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_王汉

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_王汉

举报
开通vip

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_王汉61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王汉一、彰墅庙及其壁画概述一)彰墅庙彰墅庙现属扬州市江都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已有相关专家调查过它的情况,其文字简介有:位于丁伙镇彰墅村中心组。始建于明代后期。清道光十五年1835)扩建。现仅存前后三进建筑,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第一进硬山式三开间,门前一对五幅纹鼓形门枕石。门上嵌“彰墅庙”石额。第二进为始建时的殿宇,歇山顶三开间。面阔7.63米,进深8.6米,柱下用两层木质。东、西墙面有“十殿阎王图”壁画,面积20多平方米,画面...

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_王汉
61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王汉一、彰墅庙及其壁画概述一)彰墅庙彰墅庙现属扬州市江都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已有相关专家调查过它的情况,其文字简介有:位于丁伙镇彰墅村中心组。始建于明代后期。清道光十五年1835)扩建。现仅存前后三进建筑,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第一进硬山式三开间,门前一对五幅纹鼓形门枕石。门上嵌“彰墅庙”石额。第二进为始建时的殿宇,歇山顶三开间。面阔7.63米,进深8.6米,柱下用两层木质。东、西墙面有“十殿阎王图”壁画,面积20多平方米,画面破损严重,但非常珍贵。后进硬山式,五开间,面阔13.4米,进深九檩8.9米。1由上可知彰墅庙始建于明代后期,这个年代的判断依据应该是第二进的殿宇,“柱下用两层木质”是重要证据。但简介中未给出更详细的说1 《关于公布江都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及附件,发布机构:江都市政府,索引号:KS001C07002005010,文件编号:江政发〔2005〕40号,网址:http:www.jiangdu.go.cnzwgkxxgkinfo.asp?syh=KS001C0700200501062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明信息。2014年《扬州晚报》的报道提供更多信息:如何断定其为明代古寺庙?对此,潘先生解释道,“这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建筑,主要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一、明代建筑屋脊厚重、高大,屋面坡度较陡;二、从屋顶的一个龙吻来看为典型明代形制;三、中殿角梁端部造型为典型扬州地区建筑做法,在梁端部有剥腮装饰,这种装饰法在清代就已经消失不见了;四、三开间歇山顶中殿中的每一根立柱下都有柱櫍zhì)。柱櫍就是柱身与底座的过渡部分,安装‘櫍’的原因主要为了保护柱脚。但这种柱櫍在清代就没有了。1在此潘先生给出了四条理由,最后一条提到柱下之櫍,看来,上文中的“木质”乃“櫍”字之误。但是明代“后期”之说尚未见详细论证。关于清代道光年间扩建的说法有保留至今的石匾额为证。此匾现置于第一进建筑门上,中书“彰墅庙”三个行书大字,左首竖写“道光乙未岁月日谷旦”,右侧落款“十方公建”。道光乙未即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扩建”一词应该是根据现存建筑推断的。图1彰墅庙外观图2彰墅庙中殿外观1 吴娟:《江都丁伙发现一座彩绘古庙扬泰地区唯一有壁画的明代寺庙?》,载《扬州晚报》,2014年10月21日A10版。63二)壁画及其所在殿十殿阎王图壁画在第二进建筑中,此建筑目前不详其名,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均称此建筑为“中殿”,图2为该建筑南面外观,图3为建筑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中殿建筑为三开间七檩,前后六柱。目前南门在J处,而北面则开两个门,分别在G处和H处参见图3),M处为一尊坐像,前面L处为贡桌,东侧为一尊立像。据目前住在庙中的刘秀萍老人及在此修行的师傅讲,主尊为东岳大帝,左侧站立者为王灵官,均为原庙中所有之物,G、H处的门是后来改建的,原门在中间I处。按其所述,则此殿原来供奉的应该是东岳大帝,这是明清以来民间普遍信仰的神祇图4)。从现存屋面来看,与一般建筑屋面有较大差异,歇山顶前后又伸出一段屋面。据此,怀疑此殿应该分两次构筑,第一次所构之建筑亦三开间,但进深仅为四柱五檩,即进深相当于A、B、C墙的宽度,或者说A、B、C墙即其山墙,当时南北各少一柱。在某年的第二次修筑中很可能就在1835年),才在南北各再架一柱,同时将屋面向前后延伸,成目前所见之状况。如果此推测不误的话,则当初的主尊神像在图4彰墅庙内部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图3彰墅庙中殿平面图64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示意图K的位置。支持中殿建筑檐口扩展观点的证据还有:1.柱式不一样,现在檐柱为一圆形柱左右各加一个小方柱形成一个大柱子,估计后添的圆柱直径有点小,故再加料以增加其支撑力,其它柱子均为圆柱;2.墙内砖头的大小、颜色、砌法与A至F都不相同。本文要讨论的十殿阎王图像绘制在东、西两壁上,即图中A、B、C、D、E、F六处。东壁的壁画已完全被揭开,有相当程度的损坏,许多地方的图像已模糊不清。而西壁的壁画则大部分被封存于白色石灰涂料之下,只有下面露出一些图像。F处为新近刷上去的黄色涂料,不知下层的壁画还在否?十王被按奇偶数分配在东西壁上。东壁为一、三、五、七、九殿王——这是可见的,据此可以推测西壁为二、四、六、八、十殿王——图5壁画中段三、五、七殿冥王图6中殿东壁壁画线描图65这些都还未被揭示。在东壁,A处安排为一殿秦广王;B处安排了三个王,即三殿宋帝王、五殿阎罗王和七殿泰山王;C处安排的是九殿都市王。与之相对应,我们可推知,D处为二殿初江或楚江王,E处为四殿五官王、六殿卞城或变成王和八殿平等王,最后F处为十殿转轮王。二、相关研究本文就十王排列顺序、血湖池、阎罗王与冕旒冠业镜、屏风帽子形制问题等展开讨论。最后根据这些研究来判断壁画的年代和价值。当然围绕十王图像可研究者很多,本文所研究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一)十王排列顺序在讨论前先简要介绍十王信仰。据萧登福先生的研究,十王观念应在初唐时即已出现1。目前所存最早的有关十王信仰的经文是敦煌写经,如《佛说阎罗王受记经》等。据杜斗城先生研究,它们应抄录于五代宋初2。十王经主要宣扬:地狱中有十王对亡人进行审判,据其生前善恶行为,决定其所受的刑罚及转世的安排。从十王排列顺序可见其所据的版本体系。通过各种不同版本的十王,我们可以探究其背后所涉及的功能和仪轨。1.十王名称的顺序据姜守诚的研究:“有关冥府十殿之排序,除《玉历至宝钞》《玉历钞传阎王经》外,其他诸本均为:一殿秦广王,二殿初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仵)官王、五殿阎罗王阎罗天子)、六殿变卞)成王、七殿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转轮王。而《玉历至宝钞》《玉历钞传阎王经》为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余下八个冥殿阎君则同他本。这种分歧在清代盛行的民间宝卷中尤为明显。如清抄本”3目前,在彰墅庙中殿东壁上,第九殿是都市王,则此殿十王排序不属于《玉历至宝钞》这一体系,而与年代更早的敦煌写卷《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1 萧登福:《道佛十王地狱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40241页。2 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3 姜守诚:《十王信仰:唐宋地狱说之成型》,《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第8187页。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66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缘十王经》等为同一体系。2.十王在殿中布置的方位顺序在上一节中我们叙述了十王在东壁从北往南分别为一三五七九王,我们推断西壁应为二四六八十王。这样的排列方式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卷首图像编号为P.2003、P.2870)、巴黎吉梅美术馆藏《地藏十王图》1、四川大足石刻宝顶山地狱变相2、蒲县东岳庙等都不相同,或许与麦积山石窟第二窟明代壁画中的排列顺序有相似之处。彰墅庙十王与东岳大帝配合在一起,而非原先的地藏,同时他们在图像中的排列顺序也发生变化,其背后自应有其观念的变迁,有待进一步研究。二)血湖池彰墅庙壁画五殿阎罗王前绘一水池,池上缘外有几个字,有双线框三面围绕,最右边观者之右)为血字,其左一字为三点水旁,左侧字漶漫不清,似乎有一个或两个字,模糊间似有三点水旁。作者以为是“血湖池”三字。血湖池与血盆池同,大约道教多用血湖一词,而佛教多用血盆3。血湖池中,正有两个女人泡于水中,其中升起一个莲花座,上面一个女人,莲花座女人周边围绕有六个人,有五人的动态及眼神指向莲花座女人,甚至距离更远的官吏们似乎都在注视着她,她成为阎罗王审判图的中心。明代汤显祖《南柯记》第二十三出的描绘正可解释血湖池场景。说目连尊者救母,于旷野之中见一座血盆池地狱,有多少女人散发披枷,饮其池中污血。其原因是妇人生产时血污了溪河,煎茶供厌污了良善,因此果报后来。由上我们可间接知道壁画所据典籍为《血盆经》,然而通过“血湖”的名称,我们还可推知其所受道教之影响。三)阎罗王与冕旒冠、业镜据敦煌《佛说十王经》P.2003中的十王图、P.4523和P.2870卷首图,1 雷德侯著,张总等译:《万物》,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37页。2 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图版一、二十。3 参见〔韩〕宋尧厚著,刘晨翻译,刘平校:《论〈血盆经〉在中国的发展》,《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3期,第3843页。67我们似乎可以轻松地将阎罗王与其他诸王区别开来,理由是阎罗王冠冕旒。我们大约可以在敦煌经卷中找到这样的规律,然后再去判断敦煌经卷中没有题榜的十王形象。利用冕旒冠来判断阎罗王还可以应用在一些寺观壁画和水陆画中。如在山西玉县宝宁寺水陆画1、河北石家庄毗卢寺水陆壁画2和怀安县昭化寺水陆壁画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十王中有一人头戴冕旒,应该就是阎罗王。在彰墅庙中殿东壁壁画中,也只有五殿阎罗王头戴冕旒冠。同时阎罗王是整个东壁壁画的中心,正面面对观者毗卢壁画中的安排与之类似)。彰墅庙壁画的出现,是我们找到的另一证据,支持我们在五代宋初敦煌遗留经卷中得出的结论——阎罗王冠冕旒,不同于其他王。然而这样的规律却并没有传承至南宋陆信忠、金处士等十王图的图像1 山西省博物馆编:《宝宁寺明代水陆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图138。2 康殿峰主编:《毗卢寺壁画》,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213页。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图7血湖池68扬州文化研究论丛体系中这一体系大体属佛画,十王各自独立成幅)。这些绘画自有其传统程式,有自己的冠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图像系统。可是,在敦煌经卷中阎罗王前的业镜如编号P.2003、P.2870及S.3961的经卷中,第五阎罗王前均有一业镜),却成为南宋陆信忠画坊十王图中阎罗王前的必备道具,并成为指认类似风格绘画中无题榜的阎罗王的标记。业镜与阎罗王在图像上的联系似乎在明代以后便不再紧密。白云观有一套被定为明代的《十殿阎王》,其中两次出现了业镜,一次在秦广王殿中,另一次在阎王殿中1。《玉历至宝钞》应该有比较古老的渊源,现传本有二,但都印刷于清末。2两个本子的图像虽然各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阎罗王已与望乡台联系在一起,而业镜被安排至秦广王图像中。白云观藏民国时期十殿图,业镜被放置于一殿秦广王的下方,而阎罗王前则配备有望乡台3。佛山博物馆藏民国十王图,其中1654号阎罗王殿前仍有一业镜。4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在明清至民国时期,业镜的位置与阎罗王关系不再密切,然而也并非完全随意,一般在秦广王前或在阎罗王前。再看彰墅庙中殿东壁的十王图,业镜居然出现在三殿宋帝王的下方,既不是《玉历至宝钞》所安放的一殿秦广王,也非南宋陆信忠《十王图》中所放置的五殿阎罗王。这是一个全新组合安排,当引起重视。四)屏风与鞑帽1.屏风在彰墅庙的十王图壁画中,我们无法见到王所坐的椅子,只能看到王身后的屏风。它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间部分大而高,左右各有一个狭长的部分,但比中间部分矮。然而这样的屏风却并非常见。传为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表现了两种古代屏风的样式,一是单独一面的屏风,另一种是由三面组成的可折叠的屏风。明代末期版画中画1 《水陆神全——北京白云观藏历代道教水陆画》,杭州:西泠印社2011年版以下版本同),第392页。由于出版物图片不是太清楚,待继续查考。2 相关讨论见段玉明:《〈玉历至宝钞〉:究系谁家之善书》,《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3138页。3 《水陆神全——北京白云观藏历代道教水陆画》,第388390页。4 郭燕冰:《“十王”图像流变述略》,《中国美术研究》2013年第1期,第53页。69有众多的官府场景,其中屏风式样多与《重屏会棋图》相同,还有一种由五面组成的屏风。彰墅庙壁画中的屏风由三面组成,但中间高两边低,与这些屏风均不同。本文以为彰墅庙壁画中十王身后的屏风形象应该来自明代宫廷,这种风格屏风在宫廷中流行时间大致在明弘治1488—1505)、嘉靖1522—1566)和隆庆1567—1572)期间台北“故宫”藏有这三朝皇帝的坐像)。特别是隆庆皇帝画像,其身后屏风形制与弘治、嘉靖相同,但屏风上缘的龙形装饰没有了,外形更加简捷,与彰墅庙的最为接近。在如此庄重的图画上,皇帝座椅背后画屏风,一方面透露出皇帝生前生活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当时宫廷内的审美倾向。这个版本的十王图的创作者很可能模拟现实中皇帝或王的生活物品来展现冥府世界。图8《明穆宗坐像轴》1图9彰墅庙七殿秦山王壁画线描图2.毡笠或鞑帽彰墅庙中殿东壁十王图中有部分侍从,头戴的帽子近似《三才图会》中的毡笠。明宣宗和明宪宗形像在很多绘画中出现,经常戴这样的帽子。按《三才图会》中的说法:“此胡服也,胡人谓之白题。”1 《明穆宗坐像轴》,绢本,设色,192cm×144cm,藏台北“故宫”。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70扬州文化研究论丛又《三才图会》中称鞑帽曰:“皮为之,以兽尾缘檐,或注于顶,亦胡服也。”如果图中帽顶之兽尾自然垂下,不似图中能够见兽尾全貌,则其形状与旁边的毡笠相差无几。彰墅庙中某些毡笠后加几笔毛状物,大概即模拟鞑帽顶垂下的兽尾毛。若按此推测,则叫鞑帽亦无不可。本文更倾向于称侍从的帽子为鞑帽。图10彰墅庙壁画中戴毡笠或鞑帽的人图11《三才图会》中的毡笠和鞑帽1图12《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21 王圻、王思义编:《三才图会·衣服图会》,卷一,廿六页,万历刊本。2 佚名:《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绢本,设色,36.6cm×630.6cm,藏国家博物馆。71三、壁画的年代及价值一)壁画的年代长江下游地区气候潮湿,壁画不易保存,所以很多人认为该壁画的年代不会上溯至明代。他们所推测的是壁画绘制的时间。然而我们所推测的是壁画底本的创作时间。它大体属于明代,或准确一些说是明朝后期。理由如下:1.壁画所在建筑的始建年代。当地相关建筑专家对此已有较多论述,详见上文引述。2.画中文官乌纱帽,这一点应该为众多人所熟知,本文未曾涉及。3.从部分人物所戴毡笠或鞑帽可知这是受明代风尚影响的作品。4.从屏风形制来看,此壁画应该受到弘治、嘉靖、隆庆三朝审美风尚的影响,受隆庆朝影响更大。换句话说,壁画的底本可能创作于隆庆年间。二)壁画的价值1.从绘画技法上来讲,彰墅庙中殿的壁画比不上北方山西、河北等地的壁画,但自有其灵动之处——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布置得体,造型准确,动作丰富且不死板,线条流畅。2.艺术史学价值。彰墅庙壁画是十王图像系统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与敦煌经卷图像、南宋陆信忠《十王图》、白云观藏十王图、《玉历至宝钞》中的十王图以及大足石刻和麦积山石窟等地十王造像均有联系和差别。彰墅庙壁画自有其底本,能反映明代后期和清代江浙地区所流行的十王图的一些面貌。例如十王的排序问题、阎罗王和秦广王的图像志问题。彰墅庙壁画所留存的血湖池信仰图像非常少见,有重要价值。3.宗教学价值。如前所述,彰墅庙壁画的文本来源最起码有两部佛经。而且,我们还能从壁画中考察出其时道释两家的合流。4.历史学、社会学价值。彰墅庙是一个乡野小庙,然而正因为其小而显出另一番风貌。通过彰墅庙我们可以看到十王信仰及血湖池信仰在明清两代深入民间的方式和程度。同时,通过它我们也可以看到民间图像与宫廷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72扬州文化研究论丛风尚的关系。彰墅庙所在的地区距明代的南京一百多公里。在江都地区,地名叫某墅者共七处,彰墅庙只是其中之一。本文作者家乡在戚墅,亦有庙,惜乎不存。彰墅庙壁画的发现有助于我们对其他庙中主尊像和壁画展开合理推想。农村中,这些小庙是影响下层民众知识和信仰的重要载体。鲁迅在《祝福》一文中详细描写了祥林嫂询问“我”有关死后世界的事——问有没有魂灵、地狱,死后一家人能否见面,描写了祥林嫂向土地庙捐门槛的事,还描写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所叙述的阎罗审判。通过这个小庙我们可以深刻理解鲁迅笔下的文学世界,理解其所反映的解放前底层劳动人民的困苦。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档为【江都彰墅庙十王图壁画的调查与初步研究_王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2089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5-04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