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报告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报告                  回顾2015年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程可知,各项海洋事业正沿着我国和平崛起的总方向稳步、有序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正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得到有效落实,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在诸多领域有所突破,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瞩目。突破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海洋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的突破、海洋科技基础性事业的进展等方面。一海洋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的突破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在彼此联系愈加紧密的同时,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海洋因丰富的能源资源贮藏、广阔的活动空间,以及作为交通运输通道...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报告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报告                  回顾2015年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程可知,各项海洋事业正沿着我国和平崛起的总方向稳步、有序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正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得到有效落实,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在诸多领域有所突破,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瞩目。突破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海洋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的突破、海洋科技基础性事业的进展等方面。一海洋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的突破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在彼此联系愈加紧密的同时,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海洋因丰富的能源资源贮藏、广阔的活动空间,以及作为交通运输通道的属性,成为各国进行“利益角逐”的主要领域之一,而海洋科技则无疑是这一角逐过程中最重要的利器。因此,海洋科技的角逐集中在海洋开发当前最急需攻关的技术领域。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领域的重要动向之一正是在海洋科技重大攻关事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方面的突破海洋科技重大攻关事业的进展首先表现在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方面。2015年6月18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胡敦欣为首的17位国内外海洋学家以及气候学家共同撰写的《太平洋西边界流及其气候效应》综述性论文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海-陆-气相互作用是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力。[1]作为中国首篇在《自然》上发表的海洋领域综述文章,该文系统阐述了太平洋环流与气候间关系的已有发现及形成的成果,其中重点讲述了新几内亚沿岸潜流、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北赤道潜流、新爱尔兰沿岸潜流等潜流的发现,改变了以往关于太平洋西边界流结构的传统认识,并指出西边界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会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变化。文章最后,呼吁应加强联合观测并制订大型合作计划等,以解决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二)深海技术取得的突破1.超深水探井技术攻关深水勘探技术是决定海底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在能源安全日益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今天,围绕深水勘探技术展开的竞争十分激烈。由于技术的进步,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刷新作业水深纪录。[2]从水面到海床垂直距离达到500米为深水海域,达到1500米则称超深水海域,目前,超深水海域已成为各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2015年,在超深水海域技术攻关方面最受瞩目的当数我国首口超深水井陵水18-1-1井的测试成功。陵水18-1-1井位于我国南海琼东南盆地,实际作业水深1688.7米,实际完钻井深2927米,是典型的超深水井。我国在2014年就先后勘探发现了陵水17-2与陵水25-1自营深水气田,陵水18-1-1井测试的成功正是在此基础上的又一技术上的突破。这一突破表明我国已进入海洋石油工业勘探的全新阶段,即进入具备超深水井的钻井和测试全套能力的超深水技术时代。2.深海作业系统技术攻关2015年,深海作业系统的技术攻关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国863计划“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在上海通过了验收,作为科技部主推的“深海科技”的核心任务之一,该项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主持,集结了国内多家院校的研发力量,在历经多年的各阶段试验测试后,于2014年在南海经过17次下潜并3次到达南海中央盆底之后,完成深海试验,并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3月和4月,分别参加了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西太平洋的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其中,2015年3月所搭乘的“海马”号是我国目前为止自主创新研发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中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是继“蛟龙”号之后深海潜水器向谱系化方向跨出的重要一步,标志我国在超深度海域无人遥控潜水器的国产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3]深海勘探技术之所以成为我国海洋科技领域的重大攻关项目,还在于我国深海勘探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从“十一五”开始,深海高技术发展规划就已列入国家规划之中,而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正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之所以要对“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进行攻关研究,是因为这一深度是我国海域,尤其是南海海域具有典型特点的深度。4500米的深度可覆盖我国南海98%的海域,因此,研发深海运载及作业设备在这一深度上的运作情况,是事关我国深海探测需求的关键之处。3.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进展与深海勘探技术相呼应的是海洋卫星遥感技术。国际海洋遥感技术从美国1978年发射海洋卫星SEASAT-A开始至今,已经正式进入海洋卫星应用阶段。我国海洋遥感技术起步较晚,[4]为尽快赶上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在海洋卫星应用阶段的海洋科技发展步伐,我国在近三年进行了多次海洋卫星遥感的应用性试验,其中国家海洋局在多个城市建立了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应用系统,对海洋水色等要素进行观测。2015年,我国海洋卫星遥感技术领域的重要事件首推“海洋二号B/C”卫星研制启动会的召开。6月,我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对以上两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的研制开发工作,此次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研发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二海洋科技基础性事业的进展在当前全球化时代中,一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事关国家利益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因素。然而,海洋科技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而需要着眼于长远,有步骤、有计划、全面系统地推进海洋科技基础性事业的建设。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基础性事业主要包括海洋科技规划纲要的制定、海洋科考船数据收集工作的持续推进、数据库建设的全面展开、海洋科技普及事业的有序进行和极地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一)规划纲要的制定海洋科技规划纲要是推进一国海洋科技事业长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得到了有力推进,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确定了较为明确的框架。2015年是我国海洋科技规划纲要制定取得突破的一年。当年7月10日,《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论证验收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海洋局组织会议的论证工作。这一纲要的制定为我国当前及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海洋科技进步与创新做出了重要的指导。事实上,这项规划始于2013年,在经过反复讨论之后,国家海洋局于次年开始了《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的论证工作,2015年出台的《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是经过反复论证后得出的成果。这份战略报告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注重国家整体的发展战略需求,并紧密围绕这一前提判定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以及路线。《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紧密结合海洋强国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充分体现了前瞻性特点与全局视野。其次,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可行性特点,考虑到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海洋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再次,体现了整体性与协调性的方针,在制定海洋科技重大工程的规划时,着重考虑重大工程对其所在海洋科技系统的引领效应。最后,其设计也考虑到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等技术问题,力求政策能够得到顺利的实施。事实上,我国政府的海洋科技规划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已展开。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国家发展方针,并先后出台了1956~1967年、1963~1972年两期海洋科学发展规划。20世纪90年代初,海洋开发的新构想和新行动开始在全国各沿海省份陆续展开,科技兴海的战略思想逐渐得到落实。1996年和1998年相继制定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两份重要纲领性文件正式指出并阐明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方针。进入21世纪后,我国又陆续出台政策规划,对海洋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做出明确的设定,将海洋科技事业的重要性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综上所述,《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具有全球视野,立足自主创新,面对今后15年的海洋科技事业,切实做到了整体筹划与布局,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的海洋科技事业发展规划。(二)科考船数据搜集工作的进展1.海洋科考船的建造海洋科技事业的基础性建设离不开对各海域相关数据定期的收集、整理与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海洋调查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装备先进的海洋科考船。海洋科考船的建造也是2015年值得关注的亮点。进行远距离、长时间的大洋调查是全面掌握海洋科学规律的必由之路。因此,具备远洋航行能力的科考船是不可或缺的海洋科考装备。2015年8月,我国最先进的“向阳红03”号科考船正式下水。“向阳红03”号科考船的船型、排水量、巡航速度及续航能力等设计可满足无限航区,即公海及可供船舶航行的一切水域的要求。此外,“向阳红03”号科考船可控性极强,船舶整体采用全回转式电力推进,通过实现舵桨一体化以确保船舶能提供任何方向上的推力。“向阳红03”号科考船具备动力定位功能,即可对任何海域实现高精度定位,适合前往南大洋及北冰洋等海域进行远洋调查。[5]目前,“向阳红03”号科考船已交付使用,并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2015年9月,“向阳红01”号科考船也正式下水。“向阳红01”号科考船能满足深海海洋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需要,是技术水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综合科考船。与“向阳红03”号科考船一样,“向阳红01”号科考船的船型、排水量、巡航速度及续航能力也充分考虑到无限航区的航行要求,具备进行全球航行的能力。“向阳红01”号科考船为进行海洋科学调查所专门设计的作业操控支撑系统等装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准,为满足我国跨学科、多功能的深海及洋区的基础性研究与高新技术的研制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6]2015年我国新下水的海洋科考船不止于此,随着我国海洋科考船队伍的不断壮大,我国海洋科技事业也将获得全面、有力的发展。2.海洋科考船的基础性调查——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调查除了上述新海洋科考船的建造,已有海洋科考船在调查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上的突破也有值得关注的亮点,特别是海洋科考船搭载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所进行的海洋科考活动是2015年引人注目的动向之一。2015年3月,我国“向阳红09”号海洋科考船所搭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顺利完成了本年度的试验性应用航次,共取得700多项大型生物样品之后,从西南印度洋返回青岛。此次航行不仅证实了“蛟龙”号的深海作业能力,也是海洋科考调查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尝试。[7]“向阳红09”号海洋科考船系可在各海域从事海洋科考调查的综合性科考调查船,因其船型设计良好,总体布局合理,在我国海洋科考船的建造中被作为母型船型获得推广。[8]深海载人潜水器是世界海洋开发领域的科技前沿和制高点之一,各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建造水平取决于一国海洋学、材料学、控制学等领域科技实力的高度综合能力。通过深海载人潜水器,可实现对海底资源进行摄像、照相等方式的勘察。在经历了本航次的第一航段,即2014年6月至8月的西北太平洋调查任务之后,“蛟龙”号进入第二、第三航段的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进行下潜调查。这也是“蛟龙”号在深海热液活动区的第一次活动。在历时4个月的调查中,“蛟龙”号共下潜13次,面对地形复杂的深海热液自海底缝隙向外溢出或喷涌的现象,首次发现了多个海底热液喷口,证实了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高精度定位、定点取样和水下通信保障的能力,为我国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深海热液环境下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依据,也为我国在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海底矿区获取合理的国家利益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此后,在2015年6月开展的两个航段的调查中,“蛟龙”号分别在西北太平洋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资源和环境调查等基础科学调查。3.海洋科考船的科技基础调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2015年,我国海洋科考船对海底资源与环境的调查还包括“海洋六号”科考船搭载无人遥控潜水器进行的横跨西、中、东太平洋的深海资源调查。2015年4月28日“海洋六号”科考船从广州起航,前往太平洋海域,在获取了大量数据与样品后,于当年11月10日返回广州。“海洋六号”科考船是以调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主的综合性海域科考调查船,船型设计、排水量、航行速度和续航能力足以开展国际海域的无限航区调查。“海洋六号”科考船曾在近几年对我国南海多个海域进行过富有成效的科学勘探。其所搭载的我国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更是亮点。无人遥控潜水器是目前为世界各国广泛应用的无人潜水设备,在调查中,“海马”号被主要应用于我国位于太平洋海域的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富钴结壳中所含金属元素,可用于生产具有特殊性能的合金,在航天工业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工业价值,太平洋海域中富钴结壳贮存量丰富,但多数未被详细勘测。此次“海洋六号”及其搭载的“海马”号所开展的太平洋科考活动和“向阳红09”号及其搭载的“蛟龙”号所开展的科考活动一样,为维护我国在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的利益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三)数据库建设1.数据收集的长期项目——我国管辖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我国海洋事业相关数据库的建设是海洋科技基础性建设的重要一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2001年启动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至2015年为止,已全面完成我国管辖海域的16幅海域图的综合调查任务。[9]2.数据库平台的建设海洋专业数据出版平台的建设也是2015年海洋科技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成果。2015年3月26日,中国海洋数字出版网[10]在北京正式上线。这是国内首家海洋专业数字出版平台,内容涵盖海洋领域的相关书籍、期刊、图片、音频与视频,以及其他海洋专题的知识库与数据库。该数据库致力于提供高效的海洋知识服务,进一步推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的发展模式转型。(四)科技普及事业海洋科技事业的基础性建设动向还表现在我国开展的各项海洋科技普及教育工作中。2015年6月30日,一项旨在普及海洋灾害常识、应对海洋灾害危险的专题展在我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西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举办。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是由中国海洋学会组织建立的,旨在传播我国海洋文化、普及海洋知识、增强国民海洋意识,目前全国共有46处海洋科普教育基地。[11]这些教育基地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开展海洋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此次西沙深海海洋环境观测研究站所举办的海洋灾害专题展,以驻岛官兵、当地居民等为对象,对风暴潮、海啸、海冰等突发性的海洋自然灾害,以及海岸侵蚀、海上溢油等人类开发活动造成的海洋灾害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并通过案例回顾等形式对海洋防灾减灾进行了科普式的宣传,呼吁大家认识海洋灾害的危害性,以及树立海洋意识对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五)极地海洋科技事业——破冰船的建造与调查事业极地科学考察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领域,同时,全球化时代中,极地也是我国探索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以及重新认识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平台。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取得的进展中,围绕极地事业的海洋科技项目发展十分显著。首先表现在极地事业不可缺少的运载工具——破冰船的建造上。2015年7月,我国新建南极破冰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获得国家批准。破冰船是破碎浮于水面的冰层,保障船舶进出冰封航道、港口、锚地等冰区所使用的勤务船。目前我国只有一艘破冰船——“雪龙号”。“雪龙号”破冰船建造于1993年的乌克兰,被我国购入后投资改造成为极地考察船,是目前我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的逐步变化,人类对南北极的考察有了显著的需求。对我国而言,现代破冰船已成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装备。建造现代破冰船,不仅是为我国船舶进入极地海域承担破冰这一重要任务,同时也是着眼于推进极地海域的海洋科学考察的战略规划,同时,破冰船本身也要承担前往极地地区的运输任务。破冰船由于需破冰前行,燃料消耗大,因而需采用核动力推进装置,从而导致造价昂贵,故而建造现代破冰船殊非易事。因此,2015年新建可行性报告获得通过的南极破冰船将与“雪龙号”一起,结伴进行南北极的综合性考察。除新建南极破冰船这一动向外,2015年,“雪龙号”破冰船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15年4月,“雪龙号”在圆满完成了第31次南极考察任务后,顺利回到上海锚地。[12]此次科考任务始于2014年10月,“雪龙号”从上海起航后,经由澳大利亚到达中国的南极中山站,在完成计划的科考任务后再经澳大利亚回航。这次的南极科考活动显示出高效率的特点,考察仅用10天的时间,就全面完成了南极新建站周边海域的环境及水下地形等调查,以及建造码头的相关勘察工作。同时,考察队还完成了南极普里兹湾等海域的海洋物理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等调查工作及南极站的其他相关工作。[13]三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特征与以往相比,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所呈现的特征可概括为海洋科技事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同步性、海洋科技重大项目的资源整合性、着眼于长远的规划性与系统性和注重高尖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一)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国家战略保持同步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始终与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整体性战略保持一致性。2015年海洋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始终紧扣国家利益的主题,“全球海洋环流系统和气候系统之间关系”的前沿性研究不仅旨在解答海流与地球气候这一自然科学领域的宏大命题,也致力于对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暖这一国际政治领域的热点问题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科学阐释,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国际谈判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深水勘探技术事关海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而能源问题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当前世界各国发展战略中的核心问题之一。2015年,无论是对超深水井的钻井与测试能力的实践开拓,还是对深海作业系统的技术攻关,都是紧密围绕我国相关海域的海底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需要展开的。与深海勘探技术相辅相成的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更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科技前沿问题,也是我国亟待加强的“技术短板”,事关我国海底资源勘探开发的国家利益。海洋科技的基础性事业发展立足长远,与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思路有着高度一致性。从《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的设计特点可知,这一规划无疑是立足于国家发展高度的顶层规划,体现了国家战略的全球化视野与前瞻性布局。同样,如果不是立足于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我国地质调查局就不会从2002年起就致力于我国管辖海域的海域图地质综合调查,也就不会在2015年顺利完成我国全部管辖海域的调查任务。培养国民海洋意识的教育事业无疑具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滞后性,但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依然在全国有条不紊地展开,显然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布局的结果。(二)整合资源,致力于海洋科技重大攻关项目的突破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发展还体现在集中力量对重大攻关项目予以突破方面。我国物理海洋学家胡敦欣院士及其团队在2015年发表于世界权威杂志《自然》上的论文正是我国这一领域的专家长年以来致力于对全球海洋环流系统和气候系统进行研究的成果。无论是对超深水探井技术的试验,还是对深海作业系统的检验,抑或是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研制计划的启动,都是为了寻求在深海勘探技术上取得突破。《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的落实旨在最大限度地整合我国海洋科技资源与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对急需技术课题进行攻关。海洋科考船的建造和出航都有着提升远洋续航能力与深海潜水能力的明确指向性。(三)强调规划性、长期性、综合性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体现出比较显著的规划性:立足长远,注重阶段性目标,强调基础性建设的重要性,致力于提升国家海洋科技综合能力。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的基础性事业建设充分体现了强调规划性的特点。海洋强国建设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方针是我国21世纪发展之路整体性设计的一部分,《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的设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大计,明确体现出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立足长远的原则方针;海洋科考船所从事的科考活动是对我国海洋科技事业所需基础性数据的常年、定期、大规模的收集;深海勘探设备的建造是为对海底矿藏资源进行长期性调查所做的准备;海洋卫星遥感技术还处于启动阶段,未来的发展历程必然任重而道远。同样,我国相关部门对所管辖海域进行的综合调查,以及对海洋专业数据平台的建设都为我国海洋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性支持。海洋科普事业面向全体国民,必然是一项投入大却见效慢的长期事业。极地事业更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相关海洋科技力量的储备、建设、试验都是在为未来的国家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提前安排。(四)注重高尖端技术的实践应用2015年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是十分强调高尖端技术的应用性。深海勘探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解决的海洋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2015年我国十分重视深海勘探技术的应用问题——超深水井技术旨在应用于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勘探上,深海作业系统与海洋卫星遥感技术的攻关目的则明确指向海底资源能源开发的实践应用;制定《海洋科技创新总体规划》是为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而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的统筹布局;深海潜水器技术的试验目的是对我国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海底矿区尽快实现有效开发利用;极地事业的相关技术开发志在未来,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探索如何利用极地地区的生存发展空间。四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海洋科技事业的系统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建设亟待加强与完善虽然我国政府在当前的海洋科技事业发展中已经显示出对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等制度安排的重视,对海洋科技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所处的位置也做了基础性界定,但到目前为止的海洋科技领域还远未达到系统性制度建设的完备状态。相反,海洋科技力量的突破带动社会生产向全新领域开拓,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进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管理主体需要明确落实;海洋科技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所形成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社会关系需要更为详尽的法律制度尽快加以调整;海洋人才的培养存在多学科人才显著匮乏的问题,特别是跨文理科人才的稀缺使我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无法获得足够的评价,从而增加了对海洋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纠偏的难度;地方海洋科技事业相关制度与国家相关制度之间的衔接、地方制度彼此之间的协调、海洋科技事业相关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联结等一系列问题都需积极调整。(二)海洋科技事业在契合国家战略的同时也应指引国家战略从2015年的海洋科技事业发展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协同来看,可以认定两者保持了一致性。但更准确地说,其实是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契合了国家战略安排的顶层设计。海洋科技作为人类社会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等生产实践活动的利器,在当今时代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发展的重要竞争力之一,海洋科技不仅要配合国家战略,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成为引领国家发展的先锋力量。海底储藏的油气、矿藏、稀有物质等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对21世纪的世界各国而言,都具有毋庸置疑的战略性价值;海洋生物,特别是深海生物所蕴藏的基因密码对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大洋与大气环流的变动是直接影响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在加紧步伐的同时,也应该成为国家制定、实施和完善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的重要参照,应为全球化时代下的国家发展保驾护航。(三)深远海、极地海洋科技发展方向和规划仍不明确虽然目前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已经有了国家整体性规划,但一些重要领域的具体规划仍然不够明确。我国2015年的海洋科技主攻深远海、极地两个领域的动向比较明确,然而这两个领域的规划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并予以特别的安排。在这两个领域建立和完善特别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这两个领域进行勘探、开发、考察活动或是进行相应技术设备的建造、维护、完善所需要的成本与近海海域科考活动及其他常规性、一般性调查勘探活动所需成本有着显著的差距,应该通过规划、制度安排等形式确保此类活动能得到人力、资金、相关管理部门等方面的配合。其次,以上两个领域所需人才具有高度综合性特点,需要在目前阶段的人才培育上进行必要的规划设计,确保拥有跨学科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最后,在这两个领域所实施的活动都不在我国邻近区域,容易处于孤立、缺乏支持的境地,从而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需要政府在外交、军事、经济等各方面予以特别的支持,以维护我国的海洋利益。(四)海洋科技教育力度仍须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海洋科技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不够。海洋科技教育可基本分为两个版块,一方面是对普通国民和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进行的海洋灾害、海洋环境、海洋生态、海洋经济、海洋权益等一般性教育,以唤起国民的海洋保护意识,引起国民对海洋权益维护的重视,确保国民对海洋领域的政治、军事等国际秩序问题有常识性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目前这一领域的工作已经开展,但速度、范围和程度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试点阶段,教育手段比较单一,科普的内容依然不够深入,很难短期内达到提升国民海洋意识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对海洋科技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跨学科,特别是跨文理学科的人才匮乏,各高校、研究机构、智库团体受到人才流通渠道固化、单一等因素的束缚,无法或很难进行跨学科人才教育、培养和输送。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的瓶颈。五发展海洋科技事业的建议总体而言,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在全面、系统、有侧重地持续发展,但在整体战略与具体计划的协调方面、特定领域计划的细化方面、基础性建设方面、法律制度的系统化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面向未来,对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一)海洋科技事业的重大攻关项目应与国家战略相契合海洋科技事业与国家战略应进行持续的双向调整,以确保在海洋科技事业紧密配合国家战略时,政府也将海洋科技领域的核心、重要攻关项目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之一进行设计与安排。海洋科技的突破与发展,应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国家与地方政府应对与海洋科技相关产业的布局进行必要的政策指引,对当前重要的海洋科技相关产业予以合理的税收及其他政策倾斜,对高尖端技术的孵化产业提供制度上的有利环境,引导相关产业进行有序、良性的竞争,以提高国家的整体综合竞争力。(二)海洋科技的硬实力发展应与海洋软实力发展进一步紧密结合全球化时代,国际环境因国与国的彼此影响日益加大而更趋复杂,导致国家间的竞争手段更趋多元。从当前世界格局而言,美国国力呈现逐渐衰落的趋势,但依然在军事、经济、政治各领域保持强大竞争力;面对各种难题,欧盟发展受阻,但作为整体依然是世界重要一极;日本实力正在逐渐衰退,意欲凭借在亚太地区各领域的作为而实现复兴的梦想;我国和平崛起已成大势所趋,但产业结构改革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总体来看,世界格局正呈现多元化态势,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的综合性竞争。在海洋科技领域,海洋科技所带来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海底勘探开发能力等硬实力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础和保障,围绕海洋科技形成的系统化制度、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国民整体的海洋意识、合理有效的海洋科技规划及其指导下的相关产业布局等软实力则有助于硬实力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确保我国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保持强大国际竞争力。(三)海洋科技的突破应基于跨学科的协同发展,致力于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海洋科技具有跨学科的典型特点,海洋科技所指向的海洋权益对世界各国的重要战略价值也决定了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用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价、判断和预测,因此,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应基于跨学科的协同发展模式。同时,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也应立足全球化时代,注重跨学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并且应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环境,通过经济手段等对科技创新予以鼓励和引导。(四)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我国海洋科技成果效益向外延伸“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制定立足全球化时代,是对我国和平崛起历程中与世界各国分享经济发展利益、共建和平友好环境的国家发展之路的长远性、整体性、战略性设计。因此,我国海洋科技力量的提升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整体性发展也应纳入“一带一路”的整体性安排中,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强调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分享海洋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成果。 -全文完-
本文档为【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报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2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22-03-30
浏览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