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举报
开通vip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国防大学 吴希来 教授 一、概述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沿革过程。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军队数量不多,没...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 国防大学 吴希来 教授 一、概述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经历了发生、发展的沿革过程。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我国先后建立了夏、商、西周3个奴隶制王朝。这是中国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到鼎盛的整个历史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军队数量不多,没有专职的指挥将领,除甲士有铜兵器外,许多徒,步,兵仍使用木、石兵器,作战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商代以后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由于对战争客观规律认识的局限,战争受迷信的影响极大,经常以占卜、观察星像等来决定战争行动,产生了以靠天命观为中心内容的战争指导思想。军队的治理以“礼”和“刑”为基础。“礼”主要适于上层的贵族和军官,讲究等级名份、上下有序,对下级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严酷的刑罚。这个阶段已产生了一些萌芽形态的兵书。商代甲骨文、商周的金文中就有大量关于军事活动的记载。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已失传,但这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2,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趋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古代军事大发展的时期。阶级矛盾的不断深化,使战争连绵不断,战争规模扩大,战争频繁而形式多样。许多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不断涌现,从战争论、治兵论、用兵论及研究战争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论等方面,全面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 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就是春秋末期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它是新兴地主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作,它标志着封建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其他影响较大的兵书还有《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著作。 3,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秦—五代时期, 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阶段。这期间主 要经历了秦、汉、晋、隋、唐等几个大的王朝。其中汉、唐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秦以后进人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舟师水军参战也更多了。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加强步、骑、水军的配合作战。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样大规模、多兵种大集团的配合作战。在这些战争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的运用,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争的发展使得战略战术的运用和指挥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战略思想也日臻成熟。诸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对》等,是传世的重要著作。《三略》是一部从政治与军事关系上论述战争攻取的兵书,它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李卫公问对》一书,联系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的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而且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更新的见解,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深化了先秦某些用兵原则的内涵。特别是它论从史出,以史例论兵的研究方法,开创了结合战例探讨兵法的新风,受到历代兵家的高度赞赏和效仿。 4,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化,宋—清前期, 公元960年到1840年,历经宋元明清,前期,四个朝代。这期间,中国封建社会已进人后期。火器逐渐普遍使用使战争进人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宋朝从建国之初,就面临着民族矛盾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的局面。因此,当政者为了维护统治,确立了兵书在社会的正统地位,武学开始纳人国家教育体系。北宋中叶开始重视武事,开办武学,设立武举,发展军事教育。统治者为了教习文臣武将熟悉军事,命曾公亮等编篡《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并颁布《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武举的设立,武学的兴办,武经的颁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繁荣了军事学术。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历经漫长的丰富和发展之后,走上体系化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兵书数量繁多,门类齐全,兵书概括性强,自成体系。成为我国古代兵书数量最多的一个时期。据《中国兵书总目》统计,宋元明清,不含近代,兵书总共有1815种,占我国古代兵书总数的3,4 以上。而且内容丰富,分门别类地概括了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形成逻辑性较强的比较完整的体系。 ,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1,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战争的起因。《吴子》兵法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日内乱,五曰因饥”。就是说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三是积恨深怨,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战争的性质。《吴子》》兵法指出,“一曰义兵。二日强兵,三曰刚兵,四日暴兵,五日逆兵”。即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恃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背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伐众而出征的军队叫逆兵。战争的作用。《司马法》中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尉缭子》则明确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战争与政治 《孙子兵法》指出,“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淮南子?兵略训》指出,“兵之胜败,本在于政。……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意思是说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这是正常的方法。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以战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现出来。 3,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质消耗为代价的,这一点我国古代军事家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又指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春秋时期的管仲也曾较深刻的论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因此,他明确指出,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弹,一战之费,累代之攻尽。 4,战争与主观指导 《孙子兵法》明确指出,“因利而制权……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因为“兵无常势”,指挥者必须不断根据敌情、我情的变化修正主观指导,采取克敌制胜的有效手段。《草庐经略》中则说得更明确,“夫敌情叵测,常胜之家必先翻敌之情也。其动其静,其强其弱,其治其乱,其严其懈,虚虚实实,进进退退,变态万状,烛照数计,或谋虑潜藏而直钩其隐状,或事机未发而预揣其必然。盖两军对垒,胜负攸悬,一或不审,所失匪细。必观其将帅察其才,因其形而用其权,凡军心之趋向,理势之安危,战守之机宜,事局之究竟,算无遗漏,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掌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指导作用,就能赢得胜利。 5,将帅修养 古代军事家特别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为此,从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将帅修养的标准。《孙子兵法》强调“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吴子》兵法中则提出,“总文武者,军之将也。”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日果,四日戒,五日约”。怎样考核将帅呢,《武经总要?选将》提出“九验”,“远使之以观其忠,近使之以观其恭,繁使之以观其能,卒然问焉以观其智,急与之以观其信,委之以货财以观其仁,告之以危以观其节,醉之以酒以观其态,杂之以处以观其色。” 6,治军 一是法规法令的建设与实施。《尉缭子》中设有《重刑令》、《伍制令》、《勒卒令》、《经卒令》和《兵令》等等,就是为了“明刑罚,正功赏”,“鼓之,前如雷霆,动如风雨,莫敢当其前,莫敢蹑其后”。使军队“方亦胜,圆亦胜,错邪亦胜,临险亦胜”。二是教练。《吴子》中指出,“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兵略丛言提纲,中指出,“不教则不明,不练则不习”。在训练方法上主张“教得其道”,“练心”、“练胆”、“练艺”。 7,战略战术 古代兵书中关于战争谋略与战术的论述,有许多是很有见地的。如,‘“上兵伐谋”,“以全争于天下”的全胜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论,“度势”、“料势”、“为势”的“胜可为”论,“先人有夺人之心”的“兵贵先”的先发制胜论,“后人发,先人至”的后发制胜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掌握战争主动权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正胜穷也”,“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的奇正相变论,“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的“以众击寡”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的“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四治论等等。 8,战争保障 物质储备和后方补给。《孙子?军争》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积委则亡”。《六韬?军略》则说,“三军用备,主将何忧”。因此,古代军事思想家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地形。《孙子?地形》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武经总要?九地》提出“夫顿兵之道有地利焉。我先据胜地,则敌不能以胜我,敌先居胜地,则我不能以制敌”。 用间。《孙子?用间》提出,“三军之事,莫亲于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 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又说,“无所不用间也”。《行军须知?用间》则说,“间谍之法,于兵家尤为切要也”。 此外还有阵法、行军、安营、警戒等方面的论述。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著作—《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兵书丛编,是官方校刊颁定的军事教科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元丰三年四月神宗下诏按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当时组织校定“七书”的是国子司业朱服。校定《武经七书》的目的是为了兴武备、建武学、选武举。被校定雕版刊行后,颁之武学,做为培养军事人材和武举试士的依据、并且设置武经博士,为武学教授《武经七书》,《武经七书》中的《孙子》兵法,已做专节介绍,这里简单介绍其它6部兵书。 1、《吴子》 吴起撰。吴起,战国时期卫国左氏,山东定陶,人。曾任鲁国将军,魏国西河郡守及楚国令尹。是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思想家、军事指挥家。在历史上与孙武齐名。从书的内容看,可能是吴起撰写后,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整理而成。全书约5000字,共分2卷6篇。主要内容有以下4点,“先和而造大事”与 “战胜易,守则难”的战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观,“料敌”,“应变”,“因形用权”的战略战术原则,“教戒为先”, “以治为胜”的建军思想。 2、《司马法》 司马穰苴撰。司马穰苴,其先人是救国公子完,与孙武乃是同族人。田穰苴,齐景公时人。经晏婴荐为将军,因功后任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至齐威王时,“齐威王命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日《司马穰苴兵法》。因此,《司马法》并非出自于于田穰苴手撰。现存的《司马法》共有3卷5篇、其主要内容有,“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的揭示战争本质的观点,“以战止战”的战争观,“天不虽负,落战必危”的战备观,“顺天、阜财、怿众、利地。右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的思想。 3、《尉缭子》 尉缭撰。尉缭是战国时梁惠王时人,生平事迹,史无记载。《尉缭子》共分5卷24篇。其主要内容有,“天官时日,不若人事”的朴素唯物论的思想,“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的战争观,“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军事从属于政治的观点,“杀之贵大,赏之贵小”的治军思想。 4、《六韬》 吕尚撰。但据经学者们考证,否认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多数认定是战国中后期成书的。《六韬》共分为6卷60篇。其主要内容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也。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的贵民轻君思想,“全胜不斗,大兵无创行”,“无甲兵而胜”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刑上极,赏下通”的治军思想,“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的爱兵思想,“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的思想等。 5、《三略》 黄石公撰。传说是黄石老人传授张良的兵书。但《汉书,艺文》未见著录,据学者们考证,《三略》成书时间可能在汉未至魏晋时期。全书共分上、中、下3卷,是我国最早侧重从战略上论兵的军事著作。其主要内容有,“庶民者,国之本”,“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的民为本的思想,“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的柔刚弱强兼用的思想,“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以身先人”的治军思想,“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的战争观。《三略》实质是作者为统治者治国治军提出的三方面谋略——上略、中略、下略。 6、《李卫公问对》 又称《唐李问对》,李靖撰。据有些学者考证认为应是唐代中晚期根据李靖《六军镜》》、《李靖手记》整理而成。《李卫公问对》共分上、中、下3卷,其主要内容有,“正兵变为奇,奇兵变为正”,“无不正,无不奇”,“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奇正皆得,国之辅也”的用兵思想,“教得其道,则士乐为用,教不得法,虽朝暮责,无益于事矣”的训练思想。《李卫公问对》的长处是以古代兵书立论,用古代战例论证,然后引出自己的结论,较深刻地阐述了孙武、曹操、诸葛亮等前辈军事思想家的论述,并有所创新与发展。 《武经七书》所收的7部书,都是我国古代兵书的精华。这7部书被尊之为武经,可以看出它们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自《武经七书》问世之后,已成我国历朝武学培养、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 二、《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史记为82卷,图9卷,现存仅为13篇,6076字,其他的如八阵图、战斗六甲法等已失传。十三篇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和《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主要强调战略速决和代谋取胜,另外包含对战争总体、实力计算和威慑力量的深刻认识。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和《九地》组成,侧重论述运动战术、地形与军队配置,攻防战术和胜败关系。具体包括奇正、虚实、勇怯、专分、强弱、治乱、进退、动静和死生等辩证关系。第三部分由《火攻,和《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下面从3个方面对《孙子兵法》作简要介绍,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字长卿,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惠民县,。孙武出生在一个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当时齐国是春秋时代的五霸之一,一度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活动的中心,豪杰荟萃,孔子、管仲、姜子牙等,。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为孙武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加之勤奋好学,青年时代的孙武就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后来,齐国发生了“四姓,田、鲍、奕、高,之乱”,孙武出奔吴国。他一边潜心研究兵法,观察吴国的政治动向,一边过着一半自耕农式的生活。公元前512年,经大臣伍子胥七次推荐,吴王阖闾会见了孙武并细读了孙武兵法的十三篇,聆听了孙武对战争和时局惊世骇俗的见解,观看了孙武演兵,亲身感受到他的才华横溢,即委任孙武为将。 孙武在近30年的戎马生涯中,为吴国的崛起和扩张立下了赫赫战功。如,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吴军对楚国实施千里奔袭,以3万精兵破楚20万大军,连续五战五捷,攻人楚国都郢城,把一个长期雄踞江汉、称霸中原的头等大国打得落花流水,公元前484年,艾陵战役,吴军重创齐军,使10万齐兵几乎全歼,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吴国威逼晋国,取代其霸主地位。这些都有孙武的重大战功。 对孙武晚年的考证不详,据《越绝书》的记载,江苏吴县东门外有孙武的坟墓。《吴县县志》也有“孙子祠”的记录。由此推断,孙武最终可能隐居民间,老死于山林之中。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的产物,是孙武革新进步的军事思想所结出的硕果。它被誉为古今中外现存古书中最有价值、最有影响的古代第一兵书。 1,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其研究与应用 我国历史上曾有两百多位注释家拟文著书,注解赞崇《孙子兵法》。三国时代著名军事家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明代的茅元仪高度赞扬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造孙子。”宋朝将《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成为习武必读的教科书。 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对《孙子兵法》评价极高,就中国历史来考究,2000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为中国的军事哲学。我们党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刘伯承和叶剑英等都十分重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和研究。1936年毛泽东在写给叶剑英的信中说,“前买回的书,大多不合用,我要的是战略和战役的书,特别要买一本《孙子兵法,,”。毛泽东称孙武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并在他的著作中系统引用《孙子兵法》的一些原理原则说明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孙子兵法》一书曾多次再版,有些原则还列人了我军的战斗条令之中,并且在军事科学院及其他军事院校建立专门机构,组织人员进行研究。同时人孙子兵法》一直作为军队院校中 高级干部的必修课。刘伯承元帅在担任军事学院第一任院长时,就亲自讲授过《孙子兵法》。 2,《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盛名 在唐朝初期,《孙子兵法》传人日本,18世纪下半叶传人欧美等国,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种《孙子》文字译本流传,并一致受到高度赞扬。 公元735年,日本学者吉备真贝,第一个把《孙子兵法》带回日本,并在其国内讲授。从那时开始,日本皇室贵族及各界人士都非常重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研究。在长达80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孙子兵法》一直作为日本朝廷的秘密图书,仅限在宫廷学者和武将间传播。他们把孙武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称《孙子兵法》为“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并说,“孔夫子者,儒圣也,孙夫子者,兵圣也。后世儒者不能外于孔夫子而他求,兵家不得背于孙夫子而别进矣。是以文武并立,而天地之道始全焉,可谓二圣人功,极大极盛矣。” 《孙子兵法》流传到欧洲晚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亚洲国家,起初只是由少数精通汉语的欧洲军官用口语进行传播。到18世纪后半叶,第一个用欧洲文字翻译《孙子兵法》的是曾在中国居住43年的法国神父阿米奥,中文名叫王若瑟,,他把《孙子十三篇》、《吴子六篇》等中国兵书翻译成法文,以《中国军事艺术》为书名于1772年出版。该书在欧洲非常畅销,流传很广,影响巨大。如,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拿破仑,在戎马住倥偬的作战间隙,手不释卷的披阅《孙子兵法》。德皇威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在没落的侨居中,不禁兴叹,“早二十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痛苦了。”著名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也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 在美国,《孙子兵法》中的有些原则,如“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被列人《美军作战纲要》之中,以指导美军的作战训练。美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指出,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兵法》这本书了。这是说《孙子兵法》“深邃的军事思想是不朽的,”对于核时代战争是很有帮助的。美国战略研究中心斯坦福研究所主任、美国第一流战略家福斯特首先提出,并和日本东京都产业大学教授三好修合作研究运用《孙子兵法》,三好修称之为“孙子的核战略。”这种新核战略不仅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战略政策,而且在全世界也将产生深刻影响。 3,《孙子兵法》在许多社会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哲学界,《孙子兵法》被公认为是一部有价值的著作,因为它全书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色彩。正如日本军事理论家小山内宏所称,“是一部有深刻涵意的战争哲学。” 在文学上,它也有很高的水平。它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准 确、简练,修辞方式丰富多彩,文意精辟,是一部难得的优秀文学作品。 近年来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与应用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它极大地吸引着一些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甚至连企业家、商人等也争相拜读。《孙子兵法》俨然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科宝库。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商人和管理学家则把《孙子兵法》》定为企业管理和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对如何在经营管理中进行“庙算”、“料敌”、“任将”、“出奇”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并指出,采用中国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理,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在用人方面的论述,对今天的企业管理有很大的价值,甚至说,“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外。” 本世纪中期,日本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兵法经营学校,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1996年初,我国第一所兵法经营管理学校在京创立。名誉校长、著名外交家、古代兵法研究权威符浩指出,我国市场经济靠冒险成功的“英雄时代”已经过去,跨入了以高技术、高智慧为手段的“儒商”时期。作为人类智慧高度结晶的兵法,也是逐鹿商海的锦囊。 总之,《孙子兵法》是古今中外军事学术史上一部出类拔萃的兵书,是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并且现在仍享有巨大声誉和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军事理论名著。因此,无论从继承、发扬我国民族历史遗产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研究现代军事思想的角度,《孙子兵法》都是值得认真钻研和必修的军事教科书。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第一种讲课内容,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思想。《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 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毛泽东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这条规律,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实事求是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从战争理论上讲,是分析判断情况的根本规律,从指导战争的意义上讲,是先求可胜的条件,再求必胜之机的重要抉择。 3,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用兵思想 谋略,是指用兵的计谋。《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核心是谋略制胜。它认为军事斗争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是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综合斗争,也是双方军事指导艺术的较量,即斗智。孙武谋略制胜思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庙算”制胜。“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战前,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可能胜敌,计算不周,胜利条件少,不能胜敌,而何况于根本不计算,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从这些方面来考察,谁胜谁负就可以看出来。 庙算制胜,主要是指战前要从战争全局上,对战争诸因素进行分析对比,决定打不打,怎么打,用什么部队打,在什么时间、地点打,打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战争准备和后方保障,做到有预见、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保障,心中有数,打则必胜。也就是说先求“运筹于帷幄之中”,然后 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2,诡道制胜。“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行为,要依靠诡诈多变取胜。军事上的诡道是指异于常规的一些做法。“兵不厌诈”,古今常理。在战争的舞台上,如果对敌人讲“君子”之道,就必然被敌所制,如果能较好地运用诡道,造成敌人的过失,创造战机,那就会陷敌于被动。这种战例,举不胜举,如,马陵道之战,诸葛亮的“空城计”,日本偷袭珍珠港,诺曼底登陆等等。孙武将诡道归纳为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快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忌,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3,“不战而屈人之兵”。“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战争中,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所以,孙武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是以谋制胜,使敌人屈服。其次是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同盟,迫使敌人陷入孤立,最后不得不屈服。例如,战国时,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逐步灭了六国,就是以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进攻而取得胜利的。再次是伐兵,即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硬碰硬的攻坚战。孙武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就不至于疲惫受挫,而又能获得全胜的利益。这就是以计谋攻敌的原则和孙武全胜的思想。 当然,“全胜”的思想,不战而胜,是要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就不可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如,1949年平津战役时,之所以能取得博作义起义、和平解放北平的胜利,其前提条件是由于我军西克张家口、东陷天津、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使北平之敌处于一无逃路、二无外援,战则必败的境地,加上我党的政策的感召等。 总之,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并为世界所公认。《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高锐将军称,“这是军事思想史上的一个独创”,是“最完美的战略”。 孙武还总结了若干作战用兵原则。如,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示形、动敌的原则,避实而击虚的原则,我专而敌分的原则,因敌而制胜的原则等。 4,“文武兼施,恩威并用”的治军思想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将帅还没有取得士卒的爱戴和拥护就去惩罚他们,他们就不会心服,心不服就很难使用他们去作战。将帅已经取得了士卒的爱戴和拥护,而纪律不能严格执行,也不能使用他们去作战。因此,一方面要用体贴和爱护使他们心悦诚服,另一方面要用严格的纪律使他们行动整齐。这样才能战必胜。平素命令之所以能贯彻执行,都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信赖的缘故。 5,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时空跨度,经久而不衰,与它反映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是分不开的。 兵法中反映的唯物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战争的认识,冲破了“鬼神论”和“天命论”,二是把客观因素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三是注意到时间和空间在军事上的作用。 原始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在能够正确认识战争中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概念要领有85对,使用260次之多。如敌我、攻守、胜负、迂直、强弱、勇怯、奇正、虚实、分合、久速等。并充分论述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由于它诞生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难免存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其主要表现,战争观方面未能区分战争的性质,治军方面的愚兵政策,军队补给方面的抢掠政策以及作战原则方面存有某些片面性等。虽然,我们在学习和运用《孙子兵法》中应注意剔析这些缺点,但在认识这部伟大著作时,决不能求全责备。因为《孙子兵法》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思想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和杰出的代表,而且它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科学价值,它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三,《孙子兵法》的军事理论,第二种讲课内容,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一篇都从某个角度,侧重地研究了一些内容,形成自己固有的结构体系。因时间关系,我们不能逐篇逐段进行研究,今天只能从总体上,抽出《孙子兵法》中的几个主要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进行分析研究。 从总体上说,《孙子兵法》是一部什么著作呢,它是一部研究战争规律,教人如何取得战争胜利的书,毛泽东同志说过,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消灭敌人是主要的。战争的目的,用一句话通俗的话说,就是战胜敌人。《孙子兵法》就是一部教人如何战胜敌人的书。概括起来说,《孙子兵法》的精神实质就是一个字—,胜。 今天,我们围绕着“胜”字,来展开对《孙子兵法》的研究。 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强胜论 正确的战争观是科学研究战争的基石。孙子鲜明的战争观是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 1,重战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孙子处于春秋末期那个时代,当时诸候兼并,战乱频繁,战争不仅是维护国家统治,求其发展的手段,而且它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和国家的存亡。《孙子十家注遗说》,“兵死于外,则国亡于内。是外之生死、系内之存亡。是故兵败长平而赵亡……。”长平之战,秦胜而赵败,秦国俘虏了赵国40万大军,不好处理,将其分成十个营,每营4 万,互相封闭,然后分批活埋在一个狭谷里,山西高平西北的王板村, 后叫杀谷,。从此,赵国也即灭亡。历史上清朝“杨州屠城十日”。日本南京屠城30万人,旅顺屠城只剩30多人掩埋尸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兵败波斯,国家被胜利者烧杀成一片废墟,并从此在地图上消失。这些教训是对战争问题“不察”,研究不够,之过。战争频繁的年代要重视战争,和平建设时期对待战争问题也不要掉以轻心,长江三峡工程的论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战争因素。 和平时期,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有一件大事不要忘记,就是战争。 ,2,慎战 孙子重视战争,但他不是一个好战者。他对战争所采取的态度是慎重。他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这里孙子强调了两点, 一是“安国全军”必须慎战,“怒而兴师”“愠而致战”是兵家之大忌. 二是是否开战,和谁开战,什么时间开战,不应建立在国君、主帅的个人意气上,而应看“利”、“德”、“危”的条件,以利为主。 这样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彛陵之战”就是蜀国君主刘备为其弟关羽之死“怒而兴师”伐吴,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在回成都的路上,病忿而死于白帝城。 ,3,备战 孙子说“用兵之道,无恃其不来,恃我有以等也,无恃其无攻,恃我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战争不要爆发,而要立足于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不要寄希望敌人不会来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使敌人想攻不敢攻。)孙子所说的总体意思就是“有备无患。” 这里仅举一个例子,二战刚开始不久,希特勒的德国就攻破了波兰、捷克、法国等国,象苏联那样的大国,六道防线都被突破,但它没有敢动法国南部仅4 万平方公里的小国――瑞士的一根毫毛。为什么呢,因为瑞士的备战工作做得好。虽然瑞士几百年无战事,国家也只有5000军队,但它全民皆兵,防御工事完备。希特勒算了一道数学题,他攻破灭亡瑞士需损失100万军队,显然,这个不划算的战争没敢打。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知胜论 孙子说,“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谋攻篇》,,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就能百战百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就可能胜负参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这是孙子对战争认识论的高度概括。毛泽东同志曾经高度赞扬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学习“知彼知已”需把握以下几点, ,1,“知”的基本内容是“五事”“七计” “五事”“七计”包括了进行战争主客观两方面内容。 五事,一日道,二日天,三日地,四日将,五日法。 孙子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一般说来,对这五个基本要素,作为指挥战争的人是不能不了解的。了解和掌握了它就能胜利,不了解不掌握就不能胜利,。 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得民心,将帅有才能,占有天时地利,法令畅通,军队的武器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赏罚公正严明,知道了这七个情况,就能判断谁胜谁负了。, ,2,知彼为重 孙武在知彼知已的问题上,尤其强调知彼,这是因为知彼比知已更重要和更不容易做到。因此,他把知彼放在前头,他主张要尽最大努力做到知彼,他在<<用间>>中说,“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认为知彼――了解敌情是兵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军队行动的依靠,有正确的知彼才能有正确的决心和正确的行动。所以孙武以严厉的态度说,“不知敌之情也,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3,知彼之法 ——相敌――直接观察法 相敌,就是观察判断敌情。孙子强调,军队作战必须判断敌情,否则,“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如何观察判断敌情,孙子认为,只有透过战场上各种纷乱迷离的现象,加以认真思考,去伪存真,才能获得对敌情的真知。据此,孙子总结了“相敌三十二法。”“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 豫剧《花木兰》,木兰夜巡军营,闻鸟惊鸣,断定敌军必袭我营,因而将计就计,空营待敌而成大功,其理论依据“众林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花将军就是通过“相敌”,运用因果关系推理而取胜的。 ——动敌――导引判断法 动敌,就是采取巧妙的方法,调动敌人,使敌人在“动”中暴露企图和实情。孙武在《虚实篇》里讲了侦察和判断敌情的四种方法。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通过策算来分析敌人在总体计划上的优劣长短;以少数兵力挑动调动敌人,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通过示形诱敌等手段,察明敌之部署,以摸清其所处形势是否有利;派 少数兵力与敌人角斗,以知敌之强弱所在。) 策之――总体策算分析法, 作之――火力侦察法, 形之――佯动诱敌法, 角之――角斗试探法。 ,3,用间――情报信息的特殊收集法 相敌,动敌是了解敌人的重要方法,而要真正获得敌人的重要情报和核心机密必须用间。《孙子兵法》十三篇,专门写了一个用间的专题,而且《孙子兵法》通篇讲理论,只用了两个例子是用间的例子。“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并结论说,“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可见用间对战争的胜利是何等重要。这也说明了信息就是战斗力的道理。在我们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了。 3、运筹帷幄,庙算制胜――先胜论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原则――先胜。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原则。孙子在《形篇》中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打胜仗的军队是因为其先创造和具备胜利的条件。胜利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决策正确。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所以孙子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无况于无算乎!” 庙算,是战前对作战全局的计划、筹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作战决策。孙子的意思说,战前计划周密,决策正确,就能取胜,反之,就失败。凭这一点就知道你是否能取胜。 伟大的军事家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妙”在于其“庙”,算,,“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每战计划都非常周密。决策正确,即先有了获取胜利的条件。 “华容道”所算乃是典范。 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1,要先算多算 战前一定作周密详尽的计划,要制定多个作战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以备战中之变。 ,2,得算要多 这个“算”在这里作名词,是筹码的意思,即胜利的条件。要控制较多的得胜条件,筹码,,以我之优势对敌之劣势,做一个“把握之仗”的决策。 ,3,六十算以上为多算 一个善于决策的人,不是对事情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再去决断。要知道,条件完 全具备之际,往往是最佳机会失去之时。因此,六分以上把握,即为多算。其它四分以下风险,以应变计划补之。 [六十算,应变计划?胜利] 4、致人而不致人――致胜论 孙子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人。”,《虚实篇》,就是说,善于打仗的人,能调动和左右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和左右。战争的胜负,除了决定于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等客观条件外,还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毛泽东总结古今战争理论更为深刻地指出:“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去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如何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呢,《孙子兵法》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主要有,战前准备、慎重初战、示形动敌,先处战地、治心、治气、治力、治变等。 5、谋形造势,以镒称铢――势胜论 孙子说,“善战者,求之于势……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里所说的势,是形势、态势、气势。孙子说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寻求和利用有利的战争态势和气势夺取胜利。一个高明的指挥员所造成的作战态势,就象是从高山上使圆石向下滚动一样,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这是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势。这也是孙子的“造势”思想。 怎样造势呢, 首先要“谋形”。孙子专写一《形篇》,形,是指积蓄作战力量,使自己具有坚实的军事实力。 其次要“择人而任势”。就是要量才用人,充分发挥每个部属的优长,形成一种整体的优势合力。 再次要“以镒称铢”。使“我专而敌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另外要“势险节短”。以速度造势,以时间补空间。 6、上兵伐谋、诡道取胜――谋胜论 孙子说“上兵伐谋。”就是说作战中最高的原则、最好的办法是以智谋取胜。作为一个指挥员,用智、用力,应以用智为主。从古至今的无数战例证明,智谋是改变力量对比的杠杆。古代兵书上分阳谋、阴谋。阳谋讲人道,阴谋讲诡道 。兵家以阴谋和诡道为重。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 之近。利而诱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孙子在这里提出诡道十二法。 7、全争全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论 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用兵者……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这就是孙子对战争指导者的最高要求,不通过实战就能使敌人屈服,使利益得以完全取得,这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或者说是战胜敌人的最高效果。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思想的真谛在于以武力为后盾,以谋略和威慑为手段,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8、因敌致胜,灵活用兵――因胜论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致胜。故兵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致胜者,谓之神。”,用兵的规律象流水。水是由地形的高低制约其奔流的方向,用兵是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制胜的方法。所以用兵没有固定的形式,犹如水没有固定的流向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是“用兵如神”。,在战争中,如果一个指挥员只知道墨守成规,而不知道变通,肯定不能取得很好的结果。因敌制胜的实质就是指导战争的灵活性,就是灵活机动地使用兵力。它是战争指导的活的灵魂,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则。 孙子特别具体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根据敌我不同的力量对比,采用不同的战略战术。“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力量不足时就防守,力量有余时就进攻),“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它,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它,一倍于敌的兵力就分散它,与敌相等的兵力要善于抗击它,兵力比敌少就退却,实力比敌弱就避免决战)。《孙子兵法》专写《九变》和《九地》,提出了不同地形条件、不同战场情势的不同战法。 9、文武兼施,恩威并用――治胜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将帅还没有取得士卒的爱戴和拥护就去惩罚他们,他们就不会心服,心不服就很难使用他们去作战。将帅已经取得了士卒的爱戴和拥护,而纪律不能严格执行,也不能使用他们去作战。因此,一方面要用体贴和爱护使他们心悦诚服,另一方面要用严格的纪律使他们行动整齐。这样才能战必胜。平素命令之所以能贯彻执行,都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信赖的缘故。 10、选才任能,五德兼备---将胜论 孙子把选将做为五事七计之一,作为衡量战争胜负标准之一。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就会衰弱,。 孙子把选将用将的标准概括为五个字,“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后人称之 为“五德”。
本文档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2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0KB
软件:Word
页数:2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2
浏览量: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