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举报
开通vip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1 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 PX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中国环境运动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始于 1990 年代初的一场由国 家发起的媒体宣传运动。通过对这场环境运动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本文说明中 国环境运动与媒体的关系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而且,随着环境运动的发展,媒 体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1 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当代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从中华环保世纪行到厦门 PX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 中国环境运动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始于 1990 年代初的一场由国 家发起的媒体宣传运动。通过对这场环境运动及其演变过程的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本文说明中 国环境运动与媒体的关系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而且,随着环境运动的发展,媒 体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本文呈现了若干个环境运动议题,以此说明 中国媒体与环境运动的互动逻辑,以及进行议题建构的动力机制、议题特征、媒 体角色与新闻实践所发生的变化。 本文强调,中国的媒体与环境运动关系表现出了一种反抗性的文化特征,因 为中国的主流大报大多在环境议题中呈现出同情 NGO 与城市公民的报道立场, 自觉地成为利益集团和地方政府的反对者角色。本文说明,正是在这样一些具有 “灰色”特征的议题领域的突破,使得在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并发 生体制性转换的情况下,媒体的另外一个角色——“社会喉舌”逐渐取得发展。 可以说 ,本文不仅说明了中国媒体在环境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分 析了中国媒体生产与媒体格局所发生的变化,也说明了中国的“媒体-社会运动 文化”的特征,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社会运动形成与媒体变迁有着重 要的价值。 关键关键关键关键词词词词::::环境运动 议题建构 反抗文化 传媒赋权 社会喉舌 Abstract China’s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very close relation with media and it began from a propaganda campaign launch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increase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the early 1990’s. By analyz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movement,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media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phases, in which media play different roles. The article takes several media agendas as cases to describe the changes in movement dynamics, media’ role and news-making proces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a resistant culture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na media and environment movement, that is why mainstream media tend to be sympathetic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NGOs and citizens in many agendas, and as a result, plays an opposing role against the govern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because the boundary-spanning practices in these gray zones, the role of media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quietly changing: media gradually acquire a role as “mouthpiece of the society”, although the original role as “mouthpiece of the Party” has remained unchanged. 2 In a whole, 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role of media in the 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vement, but also the changes taken place in the China media reporting and media structure. These phenomena are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environment movement and the transition process of Chinese media.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ctivism; agenda building; resistant culture; media empowerment; mouthpiece of the society 一一一一、、、、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中国的环境运动从一开始就与媒体结缘。在 1990 年代初,快速的经济发展 导致了的各类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引起了全社会的不满,进而让民众对改革开放 政策与政府权威产生了怀疑。于是,一场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运动随之由中央 政府发起。这场运动从一开始就带有国家的印记,受到国家非常明显的影响,国 家“由上向下”动员媒体展开“中华环保世纪行”的宣传活动,以推动民众环境 意识的提高。 到了 1990 年代中后期,一种自发的社会力量也开始生长并推动环境运动的 发展。草根环保组织“自然之友”1994 年在北京的成立,标志着这一“由下向 上”力量的发展。草根 NGO(非政府组织)很快也意识到媒体是开展环境运动的一 个重要平台,于是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媒体网络,并逐步推动一系列体现公民参与, 表达民间声音,并促成不同程度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改革的事件,比如“反对怒江建坝事件”, “反对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以及“反对金光集团云南毁林事件”等。 但随后,这种由草根组织推动媒体报道环境议题的趋势又发生了变化。在 2007 年一年之间,多个环境议题出现并引起民众关注,包括“太湖蓝藻事件”、 “洞庭湖鼠患”、“北京居民反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上海社区居民反对修建磁 悬浮列车”,“厦门民众百万短信抵制 PX 项目”等。这些议题有一个共性,就是 在议题的背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社会组织,而是由更大范围的民众自发参与, 并推动媒体报道。 本文所关心的,正是这场迄今持续了将近二十年的环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三 个阶段之中,媒体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在此期间,媒体格局、新闻实践与媒体 话语发生了何种变化?不同阶段的环保议题有何特征?进一步说,一场最初由国 家发起的宣传运动,如何逐渐具有了民间的立场,变成了具有言论解放作用并且 与社会力量形成良性互动的话语运动?这场运动如何从官方设定媒体报道议题 到 NGO 发起议题以及社会自发形成议题,这一过程是如何逐渐展开的?它的动 力机制如何形成? 3 二二二二、、、、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文献回顾 有很多学者表现出对于中国环境运动的兴趣,按照 Sun Yanfei 和 Dingxin Zhao(2007)的看法,这些研究对于中国环境运动的讨论,主要有两个路径:其中 一个路径,关心在国家管制之下,中国环保运动与环保 NGO 到底有多少的自治 空间?在这个路径之中,有学者认为,虽然国家对于 NGO 有明显的控制,但环 保 NGO 还是有一些策略与国家进行协商,从而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其他一些 学者则更强调国家的控制,认为国家限定了环境组织的各种活动,所以绝大部分 的环保组织都会避免参与到有争议性的议题当中,更不愿意与国家形成对抗。 另外一个研究中国环境运动和环保 NGO 的理论路径,则转换了提问的方式, 学者们更关注的是,中国的国家结构和政治运作模式,如何有利于环保运动的发 展?中国的环境运动有怎么样的动力机制、有怎么样的效果和限制?学者 Guobin Yang(2005,2007)的研究可以归入这个路径,他采用了“场域”的概 念,分析中国环境 NGO 的发展是如何在与其它“场域”互动的过程当中得以实 现的。 在第二种研究中国环境运动的路径当中,有几位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媒体对于 环境运动的影响。其中 Jiang Ru(2004)通过对几个野生动物保护议题的描述, 指出 NGO 和媒体的关系,可能帮助组织的活动获得社会关注以及政府高层支持, 以向议题相关的地方政府施加压力。另外,Guobin Yang(2005)也注意到传统 媒体与网络媒体可能帮助环保 NGO 克服资源不足以及政治管制带来的种种困 难。但 Ru 与 Guobin Yang 等学者过于恢宏的理论关注,使得论文往往流于对各 种重要变量(比如,媒体、互联网、国际 NGO)的归纳,以及对一些结构关系 的探讨,但对于各种变量之间具体的互动逻辑,则未能进行深入把握。这决定了 他们难以更为具体地研究媒体与中国环境运动的关系。 而研究西方的媒体与社会运动关系的学者们,则由 Gitlin(1980)奠定了一 种观察思路,他们认为虽然媒体对于社会运动很重要,但由于媒体受到各种相关 体制的影响,会偏向维持现有社会体系的稳定,而“边缘化”与“琐碎化”社会 运动组织的诉求。但以这一强调体制霸权的理论框架(Hegemony Model)来观 察转型期中国的现实,则发现有较大的出入,中国主流媒体对于环境运动的报道, 不但并不保守,而且常常表现出激进化的特点,强化了某些环保议题对于制度批 评与挑战,强化了环境运动的天然正义的一面。因此,我们关心,在这样的一个 转型期的国家中,媒体-社会运动的文化特点是什么样的?它与西方有何不同? 从这样的问题出发,中国环境运动与媒体的关系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它提供了一种历时性的背景,让我们可以细化地观察媒体结构、角色、动力机制 等所发生的变化,并进而讨论其表现出来的理论内涵。 4 三三三三、、、、中国媒体与环境运动关系的三个阶段中国媒体与环境运动关系的三个阶段中国媒体与环境运动关系的三个阶段中国媒体与环境运动关系的三个阶段 ((((一一一一)))) 官方宣传阶段官方宣传阶段官方宣传阶段官方宣传阶段 如上所说,中国的环境运动经历了一个“由上向下”的推动过程。国家推 进环保运动的一个核心行为是,在 1993 年,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牵头组织,中央、国务院 14 个部委(局)共同主办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 很多中央有关新闻单位参与了这一新闻策划活动,或者说环保宣传活动。这一中 央动员的环境新闻活动持续多年,据统计,从 1993 年到 2006 年,中华环保世纪 行共组织了近 1000 多人次的记者赴地方采访,发表各类新闻稿件 6000 余篇。此 外,记者们在刊发新闻报道的同时,采写内参、简报,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大量第 一手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促进了一些环境疑难病症的解决。无论对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是 对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都功不可没1。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活动推行的过程中,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每一年都撰写活动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指派选题,安排新闻参观以及发表新闻的时间表等,充 分表现出“由上向下”进行媒体动员的运作逻辑。 这一国家动员的运作逻辑,使得媒体报道的展开有很多的便利。比如说,地 方政府不得不配合报道的展开,这使得环境报道拥有了一定的报道空间,有不少 从事环境报道的记者也认为自己比其它门类的记者享有更多的新闻写作的自由; 除此之外,“中华环保世纪行”也影响了到了地方的环境报道活动,截至到 2005 年底,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以及多个地级市人大都相继开展了各 具特色的地方环保世纪行活动,这推动了环境运动的深化2。 但这样一场官方动员的宣传活动也逐渐表现出它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报 道上,它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批评性报道为辅”,因此“大力宣传和弘扬好 典型、好经验、好做法”成为了环境报道的重点,这样一种报道方式对于宣传国 家态度有较好作用,但对于现有制度层面的批评与推动相对不足;另外,宣传活 动有太强的官方色彩,民众的参与感较弱,导致民众对活动的关切程度不高。因 此活动开展在中后期逐渐失去了社会影响力。 ((((二二二二))))NGO 动员阶段动员阶段动员阶段动员阶段 从 199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草根环保 NGO 取得快速的发展,它们开展 了环境教育、社区卫生、植树等活动。很快,它们就意识到媒体对于草根组织发 1 根据中华环保世纪行官方网站资料 http://ccep.ce65.com/feature/theme_3_12.html;程少华:环境新闻:一 个时尚的绿色议题;《声屏世界》,2004 年 3 期。 2 参考自网站资料 http://ccep.ce65.com/feature/theme_3_12.html 5 展的重要性——组织一旦被具有“党的喉舌”角色的媒体的关注,就能够提高组 织的合法性,而且可能为组织开展活动以及募集经费带来好处。于是,它们通过 各种方式建立媒体网络。比如“自然之友”在 1994 年成立之后,分别在 1995 年、1996 年、1997 年和 1999 年 4 次对我国的环境新闻和媒体环境意识现状进行 调查,这样的民间报告不仅仅是对于媒体报道环境议题状况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同时也是推 动媒体关注环保议题的力量。不仅如此,包括“自然之友”在内的若干个草根环 保 NGO,都有意识吸纳媒体记者作为组织的成员,以此培育组织与媒体的关系。 另外,一些有精英意识的媒体记者对于环境报道领域的投入,也客观上推动 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张可佳创办了“绿版”,每周一期,这 成为了公众讨论环境问题的重要平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汪永晨,不仅主持关 于环保领域的节目,制作相关的广播深度报道,还给报纸写作环境专栏,成为了 很多环境议题的重要参与者。事实上,张可佳和汪永晨也分别是“绿岛”和“绿 家园志愿者”这两个环保 NGO 的创办者,她们还一起举办“环境记者沙龙”, 为媒体报道环境新闻提供信息和相关知识。可以说,中国草根环保 NGO 与媒体 之间,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在这些 NGO 和精英记者的努力下,中国的环境新 闻也逐渐表现出一种“由下向上”自发的状态,并且形成了草根 NGO 的媒体网 络。 在官方动员和民间自觉两种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环境报道的数量迅速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媒体(不包括专业环境媒体)上环境新闻报道情况为,1994 年每报平均为 125.2 条,到 1999 年为 630.3 条。1996 年,被调查的 70 份报纸共 发表环境新闻 17555 条,而 1999 年,被调查的 75 份报纸共发表环境新闻 47273 条3。 随着草根环保 NGO 与媒体关系的发展,它们开始推动一系列重要议题的发 展,比如在 1997 年前后,“自然之友”推动了“保护滇金丝猴事件”和“保护青 海藏羚羊事件”。在这些议题中,环保 NGO 开始表达对于某些体制安排的不满, 展现了对于社会发展的一套价值观以及自己的政策诉求。而这些论述 (discourse),通过媒体对于这些议题铺天盖地的报道,开始呈现在了民众眼前。 于是,我们看到,一场几乎完全由国家发起的社会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 渐显示不同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方向,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社会运动”的特征4, 标示着民间力量的发展。 ((((三三三三))))公民推动阶段公民推动阶段公民推动阶段公民推动阶段 3 根据“自然之友”的统计数据。 4 新社会运动多关注社会问题,追求个人自治,而不是物质利益与政治权力。参考冯仕政. 西方社会运动研 究:现状与范式 [J]. 国外社会科学,2003 年 05 期. 6 到了 2005 年,由 NGO 人士反对怒江建坝的抗争,引发了“敬畏自然大争 论”。在这场持久的争论当中,环保 NGO 遭到部分知识分子与媒体的批评,这 是中国草根环保 NGO 第一次在媒体平台上遭遇挫折。此后,环保 NGO 的议题 进入相对平静的阶段,较少出现有影响力的议题。 草根环保 NGO 陷入沉寂,或者可以从国家态度的转变找到解释。1.在这一 场大争论中,一些知识分子将环保 NGO 贴上“激进环保主义者”与“伪环保主 义”的标签,并质疑其“资金来源”具有国际化背景,这样的一场论辩,削弱了 环保组织的合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对于环保 NGO 的态度;2.几乎 在同一个阶段,一系列“颜色革命”——以和平与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 动——发生在中欧、东欧独联体国家,这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使得国家对于环保 组织的发展保持警惕;3.整个国家逐渐进入备战 2008 年奥运会的特殊阶段,对 于社会组织的过分活跃,有天然的担心;4.国家推动环保 NGO 运动进入制度化 的阶段,即国家对于它们的诉求给予重视,采取了“积极介入”的方式,在公共 政策上更为积极地呼应,也降低了组织进行表达的动力;5.环保 NGO 自身也意 识到,过于激进地推动媒体议题的发展,可能给组织带来不便,所以这些组织纷 纷出现了行为方式上的调整:“自然之友”暂时归于沉静,“绿家园志愿者”更多 推进“江河考察”类的行动,而“绿色和平”也转入开展一些合法性较高的项目, 比如反对发达国家到中国倾倒电子垃圾,倡导有机农业等。这些转变减少了议题 出现的机会。所以,从 2006 年开始,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重要环保议题,既不是 由政府设定,也不是环保 NGO 主动建构的结果,社会公众逐渐成为了环保议题 的设定者和主角。中国环境运动与媒体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 “厦门民众反对 PX 项目”是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议题。2007 年 3 月, 由于 100 个全国人大代表联名上书反对,厦门市海沧区准备建设一个大型 PX 项 目的消息开始出现在大众媒体上。之后,媒体持续关注事态发展,厦门当地的民 众则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交流信息,当民众的情绪积聚到了一定程度,他 们组织了 5 月 1 日的一次“集体散步”,数以万计的民众走上街头,抗议项目的 推进。而此后,这个议题的所有细节都进入到媒体之中,10 月 10 日,厦门市政 府组织网民对项目进行票决, 12 月举行了听证会,12 月 18 日厦门市政府宣布 放弃项目。 这个议题呈现了此一时期环保议题的很多特点:推动议题的主要是城市的 新兴中产阶级,他们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并通过各种平台表达自己的声音;除了 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也在议题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它们之 间彼此互动,在内容上共同推进;另外,民众对于议题的参与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7 四四四四、、、、议题建构议题建构议题建构议题建构 ((((一一一一))))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国家的““““生态保护生态保护生态保护生态保护””””议题议题议题议题 十几年来,“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每年都围绕一个与环境资源保护有 关的主题,采取组织若干记者团深入地方进行采访报道的方式,推动一些重大问 题的解决和有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中华环保世纪行”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宣传舆 论品牌,它历年的宣传主题与主要议题分别如下: 表格表格表格表格 1. ““““中华环保世纪行中华环保世纪行中华环保世纪行中华环保世纪行””””的宣传主题与主要议题的宣传主题与主要议题的宣传主题与主要议题的宣传主题与主要议题5 年份年份年份年份 年度主题年度主题年度主题年度主题 主要的报道议题主要的报道议题主要的报道议题主要的报道议题 1993 年 向环境污染宣战 报道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情况 1994 年 维护生态平衡 宣传生态环境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作用 1995 年 珍惜自然资源 曝光小秦岭金矿区的问题,报道山西省小 土焦治理案例,推动淮河污染的治理步伐 1996 年 保护生命之水 重点采访淮河、太湖、巢湖、辽河、松花 江、长江三峡等流域水污染情况 1997 年 保护资源永续利用 加强环保资源方面各种法律的宣传 1998 年 建设万里文明海疆 采访报道我国海岸线 12 个省(区、市) 1999 年 爱我黄河 宣传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2000 年 西部开发生态行 宣传加强对塔里木河流域、黑河流域水资 源的综合管理 2001 年 保护长江生命河 监督长江流域各省(区、市)贯彻执行水 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情况 2002 年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宣传我国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 2003 年 推进林业建设,再造秀美山川 宣传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及防沙治沙 2004 年 珍惜每一寸土地 报道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对淮河 10年 治污情况进行调研 2005 年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赴太湖等地采访,揭露水体污染情况 2006 年 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围绕节能降耗主题,抓住电力、钢铁等重 点行业开展报道 2007 年 推动节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对部分重点地区和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 节能减排情况进行采访 2008 年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全面宣传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环境资 源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 由于中央部门关切以及地方政府的配合,这一宣传活动取得了一些社会效 果,包括推动国务院加大对淮河污染治理的力度,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暂行条例》;对晋陕蒙“黑三角”环境问题、小秦岭金矿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进 行曝光,并推动了问题解决;1998 年组织开展的“建设万里文明海疆”宣传活 5 根据“中华环保世纪行”官方网站的相关资料整理,http://www.ccep.org.cn/ 8 动,促进国家环保总局推出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纳入到国家重点环境治理 工程;1999 年组织“爱我黄河”采访活动后,提出建议,国务院确定了黄河水 利委员会行政执法地位,加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等。当然,由国家规 划、动员的这些宣传议题,多与国家政策联系紧密,甚至直接服务于国家政策的 出台和推广,因而议题更多表现出国家力量对于社会事务的救援,而不是民间力 量的崛起;另外议题集中于“生态保护”的层面,未能进一步深入到对利益格局 形成挑战的层面中。 ((((二二二二))))NGO的的的的““““对抗性议题对抗性议题对抗性议题对抗性议题”””” 在第二个阶段之中,NGO 开始成为议题建构的主角,它们推动的议题表现 出民意关切的氛围,而且往往也对现在的某些制度和政策形成挑战。1998 年由 “自然之友”建构的“保护青海藏羚羊议题”,被认为是中国环保 NGO 进入公 共议程的第一个重大战役,从此环保 NGO 跨越了原来在小范围内开展环境教育 的活动形式,开始通过媒体进行环保意识的普及、社会动员以及政策干预。这意 味着环保 NGO 开始主动参与并有意识地建构媒体议题,藉此开始涉及到社会利 益格局之中。在此之后,它们通过行动与媒体策略运作,发起了一系列有社会影 响力的议题。根据议题的政治意味和对制度挑战性的程度,本研究把这些媒体议 题归为三类: 图表图表图表图表 2. 环保环保环保环保 NGO 议题的分类议题的分类议题的分类议题的分类 议题类别议题类别议题类别议题类别 主要议题主要议题主要议题主要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议题 “保护滇金丝猴” 议题(1996 年) “保护藏羚羊” 议题(1997 年) “保护四川大熊 猫”议题(1998 年) 对抗利益集团破坏环境的议题 “禁止川西砍伐天 然林”议题(1998 年) 反对木格措、杨柳 湖、紫坪铺、虎跳 峡、怒江建坝等议 题(2003 年起) “反对 APP 云 南毁林”议题6 (2004 年) “反对转基因 稻 米 ” 议 题 (2004 年) 一些法律援助的议 题(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援助中心)、反 公害运动 倡议公众参与、公众维权,并指向制 度改革的议题 “反对北京动物园 动迁”议题(2004 年) “反对圆明园 铺盖防渗膜”议 题(2005 年) “反对林业部出售 狩猎权”议题(2006 年) 从三个维度的媒体议题来看,其政治意味和制度指向有逐步深入的趋势,与 国家的对抗性也逐步深化。第一个层次的媒体议题主要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 6 APP 为“金光集团”旗下的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 9 系,较少与政府发生对立,也往往容易得到呈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它的新闻价 值也在逐步降低。到了第二层次,环保 NGO 议题在本质上介入深层次的社会经 济问题,涉及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调整,也往往涉及到公众动员和舆论动员, 对利益集团的行为施加压力,于是很多活动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政治含义。而到了 第三个层面,环保 NGO 议题更加侧重对政府进行监督以及政策倡导,“甚至在 共同的目标下协同行动形成环境公民运动”7,通常会有更加明确的政策目标和 制度指向。 可以说,环保 NGO 议题由低到高层次逐步发展,媒体议题与制度产生冲突 的程度也逐渐深化,在这些议题中,媒体、NGO 与政府的关系由原来的完全一 致,过渡到了有分离、有监督、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协商”。 ((((三三三三))))民众的民众的民众的民众的““““公共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安全””””议题议题议题议题 从 2006、2007 年开始,中国环境运动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城市公民代替 NGO 成为了环保议题的主要建构者。换句话说,在这个阶段的环境议题背后,我们看 不到明显的组织行为,公民成为了议题的主角,至此,中国环境运动从原来的政 治精英动员,过渡到社会精英(NGO)动员,继而进入现在的公民参与阶段。 这些议题多是一些涉及到公共生活安全的议题,由某些有潜在危险的公共项目引 起,进而促动公众参与,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安排产生影响。在这个阶段之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议题包括: 表格表格表格表格 3. 城市公民推动的环境议题城市公民推动的环境议题城市公民推动的环境议题城市公民推动的环境议题 议题时间议题时间议题时间议题时间 主要的公众参与议题主要的公众参与议题主要的公众参与议题主要的公众参与议题 2007 年 “无锡民众抗击蓝藻污染” 2007 年 “厦门民众反对 PX 项目” 2007 年 “上海民众反对沪杭磁悬浮列车” 2007 年 “烟台民众争议海阳核电站” 2007 至 2008 “北京民众反对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之后事件演 变为反对垃圾填埋场,北京阿苏卫、六里屯、高安屯居民先后 多次出来拦截垃圾车 2008 年 “成都民众争议彭州石化” 2008 年 “广州民众争议南沙大型石化项目” 2008 年 “南京民众争议 PX 项目” 如果说,原来的“保护青海藏羚羊”、“保护滇金丝猴”、“反对怒江建坝”、 “反对金光集团云南毁林”等环境保护议题与一般民众关系遥远,这些“公共安 全”议题则表明,环境的危机正向都市民众逼近,他们只有将民意表达出来,才 7 付涛. 2005. “中国的环保 NGO: 在参与中成长”,载于《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2005 年。 10 可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事实上,民众也明白媒体是他们可以假借的一个重要力量, 以上议题虽然受到媒体的关注程度不一,但背后却都有民众接近媒体平台的努 力,他们希望以此唤起更多民众以及有关部门的关切,从而改变不利于己的局面。 因此这个阶段的环境议题越来越明显表露出民生政治与公共参与的特点,经过媒 体放大的声音形成了对于利益集团与政府部门的压力,有时也直接改变了现有的 制度安排,代表着一个逐渐形成的绿色民意。 五五五五、、、、媒体角色与新闻实践媒体角色与新闻实践媒体角色与新闻实践媒体角色与新闻实践 ((((一一一一))))官方宣传阶段官方宣传阶段官方宣传阶段官方宣传阶段::::媒体是官方意识形态传播者媒体是官方意识形态传播者媒体是官方意识形态传播者媒体是官方意识形态传播者 在第一个阶段之中,媒体主要扮演了一个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者的角色,辅助 国家修复因为环境破坏而面临的合法性危机,也促进民众的环境意识。在此时期 中,参与环保宣传的,主要是各级的党报以及《中国环境报》8这样的行业报纸, 报道的议题以各种地区性的环境问题为主;其新闻生产的过程,也仍然带有明显 的“宣传”特征:报道往往选择官方部门作为消息源,在报道框架上强调国家权 威以及国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 2007 年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为例,这一年的活动主题是“推动节 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而主题的设定,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发挥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和监督作用,大力推动“十一五” 规划纲要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指标的落实和完成,大力推动节约能源资源 和环境保护工作。”9在这一次宣传活动当中,既有正面报道,也有所谓的负面报 道,前者包括“川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需要添加剂不产生副产品 —— 华电青岛电厂海水脱硫效益显著”、“华能沁北电厂开辟管理新路径 ——走近‘河 南模式’系列报道之四”、“大唐河南分公司勇当排头兵 ——走近‘河南模式’ 系列报道之三”;后者包括了“陕西:协奏治污与节水曲”、“节能减排:一个西 部省份的努力与尴尬”、“工业园区成耗能污染重灾区 ——死抱‘黑色 GDP’ 急 功近利‘媚商’”10。我们选择对新华社的报道“工业园区成耗能污染重灾区 — —死抱‘黑色 GDP’ 急功近利‘媚商’”11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我们以上提到的 报道中的“宣传”性的特点。 在报道框架上,这篇文章强调了“国家坚强的节能减排决心”,突显国家法 律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也说明了“一项项节能减排令在当地企业、政府的“软执 行”之下变成了纸上谈兵”。这个报道框架可以概括为“企业与地方政府无视国 8 《中国环境报》是国家环保总局的官方报纸。 9 参考组织机构对于年度主题的介绍:http://www.ccep.org.cn/feature/theme_1_16.html 10 以上报道名称都来自“中华环保世纪行”的官方网站:http://www.ccep.org.cn/feature/theme_0_16.html, 是 活动组织机构所认可的报道。 11 http://www.ccep.org.cn/news/detail_100164.html 11 家权威,破坏环境”。事实上,这一报道框架成为了本时期宣传报道的主流论述 (main discourse),在很多的环境报道中反复出现。 另外,该文章的消息源都是具有官方背景的消息源,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环 保局副局长、环保总局总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主任、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环资委有关人员、全国人大环资委专家、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副主任等,但几乎没有选择任何民间人士和民众作为消息源。这样的消息源模式, 也是环境宣传时期新闻生产的主要特征。 ((((二二二二)))) NGO NGO NGO NGO 动员阶段动员阶段动员阶段动员阶段————————媒体是媒体是媒体是媒体是 NGONGONGONGO 的合法化机器的合法化机器的合法化机器的合法化机器 随着国家动员环境宣传的力量逐渐减弱以及民间力量崛起,媒体不再局限于 报道官方机构所组织的活动,而是关注了更多的社会参与主体。在这个阶段的议 题主要由环保 NGO 设定,而比较活跃的媒体则是那些具有专业主义倾向的媒体 12,比如《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这些媒体的独立角色逐渐形成,有不 少报道展开了对于利益集团甚至国家制度的批评,由于它们在媒介体系中往往扮 演“舆论领袖”的角色,一旦它们设定了一个报道框架,就会影响到其他媒体的 跟进报道。因此,这些专业主义倾向媒体对于 NGO 议题的持续报道,使得这类议 题变成了常规化、日常化的题材,大大增加了 NGO 的曝光率,也有助了确立 NGO 力量的合法性。 在中国,不同类型的 NGO 面临不同的合法性问题。因为只有少数草根环保 NGO 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为社会团体,获得了法律意义上的合法身份;也有一 些草根环保 NGO 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为企业,但实际开展的是非营利的环保活 动,比如北京地球村就是如此;此外,不少草根组织虽然开展了一些有影响力的 环保活动,却没有任何法律合法性,它们往往只能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获得了政 府、公众的认可,从而使得组织具有社会合法性,北京的“绿家园志愿者”就是 如此。13 因为中国的媒体具有双重特质,一方面它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并具有一定的 行政级别;另一方面,中国媒体又承担着舆论监督的功能,所以当 NGO 的活动 内容,得到了媒体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政府的承认,也就具有了一定 的合法性。所以不管是政府背景 NGO 还是草根 NGO,能否获得媒体的关注,并 在媒体平台上表达自己的合法化诉求,都是建构其自身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式。 ((((三三三三))))公民推动阶段公民推动阶段公民推动阶段公民推动阶段————————媒体是公民与国家的互动平台媒体是公民与国家的互动平台媒体是公民与国家的互动平台媒体是公民与国家的互动平台 12 专业主义倾向报纸,指的是一些表现出精英意识、民间立场,并且较为强调独立发声的报纸。通常来说, 这些媒体也都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较为尊重市场规律,但其报道立场却不同于纯粹市场化倾向报纸那样直 接追求市场效益。 13 邓国胜. 2005. 中国环保 NGO 的两种发展模式[J].学会,2005 年第 3 期. 12 当公民成为了建构环境议题的主体,中国的环境运动也就呈现出愈加清晰的 民间政治的特点,而媒体与环境运动的互动方式也在发生新的改变。在媒体的表 现上,那些具有专业主义倾向的媒体仍旧活跃,但另外一些同样具有精英意识, 但与民众生活互动性更强的都市类报纸则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些媒体习惯 于用一种反应快速,而且轻松、感性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因而能够牵引更多的 民众关切这些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议题,并通过及时刊登民众“来信”、“来论”营 造出一种民意关注的氛围,增加社会运动的动能以及参与者的身份感。 在 2007 年的若干个重要的环境议题当中,《南方都市报》扮演了极为重要的 角色。“无锡民众抗击蓝藻污染”、“厦门民众反对 PX 项目”、“广州民众争议南 沙大型石化项目”等议题,都是由其率先报道,并引起同行关注的。在媒体实践 上,它依然以民间消息源作为报道主体,在报道框架上倾向于强调民间力量的可 信赖,倡导公共参与与程序正义。在“厦门民众反对 PX 项目”议题当中,它不 仅刊发了大量的报道,也以多篇具有深度的评论推动议题朝有利于民间力量的方 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流媒体活跃推动环保议题的同时,网络媒体也开始起到 重要作用。公民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发布,展开对重大环境议题的辩论并形成 民意关切,再由大众媒体加以报道放大。这成为了环境议题形成的重要逻辑。可 以说,《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之所以在这个阶段的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因 为它们与网络媒体的互动较多。《南方都市报》这一年有深受好评的一个版面叫 做“网眼”,主要进行网络新闻的发掘与报道,由于这个版面能快速地跟进网络 新闻动态,公民的声音也就由此进入大众媒体平台之上。而报纸对网络新闻加以 报道之后,又被网络转载,成为了“官方媒体”支持环保议题以及民意表达的证 据,因此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动。我们注意到,在这个阶 段之中,传统媒体表达对于民间立场的支持,也往往引用了大量的网络意见作为 合法化的理由。 在这个阶段当中,媒体成为了民间力量与国家进行“互动”的平台。媒体将 各种参与角色置于聚光灯之下,这样的舞台效应,放大了参与者的表态和行为, 使得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压力忠实于社会所规定的角色。比如在“厦门民众反对 PX 项目”议题中,厦门市政府就是在媒体曝光的压力下,做出对民意的回应, 并逐渐采取符合公众参与程序和监视利益集团的行为,最终决定停建项目。因为 媒体的跟进报道,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出现在媒体之上,并且由更多的社会公众、 专家以及评论家在媒体平台上进行点评,因此它的所有行为都置于民意关切之 中,也受到了民意的监督,这事实上形成了一种社会约束力。在这里,媒体不仅 影响了议题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也成为民众意见参与议题的重要方式。 13 ((((四四四四)))) 小结小结小结小结 在中国环境运动由 NGO 以及公民力量推动的阶段当中,媒体所扮演的“合 法化机器”与“互动平台”这两个角色,对于中国环保议题和民间政治的发展至 关重要。前者使得 NGO 所建构的议题进入公共媒体平台,表达了 NGO 的诉求 和倡导,使得 NGO 议题成为公众所关心的议题,并增加了 NGO 进行表达的合 法性;后者则使得相关政府部门在民意关注之下,将公众的议题变成了政策议题, 并可能影响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中国的 NGO 和公众还 缺少政策倡议的渠道,媒体角色的扮演成为了民间力量影响政策议题的重要方 式。 值得强调的是,媒体也扮演了中国环境运动组织者的角色。因为中国的 NGO 没有组织化的制度,更难以采取各种行动以表达自身诉求,所以如果没有媒体扮 演的角色,以及在传媒上形成的“话语运动”,环境运动就不可能成形。可以说, 媒体的报道,不仅确立了环保运动的合法化身份,推动环保运动与国家机构的互 动,也为社会运动的展开指明了目标。 六六六六、、、、讨论与结论讨论与结论讨论与结论讨论与结论 ((((一一一一))))中国的中国的中国的中国的““““媒体媒体媒体媒体-社会运动文化社会运动文化社会运动文化社会运动文化””””::::反抗文化的形成反抗文化的形成反抗文化的形成反抗文化的形成 根据学者的研究,一个议题的社会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表述来完成 的(Gamson and Modigliani, 1989),那么,中国媒体在呈现环境运动议题时,表 现出怎样的“媒体-社会运动文化”特征? 首先看一下在第二个阶段“绿色和平”组织所建构的“反对 APP 云南毁林” 议题中,几份主流报纸的报道方式以及它们使用的报道框架: 图表图表图表图表 4. 主流报纸对于主流报纸对于主流报纸对于主流报纸对于““““反对反对反对反对 APP 云南毁林云南毁林云南毁林云南毁林””””议题的报道框架议题的报道框架议题的报道框架议题的报道框架 报纸报纸报纸报纸 报道标题报道标题报道标题报道标题 报道框架报道框架报道框架报道框架 《南方周末》 金光集团博弈云南 亚洲最大纸浆 公司圈地始末 04.12.16 使用“不可信任地方政府”、“不 负责任企业”的框架 《中国青年 报》 绿色和平向中国政府检举金光集 团在云南圈地毁林 04.11.17 “不可信任地方政府”、“不负责 任企业”与“生态危机”等框架 《北京青年 报》 圈地造林还是圈地毁林?04.11.18 “不可信任地方政府”、“不负责 任企业”、“生态危机”以及“伤害当 地民众利益”的框架 14 《新京报》 金光集团染指海南公路林 05.3.17 “不可信任地方政府”、“不负责 任企业”与“生态危机”框架 可以看到,若干个主流媒体使用的报道框架非常一致,都把 NGO 当作公众 利益的维护者,而把 APP 企业与地方政府放在了公众利益的对立面。质疑“地 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关联”,质疑“地方政府忽略民意”,成为了媒体最主 要的表述。这极大调动了民众的愤怒情绪,也给 APP 和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压力。 在第三个阶段的“厦门民众反对 PX 议题”中,媒体的报道框架也有类似之 处,不但《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报纸大多将批评的矛头指向项目建设方 与地方政府,质疑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联以及它们对于程序正义的忽 略;连《人民日报》等传统党报也参与议题当中,并使用了类似的报道框架。媒 体在这个议题中形成了“共鸣”,即媒介之间彼此建构议题,在报道框架上也互 相影响,共同形成了对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质疑,以及对于民间力量的推动。 可以说,在中国媒体与环境运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除了由国家发动的宣传 报道阶段,其他大部分议题都表现出了一种反抗性的媒体文化,体现在新闻实践 上,除了媒体倾向于采取接近民间立场的报道框架,也包括媒体自觉引用 NGO 人士、独立专家和民众作为报道的消息源,因此形成了媒体的民间立场。比如在 “反对圆明园铺设防渗膜”议题中,媒体最主要的消息来源,既有张正春、北京 大学景观规划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等专业人士,也有“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 究中心”主任李皓、“自然之友”总干事薛野等 NGO 人士,这些消息源的观点 构成了对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主要批评(李艳红,2006)。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环境 NGO 以及城市公民所建构的一系 列环境运动议题中,中国的主流大报(尤其专业主义报纸和市场化报纸)大多呈 现出同情 NGO 与城市公民的报道立场,自觉地成为利益集团和地方政府的反对 者角色。在这些议题中,媒体的新闻实践方式得到了拓展,在消息源引用14、报 道框架以及评论刊登等方面,都表现出某种“民间立场”,这影响了媒体对于所 报道事实的定义,意味着一种不同于官方定义的新闻事实正在成为可能,同时也 表现出了对于国家权力的质问。这种反抗文化的出现,成为了中国“媒体-社会 运动文化”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文化之下,中国 NGO 与城市公民享有了其他社 会结构下难以想像的媒体资源。 ((((二二二二))))中国传媒的中国传媒的中国传媒的中国传媒的““““社会喉舌社会喉舌社会喉舌社会喉舌””””角色出现角色出现角色出现角色出现 关于媒体对于环境运动的报道,应该放在当代中国媒体改革的大背景下加以 14 对于我国媒体的信息源使用模式的改变,学者李艳红在《大众媒体与协商民主》一文中有所提及(李艳 红. 大众媒体与协商民主 [J]. 开放时代,2006 年第 6 期)。 15 理解。一般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媒体属于一种命令型体制( Lee, 1990 ), 媒体是党的喉舌,完全承担宣传党的意识形态的角色。但是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 革的启动,媒介组织的生存不再能完全依赖行政拨款,而必须“自我创收”,以 获得维持媒介生存的经济资源。与此相应,国家在媒介的具体运行上也不得不退 出一部分而给媒介组织提供相应的空间,使得媒介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按照市 场的需要来进行媒介生产(李艳红, 2000)。因此,在一些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没 有形成直接冲突的议题领域,新闻人员得到了一些发挥自身能力的空间。他们“临 场发挥”,寻求“边际突破”(Pan, 2000);结果是,传媒所承担的角色和职能也 在发生变化。 可以说,市场的拉动与媒体专业主义精神的觉醒,促使媒体努力扩展自己的 报道空间,更积极主动地为各种利益诉求开辟表达的渠道,并将某些民众关心的 议题变为公共议题,进而推动国家政策、法律、体制的变革。新闻传媒不再仅仅 作为党的宣传喉舌而存在,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监督社会和批评政府的“社 会喉舌”角色。 很显然,环境运动议题符合了中国传媒变革的“临场发挥”与“边际突破” 的逻辑,它既有社会价值与市场效应,又符合了媒体“监督社会”、“批评权力” 的角色扮演,而且,它又与国家所提倡的方向相贴近,不至于在多变的政治环境 当中为媒体的创新行为带来过分危险的代价。所以,环境议题的推进,符合了媒 体作为能动者的理性考量。正是在这样一些具有“灰色”特征的议题领域的突破, 使得在媒体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角色并发生体制性转换的情况下,媒体的另 外一个角色——“社会喉舌”逐渐取得发展。换句话说,这些环保运动议题的出 现,也可以看作媒体在宏观管理体制保持原有特征的前提下,逐步摸索扩大自己 实践边界的结果。 至此,笔者认为,如果说传统的中国媒体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命令 型体制(control model),那么这种体制正在以上提及的传媒市场化改革、专业主 义发展以及市民社会互动等等因素的冲击之下发生改变。目前的体制,既不同于 原有共产主义新闻业的命令体制,也不同于西方的霸权体制(hegemony model), 15 而是在某一些议题领域表现出了媒体的“民间立场”和“社会喉舌”角色。 这一发现,充实了原来对于中国媒体改革的研究,因为无论是“政治与经济之间 的拔河”(He, 2000),或者是“专业主义的发展”(潘忠党,陆晔,2002),都不 能说明媒体改革可能的方向,即传媒公共性的显现以及社会喉舌角色的扮演。 值得强调的是,媒体角色的演变过程并非一马平川,事实上,目前的中国传 媒处于多重角色互相重叠的阶段,它既有宣传政府意识形态的任务,同时也有推 动民间力量发育的冲动,在不同的议题当中,具体的媒体机构会有不同的表现。 15 这一理论模式强调政治对于传媒的软性控制。 16 ((((三三三三))))传媒赋权传媒赋权传媒赋权传媒赋权 随着中国传媒的角色变迁,很多的 NGO 以及社会运动者越来越注意通过各 种策略影响媒体,使其推动社会运动的发展,他们形成了非常详细的行动手册以 及理论模式,以指导实际的传播行动16。学者将这样操作称为“传媒赋权”17。 可以说,公民社会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增长18, 跟“传媒赋权”功能的推 进,是同时发生的。 除了努力与媒体建立互动关系,试图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公共平台之外,中 国的不少草根 NGO
本文档为【摘要摘要摘要摘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4768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5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9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1-11-19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