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编06第五章 西班牙文学和葡萄牙文学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编06第五章 西班牙文学和葡萄牙文学

举报
开通vip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编06第五章 西班牙文学和葡萄牙文学第五章 西班牙文学和葡萄牙文学 第一节西班牙文学概述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西班牙惨败,并丧失了古巴、菲律宾等最后的海外殖民地。这使西班牙人民十分震惊。知识界出现了被称之为"98年一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表现出西班牙自由资产阶级对反动、腐朽、丧权辱国的封建王朝的强烈愤懑以及谋求振兴国家、探索救国之路的迫切愿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持所谓中立立场,为参战双方服务,大发战争财,一些经济部门得到迅猛发展。战争养肥了西班牙资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却饱尝了资本积累带来的苦果,农民破产现象也越来越...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编06第五章  西班牙文学和葡萄牙文学
第五章 西班牙文学和葡萄牙文学 第一节西班牙文学概述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后,西班牙惨败,并丧失了古巴、菲律宾等最后的海外殖民地。这使西班牙人民十分震惊。知识界出现了被称之为"98年一代”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表现出西班牙自由资产阶级对反动、腐朽、丧权辱国的封建王朝的强烈愤懑以及谋求振兴国家、探索救国之路的迫切愿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持所谓中立立场,为参战双方服务,大发战争财,一些经济部门得到迅猛发展。战争养肥了西班牙资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却饱尝了资本积累带来的苦果,农民破产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加上兵役、苛捐杂税的重压使工农与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矛盾达到白热化的程度。1917—1919年罢工、起义如暴风骤雨,席卷西班牙全国,在工农运动的打击下,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摇摇欲坠。为缓和矛盾,在国王阿方索十三世默许下,里维拉军事独裁统治集团上台(1928—1930)。1931年全国大选,共和派获胜。阿方索十三世被迫退位,出现了第二共和国执政(1931—1939)。但当时西班牙社会的各种矛盾仍处于严重状态,由于共和国执行了民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路线,工人和农民积极参加政治和经济生活,因而引起资本主义世界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恐慌。当时西班牙存在两股社会势力:民族主义分子和人民阵线。这两大阵容矛盾日趋尖锐,1936年终于在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的庇护下,以佛朗哥为首的民族主义分子反动力量与 106 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发动了内战。1939年4月共和国被战败,致使支撑了九年的西班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结束。佛朗哥建立军政府,开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大批进步人士被捕、被杀或流亡国外。 从西班牙文学的具体发展看,20世纪的西班牙文学应该从“98年一代”产生算起。这批作家给西班牙现代文学的全面改革带来了生机。整个20世纪的文学可划分为两大阶段。通常将1898到1936年作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前期,各种新思潮不断涌人西班牙,据戈麦斯·德拉·塞尔纳的不完全统计,在西班牙各种“主义”或流派的数量多达27个,也有人称之为“各种主义”阶段。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这一政治事件导致欣欣向荣的西班牙文学的发展突然中断,1939年内战结束后西班牙文学转向另一个发展时期,即“西班牙战后文学”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叱咤于西班牙文坛上的是"98年一代”、“新世纪派”(或称"14年一代”、“九百年代”)以及“27年一代”的作家。 “98年一代” 1898年——“灾难之年”后,西班牙国势大衰,君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一切弊端暴露无遗。以乌纳穆诺为首的一群青年知识分子,以文学为武器,共同为祖国的兴亡而疾呼,为探寻拯救西班牙的方式而努力,从而在1901年形成了这个文学流派。最初的核心人物是阿索林、马埃斯图和巴罗哈。他们得到乌纳穆诺的大力支持,后来巴列.因克兰、安东尼奥·马查多也以他们的著作加入这一流派。1905年核心人物因政治观点、文艺创作思想的分歧而自行解散。该流派的成员大多出生于1864至1875年之间,家庭背景和教育状况相似,又都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思潮、哲学观点的影响,他们都主张引进欧洲新思想,振兴民族精神,创作富有西班牙民族风格的作品,其作品主要是对西班牙的灵魂——卡斯蒂利亚地区的风土人情的颂扬,以此来抨击西班牙腐朽的政治和落后的社会现状。 107 新世纪派” 本世纪初,当"98年一代”作家尚处在创作巅峰之际,出生于1876至1890年之间的后起之秀已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奥尔特加一加塞特在22岁时就抨击"98年一代”的某些作家,指责他们创作手法的表面化。1906年有人提出“九百年代”派(即·新世纪派’’)以示与"98年一代”的区别。他们认为自己从思想到所受的教育都不同于19世纪末的作家,确信已具备了20世纪新人的条件,因此宣称要进行一场文化上的革命。主要代表作家有何塞.奥尔特加_力Ⅱ塞特(1883—1955)、欧亨尼奥‘多尔斯‘罗维拉(1882—1956)、拉蒙·佩雷斯·德·阿亚拉(1881—1962)、加夫列尔,弗朗西斯科.米罗(1879—1930)、戈麦斯·德拉‘塞尔纳(1888—1963)等人。他们都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故又称之为“14年一代”。他们的文学主张与"98年一代”大同小异,因此也有人将他们归入于"98年一代”的行列。 “27年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青年艺术家接二连三地发动美学革新运动。新的流派层出不穷,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法国的达达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智利的创造主义和西班牙的极端主义等。当时在西班牙统统称之为“先锋派”。1927至1928年西班牙的一些年青诗人受先锋派运动的影响发表了不少诗歌,形成了一个诗人集团。在文学史上,这个团体还有过不同称谓,如“共和国一代”、“友好的一代”、“独裁时期的一代”、“先锋派’’等。但"27年一代”最为合适,因为在1927年这一诗人群体在塞维利亚集会纪念西班牙夸饰主义诗人贡戈拉(1561—1627)逝世300周年。这次集会不仅组织上肯定了“27年一代,,的存在,而且还将贡戈拉的诗作奉为他们诗歌创作的美学 准则 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租赁准则应用指南下载 ,颁布"27年一代’’的文学宣言。这个作家群体以诗人为主,他们年龄相近,大多数人家境富裕,受过良好教育,互相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都把希梅内斯奉为宗师。他们每个成员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是"27年一代’’的成员。“27年一代”的主要诗人以地域划 108 分尚可分为:卡斯蒂利亚诗人集团的萨利纳斯(1891—1951)、纪廉(1893—1984)、达马索·阿隆索(1898—1990)、赫拉尔多·迭戈(1896—1987),安达卢西亚诗人集团的加西亚·洛尔卡(1898—1936)、阿尔维蒂(1902—1999)、阿莱桑德雷(1898—1984)、塞尔努达(1902—1963)、布拉多斯(1899—1962)、阿尔托亚吉雷(1905—1959)。“27年一代”的成员都是站在共和国一边的进步知识分子,但对这场内战的态度分为三种:保持缄默(萨利纳斯和纪廉);积极投入到捍卫共和国活动(洛尔卡、阿尔维蒂和布拉多斯);处于上述两种状态之间(阿莱桑德雷、塞尔努达)。 内战后,这十名主要成员中,洛尔卡遇害身亡,六名流亡国外,另外三名(阿莱桑德雷、达马索·阿隆索和迭戈)由于种种不同原因留在国内。内战后,虽然"27年一代”作为实体已不复存在,但他们之间的思想感情一直是息息相通的。流亡在外的作家将过去的政治激情化为对内战的反思,继续撰写具有进步思想的诗歌、小说,如纪廉的《怨艾集》中的一些诗篇;萨利纳斯撰写的反战诗歌《零》等,形成西班牙文学史上的“流亡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留在国内的三位诗人成为培养战后西班牙新一代诗人的宗师,为复苏西班牙战后文学作出贡献。 小说 西班牙是以《堂吉诃德》开创了世界近代小说的国家之一。但17世纪中叶后,西班牙小说创作出现了长达200年的空白阶段。直到1849年费尔南·卡巴列罗(1796—1877)的《海鸥》问世,才标志着西班牙现实主义小说时代的开始,在19世纪涌现出一批以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的作家,其中不乏佼佼者,但仍始终未能改变西班牙小说创作上的危机状况。到20世纪初,“98年一代”和“新世纪派”的作家中才出现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前者有巴列.因克兰和皮奥·巴罗哈,后者有孔查·埃斯皮纳(1877—1955)、里卡 109 多.莱昂(1877—1945)、佩雷斯·德·阿亚拉、加布利尔‘米罗(1879—1930)、拉蒙-戈麦斯·德拉·塞尔纳等人,但真正出类拔萃的小说家则屈指可数。 拉蒙.马利亚.巴列.因克兰(1866—1936)以怪僻的性格,放荡不羁的生活,充满奇闻轶事的经历以及文学上获得的巨大成就而被称为“杰出的作家,古怪的公民”。最主要的作品有描写堂胡安式人物普拉多明侯爵的情史的《奏鸣曲》(即《秋季奏鸣曲》(1902)、《夏季奏鸣曲》(1903)、《春季奏鸣曲》(1904)、《冬季奏鸣曲》(1905))。还有以抨击独裁统治为内容的中篇小说《班德拉斯暴君》(1926)。这部作品为拉丁美洲作家后来撰写的、以鞭挞独裁为主要内容的“反独裁小说”开了先河。他的作品都具有作家本人称之“埃斯佩尔彭托’’(即“丑八怪式的”)的特点。这类作品中的人物或事物犹如被哈哈镜反射出来的、光怪陆离的、被扭曲的形体。透过这些"TtJ\怪们”,作者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讽刺、嘲弄世道之不公,使读者(或观众)在放声大笑之余,就会迅速发现隐藏在“丑八怪们’’背后的作者的痛苦的泪花。他的文体风格被西班牙上个世纪的60年代的小说家奉为仿效的楷模。 他还是一位生前未被重视、但近年来才受到青睐的西班牙戏剧革新者。其剧作有形象地演绎“埃斯佩尔彭托手法”论点的《波希米亚之光》(1920)、讽刺军界的《上尉的女儿》(1927)、抨击对古巴发动殖民战争的《死者的盛装》(1936)。 皮奥.巴罗哈(1872—1956)是20世纪西班牙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著作等身,种类繁多:3部传记体小说,2部戏剧,1部诗集,9本散文随笔,4部短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66部长篇小说(大部分被作者编为三部曲,其中10多部的内容为揭露西班牙的社会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主要的三部曲有《幻想生活》,由《西尔维斯特雷。帕多克斯的冒险、发明创造和玄秘》(1901)、《完美的道路》(1902)和《帕拉多克斯国王》(1906)组成,这是巴罗哈的经典著作,“在短短的几 110 部作品中囊括了当代西班牙整个社会”(阿索林语)。其他的三部曲还有表现马德里贫民窟生活的《为生存而奋斗》(1904),由《寻觅》、《莠草》和《红色曙光》组成;《巴斯克土地》,由《埃斯戈里之家》(1900)、《冒险家萨拉卡因》(1909)和《拉布拉斯的长子继承权》(1903)组成;《种族》,由反映反王朝的革命者遭遇的《流浪夫人》(1908)与续集《雾都》(1909)以及《知善恶树》(1911)组成,后者描写一位医学院毕业生的不幸遭遇,被认为是一部最具有"98年一代”特点的小说,也是一部“将巴罗哈精神世界概括得最为全面”(阿索林语)的小说。长达22卷的、反映19世纪一个起义者事迹的历史小说《一个活动家的回忆》(1913—1928)也是他的力作之 0 他的小说一般缺乏中心情节,而是由众多小故事串联而成,人物众多,但前后缺乏照应,文字简洁明快,故有“亿万富翁发出的电报”式的作家之称。由于他高超的写作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与其独特的文风,成为西班牙战后社会小说家们的导师。 新世纪派的小说家拉蒙·佩雷斯·德·阿亚拉(1881—1962)师从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克拉林。他以撰写哲理性的讽刺小说而著称。1907—1926年间发表大量小说,主要作品有:《A.M.D.G.》(“为了上帝的光荣99——有关耶稣会学校的生活,1910)、《山顶上的黑暗》(1907)、《雌狐爪》(1912)和《疾风与舞蹈》(1913),一部包括几部中短篇小说在内的小说集《关于西班牙生活的散文诗小说》(1916)。此外还有《贝拉米诺和阿波罗尼奥》(1921)、《蜜月与晦月》(1923)、《乌巴诺和希莫纳历险记》(1923)、《老虎胡安》(1926)及其续篇《治疗名誉创伤的庸医》(1926)等五部长篇小说。第一部与后两部被视为他的杰作。1903年发表处女诗作象征童年生活的、以陆地为象征的《恬静的小路》,其他的诗集还有象征青年时代,雄心如海洋那么辽阔的《数不尽的小路》(1916)以及可以视为连接童年与青年时代的集子《流动的小路》(1921)。最初他曾试图 111 以其系列诗集演绎人生的四个时期:童年(大地)、青年(海洋)、中年(火焰)以及暮年(气流)。象征犹如火焰般炽热的中年生活的第三部诗集,没能写完,作者死后由他人出版,命名为《燃烧的小路》(1964)。但定名为《玻璃的小路》的、有关暮年的诗作,作者生前未能动笔。 1910—1913年佩雷斯·德·阿亚拉出版的作品都是以自传体小说为主,在小说中探讨“西班牙问题”症结之所在。可以看出“98年一代”思想对他的影响,后来他试图用散文诗般的优美语言来揭露西班牙生活中的种种弊端。在其成熟阶段,它开始跳出个人生活的圈子,将主题扩大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用象征手法反映现实生活。 阿亚拉的小说不是进行直接的描绘,而是把现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扭曲后加以表现,他的小说类似悲喜剧。他不重视小说情节和悬念的制造,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情感、人物特性和哲理说教的描述上,笔法的讽刺意味很浓,接近于巴列-因克兰笔下的“埃斯佩尔彭托”式的人物描述。他的作品与"98年一代”的作品不同,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找到可能解决问题、但不一定行之有效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拉蒙.戈麦斯·德拉·塞尔纳(1888—1963)是“新世纪派”成员中年青的作家。内战爆发后,流亡美洲,再也没有回过祖国,死于阿根廷。他虽然曾获得法学学位,但毕生从事文学事业。由于他在文学事业上的突出才能,文学界一般都尊称他为堂拉蒙。1908年他鼓吹奥尔特加一加塞特提出的艺术的非人性化,宣传、推广“先锋派”所固有的非理性主义。他用一种与传统写作方式大相径庭的手法写了几部小说、随笔、传记、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他提出的某些文学主张还先于后来盛行于欧洲的达达主义、想象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堂拉蒙是“新世纪派”和“先锋派”之间的过渡作家。著名作品有描绘以奇特方式行医的《假大夫》(1914)、反 112 映遗孀苦闷的《寡妇:白与黑》(1917)、揭示阔佬挥霍无度生活的《大饭店》(1922)等小说。他是一位观察细腻,想象力丰富的作家。他的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克雷格里亚”(Greguerla)为他在西班牙文坛上带来了声誉。“克雷格里亚”一词的西班牙文原意为“嘈杂”,“喧闹”。但作者表白说,他的“克雷格里亚”无任何含义,只是他杜撰出来的、一种带有文字游戏性质的短句(或短诗)。其特点是把毫无关联的词汇、思想、事物任意加以组合,用短小、概括的方式(或谚语形式)进行表达:给某些客观事物或某一生活侧面下一个概括性极强的“定义”。他说,幽默+隐喻=“克雷格里亚”。例如,“有些虔诚的女信徒祈祷起来就像兔子吃草”,“苏打:水加打嗝”,“机关枪的哒哒声就像死亡在打字”。 戈麦斯与"98年一代”有着密切的联系。“98年一代”关注的“西班牙问题”是他笔下嘲弄、讽刺的对象。“克雷格里亚”真实地反映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他把生活视为荒谬的,在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值得用严肃态度去对待的事物,因此作为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就应该表现出不合逻辑的特性。 “27年一代”时期的小说家仍按照奥尔特加.加塞特的“非人性化”理论撰写实验小说或心理小说。1926至1929年,由奥尔特加.加塞特领导的《西方》杂志开辟了“最新丛书”栏目,并发表了年轻作家的小说:萨利纳斯的《彩色.ff勺鸟》(1927)和《高脚杯的月光》(1929)。此外,有些青年作家在尤利西斯出版社出版的《当今价值丛书》(1930—1931)中发表实验性的新型小说,其中以胡安·恰瓦斯(1898—1954)的一部抒情性心理小说最为出色。非人性化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家是本哈明·哈尔内斯(1888—1950)。从其年龄上看应归于"14年一代”,但因其作品发表较晚,被划为"27年一代”。他深受奥尔特加.加塞特主张的影响,属于实验派作家,作品有《无用的教授》(1926)、《纸制客人》(1928)以及传奇式小说《毕维娜和梅林》(1930)等。 113 除了这些实验性小说外,20年代后期一些具有明显社会政治意义的小说也相继问世。属于这一范畴的作家有:迪亚斯‘费尔南德斯、阿尔戈纳达、华金·安德留斯(1890—1969)、拉蒙。J。森德尔(1902—1982)等。这批小说家的出现标志西班牙社会小说形成第一次创作高潮(1927—1936)。 27年一代”的这些社会小说家的作品更表现出人民的愿望,反映深刻的阶级矛盾和激烈的阶级斗争,表达了对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痛恨。他们的创作深受当时苏俄文学和德国反法西斯文学作品的影响。有的社会小说因其政治色彩过于浓厚而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政治小说,如森德尔笔下以马德里一次无政府主义者骚乱事件为背景,抨击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的小说《七个红色的星期天》(1932)。1933年后,特别是内战爆发后,众多的社会小说著名作家从事保卫共和国的事业,因而社会小说的创作势头有所减弱。内战后,这批作家大都被迫流亡国外。社会小说创作的第一次高潮受到挫折。经过十五六年的中断,直到1954年才形成了社会小说创作的第二次高潮。何塞·迪亚斯·费尔南德斯(1898—1941)在西班牙王朝统治时期多次被捕入狱,共和国时期担任公职,内战后流亡法国并客死异邦。1928—1931年出版过四部重要作品:以摩洛哥殖民战争为背景的反战小说《掩体》(1928);以非人性化理论撰写的小说《机械的维纳斯》(1929),该书揭示了丑恶的社会环境迫使一少女沦为富翁的情妇,抨击了男人为私利而将女人变为玩物的丑陋社会现象;美学论著《新浪漫主义》(1930)以及描写共和国英雄的传记体小说《费尔明。卡兰》(1931,与人合作)。他是"27年一代”叙事体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塞萨尔.阿尔戈纳达(1898—1964)是尤利西斯出版社的创建人之一,《文学报》主编。内战后流亡到苏联,病死异乡。他一生翻译了不少苏俄文学作品,也把西班牙文学介绍给苏联读者。1930年发表反映先进技术、工人与落后农村之间的矛盾的代表作《涡轮机》。 114 作者更倾向于19世纪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手法,但带有先锋派的痕迹,将山川、河流,草木拟人化。 诗歌 抒情诗是20世纪初西班牙作家最喜欢涉足的一个文学领域。这个阶段出现的诗人之多,诗作质量之高,使不少评论家将20世纪的抒情诗与“黄金世纪”(16—17世纪)的诗歌创作高峰期相提并论,甚至有的评论家把这个阶段称为“西班牙第二个黄金世纪”(或“白银时代”)。加世纪的诗歌很难全面系统分类,因为各种创作潮流的涌人不断地影响着诗歌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从流派上看,可分为三类:纯属现代主义派诗人,如马努埃尔·马查多、维利亚埃斯佩萨(1877—1936);自成一体的、不属于任何流派的诗人,如安东尼奥·马查多、胡安·拉蒙·希梅内斯、乌纳穆诺等,他们的人数虽少,但影响深远;“27年一代”的诗人,如洛尔卡、阿尔维蒂、阿莱桑德雷、萨利纳斯、达马索·阿隆索、赫拉尔多·迭戈、纪廉等。尽管他们各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他们都能将传人西班牙的各种“主义”与西班牙文学传统做到近乎完美的结合。 现代主义诗人兼剧作家马努埃尔·马查多(1874—1947)深受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和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的诗作具有外形优美与内心深思相结合、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现代主义的夸饰与安达卢西亚民间歌谣体相渗透的特点。著名的诗作有《心灵》(1900)、《金色时光》(1938)。他与弟弟安东尼奥·马查多多次合作撰写诗剧,值得一提的有《洛拉到港口去》(1927)、《胡安·德·马尼亚拉》(1927)。1938年被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而安东尼奥·马查多(1875—1939)对西班牙现代诗歌有着巨大影响。他的诗歌充分体现了"98年一代”作家共同关心的主题,抒发出对祖国的美好感情以及对土地、卡斯蒂利亚风光和爱情的深思。著名诗篇有《卡斯蒂利亚的田野》(1912)。他的诗歌语言新鲜朴素,形 】】115 式近似民歌易于吟诵,含义深邃,描写细腻,但又不过分雕琢。1927年被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而195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则提倡“裸露的诗歌”,认为诗歌就是精神与智慧,是诗人思想情感完美、最自由裸露的抒发。内战后流亡国外,他的后期作品多为表现愈发强烈的思乡之情。他的诗作对20世纪西班牙诗歌影响颇大,被公认为"27年一代”诗人的宗师。 “27年一代’’中的拉斐尔·阿尔维蒂(1902—1999)是惟一的一位自学成才的诗人、剧作家。1921年曾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开始诗歌创作。1931—1932年赴欧洲、苏联考察戏剧。1934年访问美国、古巴、墨西哥等国。内战期间,负责共和国的文化宣传工作,内战后被迫流亡法国,后定居阿根廷,继续从事创作。1977年回国定居,同年被选为国会议员。他的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处女作《陆地上的水手》(1924)曾获“国家诗歌奖”。前期他的诗歌以先锋派、特别是以极端主义和象征主义表现手法揭示诗人的内心矛盾,诗作主题各异,风格多变。有些诗歌庄严肃穆、晦涩难懂,充满焦躁不安,如《关于天使们》;而另外一些诗作则通俗浅显,幽默活泼,琅琅上口,洋溢着政治豪情,如《街头诗人》诗集。流亡期间的诗作多以怀念祖国之情为主题,如眷恋祖国、歌唱祖国的抒情诗集《遥远记忆的回顾》(1946—1952)表达了诗人的拳拳赤子心。1989年被选为西班牙美术学院名誉院士。 佩德罗.萨利纳斯(1891—1951)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造诣极深的西班牙文学史家。他的诗作表现了素有诗乡之称的安达卢西亚和地中海地区的特色。诗句摒弃一切装饰成分,简洁明快,如实地表白内心世界。他把“才智”与情感很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自己抓住了具体事物背后最本质的东西。与其他诗人相比,他32岁才出版诗集《预兆》(1923)。第一阶段的诗作还有《预言与符号》(1931)。这个阶段他深受未来主义的影响,诗作的内容往往是歌 116 颂电气、机械、科技进步等。作为巅峰期的第二阶段的重要作品有《应该属于你的声音》(1933)、《爱的理性》(1936)和《长吁短叹集》(1936—1939年写就)。这个时期的诗作以爱情为主题,他的诗歌隋感真挚,常被人视为最优秀的爱情诗人之一。诗人创作的最后喻段,从流亡国外开始,主要诗集有《被凝视者》(1946)、《一切都很碉白》(1949)和《信念》(1954)。这些诗作表现出他对周围发生的葬件的焦虑不安心情。他还著有《二十世纪西班牙文学》(1949)。 豪尔赫·纪廉(1893—1984)被视为这代诗人中“纯诗歌”派的爱高代表。流亡后在美国大学任教。他的诗句简洁、字字珠玑,是乍者本意的精髓展现,内容含蓄、乐观。主要的诗集有:《颂歌集》1928—1950)、《怨艾集》(1957—1963)、《致意集》(1967),还有《其乜的诗》(1973)。纪廉将它们收入在总标题为《我们的空气》的集 F里。《颂歌集》被视为当代欧洲最佳抒情诗集之一。他曾多次荣《国际文学奖,1976年获首届塞万提斯文学奖。他也是文学评论{,最著名的文学评论为《语言与诗歌》(1961年,英文版,1962年, i班牙文版)。 内战后留在国内的三位诗人中的维森特·阿莱桑德雷(1898—384),是1977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19年,他大学结业后:马德里商业学校任商业法教师。1926年撰写他的处女作《轮;》时身患重病,不得不到乡间疗养,病魔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他!弃原来的专业,投入文学创作。内战前后,体弱多病的阿莱桑德 i与病魔斗争期间,继续从事写作,1944年发表了《天堂的影子》,:西班牙诗坛引起轰动,成为西班牙新一代诗人的鼓舞者和导师。149年被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他“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现代流派,描述了人在宇宙和今社会中的状况”而授予他此大奖。他是一位从超现实主义转为以“纯诗歌”形式进行创作的诗人。他的抒情诗句既超脱又飘。中后期诗作的语言逐渐简洁明快,易于与读者“沟通”。他的 117 文风特点是喜用奇妙的隐喻和不受韵律制约的自由诗体,诗歌趋向于散文化。遣词造句上追求精练、优美、传神,自成一体。主要诗集有以展示死亡和爱情为主线的《毁灭或者爱情》(1935),展现当时历史条件下人们所处的现实的《心灵感受》(1954,或译为《心的历史》)。 赫拉尔多·迭戈(1896—1987)是"27年一代”中极为活跃的诗人,创办了著名刊物《卡门》及它的副刊《洛拉》,还积极倡导举办纪念贡戈拉逝世300周年的活动。1948年当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1979年获得塞万提斯文学奖。他出版了近五十部诗集,但他自己也承认自己的诗歌在质量、内容和创作意图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性。他是"27年一代”诗人中惟一敢于冒险采用极端主义和创造主义手法创作的诗人。他作为创造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而著称于西班牙诗坛。写作时,他凭借自由想象,置逻辑性于一边,只追求诗体与韵律的新颖。这类作品有《影像》(1921)、《x与z的寓言》(1932)、《续写的传略》(1974)等。赫拉尔多·迭戈创作的“表现诗歌”作品主题多半涉及教育、爱情、诗歌与斗牛等,如抒发对生活感受的《索里亚》(1923)、歌颂家乡山城的《我的桑坦德尔,我的摇篮》(1962)、情诗的代表作《未婚妻谣曲》(1920)、以斗牛为题材的《命运或死亡》(1963)。其“表现诗歌”的最佳作品是《真实的云雀》(1941)。该诗集汇集了诗人1926—1936年间写的42首十四行诗。他还编写了两部诗歌选集:《贡戈拉诗歌选》(1927)和《1915—1931年西班牙诗歌选》(1932)。 达马索·阿隆索(1898—1990)在"27年一代”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他是西班牙文学与语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泰斗,以至于他在研究领域的巨大造诣掩盖了他的诗作天分,因而他是一个诗作寥寥可数的诗人。1968年当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长。他的诗歌形式质朴,含义深邃,感情真挚,感染力强。他的第一部诗集《纯诗歌——城市小诗》(1921)的出版,使他成为"27年一代”其他诗人 118 的挚友。《愤怒的儿女们》(1944)和《阴暗的消息》(1944)出版后引起战后西班牙诗坛轰动。有的评论家甚至将它称为西班牙文艺界“1944年革命的催化剂”。上述诗作为后来社会诗歌的出现做了思想准备,为战后西班牙诗歌开辟了新的途径。其他作品还有《贡戈拉的诗歌语言》(1935)、《人与上帝》(1955)、《从黑暗世纪到黄金时代》(1958)、《黄金时代的两个西班牙人》(1960)。1978年阿隆索获得塞万提斯文学奖。 戏剧 西班牙戏剧舞台曾长期被19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切加赖和加尔多斯所垄断。当西班牙观众开始厌倦他们那种激昂的演说式独白、离奇的情节、虚假的理想人物和故弄玄虚的表演手法时,19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纳文特(1866—1957)以革新者的面貌投身戏剧创作。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使戏剧回到现实中来,表现当代文明社会的冲突;使诗体朗诵式的对白变为富有风趣的散文对白;把单纯追求悬念的情节剧改革为通过人物富有哲理性的对话来反映现实生活矛盾的正剧;把舞台上冲动性的随意动作转变为语言和思想的激烈交锋。他的代表作是以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关系为内容的社会讽刺喜剧《利害关系》(1905)。他曾与“98年一代”作家一起高举过批判社会弊端的旗帜,但后来为迎合观众的口味而磨平文学作品干预社会的棱角。此外,阿尔瓦雷斯·金特罗兄弟(塞拉芬,1871—1938;华金,1873—1944)在吸取传统戏剧、幕间笑剧、独幕笑剧和短剧的基础上,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戏剧新流派。他们的作品多以安达卢西亚的风土人情或凡人琐事为题材,剧情简单,对白诙谐,表演生动活泼。而"27年一代”中的诗人如加西亚·洛尔卡、阿尔维蒂都对戏剧作出了贡献。后者的戏剧创作分为内战前、内战中和战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戏剧作品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反宗教性。30年代的三部重要剧作是:谴责 119 上帝是万恶之源、带有反宗教色彩的《没有灵魂的人》(1930),反映共和国英雄传略的《费尔明·卡兰》(1931)和《随时随刻》(1939);内战期间的剧作有《英雄赞》(1938)、《人民的兄弟情谊》(1938)和《塞维利亚电台》(1937)。流亡时期,以撰写诗剧为主,值得一提的有《茂密的三叶草》(1940)、《外貌可笑的人》(1944)和《绝妙佳人》 f1944—1945)等三部剧作。此外,还有一部涉及内战的长剧《战争之夜的普拉多博物馆》(1940—1945)。 ‘ 亚历杭德罗.卡索纳(1903—1965),共和国期间是人民剧院负责人,内战后被迫流亡国外,在阿根廷定居。1962年返回祖国。1965年病逝。内战爆发时,他已是颇有成就的剧作家。他的 剧本 关于骆驼祥子剧本台词历史剧本一秦朝校园心理剧优秀剧本荆轲刺秦王课本剧欲望都市6季英文剧本 《搁浅的美人鱼》(1933)获得洛佩·德·维加文学奖。流亡前创作和上演的重要剧本有宣扬教育自由的《我们的那大恰》(1936)和《魔鬼再次来临》(1935)。他的大部分剧作在美洲上演,如《晨曦夫人》(1944)、《树木站着死》(1949),所以他不为广大西班牙观众所熟悉。 至于散文、随笔、短评这些过去很少有人问津的文学体裁,20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作家却对它们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它们更能阐述新思想,反映时代精神。这些文学形式在乌纳穆诺、加维尼特、马埃斯图、阿索林、奥尔特加.加塞特、多尔斯·罗维拉等人手中变得更加完善。特别是“新世纪派”的大部分文人都是随笔作家。当时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阿梅利科-卡斯特罗(1885—1922)发表的《拉布拉塔河的语言特性与其历史内容》(1914)一文引起同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一场论战。他的《历史上的西班牙》(1948)一文,把“西班牙民族’’归为由基督徒、犹太人、摩尔人三种不同信仰的种族组成,并对西班牙过去800年来的历史冲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强调认识西班牙的历史现实应从血缘渊源,不同的文化撞击、融合上进行研究的重要意义。 120 阿索林(1874—1967)是"98年一代”的核心成员。政治思想摇摆不定。1924年被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他涉猎于文学评论、随笔、小说,戏剧。但在后两个领域均无突出的建树。他是一位优秀的散文、随笔和文学评论家。他的散文语言优美,风格朴实,用词精粹。他的作品引导读者寻觅卡斯蒂利亚精神,成为西班牙现代抒情散文典范。散文、随笔主要有:以作家家乡风土人情为描述内容的《市镇》(1905)、长篇采访报道《堂吉诃德之路》(1905)、展示"98年一代”精神的《卡斯蒂利亚》(1912)。文学评论有:《古典的和现代的》(1913)、《古典作品眉批》(1915)。在他的小说或散文随笔中读者会发现,阿索林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细微事物,并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但基调沉闷、悲观。他的小说缺乏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而且有时还不甚连贯。 “新世纪派”的重要成员何塞·奥尔特加-力Ⅱ塞特(1883—1955)获得博士学位后赴德国深造。后来在马德里大学任教。内战爆发后赴阿根廷直到1945年回国。一生出过许多著作,主要是散文、随笔、议论文、杂文。八卷巨著《观察家:哲学、文学评论文汇编》(1916—1928)中收集了他在报刊上发表的各类文章。他撰写的文章内容广泛,不仅涉及政治、文化、教育、艺术,还有关于人文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方面的论述。他学识渊博,对问题分析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味道。有人称他为"20世纪的人文主义者”。主要论著有:探讨塞万提斯作品的人文主义价值的《吉诃德的沉思》(1914)、分析西班牙历史命运与社会现状的论文集《群众的叛乱》(1930)和《没有脊椎的西班牙》(1921)。在文艺理论方面,他的《艺术中的非人性化和关于小说创作的想法》(1925)对西班牙文学界影响极大。奥尔特加.力Ⅱ塞特在西班牙思想史上的贡献,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一般讲,他是一位文人、学者。他一生主要通过报刊、讲坛培养“学会管理国家的少数精英”来寻找富国救民之路。他在继续"98年一代”未竞之业,是一位教育家、西班牙语国家知 121 识界的导师。 第二节葡萄牙文学概述 20世纪初葡萄牙人民推翻封建统治,1910年建立了第一共和国,但国内局势动荡,仅1911—1926年间更迭了44届内阁。1916----1918年葡萄牙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葡萄牙文学虽然还在接受法国和英国文学的影响,但是植根于本民族生活的作家们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发展民族文学的道路上。1927年出版的文学和文学批评杂志《现场》很快成为葡萄牙文学中一切现代派作家的喉舌,聚集在《现场》杂志周围的作家,形成现场派文学团体。他们使葡萄牙文学摆脱19世纪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场派中最出色的人物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若泽·雷吉奥(1901—1969)。他长期从事教学和文学创作,是《现场》刊物的创办人之一。他的第一部作品《上帝与魔鬼的诗》(1925),反映了他诗作中的二元性特点,即上帝与撒旦、个人与社会、爱情与失恋、真挚与诺言、理智与疯狂的矛盾和斗争。其他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捉迷藏》(1934),剧本《贝尼尔德》(1947)、《拯救世界》(1953)和文学研究专著《葡萄牙现代诗歌简史》(1941)等。 30年代后期,西班牙爆发内战,德国法西斯崛起,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危机,葡萄牙独裁政府对工人运动进行镇压,在这种背景下新现实主义应运而生。1934年现场派作家发生分裂,出现了以若泽.戈梅斯·费雷拉(1900—1985)为首的新现实主义者。他们在1941年创办了《诗刊》杂志,强调诗歌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反对现场派脱离社会问题,走“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费雷拉是诗人、小说家。创作初期受超现实主义影响,后转入新现实主义流派。主要诗作分别收集在六部诗集(1948—1976)中,小说主要有《别人的世界》(1950)、《你,自由!》(1977)等。 122 20世纪上半叶,葡萄牙著名作家还有小说家阿基利诺·里贝罗、费雷阿·德·卡斯特罗,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拉乌尔·布兰当、埃乌热尼奥·德·卡斯特罗、卡米罗·佩萨尼亚和马利奥·德·卡尔内罗等。阿基利诺·里贝罗(1885—1963),小说家,1914—1927年在里斯本教书和在国立图书馆任职。曾多次因反对军事独裁统治而被捕并流亡国外。1923年大赦回国,定居里斯本,成为职业作家。1935年当选为葡萄牙科学院院士。他著有近百部作品。代表作是主题涉及性解放和性力量的长篇小说《山林之神穿过森林》(1926)。此外还有小说《无止境的战斗》(1932)、《莫尼卡》(1938)、《黑色天使》(1947)和《远方的一处亮光》(1949)等。 20世纪葡萄牙文坛的代表人物是诗人、散文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1988—1935)。他是葡萄牙文坛上的一个怪才。他响亮地提出: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波逐流。这与1910年10月发生的共和主义革命不无关系。他的童年在南非度过,大学毕业后任记者。从小受两种语言的教育,因此他用葡文和英文以不同笔名创作出风格迥异的诗作,此外还写有散文、文学评论和书简。他被认为是20世纪葡萄牙最重要的抒情诗人,对现代葡萄牙诗歌及散文的发展影响极大。生前仅出版过用英文写的诗作《安提努斯》(1918)、《三十五首十四行诗》(1918)、《英文诗歌》(1921),以及用葡文写的《使命》(1934),共44首,内容涉及葡萄牙光辉历史、流传民间的英雄传记、先知们预言的新时代和葡萄牙的历史使命。他的作品大多发表在报纸杂志上,他死后才获重视。已整理出版了《佩索阿全集》(共23卷,包括11卷诗集、9卷散文、3卷书简),后人还在继续发掘和整理他的作品。 小说家费雷阿·德·卡斯特罗(1898—1974)出身贫寒,12岁远赴巴西,先做采橡胶工,后当记者。1919年回国先任报社编辑,后成为专业作家。1958年曾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1962年当选为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代表作是具有自传色彩的《移民》(1928)和 123 《原始森林》(1930),描写葡萄牙移民在巴西丛林中的种种危险经历、艰苦的劳动场景与极端贫困的生活,还有描写葡萄牙北部贫困山区的民俗和自然风光的《贫瘠的土地》(1934)。他的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写得生动感人,使作者蜚声文坛,名扬国内外,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他是葡萄牙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 诗人埃乌热尼奥·德·卡斯特罗(1869—1944)曾当过记者、外交官和罗曼语教授。他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他的诗作音韵铿锵,语言优美,节奏奇特,表现力强,有立体感。他把新的美学观引入葡萄牙,还影响到西班牙文学。他主要作品有处女作《私房话》(1891)、诗剧《康斯坦彻》(1900)、《浪子》(1910)、《罗马浮雕小像》(1921)和《最后的诗篇》(1938)等。而另一位最为杰出的象征主义诗人卡米罗·佩萨尼亚(1867—1926)当过中学教员和律师,长期寓居澳门。他的诗歌讲求格律,富有节奏感的新意境,忧郁是佩萨尼亚诗歌基调。除创作诗歌外,他还把中文诗翻译成葡文发表。代表诗作《滴漏》(1920)正式结集出版之前,其中的一些诗作已经被人传抄。1944年葡萄牙为纪念他,特别出版了《中国,研究与翻译专集》。 诗人兼小说家马利奥·德·卡尔内罗(1890—1916)曾在巴黎学习法律。1915年与挚友费尔南多·佩索阿创办《俄耳甫斯》杂志,宣传现代主义思潮。他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成为闻名遐迩的、伤感的象征主义诗人。后来又受到未来主义影响。他性格内向,忧郁寡欢,近似病态。他的作品多半表现人世的孤独、人性的毁灭及内心世界中两个自我的冲突。诗作语言简洁,意境凄凉。1916年自杀身亡。主要作品有抒情诗《破碎》(1912)、《烟消云散》(1914)及中短篇小说集《开始》(1912)、《燃烧的天空》(1915)和剧本《友情》(1912)等。死后出版了诗集《黄金的标记》(1937)和《诗集》(1946)。1958年和1959年又出版了他的全集第一卷和第二卷。 124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葡萄牙受萨莫拉独裁统治。大战中奉行中立政策,因而葡萄牙向交战双方提供物资,大获其利,但国内仍然存在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因此新现实主义作家以描写劳苦工农的悲惨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大力揭露社会黑暗、落后和不公正。葡萄牙的新现实主义作家在接受前苏联、美国和巴西作家的影响时,又力求保持本民族的文学传统,使葡萄牙文学更加丰富多彩。这时期新现实主义著名作家有以下几位:家境贫寒、自学成才的阿尔维斯.雷多尔(191l一1969),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雇农》(1939)对贫苦农民的生活及其斗争进行了纪实性的描写,被视为葡萄牙第一部新现实主义作品。而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盲人的峡谷》(1962),以里巴特茹地区一个大庄园主为主要人物,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述了19世纪末期葡萄牙社会及伦理的演变进程,被一些文学史家誉为“葡萄牙的一部伟大小说”。诗人兼小说家曼努埃尔·达·丰塞卡(1911—1993),他同样也是自学成才的作家。其小说多以故土阿伦特茹农村为背景,富有浓郁的地区色彩,真实地描绘了地处偏僻地区贫困而又没有希望的农民们的悲惨生活,对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进行严厉抨击,极富战斗色彩。他的小说语言充满诗意,准确而生动,受到评论界一致好评,被视为新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风中的玫瑰》(1940)、短篇小说集《火与灰烬》(1951)以及长篇小说《风的种植园》(1958)等。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新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推动者马里奥·迪奥尼西奥(1916—1993),他主张文学应唤醒读者认识社会不公正现象并与之斗争,认为人虽然是社会的产物,但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又是人所创造的,因此新现实主义文学的使命乃是要革新社会。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灰暗的日子》(1944),是一部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新现实主义的典型作品。此外,两卷本的文学专论集《调色板与世界》(1956-1960)获得葡萄牙作家协会颁发的专论大奖。 125 第三节乌纳穆诺 作为作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米格尔·德·乌纳穆诺-胡戈(1864—1936)出生于巴斯克的毕尔巴鄂城。他是"98年一代”的代表作家、20世纪西班牙文学重要人物之一。曾在马德里中央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1891年通过考试,获得萨拉曼卡大学的希腊语教授席位。1901年被任命为该校校长。因反对里维拉将军的独裁统治而被放逐,后侨居法国,直到1930年独裁者垮台方回国,继续担任萨拉曼卡大学校长职务。曾因抨击共和国政府被免去校长职务。1936年因抗议佛朗哥的暴行而遭软禁,此后不久这位巴斯克人便与世长辞了。 乌纳穆诺自幼受浓厚的宗教思想的熏陶,笃信天主教义。后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对工人运动感兴趣,曾为故乡的《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等刊物撰稿,宣传社会主义。但不久他又开始接受黑格尔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这使他进一步看到天主教的弊端。他的宗教信仰彻底动摇,他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文学方面。 美西战争中西班牙败北,进一步暴露西班牙统治集团的腐败。以乌纳穆诺为首的"98年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十分气愤,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气概,提出了“西班牙欧洲化”的口号,并用文学形式大声疾呼,试图以此挽救祖国。可是,当他们发现这条路行不通时,乌纳穆诺等人又主张探索西班牙的灵魂,肯定西班牙的一切,继而又提出欧洲“西班牙化”的主张。这种摇摆不定的思想矛盾,在他的杂文《反对这个也反对那个》中得到充分反映。总之,他是一个伸张正义、同情人民的作家。 乌纳穆诺是位涉足于各种文学体裁的多产作家,曾写了8部长篇小说、11部剧本、15部随笔杂感、7部诗集、70余篇短篇小说。此外,还有大量至今仍然散落在西班牙和西班牙语美洲各国的一 126 些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以及许多尚未发表过的书简。但他以小说、诗歌见长。 作为小说家,乌纳穆诺主张尽量使人物首先具有人的激情,要有“灵魂”和“骨头”,要用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他的小说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在创作方法上,他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小说对西班牙文学,特别是拉美当今魔幻现实主义的某些小说有较大的影响。 《雾》(1914)是他后期小说中的佳作,也被视为他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西班牙一位富裕家庭的青年奥古斯托的恋爱故事。这位主人公在街上与一位姑娘邂逅,并一见钟情,虽经某些坎坷,后结为好友。在举行婚礼前夕,这位另有心上人的姑娘竞不辞而别。小伙子发现受骗上当之后,决定自杀。但在自尽前会见了小说作者,征求他的意见。作者不允许他自杀,要他享尽天年。但遭到他笔下人物的抵制,主人公最后还是自绝于他的“造物主”——乌纳穆诺。这一结局表现的是以乌纳穆诺为代表的“98年一代”作家对他们的造物主——上帝的反抗。作者也道出了对人生的荒谬、虚无的感受。同时也说明,一旦你的造物主(或作者)不让你继续做梦时,就意味着如梦幻般的人生的终结。 《战争中的和平》(1887)是乌纳穆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描述了西班牙王位战争时期毕尔巴鄂城被包围的情景。小说内容大多取材于真人真事的历史资料,但也可从中看到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因此,评论界认为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此外,乌纳穆诺还写过不少中、短篇小说,其中《亚伯·桑切斯》(副标题:《情感的故事》)是他写的小说中最富有悲剧性的小说。池借用《圣经》里的该隐和亚伯的传说,对嫉妒成性——“西班牙的秣风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抨击。《图拉姨妈》(1921)是一部宣沥克己忍受的小说。作者把主人公理想化,把她写成一位愿意承受任何艰难困苦和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贤淑女性。乌纳穆诺的小 127 说篇幅均不甚长,每部犹如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的框架。长故事中套着短故事,对人物内心、外貌和风景描述得极少,基本上通过人物对话与某些情节发展来探讨作家所关心的哲理问题。 他的诗歌也颇负盛名。从着手写作之日起,就涉猎于诗歌,而且诗作甚丰,尽管发表很晚,一个阶段曾鲜为人知。他的诗歌很少讲究音韵,也不用华丽的词藻。他的诗作是他精神上感受到痛苦时发出的呐喊,由于情感真挚,句句打动读者的心。主要诗作有:《诗集》(1907)、《十四行抒情诗》(1912)及展示作者宗教信仰危机的《贝拉斯克斯的耶稣》(1920),还有被迫流亡时期写的诗集之一《从福恩特文图拉到巴黎》(1925)。最近有人认为乌纳穆诺是人文主义诗人。 他在杂感、随笔方面也颇有建树。代表作是《论纯正性》、《堂吉诃德和桑丘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悲戚感》等。“98年一代”作家们认为,描写卡斯蒂利亚是他们永恒的传统主题,他们认为这也是爱国热忱的体现。乌纳穆诺的第一部杂感集《论纯正性》(1895)由五篇文章组成。作者着重分析了“西班牙当前衰落”的原因,并阐述了“复兴西班牙的必备条件”。作为当时研究《堂吉诃德》的三大学者之一的乌纳穆诺所撰写的《堂吉诃德和桑丘的生活》(1905)并非纯学术性的,而是带有极大的主观色彩。他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当时西班牙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对人生的感叹。过去为了使西班牙欧洲化曾经提出过“打倒堂吉诃德”的乌纳穆诺如今把堂吉诃德看做上帝利益的捍卫者,西班牙的灵魂。《对生活的悲戚感》(1913)是作者杂文中的代表作。作品就人的精神和归宿的诸多问题展开论述,使人感到像在忏悔室旁倾听一个西班牙灵魂的忏悔。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和考究的修辞撰写了这部哲理性很强的杂感。该书出版后乌纳穆诺的声誉大增,并且赢得了“不知疲倦的作家”的称号。 乌纳穆诺是个不得志的剧作家,被搬上舞台的剧作极少。重要剧作有展示冲破旧习惯羁勒的《被捆绑着的拉格尔》(1921)、谚 128 述兄弟阋墙的《另一个他》(1926)。 在文学理论方面,他也是很有造诣的。不仅评论本国的作品,而且也评论西班牙语美洲文学的著作。 博学多才的乌纳穆诺对上个世纪初的西班牙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文艺为工具教育青年、唤醒民众、振兴西班牙,对后人影响深远。1978年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长达马索.阿隆索在列举20世纪西班牙英雄的时候,首先提及乌纳穆诺的名字,这是对他至高无上的褒奖。 第四节洛尔卡① 诗人、剧作家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1898—1936)出生于格拉纳达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15年在格拉纳达大学攻读文学。当时他的兴趣主要在音乐、绘画方面。1918年发表处女作《印象与风光》。这是一部洛尔卡两年前游历祖国山水时撰写的26篇短文、随笔的汇编。同年洛尔卡赴马德里学习,在寄宿的“大学生公寓”结识了后来的诗人纪廉、阿尔维蒂,画家达利以及电影导演布努埃尔并成为挚友。1927年他的一部赞扬19世纪的女中豪杰的戏剧《玛丽娅娜·皮内达》公演,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歌集》(1927)、《吉卜赛谣曲集》(1931)的出版使他成为闻名遐迩的诗人,并为取得"27年一代”作家之首的地位奠定了基础。1929年赴美进修,西班牙与美国的巨大反差使他感受颇深,写出了揭露资本主义本质的《诗人在纽约》(1940)。1932年共和国政府任命洛尔卡为“茅屋”大学生剧团团长,并率团送戏到全国偏远乡镇。他们向广 ①全名为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卡。正规的简称应为加西亚·洛尔卡,但由于欧美的西班牙语言、文学研究者将他简称为洛尔卡,我国翻译界也沿此习惯称他为洛尔卡至今。 129 大的工农大众介绍了塞万提斯的八出幕间短剧、维加的《羊泉村》、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等西班牙“黄金世纪”的著名剧作,为西班牙的戏剧普及和舞台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现、当代西班牙戏剧史写下光辉的一页。1933年加西亚·洛尔卡率先在西共的《十月》杂志上签名谴责希特勒的法西斯罪行。1936年内战爆发不久,他回到家乡探亲,不幸遭反动的长枪党杀害。当时他年仅38岁。 洛尔卡的全部著作包括8部诗集和12部戏剧,但人们认为他的作品远远不止这些。因为他的不少的剧作上演后没有出版,不少诗作被流传、吟诵后散失在民间,没有收集整理。他的诗作早期受“纯文学”、“纯艺术”的影响,但20年代后期起,他用朴素的话语取代了华丽的词藻,以轻快节奏代替了牵强附会的韵脚,使诗歌成为表达人民快乐和悲哀、希望与理想的工具,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诗人。 《诗集》(1921)是他19岁到20岁之间创作的诗歌汇编,从中看出他早期的诗作深受贝克尔、马查多、希梅内斯的影响。内容繁多,基调悲观,内容多为对童年的怀念和展现青年时代的思想危机。《歌集》(1921—1924)体裁多样,既有简朴纯净的诗歌,又有先锋派的诗歌,瑕瑜互见。主题仍然是表现天真纯朴的年代。《深歌集》(1921)收集了五十余首诗歌,仍然以安达卢西亚为背景,风格独特。洛尔卡利用流行于安达卢西亚地区的曲调哀怨、委婉动听的“深歌’’的优美节奏,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诗体。其特点是形式活泼多样,遣词造句高度形象化,充满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力,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吉卜赛谣曲集》(1924—1927)是一部以吉卜赛人为讴歌对象的诗集,它吸取了古谣曲的形式,融人大量抒情成分,特别是使用了许多大胆的超现实主义比喻手法,并利用色彩舒发情怀。诗集共有18首诗歌,其中《梦游人谣》、《不贞之妇》和《西班牙宪警谣》是三首脍炙人口的感人佳作,思想性与艺术性达到完美 130 的结合。这部公认为洛尔卡的代表作为他赢得极高的声誉。诗集不仅仅叙述了吉卜赛民族在“文明社会”中所遭受的苦难及埋藏在他们心中的隐痛,而且还抒发了作者对一切被压迫种族的深厚同情。1940年出版的《诗人在纽约》(写于1929—1930)被视为内容深刻、技巧高超的诗作,也是欧洲超现实主义的佳作之一。作品强有力地抨击金钱万能、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社会的不公以及人性遭受摧残的现象,揭示了人们欢乐的背后隐藏着的空虚和悲哀。诗中借用一些反逻辑的形象来表现毫无逻辑可言的荒谬世界,给人的感官造成一种令人愤怒、绝望和生畏的印象,使读者与他共同体验他这次惊心动魄的北美之行。这部作品问世之初,遭评论界的贬低、非难,认为洛尔卡的创作晦涩难懂,业已走上歧途。但近年来,大多数人改变了看法,认为这是一部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结合的佳作。长诗《伊戈纳西奥·桑切斯·梅西亚斯挽歌》(1935)是集叙事、抒情和戏剧性情节于一身的诗歌杰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挚友之死产生的悲痛心情,回忆了主人公的斗牛生涯,还生动地展现了斗牛士被公牛摔死的让人揪心的戏剧性场面。这首长诗共分四部分:“摔与死”(“摔”是斗牛的术语,系指公牛用角将斗牛士挑起来,扔出去)、“流出的血”、“存在的肉体”和“逝去的灵魂”。 洛尔卡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戏剧改革家。在他短暂的一生创作的12部剧作,大部分是在1930年以后写就的,即他遇害身亡的前六年创作的。他的剧作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与社会性。代表剧作是以西班牙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三大悲剧:诗剧《叶尔玛》(1934)、《血的婚礼》(1933)和《贝尔纳达·阿尔瓦一家》(1936),都是刻画安达卢西亚农村妇女在旧礼教束缚下的爱情与生活,并揭示妇女不幸婚姻的悲惨境地。其他剧作还有歌颂一位反抗专制、争取自由、视死如归的女英雄《玛丽娅娜·皮内达》(1927),以妇女不幸遭遇为主题的《老处女罗希达小姐》(1935)。此外还有闹剧《古怪的鞋匠老婆》(1930)、《堂佩林帕林的爱情》(1931)和最早创作的两幕悲喜 131 剧《蝴蝶的鬼蜮伎俩》(1920)。另外两部剧作《观众》(1930)、《要这样度过五年》(1931),由于剧本晦涩难懂,因此从未上演。 从他的戏剧佳作中可以看出,洛尔卡善于把高雅的诗句和通俗的民歌糅杂在一起,能把浪漫抒情的诗意和引人人胜的戏剧效果有机地融为一体。他成功地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西班牙妇女形象:性格内向、但情感复杂的新娘,大胆泼辣而勇于向世俗偏见挑战的鞋匠老婆,为摆脱家庭束缚去追求爱情而付出生命的少女,为自由和爱情而英勇就义的女中豪杰。洛尔卡之所以选择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为剧本的主人公,是因为他理解只有女性的彻底解放才标志整个人类的全面解放,从而可以说,洛尔卡的戏剧具有鲜明的进步性。西班牙当代的剧作家布埃罗·巴列霍称洛尔卡是“当代最伟大的戏剧家”。他为改革、繁荣西班牙现代戏剧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32
本文档为【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编06第五章 西班牙文学和葡萄牙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0744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9-09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