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

举报
开通vip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第⼗章针灸学基础概论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理论为基础,采⽤针刺、艾灸等⽅法作⽤于腧⽳,⽤以防病治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学、刺灸⽅法学和临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针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操作⽅便等优点。《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益成熟。明代成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第⼀节经络学说概论▲经络学说─研究⼈体经络系统的循⾏分布、⽣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种理论...

针灸学第七版教材
第⼗章针灸学基础概论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理论为基础,采⽤针刺、艾灸等⽅法作⽤于腧⽳,⽤以防病治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学、刺灸⽅法学和临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针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操作⽅便等优点。《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益成熟。明代成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第⼀节经络学说概论▲经络学说─研究⼈体经络系统的循⾏分布、⽣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尤其在针灸⽅⾯有⼗分重要的意义。▲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个有机的整体。1.经络含义基本概念:经络是⼈体内⽓⾎运⾏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经络的主⼲,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内外;运⾏⽓⾎,协调阴阳。2.经络系统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经脉和奇经⼋脉,以及附属于⼗⼆经脉的⼗⼆经别、⼗⼆经筋和⼗⼆⽪部。络脉包括⼗五络、孙络、浮络等。!⾜太阴脾经脉⼗⼿太阴肺经脉⾜厥阴肝经脉⼆⼿厥阴⼼包经脉⾜少阴肾经脉经⼿少阴⼼经脉!!脉⾜阳明胃经脉经脉⼿阳明⼤肠经脉⾜少阳胆经脉{⼿少阳三焦经脉经⾜太阳膀胱经脉⼿太阳⼩肠经脉络{奇经⼋脉系⼗⼆经别统⼗⼆经筋⼗⼆⽪部{⼗五络脉络脉{浮络孙络⼗⼆经脉⼗⼆经脉是指⼗⼆脏腑所属的经脉,即⼿三阴经:肺、⼼包、⼼;⼿三阳经:⼤肠、三焦、⼩肠;⾜三阳经:胃、胆、膀胱;⾜三阴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命名A脏腑:⼗⼆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属”、“络”来概括。B⼿⾜:根据⼗⼆经脉循⾏主要经过上肢或下肢,分为“⼿……经”“⾜……经”。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1)⼗⼆经脉的命名:由⼿⾜、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经脉分成⼿六经和⾜六经:凡属六脏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阴阳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脏腑的名称。!(2)⼗⼆经脉在体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分布规律:⼗⼆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躯⼲和四肢,纵贯全⾝。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阳明经在前  ⼿⾜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躯⼲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    少阴经在后(3)⼗⼆经脉的循⾏⾛向与交接:⼿三阴从胸⾛⼿,⼿三阳从⼿⾛头,⾜三阳从头⾛⾜,⾜三阴从⾜⾛腹(胸)。!头胸⼿!⾜⼗⼆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经)在⼿⾜衔接,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体的经络系统中,以⼗⼆正经为主体,这⼗⼆正经组成⼀个环状体系,经⽓按照肺-⼤肠—胃—脾—⼼—⼩肠—膀胱—肾—⼼包—三焦—胆—肝—⼿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4)⼗⼆经脉的表⾥属络关系:⼗⼆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太阴肺经(⾥)<——>⼿阳明⼤肠经(表)
⾜阳明胃经(表)<——>⾜太阴脾经(⾥)
⼿少阴⼼经(⾥)<——>⼿太阳⼩肠经(表)
⾜太阳膀胱经(表)<——>⾜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三焦(表)
⾜少阳胆经(表)<——>⾜厥阴肝经(⾥)奇经⼋脉奇经⼋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经不同,不直接⾪属于⼗⼆脏腑,也⽆阴阳表⾥配偶关系。是别道奇⾏的⼋条经脉。⼋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为⼀源三歧。督脉、任脉和⼗⼆经⼀样个有其所属的腧⽳,故与⼗⼆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四经。!!督脉:因其⾏于背部正中,对全⾝阳经脉⽓有统率、总督作⽤⽽得名。任脉:因其⾏胸腹正中,能总任全⾝阴经脉⽓;又能主胞胎,为⼈之妊养之本⽽得名。冲脉:因其脉上⾄头,下⾄⾜,贯穿全⾝上下前后,为⼀⾝要冲,且能通受⼗⼆经⽓⾎⽽得名。带脉:因其运⾏环⾝⼀周,束腰如带⽽得名。!⼗⼆经脉分布(1)(2)⼿三阴→⾏上肢内侧太阴→前头!→厥阴→中⼿三阳⾏上肢外侧⾜三阴→⾏下肢内侧少阴→后胸⼿⾜三阳→⾏下肢外侧阳明→前!少阳→中(3)⼗⼆经脉的⾛向规律为太阳“⼿之三阴→后⾜从胸⾛⼿,⼿之三阳从⼿⾛头,⾜之三阳从头⾛⾜,⾜之三阴从⾜⾛腹”。(《灵枢・逆顺肥瘦》)4.经络的作⽤(1)⽣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经⽓作⽤包括四个⽅⾯:沟通表⾥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濡养脏腑组织;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2)阐释病理:在发⽣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如⼼⽕可循经下移于⼩肠,⽽⼩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如⾜厥阴肝经抵⼩腹,布胁肋,故肝⽓郁结,常见两胁及⼩腹胀痛等。(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出现结节或中府⽳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有压痛等。(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醉、⽿针、电针、⽳位埋线、⽳位结扎等治疗⽅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太阳经头痛,选⽤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法预防疾病。如常灸⾜三⾥⽳可强壮⾝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第⼆节腧⽳1.基本概念腧⽳→脏腑、经络之⽓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即孔隙的意思。腧⽳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府”、“⾻空”等,俗称“⽳位”、“孔⽳”,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2、腧⽳的分类(1).⼗四经⽳简称经⽳。分布于⼗⼆经脉及任督⼆脉上的腧⽳,共有361⽳名。其中双⽳,即左右对称的⽳位309对,单⽳52个。(2).经外奇⽳简称奇⽳。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四经系统的⽳位。可作为经⽳的补充。(3).阿是⽳又称天应⽳、不定⽳、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3、腧⽳的主治规律(1).远治作⽤: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例如: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太冲⽳。下病上取:脱肛、⼦宫脱垂→取百会⽳。(2).近治作⽤:全⾝所有腧⽳,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的近治作⽤。百会⽳→头痛;中脘⽳→胃痛;肾俞⽳→腰痛;阿是⽳→以痛为输.(3).特殊作⽤:特定⽳是指⼗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和特定称号的⼀类腧⽳。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分为:五输⽳、原⽳、络⽳、俞⽳、募⽳、下合⽳、⼋会⽳、⼋脉交会⽳和交会⽳。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以起到双向调节作⽤:天枢⽳-⽌泻和通便;内关-调节⼼率快慢。!四总歌诀:肚腹三⾥留,腰背委中求,颈项求列缺,⼜⾯合⾕收4、腧⽳的定位法(1).⾃然标志法:根据⼈体⾃然标志,⽽定取⽳位的⽅法。A定型标志,背部的标志: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的棘突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③肩胛⾻下⾓平第七胸椎棘突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B动态标志,如张⼜⽿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间取听宫。(2).⾻度分⼨定位法:将⼈体不同部位的⾻骼尺⼨⽤做定取腧⽳的折算长度。头部:前发际→后发际:12⼨;⽿后两乳突之间:9⼨胸腹部:天突→歧⾻(胸剑联合):9⼨;歧⾻→脐中:8⼨;脐中→横⾻上廉:5⼨;两乳头之间:8⼨;腋以下→季肋(11肋端):12⼨;季肋以下→髀枢(⼤转⼦):9⼨.上肢部:腋前纹头(腋前皱褶)→肘横纹:9⼨;肘横纹→腕横纹:12⼨.下肢部:横⾻上廉→内辅⾻上廉:18⼨;内辅⾻下廉→内踝尖:13;髀枢→膝中:19⼨;膝中→外踝尖:16⼨;外踝尖→⾜底:3⼨.部位起⽌点折量⼨度量法说明前发际⾄后发际12⼨!⽤于确定头部经⽳的纵向距离头眉⼼⾄⼤椎18⼨!前后发际不明时可帮助确定头部经⽳⾯眉⼼⾄前发际3⼨直⼨的纵向位置。部⼤椎⾄后发际3⼨确定前发际确定后发际前两额发⾓(头维)之间9⼨!!⽿后两乳突(完⾻)之间9⼨横⼨⽤于确定头部经⽳的横向距离胸⾻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9⼨直⼨⽤于确定胸部任脉⽳的纵向距离胸胸剑联合中点⾄脐中8⼨直⼨⽤于确定上腹部经⽳的纵向距离腹脐中⾄耻⾻联合上缘5⼨直⼨⽤于确定下腹部经⽳的纵向距离胁两乳头之间8⼨横⼨⽤于确定胸腹部经⽳的横向距离部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12⼨直⼨⽤于确定胁肋部经⽳的纵向距离背腰部肩胛⾻内缘⾄后正中线3⼨横⼨⽤于确定腰背部经⽳的横向距离肩峰缘⾄后正中线8⼨横⼨⽤于确定肩背部经⽳的横向距离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肘横纹9⼨直⼨⽤于确定上臂部经⽳的纵向距离肘横纹⾄腕横纹12⼨直⼨⽤于确定前臂部经⽳的纵向距离下耻⾻联合上缘⾄股⾻内上髁上缘18⼨!!⽤于确定下肢内侧⾜三阴经⽳的纵向距离肢胫⾻内侧髁下⽅⾄内踝尖13⼨!19!部股⾻⼤转⼦⾄腘横纹⼨!直⼨臀横纹⾄腘横纹14⼨⽤于确定下肢外后侧⾜三阳经⽳的纵向距离腘横纹⾄外踝⾼点16⼨外踝⾼点⾄⾜底3⼨(3).⼿指同⾝⼨取⽳法:以病⼈⾃⾝⼿指为度来取⽳的⽅法.■中指同⾝⼨法:■①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②⽤于四肢取⽳的直⼨、背部的横⼨。■拇指同⾝⼨法:■①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②⽤于四肢部取⽳。横指同⾝⼨法:①将⾷、中、⽆名、⼩指并拢,以中指第⼆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又称“⼀夫法”②⽤于下肢直⼨,背部的横⼨(4).简便取⽳法:例如:两⼿虎⼜交叉——列缺垂⼿中指端——风市第三节针刺法针刺法又名刺法,是利⽤⾦属制成的⼯具通过⼀定⼿法刺激⼈体腧⽳以激发经⽓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实现防治疾病的⽬的。1、针刺的⼯具:临床常⽤的有毫针,三棱针,⽪肤针,⽪内针等,毫针是针刺治病的主要针具,临床应⽤最为普遍。见下图。针尾针柄针根针⾝针尖2、针刺前的准备针具的选择:必须根据病情及病⼈的性别,年龄,胖瘦,体质,病位,腧⽳情况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男性、体壮、形肥,病深者针可稍长稍粗,反之,⼥性,体弱,形瘦,病浅,则宜短宜细。(2)体位的选择:必须根据腧⽳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初诊,精神紧张,年⽼体弱及病重者宜卧位。如仰卧——取头,⾯,胸,腹,上下肢部分腧⽳;俯卧——取头颈,背腰,上下肢部分腧⽳;仰靠坐——取头⾯部⽳位;伏坐——取头颈部⽳位。(3)消毒:在针刺之前必须对针具,腧⽳和医师的⼿指进⾏消毒,以防发⽣感染。以往,有针刺部位感染形成脓疱甚⾄引起败⾎症的。3、毫针刺法(1)进针法:通常有四种进针法,分别为切进针法、挟持进针、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左⼿拇指或⾷指切按在腧⽳位置的旁边,右⼿执针,紧靠左⼿指甲⾯将针刺⼊腧⽳(短针)。(如图6-1)2)挟持进针:左⼿拇⾷指以消毒棉球裹于针尖置于腧⽳上,右⼿捻动针柄,将针刺⼊(长针)
(如图6-2)3)舒张进针法:⽤左⼿拇⾷⼆指将所刺腧⽳部位的⽪肤向两侧撑开,绷紧⽪肤,右⼿执针从左⼿拇⾷⼆指中间刺⼊。(⽪肤松弛的腧⽳)(如图6-3)4)提捏进针法:⽤左⼿拇⾷指将腧⽳部位⽪肤捏起,右⼿执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浅薄处腧⽳)(如图6-4)(2)针刺⾓度和深度掌握正确的针刺⾓度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疗效,防⽌意外事故发⽣的重要⼀环。1)针刺⾓度是指进针时针⾝与⽪肤表⾯所形成的夹⾓,见图6-5。分为以下三种:直刺:针体与⽪肤成90度⾓左右垂直刺⼊,适⽤于⼤部分腧⽳。斜刺:针体与⽪肤成45度⾓左右倾斜刺⼊,适⽤于不宜深刺的腧⽳。平刺:针体与⽪肤成15度-25度⾓左右沿⽪刺⼊,适⽤于⽪薄⾁少的腧⽳。2)针刺的深度是指针⾝刺⼊⼈体内的深度或程度。深度浅深形体瘦⼩肥胖部位头⾯胸背四肢,臀部病情新病,阳证久病,阴证季节春,夏冬,秋(3)⾏针与得⽓⾏针是指将针刺⼊腧⽳后,为了使其得⽓和调节针感⽽⾏施的各种针刺⼿法。得⽓是指将针刺⼊腧⽳后,针刺部位产⽣酸,⿇,胀,重,蚁⾛等感觉。医者指下有沉紧等反应。1)提插法:针刺⼊腧⽳⼀定的深度后,使针在⽳内进⾏上下进退的操作⽅法。插-针从浅层刺⼊深层;提-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如图6-6)2)捻转法:当针刺⼊腧⽳⼀定深度后,以刺⼿拇中⾷指持针柄,进⾏⼀前⼀后的来回旋转捻动。(如图6-7)(4)针刺补泻⼿法补法是指能增强⼈体正⽓,使低下的功能恢复的⽅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法。1)腧⽳的特性:如关元,⽓海,⾜三⾥等⽳具有强壮作⽤;少商,⼗宣具泻实作⽤。2)指针刺⼿法:它是产⽣补泻作⽤,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段。3)机体状态:能直接影响经⽓的激发。(5)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指将针刺⼊腧⽳后,让其在⽳内留置⼀段时间,⼀般留针10-20分钟。2)出针:是指出针时⼀般以左⼿拇⾷指按住针孔周围⽪肤,右⼿执针慢慢捻转并提⾄⽪下,然后迅速拔出,⽤消毒棉签按压针孔,以防出⾎。(6)针刺中异常情况的处理1)晕针:由于患者体位不适,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针刺时⼿法过重所致。表现为头晕⽬眩,恶⼼呕吐,⾯⾊苍⽩,⼼慌出汗,⽓短。重者⾎压下降,四肢厥冷,猝然扑倒,⼆便失禁。应⽴即出针,安慰患者,躺卧,给饮冷开⽔,休息⽚刻可恢复,重者可刺⼈中,内关,灸百会,关元。2)滞针:在⾏针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困难⽽患者感剧痛的表现。多因患者精神紧张,肌⾁强烈收缩造成。安慰患者,消除紧张,加强腧⽳周围循按,调整⾏针⼿法。此外,操作不当也会造成弯针、断针、⾎肿、⽓胸、感染等情况,因此,过饥或过饱、体弱、孕妇、重要脏器部位等,临床必须细⼼,谨慎,准确,规范施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第四节灸法以艾叶等燃料做成艾条(炷),点燃后在⼈体⽪肤上进⾏烧灼或熏烤,借灸⽕的热⼒给⼈体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的作⽤,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的⼀种⽅法。1.常⽤灸法(1)艾炷灸:将纯净的艾绒制成⼩如麦粒,⼤如半截橄榄的艾炷,点燃后以施灸,每燃完⼀个艾炷称⼀壮。直接灸:将⼤⼩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肤上施灸。A、瘢痕灸:施灸时需将⽪肤烧伤化脓,5-6周后灸疤⾃愈,愈后尚有疤痕。(例:哮喘⽤瘢痕灸)B、⽆瘢痕灸:灸⾄⽪肤红晕不起泡,⽪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于虚寒性疾病)间接灸:⽤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部位的⽪肤隔开,进⾏施灸。(有隔蒜,盐,附⽚等灸法)(2)艾条灸(艾卷灸):将药物与艾绒掺合后,以细⽪纸卷成直径1.5cm的圆柱形艾条后,点燃施灸。A、温和灸:以点燃的艾条靠近⽳位熏烤,⼀般距⽪肤3cm左右,使患者感舒适⽆灼痛为宜,灸5-7分钟。B、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腧⽳,象⼩雀啄⽶⼀样,⼀起⼀落地施灸,灸5分钟左右。(3)温针灸针刺得⽓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点燃插在针柄上的艾绒,直到燃尽为⽌。⽤于既需留针,又需艾灸的病证。2.施灸注意事项(1)施灸的顺序:先上后下,先外后内,先背后腹。(2)壮数多少:先少后多,艾炷先⼩后⼤。(3)禁忌证:热证(实热和虚热)、颜⾯五官等重要部位不宜施灸。总之,针灸的⽅法⼗分丰富,功效主治各有所宜。除上述⼏种外,还有三棱针,⽪肤针,⽪内针,头针,⽿针,电针,拔罐等,不⼀⼀介绍。第五节常⽤腧⽳(18个)1、列缺-⼿太阴肺经
定位:桡⾻茎突上⽅,腕横纹上1.5⼨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喘,咽喉肿痛,⼜眼歪斜,齿痛。(颈项求列缺)操作:向上斜刺0.3-0.5⼨2、合⾕-⼿阳明⼤肠经
定位:⼿背,第⼀、⼆掌⾻之间,约平第⼆掌⾻中点处。主治:头痛,⽬⾚肿痛,⿐衄,齿痛,⼜眼歪斜,⽿聋,痄腮,咽痛,热病⽆汗,多汗,腹痛,便秘,痛经,滞产。(⾯⼜合⾕收)操作:直刺0.5-1⼨。3、曲池-⼿阳明⼤肠经定位:屈肘,成直⾓,当肘横纹外端与肱⾻外上髁连线的中点主治:发热,咽痛,⽆⼒,疱疹,泻痢,⾼⾎压。操作:直刺0.8-1.2⼨。4、⾜三⾥-⾜阳明胃经
定位:犊⿐⽳下三⼨,胫⾻前缘外⼀横指处。主治:胃病,呕吐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下肢痹痛,⽔肿,虚劳。(肚腹三⾥留)操作:直刺1-2⼨。5、三阴交-⾜太阴脾经定位:内踝⾼点上3⼨,胫⾻内侧后缘。
主治:下肢萎痹,脚⽓,腹胀,腹泻,⽉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遗精,阳痿,遗尿,疝⽓,失眠。操作:直刺1-1.5⼨,孕妇禁针。6、神门-⼿少阴⼼经定位: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主治:⼼痛,⼼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胸胁痛。操作:直刺0.3-0.5⼨。7、肾腧-⾜太阳膀胱经定位:第⼆腰椎棘突下,旁开1.5⼨。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经不调,⽩带,⽔肿,⽿鸣,⽿聋。操作:直刺0.5-1⼨。8、委中-⾜太阳膀胱经
定位:腘横纹中央,于股⼆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主治:腰及下肢萎痹,中风昏迷,半⾝不遂,腹痛,吐泻,疟疾,衄⾎不⽌,⾃盗汗等。(腰背委中求)操作:直刺0.5-1⼨。9、太溪-⾜少阴肾经
定位:内踝⾼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经不调,遗精,阳痿,⼩便频数,便秘,消渴,腰痛,⽿聋,⽿鸣,咽痛,齿痛等。
操作:直刺0.5-1⼨。10、内关-⼿厥阴⼼包经定位:腕横纹上2⼨,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胃痛,呕吐,⼼痛,⼼悸,胸闷癫痫,热病,失眠,眩晕,偏头痛,上肢痹痛。操作:直刺0.5-1⼨。11、外关-⼿少阳三焦经定位:腕背横纹上2⼨,桡⾻与尺⾻之间。主治:热病,头痛,⽬⾚肿痛,⽿鸣,⽿聋,胁肋痛,上肢痹痛。操作:直刺0.5-1⼨。12、太冲-⾜厥阴肝经定位:⾜背第⼀⼆趾⾻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胁痛,呕逆,⽉经不调,疝⽓。操作:直刺0.5-0.8⼨。13、⼤椎-督脉定位:俯伏或正坐低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疟疾,咳喘,项强,肩背痛,⼩⼉惊风,癫狂痛,中暑,呕吐,黄疸,风疹等。操作:斜刺0.5-1⼨;可灸。14、百会-督脉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两⽿尖联线与正中线交点稍后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
狂,脱肛,阴挺,不寐。操作:平刺0.5-0.8⼨。可灸。15、⽔沟-督脉
定位:在⼈中沟的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主治:癫狂痛,⼩⼉惊风,昏迷,⼜眼歪斜,⽛关紧闭,⾯肿,腰背强痛。操作:向上斜刺0.3-0.5⼨;可灸。16、关元-任脉定位:脐下3⼨。主治:遗尿,⼩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疝⽓,⽉经不调,带下,不孕,虚劳,羸瘦。操作:直刺1-2⼨。17、印堂-经外奇⽳(书中未载)定位:两眉头连线中点。主治:头痛,眩晕,⿐衄,⼩⼉惊风,产妇⾎晕,失眠。操作:向下平刺0.3-0.5⼨。可灸。18、太阳-经外奇⽳(书中未载)定位:眉梢与⽬外眦连线交点,向后约1⼨凹陷中。主治:头痛,⽬眩,⽬⾚肿痛,⼜眼歪斜,⾯痛。操作:直刺0.3-0.5⼨。
本文档为【针灸学第七版教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DNSJDS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0-12-13
浏览量: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