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the control group(P>0.05),however, the Internal organ index is small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ly(P<0.05). The protein in muscle、hepatopancrea、whole body is higher than the the control group’s(P<0.05). the series group 2000mg/kg is the highest (the protein in muscl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quirements of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for yeast culture is about 2000mg/kg diet,and use in series is better than use in disconnected. Keywords: yeast culture; growth;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改变水分性质,提高颗粒质量 Novus International 孙得发 曾德强 一 水产颗粒饲料生产和水分的关系 鱼料生产存在的问题:在水产颗粒饲料生产中,由于特殊的物料结构和耐水性要求,对饲料颗粒质量有严格的限定。饲料粉率增高、耐水时间下降都会影响到鱼的生长和饵料系数,这是终端客户不能够接受的。饲料生产者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水产饲料的颗粒质量,如二次粉碎,微粉碎、提高饲料淀粉含量、提高环模压缩比等等。但是这些方法会明显增加饲料生产的能耗,降低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了饲料成品的水分,饲料生产损耗非常大。 水分和鱼料生产的关系:以上这些问题都与饲料中的水分有关,在水产颗粒饲料生产过程中,物料中的水分含量是一项很重要的参数。调质前粉料中的含水量对饲料加工效率、饲料成品质量、设备损耗以及动物生产性能都有较大的影响。对于环模式制粒机,当进入加工的粉料水分过低时,加工出的颗粒饲料表面光滑而坚硬,不易于动物的消化吸收,同时加工过程功耗过大,生产率低,吨电耗大。鱼料生产大多数都经过二次粉碎和超微粉碎,经过超微粉碎后,原料的含水量一般都比较低。较低的水分不利于调制蒸汽的渗透。如果蒸汽处理之前的粉料水分低于13%,在搅拌时给粉料添加适量的水分,所添加的水分可促进热传导,从而改进蒸汽处理和制粒作业。 二 添加水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添加水分的矛盾:但是额外添加的水分是自由水,由于水的极性,只有部分水分能够渗透到饲料颗粒内部,在二次粉碎,添加的水分很容易挥发掉,能够到达调制器的水分只保留了50%左右。这部分水分在冷却过程中很快挥发。饲料企业为了提高饲料的含水量,必须提高水分的添加量,大量的添加水分会导致混合舱潮湿和周边霉变,同时制粒前水分过高会堵塞制粒机,降低制粒效率。其次,直接添加到混合机中的水分是游离水,在饲料中很容易挥发,导致饲料霉变,霉变的损失对饲料厂是巨大的。不少饲料厂有过这方面失败的经验。 改变水的表面张力:水分具有极性,在饲料中和油脂类成分形成排斥的水滴,因此极易挥发,乳化剂(Surf.Ace)能够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是添加的水分和饲料内的油脂及饲料表面紧密结合,抑制了饲料中水分的挥发,降低饲料水活度,使饲料中的霉菌没有可利用的水分而无法生长。同时乳化的水有很好的润滑作用,降低了制粒机环模和饲料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了制粒能耗,同时提高了饲料颗粒的质量(Moritz et al 2002)。Surf●Ace是一种高效的表面乳化剂,能有效地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的表面张力从72达因下降到45 达因以下,使水的极性降低,帮助水和饲料表面牢固结合,形成以电子弱键形式的结晶水,结晶水和饲料的结合比较紧密,不容易挥发,从而防止了饲料在冷却过程中的水分损失。弥补饲料生产损耗。 三 表面乳化剂Surf.Ace在水产饲料生产中的作用 1、Surf●Ace降低了罗非鱼颗粒料制粒机的电流和的单位生产能耗 *自来水组和Surf.Ace组均添加1%的水,对照组不添加水分。 2、Surf●Ace显著降低混养鱼料水分在制粒过程中的损失(2008,湖北试验) 检测项目 混合后水分 调制温度 成品水分 保水率 自来水组 12.19 73.6-74.9 11.82 75% Surf,Ace组 12.2 84-85 12.01 87% *自来水组和Surf.Ace组均添加15kg/吨水 * Surf.Ace组调制温度比对照组高10℃左右。 * 在整个实验中蒸汽压力保持不变。 在添加Surf.Ace后 调制温度比对照组升高了10℃,但是水分的保持率仍然高达87%。调制温度的升高意味着高的糊化率和好的颗粒质量。 3、Surf.Ace显著提高了调制温度,同时提高了饲料生产效率。 4、Surf●Ace显著提高饲料颗粒的质量(Holmen测定法2007,欧洲试验) 5、Surf●Ace能够降低饲料水活度,减少罗非鱼颗粒料霉变的危险(广州试验2008) 四 结论 在水产饲料生产中,由于颗粒耐水性的要求,饲料生产效率和能耗都比较高,饲料企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饲料中添加水分,但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添加的水分很难充分渗透到饲料颗粒内部,虽然能够适当提高制粒的效率,但是对提高蒸汽的渗透性和饲料的保水率作用不大,通过水的表面乳化剂Surf.Ace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帮助水分在饲料内部的渗透,从而提高了饲料淀粉的糊化度,改善颗粒质量,同时又避免了饲料霉变的风险。 饲料投喂与养殖污染控制技术 蔡春芳 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215123 摘要:水产动物的摄食是感觉器官、神经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协调作用完成的。不同生态习性的水产动物,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摄食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很多水产动物的摄食活动表现出特定的节律,这是一种内源节律,是对光照、温度、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生态因子的一种主动适应。水产动物的食性通常分为滤食性、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与食性具有相关性。投饲前应该适当驯饲,并遵循“四定”投饲原则。适当增加投饲频率及禁食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开发低蛋白高能量饲料、采用精细化投喂方法是控制养殖污染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水产动物、摄食、投饲技术、污染控制 饲料投喂是鱼类养殖技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往往投喂技术不科学,即便是最好的饲料,也不一定得到应有的效果。要保证饲料产生较好的生长效果,首先要保证投入的饲料被养殖动物有效摄食。不同的养殖动物摄食习性不同,因此,了解养殖对象的食性、摄食节律、消化规律等生物学特征,才能保证饲料的有效利用。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投喂的饲料不仅容易散失,鱼类摄食状况一般也不容易看见,这就给精准投饲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影响鱼类摄食的因素也较多,如温度、水质、溶氧等都可造成鱼类不上浮摄食,管理人员仍然按时投喂,就会败坏水质,结果造成了大量饲料浪费,大大提高了饲料系数,降低了经济效益。 过去的三十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猛,目前的产量占了全世界养殖产量的约70%,是一个水产养殖的超级大国。然而,我们还没来得及为此而沾沾自喜,太湖蓝藻暴发等一系列水污染事件迅速僵化了我们脸上还没来得及绽放的笑容。水产养殖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水源,另一方面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据沈其荣(2007)研究报道,来自水产、畜禽养殖流入太湖的养分贡献率占40%。水质恶化导致鱼病多发,养殖风险加大,效益滑坡,鱼药滥用,水产品安全问题也成了食品安全事件中发生概率最高的事件(2006年十大食品安全事件中水产品占了4件)。因此,无论是为了水环境治理还是为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都需要我们采取措施控制养殖自身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的源头是饲料。下面就怎样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养殖污染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作一简单介绍。 1 摄食 1.1摄食行为 摄食是感觉器官、神经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协调作用完成的。不同生态习性的鱼,不同的感觉器官在摄食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对于白昼摄食的中上层鱼类和浅水底层鱼类,视觉在其捕食中均具有重要意义,有些种类甚至在视觉不能起作用时完全不能捕食 (梁旭方,1998)。而日本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能为其同类的摄食声所吸引,提示听觉在其摄食中也可以起一定的诱导作用。欧鳊(Abramis brama)幼鱼主要依靠视觉在白昼摄食,也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利用侧线捕食其前方约5 mm的浮游动物(Townsend,1982)。大西洋鳕(Brawn,1969)和海豚能利用视觉摄食水层中和底质上较大的食物,对较小的食物只有依靠触须、胸鳍上的味蕾感知后才摄食,还能利用嗅觉发现埋于沙石下的食物,用头推开沙石后摄取食物。凶猛性鱼类除利用视觉捕食外,其它感觉器官的辅助作用也非常重要。对黄尾五条蛳( Seriola quinqueradiata)捕食行为研究表明,视觉用于捕食前对猎物的近距离识别和定位,嗅觉、听觉则用于对猎物的远距离定向。 对于夜间摄食或在极低照度条件下摄食,不同鱼类摄食感觉器官分化较大。如大眼鲷(Priacanthus arenatus)和黑边单鳍鱼(Pempheris oualensis)的视网膜外有十分发达的银色反光层,对光的敏感性很高,有助于这些鱼类利用其特化的视觉在夜间捕食大型浮游动物(Gladfelfer,1979;Wang et al., 1980)。针鱼(Hyporhamphusihi) 头前部发达的侧线管系统是其识别猎物的主要器官(Montgomery 等,1985)。欧洲鳎(Solea solea)主要在夜间利用化学感觉摄食,视觉作用不大(Mackie 等,1980 )。小点猫鲨(Scyliorhinus canicula)对弱电场非常敏感,并可依靠电觉对泥沙中比目鱼产生的电信号和人工模拟的电信号的感受来进行捕食(Kalmijn,1971 )。有些凶猛鱼类视网膜光敏感性极高,因而在非常低的照度下也能发挥作用,有助于其在晨昏及夜间捕食。 另外,对于几乎所有不同生态习性的鱼类,觅食时通常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嗅觉、听觉对食物进行远距离定向,特别是那些快速游泳鱼类,而当它们摄取食物后,一般均利用口咽腔味觉、触觉对食物进行最后识别(梁旭方,1998)。 我们在诱食剂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两个外形相同的饵料球,一个含诱食剂,一个不含诱食剂,金鱼对含诱食剂的饵料球具有明显的嗜好性(图1。图2);在青鱼的摄食行为的研究中发现,黑暗条件下青鱼的摄食速度和摄食量与有光照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在河蟹诱食剂的研究中发现,不同颜色或形状的饵料球并没有对摄食行为产生明显影响,但诱食剂的影响显著(图3,图4)。起诱食作用的主要是一些没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譬如氨基酸。而一些食用香料、中草药等气味较重的物质的诱食作用不明显。另有资料表明一些海洋鱼类譬如海豚能够捕掠潜伏于沙层的鱼类。因此,我个人认为,视觉在摄食中的作用较小,而味觉可能起较大的作用,嗅觉的作用在其次。 图1 示金鱼触咬含诱食剂的饵料球 图2 示金鱼经过不含诱食剂的饵料球无反应 图3 示河蟹摄食含诱食剂的绿色饵料球 图4 示河蟹正在摄食含诱食剂的白色饵料球 1.2摄食节律 很多鱼类的摄食活动表现出特定的节律。关于摄食节律的类型,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将其划分为白天摄食和晚上摄食两种类型,Helfman(1986 )将鱼类摄食节律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以及无明显节律4 种类型。雷霁霖(2005)根据鱼类的摄食强度随着昼夜、季节、年龄差异以及周期性的变化将摄食节律分为日节律、季节节律、年龄差异和周期性间歇4 种类型。 鱼类摄食节律的研究主要是日节律的研究。杨严鸥等(2008)根据投喂时间不同,将奥尼罗非鱼分为4 个实验组(每组9 尾),每组每天饱食投喂2 次,投喂时间分别为8 :00 + 14 :00、14 :00 + 20 :00、20 :00 + 2 :00 和2 :00 + 8 :00 (依次用S1、S2、S3 和S4 表示)。由表1 知,4 组实验鱼的初始体重无显著差异( p >0.05),S1 和S2 组单位体重的摄食量显著低于S3 和S4 组( p< 0.05),S1 和S2 组无显著差异,S3 和S4 组也无显著差异 (p> 0.05)。 表1 投喂时间不同时奥尼罗非鱼的体重和单位体重摄食量(平均值±标准差) S1 (8 :00 + 14 :00) S2 (14 :00 + 20 :00) S3 (20 :00 + 2 :00) S4 (2 :00 + 8 :00) 体重 2.92±0.21 2.88±0.47 2.95±0.35 3.04±0.54 摄食量(湿重)/体重 0.30±0.07a 0.31±0.08a 0.39±0.06b 0.41±0.09b 平均值后的字母不同表示有显著差异 甘炼等(2007) 对池养条件下瓦氏黄颡鱼( Pelteobagrus vachelli)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每日5: 00~9: 00及17: 00~21: 00瓦氏黄颡鱼的饱满指数相对较高, 15: 00~17: 00最低, 表明瓦氏黄颡鱼属于晨昏摄食型;在仔鱼出膜后的第5、10、15、20、25 和30 天瓦氏黄颡鱼的日摄食率分别为44.79%、33.72%、23.21%、19.92%、16.58%和10.27% , 呈逐渐下降趋势(图5)。 图5 瓦氏黄颡仔、稚鱼不同测定时间昼夜食物饱满指数变化曲线 杨瑞斌等(2006)对黄颡鱼幼鱼在日过量投喂8次和投喂1次条件下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组1: 把24h 分为8 个时段( 11:00 、14:00 、17:00 、20:00 、24:00 、2:00 、5:00 、8:00) 定时投喂,2.5 h 后捞取残饵计数,每缸日投喂8 次。组2 :每缸日投喂1 次(11:00 、14:00 、17:00 、20:00 、24:00 、2:00 、5:00 、8:00 中的每一时间段) ,2.5 h 后捞取残饵计数。日过量投喂8次时黄颡鱼幼鱼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0: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8:00。夜间时段摄食率显著高于白天时段摄食率,不同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日不同时间段过量投喂1次时,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3: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但8个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不显著。投喂8次组的日摄食率远高于1次组。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为夜行性摄食,但投喂频率、投喂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摄食节律。 周文宗等(2007)研究发现,体质量(15~50 g/尾)对黄鳝的日摄食节律没有显著影响(p>0.05),黄鳝在不同时段的摄食比例从高到低的顺序:20:00~22:00 > 22:00~00:00 > 00:00~20:00 (p<0.01),04:00~16:00之间几乎没有摄食活动。在黄鳝室外人工养殖中,可以驯化黄鳝养成定时定点摄食的习惯,1 d投喂1次,投喂量以2 h内黄鳝能摄食75%左右为宜。 李宽意等(2006)用肠饱满指数法测定了池养大口胭脂鱼Ictiobus cyprinellus鱼种的摄食节律与日摄食率。结果表明:大口胭脂鱼鱼种有明显的摄食节律,10:00~18:00为摄食高峰期,22:00摄食活动基本停止,6:00摄食强度明显回升,每天约有6 h的停食时间。主要养殖季节6、7、8月,该鱼种的日摄食率(单位鱼体重每日的摄食量)分别为34.9、121.5、74.1 g/(kg.d)。 林利民(2006)研究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发育阶段摄食节律时发现,仔、稚鱼在早晨8:00和下午16:00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摄食则比较活跃,摄食量与仔、稚鱼相比明显增加,下午16:00仍为幼鱼摄食高峰。实验结果表明,牙鲆仔、稚、幼鱼具有明显的摄食节律,呈现白天摄食为主,清晨和黄昏双高峰的特点。 廖志洪(2005)对自然光照条件下云斑尖塘鳢仔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和在夜间增加不同强度外光源条件下仔鱼的摄食发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仔鱼具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晚上摄食发生率是著高于白天,其摄食主要集中在光线较弱的16:00~00:00;5日龄仔鱼在100~500Lx,8日龄和12日龄仔鱼在10~100Lx光照条件下的摄食发生率要明显高于黑暗或更高光照条件下的摄食发生率。 李谭昌(2005)等发现月鳢鱼种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其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进行,以 15:0 0~ 18:0 0最为活跃,属于白天摄食而偏于黄昏。 张海发(2004)对孵化15天的斜带石斑鱼仔鱼(全长4.86±0.38mm)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日摄食量和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实验包括自然昼夜组(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和持续黑暗组,各组对轮虫的日摄食量分别为142个/尾、156个/尾和47个/尾;白天摄食量比例分别为总摄食量的91.3%,80.5%和71.7%。对照组在正午(14:00)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持续光照组在下午(16:00~18:00)出现明显的摄食小高峰;黑暗组则未出现明显的摄食峰。持续光照组在夜间的群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黑暗组在白天的群摄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光照组摄食强度小幅度增加,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109. 9 %;而黑暗组摄食强度则明显下降,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33. 1 %。综上所述,斜带石斑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的摄食与光照有着紧密的关系。 陈桂梓(1992)认为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主要靠视觉诱导摄食,仔鱼每天出现3 个摄食高峰,分别是4:00~6:00,12:00~14:00 和16:00~18:00,当照度达到1 lx 时仔鱼开始摄食,光照强度为18~25lx 时,摄食率最高,具有典型的日摄食节律。Helfman(1986)报道带鱼和鲐鱼的日节律也非常明显,带鱼摄食强度白天高于黑夜,而鲐鱼则在夜间摄食比较强烈,摄食强度黑夜高于白天。当然,在鱼类的生命周期中,鱼类的摄食日节律可能发生变化。如半滑舌鳎的摄食高峰变态前出现在白天,营底栖生活后属夜间活动类型,白天基本不摄食(马爱军等,2005)。 影响鱼类摄食日节律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生态习性的转变对摄食节律有重大的影响,鱼类摄食节律是同其生态习性相适应的,例如,真鲷(Pagrosomus inajor Temminck et Schegel)仔、稚鱼阶段生活于水体上层,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主要在白天进行,以06:00~10:00 和14:00~18:00摄食活动最为活跃,表现出近晨昏摄食的特点。幼鱼阶段转而生活于深水层,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摄食节律也发生变化,和仔、稚鱼相比,幼鱼在晚上20:00~02:00 有一摄食小高峰,这与幼鱼比仔、稚鱼感觉器官发育较完善有关(李大勇等,1994)。另一方面,鱼类的摄食活动和饵料生物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如金眼鲈(Roccus chrysops)的摄食高峰和其所捕食的浮游动物晨昏时在海面的活动时间相一致(Mcnaught 和Haster,1961)。这也提示,不同生态习性饵料生物的转换对鱼类的摄食节律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自然水域,真鲷仔、稚鱼主要摄食水体上层活动的浮游动物及其幼虫,这些饵料生物一般都有趋光性,多有晨昏在海面活动特性,这和仔、稚鱼晨昏摄食的特点相一致。真鲷幼鱼转入深层生活后将转食一些较大的底层生物,这些生物的活动与光的关系不十分密切,这可能是真鲷幼鱼晚上摄食的一个原因。 鱼类的摄食是一种内源节律(Schwassmann, 1980),是对光照、温度、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生态因子的一种主动适应。摄食节律使鱼的摄食活动表现出主动性。Lissmann 等(1965)的研究表明,一种电鱼Gymnorhamphichthyshypostormus 在饵料出现数小时前就开始活动,并将其它生理机能调动起来,为摄食作好了准备。摄食节律不仅是行为的一种外在形式,而且是以很多生理机能的变化为基础的。Davis(1962) 和John(1964)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黎明摄食的鱼类在光线达到摄食水平以前很久视网膜运动就开始了,包括掩盖色素分子的运动以及视杆肌样体的收缩和视锥肌样体的舒张。这种变化并不直接依靠光照水平的变化,而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内源节律。因此,这种变化保证鱼在黎明光照变化很快时能立即开始摄食,而不必经过较长时间的视觉调整过程,许多晨昏摄食的鱼类都具有这一特点(李大勇等,1994)。摄食节律为确定合适的投饵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1.3食性和驯食 1.3.1食性 鱼类的食性通常分为4种类型。滤食性,如鲢、鳙、沙丁鱼等食浮游生物;草食性,以草鱼为典型;肉食性 ,如鱤、狗鱼、乌鳢、带鱼、青鱼等 ;杂食性,如鲤鱼。 1.3.2消化道 鱼类的消化器官分为口、口咽腔、食道、骨、肠、直肠、肛门等几部分。 口腔内有齿和鳃耙等构造。一般鱼类具有颌齿和咽齿两种,前者多起摄取食物的作用,后者则有压碎和咀嚼食物的功能。鳃耙着生在鳃弓内缘,它是咽部的滤食器官。草食性和杂食性的鱼类(如草鱼、鲤、鲫等)的鳃耙较疏短,吃浮游生物的鱼类(如鲢鱼、鳙鱼等)的鳃耙则密而长。鱼类没有明显的舌,紧接口腔的一段为食道,一般短宽而壁厚,具有较强的扩张性,以利吞食比较大型的食物。胃在食道的后方,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鲤科鱼类通常没有明显的胃,其外表与食道并无多大差别,但鲇科鱼类等肉食性鱼类的胃却很发达,界线也很明显。胃后是肠,其长短因鱼的食性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偏于肉食性的鱼肠较短,偏于草食性和滤食浮游生物的鱼肠较长,杂食性鱼类的肠管适中。同一种鱼在不同生长阶段比肠长可能不同,与饵料种类有关。在同一生长阶段也会因饵料丰欠而有变化,饥饿时比肠长缩小。消化腺包括胃腺、肠腺、肝脏、胰腺和胆囊等。这些腺体能分泌各种消化液使食物消化。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肠腺分泌的肠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均能消化各种蛋白质。肝脏和胰脏的分泌物含有较多的淀粉酶和脂肪酶,可分别把糖类和脂肪分解而被肠壁吸收。被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和不能消化的其他物质,则由肠的蠕动经肛门排出体外。 消化道不仅是食物消化的场所,也与机体的抗病力和免疫力相关密切。由于消化道是养殖动物与饲料接触的第一个环节,饲料对消化道、尤其肠道的影响敏感和深刻,这方面Ashild Krogdahl 研究小组做了不少工作。由于我国杂粕使用量较高,杂粕对鱼类肠道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少,这也制约了我们配方设计的科学性。有些原料营养素含量丰富,消化率也不低,但未必能使养殖动物产生相应的生长速度,究其原因,抗营养因子和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1.3.3 消化酶 消化酶主要指由消化腺和消化系统分泌的起营养消化作用的酶类,具有酶的所有特征,依其消化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划分为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鱼类消化酶的活性随种类、生长发育阶段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有差异,同时受水体水温、盐度以及饲料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鱼类消化酶的研究,国内外都已有大量的报道;对鱼类消化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了解鱼类消化生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鱼类的驯化及饵料的选择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食性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鱼类的食性与消化器官组织和消化机能是相适应的,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不同,其消化机能不同,所以消化酶的活性也有明显差异。 吴婷婷等(1994)研究了鳜鱼、青鱼、鲤鱼、鲫鱼、草鱼的消化酶后指出,蛋白酶活性与食性有关,肉食性鱼类的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杂食性的。但Hidalgo等(1999)报道, 虹鳟(Oncorhynchus m ykiss ) 和鲤鱼(Cyprinus carpio)也有很高的蛋白酶活性,而某些肉食性的鱼类,如鳗鲡(Anguilla anguilla)和金头鲷( Sparus auratus)有较低的蛋白酶活性。倪寿文等(1993)认为,鱼类蛋白酶活性与其比肠长呈明显的负相关,即比肠长较长的鲢鱼、尼罗罗非鱼的蛋白酶活性较低,比肠长较短的鲤和草鱼的蛋白酶活性则较高,这可能与食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有关。Furne等(2005)指出不同种类的鱼,依据其食性蛋白酶活性差异可能并不明显。 Agrawal(1975)比较了肉食性、杂食性鱼类淀粉酶的差异后指出,草食性鱼类具有较强的淀粉酶活性,而肉食性鱼类最弱。Hidalgo等(1999)报道了鳗鲡的淀粉酶活性比虹鳟的要高,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的淀粉酶活性要高于肉食性鱼类。 Tengjaroenkul等(2000)指出,一般肉食性的鱼类脂肪酶活性要高于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吴婷婷等(1994)研究了鳜鱼、青鱼、鲤鱼、鲫鱼、草鱼等消化酶后指出,鱼类脂肪酶活性与食性相关性不明显。 (2)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消化酶活性影响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鱼体对营养成分的需求也不同,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系统发育不断完善,消化器官相对增大,内分泌机能增强,从而消化酶活性也随之相适应而发生改变。 (3)饵料因素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饲料成分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不同的实验研究中表现出很大差异。 (4) 环境温度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环境温度条件的改变对鱼类的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引起鱼体本身的生长和内分泌机能的状态发生变动,同时也引起消化酶活力和组成发生一定的改变。 鱼类对食物的消化除与胃肠的收缩运动有关外,还受外界的水温、溶氧量、摄食量、食物的理化性状等因素有关。 1.3.4 驯食 随着配合饲料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养殖种类的不断推陈出新,驯食成为养殖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驯食过程就是一个提高养殖对象各种感觉器官对饲料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的过程。根据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饲料挂袋驯化法:用窗纱等材料做挂袋,以不漏料为宜, 大小以可装1kg饲料即可。将装好饲料的挂袋挂在饵料台前使之吸水膨胀让鱼自由啄食。同时把少量同样饲料慢慢地撒在料袋附近吸引鱼来吃食。这样进行定时、定点驯化, 一天鱼即可集群上台抢食, 然后撤掉挂袋。 二、灯光诱集驯化法:此法是利用鱼对光的趋向习性,在开始驯化时装1盏60瓦的白炽灯泡,最好有防水罩, 在夜间挂在饵料台前距水面2米左右, 等发现有鱼游来时向水中撒数颗颗粒饲料,逐渐诱集鱼类成群抢食。这样每放一次撒食时间逐渐向白天转移一天后鱼即可集群上台抢食然后取消灯光照明。 三、音响驯化法:张沛东等(2004)用音响驯化鲤鱼(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摄食,结果发现,鲤鱼、草鱼对400 Hz正弦波连续音反应敏感。音响驯化5 d后,鲤鱼平均聚集率达96%,草鱼聚集率则达到100%。鲤鱼、草鱼在放声后迅速游向声源,驯化最后一天平均聚集时间分别为24.4 s、23 s。张国胜等(2004)以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音响驯化技术,每天配合投饵定时放声集鱼。结果表明,驯化7d后,黑鲷对声音产生了反应,并呈正趋声性。试验初期,黑鲷的摄食时间为10~12min,驯化结束时其摄食时间缩短到2~3min。 苏州地区加州鲈养殖主要还是投喂杂鱼,饵料来源不稳、卫生质量堪忧、水质污染严重。加州鲈通过驯化是可以吃配合饲料的。齐志宏(2008)在池塘上方搭设饲料台,在水中设置浮性的饲料框。手撒投喂。每隔2~3h投喂1次。同时制造一定的条件反射的声响。以后每天的投喂时间间隔逐渐拉长。投喂次数逐渐减少。通过约1周左右的驯食。加州鲈即形成上浮抢食浮性颗粒饲料的习惯。驯食成功后,日投饵减至2次。以后视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和调整。结果:3亩池塘生产加州鲈成鱼1737kg,平均规格579g。饵料系数为1.12。所以,完全可用采用浮性颗粒饲料驯化养殖加州鲈。 2 投喂技术 2.1 一般原理 投饲原则 为了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投喂饲料时必须坚持四定原则,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2.2 投饲场所 投喂颗粒饲料的精养池塘,投喂食场的选择很重要。食场应选择在池塘的下风头或偏下风头处,一般水深在0.8~1.5米处为宜,食场处底质较硬,淤泥少。水过深时,光合作用弱,溶氧不足,对鱼类摄食不利。而池塘下风头处,浮游植物量大,溶解氧高,光合作用强,对鱼类摄食非常有利。对于夜间需要投饲的鱼类,投喂场所应选择在池塘的上风头处,因夜间上风头处溶解氧相对比较高。 2.3 投饲数量 投饲数量的多少,主要受鱼的种类、规格、大小、水温、水质、饲料质量等诸因素的影响。不同鱼类因对其饲料的消化利用能力不同,摄食量亦异,故对投饲量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草食性鱼类的摄食量高于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随着鱼类的生长,体重增加,摄食量增大,绝对投饲量增高。但随着鱼体重的增加,投饲率反而下降,鱼类的摄食量与体重呈负相关。池塘水质好坏对鱼类摄食量影响很大,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鱼类摄食量大。 投喂粗蛋白40.0%,粗脂肪8.0% ,粗纤维5.0%,粗灰分18.0% ,水分8.0%的配合饲料,日本黄姑鱼幼鱼(26.85 ±1.69 g)适宜投饲率在水温26~28 ℃时为3.0%(史会来等,2007)。 投喂含蛋白质 42.15 %、能量为 18.9 kJ/g 的饲料,凡纳对虾幼虾的适宜投饵水平为 9.87 %(周歧存等,2004)。 投喂含粗蛋白40.53 %、粗脂肪13.14 %的配合饲料, 以搅碎的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2caudatus) 为黏合剂(二者的比例为4∶1),黄颡鱼( 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幼鱼(体长1.621 ±0.1561cm , 体重0.093 ±0.02g) 投饲率以25 %~20 %为宜(王吉桥等,2005)。 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2.85% ,总能为20.58 MJ/kg 的饲料, 鲈鱼(46.3 ±3.1 g)每天适宜的饲料干物质投饲率为体重的1.0%~1.5%(朱秋华等,2004)。 一般来说,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投饲量增加鱼体生长速度加快。而超过一定量时,鱼的生长速度也不会进一步提高,而饲料系数、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却显著下降,饲料浪费增加。因此,需要适量投饲。如何适量投饲呢?方法有多种: (1)建立模型:乔志刚等(2002)根据对豫北地区池塘水温周年变化的实测数据,计算了每月的池水积温占年度积温的百分比。通过与生产中各月实际投饲率的分配进行比较,建立了月投饲分配比率y (每月投饲量占全年投饲量的百分比) 与月积温比率x (月池水积温占年池水总积温的百分比) 的直线回归方程,即y = - 1. 3741 + 1. 1656x。并对两者回归关系所要求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豫北地区精养池塘月投饲量的计划分配比例(表2)。 表2 豫北地区精养鱼池投饲量的月计划分配比例 %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投饲比例 - - 2~3 6~8 8~10 10~14 17~20 18~19 19~20 8~10 4~8 2~3 乔志刚等(2002) (2)经验法 日投饲量可以根据载鱼量和投饲率计算。载鱼量可根据鱼的饲养尾数、鱼的平均尾重求得。日投饲量=鱼的平均尾重×尾数×投饲率。对于快速生长的养殖鱼来说,应经常根据池塘鱼的增重与水温、溶氧调整投饲率,并计算出下一段的投饲量,如按日调整的公式:当日投饲量=(池鱼原重+前日投饲量/预计饲料系数)×日投饲率。饲料企业应提供相关产品的投饲率表,养殖户也可以主动向饲料企业索取。 投饲率表也是根据经验建立的,与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水平有关。离开饲料质量的投饲率表没有意义。但市场上饲料同质化倾向较重,营养水平一般是达到了相关标准的最低要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借鉴。如下面的鲫鱼投饲率表(表3)和斑节对虾投饲率表(表4): 表3 鲫鱼投饲率表 体重(g/尾) 水温(℃) 25 50 75 100 150 200 250 300 400 ≤15 1 1 1 1 1 1 1 1 1 16~19 2.1 1.9 1.8 1.7 1.6 1.4 1.3 1.2 1 20~23 2.8 2.6 2.4 2.2 2.1 1.8 1.7 1.5 1.3 24~29 3.5 3.2 3 2.8 2.6 2.3 2.1 1.9 1.6 30~32 2.8 2.6 2.4 2.2 2.1 1.8 1.7 1.5 1.3 陈焕全,2005 表4 斑节对虾各阶段日投饲率表 体长(cm) 体重(g) 投饲料率(%) 日投饲料量(kg/万尾) 1.0 0.016 20 0.03 1.5 0.05 20 0.10 2.0 0.12 18 0.22 3.0 0.42 15 0.63 4.0 1.01 10 1.01 5.0 1.98 8 1.58 6.0 3.43 6.5 2.2 7.0 5.45 6.0 3.2 8.0 8.15 5.0 4.1 9.0 11.6 4.0 4.6 10.0 15.9 3.8 6.0 11.0 21.2 3.5 7.4 12.0 27.6 3.0 8.3 广东省湛江市海洋与水产局《对虾健康养殖技术》 2.4 养鱼投喂技术 鱼类生长不是随着投饲量的增加而增长,这是因为过量的饲料不能完全被采食和完全消化。与此同时,饲料进入消化道后,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引起鱼类机体有较大的新陈代谢活动,能量支出增加。过量的投饲不但增加成本,抑制生长,增加水体的污染,还会降低水中含氧量,残饵会粘附于鱼鳃,严重地干扰并降低供氧量,鱼类会在供氧不足条件下而死亡。投饲量掌握“八成饱”的原则,这对提高养殖鱼类食欲、减少投饲损失是行之有效的。 对一些抢食不快或驯化不好的养殖鱼,一般用平均法确定每次的投喂量(即:每次投喂量=日投喂量÷日投喂次数)。驯化较好的鱼摄食一般是先急速,后缓和,直到平静;先水面,后水底;先大鱼,后小鱼;先中间,后周边。每次投喂应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当水面平静,没有明显的抢食现象,80%的鱼已经离去或在周边漫游没有摄食欲望时,停止投喂,这就是所谓的“八成饱”,即养殖鱼80%的饱食量,八成吃饱,两成不很饱。用此法确定每次的投喂量比较实际,它有如下好处:(1)可靠性强。由于鱼存量抽样存在误差,可造成日投喂量的计算误差,如实际投喂量与日投喂量相差较大,可能是计算的投喂量不准确。(2)减少饲料损失。掌握好“八成饱”的投喂原则,不仅提高鱼的食欲,且减少饲料损失,降低养殖成本。(3)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鱼摄食过饱,饲料营养成份的吸收率低,消化不彻底。若投喂量太少,鱼会因饥饿而不停觅食,影响鱼的生长。实践证明“八成饱”时饲料营养成份的消化吸收率较好。 一般人工投喂需控制投喂速度,投喂时要掌握两头慢中间快,即开始投喂时慢,当鱼绝大多数已集中抢食时快速投喂,当鱼摄食趋于缓和,大部分鱼几乎吃饱后要慢投,投喂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对于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人工投喂可以灵活掌握投喂量,能够做到精心投喂,有利提高饲料效率,但费时、费工。大水面养殖最好采用机械投喂,即自动投饲机投喂,这种方式可以定时、定量、定位,同时具有省时、省工等优点,但是,利用机械投饲机不易掌握摄食状态,不能灵活控制投喂量。 2.5 养虾投喂技术 投料后1-2小时应到虾池内的饲料台检查观察,看虾是否将饲料吃光。同时,要观察虾池的环境条件、虾的生长、蜕壳和池内竞争生物等情况,然后对下次或次日投饲量进行合理必要的调整。一般考虑下述因素进行: 2.5.1 根据池内饵料生物的多寡调整投饲料量。池内饵料生物多,池水透明度较低,虾苗入池后可以数天后才开始投料,而且养虾前期投喂量可以适当减少些。如果池内饵料生物少,虾苗入池后要尽快适当投喂。在养成期间水透明度大,水中浮游生物较少,显得水较瘦,要适当增加投饲料量以满足虾生长的需要。 2.5.2 根据饲料盘中虾摄食速度调整投饲料量。饲料盘亦称小缯网,用钢筋做框架。盘的直径75-80厘米,高10厘米。用尼龙筛绢做成。 通常0.533-0.667公顷的虾池放入2个饲料盘。放入的饲料量根据虾大小有所不同,当虾池的南美白对虾体7厘米以下,可按该池每次总投饲料量的1%留下,然后均匀放入2个饲料盘。如果虾体长.7厘米以上,留下该池每次投饲料量的1.5%放入饲料盘内以便观察。一般虾体长1.5-6厘米应在2-2.5小时内摄食完毕为宜。虾体长6-9厘米,应在1.5-2小时内摄食完毕为宜。当虾体长9厘米以上,应在1-1.5小时内摄食完毕为宜。同时结合虾的胃饱满度、生长度、肥满度等再加以调整。如果投喂后0.5-1小时饲料全部吃完,表示投饲料量不足。 2.5.3 根据虾池的水质情况调整投饲料量。虾池pH值、氨氮、溶解氧、亚硝酸盐等均在正常范围,换水或降雨后可以适当增加投饲料量。水质差、溶氧量低、氨氮含量超过0.6毫克1升、透明度低、较长时间不换水,要适当减少投饲料量,甚至暂停投喂饲料。 2.5.4 根据天气、水温情况调整投饲料量。天气良好水温在28-32℃可以适当多投饲料。当水温34℃以上或18℃以下,昼夜水温差5℃以上,要少投或不投料。小潮无法添换水,少投料。大潮可换水,可多投料。下雨天少投或不投,雨后至少1小时才投料。6级以上大风不投料。 2.5.5 根据虾生长情况调整投饲料量。池虾大小较一致,壳薄颜色鲜艳,摄食强度良好,白天没有虾饥饿游池状况,说明饲料投喂量适合。如果观察到虾的大小差异大,肠道弯曲,投料不久虾在池边群游,可能是投饲料量不足,或者饲料质量有问题。此外,要检测虾的生长速度是否正常。一般使用优质的配合饲料养殖南美白对虾每旬正常的生长速度为:养殖的1.5个月以内应达到5-6厘米。养殖2-4个月内应达到8-12厘米。如果达不到上述的生长速度,首先要核查水质是否正常,不要盲目增加投饲料量。如果水质无问题,再查饲料质量是否有问题或者饲料投喂的数量是否合理,然后调整投饲料量。 虾蜕壳前摄食情况有所变化,在蜕壳前1-2天摄食量减少,虾蜕壳当天不摄食,次日起摄食量增加。虾较小时蜕壳频率较高,随着虾的长大,蜕壳间隔时间延长。通常体长4-6厘米,水温最适时,4-6天会蜕壳一次。水温低时,其蜕壳时间延长,表现出虾生长慢。 2.5.6 根据虾的胃饱满度情况调整投饲料量。虾胃的饱满度分为饱胃、半胃、残胃、空胃四级。一般投喂1小时后有50%的虾达到饱胃或半胃,达不到上述的数字又无其他原因可能是饲料不足。 南美白对虾水质良好争食力强,正常情况下60-90分钟基本摄食完毕。如果投喂后2-3小时仍有残饵,或下次投料前仍有剩余饲料,要查原因,检测饲料质量与数量、水质和对虾的健康状况等。 2.6 投喂频率 投喂次数是指当日投饲确定以后,一天之中分几次来投喂。这同样关系到饲料的利用率和鱼类的生长。投喂过频,饲料利用率低;投喂次数少,每次投喂量必然很大,饲料损失率也大。投喂次数主要取决于鱼类的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和摄食特征环境条件。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多属鲤科鱼类的“无胃鱼”,摄食饲料由食道直接进入肠内消化,一次容纳的食物量远不及肉食性有胃鱼类。因此,对草鱼、团头鲂、鲤鱼、鲫鱼等无胃鱼,采取多次投喂,有助于提高消化吸收和提高饲料效率,一般每日投喂4次~5次,肉食性鱼类对食物有较好的储存能力,日投喂量应控制在2次~3次。同种鱼类,鱼苗阶段投喂次数适当多些,鱼种次之,成鱼可适量少些;饲料的营养价值高可适当少些,营养价值低可适当多些;水温和溶氧高时,可适当多些,反之则减少投喂或停止投喂。  国内外有关投喂频率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已有较多的研究, 适宜的投喂频率可以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减少食物损失, 从而提高饲料转化率, 减少个体生长的分化, 最终提高产量。因此, 确定最适投喂次数、投喂时间和投喂量, 对养殖鱼类摄食及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杜海明等(2007)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有不同程度增高,在3次/d时达到最高;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规格趋于整齐。他们认为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罗琳等(2007)报告将投喂频率由3次/天增加到6次/天时,可提高鲫鱼对颗粒饲料的利用效率,并促进生长,但对挤压熟化饲料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饲料的蛋白和能量消化率。他们还发现对于平均初重为(64.38 ±0.18) g的鲫鱼,投喂3.5%挤压熟化饲料,每天投喂6次可达到最大生长率,但2.0%投喂率,每天投喂6次的挤压熟化饲料组,饲料系数最低。叶乐等(2005)报道投喂频率为1~4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 凡纳滨对虾增重率显著增加;投喂频率由4次·d-1增加到5次·d-1时,对虾增重率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提高饲喂频率可以降低晶体氨基酸与饲料中结合氨基酸的吸收速度差异, 从而提高氨基酸利用率。其原因在于晶体氨基酸的吸收速度快于结合氨基酸, 导致二者吸收不同步, 由于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必需按一定比例方可进行, 且鱼类贮存游离氨基酸的能力甚低, 导致先行吸收的晶体氨基酸不能用于合成蛋白质而直接排泄或代谢; 增加投喂频率、缩短投饲间隔后, 可以使前后投饲时所产生的血液游离氨基酸峰值产生一定程度的叠加,使晶体氨基酸与来源于饲料中的结合氨基酸产生一定的互补, 从而显示出改善晶体氨基酸的作用效果。冷向军等(2005)报道, 在投喂频率为2 次/d,3次/d的条件下, 于饲料中补充晶体赖氨酸、蛋氨酸对异育银鲫的生长并无改善作用;但当投喂频率增加到4次/d后, 异育银鲫的生长得到显著改善。由此可知, 增加投饲频率可以改善晶体氨基酸的作用效果。 2.7 饥饿补尝 自然界中动物经常会在一定阶段面临食物匮乏而受到饥饿胁迫。一般动物在饥饿造成营养不足一段时间后恢复摄食普遍出现超正常生长速度的补偿生长现象(Mersmann, 1987; Greeff, 1986; Summer et al, 1990)。鱼类饥饿后补偿生长效果是近来鱼类营养研究上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一些研究表明鱼类具有更强的饥饿后补偿生长效应(Mehner and Wieser, 1994; Zamal and Ollevier, 1995)。在鱼类养殖过程中, 深入研究其效果和机理对建立新的养殖模式、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有所帮助, 同时对保护养殖水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对于饥饿补偿生长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陈波等,2008;楼宝等,2008;韩强等,2008;王萍等2008),仅2008年国内相关文献就有13篇。 动物产生补偿生长的生理机制主要有3 种: ①饥饿使动物代谢水平降低, 但恢复进食时, 较低的代谢水平能持续一段时间, 这种代谢支出的降低使动物用于生长的能量增加, 从而提高了食物转化率, 出现补偿性生长; ②饥饿后恢复喂食时, 动物增加了食欲, 大幅度提高了摄食水平, 使动物体内进行大量的合成作用而出现补偿性生长; ③补偿生长是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同时提高的结果。 冯健等(2005)将初始质量约为240 g 的太平洋鲑鱼Oncorhynchus spp. 于0.25 m3 的水族箱中养殖64 d , 水温为(15.5 ±3.7) ℃,实验分6 组, 分别为对照组(每日投喂) , 实验1 组(隔日投喂) , 实验2 组(隔2 d 投喂2 d) , 实验3 组(隔4 d 投喂4 d) , 实验4 组(隔8 d 投喂8 d) , 实验5 组(隔16 d 投喂16 d)。实验结果如表5: 表5 各组太平洋鲑鱼恢复生长期间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和蛋白效率比 组别 始质量 g 末质量 g 特定生长率 % 摄食率 % 食物转化率 % 蛋白质效率 % 对照组 242.1±9.7 498.9±27.4A 1.13±0.14A 2.16±0.26A 50.25±6.68Aa 19.15±2.15Aa 实验1组 242.7±10.2 486.9±31.5A 2.18±0.42B 3.73±0.46B 56.18±5.09Aab 21.41±2.05Aa 实验2组 244.4±6.8 489.5±34.1A 2.17±0.24B 3.28±0.24B 63.69±5.73Ab 24.30±2.18Acb 实验3组 238.0±9.8 484.7±37.5A 2.22±0.46B 2.67±0.35A 80.00±7.09Ac 30.48±3.03Ab 实验4组 242.0±11.2 314.6±20.3B 0.82±0.10C 3.56±0.38B 22.88±2.71D 8.72±0.81C 实验5组 242.4±10.5 317.2±19.6B 0.84±0.09C 4.11±0.47B 22.33±2.04D 7.74±0.77C 同列数据后缀小写字母不同表示有显著差异(P<0.05),大写字母不同表示有极显著差异(P<0.01) 在养殖64 d 期间, 淡水养殖太平洋鲑鱼饥饿1~4 d 后再补饲相同时间, 生长速率明显加快, 鱼体增重最终能赶上在相同时间(饥饿时间+ 恢复喂食时间) 持续喂食的鱼, 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 而饥饿8~16 d 后再补饲相同时间, 其最终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对照组极显著降低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 吕林兰等(2008)在(25±2)℃条件下,对体重(15.6±0.84)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研究发现饥饿8天可实现异育银鲫完全补偿生长。 谢全森(2008)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sis)稚鳖(平均体重4.47g)的研究表明:经过饥饿3d后恢复摄食的稚鳖可达到完全补偿,且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提高摄食率实现的。 楼宝等(2008)研究了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幼鱼(40.71 g±2.92 g)经不同饥饿时间处理,再恢复喂食后的生长情况,试验共进行40 d,水温为26~28℃。结果表明:饥饿5 d组(S5)鲈体重略高于对照组,饥饿10 d组(S10)鲈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饥饿15 d组(S15)鲈体重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从组织结构看,胃、肠和肝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恢复投喂后各组织结构均有恢复。 李志华(2008)在25.0±1℃条件下,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湿重,0.52~0.64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不仅是由于增加食欲,提高了摄食水平,同时也改善了食物转化率。 虽然相关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但还没有将研究与养殖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能这类研究进一步深入和成果的运用对节约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改善鱼类健康、降低病害发生、减少养殖污染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适当的饥饿-喂食-再饥饿-再喂食能使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快于对照组,而且喂食后的加速生长不仅仅是提高摄食量,还因为提高了食物的转化率(楼宝等,2008)。 甲壳类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会出现周期性的蜕皮现象,每次蜕皮时身体吸水膨胀导致体积增大,随后是组织的生长,因而其生长方式是一种伴随着蜕皮而产生的阶梯式的增长。蜕皮是相当复杂的生理活动,蜕皮周期的长短因不同的发育阶段而异,同时也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黄国强等研究表明中国对虾的蜕皮受摄食水平的影响,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林小涛等(2008)研究发现,表明周期性的断食处理会对对虾的蜕皮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各断食投喂组的增重量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周期性的断食虽然使对虾延长了蜕皮周期,减少了蜕皮次数,但恢复投喂后每次蜕皮产生的生长量加大,因而整个养殖期间的平均生长率达到了对照组的水平。而在河蟹、青虾养殖过程中我们发现,适当的禁食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效益,提高产量。 3、养殖污染来源及控制 3.1养殖污染来源及强度 水产养殖的氮、磷排放是重要的面源污染,既影响环境又影响自身。水产养殖过程中需要向水中投放大量的饲料,除养殖对象吸收外,养殖水体中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渔用营养物质增加,造成氮、磷以及其它有机物或无机物质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排放后导致对水环境的污染[李绪兴,2007] 。 徐皓等(2007)推算我国海水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的氮排放量可达3.7万吨和45万吨。值得注意的是,对水产养殖排放的监测通常只对水,表观数值并不很大。如对杭嘉湖地区淡水水产养殖的排放水监测分析表明(黄欢等,2007),四大家鱼养殖氨氮排放系数为2.63 kg/吨,全部养殖品种氨氮排放系数为2. 5 kg/吨 (以此推算,淡水池塘养殖1 410万吨年产量,排入水中的氨氮总量可达3. 5万吨,其中不包括其它形态的氮)。池塘底泥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累计、一次性外排的过程,很难实施监测。 我们在对太湖流域养殖污染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养殖种类和模式、不同的养殖理念、最后的养殖结果都会不同,生态效益也不同。为了探究比较合理的养殖模式,我们用物料平衡原理对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养殖模式进行了生态效应评估。 3.1.1太湖围网河蟹养殖模式 根据物料平衡原理,养蟹过程中N的输入减去N的输出就是N的净输入,因此,全年向水体净投入的N是16.30kg/亩,净投入的P是4.85kg/亩。饵料N、P的转化效率分别为6.25%、4.27% 3.1.2池塘虾蟹混养模式 池塘虾蟹混养过程中,投入的N、P全部转化为水产品和水草中的N及P,还有一部分是由底泥释放的内源N和P。换句话说,在养蟹过程中只要水草种养得当,不仅不会造成养殖只身污染,还可有效降低底泥中的N、P含量。底泥释放的N为7.9kg/亩/年,底泥释放的P为0.486kg/亩/年。饵料N、P的转化效率分别为22.95%、26.14% 3.1.3池塘鱼类混养模式 太湖流域池塘养鱼均为个体经营,因而苗种投放数量、饵料来源和产量都不尽相同。从大量调查结果看,基本养殖模式是:以青鱼、草鱼、鳊鱼、鲫鱼、白鲢、花鲢混养为主,也有以鲫鱼为主的主养模式和以青鱼为主的主养模式。鳜鱼为吃配合饲料,不在统计之列。研究发现养殖过程净投入N为12.30 kg/亩/年,净投入的P为3.74 kg/亩/年。实际排出的N为10.062kg/亩/年,实际排出的磷为1.51kg/亩/年。底泥中沉积的N为2.2 kg/亩/年,底泥中沉积的P为2.23 kg/亩/年。 3.1.4 池塘主养模式 环太湖地区主养种类主要有鲫鱼和青鱼等。就青鱼的调查显示主养青鱼过程中净投入N36.3kg/亩,P5.7kg。而用优质沉性饲料净投入N 52.9kg,P 10.8kg。使用沉性优质饲料N、P转化效率分别为27.0%、19.0%,使用膨化饲料的N、P转化效率分别为39.0%、27.4%。 青鱼池塘使用环保型膨化饲料后水质明显改善,一般不换水,按照混养鱼塘水质估算,全年养殖污染为N5.0kg/亩,磷1.2kg/亩,底泥沉积的N为31.3kg/亩,磷为3.9kg/亩。 3.1.5 国外养殖模式 许多欧州国家规定,饲料系数必需<1.0,蛋白质含量<45%,磷<1.0%,据此可以计算出N、P的转化效率分别为38.9%、41%以上。  3.2养殖污染控制 从上面的养殖污染来源看,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是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的关键。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除了我们前面讲到过的科学合理投饲以外,研制、开发、推广使用环境友好型饲料可以说是最根本的出路。关于环境友好饲料的开发,目前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主要有: 3.2.1优化饲料配方 对于氮污染, 主要来源是蛋白质作能量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 普遍认为可通过对各种水生动物不同发育阶段最适蛋白( 氨基酸) 需求研究, 补充限制性氨基酸等,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添加L———肉碱等提高脂肪作能源的利用率,从而降低饲料对养殖水体的污染。我个人不太主张开发低蛋白饲料,我认为环境友好饲料的关键点是营养平衡,是可利用营养素的平衡。而我们目前还没有可以共享的各种饲料源的可利用营养素的数据平台。在营养平衡的基础上,我认为适当的高蛋白、高能量饲料对环境更友好,因为在配方设计时高蛋白饲料更容易实现氨基酸的平衡,更好配。这样的饲料其饲料系数较低,因而蛋白质效率反而提高了,其它营养元素的利用率也都提高了。 举个例子:市场鲫鱼料33%的粗蛋白,饲料系数1.7,水分11%,鲫鱼全鱼干物质蛋白含量56%,水分76%,N的转化效率=56%*24%/(1.7*33%/(1-11%))*100=22.1% 而好一点的膨化料,饲料系数<1.3,蛋白质含量36%,参照上法可计算出N的转化效率达为31.9%。 对于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控制来说,磷是更重要的污染物。对于磷污染, 可以通过研究低磷含量配方, 如选用低磷含量的植物蛋白源替代高磷含量的动物蛋白源。同时通过添加植酸酶等提高磷的利用率, 保证鱼、虾对磷的需要。 从水域生态保护的目的出发研发新型饲料可能也是我们突破目前水产养殖效益瓶颈的有效途径。在2005-2008年间我们曾经进行过一系列关于蛋白源生物利用性等基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了非常规配方研究,结果非常出乎我们意料。譬如对于河蟹饲料,大家认为给它吃什么都行,粗劣一点的没关系,但我们发现粗劣也得粗劣得有讲究,但也不能太粗劣。河蟹的饲料系数达到1.0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也只有优质的饲料才能保证河蟹的风味。优质的饲料不仅使河蟹养殖污染降至最低,也因为产品品质的提升保障了价格和养殖效益,一举两得。 3.2.2 改善加工工艺 目前水产膨化饲料在市场上接受度越来越高,许多小型企业也都添置了膨化设备。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膨化饲料对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和减少养殖污染影响非常大。许多研究和实践表明,相同的两个配方,一个膨化另一个没膨化,养殖效果相差很大。需要注意的是,膨化工艺对饲料营养成分和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都会产生影响,在配方设计时需要适当注意。   挤压膨化是综合了水、压力、温度和机械剪切的作用完成的。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膨化的效应有:淀粉的剪切和糊化、蛋白质的变性和剪切、微生物和有毒化合物结构的破坏和脱水。同时高温加工会破坏配料中的维生素,使蛋白质的利用性下降等。但目前总体上看,膨化饲料的优点远远超过去缺点,而且膨化工艺有些缺点是可以采用其它方面弥补的,譬如维生素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K3 、维生素B1 、维生素B6 、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3 在挤压膨化过程中破坏较多,其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K3 损失率可达75% - 80%。而采用后喷涂技术可完全解决这个问题。从养殖污染控制这个角度来说,推广使用膨化饲料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3.2.3完善投喂技术 精准投喂就是通过对养殖对象摄食行为的判断,实现投喂智能化,可大幅降低饲料用量。Myrseth[2000 ]研究了网箱养殖饲料自动投喂系统,通过水下摄像或声纳来探测鱼的摄食情况,控制投喂量,可使大西洋鮭养殖的饲料系数降低8.3%。实现精准投喂我们也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3.2.4 科学混养 从前面的调查数据可见,混养时饲料N、P转化效率远远高于主养模式,这是因为延长了食物链,提高了饲料在不同营养链上的效率。从生态角度,单养和主养模式显然没有混养的好。 3.2.5 生态原位修复 象河蟹养殖属于生态养殖,池塘内水草覆盖率达60%,加上与青虾、花白鲢混养,就能做到生太原位修复,池塘中全年平均水质一般优于水源地的水质。 3.2.6 尾水处理 进排水分开,对养殖尾水进行净化处理是最后一道保障。方法有很多,目前生物分级净化技术是比较适用的一种方法。 总之,目前我国水产形势很严峻,但机遇和挑战共存。挑战是现行的养殖方式下风险越来越大。机遇是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的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对水污染治理越来越重视。如果我们能抢先一步以渔养水,提供适量的高品质水产品,就能占领市场先机。相反,如果观念不改变,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后,江苏省采取了一第列措施,包括大面种围网拆除、养殖水循环利用工程等。在沿湖5公里和入湖河口上溯10公里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的一级保护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渔还湖、退耕还湿地,建设湖滨生态隔离带。目前已从沿湖1公里重点区域试点起步。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养殖污染,至少在苏州沿太湖地区就不能进行养殖了。所幸目前我们在太湖流域特色水产品青虾、河蟹养殖中已能做到零污染。不仅如此,养殖效益也因此提高了。几年前河蟹养殖亩产200kg时,养殖效益与常规鱼类差不多,现在养殖亩产一般不超过75kg,但养殖效益却加倍了。这,应该可以成为水产养殖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信心之源吧? 参考文献:略 水表面张力: 水: 72 达因 / cm 水+Surf●Ace®: < 45 达因 / cm Surf●Ace®降低水表面张力的机制 水+ Surf●Ace® Water Surf●Ace® 减少了水滴的表面张力 94.4 94.6 94.8 95 95.2 95.4 95.6 95.8 96 1 2 3 4 5 6 批次 饲料耐久性 对照组 Surf•Ace Surf●Ace提高了颗粒质量,降低饲料粉率,从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高锋(1983-),男,汉,河南省襄城县人,广州市澳洋实业有限公司,硕士,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面的研究。E-mail:lgf1983@126.com 作者简介:叶元土(1964-),男,汉,四川广安人,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面的研究。E-mail:� HYPERLINK "mailto:yeyuant@pub.sz.jsinfo.net" ��yeyuant@pub.sz.jsinfo.net� *通讯作者:叶元土,E-mail:� HYPERLINK "mailto:yeyuant@pub.sz.jsinfo.net" ��yeyuant@pub.sz.jsinfo.net�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李高锋(1983-),男,汉,河南省襄城县人,广州市澳洋实业有限公司,硕士,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面的研究。E-mail:lgf1983@126.com 作者简介:叶元土(1964-),男,汉,四川广安人,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方面的研究。E-mail:� HYPERLINK "mailto:yeyuant@pub.sz.jsinfo.net" ��yeyuant@pub.sz.jsinfo.net� *通讯作者:叶元土,E-mail:� HYPERLINK "mailto:yeyuant@pub.sz.jsinfo.net" ��yeyuant@pub.sz.jsinfo.net� PAGE 125
本文档为【水产饲料原料质量控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北溟愚鱼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M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22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