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0年现观科判

2010年现观科判

举报
开通vip

2010年现观科判10《现观》学习笔记2010年现观科判●难知所喻义之僧伽《金鬘论》部分.........................................................................................................1第一部分体性“佛陀等三宝”........................................................................................................4第...

2010年现观科判
10《现观》学习笔记2010年现观科判●难知所喻义之僧伽《金鬘论》部分.........................................................................................................1第一部分体性“佛陀等三宝”........................................................................................................4第二部分分支....................................................................................................................................5一、从何而分的事.......................................................................................................................6二、如何分的数量.......................................................................................................................9★《大般若经第二会》中的四十八菩萨僧....................................................................10三、所分之个别体性.................................................................................................................241、第八(预流向)............................................................................................................262、超越(离欲为前行)......................................................................................................273、渐次.............................................................................................................................324、麟喻菩萨.....................................................................................................................39四、思维此等以何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39五、显示余差别法.....................................................................................................................411、经中的难处..................................................................................................................412、僧伽的界限..................................................................................................................453、具相与假名的区别......................................................................................................47第三部分所喻僧伽之根本分............................................................................................................50一、预流(共五个)....................................................................................................................51二、一来(共三个)....................................................................................................................52三、不还(共十个)....................................................................................................................53四、阿罗汉向(一个)...............................................................................................................58五、辟支佛(一个)...................................................................................................................58●难知所喻义之僧伽《心要庄严疏》部分...............................................................................................58第一部分总说大乘僧伽名相义理及数量确定................................................................................58第二部分别别解说大乘廿僧............................................................................................................60●四顺决择分《心要庄严疏》部分...........................................................................................................67第一部分总说加行道........................................................................................................................67一、修行加行道之所依.............................................................................................................68二、大乘加行道之性相及分类.................................................................................................69三、大乘加行道产生方式.........................................................................................................70四、生起空性慧之三种差别.....................................................................................................70110《现观》学习笔记五、各别分类之意.....................................................................................................................72六、审察加行道之心识.............................................................................................................73七、解释量与非量.....................................................................................................................75第二部分大乘加行道较声缘乘更加殊胜........................................................................................82★总述八现观.............................................................................................................................91一、总说超胜之理由.................................................................................................................95二、声闻道的修行方式.............................................................................................................95三、菩萨四顺决择分修法.........................................................................................................99第三部分广说四位十二品..............................................................................................................103一、暖位1(《根本颂》的解释部分).......................................................................................104暖位2(《明义释》的解释部分)...................................................................................116暖位总摄.......................................................................................................................121二、顶位1(《根本颂》的解释部分).......................................................................................122顶位2(《明义释》的解释部分)...................................................................................130顶位总摄.......................................................................................................................132三、忍位1(《根本颂》的解释部分).......................................................................................133忍位2(《明义释》的解释部分)...................................................................................135忍位总摄.......................................................................................................................143四、世第一法1(《根本颂》的解释部分)...............................................................................145世第一法2(《明义释》的解释部分)...........................................................................158世第一法总摄...............................................................................................................160五、断诤...................................................................................................................................160●四顺决择分《金鬘论》部分.................................................................................................................174第一部分生起加行道之所依..........................................................................................................176一、身所依...............................................................................................................................176二、心所依...............................................................................................................................179第二部分能依之加行道..................................................................................................................182一、能依加行道的体性...........................................................................................................1821、共同体性...................................................................................................................1822、别别体性...................................................................................................................184第一、暖位............................................................................................................184第二、顶位............................................................................................................187第三、忍位............................................................................................................188第四、世第一法位................................................................................................189二、能依加行道的分别...........................................................................................................194210《现观》学习笔记三、观察所分之识...................................................................................................................195阶段总结...................................................................................................................................206第三部分与论配合讲述加行道......................................................................................................208一、解释《根本颂》差别法...................................................................................................209二、解释《明义释》差别法...................................................................................................2171、大乘加行道具五超胜................................................................................................2182、声缘加行道离五超胜................................................................................................2213、显示菩萨种种观缘方式(诸菩萨具善巧方便之理)...................................................2244、于彼断诤...................................................................................................................231第四部分详解四位十二品..............................................................................................................234一、暖位1(《根本颂》的解释).............................................................................................236暖位2(《明义释》的解释)............................................................................................245暖位总摄.........................................................................................................................251二、顶位1(《根本颂》的解释).............................................................................................251310《现观》学习笔记一切时中至诚顶礼皈依于与能仁金刚持无别之上师夏坝仁波切足下伏请大悲摄受!整理说明:1.【经】《大般若经第二会》(北塔版)。2.【颂】《现观庄严论》,至尊弥勒菩萨著,法尊法师译。3.【释】《明义释》,阿阇梨狮子贤著。4.【论】《金鬘论》,宗喀巴大师著,夏坝仁波切译。北塔译师班整理。5.【疏】《心要庄严疏》,贾曹杰尊者著。四月份采用的是滇津桑摩译本,六月份多采用宗根法师译本。6.文稿顺序同于音频。人名、地名、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名及所引电子版译文未经核对。7.此学习笔记在二校稿基础上整理,尚未定稿,请勿流传20100409-1大乘二十僧(二)●难知所喻义之僧伽《金鬘论》部分现在我们要讲的是第二、难知的所喻义僧伽。能像征的比喻僧伽或者喻僧伽,和所喻的释僧伽,二十僧实际上就是这两个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一个是能喻的,第二个是所喻的,两个。能喻的释僧伽,要说之前,我先简单地解释一下二十僧。那么二十僧为什么要在这讲呢?其实二十僧本来不是大乘的事情,是小乘是事情。为什么?就是所谓的喻二十僧伽,实际上简单来说就是小乘佛教的人如何修行,最后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完整的道次第。那为什么要在这说,因为有很多大德为此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比如说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当中就说到了一个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就是说,为了断除那些小乘佛教对大乘佛法的误解和成见,因此讲了二十僧。为什么?似乎在小乘佛法的道次第当中,离不开二十僧内容的四向四果,加起来八个。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要是大乘佛教没有向和果之说,没有预流、没有一来、没有不还、没有阿罗汉,那就没有道也没有果,他们是这样误认为的。为了断除这样的疑惑,佛就在此讲了大乘的二十僧,这个讲的就不是小乘的二十僧了,而是大乘的二十僧。因此去年我们讲的整个内容,实际上就是小乘的二十僧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年我们一开头要讲的,就是拿小乘的二十僧作比喻,来证明大乘的二十僧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这样的。所谓的二十僧是指由于修行者的慧根钝或者慧根锋利的差别,出现三种情况,一个就是顿证,一个是渐次的僧伽,或是超越的僧伽等。大致有三类。如果对渐次的僧伽细110《现观》学习笔记分的话,就可以出现二十僧这样的一个问题。那是不是凡是修行声闻者,皆周遍于二十僧当中的某一个呢?关于这个问题,在《金鬘论》里边打过很多的比方,而且宗大师一直在强调。比如说在二十僧当中所不包括的那些,像七返,受生第一次之后,就不再是七返了,但也不是别的。七来果的修行者,已经受生了第一次或者第二次之后,他不再是七来的声闻,也不是其他的,但他仍然是僧伽。诸如此类的有很多。那么大乘的二十僧到底为什么算作二十?因为最主要的有二十个。这是《金鬘论》当中重点强调的内容。现在我们强调一下什么是二十僧。你们手里都有释如石法师翻译的资料,他翻译的不直接是《金鬘论》,是把《金鬘论》的内容在讲课的时候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下来的,在这里他专门提到了二十僧的名单。首先是预流向,由于根器的差别分为随信行和随法行二个,这二个就是二十僧当中的随信行预流向和随法行预流向。慧根钝的人就是随信行的钝根预流向,随法行是慧根锋利行的预流向二个。然后预流果,但住预流果是一个,就是刚刚获得第十六刹那的,按照《俱舍论》来说的话,这个就相当于刚刚进入修道,不是见道。因为《俱舍论》认为十五刹那以前是见道,第十六刹那是属于修道,所以说刚获得修道的但住预流果就算是一个。再一个就是超胜有两个,一个天家家,一个是人家家。加起来就变成五个了。再下面就是一来向是第六个。然后,但住一来果就是第七个,胜进一来果,其中有一间就是第八个。其次,不还向是第九个。第十、十一、十二、十三个,四种不还果分别是中般、生般、有行般、无行般。总共有四个。其中中般就是中阴身的时候获阿罗汉果位的,它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但这不是二十僧的分,而是内部的分。一但受生到中阴身立刻得阿罗汉果位者。然后,有行获得阿罗汉果位者,或者无行获得阿罗汉果位者,大概有三个。生般其实有三个部分,就是生即涅槃、有行涅槃、无行涅槃。生即涅槃就是受生到色界即刻证得阿罗汉果位,有行涅槃通过努力、无行涅槃不通过努力而获得阿罗汉果位,三个部分。加起来不还果总共有四个。这样就是十三个了。色究竟的差别还有三种不还果:全超、半超、遍殁三个部分。下面还有二个,就是现法寂灭和身现证两个部分。总共变成了十八个。再后就是阿罗汉向,再一个就是独觉的阿罗汉。总共有二十个,这样就先解释一下这二十僧。二十僧从断和证的角度可以分成为二类。从断的角度就是两个部分,一个是渐断,一个是顿断。从证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分成为两个:一个是超越,再一个是渐次两个。名词不一定准确,因为是看着藏文临时翻的,文字你们要一个一个地对一下。总之二十僧名字就是这样的,细节的内容我希望你们看一看我去年讲课的翻译成汉文的资料。【论】难知所喻义之僧伽分三部分210《现观》学习笔记第一部分体性“佛陀等三宝”为阐明此僧伽的分别义,说中间二偈颂。为何如此?在经中宣说僧宝时说了许多分别义,为顺义了知故而说。释经释:法宝教授以上,说应学佛母及如何精进等,此后问,如此精进的诸菩萨从何处受生于此处,从此往何处受生。其回答说,以此诸僧伽。第二部分分支,分五:一、从何而分的事二、如何分的数量三、所分之个别体性四、思维此等以何而表五、显示余差别法第三部分所喻僧伽之根本分1、从何而分的事圣者(解脱军)、阿阇梨(狮子贤)、正理施(金洲菩萨)、慧源、布达西日(佛德)、阿比雅嘎热等认许(僧伽皆周遍为圣者),以圣僧伽而分,此于《宝性论》当中,无著所说的僧宝是指一地以上的说法相同。辛地巴随顺于“从顺决择分”,认许前二为加行道(预流向之钝根和利根,前十五刹那是预流向,第十六刹那是预流果)。《俱舍论》认为钝根的预流向,第一至十四是预流,第十五是见道,《阿毗达磨》从一座证悟圣位起有两种,钝根和利根,从加行道开始,僧伽是圣者。凡是预流向周遍僧宝,是否是这样吗?《金鬘论》认许,但其余认许是从加行道开始。预流向是僧宝吗?周遍,因八僧宝有预流向。八僧伽肯定是僧宝,四向四果。一座加行也列为僧宝吗?《集论》如是认许。自宗克主丹巴达杰,也这样认许吗?中观瑜伽宗认许《大乘阿毗达磨》,则八僧伽,不周遍僧宝。诸先贤说:此后四个为见道,再后十四个为修道。但经中说,菩萨摩诃萨以佛母而住者,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没来生此间。从此间没当生何处。解释此义时,《净具论》说:所谓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者,是与顺决择分相顺等故,除仅此一句外,无确认加行、见道、修道三分别所住,所以《净具论》的此说可以作为加行道为界限的依据。(以此一座加行为预流果,提供依据。)在《圣心要》中说:不还僧伽,但无有道之显明。在《信解经》中问难说受生于长寿天的时候,其回答时说,孟加拉的智者所认许的三恶趣的不暇无余穷尽者,从忍开始,(得忍位不堕诸恶趣)因为无有恶趣忍大法故,是故,在暖(加行)和顶(加行)多数不暇穷尽,然非无余(穷尽)。受生于无暇则为暖和顶者。此依然是劣处,在此中短时是受微小的痛苦,在此中,此僧伽许为凡夫。此等孟加拉的认许是不应理的,此以阿阇梨(狮子贤)的教言为量(依据),阿阇梨许(二十僧皆为圣者)唯有圣者,此外,对于大乘的暖和顶是否为解脱道,无有错乱者,然受生于无想处(非想处的禅定,误认为解脱道)者,错乱为解脱道,乃诸大车轨所说之故。310《现观》学习笔记师释:第一部分体性“佛陀等三宝”我先解释一下“佛陀等三宝”。到了这的时候为什么还要重提这个问题呢?因为二十僧伽其实真正的来源是在“佛陀等三宝”这个位置,也就是说讲十大教授的时候大家是知道的,其中有三宝教授。讲三宝教授的时候,佛宝、法宝的教授前面已经讲完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他为什么不把佛宝和法宝的教授就像类似于二十僧一样的广说、大说呢?《金鬘论》当中说到了这样的问题:佛宝的全面的解释在第八品当中,还有第一品当中。第一品和第八品里面说的全都是佛宝的内容。所以不用再详细地在这阐述。所以佛宝在这里简单地讲述一下就行了。从道智品开始到第七品之间这六品当中主要解释法宝,所以说也无需解释太多,因为将来还会解释很多关于法宝的内容,不用把它分开来解释,因此在这没有多说。但是僧宝是怎么回事呢?僧宝,关于僧伽的修行次第,尤其是大乘僧伽的修行次第和二十僧如何结合的问题,在别处没有说过。所以在这个位置专门详尽地讲述了二十僧。这就是为什么在这说的原因。第二个问题其实是这样:在《现观庄严论》里面,二十僧是在十大教授之后说的,十大教授之后,把二十僧的问题就在这作为补充来说的。但是,《二万颂般若》和《摩诃般若》是在三宝的位置直接说的。所以说《现观庄严论》讲二十僧的时候,实际上是作为前面僧宝的补充来讲的,因为这件事不能不讲。此原因有三:第一个原因就如宗大师他本人所说,之前和之后没有这么详细地说。第二个原因我认为,既然《摩诃般若》和《二万颂般若》和《八千颂般若》都说了,作为《现观庄严论》就不能不说。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现观庄严论》是《摩诃般若》和《二万颂般若》的密意,是八现观完整的解说。所以如果在这个地方说不明白二十僧到底是怎么回事的话,等于是把《二万颂般若》的这一部分,即二十僧的阐述部分变为是没有解释的或是空白的。所以不能不说。这是我认为的第二个。第三个原因说到三宝的时候,在印度有一个背景,印度历来小乘的信仰者是多数,大乘的信仰者是少数。凡是学大乘的都是很伟大的,都是非常受尊敬的。但是从数量上来说小乘是多数的。在佛经里也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大乘就像星星群中的月亮一般,大乘阿阇梨非常亮,非常受人尊重,但是比较少的,不是多的。要是月亮像星星那么多的话,那就麻烦了,所以说不是很多。始终都是这样。印度始终都是小乘处于多数的状况,即使是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时期,虽然大乘学行者确实很多很多,但还是说有多少个僧伽,其中学大乘的有多少,那算是,啊,其中有多少是学大乘的耶?他就是这样说。可见大乘比较少。这个跟三宝有什么关系呢?有直接关系。认识三宝不是仅大乘一个教派的问题,而是整个佛教的问题。既然是整个佛教的问题,那么小乘佛教怎么认的,说到僧宝就是四向四果。四向是预流向、一来向、不还向、罗汉向。四果是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这是正统的。你一说大乘就没有四僧之说,或四向四果之说,410《现观》学习笔记他就认为大乘没有僧伽,大乘就变成三宝当中缺一了。为了断除这种疑惑,或者这种邪见,讲这个僧宝,这又是宗大师说的。这三个原因中,前面和后面两个是宗大师所说,中间是我自己加的。因为我发现《二万颂般若》里面把二十僧伽说得特别清楚,而且非常细致。《现观庄严论》里面后边也补进去了。要是不补的话,那个部分就是不行的。所以就故意在十教授之后补进去二十僧。西藏三大寺学二十僧的时候不是在这补,而是学完般若之后再补这个课。但是,我们按照《金鬘论》的做法,直接就在这个位置补了。因为我们在解释《现观庄严论》的时候,如果在这个位置不补的话,没办法解释这部分的内容。因此,我在这简单地说一下,为什么“佛陀等三宝”引出这个话,然后接下来说二十僧的原因。具体讲二十僧时,《现观庄严论》就此内容而言有两个偈颂:【颂】诸钝根利根信见至家家一间中生般行无行究竟三超往有顶坏色贪现法寂灭及身证麟喻共二十就这个部分的内容。从去年的六七天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讲僧伽,就是讲的这样的内容。总而言之,在佛经当中就在这个位置,讲了很多关于僧伽的内容。为了详细了知之故,很容易了知之故讲了这个。在这就是顺义了知之故这个话。另外在解释佛经的时候说:法宝教授的以上作为讲应学佛母及其精进修学之理等等。然后讲到僧宝的时候是如何做的呢?是在如此精进的这些菩萨僧伽。因为我们现在说的是菩萨僧伽,前面比喻的是声闻僧伽,实际是说菩萨僧伽。这些是从哪里来的,受生到这的?从这往哪里去的?在回答当中,就说了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就在这讲了二十僧的经。所以,二十僧的整个内容就是说:住于相应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从哪里来,今后往哪里去,因此,引来了这样的二十僧,这个问题其实非常重要。第二部分分支分支分为五个部分:一、从何而分的事如何分支是什么意思?就是从哪里分、从何处分之事。要分个蛋糕的话,你要知道所分的东西是一个蛋糕而已。同样我们这个所分之事是什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见道、修道到无修道三个内容,或者就大乘来说,是见道和修道两个,因为无修道不在此当中,他比喻的是十地菩萨与独觉阿罗汉,所以就不存在这个。但是就小乘来说,所分的内容是见道、修道、无修道三个。这是《俱舍论》的说法。《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的说法是加行道一坐加行以上。这是所分的事。二、如何分的数量分出来的数目是多少呢?就是二十个。是不是凡是僧伽都包含在这二十当中呢?也不周遍。但是主要有二十,所以分二十。三、所分之个别体性510《现观》学习笔记分了之后细节内容是哪些呢?就是别别说每一个。比如说,预流向预流果等等的体性,但是在这个地方讲的实际上不是声闻预流向和预流果的体性,而讲的是与声闻预流向和预流果相应的大乘二十僧的体性。所以说是所喻的内容。四、思维此等以何而表这些声闻向果,比如预流向表示大乘的什么什么,声闻的预流果表示大乘的什么什么。这样具体地去把他们对应起来,这就是第四个内容。五、显示余差别法除此之外还有其余的、其他的法,还有一些什么法要讲清楚。这就是第五个部分。总而言之,前面所说的难知的所喻事的僧伽,具体主要就是这五个内容。这是第二个科判,也是主要的科判。一、从何而分的事首先讲所分的事的时候,要讲到哪些大尊者和哪些大阿阇梨主张什么。其中说到圣解脱军、狮子贤阿阇梨、正理施、慧源阿阇梨、布达喜日阿阇梨、阿毗雅嘎日阿阿阇梨等。八僧伽皆周遍于圣者,是圣僧当中的内分。这二十僧是圣僧的内分。依据的是无著菩萨所说的《宝性论》里的一个解释。这个《宝性论》的解释在汉文中也有,汉文、藏文都有的,现在汉文《大藏经》里面《宝性论》的解释,实际上是无著菩萨所著的。辛谛巴大师认为:从加行道,也就是顺决择分开始,他依据顺决择分这样的话,因此从顺决择分开始说起。二十僧中的钝根预流向和利根预流向两个,安立在从一座加行以上。那是不是把预流向全部完整地放在加行道了呢?不是。但实际上十六刹那当中的前十五个在他看来还是属于预流向的范畴。这一点《金鬘论》在前面已经说过好多回了。最后那一个是预流果,这是大家认同的。前面那十五个不是。但是有一个不一样的是什么呢?《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认为最后的第十六刹那是见道。而《俱舍论》认为是修道。就这个区别而已。总而言之,过去的一些先行的智者,也就是宗大师之前的智者,也叫先哲认为,剩下来的四个就是见道,再剩下来的十四个是修道,这种简便的分法宗大师好像不认同,也没办法认同,就不认同了。他只不过是提一下有人是这么解释的。但是,在佛经中说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的菩萨摩诃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样解释的时候,把《净具论》当中的解释,就是说决择分和相应这样的说法作为依据。但是这里面没有说分多少多少,哪个道有多少,没有说这个。那么以这个为依据作什么呢?为证明前面所说的加行道一座加行以上的为预流果这样的说法提供了一个依据。然后,在《圣心要》当中说:不还果的僧伽为八僧伽分支的核心,或二十僧伽分支的核心,但是没有详细地说。在佛经当中有个叫《信解经》,在这个里面解释或者责难受生于长寿天的时候,关于这个回答,依照孟加拉的一些大智者们的说法,恶趣的不暇彻底地无余穷尽是从忍开610《现观》学习笔记始的。为什么?因为从忍位开始再也没有恶趣了,所以说从忍位开始。当然我们也承认得忍不堕诸恶趣。这样的说法我们也是承认的。暖和顶的加行,绝大多数的不暇已经穷尽了,但并没有彻底地穷尽,因此,能够于无想或者非想当中受生,此乃应该是比较不赞同的,应该视为劣处,虽然在那里时间短暂,遭受微小的痛苦。孟加拉的大智者是这么说的。但是在这个宗当中,认许有凡夫的僧伽。此中的孟加拉智者们的这种认许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我们应把圣阿阇梨狮子贤所说的话,作为依据才好。阿阇梨狮子贤认为二十僧皆应该是圣者。另外,修大乘的暖和顶者不可能错乱,哪个是解脱道,哪个不是解脱道。但是受生于无想处或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把自己所证的非想的禅定误认为解脱道。诸多的像无著菩萨这样的大马车者都是这样说的。所以说应该是这样的。20100410-2把昨天翻译完的二十僧的部分全部念一遍。昨天我们翻译到这个位置,今天我们从这里开始解释一下,接下来先翻译吧。《净具论》所许应不应理,在佛陀的三宝当中的僧伽,自己也认许的三宝之一的僧伽,是需登地。这是圣无著所说。是故住于决择分者虽有不还僧伽,但不认许为僧宝。【论】第二分二:未结合经论和结合经论的宗规。第一,就是未结合的。《十万颂》《二万颂》《八千颂》三经中,因之有从余佛土,有从兜率天,有从人中殁,还生此间。此中说三。而后,从“生长寿天”起,至“此法照明曾不舍离”之间有四十五个。说到这的时候,我这个地方是先翻译还是先讲完呢。还是先翻译吧,然后再讲。总有四十八个,其中前三个依次为菩萨利根、中根、钝根或胜、中、劣三,为二摧伏论说所说。(二摧伏论:《十万颂摧伏论》《三佛母摧伏论》)《十万颂摧伏论》中前三为略说,余四十五个为广说。《三佛母摧伏论》中说,设为有善巧方便与无善巧方便二种。无善巧方便者为长寿天与欲界受生二种,其余四十三为具善巧方便,如此有二无方便善巧,共成四十五为二类相顺,不相顺者在三经中对第四十二处(四十五?):复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在十方此住处,32至41之间有这样一个内容:菩萨摩诃萨在东面化生为佛的形象,讲经说法度化有情等等。东方如此,南方如此,西方如此,北方如此,然后东南西南…然后是上下,总共有十个。(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共计十个方位)在这个上面加了十方总共的一个,其实在佛母里面确实有总共的一个,佛经里面也有总体的一个,然后十方分十个。《三佛母摧伏论》里面是这样说的。《三佛母摧伏论》中未曾记录,而在此说十方之事,经中说十菩萨十方各一,成为十,然后算共同之后合计为一,则合成十一。710《现观》学习笔记刚才在四十八当中,第四十二就补掉了。要不按照其他宗的算法就是在十方之上加了共同的一个菩萨。这个地方实际上谈的是四十八菩萨。什么叫四十八菩萨呢?四十八菩萨就是四十八菩萨僧伽,四十八菩萨僧伽在书里面有没有阐述呢?没有。四十八菩萨僧伽是这样的:二十僧,是从四十八菩萨收摄到二十僧伽的。那么四十八菩萨僧伽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在《二万颂般若》里面,从P33开始到P37之间所说的内容。《大般若经第一会》有四百卷,《大般若经第二会》有七十八卷,其中第四百零四卷第二分观照品第三之三,这个里面是有的,算起来共四十八菩萨。我想等会再详细地讲解四十八菩萨,所以在这就不多说了。在《十万颂摧伏论》中,由于在经中没有结合,所以不曾计算,而算上经中所说的不舍离十善业道,此极为殊胜。因为三经皆相同之故。是故,《大摧伏论》当中本有的被舍弃,没有的被记录,因此此论是否世亲所著,引起怀疑。把刚才的读一下:《净具论》所许应不应理,在佛陀的三宝当中的僧伽,自己也认许的三宝之一的僧伽,是需登地。这是圣无著所说。是故住于决择分者虽有不还僧伽,但不认许为僧宝。2。第二分二:未结合经论和结合经论的宗规。第一,未结合的。《十万颂》《二万颂》《八千颂》三经中,因之有从余佛土,有从兜率天,有从人中殁,还生此间,此中说三。而后,从“生长寿天”起,至“此法照明曾不舍离”之间有四十五个,前三个依次菩萨利根、中根、钝根及胜、中、劣三为二摧伏论说所说。(二摧伏论:《十万颂摧伏论》《三佛母摧伏论》)《十万颂摧伏论》中前三为略说,余四十五个为广说。《三佛母摧伏论》中说,设为有善巧方便与无善巧方便二种,无善巧方便者为长寿天与欲界受生二钟,其余四十三为俱善巧方便,如此有二,无方便善巧共成四十五为二类相顺,不相顺者在三经中对第四十二处:复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常不舍离十善业道。《三佛母摧伏论》中未曾记录,而在此说十方之事,经中说十菩萨十方各一,成为十,之后合计为一。则合成十一。在《十万颂摧伏论》中,由于在经中没有结合的,所以不曾计算,而算上经中所说的不舍离十善业道,此极为殊胜。因为三经皆相同之故。是故,《大摧伏论》当中本有的被舍弃,没有的被记录,因此此论是否世亲所著,引起怀疑。如此总显示四十八佛子,分别宣说前三后四十五。师释:这个部分是经论未结合而说的。这个部分再重新讲一讲,请大家用点心力。把《二万颂般若》翻到33页。首先我跟大家说一下,(刚才读的)这个里面说关于,宗大师一再强调的一个问题,和昨天所说的一样,到底一座加行算不算八僧伽之列,第一就是预流向,如果是预流向,自然就变成超越一来向,超越不还向,都只能从一座加行开始。宗大师已经提过很多回了,关于这件事是一直有争议的。为什么出现这种争议呢?因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当中认许一座加行开始算起预流向,所以就出现了这810《现观》学习笔记个问题。昨天我们谈起这两件事的问题,其中不一样的是在《净具论》当中,从顺决择分的《现观庄严论》偈颂说,预流向应该是从顺决择分开始,但是,有些人是不赞同这样的,比如说,一个是圣解脱军,再一个是狮子贤,再就是金洲菩萨,再就是慧源、布达喜日(佛德)、阿毗雅嘎日阿,这些人都把八僧伽的范畴放在圣僧伽的范畴,这样自然就不符合刚才所说的预流向从加行道开始的说法。所以很容易看出来,其实宗喀巴大师比较倾向于这种做法。因为这种做法有个好处,八僧伽可以列为僧宝之列。另外今天我们翻译的《净具论》当中所说则不应理。他说的不对。这个地方所说的八僧伽,(八僧伽:四向四果)他也承认四向四果是三宝之分的僧伽,并不是其他的僧伽,而是三宝之分的僧伽。既然是三宝之分的僧伽,他就会遇到问题:三宝之分的僧伽是不是僧宝呢?佛宝,法宝,僧宝。既然是僧宝,那需不需要是圣僧伽呢?是不是得到圣位呢?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得到圣位的话,加行道,即使是一座加行他怎么能算是圣者呢?他根本就不是圣者,他还是凡夫菩萨。所以就在这个位置他说到了三宝之分的僧伽必须是登地,此为无著菩萨所说。无著菩萨在《宝性论》中说的。这样你就不得不承认了。既然如此,顺决择分的僧伽,你可以把他说为不还僧伽还勉强可以的,但是把他列为僧宝之列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加行道的修行者得到见道的时候,成为僧宝又同时得到菩萨的第一地,所以说这个是不行的。那为什么他拿无著菩萨的理论来说,就那么有说服力呢?因为他认为不是的理由就是无著菩萨所著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所以在这拿无著菩萨的理论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他是这样去推的。因为他除了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之外没有别的更重要的依据。因此拿这个做这样的对比。我想问你们,无著菩萨不可能不知道会出现这两种,那为什么无著菩萨还这么说呢?又说僧宝必须是圣者,这不仅仅是无著菩萨说,这几乎是一个公论,圣三宝必须是圣者;又说八僧伽的第一预流向,或者超越的两个向都是从加行开始。界限定在加行,那你说为什么?(弟子:这是《净具论》的说法)。问题就是,无著菩萨在《定解宝性论释》中说:僧宝是登地菩萨;另一个,无著菩萨说预流向是从一座瑜伽开始。两个都是无著菩萨说的,《净具论》无非就是依据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而已。那是为什么?你们还记得克主丹巴达杰承认什么吗?其实很多都倾向于从加行开始,我想克主丹巴达杰也是。你看看预流向的界限。很多大德都是这么认许的。这件事可以辩论。而且宗大师说的还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不是一般的强调,而是非常有依据的强调。二、如何分的数量第二个就是有多少僧伽的问题。说到有多少僧伽的问题,分为未结合经论的说法和结合经论的说法两个部分。未结合是只解释佛经,没有把《现观庄严论》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讲,单独解释般若的叫未结合经论的释;类似于《三佛母摧伏论》、《十万颂摧伏910《现观》学习笔记论》等等都是未结合经论的说法。也就是单纯讲般若,没有结合《现观庄严论》讲的。结合的就是与《现观庄严论》和佛母结合来解释的,象这些问题。在《十万颂》、《二万颂》、《八千颂》当中,讲到从余佛土或从兜率天,或从人中受生于此处,讲了四十八菩萨僧伽。这样的四十八菩萨僧伽将来要做什么呢?在二结合的时候要归纳为二十僧当中,因为《现观庄严论》里面说到麟喻共二十,专门讲了二十僧,所以把四十八菩萨归纳为二十僧当中。现在我们要直接看看佛经33页。总说有三个,别说有四十五个。总说三个:第一是从余佛土来到此处;第二个从兜率天来到此处;第三个从人间来到此处。这三个分别是:从余佛土来的是利根;从兜率天来的是中根;从人间来的是钝根。就是以利、中、钝三个来分的。★《大般若经第二会》中的四十八菩萨僧【经】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没来生此间。从此间没当生何处。佛告舍利子。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菩萨摩诃萨。有从余佛土没来生此间。有些菩萨是从其他的佛净土当中受生到此处的。有从睹史多天没来生此间。有的是从有兜率天死殁来到此处。那兜率天不是余佛土吗?为什么不是呢?兜率天不是余佛土,因为包括兜率天、摩夜天在内的欲界六天以及色界十七天、无色界的四天以及包括六道轮回的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此娑婆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也就不是余佛土。所谓的余佛土,是从三千大千世界之外来到这里,比如说从西方极乐佛国来到这里,那就是余佛土。比如说从药师琉璃光净土来到此处,那也是余佛土。然而兜率天不是余佛土,因为它就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内。这是第二个
本文档为【2010年现观科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9.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is_09027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6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22-04-15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