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苗族记史形式的性别分野

苗族记史形式的性别分野

举报
开通vip

苗族记史形式的性别分野苗族记史形式的性别分野 康丹瀛 苗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像日耳曼人一样,“古代的歌谣是他们唯一的历 史传说和编年史”(马克思语)。直到今天,苗族的口碑古籍一直受到专家学者 的关注,并大量用于探索苗族历史的奥秘。另外,对苗族服饰的研究也十分热门, 专家经过研究断言苗族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书”。这些研究成果以及苗族文 化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在苗族历史的传承中用来记录和传承苗族 历史文化的方式或工具可能存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在黔西北部分苗族中,这种差 异在一些具体的文化形式中有体现。 在常人看来,苗族男...

苗族记史形式的性别分野
苗族记史形式的性别分野 康丹瀛 苗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像日耳曼人一样,“古代的歌谣是他们唯一的历 史传说和编年史”(马克思语)。直到今天,苗族的口碑古籍一直受到专家学者 的关注,并大量用于探索苗族历史的奥秘。另外,对苗族服饰的研究也十分热门, 专家经过研究断言苗族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书”。这些研究成果以及苗族文 化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使我们认识到,在苗族历史的传承中用来记录和传承苗族 历史文化的方式或工具可能存在男女性别的差异。在黔西北部分苗族中,这种差 异在一些具体的文化形式中有体现。 在常人看来,苗族男女都能歌善舞。然而在唱歌中,却有着不 易被人察觉的性别分野。原来,苗族青年男女所学唱的歌都以情歌为主,女青年 及女性极少能唱其他类型的歌,特别是丧葬歌、指路词等。这些古歌都是择定专 人传承的,而且一般会唱古歌的人大都成为苗族的寨老或鬼师。因此,妇女虽然 会唱歌,甚至有的是投师学艺的,但却不能学唱丧葬歌、指路词等,这是一个层 面;另外在青年男女的对歌中,可以男对男,男对女,但没有女对女,即女性之 间不能对歌。而苗族古歌有很多是需要一问一答,即用盘歌的形式才能够唱完的。 男子和男子对歌,自然是斗智斗勇;男子和女子对歌,主要是联络感情。所以, 从看似男女唱歌都是一样的表象中,实际是苗族男子有更多口头来表述历史的机 会。从上面的简单分析来看,实际上是向我们揭示了苗族人民记史的第一个性别 分野实例,即以口碑形式记史在苗族社会中以男子为主导。 芦笙和口弦在黔西北等地的苗族中比较盛行。古籍中记 载苗族“跳月”活动“男吹笙于前,女振铃于后”,这个记载向我们传递了一个 信息即苗族吹芦笙向来就是男子的专利。芦笙是男子的乐器。在现实生活中,女 生又偏爱口弦,这是否可以视为苗族社会乐器使用的性别分野呢?这与记史有什 么关系呢?目前我们还没有收集到更多的资料来说明这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 男吹芦笙和女喜欢口弦绝非偶然。原来,这些乐器都依附于苗族风情习俗中的。 例如苗族的“踩月亮”,一般是晚上男青年相邀出去游玩寻找伴侣的活动。乐器 就承担呼唤和打招呼的媒介。芦笙悠扬的调子,容易使相隔比较远的姑娘们听到, 也容易在离寨子比较远的地方先吹《进寨曲》使人们知道这些人是来做什么的。 芦笙曲调高亢热烈,人们一听便知道。而口弦则音量低沉,如泣如诉,不易向较 远的地方传递信息,只适合于倾诉思情和近距离的诉说表达,而且便于携带。口 弦音调的低沉和便于携带正好和女孩子的沉静性格和生活中的分工相融洽,因此 在社交中存在乐器使用的分野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这种分野与记史有什么关系 呢?我们知道,芦笙在苗族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芦笙文化体系,其中如芦笙舞、 芦笙语等就是非常神秘的。在芦笙舞中,又数丧葬芦笙舞、祭祀芦笙舞等有更深 层的文化含义。例如在著名的苗族纪史舞赫章苗族《大迁徙舞》等芦笙舞中就有 很多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纪史内容。另外在深奥隐秘的芦笙语中也饱含着纪史内 涵。从已经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苗族口弦的内容主要是抒情。所以,在乐器记史 上面,仍然是男子占主要地位。 我们说苗族使用乐器记史有性别分野,有人会问,现代不是有许多苗族姑娘 跳芦笙的吗?不错。但事实上苗族姑娘或妇女跳芦笙仅是解放后的民族文化发扬 催生的结果。需要稍作解释的是,黔西北等地的苗族妇女以前是不吹芦笙的,这 种情况被一些专家认为是苗族社会男女不平等的表现。其实这只是一中表象的认 识。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说,并不是男人做的妇女一定要做,或反之才可以称得 上是平等。不然就会引起一些悖论,如《苗岭风谣》中曾刊载黔西一个地方的苗 族妇女生孩子,男人“坐月子”的行为。就是苗族男子不能生孩子,为了与妇女 “平等”而采取的补救措施,殊不知这却加重了妇女的负担。社会分工和性别角 色优势应该是恒定成立的。因此,平等与否的标准不适用于解释苗族妇女不吹芦 笙的问题。苗族妇女不吹芦笙的原因,一是上面所说的角色分工,即性别分野; 其次,苗族妇女的服装制式与芦笙舞有着很的大矛盾。我们了解的情况是,致迟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有许多地方的苗族妇女只穿裙子不穿裤子,而调查的 结果是以前苗族妇女是不穿裤子只穿裙子的。这和苗族禁忌的妇女不爬楼一样, 都是为了使苗族妇女不暴露身体的某些隐私部位而形成的习惯准则,并非出于什 么“大男子主义”的思想。所以,芦笙这个与男人的性别特点相符合的乐器成为 男人的主要乐器,也成为苗族记史中男女分野的主要是男人传承的载体。 苗族服饰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奇葩,是苗族历史文 化的“化石”,是苗族妇女智慧的结晶。在黔西北水城、纳雍、赫章交界处的自 称“母阿书”和六冲河北岸的毕节、大方以及纳雍、织金等地的自称“坎哲”的 苗族妇女中,人们通常会看到,男子穿的传统盛装除了个别外都与女盛装一样, 当然男子不穿裙子。这很让人得出结论认为苗族男女服饰都是一样的结论。其实 不然。原来苗族服饰的穿着上也有极严的男女服饰分野,这个分野也正式记史的 性别分野。这个分野从一句俗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即“Dled zhit naox puat douf bangx,Ab yeuf zid nanx zhit hnangd chaot ndrangx”,其汉语意思是“狗不吃豆腐块,男不穿蜡染衣”。这句话好象有些贬义,有没有呢?没有。它其实是通过类比来 向我们说明性别记史的分野问题。狗牙尖,吃硬的吃不了软的。所以狗不吃。从而说明男人不穿蜡染衣,因为男人懂不了其中的意义。苗族服饰有集中制作工艺, 如刺绣、挑花、填花、蜡染等,男人可以穿其他形式的衣服,但不能穿蜡染衣服。 为什么呢?我们试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原来苗族把蜡染制成的花衣叫做“chaot ndrangx”,“ndrangx”在苗语中有写、画的意思,“chaot ndrangx”直译为“写 衣”、“画衣”。这是苗族妇女用蜡笔在布上制作的“蜡去而花现”的衣服,历 史悠久。其实这个“写衣”、“画衣”可以意译为“书衣”、“史衣”等。从而 证实苗族服饰确实是“穿在身上的史书”。也说明了苗族记史形式性别分野中女 性张扬自己的时候。 由上看来,苗族记述和传承历史的方式是有男女性别的分野的,至于为什么 会产生这种分野,将随着对苗族史的研究而逐渐昭然。 (作者的通信地址:贵州省赫章县民委 邮政编码:553200)
本文档为【苗族记史形式的性别分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17
浏览量: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