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举报
开通vip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www.xxexam.com 免费小学课件,教案下载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题P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www.xxexam.com 免费小学课件,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下载 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习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P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2.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4.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读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师准备计数器。 学生每人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万以内的及比万大的数的信息各两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教师将其中的数据进行记录。 2.考考你:这些数你会读吗?(在万以内数据中选择4条:一般数、中间有0的数,末尾有0的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让学生尝试读数) 3.说说你是怎么读的?小结万以内的数的读法。 4.关于万以内的数,你还知道什么知识? (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 (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如: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3)数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4)组成:例8030是由8个千和3个十组成的。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屏幕上随即展示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及北京人口等有关数据。) 同学们这些数据你会读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同学们有信心学好吗?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三、巩固联系 1.课本第9页的第5题:你能正确地读出第2页上的数吗?(先个别读,再同桌互读。) 2.课本第8页的第2题:读出下面每组数。(重点是准确读出每一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 六、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第二课时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3、例4,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6、9、11、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己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3.结合显示素材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教学写万级的数。 2.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3.关键:让学生熟练掌握数位顺序表。掌握数位的名称、顺序,进率关系。四位分级法以及数的组成等知识。并以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写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写亿以内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师:含有亿以内数相关信息的音像材料,数位顺序表。 生:收集现实生活中亿以内数的信息数条,计数器或算盘。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息,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播放新闻。 荆州长江大桥总长四千三百九十八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北京路二小现有学生一千九百五十三人,校园面积为九千五百平方米。 2.师:你在刚才的画面中了解到了哪些数据?你能把这些数据写出来吗?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万以内数的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利用信息,学习有亿以内数的写法 1.继续播放新闻: 据统计,2000年有六千八百五十万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活动,三千零八十万人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 2.提问:在刚才的新闻中你注意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很大,它们都占有两个数级……。学生的回答只要有道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师:你能试着写出这些数吗?先独立写一写,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倾听小组意见,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意见: (1)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2)一级一级地写,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教师鼓励同学提出质疑或进行补充。 3.即时练习:让学生试写第6页“做一做”的四个数。 师:这些数的位数很多,写的时候可能会出错,谁有好的检查方法介绍给大家呢?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法: (1)写完后可以把写出的数再写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2)根据最高位的判断这个数是几位数,然后进行核对。 教师肯定学生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写完后注意检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9页第6题,先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然后再写下来。 2.数学游戏: 由新闻发布官发布自己在课前收集的信息,各位小记者负责将信息中的数据记录下来,最后统一核对,考察小记者工作是否合格。 如:三年内中国数字电视用户将达到三千万。 四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课题。 五、课堂独立作业 课本第10-11页7、9、12题。 第三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3页第4、6、12、14、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数位、计数单位、数级等数学概念,掌握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通过“争当小老师”一事,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亿以上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关键:由学生自主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我们都想当小老师吧?今天我们就比一比谁是“优秀小教师”。 每人发一张学生课前做的小片子。 片子内容: 判断题:(1)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2496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 ?(×); 24960000   读作:二千四百九十六万 (√); 6407000    读作:六百四十万零七千 ? (√); 85000030   读作:八千五百万零零三十 (×)。 (3)六千八百五十万   写作:68500000 (×) 一百万七千     写作:1007000  (√) 四万零九十     写作:4090   (×) (4)17860000米=(1786)万米   (√) 17865000米≈(1786)万米   (×) (二)判断反思: (1)请小老师判断第一题。 反思:①第一题涉及哪些数学概念? (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② 谈谈你对数位的认识。 (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在的位置,叫做数位;所学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③谈谈你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所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字面的区别是没有“位”字。) ④ 谈谈你对数级的认识。 (四位一分级,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⑤你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巩固练习: 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光给别人挑出问题是不够的,自己必须概念清晰。下面请你们自己测试一下自己。 1.出示书中的图片练习P9第4题,P10第8题,P11第11题。 通过这组练习请你为自己打分。 2.判断下面那些说法不合理。 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我今天卖出二千万根冰棍; 我们学校有500多人; 我们学校有十万人。 3.用0、0、0、1、2、3、4这七个数字按要求组成七位数。 读两个0; 读一个0; 所有的0都不读;读三个0。 4.第16页第3题;第17页第5题; 5.合作小组用自己做的转盘练习读、写数。 (四)总结:请你谈谈当一名好老师的感受。 第四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  ,  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第五课时 求近似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例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5、7-8题。 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第六课时 比大小 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复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最高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   1210000=121万   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   1389000≈1390000=139万 ≈13000=13千      =1389千 ① 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 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 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题 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第七课时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三、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 第八课时 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例1、“做一做”和练习三P3-5。 教学目的: 1.理解多位数的读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读亿级的数。 教学难点: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的数的读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读的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地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组交流: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可以有意识的用学生复习亿以内数时用到过的一些数据。上课时,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数据在小组内互相读读、写写。再说说是怎样读或写这些数的。这样是帮助学生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2.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处理亿以内的数,引导学生看亿以内的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在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数据的来源,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全班交流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二、讲授新课: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出示一些亿以上数的信息。(有学生搜集的、也有教师提供的)例如: ①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00000千米。 ②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 ③2002年我国出口总额约为325600000000美元。 ④截止到2003年一月,我国青少年上网人数约为102000300人。 师:请你比较一下这些数和刚才读的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数级扩展成是三级数。) 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究: 要求: (1)先自己试着读读这样含有三级的数,再在小组内互相读读。 (2)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试着说说读数方法是什么? 3.全班反馈: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前边来读数。 (2)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亿以上的数的方法是什么? 方法:(学生可能说得不完整,教师可帮助学生整理补充。实际是把亿以内数的方法迁移到这。) ①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③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4.说读法时,重点处理0的读法:(如果刚才学生说到的数中有0的可以指着让学生读读。) (不管学生说到0的问题没有,都要着重处理0的读法。在读数时,0最难读,数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出示几个练习强化0的读法)例如: (1)听录音判断对错: 610 0000 0000   读作:六百一十亿 ?(√) 236 0509 0008   读作:二百三十六亿零五百零九万零零零八。(╳) 100 4000 2000   读作:一千零四亿零二千。(╳) 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出答案来了?”(分级了) (2)教师出示读数的卡片让学生读: 800 7000    65 0006     1500 8000 3040 0000    70 0000 5000   5080 0060 0000 (教师在这要重点抽问:哪个0读了? ?哪个0没读?为什么?) 5.师:你觉得读含有2级的数和含有3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读法一样,数级扩展) 6.下面围绕读法进行练习。做练习一:并填反思表。 过反思让学生关注自己是怎么学,用什么方法学会的。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学习亿以上数的写法做好知识和方法的准备 ) (2)课本“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第九课时 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的例3、例4、“做一做”和练习三 6、7、8、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数。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级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以亿以内数的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写亿级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让学生看一看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五位是万位……,还可以知道从个位到千位组成个级,从亿位到千亿位组成亿级)。 2.让学生回答亿以上数的读法法则。做练习第28页第5题。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八百三十二万    二万八千五百八十七    七千零三万五千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上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写法 三、教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亿以内数是怎样写的呢?在写法上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可能回答……(先写最高位,再依次往下写,最后写个级) 师:那么,亿以上数的写法和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起来探讨,看看下面这些数该怎么写? 1.整亿数的写法。 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亿,让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并跟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引导学生说出整亿的数,要从亿级写起,在万级、个级各写4个0就可以了) 师总结:整亿的数先写亿级的数,再在后面加8个0。 2.非整亿数的写法。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会写整亿的数,还总结了方法,下面这些数又该怎么写呢? 三十亿九千万      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写作: 师:这两个数比较复杂,但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能写出来,有没有信心?打开课本22页,写在书上,写完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 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哪一个数位上没有单位,就用0占位) ③ 百亿位到十亿位为什么连续写两个0? 3.在这里教师要重点处理0的写法。 (1)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用0占位。 (2)使学生意识到,不能读几个0就写几个0。 4.组间交流。学生手中有很多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可以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两人间读一条自己喜欢的大数的数据,1人读,1人记录。 师:谁来根据大家说的总结一下亿以上数的写法。 5.课本做一做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 第十课时 改写和省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理解改写与省略的相同与不同。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教学关键: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改写: 1.今天,我们全班进行一下信息的交流。(分小组汇报) 要求:先说说你们收集的是哪方面的信息,是怎样得到的。 再每组选一条你们最喜欢的信息,介绍给大家。 其他同学,如果听到你感兴趣的信息可以记录下来。 2.刚才,同学们分组介绍了自己收集的信息。通过交流我们对居住的北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来说说你记录了哪些信息?(学生实物投影展示) 3.抓住学生用不同记录方式记录的信息,引导学生观察: (1)两位同学记录了相同方面的信息,看看一样吗? 例如: ①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00000000立方米。 北京每年因漏水浪费水资源1亿立方米。 ②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00000000立方米。 北京天然气供应量超过14亿立方米。 ③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0000人,科技活动经费23000000000元。 2000年全市从事科研活动人员24万人,科技活动经费230亿元。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00000000、1亿两种记录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计数单位不同:个、亿。 数值相同:大小相等。 两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为了读、写、算时更方便,我们常常会把这样的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3)总结改写的方法: 1.学生试着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改写。(汇报反馈) 2.根据改写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怎样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去掉万级、个级的8个0,换一个亿字。)还有什么问题? 二、省略: 1.出示:全市公交线路776条,年客运量约47亿人次。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大约是47亿人次,可以是47亿多也可以不到47亿,是一个近似数。) 2.小组合作(先把下面的数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再总结你们小组的方法。) 全年订阅报纸1170000000份。 收寄函840000000份。 西城区大型商场年营业额达到9580000000元。 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98950000000元。 第十一课时 计算工具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二 角的度量 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角的定义。 难点:直线概念的理解。 关键:注意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适时、适度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射线。 师:同学们,你们昨晚做了老师布置的实验(参见教材第35页右上角的情境图)吗?你们观察穿过小孔的手电筒的光线了吗?像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与我们学过的线段相比,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教师边说边画出图: ) 师:谁来说一说线段是怎么样的?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画出线段: 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一些射线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射线的特征。板书:一个端点,无限延长。 师:像这样的射线你能画一画吗? 学生自己画射线。 2.认识直线。 师:(画出一条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仔细看一看,与前面的线段和射线比一比,你自己也画几条直线。 学生画直线,教师巡视。 反馈评价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各种各样的直线让学生判断。如下图: (1) (2) (3) (4) 3.比较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 师: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表格中。 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 直线 线段 射线 4.完成“做一做”。 反馈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二、认识角 师:你们能画几个不同的角吗? 学生画角。 师:(指画过的图)刚才我们从一点出发画了那么多射线,其实这里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描出其中的两条射线)。那究竟什么是角、该怎样来表示角呢?大家打开教科书第36页看一看。 学生看书。 师:请你把刚才画的角标上角的符号,记一记,读一读。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角 的 度 量 教学内容:第37--38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学会使用量角器量角; 2.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 3.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来量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灵活合理地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来认识量角器;探索、发现归纳出量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角板和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量角器 1.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认识,我们知道角是有大小的。 2.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题。 出示:下面三个角中,哪个角最小?哪个角最大?为什么? 生:角1最小,角2和角3差不多大 3. 师:看来对这两个角我们用眼睛很难看出谁大,谁小,怎么办? 生:用量角器 4.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5. 师:我们先一起来认识量角器。 6. 认识量角器 7. 师:(1)中间的这个点,我们称它为量角器的中心 (2)下面的这条线叫做量角器的0°刻度线 (3)由量角器的0°刻度线开始,从右向左逆时针由0到180的刻度叫量角器的内刻度 (4)相反,在外面还有一条从0°刻度线开始,从左向右的顺时针到达180的刻度叫量角器的外刻度 8.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看这个量角线的内、外刻度线,从0到180为止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角 ”记作“ 。 ”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9.师:介绍“°”,这个小小的圆,我们称它为度。 10.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量角器,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看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掌握了知识, (1)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量角器,找出量角器左边的0°刻度线。并一起认识10°、30°、90°、120°、180°刻度线 (2)指名板演: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的50°的刻度线?90°刻度线呢?有没有同学能从左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 (3)谁能从量角器的右边起,找出表示内圈的0°刻度线?80° 125° 140° 二、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37页,按要求完成任务: (1)4人小组,边看书边使用量角器自学完例1 (2)思考,你认为量角的度数要注意哪几点? 生:回答(略) 介绍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3)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4)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5)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 现在老师这有个角,请同学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量这个角的度数 首先应该注意什么?然后呢?现在就可以看出多少度了吗?(50°) 3. 再来量一个角的度数,老师先来量(示范有意出错),哪里错了?应该怎么量?多少度?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三、巩固练习 1. 请同学们打开书38页,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书后练习,规定时间1分钟。 反馈结果。顶点重合了吗?哪一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向上数,是多少度? 2.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现在你能回答这节课开始时的问题了吗? 四、课堂总结 在今天学习的度量里,我们首先知道了角的计量单位是“度”,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等份,每一等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1° 我们还学习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还懂得了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要看两边开叉的大小,与角的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 四、机动: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请思考两个问题(出示思考题) 1. 在各种度数的放大镜下看角,角的大小会改变吗? 2. 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会画出这个角吗? 五、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画角 教学内容:第42页。 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和度量的基础上,掌握角的画法,会用量角器正确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3.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按指定度数画角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学生准备:量角器、三角板、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1.学生互说一副三角板上各角的度数。 2.将下面的角分类: 40° 160° 89° 180° 360° 90° 135° 1° 锐角: 钝角: 直角: 平角: 周角: 3.同桌同学画任意角互换度量大小并说出是什么角。 4.谈话引出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量角的方法,会量一个角的度数,反过来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要你画这个角,你会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画法。(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尝试,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用一副三角板拼角,看谁拼的角多,说说所拼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验证。 2.让学生交流、归纳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的角,再分组投影展示。 3.思考讨论:如果要画的不是这些特殊的角,应该怎么办? 4.尝试画角40°的角。 教师巡视,学生在尝试中遇到问题,建议学生看书上画角的步骤。画完角后,小组讨论画角的步骤及注意的问题。 三.质疑问难,归纳小结: 1.各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看法,小结角的画法。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充分质疑、讨论:画角的关键是什么?画角时,量角器的内外圈刻度如何确定?最后教师展示小结角的画法。 2.用量角器画50°和130°的角,说说画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用角的分类来初步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 四.练习巩固,鼓励创新: 基础练习: 1.用三角板画15°和120°的角,然后同桌互查。 2.用量角器画65°、145°和83°的角,交流互查。 3.用长方形纸折出45°和135°的角。(指名小黑板) 拓展提高: 4.利用学具画150°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5.下图为一张长方形纸折起来的图形,其中∠1=70°∠2=?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整体说明] 教材简析: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学期已进入了尾声。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常见数量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教学难点: 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课时安排:(9课时) 口算………………………………………………………………2课时 笔算………………………………………………………………7课时 1 口算乘法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方法。 2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速度”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材提供的实例,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能理解又优化的算法。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 1、口算卡片 20×3= 30×2= 60×3= 40×4= 100×8= 300×3= 200×4= 400×3= 2 笔算 23×3 43×2 28×2 24×12 43×22 54×21 3 学习新知 1、了解“速度”。 (1)出示挂图,呈现6种交通工具的时速;(2)结合画面,教师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3)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学习口算乘法。 (1)揭示并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2)学习例1 出示主题图,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学生自己列算式16×3或3×16,回答计算结果,引导汇报不同的口算方法。) 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学生自己列算式160×3或3×160,你打算如何计算,引导对比16×3或3×16从而口算出160×3或3×160的结果和口算方法。 那么人骑自行车30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呢?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汇报结果及方法。 3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 课堂活动 1、教科书46页的做一做。 2、练习六的第1~3题。 3、练一练。 18×40 24×30 25×20 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口算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 10 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11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 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教学用具: 挂图、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教科书47页的第4题。 3 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4 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 5 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 教科书48页的第5题。 1 小黑板出示算题。 2 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 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 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 二、估算练习。 教科书48页的第6题。 2 小黑板呈现题目,学生读题。 3 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 4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三、创新思维练习。、 教科书48页的第7题。 1 板书题目。 2 读题,理解题意。“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 3 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 5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板书设计: 2、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一)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 教学内容: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2、通过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项计算方法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的理解,并加强应用,培养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用具: 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 23×20= 42×30= 23×19~ 42×29~ 23×21~ 42×31~ (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后4题估算) 2 计算下面各题。 1 6 4 3 3 8 6 5 × 2 1 × 1 5 × 4 4 × 3 4 ————— ————— ————— ————— (学生独立完成,请四位同学板演,简要评讲,全班校对。) 二、学习新知 学习例1 1、出示题目: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认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列式计算:145×12 4、经历计算过程 (1)估算 请你估一估145×12的积大约是多少,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估算一:把145看作150(有的把145看作140来算) 150×10=1500,150×2=300,1500+300=1800, 而145比150小,所以结果比1800千米少一些。 估算二:把12看作10, 145×10=1450,而12比10大,所以结果比1450千米大。 (2)笔算 我们已经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现在请大家试试列竖式计算145×12。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学生板演汇报结果;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教师引导进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 (3)用计算器计算,与笔算结果进行比较,检验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三、课堂活动。 1、指导看课本。 2、完成教科书49页的“做一做”。 3、教科书50页的第1~4题。 6 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形成三位数乘两位数。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1、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51页的第6题。 (1)直接看书,认真观察横式,说一说列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学生说计算过程及结果。 2、练习七的第7题。(这是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变式练习。) (1)在黑板上逐题出示题目; (2)估一估结果,判断是否正确; (3)逐步检查,发现错误进行改正。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七的第5、8、9题。 2、练习七的第10题。 这题与第8题有点类似,都是借助统计表提供信息,只是这里只要求总人数。 3 练习七的第11题。 这题有两个特点,开放性;每种解法都要经过两次计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学习到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2、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使学生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多样性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自主思考探索,归纳出积的变化情况。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1、板书呈现:6×2=12 6×20=120 6×200=1200 (教师先写出第一个因数6(3个对齐),再分别写出第二个因数,以很快的速度写出三个算式的积。)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的写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并板书: 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随着乘以几。 2、接着教师再呈现出:80×4=320 40×4= 20×4= 你能很快填出以下的答案吗?你又发现了什么? 二、组织交流,研究问题 1、(学生得出答案后)引导学生观察以上的算式,想一想,说一说你的发现。 (1)引导学生观察因数的变化特点和积的变化特点; (2)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随着除以几。 4 综合以上的板书,你能接着往下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你能行的! 3、完成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写的算式,根据板书内容进行说明,从而进一步理解、巩固以上的规律。 4、合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请大家读读我们找到的规律,你能用一句话表达这些意思吗? 学生大胆尝试,交流,评议,师生共同归纳出: 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 第六课时 估算 教学内容: 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一步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估算。 2、结合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的实际。 3、理解、掌握乘法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进行估算,加深对估算过程的理解。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养成合作互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使估算结果合乎情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秋天到了,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你想去吗? 校长安排王老师去买票,明天王老师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请大家帮忙算一算。 二、合作交流,研究问题。 1、出示主题图与题目。 2、认真审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读懂题意,写出解答算式。(引导学生懂得问题的含义,是“大约”,只需估出一个近似值) (2)独立估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组织讨论。 谁估算得好一些?为什么? (4)概括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 接近准确性(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一般用口算就能得出结果。)所以,估算时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树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一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的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教科书60页的“做一做“。 2、教科书练习十的第1~6题。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堂作业: 第七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 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教科书62页的第7题。 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人参与。 2、教科书63页的第8题。 (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 (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 3、教科书63页的第8、9题。 (1)列出原算式:63×4= (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 二、提高练习。 1、出示(1) 1 2 × 1 8 = 2 1 6 (1 2×3)×(18÷3)= 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 2 那么(2) (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3、而(3) (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 三、综合应用练习。 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 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 如:用估算,430、380、407都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或(400×3)×10=12000(千克)。 用笔算 430+380+407=1217(千克) 1217×(30÷3)=12170(千克); (430+380+407)÷3=406(千克)把406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 课堂作业: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知识点: 垂直与平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要求 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进行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课时安排 垂直与平行——————————————————3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 垂直与平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64页例1,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摆一摆、找一找、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找生活中平行与垂直的例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一段毛线、直尺、三角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答:直线有什么特点? 谈话。了解学生平时吃饭所用的工具。想一想,两根筷子在手中可能会形成什么图形?请同学拿出两根小棒,在手中或桌面上摆一摆。然后互相交流,摆出两根小棒构成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行线。 (1)展示学生的不同摆法。 (2)讨论,认真观察。不同的图形可以怎样分类,为什么? 1 2 3 4 5 (1、2相交,3、4不相交,5延长后相交) (3)提示平行意义。 师:请你们给不相交的这种直线之间的关系起个名字。(板书:平行) (4)举例。说说生活中平行的例子。 (5)提问。平行线有什么特点?(两条直线,不相交)板书:两条直线 具有这样的特点就一定是平行线吗?师出示图一问是否平行线,折后出示图二再问。 图一 图二 (6)引导生对比、讨论。 结论:图一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他们是平行线;图二的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这两条直线不是平行线。 师:平行线还应具备什么特点呢?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7)完整概括平行线的概念。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8)质疑:三条或更多条直线不相交,是否也叫平行线? 2、学习垂直。 (1)师:拿一段毛线,拉直,表示一条直线,贴在黑板上。 另一段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与第一条相交。 (2)提问: 2 相交成几个角? 3 1 各是什么角? 4 师:两条直线的交点不动,转动其中的一条射线,使∠1变成直角。 问:这时∠2、∠3、∠4变成什么角?为什么? 讲述: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4)练习 观察下列图形,哪个图形中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小结:由此可见,互相垂直要具备两个条件:A两直线要相交;B相交所形成的角一定是直角。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两条直线垂直是相互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不能独立的说哪条直线是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6)举例。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是互相垂直的? 3、发现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1)在平行线间画出几条垂直线段。 (2)观察、度量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发现这些垂线段长度都相等,也可以说,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三)巩固练习 书65页第2题 书68页第2题。 书68页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垂直与平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6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垂线的画法。 能用垂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画的实践练习学习垂线的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图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养成作图认真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1、正确画出垂线。2、使学生初步体会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三角板画出垂线。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谈话: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什么叫垂线,谁能说说什么叫垂线。今天我们就来学如何画垂线。 (二)探究新知 学习垂线的画法。教材66页例2(1)。 教师边小黑板边讲解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1)用直尺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 (2)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对齐,然后平移三角板。(平移时一定要与直线对齐) (3)当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与点重合时,这时沿这条直角边画出这个点的垂线。 引导学生说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本子上画过直线上一点的垂线。 巩固:请一生演板,其余观察他的画法是否正确。 引导生学习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师师范并板书:过直线外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三)巩固练习 写出什么是垂线。 教材68页第4题(1)(在书中完成) (四)课堂小结 垂直与平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3和练习十一的第4-6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行线的画法,并能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 能运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画一画,知道两条平行线间的垂线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图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培养做事认真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1、正确画出平行线,正确画出长、正方形。 2、使学生初步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1、正确运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2、区别垂线与平行线的画法。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我们前面学习了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平行线,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学习平行线的画法。教材第67页例3(1) (1)教师讲解平行线的画法。 固定三角板,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 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一条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板。(平移时要紧靠直尺) 再沿着第一步中的直角边画出另一直线。 (2)引导生说画平行线的方法。 (3)动手实践画一画。 (4)请一生板演,其余生观察,在交流中巩固画法 研究平行线间的距离特点。例3(2) (1)打开课本,看例3(2),读出题目要求。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2)让生在书中画出几条垂线,并用直尺测量,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垂线的特点。 师总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学习画长方形。教材67页例3(3)。 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了平行线的画法,了解了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那么我们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画长方形呢? 引导生观察长方形的特点(B)讨论如何运用已学知识画长方形 (C)画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画垂线或画平行线的方法都可以) (D)选生板演画法并介绍①画平行线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画距直线2厘米的平行线3厘米;把两条3厘米的线段连接起来。②画垂线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画线段上的垂线2厘米;把两条垂线连接起来。 4、完成课本69页第5题。(看书读题;引导交流,选代表回答;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垂直知识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课本68页第4题、69页第6题(书中完成) 在本子上任意画一组平行线。 在本子上画出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 课本69页第7、8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0页例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画、判断及填表等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找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例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了解其特征。 掌握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3、了解四种图形再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感受四边形,辨别出四种图形。 教具准备:各种四边形,水彩笔,长尺,三角板,画图纸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以前学过用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吗?(长方形、正方形)它们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二)探究新知 1、打开教材第70页。师:这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校园的环境清新明亮,校园四周的植物葱郁茂盛,小红和小军正在校园里出黑板报。观察这幅图中哪儿用到了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呢? 2、学生讨论交流(黑板、校学楼大门、教学楼的窗子、学校大门、校园外的垃圾筒的前面和顶部等等。 引导学生画出刚才观察到的四边形。 刚才我们在图中观察到很多四边形。在你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可能不只是这些,请你们画出见到过的四边形。展示作品,然后给知道的四边形写名称。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师:今天再告诉你们这两种四边形的名称。(指图)这个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这个四边形叫梯形。 (2)小组合作用三角尺和直尺检验这些特殊四边形,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概括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打开教材71页找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看看刚才画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否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4)齐读书中的定义。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四种图形间的关系。 (1)思考:长方形、正方形具不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归纳:长方形、正方形具备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所以我 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看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出示集合图,请生思考怎样填可以反映四边形、平 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间的关系。 (3)出示图形,请生选择从中挑出各图形 (三)巩固练习 在书上写出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判断正误。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 ) (2)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 ( ) (3)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它们也一定相等。 ( ) (4)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线延长后可以相交。 ( )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是14厘米,它的邻边比它少2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1页例2和72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什么叫等腰梯形。 学习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底边上的高。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一画、拉一拉认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找生活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例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2、认识等腰梯形,了解等腰梯形的特征。3、会画高。 教学难点: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底边上的高。 教、学具准备:三角板、投影仪、用四根硬纸条制成的长方形和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认识了几种四边形?他们都叫什么?你能说说这四种图形的特征吗?(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且对边平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探究新知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名称。 (1)出示一平行四边形和一梯形,请生说名称。 (2)师:长方形的四条边分别叫“长”和“宽”,正方形的四条边叫“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四条边也有它们的名称。(师边讲解边板书) 上底 下底 腰 腰 腰 腰 底 下底 上底 平行四边形底任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较短的为梯形的上底,较长的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的那一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腰。如果梯形的两个腰的长度相等,这样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等腰梯形。 (3)在草稿本上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 (4)同桌说说图形各部分名称。 (5)读教材等腰梯形的概念。 学画高。 (1)师: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出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边讲边小黑板画高的过程) 高 师:如果以平行四边形下边这条边为底的话,使三角板的直角边 底 和底重合,平移三角板到底边所对应底点,然后沿三角板的另一 高 条直角边向底部画出垂线。注意:高要画虚线。画完后在底上要 底 画出垂足。 (2)实践画平行四边形的高。然后交流。 (3)请生观察师画梯形的高。 (4)生实践画梯形的高。 (5)生完成教材72页“做一做”第2题。(先请生说说应注意什么,并提示画完后要标出高和底,高要用虚线,再画。) (6)完成教材73页第2题。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1)师出示用四根硬纸条制成的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请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 (2)实践、交流、讨论。(可让生先如此操作长方形、三角形感受一下,再小结:长方形的两组对边交错、倾斜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图形的高度变短,同时还发现三角形不管怎么拉,形状都不变,说明平行四边形不稳定。) (3)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出示图片) (三)巩固练习 说说什么叫等腰梯形? 完成第73页第1题。 (四)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第3-11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巩固复习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的知识。 巩固复习垂线的画法。 巩固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测量、动手拼摆、动手画中体会图形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画垂线和高。2、了解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和是360°,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3、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在动手测量、动手拼摆、动手画中体会图形的特点,并能总结出规律。 教具准备:剪刀、剪好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的画法。今天,我们就针对前面所学习的内容做一些相关的练习。 (二)探究新知 巩固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1)说一说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完成教材第74页第7题。 教材第75页第8、9题,76页第11题 (第9题:现完成书中表格,再观察说说发现,请生任意画仪个四边形,再测量4个角的度数,计算4个角的和,总结:任意一个平面内四边形,4个角的度数和都是360°。 第11题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教材第73页第3题,74页第5、6题 第3题剪法;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74页第4题。 教材第76页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课本78页例题1(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探讨口算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活动熟悉、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迁移知识的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教学新知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根据图中的对话,完整地编一道应用题。生自由发言:国庆节很快就要到了,学校准备买一些气球分给各个班级。如果用80个气球,要给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2、让学生口算,并鼓励算法多样化,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80÷20=( )个 3、《做一做》练习90÷30= 60÷30= 80÷40= 4、想一想:83÷20≈( ) 80÷19≈( ),这两道题和例题有什么区别?联系?能否用曾经学过的估算和今天刚学习的除法来解决? 83÷20≈80÷20=4 80÷19≈80÷20=4 5、让学生自学79页(2)如果有120面彩旗,每班分给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级? 120÷30=( )面,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6、想一想:122÷30≈( ) 120÷28≈( ) (二)反馈练习 1、《做一做》180÷30= 240÷40= 420÷60= 184÷30≈ 240÷37≈ 420÷58≈ (三)深化练习 1、 60 ÷ 30= 720 ÷ 80= 630 ÷ 90= 450÷ 90= 160 ÷ 78≈ 90÷ 29≈ 123÷ 40≈ 38÷20≈ 2.学校饲养场里有120只兔子,如果30只关进一个笼子里,需要多少个笼子? 第二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第80页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 30÷10= 60÷ 30= 80 ÷ 40= 240 ÷ 60= 210÷ 70= 300÷ 50= 270÷ 90= 630÷ 70= 提问:你是怎样口算的? 2.口算。练习十三第1题。 3.出示练习十三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4.出示练习十三第3题。提问“限载40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订正时提问:“≈”表示什么?第一行与第二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6.练习十三第5题。提问:“大约”表示 什么?为什么这道题要用大约? 二 笔算除法 第一课时 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81-83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2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笔算用整十数除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故事引入: 2提出问题。 师:我们四、五年级 有280人,其中有92人报名当配音员,老师每天只能面试30人。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的问题有:①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②没有报名当配音员的有多少人?③报名的人数比不报名的少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 (1)独立探究: 师:为了尽快地选出动画片的配音员,上述3个问题中,哪一个问题的解答能达到目的?(生:第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集中精力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 请每位学生自己解答“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的问题。老师巡视,了解学生不同的解题路径。 学生1:30×3=90,92≈90,大约需要3天才能面试完。(做除法想乘法,利用估算) 学生2:92≈90,92÷3≈3(天),大约需要3天才能面试完。(利用除法估算方法) 学生3:92÷30=3(天)……2(人),需要3天多才能面试完。(利用有余数除法的旧知) (2)解释过程:请上面三位同学说一说计算的过程。要求每位学生注意倾听有别于自己的不同计算思路,同时检查计算结果与实际是否吻合。 (3)竖式算法:告诉学生,本题的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表示。放手让学生利用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算法的旧知迁移到本题的计算中。(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竖式写法和利用旧知迁移到新知的水平) 学生的竖式有: (4)重点研讨: 师:“上面两个竖式和两个横式,哪个正确呢?” 引导学生思考:①商应写在个位上还是十位上?为什么?②余数不为0时,怎样写横式?③商和余数的单位各是什么? 集体研讨时,将学生口算的过程与竖式对照,使学生明白商“3”必须写在个位上的道理。 (5)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第81页的做一做。对正时重点检查商的书写位置。 2教学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1)提出问题:现在要求当配音员的学生由92人增加到140人,如果老师仍然是每天只面试30人,要多少天才能面试完呢? (2)独立探究:要求学生列出竖式计算本题,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列式情况。学生的列式出现以下两种: (3)合作研讨: ①试商的方法。请学生叙述自己试商的过程。学生1:因为30×40=120<140,所以商“4”。学生2:因为30×5=150>140,所以商“4”。学生3:因为30×5=150>140,30×4=120<140,所以商“4”。在学生试商的不同思维中,使多数学生体会,只有学生3的推理是严谨的。 ②解释商写在个位上的理由:因为14个“十”除以30,不够商一个十,就要用140个“一”去除以30,所以商要写在个位上。上面两个竖式中,只有右边一个是正确的。 根据教材上的示意图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算理。 (4)小结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竖式: 师:“比较两个竖式中的被除数和商,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商都是一位数;不同的地方:一个被除数是两位数,另一个被除数是三位数。) 师:“为什么被除数是两位数‘92’时,商是一位数,而被除数是三位数‘140’时,商还是一位数?”(因为92>30,所以92除以30,可以商“3”;而140中的“14”(14个“十”)<30,不够商1个“十”,所以必须用140个“一”去除以30,所以商“4”,仍然是个一位数) 师:“谁能说说,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当前两位不够除时,应该怎么办?”(前两位不够除时,应看前三位。)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看书第82页,默读小精灵明明说的那段话,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和记忆。 (5)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写出算式:140÷30=4(天)……20(人)后,请他们思考:要用几天才能面试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使多数人明白,实际上约用5天时间才能面试完。因为余下的20人大约要用一天才能面试完。 (6)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第82页上的“做一做”。对正时: 从第1题、第2题中挑出1-2题,让学生说一说试商的过程;(2)检查商的书写位置,并说一说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表,看清要求填空。(将练习十四第2题改编) 2简单应用: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3、4题。 3提高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解决本题的算式是:500÷60=8(节)……20(吨),在回答问题时,应让学生说一说,“需要几节车厢,为什么?”通过全班的交流,使学生理解:剩下的20吨也需要装一节车厢,因此需要9节车箱才能装完。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整理和复习,提升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水平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本单元知识的全过程,牢固掌握知识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两位数的除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 复习除法口算 1)直接说结果。 720÷80= 480÷60= 360÷90= 240÷30= 420÷70= 900÷30= 180÷20= 560÷80= 250÷50= 450÷90= 630÷70= 4000÷8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2)估算 368÷60≈422÷80≈720÷89≈ 722÷90≈ 350÷68≈ 455÷70≈ 578÷60≈ 507÷80≈289÷5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3)直接写出得数 26÷2= 55÷5= 280÷40= 85÷5= 640÷80= 81÷3= 360÷90= 96÷4= 78÷6=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小结:商的变化规律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 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 同商比较 折半估商“5” 同头无除商“9”“8” 三、练习 1、整理和复习(第96页) 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 2、 接着往下算。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 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整理和复习1—2. 第二课时:整理和复习(二)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口算 出示:1、整十数除整十数的除法怎样口算?你是怎样想的?如:80÷20 90÷30 整十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呢?如:120÷30 2、会估算吗?说一说93÷30≈ 240÷37≈ 二、复习笔算 出示:250÷26= 332÷55 733÷89 想一想: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数?商写在哪里?余数怎样? 方法:1、同学在练习本上做(三个学生板演) 2、小组同学说笔算过程 3、指名三个同学说自己的笔算过程 三:复习商不变规律 出示: 4、被除数乘10,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除数除以3,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流程:1、同桌两人互问互答 2、指名同学回答 3、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商不变规律” ? 4、同学回答完毕,老师小结时在屏幕上同步出示商不变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5、为什么强调 “ 0除外” 出示: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在“商不变规律”中强调“0除外” 综合训练 一、口算 出示卡片,指名同学口算 二、根据试商说出准确的商 出示卡片,指名同学回答 二、根据试商说出准确的商 出示卡片,指名同学回答 三、不计算,说出商是几位数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提醒学生要注意演算) 试卷一人一张 六、练习十八5、6. 第六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课时划分 统计 …………………………………………… 2课时 制作贺卡 ……………………………………… 1课时 第一课时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题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吗?中国有多少人吗?我们本省有多少人吗?请看这是1985年~2000年某地区城乡人口的数量,现把它制成了一张统计表。 观察后提问:这张统计表记载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请大家根据这张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种的单式色统计图。 讲授新课 教师:根据这两个种下单式条形统计图记载的信息,我们能否把它们合并在一个统计图表中表现出来。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出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这是种下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情况。) 汇报:单式条形统计图记载则是一个方面的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记载的不只是一个方面的内容。 教师:因为复式条形统计图记载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了区分这两个内容,我们采用了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如 表示城镇, 表示乡村,这个 和 就叫图例。 分析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哪一年城镇人数最多?哪一年最少? 哪一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一年最少? 哪一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一年最少? 这三个问题让学舌功能独立完成。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个问题主要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如: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随着经济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成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增加。人口总数逐年上升,… …,此时可对学生进行人口方面的教育。) 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01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统计图后面的问题。第(4)小题可组织学生对本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让他们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这个问题可延续到课外来完成。 完成教科书第102页练习十九的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然后回答课后的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练习十九的2题。 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再结合自己的经验,模拟超级市场的经历,对下个月的进货做一个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练习十九的3题。 这一道题可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完成教科书第104页练习十九的4题。 学生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后,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根据男女寿命情况,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作业 第二课时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5页的例题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通过学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对比 我国1997、1999年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如下表。 年分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县级 1997年 124 392 84 326 1999年 155 402 138 449 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统计图: 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统计图: 提问:根据一张统计表,画出了两张统计图,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教师:这个条形统计图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刚才通过两种复式统计图比较,我们知道横向复式统计图与纵向复式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都是相同。如果数据的种类不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统计图表示较为方便。 二)教学例题2 1、出示教科书第105页的例题2。 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昨天我们又学过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大家利用这两个旧知识完成例题2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例如:两个停车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轿车停放的数量较多,由此可以初步断定其他停车场中轿车的数量也是最多,这就体现了一个统计学的思想。 3、完成教科书第106页的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张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1985年甲、乙二个地区降水量各是多少?2000年呢? (3)根据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有没有什么建议?(这个问题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07页练习二十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教师要结合本习题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完成教科书第107页练习二十的第2题。 (1)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发现的信息。 (2)根据同班同学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合作完成一张横向统计图。 3、完成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的第4题。 学生独立回答问题。 完成教科书第109页练习二十的第5题。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109页练习二十的第6题 本题主要是想学生介绍一种新的复式统计图----复式柱状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条形统计图有很多丰富的形式,再鼓励学生从报纸、书籍、网络上找出各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三课时 你寄过贺卡吗?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0~111页。 二、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和进行调查,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通过时间活动,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它的背后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发现问题 出示教材中提供的阅读资料。 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其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并根据本小组的调查情况制成统计表。 要求学生在课前制作的统计表展示给大家看。 分析问题 根据大家制作的本小组收贺卡的统计结果,估计以下全班,全年级以及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全校学舌功能以及家庭去年一共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棵大树? 看了这个数字,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让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为保护森林,应该少寄贺卡。) 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 (可引导学生从节约日常开支,减少邮政压力等方面考虑) 解决问题----- 节约用纸,拯救森林 分小组制定出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具体措施。 四)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5、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划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 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 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 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 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 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 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 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 田忌 本场胜哲 第一场 上等马 下等马 齐王 第二场 中等马 上等马 田忌 第三场 下等马 中等马 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写一篇数学日记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3、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4、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教学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练习内容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6、比大小 1650010 ○16500100 350020 ○ 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 ○ 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1)最大的数 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 4)只读出一个0的数 5)要读出2个0的数 6)约等于3亿的数 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空间与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出题进行判断。 1) 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 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 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 画指定度数的角。 65度、100度、155度、 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 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 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 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 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 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PAGE 1 www.xxexam.com 免费小学课件,教案下载
本文档为【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020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3KB
软件:Word
页数:59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08
浏览量: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