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 � 又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法国 大革命的研究 赵文亮 � ‘� � � 心 � � � � 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
� 又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法国 大革命的研究 赵文亮 � ‘� � � 心 � � � � 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德� � � � � �� 一么一� �� � � �� � 德� � �� ��� � �� � � � � �� � � 关键词 � 中国学者 法国大革命 研究综述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 解放后我国史学界对这 一问题的研究长盛不衰 , 尤其是八十年代 以来 , 思想解放的洪流触发 了人们的新思维 , 在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基础上 , 人们对大革命中 的许多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 , 许多新的见解不断提出 , 呈现出生动活 泼 、 观点纷呈的局面 。 一 、 法国大革命的性质 ��� 长期以来 , 我国学者认为十八世纪法国革命是一场旨在推翻 封建专制制度 , 建立资本主义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 其以王养冲等为 代表 。 �王养冲 � 《关于资产阶级大革命分期的若干问题》, 《历史学》 � � � � 年第 � 期 。 � 直到目前 , 这似乎仍然是我国史学界的共识 。 �� �沈大力则提出了新的看法 。 沈大力认为 , 过去我们把法国 � �� � 年的大革命看作是资产阶级大革命 , 这种提法是不准确的 。 他说 , 这 不过是 “来 自苏联的教条主义模式 , 是僵死的历史学 。 ” 我们的历史研 究一直笼罩在简单的阶级论下面 , 任何东西都必须贴上阶级的标签 , 任何一场革命运动都必须划分为某个阶级的运动 , 非此即彼 , 这就把 本来复杂 、 丰富的历史简单化了 。 用资产阶级大革命是根本无法解释 和理解法国人革命的丰富内容的 � 《中国学者重新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法 国大革命》, ��文艺报》 � � � � 年 � 月 � � 日� 。 二 、 大革命的起讫和分期 �一�关于大革命的上限和下限 � , 大革命的上限 我国史学界过去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 �� �� 年 � 月 �� 日巴黎起义 作为大革命的上限 , 现在学术界有三种看法 � � � � “ 巴黎起义 ” 说 ��� �� 年 � 月 �� 日� 。 王养冲 、 刘柞昌等多 数学者仍然认为 , � � �� 年 � 月 �� 日的巴黎起义 , 是大革命的开始 , 因为 � 月 �� 日的巴黎起义 , 标志着法国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开始 , 此 后 , 政权从王室转移到制宪会议手中 。 �王养冲 � 《关于资产阶级大革 命分期的若干 问题��� 刘柞 昌� 《世界近代史若干问题》, 《山东师院学 报》 � � �� 年第 � 期 。 � 绝大多数世界近代史教材都是这样写的 。 �� � “国民议会成立 ” 说 �� �� � 年 � 月 �� 日� 。 林贤极 、 程镇芳 认为 , 法国大革命的上限应定在 �� � 年 � 月 �� 日。 他们指出 , 政权 从一个阶级转入另一个阶级手中是革命的首要标志 。 � 月 �� 日成立的 国民议会是资产阶级夺权的开始 , 尽管当时它还很软弱 , 作用也有限 , 但是它的产生及其活动 , 毕竟是政权转移的起点 。 � 月 �� 日的巴黎起 义则大大加速了革命的发展进程 , 开辟了革命在城乡蓬勃发展的新阶 段 。 �《略谈法国大革命分期问题》, 《福建师大学报》� � ! 年第 �期 � � ��� “三级会议召开 ” 说 �� ��� 年 � 月� 。 廖士虎认为 , 法国大革 命的上限定在 �� � � 年 � 月三级会议召开这一时间较为妥当 。 因为革命 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 从开始夺取政权到取得政权是一个革命过程 , 因此 , 不能把己取得政权或基本取得政权看作革命的标志 , 而应把夺 取政权以前的某些行为视为标志 。 实际上资产阶级在三级会议上就开 始了夺取政权的斗争 , 巴士的狱的攻陷不是革命开始的标志 , 而是革 命胜利的标志 。 �廖士虎 � 《关于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问题》, 《西南 民族学院学报》 � � � � 年第 � 期 。 � � , 大革命的下限 我国学术界传统上 以热月政变作为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 八 一�� 年代以来观点趋于多样化 , 共有 � 种说法 � � � � “热月政变 ” 说 � �� � � 年 � 月 � � 日 �。 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 �� �� 年 � 月 �� 日的热月政变是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 �刘柞 昌� 《世界 近代史若干 问题》� � �� � “雾月政变 ” 说 �� ��� 年 � 月 � 日 � 。 张芝联认为 � 雾月政 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 此后的执政府时期和帝国时期在政治经 济等制度和政策上 , 都具有新的特点 。 �张芝联主编 � 《法国通史》, 北 京大学出版社 �� � � 年版。 � 张泽乾也认为 , “严格意义上的 ‘法国大 革命 ”, 应该限于 “ � � � � 年至 �� 年的十年间” , 即以 “ 雾月政变 ” 作为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 �张泽乾 � 《法国文明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 � � � 年版 , 第 � �� 页 。 � �� � “拿破仑帝国建立 ” 说 � �� �� 年 �� 月 � 日� 。 麻光炳主张以 �� ! 年 �� 月 � 日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作为法国革命结束的标志 。 �� � � 年所建立的共和制度又转变为独裁的帝制 , 不应把拿破仑帝国看作法 国革命的过程 。 �麻光炳 � 《论拿破仑帝国的历 史地位》, 《贵阳师院学 报�� �� � �年第 � 期 。 � �� � “拿破仑退位 ” 说 �� � �� 年 � 月 �� 日或 � � � � 年 � 月 � � 日� 。 王养冲认为 , 大革命的下限应 当冲破热月政变的限制 , 以热月政变为 下限既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 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意 。 因 此下限定在 ��� � 年 � 月 �� 日或 �� 巧 年 � 月 �� 日拿破仑两次退位时 期较为妥当 , 因为拿破仑政权与法国大革命在本质上有一致性和联系 性 。 �王养冲 � 《关于资产阶级大革命分期的若干 问题》。 � 与王养冲观 点比较接近的是 , 林贤极 、 程镇芳主张把 ��� � 年 � 月拿破仑退位 , 波 旁王朝复辟作为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 认为波旁王朝复辟改变了历届政 府的资产阶级性质 , 地主 、 封建势力重新上台执政 , 波旁王朝复辟是 对法国大革命的反动 。 �林贤极 、程镇芳 � 《略谈法国大革命分期问题》。 � �� � “七月革命 ” 说 �� � � 年 � 月 �。 康德民指出 , “综观法国革 命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 , 把 �� � 年的七月革命作为革命结束的标志似 更为恰当。 ” 他认为资产阶级革命 , 就是资产阶级从封建主阶级手中夺 取政权 , 并建立本阶级的政治统治 。 而七月革命正是法国资产阶级建 立本阶级对全社会的政治统治的这样一个重大事件 。 �康德民 � 《关于 法国大革命结束标志的再探讨》, 《天津师大学报》 � �� � 年第 � 期。 � �二�关于大革命的分期 我国传统看法是将大革命分为三个时期 。 如今有下面几种看法 � ��� 三阶段说 。 以王荣堂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法国大革命分为 三个时期 , 即君主立宪时期 、 共和政体时期和雅各宾民主专政时期。 �王 荣堂 � 《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 年版 。 � �� � 五阶段说 。 张泽乾认为 , 历时十年的法国革命 ��� � �一�� � � 年 � 分为五阶段 � 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和自由贵族的君主立宪派统治时 期 � �� � � � �一� � ! � � � , 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 ��� �� � �一 ��� � � �� , 奉行恐怖政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雅各宾派 ��� �� � � 一 � �� � � �� , 代表资产阶级宽容派的热月党人 �� ��� � �一 �� �� � � �� , 反映 大资产阶级利益并向军事独裁过渡的督政府 � �� ! � � 一�� �� � ��� 。 �张 泽乾 � 《法国文明史》, 第 � �� 页。 � ��� 六阶段说 。 王养冲指出 , 法国大革命分期 “应该以封建王权 的削弱和毁灭 、 新的政治体制的出现和演变作为分期的标志 ” , “因为 , 除国体变更以外 , 用统治形式的递擅来分期 , 或许是比较妥当的 。 ” 据 此他把大革命依次分为六个 时期 � 立宪君主国时期 � �� �� � � � �� 一 �� ! � � � �� �、 吉伦特共和国时期 ��� � � � � � � �一 �� ! � � � � �、 雅各宾共和 国 时 期 ���� � � � � � 一 �� ! � � � � �� 、 热 月 党 和 督 政 府 共 和 国时期 � � !∀ # # ∃ 一 1799.11.9 ) 、 执政 府 共和 国 时 期 ( 1799.11.9一 1804.5.18 )、 拿破仑帝国或第一帝国时期 (1804.5. 18一1814.4.11 或 18 巧.6 .22 )。 (王养冲: 《关于资产阶级大革命分期的若千问题》。 ) ( 4) 三时期说 。 马生祥依据恩格斯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规律的总 结 , 相应地把法国大革命划分为三个时期 : 革命沿上升路线发展时期 一 17 94 .7.27 ) 、 巩 固革 命 的资产 阶级胜 利成 果 时期 ( 17 94 .7.27一18 20 .6.20 ) 、 自由贵族和 资产 阶级重 新革 命 时期 (1820.6.20 一 18 30 .7.29 ) 。 第一个时期又分为立宪君主派统治阶段 ( 1789 .7. 14一 1792.8.10 ) 、 吉 伦 特 派 执政 阶 段 ( 1792.8. 10一 1793.6.3) 和雅各宾专政阶段 (1793.6.3一1794.7.27 ) :第二时期又 分为热月党督政府阶段 (1794.7.27 一1799.n .9 )、 拿破仑军事独载 (179 9 .n .9一18 15 .7.8) 、 波旁王朝的君主立宪制的 自由主义尝试阶 段 (18 15 .7.8一1820.6.20 ); 第三时期又分为保留 ((18 14 年宪章》范 围内的复辟阶段 (1820.6.20一1824.9.16) 、 全面复辟阶段 (1824.9.16 一1830.7.27 )、 七月革命阶段 (1830.7.27一7.29 )。 ( 马生祥: ((法国 大革命的分期划段问题》, 《历史教学》 1996 年第 12 期 。 ) 三 、 对大革命中各政治派别的评价 (一)关于君主立宪派 传统观点认为 , 君主立宪派投身革命 、 领导革命是假 , 阻止革命 、 反对革命是真 。 他们保护私有财产 , 建立君主立宪制 , 与封建势力妥 协 , 在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方面无所作为 。 改革开放以来 , 学者们 通过研究 , 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 基本上肯定了君主立宪派 。 高韵青认为 , 君主立宪派主要代表十八世纪末期法国资产阶级的 上层—金融资产阶级与 自由贵族的利益 , 从其执政三年中的一系列破旧立新的措施看 , 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大革命摧毁旧制度建立新政 权的历史任务 , 其作为革命上升路线第一阶段的伟大功绩是不容抹煞 的 。 ( 《论法国大革命中的君主立宪派》, 《法国史论文集》, 三联书店 1984 年版 。 ) 刘宗绪指出: “法国革命真正成熟的胜利果实 , 就是建 立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 , 基本上实行它的主张 ” 。 至于后来的继续上升 , 那只是为胜利而必须经历的步骤 , 是革命一定要走的路径 , 而不是它 的归宿 。 建立君主立宪制当时是符合法国国情的 。 ( 《法国大革命的根 本任务和革命的上升路线》, 《世界历史》 1981 年第 2 期 。 ) 赵瑞芳更 进一步指出: 立宪派的纲领政策 , 不仅仅代表金融资产阶级一个阶层 的利益 , 也反映了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 , 而且下层群众也多少得到了 一些好处 。 事实证明: 革命真正成熟的果实 , 是结在立宪派统治时期 , 在革命上升路线阶段相继执政的三个派别中 , 立宪派统治时间最长 。 立宪派的倒台在于它的局限性 , 不能因为它反对革命继续前进就对它 全盘否定 。 (赵瑞芳 : 《评法国革命中的立宪派》, 《思想战线》 1983 年 第 4 期 。 ) 马生祥则对其功过给予了较全面的评价 。 他矶认为 , 君主 立宪派的功绩表现在 : 在人民群众推动下 , 在中央确立了一院制的立 宪君主制 , 在地方上实行纳税选举人的自治 , 废除了卖官豁爵; 宣布 信仰 自由 , 实现了各教各派信徒在政治上的平等 , 政教分离 , 没收教 会土地 ; 相继废除了封建权利和封建等级制 , 实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 ; 没收逃亡者的土地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出售给无地的农民等 。 其 主要错误是形势发展到不推翻君主制便不能维护革命成果时 , 仍不肯 向共和制大门迈进 , 反而镇压共和运动 , 使 自己倒在共和制的门坎之 外 。 立宪君主制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 , 功大于过 。 ( 马生祥: 《法 国大革命的分期划段问题》。 ) (二)关于吉伦特派 (1) 周锦碱认为 , 这一派思想的核心是人权思想 , 他们所谓的人 权即自由 、 平等与财产权 。 从经济上说 , 他们把财产权置于法律之上 , 反对社会对其进行任何损害 ; 他们坚持经济自由主义 , 反对国家干预 与超经济强制 。 从政治上看 , 他们把人权归结为安全 、 自由与平等 , 为保障人权的行使 , 他们认为应建立代议制政府 ; 为使之体现公意 , 立法权必须采取一院制形式 ; 为了有效地制约行政与立法权 , 必须实 行 “人民主权 ” , 并最早提出了共和的主张 。 ((( 史林》1987 年第 1期 。 ) ( 2) 马生祥认为 , 吉伦特派 由工商企业主及其代言人组成 。 它执 政后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使革命 比君主立宪派统治阶段深入一步 。 他 总结出了吉伦特派的七大贡献 , 结论是: 吉伦特派贡献巨大 , 功不可 没 ! 同时 , 指出了吉伦特派的错误是 , 顽固坚持自由贸易 , 成立十·二 人委员会来打击雅各宾派 , 这样 , 就丧失了群众的支持 , 使它被雅各 宾派所推翻 ; 接着 , 又掀起联邦暴动 , 加剧了革命危机 。 ( 马生祥: 《法 国大革命的分期划段问题》。 ) 王养冲指出: 吉伦特派希望建立一个男 女平等 、 种族平等的公民社会 , 其思想观点体现了新兴的商业资产阶 级的愿望和要求 , 在许多方面位于时代潮流的前列 。 (王养冲: 《论吉 伦特派的阶级构成和思想观点》, 《华东师大学报》19 9 8 年第 1期 。 ) 宋 严萍则指出 , 吉特派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缔造者 。 它倡导了两次共 和运动 , 领导打击流亡贵族和反抗派僧侣 , 鼓动对外战争并在 8 月 10 日起义后继续为废除君主制 、 建立共和国而努力 。 吉伦特派的活动打 击了王权 、 宣传了共和思想 , 为共和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 ( 宋严萍: 《试论吉伦特派与法 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 《徐州师大学报》 19 9 8 年第 1期 。 ) ( 三)关于雅各宾派 作为大革命最高阶段的雅各宾专政 , 仍然是 20 年来史学界研究的 热点 , 但对其属性 、 特点 、 作用却众说纷纭 , 褒贬不一 。 l , 雅各宾专政的性质 学术界对雅各宾专政的性质有四种看法: (1) “资产阶级民主专政 ” 说 。 金波认为 , 雅各宾专政既非小资 产阶级专政 , 也非资产阶级民主派与人 民大众的联合专政 , 而是资产 阶级民主专政 。 它是资产阶级最坚决的代表 , 所完成的是资产阶级革 命的任务 , 实行的政策始终未超出资产阶级的范畴 。 ( 《中学历史教学》 19 79 年第 2期 。 ) ( 2 ) “ 小资产阶级政权 ” 说 。 李永昌认为 , 雅各宾主要代表小资 产阶级以及城市无套裤汉 , 雅各宾专政的目的是实现小资产阶级所向 往的 “ 人民主权 ” , 实现平均主义的小康世界 。 而雅各宾的失败 , 则是 资产阶级对小资产阶级与城市无套裤汉的胜利 。 (李永昌: 《论雅各宾 专政的阶级性质》, 《辽宁大学学报》 19 8 3年第 1期 。 ) ( 3 ) “下层资产阶级政权 ” 说 。 刘宗绪认为 , 从雅各宾派在实行 恐怖统治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被动和被迫情况来看 , 从它在 1794 年 3 月 以后主动收缩的情况来看 , 以及从它的政策的客观效果来看 , 都只能 说这个政权依然是资产阶级的 。 但从它在危机面前表现出的勇气和胆 略 , 敢于实行恐怖统治 , 说明它是比立宪派和吉伦特派更激进的下层 资产阶级政权 。 ( 刘宗绪 : 《雅各宾专政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地位》, 《法 国史论文集》, 三联书店 1984年版 。 ) ( 4 ) “各阶级联盟政权 ” 说 。 祁伟建认为 , 从雅各宾派的阶级构 成及政策 、 法令的几人特点中看出 , 这个政权不具备作为一个阶级所 需的最基本的条件和特征 , 因此它也不能是一个阶级政权 , 而是一个 地地道道的各阶级联盟的政权 。 (祁伟建: 《论雅各宾政权的实质》, 《广 州师院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 ) 关勋夏也指出 , 雅各宾派不是 “劳动 人民的革命专政 ” , 而是由民主派资产阶级 、 小资产阶级和城乡劳苦群 众 、 平民大众的联合专政 , 实际上它是一个为了打仗 、 挽救民族危亡 , 几个阶级走到一起的 、 充满矛盾的联合体 。 其各项重大政策和措施 , 既表明了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 , 又反映了它的内在矛盾性; 既反 对资产者 , 又反对无产者 : 既右得离奇 , 又 “左 ” 得可怕 。 其政策的 自相矛盾性 , 正是其 自身内在矛盾的必然体现 。 ( 关勋夏 : 《对推各宾 派专政几个问题的商榷》, 《史学月刊》 1995年第 1期 。 ) 2 , 雅各宾恐怖政策 传统观点认为雅各宾派的恐怖措施 , 对于捍卫大革命的成果是非 常必要的 。 如今许多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 既肯定了它的历史作用 , 又指出了它的不足 。 刘宗绪认为 , 从雅各宾专政建立的背景 、 推行的政策和最后的结 局来看 , 它是法国革命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 在 更大的程度上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大革命的既得成果 , 其特殊之处就在 于它把斗争的矛头同时指向了资产阶级 , 这是法国大革命独具的特点, 并非资产阶级大革命的一般规律 。 正因为它是远远超出资产阶级革命 目的而走出的一步 , 因而它的倒台是历史的必然 , 它立下了不可磨灭 的历史功勋 。 ( 刘宗绪 : 《雅各宾专政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地位》。 ) 徐鹤 森认为:雅各宾专政不但保卫了大革命的成果 , 而且颁布了激进的 1793 年宪法 , 并用专政的铁拳粉碎了封建土地制度 , 完成了立宪党人和吉 伦特派所没有完成的大革命任务 , 其历史功绩不可抹煞。 但雅各宾派 为了打击政治上的反对派以巩固自己的政权 , 推行了恐怖政策 , 结果 使许多无辜者也惨遭杀身之祸 。 正是恐怖政策造成了雅各宾的悲剧 , 并使革命政府与它赖以生存的广大民众隔离开来 , 从而导致了它的最 后垮台 。 ((( 论推各宾专政时期的恐怖政策》,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 81 年第 5 期 。 ) 不少学者在 肯定雅各宾恐怖统治历史功绩的同时 , 提出它具有两 面性的新论点 , 指出雅各宾专政后期滥施恐怖的荒谬性与危害性 , 从 而改变了对雅各宾恐怖统治全面肯定的旧说 。 刘宗绪在肯定雅各宾专 政 “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 的同时 , 指出雅各宾政策不是首尾一贯的 , 而是有 明显的阶段性 。 在后阶段则变成完全荒谬的东西 , 倒台也不可 避免 。 (刘宗绪: 《雅各宾专政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地位》。 ) 关勋夏也认 为 , 从雅各宾的恐怖政策来看 , 是严肃的 、 有原则的 、 有节制的革命 政策 , 后来变成肆意的 、 极端的 、 残暴的恐怖主义 。 ( 关勋夏: 《对雅 各宾派专政几个问题的商榷》。 ) 3 , 雅各宾垮台的原因 (1) 相当部分论者认为 , 雅各宾失败的主要原因 , 在于恐怖政策 本身 。 何平指出 “恐怖统治使雅各宾派走向灭亡 。 ” (何平: 《论雅各宾 专政》, 《社会科学》 19 82 年第 1 期 . ) 谭秉顺等指出 , 恐怖政策是导 致雅各宾失败的重要原因 。 (谭秉顺 : 《试论推各宾派的恐怖政策》, 《文 史哲)) 1982 年第 3期 。 ) ( 2) 刘卫政认为 , 雅各宾专政表现出其代表的资产阶级狭隘 、 偏 激的特点 , 其失败的根源就在于这个阶级本身 。 ( 刘卫政: 《试论雅各 宾专政失败的原 因》, 《史学月刊》 1986 年第 5 期 。 ) ( 3 ) 朱学勤把雅各宾的失败归咎于它政治上的超历史特征与经济 上反历史特征 。 ( 《法国史通讯》第 8期 。 ) ( 4 ) 关勋夏认为 , 雅各宾专政的当权者作为卢梭的信徒 , 他们硬 要按照卢梭的 “ 建立人人都能独立生活的小私有社会 ” 的公式 , 去剪 裁法国的历史 , 使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去适合他们虚无缥渺的空想 。 他们象卢梭那样是历史唯心主义者 , 不懂得社会性质和结构 , 都是由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他们又是理想主义的幻想家 , 想把 一个必然分化的资产阶级固定化 , 硬要把历史禁锢在小私有制的牢笼 中 , 阻挡历史的巨轮前进 。 结果 , 他们被历史前进的车轮辗得粉碎 。 (关 勋夏 : 《对稚各宾派专政几个问题的商榷》。 ) 四)关于热月党人和热月政变的性质 1794 年发生的热月政变在我国史学界历来被认为是 “反革命政 变 ” , 认为它颠覆了彻底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专政的雅各宾政 权 , 废除了雅各宾的革命民主专政的一系列措施 , 侵犯了下层群众的 利益 , 开始了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统治 , 搞了许多倒退措施 , 于是被视为 “热月党的反动 ” 。 (周一良、 吴于崖主编 : 《世界通史》近 代部分 。 ) 八十年代以来 , 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 ( 1) 余小慎继续坚持传统观点 , 认为雅各宾政权不是单纯化地表 现为抵御外敌的 “临时政府” , 它是革命成熟的表现 。 热月政变是反动 的 , 其倒行逆施 , 光顾眼前利益 , 看不到长远利益 , 因而干出了反对 资产阶级革命的勾当 。 后来波旁王朝的复辟使共和国的再造推迟很长 时间 , 是和热月党推翻雅各宾政权倒退到几乎靠近封建基地分不开的 。 (余小慎: 《关于热月政变的性质》, 《世界历史》 1980 年第 3期 。 ) ( 2 ) 刘宗绪认为 , 热月政变不是反革命政变 , 它是结束雅各宾专 政的非常措施 , 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的一个转折点 。 雅各宾专政超 越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范围 , 热月党人仍然属于资产阶级 , 虽然推 翻了雅各宾政权 , 但并没有改变政权的资产阶级属性 。 政变后热月党 所推行的政策完全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 这就在根本上同反革命划清 了界限 。 衡量 18 世纪的法国革命与反革命是以是否反对封建制度和拥 护资本主义制度为标准的 。 因此 , 热月政变只是使政权从一个派别转 移到另一个派别手中 。 ( 刘宗绪: 《试论热月政变的性质》, 《历 史研究》 1979 年第 7 期 。 ) 刘宗绪的这一新论点得到了法国史学界多数同仁的 支持 , 如刘柞昌 、 冀思 、 豫索等作者就持有与刘宗绪较为一致的看法 。 ( 刘柞 昌: 《世界近代史若干 问题}); 冀思 、 豫索: 《对热月政变性质问 题的几点存疑》, 《河南师大学报》 1981 年第 2期 。 ) 四、 法国大革命人物评价 20 年来对大革命时期一些杰出人物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 还 历史以本来面目 , 在这里表现得最为明显 。 ( 一)关于罗伯斯庇尔 , 罗伯斯庇尔的.昂质及其政策 对罗伯斯庇尔的评价 , 历来毁誉不一 。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罗伯斯 庇尔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 他廉洁奉公 , 忠于革命 , 生死以之 ; 另一些 学者则认为罗伯斯庇尔是一个冷酷无情 、 骄横暴虐的人 , 他任意把恐 怖扩大化 , 弄得当时人人 自危 。 ( 1) 陈崇武认为 , 罗伯斯庇尔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 是卢梭的忠实信徒和热烈的崇拜者 , 比同时代的其他革命家具有更彻 底的民主主义思想与革命精神 , 更果断的革命行动 : 他是革命现实主 义者 , 善于使自己适应形势变化与群众运动发展的要求 ; 他也是一个 有节制的恐怖主义者 , 他一贯反对恐怖扩大化 , 主张惩罚要从 , 他所 施行的恐怖政策本身 , 是有节制的 , 也是富有策略性的 。 ( 陈崇武: 《评 罗伯斯庇尔》, 《历史研究》 19 7 9 年第 10 期 。 ) 他的观点得到国内外多 数同仁的肯定 。 ( 2) 赵瑞芳 、 胡喜麟 、 严饪等人认为 , 罗伯斯庇尔虽为大革命做 出了卓越贡献 , 但他不是一个有节制的恐怖主义者 , 他应对恐怖扩一大 化负主要责任 。 他用极刑对待政敌 , 既失去了广大下层群众的拥护 、 又招致暴发的新兴资产者的反对 。 这也是他的个人悲剧所在 。 以 1793 年底为界 , 前期实行恐怖政策是完全有必要的 , 在后期继续实行恐怖 政策 , 则削弱了雅各宾政权的群众基础 。 (赵瑞芳: 《评罗伯斯庇 尔》, 《思想战线》1982 年第 6期;胡喜麟: 《评罗伯斯庇尔的恐怖政策》, 《苏 州大学学报》 19 8 9 年第 4 期;严枉: 《罗伯斯庇尔与恐怖扩大化》, 《广 西民族学院学报》 19 8 7 年第 2期 。 ) ( 3 ) 李永昌认为 : 罗伯斯庇尔支持群众的限价要求 , 并把这一要 求变成了现实 , 甚至远远超出了下层群众限价要求的范围 。 他的思想 和行动更完整 、 更集中 、 更彻底地反映了整个无套裤汉运动的社会要 求 , 并在限价问题上与忿激派联合起来同吉伦特派作斗争 。 (李永昌: 《罗伯斯庇尔和限价问题》, 《华南师大学报》 19 8 3年第 4期 。 ) 2 , 罗伯斯庇尔悲剧的根源 (1) 陈崇武认为 , 应从阶级根源与时代根源去解释 。 正是这两者 , 使他在形势好转后仍不放弃非资产阶级的 “平民手段 ” , 结果资产阶级 推翻他 , 无套裤汉袖手旁观; 使他在不断变幻的形势下不知道依靠谁. 打击谁; 使他在革命深入的同时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 , 并变得无 法克服 。 这一切都可归咎于那个时代的资产阶级的矛盾心理 。 (陈崇武: 《评罗伯斯庇尔》。 ) ( 2 ) 刘宗绪认为 , 罗伯斯庇尔的悲剧在于他既承认资本主义社会 并为之奋斗 , 但出于某种需要又企图改变或损害资本主义的某些原则 。 这些矛盾的观点反映了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下层的社会地位 , 反映了 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水平 , 也反映了工农群众的愿望与要求 。 他 的民主共和国 , 从整体上看 , 毕竟是暂时的 , 随着胜利的取得 , 最后 只能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 ( 《法国史通讯》第 7期 。 ) ( 3 ) 刘念先指出 , 罗伯斯庇尔的悲剧 , 是法国历史 、 阶级条件与 复杂的革命形势造成的 。 他的悲剧 , 不仅是雅各宾派的悲剧 , 甚至还 是法国革命的悲剧 。 ( 《法国史通讯》第 8期 。 ) (二)关于丹东 1 , 丹东的阶级属性 我国史学界过去认为 , 丹东前期在大革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 后期 则成了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代理人 ; 他主张 “宽容” 、 侈谈 “幸福 ” , 丧 失了革命先期的锐气 , 成了 “半截子英雄” ; 妥协投降 , 逐渐变成颠覆 共和国的敌人 。 楼均信首先对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 。 楼均信 、 刘宗绪等认为 , 丹 东政治生涯中的主流是适应历史潮流的 , 确实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 是应该肯定的 。 丹东历来反对封建君主制 , 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者 。 他热爱祖国 、 保卫祖国 , 是推动大革命向前发展的中流砒柱 。 (楼 均信: 《论丹东的历史作用》, 《杭州大学学报》 19 8 5 年第 1 期 。 ) 张 芝联认为 , 长期以来蒙在丹东身上的许多罪名是罗伯斯庇尔等人强加 的 。 丹东在革命斗争中有过动摇 , 但基本上是一个革命者 、 爱国者; 他曾贪财受贿 , 但这并不等于出卖祖国; 他对罗伯斯庇尔等人怀有敌 意 , 但并无恢复君主制之意 。 他的错误在于大敌当前 , 却攻击罗伯斯 庇尔等人滥施权力 、 专横跋息 , 从而动摇了救国委员会威信 , 削弱了 革命力量 。 ( 张芝联: 《略论丹东》, 《历史研究》 1985 年第 2 期 。 ) 余 小慎则认为 , 丹东与罗伯斯庇尔等人的分歧实质上反映了两人代表的 沼泽派即中产阶级与平民 、 小资产阶级的差异 。 而丹东派及其政治主 张在当时法国具有深厚的土壤 , 一甚至 可以说是这场革命真正成熟的标 志 。 ( 《法国史通讯》第 8 期; 《世界历 史》 1984 年第 1期 。 ) 2 , 丹东的宽容政策 传统观点将其斥之为 “右倾行径 ” , 是妥协投降 、 卖国通敌的表现 。 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 楼均信认为 , 丹东的宽容政策是在外患不重 、 内忧己除 , 雅各宾 派政权巩固的情况下 , 为拯救共和制度而实行的 。 它包括内政和外交 两个方面 , 对外主张通过谈判稳定战场 , 实现和平 , 反对大炮外交; 对 内主张人道 、 宽大与法治 , 制止恐怖扩大化 。 其实质在于不使革命 超出资产阶级范围 , 在已经取得政权的基础上 , 创造一个安定的局面 。 因此这是一种纠偏政策 , 务实政策 , 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 也迎合了人 民求安定的心理 。 宽容政策与大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的妥协投降有着 根本不同 。 (楼均信 : 《论丹东的宽容政策》, 《世界历 史》 1982 年第 4 期 。 ) 楼均信 、 郭剑林还详细论述了丹东对外政策的正确性 、 合理性 。 他们认为 , 丹东对外政策从内容上可以概括为 : 以战抗敌 、 以和御敌 、 争取和平 、 巩固共和 。 这种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多变性 、 灵活性 和不可否认的原则性 。 (楼均信 、 郭剑林: 《试论丹东的对外政策》, 《杭 州大学学报》 1988 年第 2 期 。 ) 高毅在同意上述观点的同时 , 还着重 分析了丹东政治倾向的矛盾性 。 他认为 , “丹东的政治生涯中 , 自始至 终都存在着 ‘激进 ’ 、 ‘温和 ’ 两种倾向” , 前期激进中有温和 , 后期温 和中寓激进 。 资产阶级的保守性在丹东的政治生涯中时有表现 , 但革 命性始终高于妥协性 , 这正是法国资产阶级两面性特点的典型体现 。 (高 毅: 《丹东政治倾向矛盾性的再认识》, 《世界历史》 19 8 7 年第 6期 。 ) 3 , 丹东的历史作用 楼均信的看法反映了多数人比较一致的观点 : 丹东在反对封建专 制与特权 , 反对欧洲武装干涉 , 反对资产阶级内部保守势力方面 , 为 革命的深入发展 ,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 起了中流砒柱的作用 。 ( 《法国史通讯》第 8期 。 ) , 丹东贪财好色 、 挥霍无度问题 郑川南 、 楼均信等人均认为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 , 资产阶级领袖 人物本身的局限性 , 是次要的 , 非主流的 。 ( 郑川南: 《试论丹 东的历 史作用》, 《思想战线》 19 8 6 年第 4 期 。 ) (三)关于马拉 刘北成认为 , 马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基本上继承了自然法理论及 自然人性论的道德历史观 , 同时具有阶级斗争思想及某些唯物史观的 要素; 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不仅表现在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上 , 也表现在 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上; 他的社会经济思想表现出平等观及矛盾立场 。 ( 《法国史通讯》第 5期 。 ) 洪波认为 , 马拉是一位较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 他提出一套较 完整的起义理论与革命专政的思想 , 鼓吹暴力革命 , 把起义看成反对 专制确保胜利的唯一有效手段 , 他论证了起义的合法性 , 通过暴力建 立革命专政的必要性 。 他继承发展了启蒙学者关于社会 、 国家 、 法律 及所有权的学说 , 倡导民主政治 , 向往一个经济上相对平等 、 政治上 普遍民主的小私有社会 。 但他的有些主张超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最高 限度 。 他的矛盾性及悲剧说明 , 在当时任何超越资产阶级政治与经济 利益的思想及主张都是要失败的 。 ( 洪波: 《论马拉》, 《华东师大学报》 19 88 年第 3期 。 ) 总之 , 八十年代 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取得了巨大 的成绩 。 据不完全统计 , 截止 1998 年底 , 各类刊物共刊载研究和介绍 大革命的文章 (包括译文 ) 近 200 篇 , 出版论著 (包括人物传记 ) 20 余部 。 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学术界对世界历史上这一重大历史事 件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水平 。 我们相信 , 随着我国学术界思想的进一步 解放 , 随着与国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 我国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必将 取得更大的硕果 。 赵文亮 男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讲师 资任编辑: 余启应
本文档为【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885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13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