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人物·03叶嘉莹

作文素材之热点人物·03叶嘉莹

举报
开通vip

作文素材之热点人物·03叶嘉莹1作文素材之热点人物纵横语文教研室03.叶嘉莹2一、人物简介..................................3人物事件1: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3人物事件2:“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3人物事件3:风雨逼人一世来..................5人物事件4: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6人物事件5:诗歌使人心不死..................8人物事迹6:中西文化“摆渡人”............

作文素材之热点人物·03叶嘉莹
1作文素材之热点人物纵横语文教研室03.叶嘉莹2一、人物简介..................................3人物事件1: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3人物事件2:“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3人物事件3:风雨逼人一世来..................5人物事件4: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6人物事件5:诗歌使人心不死..................8人物 事迹 优秀志愿者事迹材料平安创建事迹材料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工会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优秀教师事迹300字 6:中西文化“摆渡人”..............9二、颁奖词...................................11三、作文文段.................................11话题1:人间难得是知音.....................11话题2:谷内青松,历尽冰霜偏未死...........12话题3: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12四、适用话题.................................13目录3一、人物简介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人物事件1: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了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的她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地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人物事件2:“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03.叶嘉莹4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叶嘉莹对记者说。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又干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后来,她5把笔记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人物事件3:风雨逼人一世来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件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衣服的后面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有高洁的品德和操守。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颠沛流离中,她写下这样的诗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个人命运在大时代面前被彻底改写,她从此背井离乡。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抓。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夜里,在主人家的走廊上铺个地铺;中午,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叶嘉莹不得不出门,在烈日之下抱着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63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淡江、辅仁、台大3所大学任教。生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每天下课回家,都会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身体似已被掏空。她想起了王国维《水龙吟》中的句子“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不免自伤。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她记得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人物事件4: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由于出色的教学成就,叶嘉莹的名声散播开来,她获得了台湾大学的教授职位。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7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准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从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法解读诗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课堂上反响热烈,连叶嘉莹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经原辅仁大学外文系教师李霁野介绍,她来到南开大学,就此与南开结下深深的情缘。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叶嘉莹却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想起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8“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重新焕发的热情,让她抛却了“小我”的狭隘和无常。人物事件5:诗歌使人心不死叶嘉莹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的事,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从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今年她90岁生日时,有学生打电话给她,说很抱歉,老师的寿辰来不了了,因为已经不能走路了。叶嘉莹用自己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叶教授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的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她在中国古典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并为之惊叹。”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9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的讲课录音和录像。”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她的著作文白相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出,整理出来更利于向读者普及。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人物事迹6:中西文化“摆渡人”“可能我这人天生就是个教诗的,听过我课的学生都对中国诗词产生了兴趣。”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赴北美讲学,将中国诗词之美介绍给世界。10回忆起初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讲学的情形,叶嘉莹坦言,语言是一道迈不过的坎,但她学习的潜能也在实际教学中被激发出来。“因为一开始不会英文,我就埋头苦干,每晚查生字到半夜,哈佛大学图书管理员交给我一把钥匙方便查阅资料。第二天,我就用最笨的英文连比带画地讲给学生。即便是这样,听课的学生从十六七个一下子增加到六七十个。”讲到此,叶嘉莹一脸藏不住的得意。“想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诗词,就需要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看待、评论和讲述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则是熟悉西方思维最便捷有效的工具。”为此,当时叶嘉莹虽已年过半百,依然坚持不懈苦练英语。有学者评价说:叶嘉莹衔接了传统与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与现代出现割裂,许多青年学生已经读不懂历史上众多伟人的经典诗篇。叶嘉莹为诗歌教学带来审美体验,数十年笔耕不辍,通过再度诠释,为古诗词接续新的生命。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叶嘉莹在讲台上站了整整74年。她说,古典诗词是宝贵的传统文化瑰宝,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在她92岁的时候,精心编辑了《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她常常深夜为这本书一字一句录制吟诵和讲解,独坐书房,与古人共一轮明月。“有时常常引用我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以吾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个人不管以空间、时间来说是狭小而且短暂的,但是文化是永恒的。”11“千年传灯,日月成诗。”叶嘉莹至今仍然没有停下诗词研究的脚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正是如今叶嘉莹的生活状态。二、颁奖词2014《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明年度人物》:叶嘉莹:桃李满五洲的汉学家颁奖词:天降大任于斯人,十方遍布迦陵音,转鹏万里根在华夏,一世多艰深情不变。师承一代名家,海外别有建树,在世界文化之大坐标下,定位中国传统诗学,她是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三、作文文段话题1:人间难得是知音叶嘉莹在参加第一届杜甫学术研讨会时,结识了与之神交已久的文学家缪(miào)钺(yuè),二人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相同的挚爱,对诗词中的精美品质有共同的体认,对古典诗词的传承有同样的关怀,自然倾盖如故。二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缪钺病故,长达十四年之久。两位古典文学评论家共同创作了《灵溪词说》和《词学古今谈》两本论词著作,叶嘉莹曾在《灵溪词说》完成后写道:“庄惠濠梁俞氏琴,人间难得是知音。”文段示例:学者叶嘉莹与缪钺因对诗歌的热爱而结缘,引为知音,十四年中,二人惺惺相惜,《灵溪词说》《词学古今谈》因此诞生。友谊是人生重要且美好的经历,因共同的志趣和理想而诞生的友情格外纯粹和珍贵。12话题2:谷内青松,历尽冰霜偏未死叶嘉莹一生充满了磨难。少年丧母,青年时曾因政治迫害生活难有着落,老年时女儿女婿遭遇车祸身亡。叶嘉莹没有因为接二连三的厄运而消沉,悲苦时她常以王安石、陶渊明的诗句,以及《论语》《庄子》中蕴含的精神安慰自己。在命运的重压下,她得到了磨炼和洗礼,获得精神的解脱。正如她在《踏莎行》中所写:“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历尽冰霜偏未死。”文段示例: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叶嘉莹先生虽身负才学,却经历了许多深创剧痛,作为一个诗人,她懂得在文学中获取力量,王安石、陶渊明的诗句,孔子、庄子的精神,支撑她度过困境。如果在生活中不能释怀,文学作品会助你转换心情,陪你度过忧患,获得疗愈。话题3: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叶嘉莹追随着自己的恩师顾随的道路,致力于将自己对古典诗词的感悟传递开来,因此她从诗词创作走向了评论,后又在评论中引入西方理论,这是从自身扩及他人,从本国扩及世界,是从“为一己之赏心自娱的评赏”而至“为他人的对传承之责任的反思”。在高校的古典文学教育讲学之外,她更呼吁政府重视青少年的诗词吟诵教育,培养儿童的古典诗词修养。她曾说:“我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文段示例:13叶嘉莹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古典诗词评论著作的创作和高校讲学,更呼吁政府重视儿童的诗词启蒙教育,她履行了在文化传承的长流中尽到一份力量的诺言。作为文化的传承人,我们从伟人的行为中受益,更需要以积极的行为回应他们的付出。四、适用话题责任、乐观、中西文化、传统文化、珍惜友谊,志趣相投、文人相惜14纵横语文,赢在高考!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人物简介 人物事件1: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人物事件2:“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 人物事件3:风雨逼人一世来 人物事件4: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人物事件5:诗歌使人心不死 人物事迹6:中西文化“摆渡人” 03.叶嘉莹 二、颁奖词 三、作文文段 话题1:人间难得是知音 话题2:谷内青松,历尽冰霜偏未死 话题3: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四、适用话题
本文档为【作文素材之热点人物·03叶嘉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潮起潮落
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多次被评为地级优秀教师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20-03-3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