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何为理想大学

何为理想大学

举报
开通vip

何为理想大学何为理想大学之一:为什么要有大学? 2011-09-01 08:30 导语:中国的大学,正在非常迅速的发展中迷失自己,丢掉了苏式的学院,也没有得到美式的大学,仅仅沦落为一个为利益集团牟利的场所,一种官办垄断市场里的学店。 经济观察网 张鸣/文 当欧洲中世纪末期出现大学的时候,大学无非是神学院的变种。当欧洲步入现代之际,洪堡的改革,不仅让大学世俗化,而且种下了职业化的种子。虽然,此时的大学,依然强调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完善。但只要大学走下神坛,就势必要跟社会融合,回应社会的需要。尽管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文理...

何为理想大学
何为理想大学之一:为什么要有大学? 2011-09-01 08:30 导语:中国的大学,正在非常迅速的发展中迷失自己,丢掉了苏式的学院,也没有得到美式的大学,仅仅沦落为一个为利益集团牟利的场所,一种官办垄断市场里的学店。 经济观察网 张鸣/文 当欧洲中世纪末期出现大学的时候,大学无非是神学院的变种。当欧洲步入现代之际,洪堡的改革,不仅让大学世俗化,而且种下了职业化的种子。虽然,此时的大学,依然强调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完善。但只要大学走下神坛,就势必要跟社会融合,回应社会的需要。尽管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文理学院当家,并没有根据社会的分工设置专业。但文理学院的毕业生,毕竟都进入了社会,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职业。毕业生固然有从事所学“专业”的,但越来越多的人,从事的职业,跟专业并没有直接关系,他们从大学得到的只是学养和素质。 当然,随着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大学仅仅作为人格和素质教育的基地,是远远不能符合社会需要了,必须在基本的文理教育之外,有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随着工、商、农、医和法科的兴盛,大学逐渐面目皆非,越来越像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多。一度存在的社会主义阵营,走得最远,在这些国家,大学基本上都变成了苏联式的专业学院。除了一些政治课学习之外,就是通过狭窄的专业口径,迅速把学生培养成可以从事某一专业的技术人才,很类似一台大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 无疑,走到苏式学院的境地,大学的职业化实际上异化了,从培养人,变成制造国家机器的零件。这就是所谓苏式大学和美式大学的分野,好听一点地说,是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的不同。从本质上讲,前者的目的是国家,而后者的目的是个人,反映的是政治和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不同。其实,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育,从长远看,更符合国家的利益。冷战时代苏美竞争中苏联的失败,实际上也是苏式教育的失败。 当今的世界,意识形态已经退位。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所谓对立,除了一点残存的意识形态碎片之外,实际上是利益之争。即使从国家利益考量,中国大学的变革,理应回归美式教育的方向。但是,在中国,基于意识形态顾虑,却使得这样的变革半途而废,只学了一点皮相的内容。在官僚政治的主导下,中国的大学,不仅没有了培养人的目标,连以往的国家目标,也变得模糊。大学的规模在迅速扩展,但大学生的素质却在急速下降,甚至连几所顶尖的所谓“研究型”大学也是如此。有些大学,专业设置完全跟着市场走,市场热什么,就设置什么专业,有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几乎就是社会和市场某种职位的转义,比如市场营销、劳动人事,甚至出现纪检和城管专业。但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既没有人格素养,也没有专业技能。上不着天,下不挨地,悬在半空,百无一用。 人的培养,无疑是大学的目的。大学里出来的,应该是综合发展、人格健全的人。这样的人,当然也得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寻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所以,大学肯定会有职业化的内涵,传统的文理学院,注定没有工程、医疗、法学和商科兴盛。但是,大学却不是职业技术学院,不应把技术培训作为主要的内容。大学的职业化成分,只是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训练打基础,让他们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具有科学化做事的素质,与人合作的基本能力。在很多情况下,人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不见得就非得是为了日后从事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工作,可能仅仅是满足自己对某些知识和理论的爱好。所以,凡是只能从事技术培训的大学,都应该回归本位,改成技术学院或者学校。那些连技术培训都做不好的大学,就应该撤销。所谓研究型大学,如果连本科生都培养不好,就应该退回去,撤掉自己众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老老实实办专科和本科。 中国的大学,正在非常迅速的发展中迷失自己,丢掉了苏式的学院,也没有得到美式的大学,仅仅沦落为一个为利益集团牟利的场所,一种官办垄断市场里的学店。这样的大学,其实既不是大学,也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非要定义的话,有两个中国字庶几近之:累赘。 作者介绍: 张鸣,知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二:教育病根在哪里? 2011-09-02 08:36 导语:中国教育的首弊,在于大学设置的宝塔化,而非均质化。教育积弊之二,重视普通高校,歧视职业教育。教育积弊之三在于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办教育。学生应当配备什么样的知识,国家基本已规划完毕,不重视个性和创造。 经济观察网 何兵/文 1983年,我专科毕业后,在一间乡村中学从事物理教学,后来在大学从事法学教学。浸淫既久,对教育虽无专门研究,也略有感悟。 个人以为,中国教育的首弊,在于大学设置的宝塔化,而非均质化。塔尖是北清——北大和清华;其次是985平台大学39所,如人大、浙大。再次是211大学计116所。此外,尚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等级森严。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一再采取措施,要给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生和中学生减负,我看了感觉好笑。大学像高山一样,层峦叠嶂,耸立面前,孩子们岂能不爬?况且当今社会重文凭不重实材——我服务的大学,招聘行政人员,尚且要求本科毕业于211大学的研究生。只要高山耸立一天,孩子和父母们就永无宁日。 教育部门一边力推985平台、211大学,一边喊着给学生减负,这岂不是左手打右手?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从幼儿园抓起。我曾经开玩笑说,如果我当国家总理,首先要将北大和清华、985大学和211大学的教育资源,向全国各高校分散。做到这一点很难,但非此积弊难除。或有人问,美国不是有哈佛,英国不是有剑桥吗?我的回答是,我不认为美国和英国和教育模式是成功的,不能因为他们国家的成功就得出他们的教育成功。他们国家的成功,主要归因于对世界资源的霸占和掠夺。这种国家发展模式,已不可复制。此是更复杂的问题,在此无法展开。倒是下面我提到的北欧模式,可供效仿。 几个月以前,我组织过一场“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学术研讨会,讨论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其间瑞典大使馆的一位官员介绍,在瑞典,孩子们都在住家附件上小学、中学,然后出去读大学,没有择校一说。她说,虽然大学之间有些区别,但差别不大。小学、中学也是如此,大家没必要那么辛苦。 有意思的是,这种孩子们不辛苦的教育制度,培养的学生竞争力如何?我给大家看一下几个排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比,瑞典2005年科学创新世界排名第一;世界经济论坛评比,瑞典2006年竞争力排名世界第三。另有数据表明,瑞典人均发表科技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量全球第一,超过美国。取得这些成绩,当然有其他因素,但至少证明一点,即不辛苦的教育制度,同样可以培养人才! 那么,我们的孩子如此辛苦,为何只有考试能力,缺乏创新能力?这就涉及教育积弊之二,重视普通高校,歧视职业教育。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下,职业高中、职业大学,是万不得已才去上的,是被淘汰学生的最后选择。由此导致的怪现状是:一方面,普通高校学生就业存在严重困难,企业不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大量的技术人才,大学无法提供。没有企业技术创新,哪有国家创新?我曾认识一位德国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他说,他在读大学时,就与这家企业订立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选修相关课程,毕业后就到这家企业工作。在我看来,这好像是一种订制式培养。他的企业从事“织针”生产,目前在中国,可能是最大的企业,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国家新近意识到这一问题,提出要大力振兴职业教育。那么,如何振兴?我以为,从教育设置角度,必须将职业大学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一视同仁,决不能让社会感觉,上职业大学低人一等,要将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此外,要采取各种综合措施,压缩管理阶层和蓝领阶层收入差别,提升蓝领阶层的社会地位。银行和保险高管收入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这是国家的耻辱,是公然纵容白领对蓝领的剥削。没有蓝领阶层的兴起,怎么可能有产业技术创新和国家经济转型? 教育积弊之三在于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办教育。学生应当配备什么样的知识,国家基本已规划完毕,不重视个性和创造。以个人现从事的法学教育而言,虽然学生选课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必修选、限选课,加之司法考试强势左右,学生其实没有多少选课的自由。就教材而言,虽各校有自己的教材,但实际内容并无多大区别。新近教育行政部门更组织力量,进行统一教材编写——简称“马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书育人与农民种田并无区别。稻子和玉米,怎能用同样的养份培养?人的禀性不同、兴趣不同,将来的志业也不同,怎能让他们配备同样的知识?结果是,学生花费十多年时间学习的知识,往往在工作和生活上用不上。以英语教学为例,所有的大学毕业生,每人花费十年时间投入英语学习,而毕业工作后,可能95%上的人用不上英语。多年的光阴白费了。台湾教师节期间,邮局发行一套教育家纪念邮票。其一是孔子,标志的文字是:“有教无类”;其二是朱熹,标志的文字是:“忠孝廉节”。孔子“第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关键在于有教无类,因材施加。而朱熹对学生,重在人格的培养,而不唯技术的训练。反观现代法学教育,只强调职业技术训练,放松人格培养,结果培育出黄松有这样的“职业技术很高”的贪官。  注释: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   ·“ 211 工程”是由教育部 ( 原国家教委 ) 提出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其目标是,面对 21 世纪,经过 10 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努力,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作者简介:何兵,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三:大学是什么? 2011-09-05 09:17 导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一个标准来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所有大学,或者以一个目的来定位所有大学,将会导致大学办学严重的错位。 经济观察网 熊丙奇/文 大学是什么?大学应有怎样的功能?这是高等教育研究者一直关注的话题。但在笔者看来,比这个话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大学是一个类别,还是有不同的类型?——当把“大学”作为某一类社会组织的代名词时,说大学的目的和功能,会给人一种感觉,这类社会组织的目的和功能是完全相同的。 中国高等教育眼下就陷入这样的困境之中。提起高等教育,浮现在大家眼前的形象,就是众所周知的两所顶尖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大家都以这两所大学的目的,来推论、评价其他大学的目的。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一个标准来评价所有大学,或者以一个目的来定位所有大学,将会导致大学办学严重的错位。大学的目的,应该因大学办学的定位不同而不同——对于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于中国内地,则是“985”高校和“211”院校),应该重在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拥有更大的发展潜能;而对于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的学校,则应该重在职业技能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在毕业之后,能很快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但很明显,目前高等教育的目的,是错位的。本应该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现在在迅速变为“职业培训所”,在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之下,这些学校放弃了精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办学主张,削减学校的通识课程,学生们也把这类课程归为“无用”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工具课程和实践课程。而与之对比,本应该实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学校,反而宣称进行精英教育,并努力申报硕士点、博士点,想以此跻身“一流大学”行列。 这种办学目标的严重错位,带来的结果是,大学教育的“空心化”。对于精英教育学校来说,学校追求的是毕业生就业率,甚至鼓励学生去与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抢饭碗”;对于职业教育学校来说,学校追求的则是朝更大的办学规模、更高的“学术水平”看齐,想摆脱学校低层次的局面。 之所以会有这种错位,与大学缺乏办学自主权以及受教育者缺乏选择权有关。大学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在市场竞争中,在受教育者的选择之下,不断探索、调整形成的,而不是由政府或学校单方面决定的。观察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哈佛之所以成为哈佛、耶鲁之所以成为耶鲁,是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社会的需求、时代的变化,进行选择的结果。而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是由于大学有办学自主权。 中国内地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由此使得现有的大学存在严重的“千校一面”情况,所有大学几乎是一个模式,进而,也使得高等教育的目的,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有市场竞争的教育环境,这其实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这就好比,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赢得竞争,必须生产有特色的产品。这不要由他人教企业怎么做,企业自然会寻求生存和发展之道。 更严重的问题还有。前面的讨论,还集中在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开展怎样的教育上,这是基于他们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才而言的。在中国内地的高等教育学校,目前还存在一种倾向,就是教育教学向学术研究让位,这种情况在本应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中尤甚,对教授们的考核要求,集中在论文发表、课题申请之中,而对学生的教学,仅为完成工作量。这无疑使大学成为了科研机构,而不是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学校的核心功能应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发展每个学生个体,因而,如果站在教育角度,高等教育的目的,也就变得清晰——每所大学根据自己的育人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办学方式,赢得受教育者认可,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作者简介:熊丙奇,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精英教育之二:中国需要养成君子之大学 2011-09-06 09:25 导语:二十世纪中国的教育与儒家君子教育传统愈行愈远,大学教育日益粗鄙化,君子养成传统断裂。随着君子之凋零,中国社会治理状况也日益劣质化。如何在现代社会、文化脉络中重建君子养成机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是否需要精英教育之二:中国需要养成君子之大学 经济观察网 秋风/文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而其中最为严重者在于,缺乏养成“君子”之机构。 君子是个古老的概念,至少在周代就有“君子”一词。但当初,君子就是贵族。孔子在封建制开始瓦解的时候,对君子一词的内涵进行了转换:一个人虽为平民,但只要具有德行者,即为君子。从此,人人皆可成君子,而成为君子就是中国人做人的理想。 孔子意义上的“君子”,较为接近于欧洲人所说的“绅士”。两者都强调美德和服务社会的实践性技艺。但相比于绅士,“君子”一词更加突出其读书、明理。因此,君子首先需要接受教育。 孔子及整个儒家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正是如何通过合理的教育,养成君子,养成君子构成儒家式教育的基本目标。孔子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创办了平民的君子养成机构: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其性质类似于封建时代欧洲的大学,但孔子的目标是把平民弟子们培养成为“君子”。孔子之后,不论汉儒之在家授徒,还是宋儒之开办书院,也都是为了养成君子。 因为,在儒家看来,君子是社会治理之本。这些君子掌握知识,具备德行,同时也具有治理的技艺和智慧。凭借着这些特质,在民间,他们可以赢得民众信任,领导和组织社会的自我治理。他们也可以进入政府机构,担任官员,给政府输入理想主义的精神。 正是依靠他们,在三千年历史中,中国这个规模不断扩大的共同体,大体上维持了尚算合理的秩序。现代中国最为伟大的立宪者,康有为、梁启超、张君劢,乃至于孙中山、黄兴、蒋介石等人,也都是儒家的君子。可以说,传统社会之正常运转,端赖于君子教育体系之存在。 不幸,二十世纪初开始,这个传统陷入危机。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引入了现代大学制度。在欧洲,一直存在一些精英型中学、大学,即便到了现代,他们依然可以训练绅士。但中国引进大学制度,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目的,那就是迅速赶超西方,而人们的目光主要集中于现代的“科学技术”乃止工程上。人文性教育遭到大学当局忽视,而君子-绅士之养成,与此类教育关系极大。 当大学制度引入中国的时候,中国也发生了激进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思想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存在了几百年、上千年的儒家传统教育,比如,宋儒所创立的书院,被迅速而彻底地抛弃。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学,在大学中也没有立足之地,归于消亡。其严重性就类似于,在西方,不再存在神学和古典学。 二十世纪中期,这种功利主义倾向演变到极端地步。院系调整切断了本来就不那么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教育传统,按照苏联模式改造的大学普遍变成了专业技术培训学校。大学的主要功能就是训练工程师,同时也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这样训练出来的人既缺乏德行,也不具备治理的技艺和智慧。 八十年代之后,这种极端局面有所缓和。但是,实用主义精神已经深植于大学身体之中。现在,它有了一个新的表现形态,即商业化。在商业目标驱动下,大学规模急剧膨胀。大学普遍瞄准商业世界的需求,培养能够具有赚钱才能的人。 总而言之,二十世纪中国的教育与儒家君子教育传统愈行愈远,大学教育日益粗鄙化,君子养成传统断裂。随着君子之凋零,中国社会治理状况也日益劣质化。在社会中享有支配权的人物,要么是土豪劣绅、地痞流氓,要么是拿着枪杆子自天而降的革命党人。政府官员的操守同样呈现出明显的下降的趋势。此中原因当然十分复杂,但是,君子教育的断裂,干系极大。 当下中国欲形成优良治理秩序,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重建君子养成体系,以培养一个兼具德行、技艺和智慧的精英群体。但是,如何在现代社会、文化脉络中重建君子养成机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设想的途径有两个。 第一,在大学中展开君子养成教育。过去十年,不少有识之士已认识到精英教育的重要性,而在大学开设了高等人文学院或者文科实验班,对少数学生进行精英教育,包括辅导他们阅读中国、西方经典。不过,在喧嚣的大学环境中,学生、老师们都很难避免浮躁之风的冲击。 第二种途径也许更为可取,但尚无人尝试,那就是,对传统书院形态进行创造性转化,开办现代书院。目前已经有一些儒者开设了书院,辅导学员研读儒家经典。但是,此类书院普遍规模较小,学员参差不齐,且其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及西学缺乏足够重视,因而,对无法与一般大学竞争,对优秀青年缺乏吸引力。 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创办现代书院,也许更有前途。这种现代书院或许类似于美国的小型人文精英学院。应当说,随着中国人的财富增加,有一些父母已经可以超出功利目的考虑孩子的教育,如果有人创办此类师资强大、条件优越的现代书院,或许不乏问津者。它将延续传统书院教学相长的传统,学生通过阅读中西经典,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公共活动,理解社会与文化,养成伦理责任感和领导能力。 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当然并不就是君子。君子需要在实践中成长。但这样的教育对于君子之养成,同样至关重要。此类现代书院教育,最有助于青年人进入社会后成长为君子。而君子群体的形成与扩大,乃是中国社会形成健全秩序的基本前提。 作者介绍:姚中秋(秋风),独立学者,现居北京,目前主要研究儒家思想、中国治理秩序的历史演变与现代秩序构建。 精英教育之三:中国可“进口”精英教育 2011-09-07 08:52 导语:僵化的高等教育模式用在通识教育上或许还行,绝不适合精英教育。中国的精英教育可以像进口奢侈品一样交由外国高校承担。 经济观察网 信力建 /文 从入学比例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国际公认标准是入学率在15%以下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至45%之间为大众化教育,超过45%为全民高等教育。除开高等教育入学率,我们的高等教育既不精英也不大众。  古代皇家宫廷、贵族城堡、地主庄园,现在成为名胜古迹,游客人流如织,很少人有兴趣去体验古代贫民生活。我们现在所称的古代文化,无论文字的还是非文字的,通常只是上层精英留下的作品,贫民阶层的遗产乏善可陈。古代文明由少数精英所创造,有人由此事实推论出社会应该赋予精英特殊地位,这种观念被称作精英主义。由柏拉图开启的古典欧洲精英主义有强烈的贵族倾向,把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和财产作为衡量精英的标准,儒家的精英主义更看重个人修养和学识。  科举制度可看作儒家精英主义的政治实践。科举制度之前汉魏南北朝搞的是察举制,和现在企业人才招聘类似。察举制度的好处是兼顾学识与修养,但是效率较低,候选人群有限,平民百姓很难入朝廷法眼,士大夫家庭有先天优势,于是强者恒强,阶层分化严重。  科举制度相反,遴选效率高、范围广,但是科举考试的知识面很有限,人身修养就更难考核了。科举制度延续千余年终于在1905年被废,主要是僵化的科举考试内容与现代社会越来越脱节。如果逐步调整科举考试内容,向当今的公务员考试过渡,也许社会变革会平稳一些。在没有建立更好的精英遴选机制之前,仓促废除科举造成严重后果,之后半个世纪充斥着军人干政,军阀混战,同时青年才俊涌入军队,又使传统文化迅速陷入断代危机。  如果说废除科举与满清覆灭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存在争议的话,那么恢复高考在开启改革开放当中的标志性意义则是全民共识。高考和科举在遴选精英方面的功能是一致的,大专以上文凭自动获得干部身份,1990年代以后才增设公务员考试,分担高考的功能。恢复高考为政府输送了大批后备干部,缓解了干部断层危机,这是恢复高考和恢复高等教育的显著成果。  高考与公务员考试虽然分立,但是大学为政府机构与各种公营机构输送人才的教育职能没有改变。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需要人才的机构五花八门,大学却以公务员为标准,千篇一律地培养人才。公务员第一要务是服从,而机构领袖则需要开拓创新的胆识,这种高等教育与需求之间的错位,连面向政府都显局限,更遑论包括企业在内的民间组织了。晚清遭遇的人才问题,现在再次出现。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科技人才的渴求,一些重点大学先后开办了少年大学生班,将全国的早慧儿童集中起来培养。30多年后总结,不说失败吧,至少是辜负了当初的殷切期望。能够考入少年班的孩子智商无疑都是出类拔萃的,这批高智商儿童成就未如理想,不是他们个人的遗憾,而是民族的损失,损失无法估量。  大学方面承认,培养少年大学生经验不足。实际上何止是培养少年大学生方面经验不足?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高中毕业生基数,国内大学毕业生水平却不敢恭维。偶然有几个冒了尖,还很难说是大学教育的贡献,或许是大学课堂没有把天性抹杀干净的结果。全国顶尖学府清华北大曾被戏称为“留美预科班”,现在面临港澳台新的竞争,再过些时日“留美预科班”恐怕也难保。教育收费改了又改,不合时宜的教育程式却纹丝不动。有位理工科少年大学生仅仅因为哲学不及格,拿不到本科毕业证。陈丹青教授因为不满学校对研究生的无理要求而辞教,按学校规定美术专业研究生的高等数学必须及格,高等数学在美术创作中有什么用?  这种僵化的高等教育模式用在通识教育上或许还行,绝不适合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应该多样化、个性化,强化领导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方面在国内看不到改善的前景。权宜之计是将高教经费按在校生人数补贴给所有高校,让财政的甘霖普洒在国内学生头上,老老实实做好大众教育。  中国的精英教育可以像进口奢侈品一样交由外国高校承担,甚至不用出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就可以分担很大一部分。近年港澳地区高校发展迅猛,跟大陆市场需求拉动关系极大。尤其是香港特区,高等教育才起步短短十多年时间,就从一个“文化沙漠”崛起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教育之都,在大学排名榜上,港大、香港科大等数间大学远超清华、北大。跟清华、北大不同,这个成就是在没有花费一分钱中央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取得的。香港回归祖国十多年,香港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让香港培养中国精英一点也不丢份。  作者简介:信力建, 中国民办教育家,中国民办学校第一人,在多家媒体开有专栏。 精英教育之五:精英大学与服务型大学要互补并存 刘文楠 向记者提问 分享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网 · 搜狐微博 ·   豆瓣网 ·   人人网 ·   开心网 ·   转发本文 窗体顶端 HTMLCONTROL Forms.HTML:Hidden.1 HTMLCONTROL Forms.HTML:Hidden.1 HTMLCONTROL Forms.HTML:Hidden.1 窗体底端 2011-09-08 07:00 订阅 大 中 小 经济观察网 刘文楠/文 编辑约稿时要我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专门教授精英的大学,还是需要为更多人开放的服务型大学?”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带有误导性。叉烧,还是烤鸭?不能来份双拼吗?在我看来,精英大学和服务型大学并不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排他性选项,两种办学理念完全可以并存,而且应该并存。  我曾在伯克利加州大学求学。伯克利是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之一,其办校宗旨就是追求卓越,出过2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毫无疑问,这是一所培养精英的大学。但同时,这也是一所对公众开放的服务型大学。伯克利是最早开设并推广网络公开课的大学之一,任何人只要有兴趣都能通过网络听到顶级学者的授课;伯克利每年还从社区大学(community college,相当于大专)招收一定数量的合格学生作为本科三年级插班生;校内几乎所有的讲座都向公众免费开放,还有大量讲座通过网络与全世界共享;学校与周围社区也有各类密切的合作关系,比如我所在的历史系,就与附近的监狱“结对子”,定期组织研究生去给监狱犯人上历史课。伯克利正体现了精英大学和平民大学的结合,其校训“要有光(Let there be light!)”代表了启蒙的理想,让知识之光照遍每个角落。  现代大学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支持鼓励原创性研究,教育青年成为有专业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是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机构。 因此,对大学而言,所谓的公共服务精神,不应仅限于组织学生志愿者去参加各类活动,还应该有组织有系统地把自己的教学资源与更大范围内的公众分享。越是知名的精英大学,意味着掌握着更高深更广博的知识、更具有批判性洞见,也就越有责任去做知识的传播者,启蒙大众,服务社会。   我们需要培养卓越人才的大学,但之所以需要那样的精英大学,不是为了去争“世界一流”的虚名,也不是为了证明中国也能培养大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为了有一组强有力的“发动机”去制造原创性知识、培养高水平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在这个意义上,精英大学如果满足于“象牙塔”的高度,不能向更多人提供服务,才是不正常的,有悖于其存在的根本价值。考虑到中国的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大部分的资金都来自政府拨款,精英大学尤其获得比其他高校多得多的资源,因此也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回馈社会。我们需要精英大学,还是需要服务型大学?这个问题的错误就在于忽视了精英大学本应天然就具备的服务性和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当然,有鉴于师资和资金局限,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大学都建成高水准的研究型大学。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肯定会有不同类型的大学,而一个良性发展的高教系统,会保持各种类型高校的平衡发展,鼓励相互间的交流互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更需要哪种类型的高校,而在于如何使不同类型的高校发挥各自更大的作用。精英大学可以通过帮助那些主要从事教学的大学(所谓的“二本”和“大专”)培养师资人才,接受来自这些普通大学的优秀学生短期交流甚至插班,提供网络公开课和公共讲座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服务作用。而以教学为重的大学也不必自甘平庸,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素质,对学生因材施教,尤其是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职业培训和知识灌输。在高教系统内部,高教系统和整个社会之间,保持知识和人才的良性流动,才能真正有效地使教育资源转化为人和社会的成长和进步。  如果我们不把精英大学和服务型大学看成是互相排斥的选项,而是高等教育中互补并存的两种理念,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我希望,精英大学更亲民,更开放,更有服务社会的自觉;而普通高校则更有自信,对学生更负责,更有理想和上进心。如此,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受益。  作者简介:刘文楠,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历史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_1377886492.unknown _1377886493.unknown _1377886491.unknown _1377886490.unknown
本文档为【何为理想大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42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8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2-01-09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