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80后_中国年轻人眼中的日本流行文化

80后_中国年轻人眼中的日本流行文化

举报
开通vip

80后_中国年轻人眼中的日本流行文化 @00@0@9@@0I虱 “80后"中国年轻人跟中的日本流行文化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吴J永梅 [摘要] 本文依据笔者自2003年以来在上海、苏州和北京等地对“80后”大学生所进行的访谈调 查、集体讨论以及互联网上的“日剧迷”讨论小组的博文材料,结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 化,探讨了以下问题:日本流行文化缘何在中国“80后”年轻人中广受欢迎?日本流行文化对他们的社 会化和自我认同意识的形成有何意义?“80后”年轻人是如何通过日剧、动漫等亚文化来看待日本社会 的?他们是如何解读这些亚文化中所反映的...

80后_中国年轻人眼中的日本流行文化
@00@0@9@@0I虱 “80后"中国年轻人跟中的日本流行文化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吴J永梅 [摘要] 本文依据笔者自2003年以来在上海、苏州和北京等地对“80后”大学生所进行的访谈调 查、集体讨论以及互联网上的“日剧迷”讨论小组的博文材料,结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文化的变 化,探讨了以下问题:日本流行文化缘何在中国“80后”年轻人中广受欢迎?日本流行文化对他们的社 会化和自我认同意识的形成有何意义?“80后”年轻人是如何通过日剧、动漫等亚文化来看待日本社会 的?他们是如何解读这些亚文化中所反映的同龄日本青年男女的恋爱、友情、工作以及各种各样的爱 情模式? [关键词] 日剧 日本流行文化“80后”年轻人 日本观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青春偶像剧和动 漫为主的日本流行文化一直在中国城市地区的年轻 人中维持着很高的人气。199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 播放的《东京爱情故事》曾让当时的年轻观众如痴如 醉,并与《悠长假期》、《恋爱世纪》、《麻辣教师》等描 写日本现代都市青年人生活的偶像剧一道在中国刮 起了长达数年的日剧风潮。1997年播放的体育题 材的励志动画片《灌篮高手》则在高中生中引发了篮 球热,流川枫、樱木花道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进 入2l世纪以后,虽然“13流”一度被后起的“韩流”所 替代,然而中央电视台于2006年3月开播的反映医 疗问题的日剧《白色巨塔》、湖南卫视于同年4月开 始重播的全套《阿信》和各省卫视台陆续播出的《血 疑》、矧}球女将》等经典怀旧日剧和《电车男》、《傻大 姐》、《龙樱》等偶像剧、校园剧都引起了极大的反 响。如今,对中国的都市青年而言,《哆啦A梦》、《灌 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死亡笔记》、 《东京爱情故事》、《一公升的眼泪》、《情书》和《挪威 的森林》等作品是铭刻在他们心扉、给他们的文化生 活添加营养的精神食粮;铃木保奈美、木村拓哉、泷 泽秀明、松隆子、浜崎步、深田恭子、山下智久、上户 彩、松本润等靓男美女和流行歌手是他们心目中璀 璨的偶像。 在中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消费日本动 漫、影视、游戏和大众小说等流行文化的主力,主 要是15—35岁的高中生、大学生和白领,其中大部 分是“80后”年轻人。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在父 母和祖父母的宠爱下长大,是成长于改革开放时 代、看日美动画片长大、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一 代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比较淡薄,既不曾 像父辈那样经过刻骨铭心的“远大理想”的洗礼, 也没有坚定的信仰。在中国的社会体制急剧转变 和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身不由己地踏入铺在面前 的现有体制的轨道,一边吸收来自外国的形形色 色的生活方式,一边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意识。 他们之中,既有所谓的“小资”一族,还有BoBo族“J、 追星族、前卫的“另类”作家、酷爱动漫及其周边产 品的动漫一族、只要是最新的数码产品就悉数买 进的“数码一族”等承担中国年轻人亚文化的“新 人类”。 这一代“80后”年轻人,因为有着与以往的世 代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文化体验和人生轨迹,他 们对日本也应该有不同于以往世代的看法。本文 以笔者对生活在上海、苏州的大学生的访谈调查 和小组讨论12一为依据,以近年来授课积累的问卷调 查和互联网上有关日本动漫和电视剧的粉丝俱乐 部中的讨论p,为补充材料,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探讨以下 这些问题:日本流行文化为何在中国“80后”年轻 人中广受欢迎?对他们的社会化和自我认同意识 19 万方数据 回8爨国弦他自囡僻0回 H静手曾与廓宠 的形成有何意义?通过日本动漫和电视剧,他们 是如何看待日本社会,并解读其中所描写的同龄 日本青年男女的爱情、友情和工作的? 1 “80后”世代的特征 2004年2月,以《北京娃娃》初登文坛的21岁 女作家春树出现在《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皮上。 这期特刊将春树与“青少年小说作家”韩寒、“朋克 青年”李扬、原“电脑黑客”满舟等人排在一起,冠 之于“另类”的标签,称他们为“中国80后的旗 手”。文章把这些“中国的80后旗手”与美国60年 代的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进行比较,认为他们的 共同特点是:为了寻求自我而从高中退学;具有追 求自由和自我表现的“反叛”行为方式。 以这期《时代周刊》为开端,“80后”近年来成 为文化、社会、市场等领域广泛议论的话题。“80 后”一词,原本是少年作家恭小兵开始使用的词 汇,文坛上为了区别于1996年起开始活跃的“文学 新人类”川,而将1980年一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称 为“80后”作家。之后这个词在各个领域被借用, 成为指代在80年代出生的现在20岁至30岁的所 有中国年青人。目前“80后”一代大概有2.8亿的 规模,大部分生活在农村pI。 “80后”世代共同经历了因“独生子女”政策而 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 转变、高等教育制度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的改革、加人世贸组织后而与国际世界的接轨、社 会移动和阶层分化的加速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因此可以说他们是同一出生 群组。在他们长大成人的20年间,正好是中国的 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社会结构的变化最为激剧、科 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最为迅猛、人们的思想最为 解放、价值观最多元化的时期。由于他们身处改 革开放的潮流、市场经济的浪潮以及资金、信息和 时尚流行的全球化这一社会环境之中,因此这一 代人与历来的中国人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80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祖父母 的宠爱下长大,不需要谦让和与人分享东西,因此 形成了优先满足自己的嗜好和欲望的自我为中心 的精神结构。但是,因为他们不能像父辈那样和 20 2010年第4期总149号 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共享喜怒哀乐,一起打打闹 闹,所以从小他们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特别是在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开始形成的青春 期和青年期(11岁一25岁),由于很少有可以分享烦 恼的密友,他们必须独自面对青春期产生的诸多 烦恼,因此一方面养成了强烈的精神上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他们也隐隐希望有可以共享想法的好 朋友。 “80后”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以及大 众消费社会的形成一起长大的一代,因此,他们习 惯于消费,是“物质”的一代。对教育水平很高的 城市和沿海地区的“80后”而言,与其说消费是为 了生存的必要,倒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阶 级意识抬头、小资·BOBO族·新中产阶级诞生的90 年代中期以后,消费不仅是“80后”炫耀财富的方 式,更是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品味的手段。因此,他 们追求附加价值高的名牌、技术含量高的高端科 技产品和服务,成为提前消费的“信用卡族”,梦想 拥有自己的车和房子。 “80后”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他们是成长在全 球化的互联网环境之下的一代。前来访谈的“80 后”大学生们,由于平时学习很忙,只在周末才能 回家,所以很少看电视。有空的时候,即便没有自 己的电脑,也会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或周边的网 吧上网,在网上投入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把手机、 QQ、MSNMessenger、BBS和Email当作日常的交流 手段。他们在网上开通博客,在虚拟的空间展示 自我,或者下载流行的海外影视和音乐作品,玩网 络游戏,阅读最新的新闻报道,查询专业领域的资 料信息、时尚的潮流以及自己喜欢的偶像的个人 信息,以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再者就是利用网 络商店进行购物。 “80后”还是备受压力的一代。中国的教育资 源的不平等、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的观念使父母 把所有的希望都赌在独生子女的未来前途上。因 此,“80后”从幼儿园开始就在父母的陪同下,为了 学习英语、作文、奥数、钢琴、芭蕾舞和围棋等到处 去上课外班;从小学开始,就以上大学为目标,接 受了无数次的考试,也被排了无数次的名次。20 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变、 万方数据 日诗雩曾与庸究 2010年第4期总149号 90年代末期开始了高等教育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不但要求“80后”自己寻找就业单位,而且还要负 担高额的学费。毕业时,又因大学扩招和国营企 业的转制而导致的下岗工人的增加而集体遭遇就 业难。作为就业对策,他们顺应“考硕考博热”、 “证书考试热”、“公务员考试热”和“海外留学热”, 参加一次次的考试,被迫应付无穷的学习。 走上社会后,又因为2001年中国加人世贸组 织而不得不在各个领域顺应国际化。如果羡慕顶 尖企业的CEO的生活方式和地位,想成为一名白 领中产阶层,那么国际通用的英语自不必说,MBA 等国际通用的资格证书也得搞到手。对“80后”来 说,考试是证明自己实力的方法、晋升的通行证和 通向未来幸福生活的平台。另外,1998年开始的 房屋政策,取消了单位的福利分房制度,工作生活 用的住房、结婚用的房子都必须自购。然而,北 京、上海等大城市房价高腾,拥有自己的房子对 “80后”来说是难以企及的梦想。 笔者访谈的24位大学生中,有一半具有双学 位,10人正在为去德国、英美和日本留学准备各种 考试,8人打算读硕,其他6人准备工作,因此都在 准备公务员考试和各种资格考试。就这样,在来 自学习、生活和社会的重压下。“80后”普遍具有强 烈的“市场意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逐渐取代 了他们的父辈所具有的“理想主义”。 “80后”还是看日美动漫作品长大的一代。对 他们而言,幼少时代的玩伴是《黑猫警长》、《花仙 子》、《一休和尚》、《唐老鸭和米老鼠》、《猫和老 鼠》。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的最爱是被称为“新 漫画”、“卡通画”的日本漫画。当时日本漫画之所 以占领中国儿童的文化市场,主要是因为在多元 文化消费的冲击下,传统的小人书“连环画”在 1985年左右逐渐淡出图书市场。在这种情况下, 以《哆啦A梦》(当时的中国名叫做《机器猫》)于 1986年登陆中国为契机,被称为漫画“老三篇”的 日本少年漫画《圣斗士星矢》、(-L龙珠》和《侠探寒 羽良》由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在90年代初期出 版。日式漫画的曲折的故事情节、熟练的画风、分 镜头式的画面、唯美主义的表现方式以及丰富的 知识性。对中国儿童来说,是前所未见的新鲜东 回8爨忿良诒目圃能0回 西,一下子把他们给迷住了。“老三篇”的热销,不 仅催生了中国第一本漫画杂志《画书大王》161,还带 来了盗版日本漫画的大量出版。《乱马》、《犬夜 叉》、《北斗神拳》、《幽游白书》、《阿拉蕾》、《猫眼三 姐妹》自不必说,《小甜甜》、《尼罗河的女儿》、《凡 尔赛的玫瑰》、《双星记》、《圣传》、《东京巴比伦》和 《美少女战士》等少女漫画以及正在连载中的漫画 都被引进了中国。单是1994年,就有约一亿册以 上的盗版漫画书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与 漫画书的热卖联动,1991年起《哆啦A梦》、《圣斗 士星矢》、《龙珠》、《秀逗魔导士》和《足球小将》等 动画片相继播放,立即俘虏了伙伴意识和社会性 刚刚开始形成、热衷于运动和学习的中国少年少 女们的心。 90年代初期的日本漫画热,在1994年末由于 中国政府取缔盗版漫画的行动而消退。但它是 “80后”年轻人热衷日本动漫的源流这一点是千真 万确的事实。据大学生访谈者说,日本的动漫,符 合他们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需求,以前所未有 的新鲜形式把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价值观教给他 们,而且描写的主人公都是和自己经历相似的平 凡少年或者反叛少年,所以容易感情投入。在少 年少女时代培养起来的对日本动漫的爱好,随着 他们的成长而加深,使他们养成了追看漫画,看过 漫画之后顺便也看同一作品的动厕片的习惯。 这种漫画情结,和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由台湾 和香港而登陆中国的日剧热、1997年以后因《灌篮 高手》和《名侦探柯南》的播放、田中芳树的代表作 《银河英雄传说》的引进而带来的日本动漫的回潮是 相关的。今天,日本的动漫,和可口可乐、麦当劳一 道成为“80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快餐”川,给 他们的消费模式和行为方式带来很大的影响。 2 “80后”为何喜欢日本流行文化 看日本动漫长大的“80后”,进人大学以后开 始看日剧和日本电影,阅读村上春树的小说。这 是为什么呢?日剧作为文化产品所具有的魅力, 例如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个性丰满的人物、靓男美 女的偶像、卓越的制作技术(主题歌曲、背景音乐、 纤细的心理描写、小道具等非语言交流手段的使 21 万方数据 回8爨忿禽诒目囡德0回 日势手曾与庸究 用)、令人回味无穷的台词、适度的长度、文化的类 似性等要素,在许多有关90年代后期在港台地区、 东南亚和中国兴起的日剧热研究中,多有涉及【8】。 另外,关于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年轻人的日剧消 费和接受情况,笔者曾结合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变 化、社会移动和阶层变化所引起的“中产阶级”的 诞生、小资情调的抬头来进行分析州。在此不再赘 言。本文主要从中国青少年亚文化的现状出发, 来思考上述问题。 2.1青年亚文化的缺失 “青少年文化(YouthCulture)”,作为一个理论 性的概念,早在本世纪30年代便由研究文化与人 格发展的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Mead) 和研究校园文化的教育社会学家沃勒(W.waJler) 先后提出。40年代,社会学大师帕森斯(T.Parsons) 将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理论,用以研究伴随着资 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青少年问题。他在1942年发 表的论文“美国语境下的年龄和性别”中指出,“青 少年文化是从主流文化中独立出来的年轻人特有 的文化,是一种由青少年共有的文化现象””讲。青 少年文化包括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所特有的 心理、角色和精神需要、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及价 值观。文化研究一般把“青少年文化”分成亚文化 (Sub—culture)、反文化(counterculture)和流行文化 (popularculture)--"个方面来把握o 80年代中期以后的中国,随着大众传媒的发 展和文化市场的开放,港台的流行歌曲和电视剧 被大量引进。剧中出现的曾在70年代末期被批判 为“反传统”的长发、喇叭裤和牛仔裤等在年轻人 中间流行开来,政治色彩也开始在青少年文化中 淡薄下来。然而,由于个人应该响应国家发展和 时代的要求从而来实现个人价值的“理想主义”一 直占据社会的主流,强调时尚、消费、自我和个性 的青少年文化,仍然是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 80年代末开始,年轻人对于政治的狂热以及 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关心渐渐消退,转向关注自我 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1992年经济体制的全 面市场化,给中国的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 革。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60年代出 现在欧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迅速蔓延。大众成了 201(1年第4期总149号 消费者,文化也变成了商品。文化生产的目的,从 探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以建设人们的精神家园, 变成了追求实利的赚钱。因此,迎合消费者大众 的需要和文化趣味的大众文化便粉墨登场,并迎 来了它的繁荣期。 在文学领域,90年代初期王朔的“痞子文学” 以幽默的北京方言描绘了下层市井小人物的生 活、行动、思想和感情,讽刺了理想主义者的知识 分子,有着明显的非理性、反道德和反传统的倾 向,并隐约启发着朦胧的性意识,正好迎合了年轻 人反叛的心理。他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顽主》、《过把瘾就死》、《爱你没商量》等小说被改 编成影视作品,一时间非常火爆。 香港作家金庸的武侠小说,以“武术·剑术”和 “侠义精神”为中心,描绘中华武林人物的打斗及 其浪漫主义情调。作品对刀光剑影的描写,使年 轻读者能够发散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暴力冲动,给 他们带来白日做梦的满足感。他的小说更因按原 作改编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香港电视 剧在大陆的火爆,而在90年代获得了高中生和大 学生们的绝对支持。台湾的恋爱小说,在80年代 被引进中国,为年轻的女学生带来了一种新的读 书体验。特别是琼瑶的爱情小说,不但古典文学 的素养深厚,文字婉约动人,而且将“灰姑娘的经 典故事”翻版成各种不同的故事,再加上改编成电 影和电视剧的宣传作用,吸引了众多不同年龄层 的读者和观众。就这样,大众文学这一类型算是 确立了,但是要提到描写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及其 个人人生经历的小说,就只有16岁的少女作家郁 秀于199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花季雨季》了。不像 现在,哪家书店都摆有形形色色的“青春校园小 说”,90年代前半期的中国甚至还没有“青少年小 说”这样一个类型。 在电视剧方面,90年代中期受中国观众喜爱 的电视剧主要有金庸的武侠片、娱乐性强的古装 片、以城市居民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题的 家庭伦理剧和欧美港台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些 符合各个年龄层口味的作品。但是以年轻人个人 为焦点,能够真实、彻底描写他们的校园生活、爱 情生活和工作的电视剧几乎没有。 万方数据 H挣手留与励究 21)10年第4期总149号 .这时,描写热血青春、青年男女的浪漫爱情以及 玄幻世界的日本漫画和偶像剧出现了,立即获得了 青少年的狂热支持。例如,织田裕二主演的地方出 身的永尾完治与铃木保奈美主演的大城市出身的赤 名莉香陷入爱河的《东京爱情故事》,牢牢地吸引了 无数中国年轻人的心。这部电视剧提示了“女倒追 男”的女性主导的恋爱模式,不仅推翻了历来的男性 向自己喜欢的女性告白的求爱方式,而且以敢爱敢 做且无私的莉香最终却没有得到真爱的令人遗憾的 悲剧性结尾,造就了中国的青少年观众心目中的永 远的“经典”。对他们而言,与自己同龄的邻国大都 会里的主人公们展开的恋爱故事,简直是太新鲜 了。以这部电视剧的成功为契机,上海的各电视台 开始争先恐后地引进日剧,从1995年至2002年共播 放了《第101次求婚》、《同一屋檐下》、《理想的结婚》 和《美丽人生》等50多部日剧。此外,盗版光盘的流 通和宽带网的普及所带来的网上收视共同成就了日 本偶像剧在中国的热潮。 在理想主义为金钱至上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 义所取代,道德失范、新的信仰仍未确立,惟有欲 望与日益增长的财富共同成长的情况下,年轻人 应该从哪里去寻找自我?怎样实现自我价值呢? 以日本电视剧为主的青少年亚文化,为自我意识 开始确立、自我同一性正在形成的中国青少年提 供了丰富多彩的后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2“寻找自我”的教科书——能够产生共鸣的等 身大青春故事 由于国内没有成为自己 范本 协议范本下载族谱范本下载临帖范本下载公司章程范本下载监理月检范本下载 的作品,日本同 龄年轻人的人生经验就引起了生活在中国现代都 市的“80后”年轻人的共鸣,并成为了他们的摹本。 王明是于2003年在北京就职的一位“80后7’公 司职员。他在2005年的正月十五,在中国最具影 响力的ITf-lp网站之一硅谷动力的游戏版开设的 博客中,写下了如下阅读高桥留美子的《一刻公 寓》的感想”1I: 看着《一刻公寓》时,又想起了学校里的缠 绵心情,想起为了生活奔波于大街小巷的日 子。我几乎是在回味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 酸甜苦辣,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感受心底那最真 实的感动。 回8爨哦良位目囡@0回 (主人公)五代的工作一直不顺利,好容易 有进大公司的机会却失之交臂,推荐了公司还 没去就倒闭了。进了幼儿园却又遭遇裁员,考 上了证件却用处不大。他疲倦地在东京穿梭, 为的是能为响子将来有一个安定的生活⋯⋯而 我呢,毕业后算是找了份蛮有前途的工作,指望 着能在公司的培训下出人头地。谁想一些变故 让我在别人上班赚钱时只能在报纸上寻找生活 的方向。我也曾经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在这 个异乡的城市建立自己的空间。如今在落魄的 日子看着五代的生活,才真正能明白他的苦楚⋯⋯ 上海同济大学力学系的四年级学生陈杰,在上 大学之前一直学钢琴,上了大学以后也在学校的乐 团参加活动。白天在大学写毕业设计,晚上则在闹 市区的夜总会弹琴赚取每月2万元的高额“零花 钱”。他是北条司的漫画迷,特别喜欢北条描写的关 于一位名叫纱罗的灵异少女与五年级小学生真树之 间交流的短篇作品《阳光少女》。他至今还记得自己 阅读这个漫画时所体验到的“即使时光倒流70年也 无法回转”的沧桑之感。上文的《一刻公寓》是唯一 让他哭过的漫画。他在开始看漫画的初中时期就已 经知道日剧了,但是那时一直没有看的机会。在朦 胧地对异性产生感觉的高三的时候,第一次看了《东 京爱情故事》,就此成了日剧迷。随着年龄的增长, 开始在社会上工作的时候,越来越对日剧所描写的 年轻人的生活产生共鸣。他看了四、五遍福山雅治 和常盘贵子主演的《邂逅》,每次看着主人公的遭遇 都揪心般地疼痛。他说: 这部日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和我 自己的生活非常相似,让我产生了从未有过的 共鸣。其中我对福山雅治扮演的主角最有共 鸣。他学的是建筑,而我的专业也和这个相 近。他因为喜欢摄影,毕业后没有从事建筑相 关的工作,而是边打工边拍照,学习摄影。也就 是说,在选择职业、处理理想的工作和现实生活 的关系的时候,这部电视剧和我有共同点。我 也时时为要不要把音乐当作自己的职业而感到 困惑。如果选择音乐的话,倒是能挣钱,但是并 非长久之计。因此,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很 揪·心。 (同济大学陈杰2003年) 万方数据 回8爨瓮禽位目团德0回 日诗掌曾与励究 陈杰最后选择了高工资,在徐家汇一家台湾 人开的高级酒吧弹钢琴。 以上证言表明:日本动漫和电视剧等所描写 的日本年轻人的恋爱、人生经验和日常性,在中国 同龄的年轻读者和观众当中唤起了一种“这个文 本描写的故事就是我自己的故事。在这里可以看 到过去的我”这样一种“情绪的写实主义”和“我们 的故事”的感觉。 2.3生活方式的范本 以动漫和电视剧为主的日本流行文化,给想 夸示自己的个性、追求理想自我的“80后”带来了 有关流行和偶像的知识。90年代中期,中国的时 装杂志只有1980年创刊的国内第一本时装杂志 《时装》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于1988年与法国桦榭菲 力柏契媒体集团(HachetteFilipacchiM6dias)合作 出版的《世界时装之苑(ELLE))。现在在中国的发 行量和知名度都很高的日本女性时装杂志 《RAY》,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从《主妇之友》杂志 社获得版权授予后于1995年以《瑞丽》的名称出 版。杂志介绍了日本流行的各种时尚,当时一本 18.8元的价格并不菲,只有收入较高的白领女性才 买得起。在时尚信息有限、通过消费的差异性和 时尚的新异性来强调个性、品味和身份的“小资情 调”蔓延成一种社会情趣的90年代中后期,日剧起 到了传播“东京的时装、家居装饰、消费财和音乐” 的信息的作用,偶像使用的所有东西均被视为时 尚用品。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系三年级学生陈伟在 笔者于2003年夏季访问他的时候,发表了以下的 观点: 看日剧的时候,发现木村拓哉一直留着长 发。我喜欢他的服饰和发型,所以就留他那样 的发型。另外,偶像用的小饰物,比如说木村在 《恋爱世纪》中使用的带天线的手机,国内没有 啊。要有的话,我也会买吧。像日本的化妆、服 饰等等,我觉得对女孩子的影响很大。像我们 学校的女生。看了中山美穗的化妆品广告后,就 会去买吧。总之,日剧是时尚的亮点。 日剧不仅是优雅生活的目录,而且还是价值 观、生活方式以及新型的恋爱模式的范本。日剧 2010年第4期总149号 中的恋爱和男女间的交往方式显得格外自由奔 放。例如,《东京爱情故事)(1991)和《恋爱世纪》 (1997)中除了前文提到的“女性主导”的恋爱方 式,还提示了一种把性和结婚分开考虑的恋爱观: “和恋人一起过夜未必意味着将来两人一定结 婚”。《悠长假期》(1996)描述了“姐弟恋”和非恋人 的异性同居;《东京电梯女郎》(1994)是关于超越 身份差异的爱情故事;《高校教师》(1993、2003)和 《魔女的条件》(1999)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禁忌之 恋;《神啊,请多给我点时间》(1998)描写的是因援 助交际而患上艾滋病的高中女生与人气音乐家之 间的恋爱故事;《失乐园》(1997)、《爱之流刑地》 (2006、2007)描写的是中年男女的婚外恋;《美丽 人生》则是残疾美女与美容师之间的纯爱⋯⋯进 入21世纪以后登场的日剧中的爱更加新潮,《电车 男)(2005)描写了一位“御宅族”男青年在网络朋 友的帮助下抱得美人归的纯爱故事;而《恋爱诊 断》则描绘了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等超越常识的 “禁忌之恋”。对于这些新鲜的男女交往方式, 2003年夏季还是武汉中南民族大学三年级学生的 王亮认为: 《悠长假期》和《恋爱世纪》等电视剧,表达 了追逐时代潮流的现代年轻人的恋爱观,我认 为很好。现在中国和世界接轨了,不再像以前 那样保守了。年轻人的思想也非常开放,所以 我认为这样的日剧很合他们的胃口。99 随着改革开放的渗透,中国年轻人的恋爱结 婚观、性意识和价值观也因好莱坞电影为主的欧 美文化的大量引进而受到强调自由、民主、自我价 值的实现和性解放的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变得 越来越多元化。日剧以性自由和个性的尊重为基 调,描写了美好的爱情、温暖的友情和自由的男女 关系,这些都作为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为中国的城 市青年所接受。如果憧憬自由的二人世界,也有 学生付诸实践。实际上。日剧所描写的“异性同 居”的居住方式,正像熊远帆在《青春散场》这部 “80后”青春小说中描写的大学生的同居生活那 样,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年轻人中被 广泛实践,以至于教育部在2004年6月发出了大 学生在校外不许租借住房的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 万方数据 日诗雩曾与厮密 3 “80后”眼中的日本流行文化 3.1如何看待形形色色的“恋爱”、“男女关系”和 “爱”? 当笔者询问像《东京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莉 香那样的主动积极的女孩子、《恋爱世纪》《美丽人 生》和《电车男》这样的电视剧中所描绘的美好爱 情故事是否真实的时候,大多数访谈者的回答是 否定的。 包括工作在内,日本人的生活压力很大。 因为很累,所以需要减压,想从压力中解放出 来,结果就从电视剧中寻找出口。那里面只描 写放松的心情和梦想,其他部分都给省略了。 也许正是因为充满爱情和美梦的生活在现实生 活中很少,所以才集中描写吧。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硕士生李颖2006年) 虽然前文写了日剧是“80后”寻找自我的教材 和生活方式的范本,但中国的年轻观众并不认为 日剧客观地描写了现实的生活。大众传媒学者麦 奎尔(MaQuail)曾指出,电视剧通过给观众提供娱 乐,使他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压力,具有让 人获得片刻的解放感的“移情效果”。戴亚(脚er) 更是提示了媒体文本的“乌托邦主义”。确实,现 在的中国年轻人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他们需要让 身心休息的乌托邦的世界。而日剧正是起到了这 样的作用。 在中国,初高中学生的恋爱被称为“早恋”,在 社会上不太被认可。即便是大学生,也是到了 1985年才被允许谈恋爱,2001年才可以结婚。因 此,像高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恋爱、援助交际的女 高中生的恋爱和怀孕等,在2003年的调查中,几乎 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是“不道德和不健康”的。 关于同性恋,早在1991、92年中国已经引进了 描写少年之爱(BL)的耽美漫画。代表作品有 Clamp的命运三部曲(《圣传》、《东京巴比伦》和 《X》),但这三部作品并没有过多的关于BL的深层 次的描写。以1994年尾崎南的《绝爱》为开端,纯 粹描写美少年之间的同性恋的耽美漫画进入了中 国。之后,以大胆的性描写而被称为“耽美漫画鼻 祖”的竹宫惠子的代表作《风与木之诗》的动画片 回蜜爨国昆他国固德0回 开始在动漫迷中流通,1997年《间之契》等耽美小 说也进来了。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对从初中时 代就一直看日本漫画的“80后”来说,同性恋是一 个熟悉的话题。 复旦大学中文系二年级的胡幸,在访谈的前一 天看完了《绝爱》。她对南条晃司对泉拓人所倾注的 无私的爱和自虐似的牺牲感动万分,但是她对以同 性恋为主题的少女漫画持保守态度。她说: 《绝爱》是表现同性恋的,故事比较吸引人, 男女同学都会感动、流泪那种,但是性爱描写 和血腥的场面很多,不太适合青少年。描写爱 情的少女漫画家,像齐藤千穗专门写纯情的童 话和俊男美女的爱情,不过她有一个漫画表现 父亲和女儿的爱情,就是亲人乱伦的那个样 子。有人说日本漫画第一代还比较正常,第二 代就表现同性恋,第三代就表现乱伦恋,有这样 的倾向。我想是不是正常的表现完了,之后就 往畸形的方向发展了。而且这种畸形也是为了 满足大多数人的好奇,确实不太正常,但是有很 大市场,看的人蛮多的。 2007年1月15日晚上10点,中央电视台八频 道的《海外剧场》栏目开始播放日剧《牡丹和蔷 薇》,虽然播出时已经按照围内的审查要求把原版 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但是还是受到国内观众的强 烈批判。这部电视剧描写姐姐牡丹一出生就被父 亲的前女友诱拐,在贫穷的家庭长大成人,衔着金 汤匙出生的妹妹香世(蔷薇)从不知道姐姐的存 在,但命运却让她们住在了同一个屋檐下,而且爱 上了同一个男人⋯⋯,这部爱恨交织、跨越30年的 社会伦理剧,包括了同性间的禁忌之恋、婚外情、 姐妹三角恋等火爆题材,甚至在日本也一度被视 为问题作品。在国内也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许多观众认为“CCTV居然引进这种描写三角恋、 近亲乱伦、自虐狂和姐妹同性恋的背离伦理道德 的电视剧,真是不可思议”Il21。 从以上议论可以看出,对于以同性恋为主的 禁忌之恋,许多中国年轻人是怀着好奇之心去消 费的,他们本身对此也持反对和容忍两种不同的 态度。而且对于同性恋的宽容程度,有越来越高 的倾向。但是,对于日本重拍的《华丽的家族》 万方数据 回8爨哦良位目圃德0回 H瞽手留与庸密 (2007)中描写的乱伦和妻妾同室的现象,现在的 观众表现出与这部日剧的同名译制影片在1979年 放映时相同的厌恶情绪,这说明了无论多么市场 化,悖逆社会伦理的性爱观和家庭形态在大多数 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无法接受的。 3.2如何看待日本社会 日剧也是让中国年轻人了解日本社会的窗 口。在看日剧之前,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只知道日 本的物质文化水平很高。日剧使他们进一步了解 了从日常生活到思维方式、习俗、文化、学校教育、 职场情况、家庭关系、男女的角色分担、社会问题 等日本的社会现实。那么,“80后”年轻人是如何 看待日本社会的呢? 首先,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日本女性的社会 地位很低,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家庭主妇。他们 认为日本的主妇只专事家务和小孩的教育,丈夫 上班回来的时候赶紧去拿拖鞋,然后照顾他吃饭 和洗澡,看起来好像从属于丈夫。主妇因为在经 济上依赖于丈夫,所以无法和他地位平等。另外, 虽说也有职业妇女,但她们在公司从属于上司和 男同事,不被委以重任,地位不高。例如,苏州大 学法学院的三年级男同学孙鸣,看了《庶务2科》之 后评论说: 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一部表彰在日本社会 不受重视的职场女性的活跃状况的电视剧。但 是我看了以后,觉得日本的女性职员很受歧 视。她们在公司只被安排做倒茶、复印、交换厕 纸、印刷名片等工作。24岁以下的女职员像一 朵花,在公司很受欢迎,一过了30岁,就必须从 单位这个舞台上下来。 万小燕是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学习社会学 的硕士生。她对日本女性的工作和结婚很感兴趣, 看了不少日剧。对于描写“姐弟恋”的(anego))和在 公司担当综合职的已婚女性的出轨问题的《本周, 妻子要出轨》,她议论如下: (anego)的女主人公野田奈央子是一位已 过结婚适龄期的33岁‘大姐女职员’,比男职员 还能干,在公司主管派遣职员和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工的工 作。虽然后辈很依赖她,但是她还是感到心中 寂寞,渴望结婚。因此她也去相亲,甚至还搞过 2010年第4期总149号 婚外恋。但是像她这样的一般职位的女职员, 无论多能干,也只能停留在“一般职”,很难提升 到“综合职”。结果她可能还是为了恋人阿仁而 辞职。随他一起去蒙古吧。女人的场所,说到底 还是结婚和家庭吧。另外,我们从《本周,妻子 要出轨》也可以看到,女性即便能和男性一样参 加社会工作,像陶子这样能干的女性,已经做到 了综合职。但是就像“男性只管上班,女性却要 管上班、家务和育儿”这句话那样,她要承担比 男性还重的责任。正如台词“男人可以出轨,为 什么女性的出轨就不能被许可呢?”所述,我们 可以看到日本对待女性的看法远比对男性严厉。 也就是说,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女角色 分担的意识仍然根深蒂同的日本社会,双职工家 庭的女性不仅身受双重负担,而且还处在无法从 丈夫得到心理安慰的不幸地位,而一般职的女职 员则抱有是选择工作呢还是结婚的矛盾心理。 如果选择职业的话,就要像《本周,妻子要出轨》 中男主人公堂堂的女上司小町主编那样一直独 身。要说日本男人,虽然也有像堂堂那样重视家 庭的男性,但大多数都是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下 了班以后也不回家,和同事一起去小酒馆畅饮的 “家庭意识淡薄”的男人。要不然就是像阿仁那 样靠不住的弟弟一般的男朋友、抑或《电车男》里 的山田那样的“不像男人”的御宅族,像高仓健在 从前的电影中演绎的具有“硬汉般的刚毅”的男 人已经不再多见。 90年代的《回首又见他》(1993)、《高校教师》 (1993)、《麻辣教师》(1998)、《神啊,再给我点时 间》等电视剧,描写了医生之间的对立和善恶的矛 盾、校园暴力、不良学生、援助交际、艾滋病等社会 问题,向中国的年轻人传达了日本社会的现实,但 是这样的社会伦理片并不多见。进入21世纪以 后,不仅有恋爱题材的偶像剧,日本还制作了诸如 《白色巨塔》、《人证》、《女系家族》、《黑色皮革手 册》、《华丽的家族》、《女王的教室》和(14岁的母 亲》等写实主义色彩浓厚的社会伦理片,把利欲熏 心的人、恶魔般的教师、未成年的母亲作为社会问 题来进行描写。虽然这样的电视剧不能给中国的 学生带来梦想,但是他们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揭 万方数据 H瞽手曾与庸密 2010年第4期总149号 露和批判的日本剧作家和导演的理性态度都给予 了高度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4 结论 在市场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商 业主义和功利主义替代80年代的“理想主义”而 成为主流在社会蔓延的90年代中期,伴随着“新 中产阶级”的诞生中国出现了阶层意识的抬头, 从消费中寻求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小资、动漫一族 等青少年亚文化也开始萌芽生根。认为关心老 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个人的人生经验比国家、政治 等“大理想”更有意义的后现代主义,随着城市化 的进展渗透到中国社会中,大众文化迎来了繁荣 期。改革开放的加速,把中国载入全球化的轨 道,促进了从企业的经营体制到商品的流通手 段、通信方式、法律、文化以及思想等各方面的与 世界的接轨。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给中国的 “80后”青年带来了人生观、性意识、恋爱结婚观 等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根据市场的细分化原则、按各年龄层青少年 的精神需求而生产出来的日本动漫、电视剧等流 行文化,90年代中期以后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在中 国的文化市场上流通。对无法在国内作品中找到 回&爨忿定位目圉@0回 适合自己的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之范本的“80后” 年轻人来说,日本流行文化是一种既新鲜又营养 丰富的“精神食粮”。 日本的流行文化不仅是优雅的时尚生活的目 录,而且也是人生价值观、新型的恋爱模式和男女 交往方式的范本。以性自由、个性尊重等西方价 值观为主导的日本青年男女的美好爱情、温暖的 友谊、包括不伦之恋、禁忌之恋和同性恋在内的各 种自由的男女关系和超越性别的爱情,由于是以 唯美主义的方式而非强迫的教训、教育的方式来 表现的,所以受到了已养成了多元化价值观的“80 后”都市青年的欢迎。即便那里边描绘的美好爱 情和理想的主人公形象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 “想象”,对希冀从各种压力中寻求解放和心理疗 治的年轻人来说,也是能够达成自己的梦想和未 竟理想的安慰剂。 日本的流行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新鲜感 吸引了中国的“80后”城市年轻人,并在他们的成 长过程及其亚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 轨迹。 【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 会社科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重点项目:大众文学与媒体”的阶段性成果。项 目编号:SZ200910028009】 注 【l】英语为BoBos.也有人译为“波波族”,“布波族”。它源于美国人DavidBrooks于2001年出版的(BoBosinPacadise》一书,由Bourgeois(布尔乔 亚)及Bohemian(波西米亚)两词合并而成。BoBos是2l世纪的精英一族。指的是美国那些拥有高学历、收入丰厚、追求生活享受、崇尚自由 解放,积极进取的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一类人。他们同时拥有80年代的雅皮士和70年代的嬉皮士的特质,像资产阶级一样有钱.像艺术 家一样有闲,既讲究物质层顽的精致化享乐.又标榜生活方式的自由不羁和浪漫主义风度。该书的中文版于2002年10月出版以后, “BOBO族”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白领阶层成为流行语,BOBO族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 【2】笔者获得2001年度住友财团的“亚洲各国的日本关联研究资助”.与香港大学日本研究学系的中野嘉子博士一道。于2002年春夏对居住在 上海和苏州的24名大学生作了有关日剧消费的访谈。这些被访谈者都是出生于1981年一1982年的当时在上海、苏州、武汉学习英语、中 文、财会、法律、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的二、三年级大学生,除一人出生于南通郊区的农村外,都来自城市地区。 【312005年秋至2009年春选修笔者开设的“日本传媒,流行文化入门”课的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的硕士学生共59人, 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生于1981年一1983年的“80后”研究生。2005年7月开通的“百度贴吧日剧吧”(http'.//tiebmbaidu.eom)的会员在笔 者进行调查的2008年1月当时有2417人,在2007年6月开通的MSN中国电影频道上的“日剧进行时”(http.'//msn.retiree.com/group/j pflrama/)登录的会员有514人,其中既有生于1983—1985年的人,也有在1988—1990年初期出生的人。基本上都是“80后”世代。他们主要 通过盗版DVD和互联网消费当季的日剧和动漫作品。 【4】一般指在70年代出生的、使用第一人称,将“我”的隐私全盘抖落的前卫女性作家。代表人物有卫慧、棉棉、周洁茹和九丹等。 【5】5《中国统计年鉴》fMl.2006。 【61简称《画壬》。1993年8月20日由四川希望书店创刊,是中国最早的双周刊漫画杂志。最初主要刊登国外的优秀漫画。后来为了对应政府 的漫画监督政策,也发表国内漫画作家的原创作品。由于汇集了日本最新的连载漫画.因此得到国内漫画迷们的狂热追捧.每期半月刊最 高峰销量达80多万册。因为《画王》比国营的新华书店拥有更广泛的销售途经,所以获利丰厚。应日本出版社的版权侵害投诉.中国政府 万方数据 回8爨国爱∞自囡德0回 日诗手曾与励宠 2010年第4期总149号 在1994年11月开始了一场非常严厉的打击盗版漫画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四川希望书店被勒令停止出版《画王》并被处以1500万的罚 款。虽然《画王》只存活了一年多,但可以说它在把日本的漫画文化介绍到中国和培养中国的漫画原创作家方面留下了巨大的功绩。 【7】于文秀.2007.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人民出版社.237. 【8】请参看石井健一编著的『柬7夕7,69日本大柬文』fLJ(2001年、著瞢社)、岩测功一撰写和编辑的『卜乡y叉-)--?/j于儿·夕中,{y:7≯7 老"-A栓<.水P,于一力少于中一文tLJ(2001年、岩波害店)和『少口一,≮儿·歹p彳厶:日本于prF乡可E柬.柬南7步7"69都市近代』 (2003年、平凡社)以及笔者和中野嘉子共同撰写的r7于7少力暮6L方:中国。大学生加兄恕El本oF多7J(2003年、平凡社)一文。 {91请参看吴咏梅撰写的r7于7,p氪分皂日本。于pEF多7J(2004年、中央公论新社)和r7多7I二粕时为,罗,r7文化口)交通一中国人 大学生力;兄赶日本力于pPF多7老幻Coo文化芑<情>69文化:中国忙招I寸.否日本研究[M].中央公谕新社. 具咏梅.2006.7岁7l二抟时否芦尹彳7,文化。交通一中国人大学生力;兄允日本刃于L/PF亏7老幻C一)<.第178回日文研7才一乡厶 [J].国傺日本文化研究七y岁一. 中野嘉子·具咏梅共著.2003年.岁于7,po暮6乙方:中国乃大学生力.兄危日本乃F乡彳.岩溯功一循.少口一,{加·歹!J艾厶:日本于pPF 于智巴柬·束南7夕70都市近代[M].平凡社. Dyer,Richard.1992.OnlyEntertainment[M].London:Routledge. MaCarthy,Terry.2000."YoungChina:TheFareofFuture.”inTime,TheWeeklyNewsmagazine,V01.156No.16:M-39.October23,2000.m. MaQuail,D.1994.MassCommunicationTheory:Anintroduction【M】.10ndon:SAGE. 作者简介:吴咏梅(1969一)女汉族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13本文化研究 联系方式:TEL(010)一88810035(转156)Email:wuyongnei@msn.伽n 万方数据 "80后"中国年轻人眼中的日本流行文化 作者: 吴咏梅 作者单位: 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 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英文刊名: NIHOUGO NO GAKUSHU TO KENKYU 年,卷(期): 2010(4) 参考文献(21条) 1.MaQuail,D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An introduction 1994 2.MaCarthy,Terry "Young China:The Face of Future"in Time 2000(16) 3.Dyer,Richard Only Entertainment 1992 4.中野嘉子;吳咏梅共 プチブルの暮らし方:中国の大学生が見に日本のドラマ 2003 5.吳咏梅 アヅアにおけるメディア文化の交通-中国人大学生が見に日本ののテレビドラマをめぐって.第178回日 文研フ-ラム 2006 6.吳咏梅 プチブル氕分日本のテレビドラマ 2004 7.岩测功一 グロ-バルプリム:日本テレピドラマと東·東南ヅアの都市近代 2003 8.岩测功一 トランスナショナル·ジヤヒン:アジアをつなぐポピュラ-カルチヤ-文化 2001 9.石井健一 東アジアの日本大眾文化 2001 10."电视饱嗝:25年来中国社会变迁与电视剧" 2005(212) 11.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1998 12.曾燕波 青年八大热点问题 2007 13.赵丰 青春中国:走近"80后" 2007 14.于文秀 当下文化景观研究 2007 15.熊远帆 青春散场 2006 16.王义祥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 2006 17.释珖 80后惹谁了 2007 18.邱华栋 酷的一代 1999 19.黄燕 "老三篇"开启的新漫画20年 2006(397) 20.邵燕君 "美女文学"现象研究 2005 21.百度贴吧 200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ryxxyyj201004004.aspx
本文档为【80后_中国年轻人眼中的日本流行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051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4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11-12-23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