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作业课件-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六、十七章)

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作业课件-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六、十七章)

举报
开通vip

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作业课件-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六、十七章)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六、十七章)(7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4分)  下图为班达群岛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班达海水质清澈,平均水深3064米,是深潜爱好者的乐园,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多彩的珊瑚,还能体验到洋流的流向变换。据此完成1、2题。1.在图示海洋进行深潜的爱好者为避开风浪的侵扰,选择深潜的时间段多为(  )A.1-2月B.5-6月C.7-8月D.10-11月2.乙岛是图示区域主要的农耕区,其原因最可能是乙岛(  )A.地形更平坦B.降水更丰富C.热量更充足D.土壤更肥沃【解析】1选D,2选D...

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作业课件-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六、十七章)
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六、十七章)(75分钟 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4分)  下图为班达群岛等高线地形图,图中班达海水质清澈,平均水深3064米,是深潜爱好者的乐园,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多彩的珊瑚,还能体验到洋流的流向变换。据此完成1、2题。1.在图示海洋进行深潜的爱好者为避开风浪的侵扰,选择深潜的时间段多为(  )A.1-2月B.5-6月C.7-8月D.10-11月2.乙岛是图示区域主要的农耕区,其原因最可能是乙岛(  )A.地形更平坦B.降水更丰富C.热量更充足D.土壤更肥沃【解析】1选D,2选D。第1题,太阳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地面辐射再把热量传给大气需要时间,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要晚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该地处于南半球,靠近赤道地区,随着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北半球的夏半年(或4-10月)气压带北移(3-4月赤道低压向北移控制该地),该地盛行偏东风(东南信风),该地风力较大。10-11月赤道低压南移,控制图示地区,风力较小,12-次年2月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或偏西风),风力较大。对照选项,10-11月风力小,适合深潜。第2题,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再结合乙岛的等高线(山顶上的示坡线向内,说明为湖泊,可能为火口湖),推测乙岛为火山岛,乙岛成为图示区域主要的农耕区,最可能是乙岛土壤更肥沃(火山灰,肥沃)。地形、热量和降水两地相差不大。  近年来,人们习惯上把风能和水能资源并称为“风水资源”,正在加快开发利用。但目前世界上水能和风能同时丰富的地区极其少见。读图,完成3、4题。3.图中岛屿是世界“风水资源”都丰富的地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①信风带迎风坡,风向稳定②西风遇“狭管”加速风力强劲③大气降水多,河流水量大④地形起伏大,河流短小落差大⑤流域面积广,汇水面积大A.②③⑤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4.关于图中岛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南岛地势大致西高东低B.南岛西部利于发展乳畜业C.北岛新能源地热能丰富D.二岛都位于板块生长边界【解析】3选B,4选D。第3题,由图中纬度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可知,该地区地处西风带,风力强劲;由于西风来自海洋,水汽来源丰富,降水量多,河流水量大;结合图中山地等地形、河流分布可知,该区域面积较小,河流流域面积小,由于地形起伏大,河流短小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第4题,根据图中河流流向可以推断南岛地势大致西高东低;南岛地处40°S~60°S,终年盛行西风,气候温和湿润,利于牧草生长,西部利于发展乳畜业;两岛地处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活跃,地热能资源丰富;两岛屿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如图示意澳大利亚地理事物的分布。读图,回答5、6题。5.对澳大利亚风能分布影响最大的风是(  )A.季风B.东南信风C.西风D.极地东风6.澳大利亚铁路密度小,其原因最不可能是(  )A.山地广布,地形崎岖B.沙漠面积广C.地广人稀,人口城市分布集中D.公路、航空运输发达【解析】5选C,6选A。第5题,图中澳大利亚风能资源整体上由南向北越来越贫乏,由此推断可知,其风能分布主要受盛行西风影响。第6题,澳大利亚铁路密度小,其原因最不可能是山地广布、地形崎岖。澳大利亚的地形分为三部分,东部是山地,中部是盆地,西部是低矮的高原,而不是山地广布。  如图为沿138°E部分地区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据此完成7、8题。7.甲地1月降水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B.受东南信风影响C.受西南季风影响D.受西北季风影响8.乙地处于降水较多的季节时(  )A.我国华北地区森林内部光照条件好B.巴西高原地区草木葱绿C.索马里半岛沿岸捕鱼船紧张作业D.墨累-达令盆地小麦收获【解析】7选D,8选C。第7题,由图分析可知图示地区是沿138°E,纬度10°到40°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该地区1月气温高于7月气温,为南半球,再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区在澳大利亚。甲地在澳大利亚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1月降水多的原因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北风,带来降水。第8题,由材料可知,乙地在澳大利亚南部,1月气温高,但降水少;7月气温低,降水多,可判断为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多的季节为冬季(7月)。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区,此季节为南半球的冬季,草木枯黄;墨累—达令盆地为混合农业,此季节小麦不收获;北半球此季节属于夏季,我国华北地区森林生长茂密、枝繁叶茂,森林内部透光性差;索马里半岛沿岸盛行离岸风(西南风),索马里半岛沿岸形成索马里寒流,上升补偿流带来饵料,形成渔场。  (2021年湖南适应性测试)石珊瑚是一种与虫黄藻共生的造礁生物,生长在热带浅海礁石海床上,对水温和水质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高,露出水面易死亡。涠洲岛是我国北部湾的一个火山岛,目前已成为全球珊瑚研究的重要实验地和旅游胜地。下图示意涠洲岛石珊瑚分布。据此完成9~11题。9.石珊瑚生长区距该岛岸较远的原因是(  )A.涠洲岛海域潮差大B.近岛岸缺少礁石C.近岛岸缺少虫黄藻D.距岛岸较远水温适宜10.南部海湾石珊瑚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较多B.水质较差C.盐度较高D.海床较深11.为实现该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  )A.保护海域环境B.引进珊瑚新种C.人工培育珊瑚D.修建防护大堤【解析】9选A,10选B,11选A。第9题,石珊瑚对水温和水质要求高,露出水面易死亡,因此珊瑚不能长时间暴露在水面之上。涠洲岛海域潮差大,近岛岸落潮时水位低,石珊瑚易出露水面,所以石珊瑚生长的地方距离岸线较远。涠洲岛是我国北部湾的一个火山岛,近岛岸礁石较多。石珊瑚是一种与虫黄藻共生的造礁生物,近岛岸缺少虫黄藻不是主要原因。该地区水域较浅,距岛岸远近对水温影响不大。第10题,图中可以看出,南部海湾没有明显径流注入,泥沙较多的可能性不大;南部海湾沿岸居民点及旅游设施密集,排放的污染物较多,水质较差,因此不适宜石珊瑚生长;该岛屿面积不大,岛屿周边海域盐度差别不大;图中南部海湾水深大多在0~10米,与其它石珊瑚分布区水深相似。第11题,由于石珊瑚对水温和水质要求高,为实现该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海域环境,减少污染,不影响、破坏其生存的水质、水温环境。引进珊瑚新种不一定适应当地环境,且会导致物种入侵,可能破坏当地生态平衡。人工培育珊瑚可以增加珊瑚数量,但不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的最好措施。修建防护大堤工程量大,可能对周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  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市2000-2014年油菜、小麦、豆类、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总量区域分布图。据此完成12、13题。12.农作物④是(  )A.水稻B.玉米C.油菜D.小麦13.福建省各类农作物秸秆占比相对山东省较均衡,表明福建省(  )A.农业经济效益高B.自然环境更复杂C.农业专业化明显D.农业种植结构合理【解析】12选D,13选B。第12题,读图可知,农作物④秸秆产量较大,说明是主要的农作物,其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山东、安徽和江苏等省,福建、浙江省较少,可判断为耐旱的小麦。第13题,读图可知,福建省各类农作物秸秆占比相对均衡,主要是福建地区自然环境更复杂,农作物种类更多。  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不同时段耕地数量转换来源与转换率统计图。据此完成14~16题。14.该地区1990-2015年耕地面积(  )A.持续增加B.持续减少C.先增后减D.先减后增15.下列关于耕地转换方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1990-1995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林地B.1995-2000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水域C.2005-2010年减少的耕地主要用于植树造林D.2010-2015年减少的耕地主要用于城乡建设16.1990-2015年该区域的发展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B.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C.区域人口总数减少D.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减弱【解析】14选B,15选D,16选B。第14题,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的数量关系,即耕地的净转换率。读图上面的横坐标可知,1990-2015年,该地区耕地的净转换率始终为负值,说明耕地转入小于转出,所以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第15题,耕地的转换方向有转入和转出之分,耕地转换率为负值表示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转换率为正值表示耕地面积增多。据图可知,1990-1995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水域;1995-2000年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城市建设用地;2005-2010年以及2010-2015减少的耕地主要用于城乡建设。第16题,由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转入和转出的来源可知,耕地转出的方向主要为扩大林草、水域等生态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说明该区域第一产业(农业)比重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区域内人口数量会增加;伴随着城市的建设和生态退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干预有所增强。  夏特古道跨越新疆天山南北,全长120千米,海拔均在2500米之上,是丝绸之路上非常险峻的一条古隘道。《大唐西域记》描述此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下图为夏特古道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17.驴友普遍选择春秋季徒步穿越夏特古道,主要是为了避开(  )①洪水切断古道②野生动物袭击③高温酷暑天气④风雪严寒天气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18.《大唐西域记》中所说的“灾祸”,最可能是(  )A.雪崩B.地震C.洪涝D.泥石流【解析】17选A,18选A。第1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夏特古道沿天山山麓的河流分布,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为河流汛期,洪水切断古道,无法通行。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冬季气候恶劣。野生动物袭击也会出现在春秋季节。夏特古道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不会出现高温酷暑天气。第18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经途险阻,寒风惨烈,为冬季,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大声叫唤可能引发雪崩,不可能引发地震、洪涝、泥石流。  滇越铁路北起我国昆明市,南至越南海防市,1903年由法国人修建,在当时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齐名,被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是我国第一条国际铁路。该铁路线全长854千米,荟萃了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产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世界上绝无仅有。2003年6月,滇越铁路中国段停止客运。下图示意滇越铁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9、20题。19.滇越铁路线被称为“世界工程奇迹”是由于(  )A.地质地貌复杂,修建难度大B.少数民族聚集,风俗文化独特C.历史文化悠久,科研价值高D.地跨两个国家,由法国人修建20.2003年后,滇越铁路中国段停止客运是因为(  )A.中国旅客出境线路增多B.越南境内陆上交通不便C.中国境内自然灾害多发D.越南客货运输需求增大【解析】19选A,20选C。第19题,由图可知,该铁路主要穿越喀斯特地貌区,地质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对工程技术要求高,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工程修建难度大;其他选项与“世界工程奇迹”无多大关系。第20题,中国经济发展,交通运输虽然日益完善,但不会停止滇越铁路客运以满足旅客出境需求;滇越铁路中国段在云南省境内,地质地貌复杂,降水丰富,铁路沿线地质灾害多发,为保障旅客生命安全,故停止客运,同时客运转为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中国停运铁路客运与越南无关。  长江干流在不同的河段名称各异,上游的金沙江属于山河相间的横断山区,起于玉树,止于宜宾,流经青藏、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因江水中沙土含“金”而得名。金沙江畔的巧家县,早期经历过喜马拉雅地质运动,位于云贵低纬高原,地处地势相对平缓且开敞宽阔的“U”型河谷,所产“沙金”在金沙江中多且闻名。这里年均气温21.0℃,年均降水量822.7毫米,多年蒸发量达2529.3毫米,日照率65%~80%。20世纪80、90年代,金价上涨,非法淘金船猛增,曾使河流生态遭受严重破坏。读图,完成21、22题。21.非法淘金船增多给河流及河岸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①鱼类减产②水质下降③航道破坏④堤岸崩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2.据图和已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属于金沙江流域某些地区泥石流多发原因之一的是(  )①山高坡陡,河谷地形②全年雨季长③植被矮小④地形破碎,松散碎屑物多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21选D,22选B。第21题,大量挖沙淘金使得枯水期金沙江水位降低,河流面积缩小,鱼类生存空间减小。挖沙淘金影响鱼类洄游通道和生存场所。大量非法淘金船的油污排放,使河水污染,水、沙、油混杂,水质下降,水生生物减少,鱼类饵料减少,使得渔业产量下降,水产品品质下降。沙石的随意堆放,改变水流方向,航道破坏。河道采沙,造成河床下切,使河堤失去保护,导致河水对两岸的土地侵蚀加剧,排水不畅,影响行洪,威胁堤坝,造成堤岸崩塌(比起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才是永远的生财之道),所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第22题,泥石流形成的一般条件是: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山高坡陡谷深);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地形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覆盖差);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夏季多暴雨或冰川融水汇集)。金沙江流域,山高坡陡,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雨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破坏严重,所以①④正确,而植被矮小不是覆盖率低,不是全年多降水,是夏季多暴雨,所以②③错。二、非选择题(共56分)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西班牙和法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脉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物种丰富、独特,是欧洲独特珍贵的生态系统之一。该山地南侧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且春季河流多洪水。西班牙南部山区因盛产伊比利亚火腿而闻名。该火腿加工需要在适宜温度、湿度条件下微生物的参与。400多年来伊比利亚火腿的加工一直采用传统制法——手工腌制和自然窖藏,以保证独特的风味。下图分别为西班牙位置图和伊比利亚火腿传统生产流程图。(1)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比利牛斯山脉物种丰富,试说明原因。(2)分析比利牛斯山脉南侧河流春季多洪水的自然原因。(3)说明西班牙南部山区有利于火腿加工的气候条件。【解析】第(1)题,物种丰富主要体现在气候条件优越、垂直差异明显、位置过渡性。第(2)题,春季洪水主要来自季节性积雪融水,说明冬季降雪丰富,春季气温回升快,导致其迅速融化。第(3)题,结合火腿传统生产流程,从适宜的温度、湿度进行分析。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1)地理位置特殊,水热条件优越;地形高差大,有不同的水热组合;山脉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交界地带,气候条件复杂。(2)南坡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雪)较丰富;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水量大。(3)冬季气温较低,有利于火腿腌制;夏季气温高,有利于火腿的风干与熟成;地处距海近的山区,空气湿度整体较大。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每年夏季,其中游洪水漫溢,在两岸形成了广阔的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2001—2003年在中游河段两岸修筑近500km的输水堤,改变了塔里木河中游河道原有的游移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增加了下游生态用水。但同时,输水堤束缚洪水的漫溢,对两岸的地下水水量和水质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不同植物的根系深度、耐盐及抗旱能力的差异,荒漠河岸林的植物种类发生了改变,总体呈现退化趋势。图a示意塔里木河输水堤工程位置,图b示意塔里木河中游地下水埋深与地下水矿化度、植被覆盖率之间的关系。(1)分析输水堤修筑之前,塔里木河中游夏季易发生洪水漫溢的原因。(2)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输水堤的修筑对塔里木河两岸地下水水质的影响。(3)推测输水堤修建后塔里木河两岸河岸林植被种类发生改变的主要表现。(4)为减轻输水堤对生态的负面效应,请提出合理建议。【解析】第(1)题,洪水漫溢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水量大,来水多;二是受地形影响,排水不畅;三是河床较高,可从泥沙淤积的角度分析。第(2)题,输水堤的修筑主要限制了洪水的漫溢,因此重点分析洪水不再漫溢对水质的影响,一方面是两岸的地下水补给减少,水量减少,自净能力下降;二是洪水对地表盐分的冲刷减少。第(3)题,抓住“不同植物的根系深度、耐盐及抗旱能力的差异”,地下水减少,水位下降,因此根系浅的植物会萎缩;土壤盐分增加,因此耐盐的植物更能适应;从抗旱能力看,抗旱能力强的树种或成年林受影响小。整体看水量减少,种类减少。第(4)题,结合前面两题,输水堤对生态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水量减少、水质下降、植被种类减少,因此可采取分水、补水、回灌等方式,同时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植被覆盖率。答案:(1)夏季气温高,上游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山地夏季多降水,洪峰流量大;中游流经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流经沙漠,地表疏松,含沙量较大,流速减慢时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河水漫溢。(2)大幅减少洪水自由漫溢,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水位下降,自净能力下降,水质下降;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输水堤的建设削弱了洪水的洗盐功能,提高了地下水的盐度。(3)地下水位下降,根系较浅的草本植物萎缩,对根系较深的乔木影响相对较小;土壤及地下水盐度提高,耐盐植物成为优势植被;地下水位下降,幼林难以生长,种群年龄结构偏大;生物多样性下降,群落稳定性降低。(4)在堤坝两侧设置水闸,定期向输水堤外分水;充分利用并疏通古河道进行人工灌溉;设置围栏、护林站等,封育河岸的天然林;控制耕地扩展速度和规模,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洪水期引洪水回灌地下水。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毛乌素沙地(如左图示意)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明长城中段西北的农牧交错带,年降水量约为250~440mm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地形为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曾经河水清澈,水草肥美。近千年来,由于气候变迁、不合理开垦和战乱等,该地地面植被丧失殆尽,逐渐扩展成我国第四大沙漠。1959年以来,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控沙,引洪淤地,如今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已达80%。2011年,某种业公司在榆林市流转土地22000亩,陆续建成四个大型农场。利用当地丰富的红黏土和沙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复配,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倍。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和优质牧草等农作物。种植中,作物秸秆冬季往往不收割,次年播种前再收割。2018年9月卫星遥感图像显示(如右图),沙漠中喷灌圈的土地已成为大片良田。(1)分析毛乌素沙地能够成功恢复植被的自然原因。(2)简述毛乌素沙地变成森林后地表径流的变化,并说明原因。(3)分析改良毛乌素沙地、发展种植业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意义。【解析】第(1)题,沙地恢复植被主导因素是水源,因此主要分析水源的来源,材料信息“是世界各大沙漠中降水最多的区域”说明降水较多;靠近黄河,河水较丰富。第(2)题,沙地变成森林,植被覆盖率提高,能调节径流,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同时植被增加涵养水源,增加下渗,使地表径流减少。第(3)题,根据整体性原理,从植被对气候、天气、地貌、土壤、水文等影响的角度展开分析,要前因后果、逻辑表达。要学会从图文材料中寻找答题线索和路径,如“利用当地丰富的红黏土和沙土按比例进行混合复配,大幅度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能”“作物秸秆冬季往往不收割”“喷灌”等。答案:(1)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多,植被易成活;附近河流、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引水灌溉方便。(2)变化:地表径流减少,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变小。原因:植被覆盖率高,截留降水多、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缓,下渗增多;地下根系发达,涵养水源能力强。(3)空气湿度增大,改善气候条件;土壤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增多,增加土壤黏度、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恢复地表植被,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沙尘天气(或止沙生绿);涵养水源,河流径流量更稳定;秸秆冬季不收割,有利于削减风力、减轻风沙侵蚀;喷灌可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
本文档为【新版高考人教版地理(江苏专用)作业课件-阶段评估检测(六)(第十六、十七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1.9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T人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59
分类:高中其他
上传时间:2021-12-15
浏览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