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货币银行学第7章_货币理论(上)

货币银行学第7章_货币理论(上)

举报
开通vip

货币银行学第7章_货币理论(上)null第七章 货币理论(上) 第七章 货币理论(上) 第一节 基础货币 第二节 货币乘数 第三节 货币供给新论 第四节 中国的货币供给 *课程导入:*课程导入: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 (或收缩 )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主要研究由谁来提供货币、提供 什么货币、怎样提供货币和提供多少货币等问题,从而引出了货币供给的主体、货币供给的口径与层次、货币供给机制等货币供给的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null货币供给一般理论模式 ...

货币银行学第7章_货币理论(上)
null第七章 货币理论(上) 第七章 货币理论(上) 第一节 基础货币 第二节 货币乘数 第三节 货币供给新论 第四节 中国的货币供给 *课程导入:*课程导入: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 (或收缩 )货币的行为,是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货币的过程。 货币供给主要研究由谁来提供货币、提供 什么货币、怎样提供货币和提供多少货币等问题,从而引出了货币供给的主体、货币供给的口径与层次、货币供给机制等货币供给的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null货币供给一般理论模式 货币供给一般理论模式 货币供给量(money supply):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供给过程的结果,其源头是中央银行初始供给的基础货币,经过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活动可以出现数倍的货币扩张。货币供给一般理论模式 货币供给一般理论模式 1、定义:货币供给规律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决定规律,探讨货币供给量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2、货币供给的主体: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3、供给方式:央行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存款派生过程将基础货币进行倍数扩张。 4、货币供给的数学模型:Ms=B×m 其中Ms表示货币供给;B表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 null5、供给途径:央行提供现金,通过商业银行投放经济中,其中一部分在银行体系之外流通,形成流通中现金,其余部分则回流到商业银行,形成商业银行原始存款;同时央行还通过再贷款或再贴现等方式对商业银行融资,扩大其原始存款规模。商业银行在原始存款的基础上进行存款派生,派生出比原始存款多得多的派生存款。流通中现金、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总和就是货币供给总量。null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 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毫无可能直接操纵。总的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数量的调控只能是间接的。 货币当局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率。1.公开市场业务1.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具体做法:中央银行购入证券,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证券,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 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公开市场操作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nullnullnull2.贴现政策2.贴现政策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数量和基础货币数量的政策。 再贴现的作用机制:贴现率↑→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贷款数量↓ ;贴现率↓→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贷款数量↑。3.法定准备金率3.法定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以商业银行的行为,从而影响货币供给。 作用机制:当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率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当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②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①公开市场业务。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反之同样成立。1.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2种主要方式2.政府财政收支2.政府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1)增加税收:基础货币不会增加也不减少。(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一般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影响。(3)发行货币。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3.黄金存量变化和国际收支状况3.黄金存量变化和国际收支状况当黄金存量增加时,中央银行在收购黄金的同时,投放了等额的通货;当国际收支出现持续顺差,或中央银行为调控汇率,在外汇市场购入外汇时,效果和收购黄金相同,也会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4. 技术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性因素4. 技术和制度性因素存款机构将收到的支票送交中央银行进行清算,准备金会暂时增加,但当支票最终清算时,准备金的暂时增加会消失。其数额除随经济活动问题增加而有增加的趋势外,还与资金结算技术有关。 政府在征税或发行公债时,基础货币会暂时减少,通过政府支出又会重新回到流通领域,导致准备金恢复;如果外国政府在央行也有账户,当它们将资金从存款机构转到中央银行时,也会降低基础货币供应。经济主体行为与货币供给经济主体行为与货币供给1.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当居民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简称通货比——提高;反之,下降。它与货币供给负相关。 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存款比率产生影响主要有: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危机;非法经济活动等几方面。 2.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2.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企业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于:作为资金的供给方进行投资或资产选择与居民遵循共同的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作为资金的需求方,企业经营的扩大或收缩及经营效益的高低影响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影响货币的供给。3.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3.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两种行为: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货币乘数就越小,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越小;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的保有数量,货币乘数会变大,货币供给也相应增加。 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nullC/D也即通货存款比率,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R/D是由法定准备金率rd和超额准备金率e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 可见,中央银行、居民、企业和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共同影响货币供给。 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nullnull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M1=m·B ;m=(1+c)/ (rd + t·rt+c+e) 在决定货币乘数的系数中,中央银行可以控制的只有法定准备金率;其余的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率t、通货与活期存款比率c和超额准备金率e分别有社会公众和存款机构决定。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很容易受到经济活动的影响。一、影响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 一、影响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 超额准备金是存款扩张过程的一项漏出,e上升,会降低整个银行体系创造存款的能力,使货币乘数减小。 从理论来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持有数量应维持在闲置准备金的边际机会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点上。 影响超额准备金的因素有:null利率。市场利率是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利率上升,超额准备金持有数量降低;反之亦然。 贷款的投资机会。企业投资需求上升,会促使银行减少超额准备金,增加贷款发放;反之亦然。 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以及成本大小。二、影响公众通货持有比率的因素二、影响公众通货持有比率的因素公众持有通货也是货币扩张的漏出因素,因此c越大,货币乘数越小。 影响通货与活期存款比率的因素有: 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 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 社会支付习惯、银行业信用工具的发达程度公众对三、影响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的因素三、影响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的因素在法定准备金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人们改变各种存款之间的比率,实际的平均法定准备金比率也会改变。如果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t上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以通货加活期存款度量的M1就会下降。 影响比率t的因素有: 定期存款的利率 收入和财富四、乘数公式的其他形式四、乘数公式的其他形式 1.弗里德曼(M. Friedman)—施瓦兹(A.J.Schwartz)分析1.弗里德曼(M. Friedman)—施瓦兹(A.J.Schwartz)分析 该分析中,影响货币乘数的变量简化为两个:存款准备金比率(D/R)和存款通货比率(D/C)。两者连同基础货币B为货币存量的大致决定因素,而这三大因素又分别取决于货币当局、银行体系和社会公众的行为。 nullD/R首先取决于银行体系,虽然银行体系不能决定存款和准备金的绝对量,但却能决定这两者之比。一般来说,银行可以改变超额准备金而迅速地达到它们意愿的存款与准备金比例。当然,这一比率还受制于央行对准备金比率的规定,并且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D/C决定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和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 结论:D/R与D/C比率的变化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变化。2.卡甘(P.Cagan)的分析2.卡甘(P.Cagan)的分析null在卡甘的分析中,决定货币乘数的变量也只有两个:通货与货币存量之比(C/M)和准备金与存款之比(R/D)。 卡甘认为,通货比率长期中有下降的趋势,源于收入和财富的增长以及城市化。准备金比率很不稳定,经常处在较大幅度变化中,主要是法定准备金比率变动引起的。 由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都小于1,当两者上升时,货币乘数变小;反之,货币乘数变大。3.乔顿(J.L.Jordan)的分析3.乔顿(J.L.Jordan)的分析r代表各种存款的加权平均准备率,存款包括商业银行活期存款D、私人定期存款T和政府存款G;公众持有通货C、定期存款T、政府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分别为c、t、g。null在乔顿模型中,货币只包括通货和活期存款在内的M1,决定货币乘数的变量有c、r、t、g。 当r、t、g上升时,货币乘数减小。对于通货比率c上升时,意味着存款扩张过程中的漏出增加,货币乘数必然下降。null一、货币供给新论一、货币供给新论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 null新论不认为银行扩张贷款和存款能力仅受准备金要求的影响。和其他金融机构一样,银行也只能贷出公众所需要的数量,而不是更多。当银行从新增贷款中得到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旧论所描述的存款扩张机制就失效了。 包括银行在内,所有金融机构借款和贷款的数量取决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对比。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特殊地位来自于央行对其过高的准备金要求或利率限制,而不是能够“自动”创造存款。二、货币供给新论的发展二、货币供给新论的发展1.重视利率及货币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首先,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及公众的货币需求量具有很大的利率弹性。如果央行扩大基础货币的供给,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出现M扩张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利率趋于下跌,从而使银行减少贷款,公众增加通货的持有量,于是又出现一个通货紧缩的过程。 其次,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能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金率这些外生变量。因为只有当银行体系有足够贷款和投资机会,才能实现存款货币的创造。而贷款和投资机会则是由经济运行状况和货币需求决定的,是央行无法直接控制的内生变量。null2.强调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新论支持者认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同商业银行一样,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其他金融机构的某些负债同活期存款一样具有支付功能,它们往往被人们视为货币的良好替代物。 其他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等方面的激烈竞争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会削弱商业银行创造存款的能力。 由于人们对贷款和活期存款的需求是有限的,商业银行未必能尽量扩张存款;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未必没有成倍地创造其负债的能力,因为只要经济内部存在着对其的贷款需求,该类机构就可以通过存款的增加来创造出若干倍的新负债。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之争的含义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之争的含义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其含义是:货币供给这个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就是说,货币供给的变动,货币当局的操作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意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是说,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局限性。 如果肯定是外生变量,则等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影响经济进程。 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意义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国外学者的争论国外学者的争论外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是可以被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代表人物:凯恩斯(1936);弗里德曼(1963);米什金(1998)等。 主要依据: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可控性很强;同时对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很重要(有效)。国外学者的争论国外学者的争论内生货币供应论:货币供给由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决定并影响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 代表人物:托宾(1963、1976);萨缪尔森(1979)、琼·罗宾逊夫人(1982)等。 主要依据:货币供给模型受众多主体行为影响,实际经济运行对货币供给有决定性作用;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影响巨大;中央银行受制于多方因素,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给。 政策意义:货币政策难以控制货币供给量,中间指标应该选择利率。国内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的观点主张内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强 现实经济运行中的内生性因素很强。包括: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居民行为、社会集资等。 主张外生货币供应论的学者 从本源上说货币供给都是由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货币供给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我国的中央银行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nullnull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具有强大的控制力。 ——中央银行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增强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需要适时调整并不断提高调控能力。nullnullnull中国货币供应量定义及其乘数中国货币供应量定义及其乘数其中,m1,m2分别为M1和M2的乘数,k为通货存款比率(C/D),t为准货币与活期存款的比率(TD/D),r为总准备金比率(R/(D+TD)=rt+re),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为超额准备金率。中国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中国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中央银行对中央政府的债权 商业银行再贷款数量的变化 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化中国的货币乘数中国的货币乘数m1、m2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波动的特征,即在经济高涨时期趋于扩张,在经济调整时期趋于收缩。 在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中,超额准备金率的影响最大,并且超额准备金率本身的变动也具有逆周期波动的趋势。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体制下的“货币政策”实践 计划体制下的“货币政策”实践1. 在高度集中计划体制下,并无货币政策的提法。但既然有货币,也必然有关于货币的政策。 2. 计划体制下的货币政策,其目标是保证国民经济计划的实现;其政策工具是指令性的信贷计划;现金发行则是重要的观测指标。从政策的传导过程看,由于行政命令手段的运用,计划控制既直接又简单。至于其效果,是在计划价格保持稳定的形式下,隐蔽着实际的货币供应过多。 改革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 改革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1.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整个还处在改革的过程之中,所以货币政策的各个方面都带有行政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双重特点。当然,总的趋势是行政色彩由浓向淡转化,而市场色彩则日益显现。 2. 货币政策的目标,不论是单一的,还是双重的,付诸实现的关键在于传导机制中的核心环节:一是利率;二是货币供给量。 改革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 改革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3. 大部分利率及其形成机制,行政程序的色彩仍然浓重。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并借助它来传导政策的意向,还处于转化过程之中。 4. 货币供给量,作用十分直接。至于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多年来一直是主要依靠直接手段;上个世纪末开始向间接调控转化。公开市场操作,已试行多年;存款准备制度也有所试用。 “复归”与“启而不动” “复归”与“启而不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虽然十分直接、有力,但如果没有对经济机制及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配套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效应往往与政策意图不尽相符,甚至相左。 想通过紧缩货币供给以紧缩市场需求并从而恢复供求平衡,但效应却往往也紧缩了市场供给。于是紧缩了的需求与更为缩小的供给相对应,仍然是不平衡。1989—1991年就曾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有了“复归”的提法。 为了启动经济,扩大货币投放,但经济并不由冷变热。也是1989年,有这样的实例。人们概括为“启而不动”。 “软着陆”与“适度从紧” “软着陆”与“适度从紧”1. 1985年,人们把当时市场的供需紧张与货币供给过多联系起来,于是普遍要求紧缩货币供给。鉴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紧缩举措过于鲁莽,这次制定了较为温和的紧缩政策以期平稳地实现市场供需的协调。这一方针在当时称之为“软着陆”——这是在国外也存在的一个经济术语。 2. 然而实施几年,不见成效。这就产生了“软着陆,不着陆”的说法。 “软着陆”与“适度从紧” “软着陆”与“适度从紧”3. 1993年中期,针对1992年新一轮的猛烈的经济高速发展,从“加强宏观调控”的口号开始,实施了抑制过热的决策。这次的决策有两个特点:⑴抑制过热,不是针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而是针对其中的房地产和开发区投资;⑵明确紧缩的重点是大力制止乱集资和乱拆借等。 这次调控既抑制了过热,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又使整个经济保持高增长。提出了多年的“软着陆”,变成了现实。 “软着陆”与“适度从紧” “软着陆”与“适度从紧”4. “适度从紧”是在 “九五”期间要以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中提出的。 “紧缩”与“扩张”,是短期需求管理政策;把短期需求管理政策的概念用于中长期的政策取向,易生混淆。 “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1. 针对通货紧缩压力的出现,1998年底有了“适当的货币政策”的提法,然后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再后是“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等提法。不论怎样的提法,所表达的货币政策走向可以说一直是“扩张”,或者说,是要求积极而又审慎的扩张。。 2. 提法很快定格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说提出之初一段是扩张意向,而面对2003年通货膨胀又有重现的势头,这一提法则表达审慎紧缩的意向。null The end
本文档为【货币银行学第7章_货币理论(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9452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83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经济学
上传时间:2012-03-11
浏览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