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举报
开通vip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该学派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较大,它是反对以病态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环境决定论的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需要,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心理学第三思潮。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含义: 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实现的人,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去改进。 自我实...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该学派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较大,它是反对以病态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环境决定论的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需要,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人的自我和自我意识,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心理学第三思潮。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含义: 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实现的人,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去改进。 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的核心概念。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看做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所有行为的根本动力。而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和程度。 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如果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安全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爱和归属需要 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理论评价 积极方面 1.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消极方面 1.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 2.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3.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 4.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5.需要满足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和程度是模糊的。二、罗杰斯的自我形成理论 1.现象域、经验域 是个人内部的主观意识状态、体验。每个人都存在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体验世界中。知觉域对个体来说就是“现实”,每个人都有对“现实”的独特主观认识。 2.人性观 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某些“恶”的特性则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一、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以罗杰斯1942年出版《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为标志。这本书的副题为“临床实践中的最新概念”,正如这个副题表明的,罗杰斯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大的、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分析疗法很不相同的治疗理念。其中一个关键思想是:只有当事人才能够充分、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就要依靠当事人来指导治疗过程。针对心理分析由治疗者主导一切的倾向,此时期罗杰斯的体系称为“非指导性治疗”。 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出版(1951年)为标志。自此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罗杰斯的体系一直叫“当事人为中心疗法”。在这本书中,罗杰斯系统地阐述了这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其中,关于人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与机体经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得到更深入、更清楚的探讨和分析。在实践方面,也从重视反映来访者所说的事实内容转为同时重视反映隐蔽的情感,从而真正深刻、准确地“进入”来访者的“现象世界”。 第三阶段称为“经验阶段”。1957年,罗杰斯从芝加哥大学来到威斯康辛大学,任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由于这一转变,罗杰斯的当事人从主要是正常人变成了主要是精神病人。此时,罗杰斯开始有意识地探索治疗中究竟需要什么条件才能使来访者发生改变,并力图使自己的理论受到严格的经验检验。这一努力导致他对咨询者和来访者之间“伙伴关系”的强调,重视咨询者的态度对来访者的影响,重视双方的情感、体验的交流。 第四阶段,也就是现在称为“以人为中心治疗”的阶段,约始于70年代初。这一名称的改变恰如其分地反映了罗杰斯兴趣重点的转移:罗杰斯强烈地希望把他的体系扩展到传统的心理治疗领域以外,使当代大多数人过上一种人本主义的、存在主义的个人生活,即超出个人的社会角色的、充分发挥其机能的、整合程度高的生活。在这种帮助活动中,“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强调一种“人—人”关系,而不是“帮助者—被帮助者”的关系。 二、以人为中心治疗的特点 (一)基本理念的人本主义色彩 具体到罗杰斯及其患者中心疗法,其人本主义精神主要可归纳为这样几点:相信人本质上是好的,有“善根”;相信人有向好的、强的、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强大潜力;相信人能够自我依赖,自主自立;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价值和尊严,咨询和心理治疗应该为恢复和提高人的价值、尊严作贡献等。(二)重视当事人的主观经验世界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主观经验世界(称作现象场)是他的真正的现实。他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为什么痛苦悲伤,这一切都只有进入他的现象世界才能理解。所以,患者中心疗法反对用一些外在的指标、标准来衡量、评估当事人。其理由除了认为这种诊断或评估容易使咨询者见“病”不见人,容易产生一种自大、自负的咨询态度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认为这种“从看台上观察当事人”的做法根本无法了解当事人独一无二的主观现象世界。(三)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 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当事人有能力自己发现价值,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潜在的个人资源来获得价值,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这种疗法反对咨询者耳提面命式的教导,摒弃由咨询者告诉当事人什么好,什么不好。同理,患者中心疗法也不主张采用奖励、惩罚等行为控制手段来“治疗”当事人。总之,它反对一切对来访者施加“影响”的做法。 (四)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 由于咨询者总是不如来访者更了解他自己,所以,会谈的主题和方向应交给来访者 掌握,由来访者选择。咨询者信任来访者有能力主导治疗进程,并且相信,没有咨询者的指导性的干预,来访者能够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五)咨询者做来访者的“朋友”和“伙伴” 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者看来,咨询者在会谈中能做的最好工作是创造一种气氛,一种能够让来访者(也包括咨询者自己)不感到有威胁和限制,能够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条件是建立、发展和维系双方之间的情感联系。因此,咨访双方应该做脱去了角色面具的朋友,像一对结伴到个人内心世界进行“探险”的伙伴。三、基本理论特点 (一)形成倾向 罗杰斯相信所有物质,无论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有一种共有的,从简单形式到较复杂形式的演化倾向。如复杂的星系形成;有机体由单细胞向多细胞的发展;人类意识从原始的无意识向高度组织的意识知觉组织的发展,都是如此。(二)实现倾向现实倾向于形成倾向有联系,实现倾向是存在于所有人类个体身上的趋向完善或完满的潜能。与物质世界的形成倾向类似,每个人在自己的内部都有一种解决问题或改变他们的自我概念而且越来越成为自我指导的创造力。心理成长和心理成熟的根源来自个体内部而不是自外力量。每个人都视自身的经验为真实而且比别的任何人更了解这种真实。他们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控制、规劝或操纵,不需要别人催促他们趋向于实现。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表现为不同的行为,但所有的行为都与这一实现倾向有关。有机体作为一个整体趋向这种实现。所以实现关系到整个人包括生理、躯体层面,而不仅仅涉及他的情绪、理智、意识和潜意识。 如果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实现倾向,那么,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实现倾向?答案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激发人的实现倾向。即一个必须生活在其同伴是个真诚相待、无条件接受、和设身处地地关心别人的人际关系中,他才能实现自己的潜能。罗认为只有在这三个条件构成的人际环境中,人才能完成自我实现倾向。只要有这三个条件人的心理成长就会恒定发生。这三个条件虽然不是人心理成长的内部原因,但却是成长的必要的充足条件。 (三)罗认为当婴儿的经验变得个人化或分化出“我”的概念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出一个模糊的自我概念,他开始学习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他开始用实现倾向作为标准来评价自己的经验是积极的这还是消极的。即机体的实现倾向告诉他,哪些经验使他生存、成长、哪些使他受害。 一旦自我结构建立起来,就会演变出一种自我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实现倾向指的是有机体关于个体的经验,而自我实现则是指实现被知觉到的自我倾向。当有机体和自我和谐一致时,这两种倾向就是相同的;但是当一个人的实际情况与自我概念不协调时,这种实现倾向便有差异,结果便引起心理上的冲突和紧张。自我有两个子系统: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自我包括个体在觉知状态下知觉到的关于他的存在和他的经验的所有方面。而自我概念是被觉知的自我。如自我可以被表述为:“我是一个>>>>>>>>样的人”(好的,坏的人)。自我概念与真实的自我或机体的自我(指称整个有机体)不相同。因为自我概念可能只包括生活历史上因某些结合到自我概念中的东西。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改变它和学习新的重要的自我概念就变得比较困难。那些与自我概念不协调的经验常常会被否认或歪曲(如尽管他有过成功的交往并感到愉快,他仍认为自己是一个不会与人交流的人,从而继续对交往感到焦虑)。但在得到别人认可的环境气氛中自我概念的改变比较容易发生。因为这种气氛可以减轻一个人的焦虑和威胁感,使他重新获得原告被排斥的经验。 不良自我概念暗中破坏着人体当前或者试图去做任何事情。有一种无价值感和命中注定会被拒绝和失望的感觉。一旦这样的自我概念被内化,那么个体就会强化它,因为人在很大程度上行为表现了我们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真实感受。就本质而言,我们的所作所为常常反映了我们如何评价自己;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愚蠢的、没有价值的,那么我们的行为方式就更有可能去证明这种评价的正确性。这样,赢得尊严和认可的机会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渺茫。应用 以人为中心疗法不仅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思想。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可增强其他心理治疗的疗法,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在临床实践中,以人为中心疗法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和其他消除自身心理障碍动机的人,精神病患者不适用。在国内还适用于针对正常人群的心理咨询。案例:不良自我概念的形成 来访者:我不记得父母曾经为任何事情称赞过我。他们总是挑剔不满,我的母亲总是不满意我的不讲卫生和对任何事都不动脑子。我的父亲总说我笨。当我在中学考试中得了六个时,他说我通常在错误的学科中干得不错。 咨询师:似乎无论你多么努力,多么成功,在他们眼中你总是一无是处。 来访者:我的朋友们也这样对待我。他们总是取笑我的样子,说我是一个长满粉刺的书呆子,我只想躲在角落里不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咨询师:你觉得自己很糟糕,甚至想变成隐形的。 来访者:不仅仅是过去,现在也一样,我的丈夫从来不认可我做的任何事,而且现在我的女儿说她把朋友带回家会感到丢脸,因为我让他们不高兴,所有人都认为我一无是处。如果我消失的话,也许会更好。(五)理想自我 自我的第二个子系统是理想自我。即个体最愿意具有的对自己的看法。它包含一个人渴望具有的哪些品质,这些品质常常是积极的。自我理想如果与觉知到的自我之间存在差距,就表明是一个不黑市和不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在他们看到的自己实际与他们理想上认为自己应是什么样的人之间察觉不到有多大差异。(六)知觉 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只有在一个人觉知到“人格的我”和“宾格的我”这类经验时才能存在。因素,没有知觉就没有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觉知就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符号表现。符号化作用有三个水平。 第一种情况是某些事物在觉知阈以下被经验到,它可以说是被忽视或否认。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经验被正确地意识到并被随意地纳入自我结构中,这类经验与现有自我概念一致。而且不能构成对自我概念的威胁。 第三种情况是以一种歪曲的形式知觉我们的经验,当我们的经验与我们对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便使这些经验改头换面,以便能够将它纳入我们现有的自我概念中。(七)需要 凡是被认为是维持或提高有机体的实现倾向的经验就会受到积极的评价;那些不被认为是维持或提高这种实现倾向的经验,就会受到消极的评价。因此有机体基本需要就是维持和提高。 1、维持 维持有机体的需要采取许多形式,它促使我们满足食物、空气水等基本需要。但是维持的需要又保守性。这表现在我们想保护当前舒服的自我概念的愿望上。 2、提高 尽管我们有一种保持现状的强烈愿望,但我们还是愿意学习和改变的。这种增进、发展、和得到成长的需要叫做提高。(八)受尊重的外加条件和外部评论 我们中大多数人所受到的尊重是有外加条件而不是无条件的。我们总是觉得只有满足了别人的期望和赞赏时,我们才会受到喜爱和认可。这一受尊重的外加条件是各种经验是否能得到自我结构接受的标准。我们渐渐将自己所看到的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同化到我们自我结构中,在这个基础上评价我们的经验。当这些社会习得有受尊重的外加条件与有机体的需要(实现倾向)有差异时,就存在不协调。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经验时,如果这一经验得到父母的赞许,而且他觉知到这一点,他就会认为这种经验是有价值的。 如果父母不被赞许,儿童就开始相信那些别人同他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想法。它往往忽视自己的基本感觉和内脏性知觉。从而逐渐地与他的真正自我或机体的自我生疏起来。可见,内部冲突和不协调的产生,是因为直接经验中形成的价值观与从别人吸取多少被歪曲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外来的评价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会促进心理健康。(九)心理顺应不良 当有机体经验不被看成是自我的经验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自我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就是心理顺应不良的根源。于是这个人自我分裂而不是作用为一个整体来行动。导致矛盾的或不连贯的行为。(十)焦虑和威胁 当人隐约的觉知到经验和自我的差异时,就会有一种焦虑感。这是个体自己内部参照系理解的。而不是从外部来看的。焦虑是指我所知觉到的情感体验,威胁是指我对经验本身未定性质的知觉。(十一)防御性 为了防止这种不一致性的出现,人们往往采用一种防御的方式作出反应。防御性是通过否认或歪曲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以保护自我概念,以对付焦虑和威胁。 歪曲和否认是两种主要的防御方式。歪曲是对经验的解释一边是经验与自我概念的某些方面相适应。否认是指一种经验不在意识中被觉得到或者至少有部分经验不能达到符号化水平。 瓦解是指当一个人的防御方式组织不当时,就会产生瓦解的或者神经症的行为。
本文档为【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7.51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真诚文档交流
本人从事临床麻醉五年有余,工作兢兢业业,拥有丰富的临床麻醉经验及临床医学资料,并取得了助理医师资格。
格式:ppt
大小:28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0-02-18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