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版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2022版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举报
开通vip

2022版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PAGE1/NUMPAGES192022版新高考总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检测—A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84年,在大连凤鸣岛陡峭的半山坡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货币窖藏,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415枚。考古发现,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秦国与楚国战争频繁  B.尊富崇利蔚然成风C.区域间经济联...

2022版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
PAGE1/NUMPAGES192022版新高考总复习--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检测—A组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1984年,在大连凤鸣岛陡峭的半山坡上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货币窖藏,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415枚。考古发现,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据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秦国与楚国战争频繁  B.尊富崇利蔚然成风C.区域间经济联系密切  D.货币兑换状况混乱答案 C 从“货币不分类别混杂放置,有刀币、布币、圆钱三种,总计2415枚”可知当时同一地区使用不同地区货币且量大,说明当时不同区域间经济交往密切,故C项正确。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中没有涉及秦国与楚国战争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排除A项;从“藏币者没有深挖窖坑,只是将货币放入砾石中,盖上一大石板,再用砾石堆砌周围”可见当时藏币的行为是基于区域商业交往的需要,与尊富崇利蔚然成风、货币兑换状况混乱无关,故B、D两项错误。2.西汉政府在长安附近组织开掘漕渠,方便了长安附近的运输,还可以灌溉田地一万余顷;在关中地区修建了白渠、灵轵渠等工程,白渠灌溉得力,受益田地年年丰收。其旨在(  )A.继续推行黄老之学  B.维护京畿地区的稳定C.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D.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答案 B 材料强调西汉政府重视长安及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即是重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这与当时长安属于西汉政府的首都有关,其旨在维护京畿地区的稳定,故选B项。“黄老之学”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材料中政府积极有为修建水利工程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重农没有涉及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据材料无法推断出政府行为是否与儒家思想有关,故D项错误。3.下图是汉代的大口盐井。图的左方是盐井,井上有有棚的高架,共分三层,架上装置滑车挂着皮囊,四人正在取盐。该图反映了汉代(  )A.田庄经济的基本特征  B.盐铁官营的社会背景C.井盐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D.制盐业的规范操作流程答案 C 题干中提到了盐井为有棚的三层高架、装置滑车挂着皮囊,这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当时井盐生产技术的水平,故选C项。田庄经济不应只有井盐生产,单凭一幅图难以反映田庄经济的基本特征,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铁的生产经营,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制盐业的具体操作流程,排除D项。4.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按月记录了当时的农事活动。下表整理自该书。月事一月祭祖;上椒酒于家长;祈丰年;命成童以上习《五经》;命女红织布;种春麦、瓜果等;酿酒作酱;伐竹木二月祭太社;习射以备不虞;命缝人浣冬衣;种药制药;卖粮食;收薪炭三月令蚕妾治蚕室;种稻、豆、麻等;赈赡匮乏;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由上表可推知,该书集中反映了东汉(  )A.小农经济的生产状况  B.大地主田庄经济形态C.土地公有制发展情况  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四民月令》体现的是大规模的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属于大地主田庄经济形态,故选B项,排除A项。大地主田庄建立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故D项错误。5.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这说明(  )A.藩镇林立的局面难以抵御灾害B.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C.政治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北方经济发展依仗南方财富答案 C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因而吴越政权能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故选C项,排除A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吴越境内万亩农田被淹是由于遭到海潮侵袭,与北民南迁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北方经济情况,排除D项。知识归纳 经济重心南移汉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伴随着中原人口南迁,到南宋,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它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但也导致南方一些地区受到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如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东罗马金币、阿拉伯金币和日本的“和同开珎”铜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表明隋唐时期(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B.佛教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D.儒家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答案 C 从“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遗址中发现了当时外国的货币”“佛教通过中国传到日本和朝鲜”“也都在唐朝时传入中国”可知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密切,故选C项。其他选项无法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7.据唐代文献记载:“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种果蔬),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丰厚),此则不啻载万也。洪(南昌)鄂之水居颇多,与屋邑殆相半。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海外商品贸易发达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国内长途贸易兴盛  D.经济重心加快南移答案 C 从“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丰厚),此则不啻载万也”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俞大娘航船的出现是顺应了当时国内长途贸易的需要,故选C项。从材料中的地名可知其内容属于国内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待商业的态度,故B项错误;“南至江西,北至淮南”,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不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体现,故D项错误。8.唐政府要求各地方官员辖区内不能有田畴荒芜,同时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户也不得撂荒,否则就要治罪。这些举措(  )A.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B.调动了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旨在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答案 D 据材料“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户也不得撂荒”可知唐政府用强制手段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旨在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唐政府重视农业,但没有反映其政策会阻碍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农业获利有关,与政府的此项禁令无关,排除B项;政府禁止土地撂荒是保护农业生产,并不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排除C项。9.据资料统计,元朝岁收粮赋中,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赋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变革  B.地方行政区划的改变C.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答案 D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因此元朝的粮赋收入中,江浙行省占比最高,这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结果,故选D项。材料仅涉及各行省征收的粮赋占比,无法得出当时赋税制度发生了变革的结论,排除A项;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主要实行行省制,地方行政区划变化与地方粮赋收入差异无关,排除B项;国家统一和地方粮赋收入差异无关,排除C项。10.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在北宋时期,户部规定,私贩香药而被人举报的商人,按照法律受到被驱逐出行会的惩罚。这从侧面表明,这一时期(  )A.行会得到法律认可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答案 A 材料中提到,户部规定行会可以根据法律将不法商人驱逐出行会,可见行会的行为是得到法律的允许和认可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经济重心的南移,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社会的一贯政策,材料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故D项错误。11.北宋仁宗时期,发布一道诏令:“自今后客户(租地佃农)起移,更不取主人(地主)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栏占,许经县论详(必须经官府处理)。”这一诏令(  )A.体现了不抑兼并土地政策B.促进了自由租佃制的发展C.强化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要求佃农不能随意中途退租,但地主也不能强行处理佃农土地,地主与佃农矛盾“商量”解决,由此可见,北宋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了自由租佃制的发展,故选B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易错辨析 宋代租佃制与唐代租佃制之比较主客户含义不同,唐代主客户称谓只是区别于本地与外来农户,而宋代主客户则区别于是否有土地;出现“田主”“田仆”,田主大多数为地主,田仆则多为佃农;书面的租佃契约普遍出现;二地主(地主与佃农的中介商)的增加。这说明宋代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12.在宋代的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武术社团,产生了各种武术游戏、武术表演等活动。习武者开始与江湖艺人交织在一起,武术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重文轻武国策的贯彻  B.民间武术的出现C.文化艺术形式的创新  D.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 D 材料表明,宋代的城市中,武术成为一种具有娱乐性质的表演,这适应了市民生活的需求,说明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出重文轻武政策,也不能反映文化艺术形式创新,故A、C两项错误;民间武术是古代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据材料不能得出其产生于宋代,故B项错误。13.元代的手工业工人被征调后,便终身服役。明朝初期实行改革,政府停止给休工时期的工匠发放“薪米盐蔬”,但是“听其营生勿拘”。这一变化(  )A.顺应了“一条鞭法”的需求B.降低了工匠的生活水平C.促成了官营手工业的繁荣D.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答案 D 材料中的改革促使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且“听其营生勿拘”的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劳动力,激发了社会生产的活力,故选D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匠的生活水平是否降低需要通过研究反映工匠生活状况的史实来证明,材料中并未提到,故无法看出,排除B项;明代,官营手工业已渐趋衰落,材料中的变化就是顺应了这一形势的发展,排除C项。14.明朝中后期,外来白银取代本土白银占据中国货币市场的主要地位。其中,1570—1644年就有约12620吨美洲白银流入中国。这表明当时(  )A.中国手工业占据优势  B.海外贸易受政府重视C.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崩溃答案 A 从“1570—1644年就有约12620吨美洲白银流入中国”并联系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发现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被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业产品,这说明当时中国手工业占据优势,故选A项。明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及“海禁”政策,故B、D两项错误;明代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15.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  )A.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B.交通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C.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均衡D.传统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答案 A “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说明清中叶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故选A项。当时交通工具还较为传统,“根本变革”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南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交通变化对传统义利观念的冲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有同学在学习历史时,看到这样一句话,“芍陂传为春秋楚国名相孙叔敖所建。”为求证此事,他查阅到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楚大夫子思冢在县东山乡西,去县四十里。子思造芍陂。——〔三国〕刘劭等《皇览》  材料二 (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南朝〕范晔《后汉书·王景传》  材料三 (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材料四 公元160年,固始县(距芍陂西北约150公里)县令段光立“楚相孙叔敖碑”。碑文记载孙叔敖兴修水利,“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据〔宋〕洪适《隶释》(1)根据材料,能否确证芍陂水利工程为孙叔敖所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芍陂等水利工程在古代典籍中反复出现的主要原因。(6分)答案 (1)不能。关于芍陂修建者,史料前后记载不一致;孙叔敖修建芍陂的证据不充分,缺乏修建的历史细节作为辅证;缺乏春秋时期的直接史料证明。(8分)(2)古人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总结治水经验的需要。(6分)解析 (1)第一小问能否确证,据材料信息可知不能确证芍陂水利工程为孙叔敖所建。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一“子思造芍陂”、材料二“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和材料三“(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可知,关于芍陂修建者,史料前后记载不一致;据材料中所提及的史料内容和类型可知,孙叔敖修建芍陂的证据不充分,缺乏修建的历史细节作为辅证;从四则材料的出处可知其缺乏春秋时期的直接史料证明。(2)据材料“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人认为兴修水利对农业和治国安邦的重要性及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等角度回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藏区和川、滇边地则盛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之间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形成了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汉藏茶马贸易最受重视的一个时期,明王朝直接控制着内地与西藏的茶马贸易。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四川威、松、茂州三卫以茶、姜、布、纸易马送京师。”——摘编自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茶马古道》  材料二 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仓卒非长驱。健儿犹饿死,安知我马徂。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羌马有权奇,胡马皆骀驽。胡强掠我羌,不与兵驱除。羌马亦不来,胡马当何如!——摘自《汤显祖诗集》卷二(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至明朝时期茶马古道兴盛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4分)答案 (1)原因:互补性的茶马贸易的需求;政府的重视;长途贩运的发达;饮茶风气的传播。(4分,任答两点即可)  作用:满足了内地对马匹等货物的需求;使少数民族获得了生活必需品,从而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任答三点即可)(2)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茶马》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说明文学作品对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意义;但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虚构、夸大成分,需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4分,大意相同即可)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可以从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各自的需求、茶马古道能够畅通的基础条件两个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对内地、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关系、国家统一的影响等角度作答。(2)首先要判断史料的性质,然后根据史料性质来分析说明其史料价值。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北方373665286688776.8南方3117624150654851.68总计6854276237343565.73——据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方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答案 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下降,但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4分)变化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经济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4分)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4分)解析 历史解释素养是指根据史料,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就本题而言,主要涉及唐代天宝年间与元和年间户数变化的相关数据的比较。通过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其趋势,然后结合所学安史之乱后政治动荡、北方经济衰退及经济重心南移等相关史实对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逐一进行分析。B组                   一、选择题1.“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反映出当时(  )A.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C.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 C 材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表明子贡经商致富,与国君平起平坐,反映出商人地位明显提高,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B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名师点睛 古代中国的商人阶层并不是一直生活在重农抑商的阴影之中的。先秦时期尤其是战国中后期,商业活动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认可。自商鞅变法后,商人方才开始上千年的被动和抑郁。两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传统的士农工商四民论受到挑战和质疑,士商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商人在一定程度上再次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和尊重。2.“(汉惠帝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至“(汉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同时,“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繁荣景象。由此可见,这时期 (  )A.商人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B.重商政策推动经济繁荣C.政府放弃盐铁官营制度  D.国家干预促进商业发展答案 D 材料中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汉文帝“通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煮盐”,体现国家放松对商业的抑制,政策的松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D项正确。“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说明仍然抑制商人的政治地位,A项错误;汉惠帝和汉文帝只是放松对商业的控制,并非实行重商政策,B项错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汉惠帝、汉文帝时期未实行此制度,谈不上“放弃”,C项错误。                     3.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整顿全国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郡国亦不得铸钱。武帝以后百余年之西汉,共铸铜钱280亿枚,使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由此可见,统一货币(  )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增加了百姓赋税支出C.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 A 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使得之后的百余年间,“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反映了统一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对币制的整顿和统一货币的史实,与百姓赋税支出无关,B项错误;C项中“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在封建社会后期,D项错误。4.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  )A.阻滞了铁农具的推广运用B.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D.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答案 A 材料“盐铁贾贵,百姓不便”反映了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后,盐铁价钱高给百姓生活带来不便,导致“贫民或木耕手耨”,这不利于铁农具的推广运用,A项正确。盐铁官营制度不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盐铁官营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但不能体现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C、D两项错误。知识拓展 盐铁专卖制度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专卖制度,即由国家对某项产品的生产、买卖进行垄断的制度,在中国古代,专卖往往被称为“禁榷”。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国家控制工商业的最主要的法律工具。利用这一法律制度,国家得以垄断一些日常工商用品的生产、销售,利用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利润。其中盐、铁是中国古代专卖立法的最主要对象。5.下表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的部分情况。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汉代(  )记述内容出处赵过“用耦犁,二牛三人”《汉书·食货志》二牛曳引,前有一人拉着牛辔,后面一人扶犁耕作王莽“新朝”牛耕画像石二牛驾犁,一人扶柄耕作,但无牛环牛辔和牵牛人东汉牛耕壁画A.普遍使用耦犁耕作  B.铁制生产工具推广C.犁耕技术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普及全国答案 C 从材料可知,犁耕法从西汉的“二牛三人”,王莽“新朝”的“二牛二人”到东汉时的“二牛一人”,说明犁耕技术不断提高,C项正确。“普遍使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铁”,B、D两项错误。6.唐中期以来,城隍神成为官府所规定祭祀的神祇。各座城市的行政首脑每年按时举行祭祀城隍的仪式。城隍已被民众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祇,而且其神格及影响超过土地神。当时,大众的城隍信仰浓烈是源于(  )A.官府推崇神灵崇拜  B.儒学正统面临挑战C.土地财富作用削弱  D.城市经济功能凸显答案 D 城隍信仰是农耕文化中最具商业经济、官方政治色彩的信仰,随着城市经济功能凸显,城隍满足了人们对于城市和政治安定与和谐的需要,也由自然神不断演变成护城、护官之神并得到不断的发展,D项正确。大众对城隍信仰浓烈是因为把其“奉为专门守护城池的神祇”,而非官府推崇,A项错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B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土地财富的作用不断增强,C项错误。7.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这些规定(  )A.实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细致分工B.提高了工匠的政治地位C.导致民营手工业发展后来居上D.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答案 D 材料中“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槊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体现的是古代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培养,这些规定有利于手工技艺的传承,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不是官营手工业的细致分工,A项错误;中国古代工匠的政治地位始终低下,B项错误;民营手工业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中叶以后,C项错误。8.北宋时期,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代(  )A.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B.丝绸、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手工业生产始终由政府主导答案 A 材料中“江浙和四川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表明宋代手工业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9.宋代以前,历代对于实物税的征收,纺织品这一方面以布帛为主,很少有征收丝织物的。而在宋代实物税中,绢的数量占布帛总收入的70%左右。这反映了宋代(  )A.南方经济发展影响赋税征收B.丝织产品在该朝已普遍使用C.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仍然有限D.民间手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答案 A “在宋代实物税中,绢的数量占布帛总收入的70%左右”的现象与宋代的主要疆域在南方及经济重心南移有关,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B项“已普遍使用”过于绝对,排除;“宋代实物税中,绢的数量占布帛总收入的70%左右”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达,C项错误;“宋代实物税中,绢的数量占布帛总收入的70%左右”反映的只是丝织业的较快发展,无法推断出整个民间手工业发展程度,D项错误。知识归纳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阶段。自南宋开始,中国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是全国的经济重心。10.如图为北宋燕文贵所画《七夕夜市图》,描绘了汴京城内“自安业界北头至潘楼竹木市”一带的七夕夜市盛景,“状其浩穰之所,至为精备”。该图反映宋代(  )A.都市商业高度繁荣  B.草市交易通宵达旦C.专业市镇贸易发达  D.坊市制度逐步形成答案 A 《七夕夜市图》描绘了汴京城内的夜市盛景,说明北宋时期都市商业高度繁荣,A项正确。草市是农村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集市,与“汴京城内”不符,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汴京的商业繁荣,不是“专业市镇”,C项错误;该图反映坊市制度被打破,D项错误。11.南宋商人得到当地富户担保,可拿到市舶司发放的“公凭”赴海外经商。宋孝宗隆兴二年制定回舶之限:自拿到“公凭”之日起,如果能在五个月内回港,即可享受税收减免;超过一年才回港者,就会被市舶司“根究”。据此推断,南宋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打击商人富户C.限制外贸规模  D.保护海商利益答案 A 材料“五个月内回港,即可享受税收减免;超过一年才回港者,就会被市舶司‘根究’”反映出南宋政府根据商人的贸易周期征收赋税,这有利于推动商人缩短对外贸易的周期,增加对外贸易的次数,从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项正确,C项错误。商人要拿到市舶司发放的“公凭”,就必须“得到当地富户担保”,目的是让富户承担相应的风险,并非打击商人富户,B项错误;保护海商利益不是主要目的,D项错误。知识拓展 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见证了中国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12.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内容出处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汉书·循吏传》凡水有灌溉者,碾硙不得与争其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大唐六典》及《新唐书》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南宋〕《庆元条法事类》若有违犯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元〕《用水则例》A.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C.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D.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答案 C 从材料反映的“为民作均水约束”“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若有违犯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等信息来看,政府对如何进行水利灌溉作出明确规定,说明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水利兴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官吏对百姓的盘剥,排除B项;材料中的汉代“刻石”不是水利立法,D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解题技巧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时可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确定材料所涉及朝代,如本题是汉到元朝,均属于封建社会;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如本题“为民作均水约束”“溉田……先稻后陆”“违犯水法”反映的是水资源管理;第三,理清备选项的内涵与材料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13.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福建巡抚谭纶指出:“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凡几也,无中国绫绵丝枲之物则不可以为国。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此言论(  )A.反映了当时海上走私猖獗  B.体现要求开海的主张C.认为开海不利于国家安全  D.旨在揭示“海禁”危害答案 B 福建巡抚谭纶认为“海禁”政策打击了与其他国家的丝绸贸易,导致海防吃紧,体现了要求开海的主张,B项正确。海上走私与题干中“私通不得则攘夺随之”不符,A项错误;谭纶言论认为开海有助于缓解海防压力,C项错误;谭纶言论的主旨是维护统治,D项错误。知识拓展 明朝建立后一直奉行禁止沿海百姓下海的“海禁”政策,影响了沿海地区民众的生计。十六世纪中期,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持续多年的社会动乱。面对这样的局势,明朝于隆庆元年(1567)在漳州月港开海,允许漳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这对于被称为“祖宗定制”的“海禁”政策而言,可谓重大变革,这一政策使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顺利衔接并相互促进,极大地释放了中国商民的活力。14.右图为景德镇御窑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烧制时将汝窑、官窑、钧窑、哥窑等釉彩间隔分布,同时将人们一眼就能关注到的地方留给粉彩、珐琅彩等釉彩,以彰显技艺。该瓷器的制作(  )A.代表宋代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B.适应了民间市场的精致化需求C.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化  D.反映清代强盛时期的文化自信答案 D 粉彩和珐琅彩出现在清代,A项错误;材料中“御窑”产品不投放到市场,B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瓷器制作无关,C项错误;珐琅彩源自西方,粉彩是对珐琅彩的学习和借鉴,工匠将粉彩和珐琅彩放在最明显的地方展现了当时国家的文化自信,D项正确。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在18世纪的中国,“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这些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封建理学致使世风日下B.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C.重农抑商政策令行禁止D.自然经济发展的封闭性答案 D 18世纪的中国,农耕经济发展已达到饱和点,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了对科技发明的需求有限,从而制约了科技进步,D项正确。封建理学、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都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决定的,A、B两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也是为适应小农经济而采取的政策,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农业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田赋是古代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颁行了新的赋税制度:一、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税;二、赋税一律缴纳粮食;三、减轻农业税,加重商人的赋税和劳役;四、登记人口,按人口抽人头税、征发徭役和兵役;五、把赋税劳役作为奖惩手段,例如,战争中能斩敌一人,则免其赋役。材料二 汉代的田赋分田租和人头税两个部分。汉初田租税率为十五税一,后来又减为三十而税一。东汉时,把全国土地按肥瘠分为三等,按同一的税率,确定每等土地应纳的税额。对灾荒等特殊情况,国家随时发布减免田赋的诏令。汉代的人头税中的算赋本来规定15岁至56岁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向国家缴120钱,但是对商贾和豪强占有的奴婢倍算,即每人缴240钱,且由商贾、豪强缴纳。秦代与汉初的赋税征收工作由郡守、县令掌管,乡基层组织有啬夫负责具体赋税征收事宜,在中央负责财政税收事务的则是治粟内史。——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推行新的赋税制度的目的,指出秦国与推行新赋税制度直接相关的其他制度。(6分)(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田赋制度所体现出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田赋制度推行的时代背景。(7分)答案 (1)目的:促进秦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富国强兵。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实行“分异令”、奖励农耕、实行军功爵制。(6分)(2)理念:轻徭薄赋。背景:秦末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7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可归纳出确立土地私有制;据材料一“登记人口,按人口抽人头税、征发徭役和兵役”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通过实行“分异令”来增加丁口;据材料一“减轻农业税,加重商人的赋税和劳役”可归纳出奖励农耕;据材料一“把赋税劳役作为奖惩手段,例如,战争中能斩敌一人,则免其赋役”可归纳出实行军功爵制。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汉初田租税率为十五税一,后来又减为三十而税一”可归纳出轻徭薄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1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蓬勃兴起的各类市镇,不仅在经济结构上各有千秋,在行政管理机制上也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明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乌青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从特色产业到特色小镇——基于内生发展理论的视角》材料二 明清政府对江南市镇的管理实践表明,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的直接延伸,绝非只到县一级为止,而是毫无疑问延伸到了县以下,突破了“国权不下县”的传统。……在明清江南,市镇作为基层社会的一部分,也被置于“文”与“武”两个系统的管辖之下。明清江南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市镇中多有政府直接委派的县丞、主簿等佐贰官坐镇管理,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以维护治安为主。进驻市镇的“武”机构主要有:守御千户所、递运所、分防千把总所,清后期又有厘金局、团防局、水师协镇署、水师统带所等,显示出政府力图控制基层社会之努力。——摘编自张海英《“国权”:“下县”与“不下县”之间——析明清政府对江南市镇的管理》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管理的特点。(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加强江南市镇管理的意义。(3分)答案 (1)表现:市镇数量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市镇人口规模扩大;出现了带有行业性特点的市镇(专业化市镇);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大量劳动力涌入。(5分)(2)特点:将国家权力延伸到了县以下(突破了“国权不下县”的传统);市镇被置于“文”与“武”两个系统的管辖之下;管理职能不断扩大,政府控制不断加强。(4分)(3)意义: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不足;有利于维护市镇的稳定;促进了市镇经济的发展。(3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明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国家权力的直接延伸,绝非只到县一级为止,而是毫无疑问延伸到了县以下,突破了‘国权不下县’的传统”“也被置于‘文’与‘武’两个系统的管辖之下”“明清江南一些规模比较大的市镇中多有政府直接委派的县丞、主簿等佐贰官坐镇管理,职责以维护治安为主”归纳。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市镇稳定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回答。
本文档为【2022版新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试题--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解析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汭明教育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21-09-28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