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word版

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word版

举报
开通vip

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word版DL/T5176—2003DL/T5176—2003PAGE80PAGE75ICS27.140P59备案号:J225—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5176—2003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DesignspecificationofPrestressedanchorageforHydropowerproject2003-01-09发布2003-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Ⅲ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总则34术语与符号44.1术语和定义44.2符号75一般规...

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word版
DL/T5176—2003DL/T5176—2003PAGE80PAGE75ICS27.140P59备案号:J225—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5176—2003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DesignspecificationofPrestressedanchorageforHydropowerproject2003-01-09发布2003-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目次前言Ⅲ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23总则34术语与符号44.1术语和定义44.2符号75一般规定95.1基本资料95.2预应力锚杆材料95.3锚固设计的基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116锚杆体的选型与设计136.1锚杆体的选型136.2锚杆体的结构设计146.3锚杆体的防护设计166.4张拉力的控制和张拉程序设计177边坡锚固198基础锚固219地下洞室锚固229.1围岩锚固229.2岩壁吊车梁锚固2310预应力闸墩锚固设计2511预应力水工隧洞环形锚固设计2612水工建筑物的补强与锚固2713试验与监测2813.1锚杆试验2813.2锚杆体的原位监测28附录A(规范性附录)胶结材料与围岩的黏结强度30附录B(规范性附录)预应力锚杆锚固试验31条文说明33前言在我国水电水利工程中,应用预应力锚固技术对岩体边坡、地下洞室、建筑物基础、闸墩、水工隧洞等各类结构进行加固或改善应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并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推广应用预应力锚固技术,提高预应力锚固的效能和技术水平,促进水电工程锚固技术的发展,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电力[2000]22号文《关于确认1999年度电力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通知》下达了编制《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的任务。水电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0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编制大纲讨论会。根据大纲审查会纪要的要求,编制组全面总结了我国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经验,完成了《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应用》、《有关国家和地区预应力锚固规范简介》、《水工隧洞环形锚束式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和《〈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按可靠度理论转轨和套改专题研究报告》等四份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8月提出了规范初稿,2002年2月提出了规范送审稿。电力行业水电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02年4月对规范送审稿进行了审查。本标准是应用预应力锚固技术对岩体或水工建筑物实施加固的设计规范,应与其他相关标准配套使用。本标准的结构安全度是根据GB50199《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确定的。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水电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归口并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东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为:赵长海、苏加林、沈义生、王槟、吕祖珩、黄福德、侯建国、程燕、舒征、苏萍、王文奇、朱振家、李金祥、马军、赵玉江、刘晓刚、陈大华。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用于加固岩体和水工建筑物的预应力锚杆的设计原则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适用于下列水电水利工程的锚固设计:1岩质边坡。2地下洞室。3各种水工建筑物的基础。4闸墩。5水工隧洞环形锚束式混凝土衬砌。6岩壁吊车梁。7其他水工建筑物。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75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502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L/T5057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T92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D134水工隧洞设计规范3总则3.0.1锚固设计应以充分利用围岩和岩体的承载能力为基本原则,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稳定性和结构应力分析的有关资料,对锚固措施的安全性、合理性进行技术经济比较。3.0.2预应力锚固工程的地质勘察应根据锚固对象的建筑物等级,按GB50287的规定执行。3.0.3预应力锚固工程可采用理论分析和工程类比法设计,重要工程还应根据原位监测结果进行修正,并根据监测结果分析锚固效果,对锚固后的水工建筑物做出稳定状态的评价。3.0.4预应力锚固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4术语与符号4.1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4.1.1预应力锚固Prestressedanchorage通过对锚杆(索)施加张拉力,使岩体或混凝土结构物达到稳定状态或改善结构物内部应力状况的技术措施。4.1.2预应力锚杆Prestressedanchors施加预应力后的锚杆。本标准将锚杆、锚束统称为锚杆。4.1.3锚束Tensilereinforcingbars数股钢丝、钢绞线或钢筋,按一定规律编排成束的构件。亦称锚索。在预应力闸墩或预应力衬砌中又习惯称为锚束或锚索。4.1.4永久性预应力锚杆Permanentprestressedanchors在永久性工程中布置的使用年限为2年以上的预应力锚杆。4.1.5临时性预应力锚杆Temporaryprestressedanchors在临时性工程中布置的和在永久性工程中布置的使用年限为2年以内的预应力锚杆。4.1.6张拉锚杆Tensileanchors施加张拉力的砂浆锚杆。4.1.7砂浆锚杆groutedanchorbar以普通螺纹钢材为杆体,在锚杆全孔充填水泥砂浆、快硬水泥砂浆或水泥卷的锚杆。4.1.8锚杆体Bodyofanchors预应力锚杆的整体。包括内锚固段、张拉段、外锚头及相连接的所有部件。4.1.9内锚固段Inneranchoredsection预应力锚杆体的内部持力端。它是用胶结材料或用金属加工的机械装置使锚杆内端与被锚固体深部稳定的介质形成整体的区段。4.1.10张拉段Tensilesection对预应力锚杆施加拉力时可以自由伸长的部分,当锚杆锁定后依靠自由伸长部分的弹性变形对被锚固的介质施加预应力。4.1.11外锚头Outerfixedend对锚杆实现张拉和锁定的支撑装置。4.1.12有黏结预应力锚杆Prestressedanchorswithbond锚杆锁定后,张拉段与被锚固介质无相对滑动的预应力锚杆。4.1.13无黏结预应力锚杆Prestressedanchorswithoutbond锚杆张拉锁定后,张拉段与被锚固介质之间能相对移动的预应力锚杆。4.1.14预应力钢材强度利用系数Utilizationfactoronthestrengthofprestressedanchors当预应力锚杆的张拉力达到设计值时,锚杆材料的平均应力值与锚杆材料抗拉强度标准值之比。4.1.15设计张拉力Designtension根据锚固设计需要,并考虑一定安全余度和由于岩体流变、混凝土徐变及钢材松弛可能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后,确定的每根锚杆应施加的张拉荷载。4.1.16超张拉力Extradesigntension为消除由于锚杆与孔壁的摩擦、锚具的压缩和锚束的回缩而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施工 文明施工目标施工进度表下载283施工进度表下载施工现场晴雨表下载施工日志模板免费下载 时将设计张拉力提高后的实际张拉荷载。4.1.17安装荷载Loadofinstallation预应力锚杆张拉锁定后,锚杆实际存在的荷载。4.1.18永存张拉荷载Eternaltensileload由各种因素造成的预应力损失均完成后,锚杆中保存的预应力值。4.1.19预张拉Pretension预应力锚杆正式张拉作业之前,为使锚束中各股钢丝或钢绞线受力均匀,所进行的张拉作业。4.1.20补偿张拉Compensatorytension预应力锚杆锁定后,为补偿预应力损失而进行的再次张拉作业。4.1.21压力型锚固段Anchoredsectiononthecompressiontype采用无黏结预应力锚杆,并通过改变锚固段结构型式的办法,使内锚固段由受拉状态变为受压状态,用内锚固段的压缩传递张拉力,此时锚固段称之为压力型锚固段。4.1.22压力集中型锚固段Anchoredsectiononthecompression-concentrationtype内锚固段采用一个承载体,对预应力锚杆施加的张拉力全部集中在一个承载体的内锚固段内,这样的内锚固段称之为压力集中型锚固段。4.1.23压力分散型锚固段Anchoredsectiononthecompression-dispersiontype内锚固段采用多个承载体,对预应力锚杆施加的张拉力,分散在每一个承载体的锚固段内,这样的内锚固段称之为压力分散型锚固段。4.2符号L——预应力锚杆长度;L1——内锚固段长度;L2——张拉段长度;L3——外露段长度;Pm——单根预应力锚杆超张拉力;P——单根预应力锚杆设计张拉力;c——胶结材料与孔壁的黏结强度;D——锚杆孔直径;n——预应力锚杆根数;A——单根预应力锚杆所控制的面积;q——引起围岩失去稳定的下滑力;P1——需要预应力锚杆提供的支护抗力;P2——砂浆锚杆提供的支护抗力;P3——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提供的支护抗力;P0——围岩具有的支护抗力;——锚固角(预应力锚杆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滑动面(软弱结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内摩擦角;0——结构的重要性系数;——设计状况系数;d——结构系数;p——单根预应力锚杆张拉力分项系数;c——黏结强度分项系数;Q——下滑力作用分项系数;k——抗滑力作用分项系数;pk——单根预应力锚杆的支护抗力;qk——预应力锚杆承担的不稳定块体下滑力;s——预应力锚杆材料强度分项系数;q——需预应力锚杆承担的下滑力分项系数;SGK——永久作用在预应力锚杆中拉力的标准值;SQK——可变作用在预应力锚杆中产生的拉力标准值;G——永久作用分项系数;Q——可变作用分项系数;fptk——预应力锚杆材料强度的标准值;Ap——单位梁长所需要的预应力锚杆截面面积。5一般规定5.1基本资料5.1.1预应力锚固设计应具备以下基本资料:1建筑物级别及工程布置图。2水工建筑物基本参数,荷载组合和运行特性。3锚固区域地形地质条件。4施工条件。5建筑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5.1.2岩体锚固设计应具备下列地质资料:1锚固工程部位的地质平面、剖面图。2不稳定岩体的范围和边界条件。3围岩质量、主要构造的产状、各种结构面的组合关系及地下水的资料。4锚固工程所涉及部位岩体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变形模量、岩体重度、声波速度、岩体的c和值,可能失稳结构面的c和值,胶结材料与被锚固介质的黏结强度。对于Ⅳ、Ⅴ类围岩,还应提供围岩的流变特性。5重要部位的锚固工程,应具有试验资料和原位监测资料。5.2预应力锚杆材料5.2.1锚杆材料可根据锚固工程的性质、锚固部位、工程规模,选择高强度、低松弛的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无黏结预应力筋、精轧螺纹钢筋或普通预应力钢筋。5.2.2当采用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锚杆材料时,其力学性质应符合GB/T5223的规定;当采用预应力钢绞线作锚杆材料时,其力学性质应符合GB/T5224的规定;当采用无黏结预应力筋做锚杆材料时,其力学性能、预应力筋涂料及外包层材料应符合JGJ/T92的规定;当采用精轧螺纹钢筋做锚杆材料时,其物理力学性质应符合表5.2.2-1和表5.2.2-2的规定。表5.2.2-1精轧螺纹钢筋的力学性能级别钢材名称及型号公称直径mm屈服点sMPa抗拉强度bMPa伸长率s冷弯540/83540Si2MnV45Si2MnV18不小于540不小于835不小于10%d=5a90°25d=6a90°3236不小于8%d=7a90°40735/935(980)K40Si2MnV18不小于735不小于935(980)不小于8%d=5a90°25d=6a90°32不小于735不小于935(980)不小于7%d=7a90°表5.2.2-2精轧螺纹钢筋的公称直径和直径允许偏差规格公称直径domm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mm理论线密度kg/m有效截面系数基圆直径螺纹高h螺距L螺纹根弧dndv标准尺寸允许偏差标准尺寸允许偏差标准尺寸允许偏差标准尺寸允许偏差基圆重钢筋重1818+0.4–0.418+0.4–0.81.2+0.3–0.390.0–0.40.52.002.110.952525+0.4–0.425+0.4–0.81.6+0.3–0.312+0.3–0.31.03.854.100.943232+0.5–0.532+0.4–0.82.0+0.4–0.416+0.3–0.32.06.316.650.953636+0.5–0.536+0.4–0.82.3+0.4–0.418+0.3–0.32.37.998.500.944040+0.6–0.640+0.5–1.02.5+0.5–0.520+0.4–0.42.59.8710.50.94图形5.2.3预应力锚杆的外锚头、锚夹具、机械式内锚头和预应力钢筋连接器的材料性能,应符合国家关于钢材质量的规定。各种预应力锚具的性能和质量应符合GB/T14370等标准的有关规定。当采用超高强预应力材料时,锚夹具应与其相匹配。5.2.4内锚固段和预应力锚杆封孔灌浆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当地下水有腐蚀性时,应采用特种水泥,其质量应符合GB175的规定。5.3锚固设计的基本内容5.3.1锚固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锚固范围和锚固深度。2选择锚固方式。3计算锚固力大小。4确定预应力锚杆数量,选择布置方式。5确定锚杆结构型式及各项参数。6编制施工技术要求和特殊情况的技术处理措施。7锚固效果监测及锚固后的工程安全评价。5.3.2预应力锚杆的锚固范围和施加的锚固力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软弱结构面的位置、产状和力学性质,或结构物的力学要求等,按照稳定分析或应力分析结果确定。5.3.3单根预应力锚杆的设计张拉力,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1保证被加固结构物安全运行需要的总锚固力大小。2锚固介质和胶结材料力学指标。3预应力锚杆材料力学指标。4锚夹具的类型、张拉设备出力和施工场地条件。5.3.4预应力锚杆的数量,应根据总锚固力和单根预应力锚杆设计张拉力确定。5.3.5对边坡、地下洞室和基础锚固所采用的预应力锚杆,其长度应按不稳定结构面的位置和在稳定的介质中有安全的胶结长度等条件确定。对于水工建筑物加固采用的预应力锚杆,其长度应根据结构物尺寸和应力分析结果确定。5.3.6岩体锚固中的预应力锚杆应按下列原则布置:1根据锚杆的数量、施工条件、工艺要求的不同,选用方形、梅花形、矩形或菱形布置。应能提供均匀的锚固力。2预应力锚杆的轴线方向,宜按最优锚固角布置。当受施工条件和地形条件限制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适当调整轴线方向。3当布置有10根以上预应力锚杆时,锚杆可长短相间布置。当单根锚杆设计张拉力大于5000kN时,宜采用压力分散型内锚固段。5.3.7水工建筑物中的预应力锚杆应按下列原则布置:1闸墩中的预应力锚杆,应根据闸墩的结构型式、锚块型式、闸墩的应力分布和施工条件,经综合比较选定。2预应力衬砌中的锚束,应根据应力分析的结果、采用的预应力筋种类和施工条件确定。5.3.8有黏结预应力锚杆孔的直径,应大于锚束直径40mm以上。采用机械式内锚固段时,内锚固段部位钻孔直径的允许误差为±2mm。5.3.9重要工程进行锚固设计时,除应按刚体平衡法进行稳定分析外,还应采用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对锚固效果进行论证。对中、小型锚固工程或临时性锚固工程,可直接采用“工程类比法”进行锚固设计。5.3.10永久性预应力锚固工程,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周围介质和渗透水的化学性质等条件,对预应力锚杆进行防腐、防锈处理。5.3.11重要工程或工程的重要部位,应根据实际运行需要,布置一定数量的试验性锚杆。验证预应力锚杆提供的锚固力、设计选定参数的合理性。必要时应按试验结果,调整预应力锚杆的各项设计参数。5.3.12锚固工程应做施工期和永久运行期的安全监测设计。6锚杆体的选型与设计6.1锚杆体的选型6.1.1锚杆体的型式应根据锚固工程的使用年限、单根锚杆的设计张拉力、锚杆的布置及施工条件,经综合比较进行选择。6.1.2一般情况下,内锚固段应优先选择胶结式,当难以采用胶结式时,也可选用机械式。6.1.3胶结式内锚固段的胶结材料应优先选择水泥砂浆或水泥浆,有特殊要求时也可选择树脂材料。6.1.4胶结式内锚固段的结构,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拉力型。当单根锚杆张拉力较大,或对内锚固段区域的应力条件有特殊要求时,也可采用压力型、压力分散型或其他结构型式的内锚固段。6.1.5当选用机械式内锚固段时,应满足下列条件:1单根锚杆的设计张拉力不大于1000kN。2锚固区的围岩应较完整,其抗压强度应大于60MPa。6.1.6预应力锚杆的外锚头,应由专门厂家采用金属材料制造。制造锚头的材料应符合本标准5.2.3的规定。特殊情况下,通过现场试验论证后,可采用其他型式的外锚头。6.1.7锚杆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永久性预应力锚固工程,应选择高强度、低松弛的钢丝或钢绞线。2当要求预应力锚杆具有一定刚度,或锚杆安装有特殊需要时,可采用精轧螺纹钢筋。3当结构有特殊需要或有补偿张拉力要求时,可采用无黏结预应力锚杆。4设计张拉力小于200kN的临时性锚固工程,也可采用普通钢材制做的预应力砂浆锚杆。6.1.8在施工允许的条件下,应优先选择对拉式预应力锚杆。6.1.9新研制的预应力锚杆,必须经过现场验证后,方可在锚固工程中应用。6.2锚杆体的结构设计6.2.1预应力锚杆体中的内锚固段、张拉段、外锚头,以及各种连接部件,应按等强度的原则进行设计。6.2.2胶结式内锚固段所提供的锚固力,必须大于预应力锚杆的超张拉力。内锚固段长度可按式(6.2.2)确定。对于重要工程,内锚固段长度还应通过现场拉拔试验进行验证。L1≥(6.2.2)式中:0——结构的重要性系数,Ⅰ级锚固工程采用1.1,Ⅱ级锚固工程采用1.0,Ⅲ级锚固工程采用0.9;——设计状况系数,持久状况采用1.0,短暂状况采用0.95,偶然状况采用0.85;d——结构系数,仰孔采用1.3,俯孔采用1.0;c——黏结强度分项系数,采用1.2;p——单根预应力锚杆张拉力分项系数,采用1.15;L1——内锚固段长度,m;Pm——单根预应力锚杆超张拉力,kN;D——锚杆孔直径,mm;c——胶结材料与孔壁的黏结强度,MPa,当缺乏试验资料时可按附录A选取。6.2.3当计算决定的内锚固段长度大于10m时,宜采取改善锚固段的岩体质量、扩大内锚固段直径或采用压力分散型内锚固段等措施,提高胶结式内锚固段的锚固能力。6.2.4内锚固段胶结材料的性能应符合本标准5.2.4的规定。水泥浆胶结材料的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35;树脂材料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50MPa。6.2.5机械式内锚固段应根据单根锚杆的设计张拉力、锚固部位岩体质量,并参照已建工程经验选择其结构型式和尺寸。对于重要工程,还应对选定的机械式内锚固段结构进行现场拉拔试验,验证其锚固力。6.2.6采用机械式内锚固段时,其结构尺寸应与锚杆孔直径有较好的配合。应保证安装后,其外夹片与孔壁呈整合状曲面接触。锚杆拉紧后,外夹片的齿纹与孔壁紧密咬合,并保证作用在孔壁上的压力分布均匀,在超张拉力的作用下,锚头不产生滑移。6.2.7锚束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锚束采用的高强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或精轧螺纹钢筋的材质应符合本标准5.2.2的规定。进行预应力锚杆设计时,在设计张拉力作用下,钢材强度的利用系数宜为0.6~0.65。2锚束中各股钢丝或钢绞线的长度应一致。沿锚束的长度方向应安设隔离架,对于陡倾角方向布置的锚杆,隔离架间距不宜大于4.0m;对于缓倾角方向布置的锚杆,隔离架间距不宜大于2.0m。隔离架中应预留灌浆管和排气管的通道。3有黏结预应力锚杆封孔灌浆后,锚束的保护层厚度应大于20mm。4机械式内锚固段同钢丝或钢绞线的连结必须牢固,连结部件的强度,应满足本标准5.2.3的规定。6.2.8外锚头的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外锚头及其各部件的承载能力必须同单根锚杆的最大张拉力相匹配,其材料性能应符合本标准5.2.3的规定。2外锚头的结构型式,应有利于孔口设备的布置与安装,有利于锚杆的张拉,有利于锚杆的锁定和多余钢绞线的切除。3当锚杆张拉时,采用的锚夹具应保证锚杆受力均匀;夹片的硬度适中,不损伤钢丝或钢绞线。锁定时,钢丝或钢绞线的回缩量不宜大于5mm。4孔口混凝土垫墩应保证传力均匀。垫墩尺寸应根据单根锚杆的最大张拉力、垫墩材料性质、锚杆孔口周围的地质情况及其力学性质,通过计算确定。垫墩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5垫墩顶面应设置钢垫板,其平面尺寸可略小于垫墩上平面尺寸,厚度不宜小于20mm。钢垫板和垫墩的承力面,应垂直于锚杆孔的轴线,其角度偏差不宜大于±2°。6.3锚杆体的防护设计6.3.1预应力锚固工程中的锚杆体,可按表6.3.1中的标准进行防腐、防锈处理。表6.3.1预应力锚杆的防腐、防锈标准工作环境预应力锚杆的工作时间临时性预应力锚杆永久性预应力锚杆无侵蚀性按A级进行防护张拉后15d内,按C级进行耐久性防护中等侵蚀性张拉前按A级或B级防护张拉前按A级或B级防护;张拉后按C级进行耐久性防护强侵蚀性张拉前按B级进行防护;张拉后按C级进行耐久性防护张拉前按B级进行防护;张拉后按C级进行耐久性防护注1:A级防护材料为液态防护材料,如石灰水、防腐油。注2:B级防护材料为塑态防护材料,如凝胶、树脂、防锈油脂等。注3:C级防护材料为刚性防护材料,如水泥浆、水泥砂浆、波纹管及其他措施。6.3.2锚杆体防腐、防锈处理时,所使用的材料及其附加剂中不得含有硝酸盐、亚硫酸盐、硫氰酸盐。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0.02%。6.3.3预应力锚杆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浆做为封孔灌浆或胶结材料时,胶结材料掺入的减水剂、早强剂、膨胀剂中对钢材有腐蚀作用的物质含量应符合本标准6.3.2的规定。6.3.4无黏结预应力锚杆内锚固段所使用的胶结材料应满足本标准6.3.3的规定。对于张拉段也必须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进行全孔封闭灌浆防护。6.3.5永久性预应力锚杆封孔灌浆后,对于外锚头应采用水泥砂浆包裹封闭,对于观测的预应力锚杆,应设置密封的保护罩。6.4张拉力的控制和张拉程序设计6.4.1对于岩体锚固工程,锚束中的各股钢丝或钢绞线的平均应力,施加设计张拉力时,不宜大于钢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60%;施加超张拉力时,不宜大于钢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70%。6.4.2对于水工建筑物的锚固工程,锚束中各股钢丝或钢绞线的平均应力,施加设计张拉力时,不宜大于钢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65%;施加超张拉力时,不宜大于钢材抗拉强度标准值的75%。6.4.3预应力锚杆张拉程序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由多股钢丝或钢绞线组成的预应力锚杆,在正式张拉前应按20%的设计张拉力对各股钢丝或钢绞线进行预张拉。2锚杆的张拉力应分级施加,逐级增加至超张拉荷载。3每级张拉荷载,应持荷5min。锚杆锁定后,当预应力损失超过设计张拉力的10%时,应进行补偿张拉。被偿张拉应在锁定值基础上一次张拉至超张拉荷载,最多进行两次。4对于布置多根预应力锚杆工程,应优化张拉程序设计。当邻近锚杆产生应力松弛的幅度超过设计张拉力的10%时,应进行补偿张拉。6.4.4超张拉力的数值,应根据锚夹具的性能和造孔质量确定,一般情况下超张拉力不宜超过设计张拉力的15%。6.4.5当被锚固后的岩体可能继续变形时,除应按岩体稳定需要确定设计张拉力外,还应按岩体可能继续变形值的大小确定锚杆的实际安装荷载。6.4.6张拉设备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1张拉设备的出力应满足超张拉的要求,其最大出力宜为设计张拉力的150%。2张拉设备的行程,宜大于锚杆的弹性伸长与接触变形之和。3张拉设备应按计量法规定进行标定。7边坡锚固7.0.1按GB50287的规定,依据已查明的地质资料,在对边坡可能失稳或破坏型式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理论进行稳定性分析,确定失稳边坡的范围、滑动面位置和下滑力的大小。7.0.2当采用预应力锚杆进行锚固时,应在充分考虑岩体自身强度和其他措施的阻滑作用基础上,确定由预应力锚杆施加的阻滑力大小。锚固后岩质边坡的稳定状况应满足式(7.0.2)的规定:0Qqk≤(7.0.2)式中:0——结构的重要性系数,Ⅰ级边坡工程采用1.1,Ⅱ级边坡工程采用1.0,Ⅲ级边坡工程采用0.9;——设计状况系数,持久状况采用1.0,短暂状况采用0.95,偶然状况采用0.85;Q——下滑力作用分项系数,采用1.1;d——结构系数,采用1.15~1.0;k——抗滑力作用分项系数,采用1.1;n——预应力锚杆根数;pk——单根预应力锚杆提供的阻滑力,kN;qk——预应力锚杆承担的不稳定块体下滑力,kN。7.0.3大型边坡的锚固设计,宜对边坡稳定性进行专门研究,并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7.0.4锚杆长度应按式(7.0.4)确定。L=L1+L2+L3(7.0.4)式中:L——预应力锚杆长度,m;L1——内锚固段长度,胶结式内锚固段长度应按式(6.2.2)确定,机械式内锚固段,应根据锚杆与内锚固段的搭接长度确定,m;L2——张拉段长度,m;L3——外露段长度,m。7.0.5预应力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可按式(7.0.5)确定。=±(7.0.5)式中:——锚固角,即预应力锚杆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滑动面(软弱结构面)倾角;——内摩擦角。当确定的锚固角为<<时,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应调整至≤或≥。当受到施工现场或施工设备限制时,可适当调整锚固角度,但必须通过技术经济比较,以确定最佳的锚固角度。7.0.6在边坡锚固设计时,应做好截水、排水设计。施工用水的排、放布置也应合理。8基础锚固8.0.1当水工建筑物与基础的结合面或基础中软弱结构面之间的抗滑力不足时,可采用预应力锚杆提高抗滑力、增加稳定性。8.0.2各种水工建筑物基础的预应力锚固设计,应针对不同的工程对象,按相应的标准进行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分析计算,确定锚固范围和锚固力的大小。其结果应满足相应标准规定的要求。8.0.3对水工建筑物基础施加预应力后,在锚固荷载和各种荷载组合下,建筑物基础所承受的最大压应力,应小于基础容许的压应力。基础中的拉应力也应满足相应标准的规定。8.0.4根据软弱结构面的位置和产状,应按式(7.0.4)的规定计算锚杆长度,并根据结构物的布置和施工条件确定锚杆布置。8.0.5基础加固的预应力锚杆,应遵守本标准6.3.1的规定,按刚性防护标准(C级)进行防护。8.0.6对于岩体裂隙发育或较为软弱破碎的基础,应在锚固之前对锚固区域的岩体进行固结灌浆。固结灌浆的设计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9地下洞室锚固9.1围岩锚固9.1.1经稳定分析,对地下洞室中较大范围的压剪破坏区和塑性区及各种结构面组成的不稳定块体,可采用预应力锚杆进行整体或局部锚固。9.1.2由预应力锚杆、砂浆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和围岩本身提供的单位面积上的支护抗力之和应满足式(9.1.2)的规定。q≤P1+P2+P3+P0(9.1.2)式中:P1——预应力锚杆提供的支护抗力,kN;P2——砂浆锚杆提供的支护抗力,kN;P3——钢筋网喷射混凝土提供的支护抗力,kN;P0——围岩具有的支护抗力,kN;q——引起围岩失去稳定的下滑力,kN。9.1.3由预应力锚杆提供的单位面积上的支护抗力应满足式(9.1.3)的规定。0qqk≤(9.1.3)式中:0——结构的重要性系数,Ⅰ级地下工程采用1.1,Ⅱ级地下工程采用1.0,Ⅲ级地下工程采用0.9;——设计状况系数,持久状况采用1.0,短暂状况采用0.95,偶然状况采用0.85;q——需预应力锚杆承担的下滑力分项系数,采用1.05;d——结构系数,采用1.3;s——预应力锚杆材料分项系数,采用1.2;qk——需要预应力锚杆承担的下滑力,kN;Pk——单根预应力锚杆的支护抗力,kN;n——预应力锚杆的根数。9.1.4预应力锚杆应穿过破裂区或塑性区,内锚固段必须布置在没有扰动的弹性区内。内锚固段长度应满足本标准中式(6.2.2)的规定。9.1.5预应力锚杆的间距不宜大于预应力锚杆张拉段长度的1/2。9.1.6预应力锚杆应均匀布置。锚杆宜沿洞室轮廓线的法向布置。9.1.7属于局部范围压剪破坏区、塑性区和由各种结构面组成的不稳定块体,应按局部锚固进行设计。9.1.8位于顶拱部位的不稳定块体,应按预应力锚杆承担全部不稳定块体重力确定锚固力。9.1.9位于边墙部位的塌滑体,应计入不稳定块体周围岩体的嵌固作用,并按岩质边坡的稳定要求,计算需要锚杆提供的锚固力。9.1.10对有相邻洞室的岩墙,应优先采用对拉式预应力锚杆。9.2岩壁吊车梁锚固9.2.1地下厂房中布置在两侧岩壁上的吊车梁可采用预应力锚杆或砂浆锚杆进行锚固。9.2.2岩壁吊车梁的锚固力应通过刚体静力平衡法或弹塑性有限元法分析计算确定。按刚体平衡法进行设计时,单位梁长预应力锚杆的用量可按式(9.2.2)确定。0(GSGK+QSQK)≤Ap(9.2.2)式中:0——结构的重要性系数,Ⅰ级工程采用1.1,Ⅱ级工程采用1.0,Ⅲ级工程采用0.9;——设计状况系数,持久状况采用1.0,短暂状况采用0.95,偶然状况采用0.85;SGK——永久作用(如梁自重等)在预应力锚杆中产生的拉力标准值;SQK——可变作用(如吊车竖向荷载和吊车横向水平荷载)在预应力锚杆中产生的拉力标准值;G——永久作用分项系数,采用1.05;Q——可变作用分项系数,采用1.10,吊车竖向荷载的动力系数可采用1.05;d——结构系数,预应力锚杆采用1.4;s——预应力锚杆材料强度分项系数,采用1.2;fptk——预应力锚杆材料强度的标准值,按DL5057确定;Ap——单位梁长所需预应力锚杆截面积。9.2.3岩壁吊车梁的预应力锚杆或砂浆锚杆材料宜选用高强、精轧的螺纹钢筋。9.2.4由设计张拉力、最大起吊荷载和围岩变形在岩壁吊车梁预应力锚杆中产生的应力,三者之和应不大于0.80倍的钢材抗拉强度的标准值。9.2.5岩壁吊车梁预应力锚杆或砂浆锚杆的锚固深度,应根据锚杆所承受的最大拉力,按本标准式(6.2.2)计算,并加上1m的围岩松弛区的影响长度。9.2.6岩壁吊车梁预应力锚杆或砂浆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可根据需要布置。9.2.7对岩壁吊车梁的预应力锚杆或砂浆锚杆的受力状况,应进行监测。10预应力闸墩锚固设计10.0.1对弧门闸墩,当门轴总推力超过25000kN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预应力式闸墩。10.0.2闸墩中的预应力锚杆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设计:1锚块与闸墩和与大梁相连的颈部,以及闸墩锚固区上游混凝土中的主拉应力,应满足DL/T5057的规定。2混凝土支撑结构的强度及变形应满足结构及运行的要求。10.0.3预应力闸墩宜采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分析,并按各种荷载组合所控制的工况进行结构设计。必要时可采用结构模型试验加以验证。10.0.4闸墩预应力锚杆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应力锚杆合力应通过支铰中心,其方向应同弧门支铰推力方向一致。2预应力锚杆在平面上的布置,应力求使闸墩内部应力分布均匀。闸墩中,预应力锚杆的间距不宜小于500mm,预应力锚杆与闸墩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600mm。10.0.5可采用混凝土锚块或钢锚块。当采用混凝土锚块时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次锚杆次。锚杆一般为水平向布置。10.0.6闸墩预应力锚杆穿索孔道的直径,应根据锚杆的直径确定,并留有一定的空间和灌浆通路。穿索孔道可采用预埋波纹管或预埋钢管。10.0.7预应力闸墩中,锚固区域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锚块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40。11预应力水工隧洞环形锚固设计11.0.1当水工隧洞承受的内水压力较高,对衬砌结构有防裂要求,洞线所通过的地层地质条件较差时,可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环形锚束式预应力混凝土衬砌。11.0.2环形锚束式预应力混凝土衬砌,应根据SD134要求,并将锚束施加的预应力值作为荷载之一,按弹性理论进行结构应力分析,必要时还应通过有限元计算或模型试验加以复核。11.0.3环形锚束式预应力混凝土衬砌,锚束与孔道管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可按DL/T5057的规定计算。11.0.4锚束材料可使用低松弛无黏结预应力钢绞线或低松弛有黏结预应力钢绞线。设计时,钢材强度利用系数不宜大于0.75。11.0.5预应力锚束宜布置在靠近混凝土衬砌外缘。每断面宜采用整环锚束的布置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环形锚束间距应由计算确定,一般不宜大于500mm。11.0.6宜采用HM锚具。每环锚束的锚具槽宜错开布置。11.0.7锚具槽及穿束孔道的位置与线型应准确,绑扎牢固,接头密封、平顺,严防漏浆。11.0.8环形锚束式预应力衬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当衬砌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75%时,方可进行环形锚束的张拉。11.0.9环形锚束张拉前应进行张拉工艺试验,张拉程序和张拉工艺应保证衬砌形成均匀的预压应力。11.0.10环形锚束张拉完成后,应立即对孔道进行回填灌浆,对锚具槽回填混凝土。回填材料宜具有微膨胀特性。11.0.11环形锚束张拉后的回填和固结灌浆应按SD134要求进行。12水工建筑物的补强与锚固12.0.1加高混凝土坝体或对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裂缝、缺陷进行补强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可采用预应力锚杆进行锚固。12.0.2采用预应力锚杆锚固坝体,在抗滑稳定复核中,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和坝体应力应满足本标准8.0.2的规定。12.0.3对水工混凝土建筑物的裂缝或缺陷采用预应力锚杆锚固时,应选择适合于原建筑物强度要求的锚固力。其内锚固段应错开布置。12.0.4对水工混凝土建筑物裂缝进行预应力锚固后,需要灌浆时,应控制灌浆压力。13试验与监测13.1锚杆试验13.1.1重要锚固工程,在施工初期宜在现场进行胶结材料与被锚固介质的黏结强度试验和预应力锚杆的预应力损失试验。试验内容和数量根据设计需要确定。13.1.2锚杆试验应按本标准附录B规定的方法进行。无特殊要求时,不应在工作锚杆中进行破坏性试验。13.1.3锚杆试验的平均拉拔力不应低于预应力锚杆的超张拉力。如果平均拉拔力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调整预应力锚杆的设计参数。13.1.4预应力锚杆数量较多、锚杆间距较近、锚固部位的岩体质量较差、单根锚杆张拉力较大的重要锚固工程,宜进行锚固力的相互影响现场试验。13.2锚杆体的原位监测13.2.1预应力锚固工程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实际条件,对预应力锚杆的工作状况和锚固效果进行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原位监测。13.2.2预应力锚固工程的施工期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项目包括锚杆张拉力、张拉过程中锚杆伸长值和预应力损失;2监测数量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测点应布置在关键部位;3施工期监测宜同运行期监测相结合。13.2.3预应力锚固工程的运行期原位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项目为锚杆的预应力变化值;2一个锚固区至少应布置一个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至少应选择三根观测锚杆;3运行期监测宜从锚杆施工初期开始,以获得连续、完整的观测资料。13.2.4在监测设计时应根据仪器的特性、施工和运行的规定,编写仪器埋设的技术要求。明确埋设方法和保护措施。13.2.5原位监测设计文件中,应提出观测要求。附录A(规范性附录)胶结材料与围岩的黏结强度A.1当内锚固段的胶结材料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时,可按表A.1规定选择黏结强度值。表A.1水泥浆胶结材料与围岩的黏结强度围岩类别ⅠⅡⅢⅣⅤ黏结强度cMPa1.51.5~1.21.2~0.80.8~0.3≤0.3A.2当内锚固段的胶结材料采用树脂材料时,可按表A.2选择黏结强度值。表A.2树脂材料与围岩的黏结强度围岩类型围岩抗压强度MPa黏结强度cMPa黏土岩、粉砂岩5.01.2~1.6煤、页岩、泥灰岩、砂岩14.01.6~3.0砂岩、石灰岩50.03.0~5.0花岗岩及各种类似花岗岩的火成岩100.05.0~7.0附录B(规范性附录)预应力锚杆锚固试验B.1锚固力非破坏性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破坏性试验可在有代表性的锚杆中进行;2按设计拟定的张拉程序,逐级施加张拉力。每级荷载施加后持荷5min,进行相应的观测。当张拉力达到设计张拉力的110%时,停止加载,即可认为锚杆的锚固力满足设计要求。B.2锚固力破坏性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破坏性试验不得在实际锚固工程部位进行;2选择与加固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现场,按设计拟定的程序和工艺条件造孔、安装锚杆,待内锚固段就位或达到养护期限后,安装孔口设备和测量仪器;3用于进行破坏性试验的预应力锚杆,其长度可比工作锚杆短,但应满足试验要求;4按设计拟定的张拉程序,逐级施加张拉力。每级荷载施加后持荷5min,进行相应的观测。当内锚固段产生连续性位移,或有30%的钢丝或钢绞线拉断,即认为预应力锚杆已达到破坏状态;5当施加的锚固力已达到钢材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时,预应力锚杆并没有出现本条第4款规定的现象,可由实测的荷载与变形关系曲线确定锚固力大小;6进行锚固力破坏试验时,应做好安全防护,防止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事故的发生。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目录3总则355一般规定365.1基本资料365.2预应力锚杆材料365.3锚固设计的基本内容376锚杆体的选型与设计456.1锚杆体的选型456.2锚杆体的结构设计486.3锚杆体的防护设计546.4张拉力的控制和张拉程序设计557边坡锚固578基础锚固629地下洞室锚固649.1围岩锚固649.2岩壁吊车梁锚固6710预应力闸墩锚束设计6911预应力水工隧洞环形锚束设计7412水工建筑物的补强与锚固7813试验与监测8013.1锚杆试验8013.2锚杆体的原位监测803总则3.0.1采用预应力锚杆对岩体、基础、边坡及水工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主要目的是保持岩体和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改善水工建筑物或围岩的应力分布。在工程设计时必须详尽地掌握工程的运用要求和锚固对象的各种基础资料,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充分利用围岩自身的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工作,保证锚固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3.0.2对于锚固工程,因地质条件的差异以及运行、管理要求的不同,锚固设计有较大的差别。为做好锚固设计,详尽地掌握地质资料和工程运行要求是必要的。锚固工程的地质工作深度,地质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应按GB50287的规定进行。3.0.3锚固工程一般采用极限平衡法或有限元分析法进行锚固参数的设计,但对于重要的锚固工程是不够的。因为在设计初期或设计过程中,人们对地质资料的掌握和造成岩(土)体失稳的条件与影响稳定因素的认识往往是有限的。此外,锚固对象又受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小面积的试验资料又很难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目前一些重要工程安排了反映综合因素影响的原位监测,这些监测成果也是设计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3.0.4预应力锚固技术是发展中的技术,由于其独特的经济效益,应用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为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锚固技术的优越性,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5一般规定5.1基本资料5.1.1~5.1.2预应力锚杆的承载能力、锚杆的长度、锚杆的方位受地质情况影响很大,因此必须详尽地掌握锚固部位的地质资料。对地下洞室,主要评价围岩的稳定状态和可能发生塑性变形的深度、范围;对局部破坏部位,主要了解和掌握滑动面或破坏面的位置、产状和不利结构面的组合;对水工建筑物本身,要掌握影响稳定和内部应力恶化的各种荷载和运行方式:对锚固介质,要掌握所处的环境条件及物理和化学特性。从而正确确定设计参数,优化结构布置和施工方法。原位监测的资料,对地下工程的围岩稳定、边坡的稳定评定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原位监测的结果可直观地反映结构物及岩体的稳定状况。为此,许多工程特别是一些重要工程,在施工初期就布置了一定数量的收敛计、多点位移计或测斜仪,监测边坡或地下结构物的稳定状况,而且直接用于工程稳定评价。5.2预应力锚杆材料5.2.1在大多数的预应力锚固工程中,应用的锚杆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强度、低松弛的预应力钢丝;另一种是高强度、低松弛的预应力钢绞线。随着预应力锚固技术的发展,有些锚固工程还使用了高强度的精轧螺纹钢筋,以满足锚杆安装中的刚度要求。精轧螺纹钢筋的极限抗拉强度可达到1100MPa,其螺纹可直接用标准的联接器对接。我国丰满大坝的加固中,部分锚杆采用了由4根精轧螺纹钢筋组成的锚杆束,其总张拉力达到了2400kN,效果很好。为了增加预应力钢材的防腐、防锈功能和适应特殊部位的预应力锚固需要,近年来在国际上和国内又将预应力钢材在生产厂家以特殊的工艺喷涂一层包裹材料,再敷涂润滑油脂外加PE塑料外包保护层。这种预应力筋可以自由伸缩,称之为无黏结预应力筋。无黏结预应力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锚固工程。小浪底边坡锚固、地下厂房锚固和排沙洞的环形预应力锚固,几乎全部是采用这种类型的锚杆。为解决塌孔地质条件锚杆安装的难题,近几年又开发了自钻式预应力锚杆,自钻式锚杆集造孔、锚杆安装、锚杆注浆于一身,施工方法简便,易于保证安装质量,其施加的张拉力可达3000kN。当预应力锚杆设计张拉力小于300kN时,有些工程采用了普通螺纹钢筋做锚杆材料。5.2.2我国生产的预应力钢丝、预应力钢绞线和无黏结预应力筋均为定型产品,并制定了国家标准GB/T5223、GB/T5224和JGJ/T92,预应力锚杆设计、施工、试验及验收均应以此为标准。对精轧螺纹钢筋,国家尚未制定技术标准。为保证工程安全,本规范根据已有工程经验和厂家条件制定了精轧螺纹钢筋的技术标准。5.2.3预应力锚杆的外锚头、锚夹具主要包括锚夹片、锚板、锚垫板和限位板。这些部件分别承担着传递、保持预应力锚杆张拉力的任务,是预应力锚杆实际施加预应力的重要部件。加工这些部件的材质也应符合国家标准,它们的加工质量和性能也应符合GB/T14370的规定。5.2.4因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含有较多的硫化物和氯化物,对锚杆有腐蚀作用。故封孔灌浆的材料应使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5.3锚固设计的基本内容5.3.1在锚固设计中,锚固效果的监测十分重要,所以监测设计的有关内容应列入设计文件中。5.3.2在预应力锚固设计中,需研究岩体或水工建筑物可能失稳的条件和失稳破坏的形式。确定预应力锚杆的锚固范围和锚固深度。一般情况下,岩质边坡和水工建筑物基础的破坏形式主要是滑动。引起岩质边坡滑动的主要因素是顺坡节理或缓倾角节理的存在。查清顺坡节理或缓倾角节理的位置,以及和其他结构面的组合情况及其力学性质就可确定滑动范围、滑动力的大小,确定施加的阻滑力和锚固位置。地下洞室围岩失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于洞室开挖引起应力的重新调整,使某些部位应力超限,出现大范围的塑性区。为抑制有害变形的发展和限制塑性区的扩大,应采用系统加固的方法。根据洞室的开挖程序,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确定塑性区范围、需要施加的锚固力和锚固深度;另一种是由于软弱结构面的不利组合,使局部岩体滑动或塌落,此时可按块体理论分析失稳条件,确定锚固力和锚固深度。对于水工建筑,主要是应用预应力锚杆所施加的预压应力,改善结构物内部的应力状态。因此,需要根据水工结构内部的应力分析结果,确定施加的预应力大小和锚固的部位。5.3.3单根锚杆锚固力的大小,主要由锚固介质的力学强度、锚杆体采用的材料和张拉力设备的张拉力能力决定。当被锚固介质力学强度较低、质量不好、岩体破碎、软弱时,只能采用胶结式锚固段型式的锚杆。必要时还需增设其他结构措施,增大锚固段的锚固力。锚杆体的材料是制约单根锚杆锚固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定材料数量时,应考虑一定安全余度,再根据需要确定钻孔直径。一般情况下,当采用钢绞线时,锚固力、单束锚杆钢绞线股数和钻孔直径的关系见表1。表1单束锚杆的锚固力、钢绞线根数和钻孔直径关系单根锚杆锚固力kN1000200030006000单束锚杆钢绞线股数6121940钻孔最小直径mm110140160220单根锚杆的锚固力还受到施工设备的限制。例如钻孔机具,必须满足可造锚固力需要的最小孔径的要求;张拉锚杆的千斤顶,最大出力应大于单根锚杆的超张拉力。目前我国生产的张拉千斤顶的最大出力为6000kN。在锚固设计时,单根锚杆锚固力应综合上述条件选取。选用的张拉设备可按SL46规定执行。此外,在设计单根预应力锚杆的锚固力时,还应考虑可能发生的预应力损失。影响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有,锚杆材料的徐变性质,被锚固介质的流变特性,锚杆张拉锁定后钢绞线回缩量的大小及锚杆与孔壁的摩擦和锚夹具之间的接触情况等。在上述预应力损失中,锚杆的回缩量大小及与孔壁摩擦和锚夹具的接触变形可利用超张拉来克服,而锚杆材料的徐变和锚固介质的流变是属时间效应,应在设计时予以考虑。其中,钢材的徐变影响仅占预应力值的1%,对于混凝土建筑物中的预应力锚杆,由于混凝土的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为5%~6%,此值变幅不大。而对于岩体或土体中的预应力锚杆,大部分预应力损失则来源于岩体的流变特性,所以应着重考虑锚固介质的质量。在预应力锚固设计时,关于应力损失量的考虑,对于一般性工程,可根据经验或工程类比法确定;对于重要工程,应通过试验确定。5.3.4预应力锚杆的数量与需要提供的锚固力和单根锚杆的设计张拉力有关。各根锚杆提供的阻滑力的总和应满足式(1)的规定。nPk>Qk(1)或n1Pk1+n2Pk2+n3Pk3+…+nnPkn>Qk式中:n=n1+n2+n3+…+nn——预应力锚杆的总根数;n1、n2、n3、…nn——不同设计张拉力锚杆根数;Qk——需预应力锚杆承担的不稳定块体的下滑力;Pk1、Pk2、Pk3、…Pkn——不同级别预应力锚杆所提供的阻滑力。5.3.5采用预应力锚杆进行加固,锚固段的位置需置于稳定的介质中。对于由软弱结构面引起的塌滑,预应力锚杆需穿过软弱结构面,内锚固段需置于不能滑动的完整岩层中;对由塑性变形引起的塑性区或拉力区,内锚固段需置于围岩的弹性区内;对水工建筑物,内锚固段应置于压应力区内。5.3.6为了向被锚固介质提供最佳的锚固效果,力求锚固力分布均匀。在一般情况下,锚杆应均匀、等距离布置。布置型式可以是方形或矩形布置,也可以是梅花形或菱形布置。从锚杆的受力条件分析,当锚束受到较大拉力时,在内锚固段和外锚头附近的一定范围内,被锚固介质将出现拉应力区。所以锚杆的布置应力求缩小内锚固段和外锚头附近拉应力区的范围,拉应力值也要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锚杆的方位应以提供最大阻滑力和最有效支护抗力为目的进行布置。一般情况下,最有效的布置为逆滑动方向布置。但由于受施工条件、滑动体边界条件的限制,只能以一定的角度布置,所以必须经过综合比较,选择最优的锚固方向,以达到最有效的加固效果。由于稳定需要,设计中若布置的预应力锚杆数量多,内锚
本文档为【水电工程预应力锚固设计规范word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慢慢老师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30KB
软件:Word
页数:10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22-07-0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