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学与艺术批评

美学与艺术批评

举报
开通vip

美学与艺术批评 1 美學與藝術批評 專題研習學習檔案 (一) 論文 1) 研習主題: 【文晶瑩的作品給我的啟示---從「藝術意義」的角度探討文晶瑩衞生巾系列的作品】 2) 研習目的動機及原因: 當我看到文晶瑩衞生巾系列的作品時,即有一種會心微笑的感覺,這位藝術家能把女性 的煩惱化成一朵朵健康動人的花1,月經頓然變得親切又高貴了,我看過一些同以月經 為題的作品,血淋淋的,如芝加哥<紅旗>、史妮曼<內在的卷軸>2,讓人很不安, 創作者目的是想籍此視覺震撼,刺激人們反思,我的確有對此有所感悟,但真的很...

美学与艺术批评
1 美學與藝術批評 專題研習學習檔案 (一) 論文 1) 研習主題: 【文晶瑩的作品給我的啟示---從「藝術意義」的角度探討文晶瑩衞生巾系列的作品】 2) 研習目的動機及原因: 當我看到文晶瑩衞生巾系列的作品時,即有一種會心微笑的感覺,這位藝術家能把女性 的煩惱化成一朵朵健康動人的花1,月經頓然變得親切又高貴了,我看過一些同以月經 為題的作品,血淋淋的,如芝加哥<紅旗>、史妮曼<內在的卷軸>2,讓人很不安, 創作者目的是想籍此視覺震撼,刺激人們反思,我的確有對此有所感悟,但真的很怕, 而且質疑這些手法會否讓月經給人更負面的感覺? 相比之下,文晶瑩衞生巾系列的作品給我親切的好感,而這又正好能配合剛踏上青春期 的小五、六年級學生,他們對自己身體的轉變、生理現象感尷尬、忌諱,又或取笑別人, 我想看看能否透過她的作品讓他們改觀,以及更接受自己,所以,我選了文晶瑩的作品。 3) 分析、評論及研討: 以下將從三方面進行探討:a) 探討文晶瑩作品的藝術價值;b) 對「自我」的認識與接 受;及 c) 一般社會大眾面對禁忌的態度。 a) 文晶瑩作品的藝術價值: 黎明海引述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的理論,指出「藝術是情感的衍生物而 非理性思想的結果」,面對藝術品,我們不能主觀地作理性分析,而應嘗試理解及 感受藝術家在當中所抒發的情感,美感亦並非單純表現於作品的視覺元素、組織 原理,更重的是「人在凝神觀照具有愉悅性形式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精神快感」, 觀者的情感被牽引,心靈在「移情作用(empathy)或感入(feel in)的導引下產 生所謂直覺(intuition)的審美評價」3,羅傑‧弗萊(Roger Fry)亦指「藝術意 念不一定關於美的存在,但必須是一種感情」(Fry, 1928:292-293)4,這種感情是 1 參【附件一】 2 參【附件二】 3 黎明海(2002):<超越或邊緣:現代西方繪畫賞析>,香港教育學院,頁 18 4 摘錄自3,頁 27 2 「自覺的、具責任感的對生活片段的觸覺回應和經驗的轉化」(Dewey, 1934:61)5。 以文晶瑩的作品為例,她以生活化的衞生巾、紅雞蛋及紅燈泡進行創作,如果我 們只看其形式表現,看到的就只有一朵朵紅蕊白瓣的花,極其量還看到其紅白的 對比色彩、聚散的組織安排,但如果細心理解及感受,會發現作品的意義不止於 此,梁寶山指出《她們成長的禮物》「是對女兒\自身的祝福」6,從「成長的禮 物」這個名稱已可感受藝術家那份柔情蜜意,目的是告訴大家,成長的「禮物」 --月經,並非可怕的魔鬼,伴隨而來的,其實是一份身體健康的訊息7,藝術家對 自身「生活片段的觸覺」有所感悟,於是以藝術的形式表達出來,製造出「情感 的衍生物」,並透過作品將觀者引入正面的反思空間。。 赫伯特‧里德續謂「藝術的價值在於以簡明而統一的表現形式,對潛意識生活的 心理價值,作詩意的、宗教的或哲理的詮釋,揭示藝術作品中具有深度和廣度的 精神性和哲理性的意義」8,文晶瑩利用注有特殊意味的衞生巾、紅雞蛋9、紅燈 炮10作為媒介,頓使生活化的物料以及簡單的花球形象變得「具有深度和廣度的 精神性和哲理性的意義」,給予觀者思考的空間、心靈的感動。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她們成長的禮物》除作為情感的宣洩外,我們還可看 到更深層的意味。 b) 對「自我」的認識與接受: 自古以來,月經一直被視為禁忌,不能掛在口邊,文晶瑩引述「層層包裹之下」 的導演Penny Wheelwright的說話,指出月經「不但在大眾之間難以啟齒,就算親 如母女也經常對此不知所措」11,連帶與之有關的衞生巾也遭「歧視」12。 但文晶瑩能不忌諱地談論月經,利用作品去探索、去表現對此的感覺,這除了能 給人們提供一個機會去反思外,還有一個訊息:她能接受自己,包括與生俱來、 但又令人困擾的月經13。曾聽說有些提倡女性主義、或堅持男女平等的女性,她 們的做法是摒棄所有一般人認為女性應有的印象,而要把自己裝扮成男性,認為 別人就不會看低自己,可是,這反而表示最看低自己的---就是她們自己,因為她 5 摘錄自3,頁 27 6 梁寶山:「文晶瑩的平常事」,原載於「明報」世紀版,香港電台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製作:「香港藝術家 系列」網頁轉載,http://www.rthk.org.hk/special/artists/artists17.htm,瀏覽日期:21/8/2004,參【附件三】 7 Bernice Lott著,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女性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 172-173,當中指出「良好 的營養與生理和性功能的成熟有可靠的關連」,生活環境及營養越好的女孩,初潮會越早開始,即意味着月經乃伴 隨著健康身體而來。 8 同3 9 台灣藝評家石瑞仁的看法「紅蛋殼顯然與中國人生兒育女的風俗有關,也讓人聯想到物種代代相傳的天賦任務。 作品表彰身為女性的光榮,也隱約訴說了她們必須經常忍受的身心苦難。」,引述於文潔華(2000),頁 10 10 文晶瑩解釋一閃一閃的紅燈泡是為「突出月事來時那份不安的感覺」,引述於文潔華(2000),頁 10 11 參【附件四】,文晶瑩:<香港藝術 1990s─文晶瑩> 12 例證可參考【附件五】及影片光碟 13 文晶瑩在回覆電郵訪問中也認同這個說法,參【附件六】 3 們並不正視女性生而有之的東西。 反之,文晶瑩的作品,不單以月經為題,而且把之演繹成健康可愛的花,當時有 藝評者指她的作品「是在香港所曾見過的最富意趣、幽默感,足以令人捏一把汗 的女性主義藝術裝置,是一份“ 樂而不穢"、歌頌女性生理韻律的禮物」14,文 晶瑩亦指出「有些人會把衛生巾浸在消毒藥水裏,和它的關係很疏離;而我則不 介意接觸那些衞生巾,可能是因為我對它們有特別的感情吧」,她在<香港藝術家 系列>影片中也提及「生育其實是美好的事情」15。其實,事物的好壞,只在乎 抱什麼心態去看,有人會討厭月經、生育,甚至要用藥物、手術去阻止它到來16, 而文晶塋則以正面角度去看。她後來在與梅卓燕合作《眾聲獨舞裝置斟》前約半 年期間也表示,「漸漸覺得生育不完全是負面的東西,而是女性獨有的能力和經 驗。她明白到懷胎、撕裂及釋放的過程並不簡單,也凸顯出女性身體較主動的位 置;最重要是女性能掌握自己對自我及身體的主權。」17。 「情感的表達,往往訴諸藝術家的個性」18,由文晶瑩的作品可見她是個接納、 認同自己,且又能率真表達自己的人。或許因為這樣,她才對熱衷於隱藏身份的 網絡世界產生興趣,因為當中的人正抱持與她不同的心態,在她的作品<網上的 化妝舞會>及<沒體身體>19中的人也是不認同自己,如果他們在網絡中的身份、 形象、性格是假的,即他們不認同、接受現實的自己,又或他們如文晶瑩所說「你 看到的那一刻卻不是假的。反而在變裝中許多時才是真我的表現,你說是假,但 卻其實是真實的狀態」20,那他們在現實中即不認同、接受真實的自己,所以平常 要戴上面具。 文晶瑩衞生巾系列的作品除了帶出要面對、正視自我的訊息外,還意外地21產生 出社經的價值。上面曾提及社會普遍認為月經、以至衞生巾是禁忌,而這風氣在 衞生巾系列作品展出時也體現出來。 c) 一般社會大眾面對禁忌的態度: 在展覽期間,出現了不同心態的觀者,當然有表示欣賞、且感同身受的,但亦有 14 摘錄自文潔華(2000),頁 10 15「香港藝術家系列」:香港電台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製作,參【附件七】及影片光碟 16 參【附件八】 17 摘錄自文潔華(2000),頁 11 18 黎明海(2002):<超越或邊緣:現代西方繪畫賞析>,香港教育學院,頁 26 19 參【附件四】,文晶瑩:<香港藝術 1990s─文晶瑩> 20 參【附件四】,文晶瑩:<香港藝術 1990s─文晶瑩> 21 文潔華指出「文晶瑩的月事系列,創作動機是從個人感受出發的,但牽涉到廣泛的討論,也是她很能接受的“無 心插柳"的後果,就如她說過的,作品要經受討論,才能邁進一步。」;文晶瑩的己也謂「沒想過要出位或搞噱頭, 也想不到會引起如此大的回響,只希望通過藝術創作,切實去感受及了解自己。」,摘錄自文潔華(2000),頁 14; 另外,文晶瑩在<香港藝術 1990s─文晶瑩>參【附件四】中亦言自己「是無心插柳的,作品卻掀起很大反應, 證明月經禁忌的問題還存在,」 4 對之反感的,文晶瑩謂這「反映了香港人對有關題材的不同態度。有說作品可以 用簡單的物料表現出美感和意義,但更多女人的反應是張大了口,驚訝得用場刋 掩嘴」,她指許多人認為作品「咸濕,核突,嘩眾取寵」,她沒因此而動氣,反稱 「衛生巾是很有趣的,可以試驗公眾的反應---藝術館的朋友告訴我搬運的大隻佬 都不願意搬我的作品,要那些穿高跟鞋的二級助理館長搬。」此現象不單出現在 香港,連標榜自由的美國亦如是,「甚至有一位老婆婆,她向亞洲藝術博物館投訴 話以後不要再給這個藝術家展覽」22。由此可見,社會普遍仍忌諱月經及衞生巾。 其實,月經本來並不可怕,讓人反感的可能是其氣味與血淋淋的感覺,這也可算 情有可原,但那用來製作花球的衞生巾,必然是沒用過的,紅的也只是紅雞蛋、 紅燈泡,但為何有人碰也不敢碰,看也不敢看?其實這只是人們受看刻板的印象 影響,很多人認為月經是可怕,而沾有經血的衞生巾自然是碰不得,好像碰了就 會受詛咒般,於是連帶沒用過的衞生巾也成了不祥物。 幸而,文晶瑩並不介意別人的批評,她更認為「現代藝術本身並沒有終極意義, 通過觀眾的積極參與、不斷地批評和論述才能豐富作品的意義,叫作品再生。」23 這種開放且理性的態度不單令人欣賞,亦有助藝術家本身的成長及進步。 4) 結論: 不同人面對藝術作品,會有不同的態度及想法,有的會理性思考、感性感受,但有些 仍受傳统觀念所制抓,其實,欣賞藝術品必須撇除這些刻板的偏頗,而嘗試理解其內 容及情境,否則,將錯過不少優秀的藝術作品。 此外,衞生巾系列其實已是差不多十年前的作品了,我覺得近幾年社會對月經及衞生 巾的態度已較開放,由 80 年代亞視規定合家歡時段不能播衛生巾廣告24,到現在衞生 巾廣告賣得成行成市,還找來青春偶像去推廣,而且拍得清新、可人,似乎在說「月 經來了怕什麼?不用忌諱,最重要的是關心自己是否感到舒適、自在」,由此可見,社 會對月經、衞生巾的偏見已漸見淡化,期望它以後給人的印象只是一個規律的現象, 而非什麼禁忌,尤其女性本身,接受、正視它,亦即接受、正視自己作為女性的身份。 22 參【附件四】,文晶瑩:<香港藝術 1990s─文晶瑩> 23 摘錄自文潔華(2000),頁 5 24 參【附件四】,文晶瑩:<香港藝術 1990s─文晶瑩> 5 (二) 專題研習檔案 1) 參考資料(文字、圖象、互動資料等的整存): 參考附件一至八、影片光碟及其他資料。 2) 專題研習與小學視覺藝術科/兒童審美或評賞經驗及成長的關係: 近年,藝術評賞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譚祥安引述克勞福德(Crawford, 1987)指出「美 學性質的學習對學生有三面的進益」25: 1) 透過瞭解藝術的性質以及體驗藝術品,學生更認識自己; 2) 學生在作出一些與藝術有關的決定時,能掌握更充份的資料,分辦能力得 以提高,視知覺的能力變得更敏銳; 3) 學生在分析、解釋和評量藝術品時,也對藝術哲學更熟識。 所以,我們在教學上要多注意藝術評賞的教育。 而透過本專題研習,我對小學視覺藝術科藝術評賞教育有以下啟示: 首先,是評賞作品方面。是次專題研習,我是從最初只知作品的外貌,透過搜集資料、 分析文獻、歸納,最後才建構出對這作品較深層的理解,事實上,課程發展議會<視覺 藝術科課程指引>中提及要培養學生評賞藝術的能力,亦指出「當學生學習詮譯視覺藝 術作品時,他們會獲得作出批判性、有根據和理性回應的能力。這都是建基於學生對藝 術作品和藝術家的背景資料的全面的探討,並且能夠以其個人經驗、訓練、文化和個人 判斷作參考」26。 所以,當在課堂上進行藝術評賞,除了要讓學生分析作品表面形式外,其實最重要的是 理解其背後的情境及內容意義,這才真正認識藝術作品,才不會出現誤解及偏頗情況。 此外,在選取藝術評賞對象方面,過去,我們常常以為要向學生展示主流的大師級作品, 以為這是美的典範,但原來這是我們對「美」的誤解或偏頗,以為「美」只停留在視覺 上,有一般人認為好的視覺元素、組織原理便是好作品,便是「美」,但我們卻忽略了 其背後內容及情境,以及「美感」本質---「人在凝神觀照具有愉悅性形式的過程中產生 的一種精神快感」27。藝術品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其背後內容及情境,譚祥安指出 「不單是被公認質素高的大師級作品,末完成的作品,富爭議性的藝術品,非主流藝術 25 同(26),頁 226 26 課程發展議會(2003):<藝術教育學習領域‧視覺藝術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政府物流服務署,頁 9 27 黎明海(2002):<超越或邊緣:現代西方繪畫賞析>,香港教育學院,頁 18 6 家的作品,婦女藝術等,也許更適合於教學裡提出,以激發起學生思考,質疑、討論, 以致最終能認識不同的審美取向」28。 當了解到這一點,小學視覺藝術科的欣賞層面便可以更廣更闊,我覺得從小就應讓學生 多接觸不同類型的藝術,盡早開闊他們的眼界,以能盡早培養對不同層面及類型的藝術 的包容性,接納主流與另類的藝術,減低他們受刻板印象阻礙的觀念,不致他們將來成 為拒搬衞生巾花球的「大隻佬」,或向藝術館提出「封殺令」的「老婆婆」。 (三) 參考書目、網址、文獻: 1) 黎明海(2002):<超越或邊緣:現代西方繪畫賞析>,香港教育學院 2) 梁寶山:「文晶瑩的平常事」,原載於「明報」世紀版,香港電台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聯合製作:「香港藝術家系列」網頁轉載,http://www.rthk.org.hk/special/artists/artists17.htm 3) Bernice Lott 著,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女性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4) 文晶瑩:<香港藝術 1990s─文晶瑩> 5) 文潔華(2000):<自主的族群‧十位香港新一代女性視覺藝術工作者>,中華書局(香 港)有限公司 6) 黎明海、譚祥安、劉欽棟著(2001):<藝術欣賞‧批評與教育>,香港教育學院 7) Dewey, J.(1934), Arts as Experience. New York:Minton, Balch 8) Fry, R.(1928), Vision and Design. London:Chatto & Windus 9) Crawford, D. W.(1987), ‘Aesthetics in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 . In:R. A. Smith (ed.), 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Origins, meaning, and development.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227-239 28 黎明海、譚祥安、劉欽棟著(2001):<藝術欣賞‧批評與教育>,香港教育學院,頁 228
本文档为【美学与艺术批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281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房地产
上传时间:2011-11-19
浏览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