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问题大辩论:虎妈战歌的支持方与批判方主要观点文汇 2012版

教育问题大辩论:虎妈战歌的支持方与批判方主要观点文汇 2012版

举报
开通vip

教育问题大辩论:虎妈战歌的支持方与批判方主要观点文汇 2012版 支持方文汇之一:批判“虎妈战歌”的人很无知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女士可说是位风头凳,先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以“为什么中国妈妈更棒”为题,刊登了“虎妈”蔡美儿新书的选节。不久,她的故事便迅速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位“虎妈”的故事及言论一时间便引发中美双方对东西育儿方式的热烈讨论,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她出版的新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文译为“虎妈战歌”。 “虎妈战歌”的书摘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内容是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在同...

教育问题大辩论:虎妈战歌的支持方与批判方主要观点文汇  2012版
支持方文汇之一:批判“虎妈战歌”的人很无知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女士可说是位风头凳,先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以“为什么中国妈妈更棒”为题,刊登了“虎妈”蔡美儿新书的选节。不久,她的故事便迅速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位“虎妈”的故事及言论一时间便引发中美双方对东西育儿方式的热烈讨论,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她出版的新书“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中文译为“虎妈战歌”。 “虎妈战歌”的书摘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内容是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在同学家留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机、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它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 这些报导与转载的书摘,很快便引发了关于东西方育儿方式的争议,有美国读者评论说,“虎妈”的做法简直是虐儿行为,进而延伸到认为亚洲人没有创造力就是因为这种育儿方式所导致的后果。亦有中国教授批判“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都违背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价值,认为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无疑是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却不鼓励批判性思维,而只是刻板地追求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答案,导致学生从小就严重厌学,继而扼杀掉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 回想过去,原本有一个富裕的家庭,但由于先父早逝及后的家道中落,导致母亲需要重返社会工作并担当起养家的责任,而当时还只是个中学生的我,便担起了教育弟弟这个小学生的责任。孔子虽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年青的我不但没有做好榜样,还坏到自己天天躺在梳化打着游戏机诱惑弟弟,却强迫着他做我给他超出小学生范围的初中 练习题 用券下载整式乘法计算练习题幼小衔接专项练习题下载拼音练习题下载凑十法练习题下载幼升小练习题下载免费 ,而只要没有用心研究答题或受不了诱惑有了娱乐的念头,便会立即糟到我的暴打。 年青时候的我,一直深信着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就和“虎妈”一样认为大部份小孩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而且现代又诱惑太多,如果你让他选择的话,他便一定会选择游戏机,所以亦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就像只要熟读唐诗三百首,那怕是不会作诗但也会偷,而且就连有香港乐坛“词坛教父”之称的黄沾先生也曾说过,若不是年青时曾痛下苦功像背书那样记下那么多的诗词歌赋,今天也未必有这样的成就。 虽然,在弟弟长大后,也告诉我曾经非常痛恨我在教育上对他的这种严厉的高压政策,令他失去了童年该有的快乐,但是他同时也感激我的严厉把他的根基打稳,到他升读中学及大学时已过了万事起头难的痛苦学习阶段。他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基础打得没他稳的同学,到长大后痛苦不已,因为他们不是浪费很多金钱与时间去找补习老师重新打稳根基或临急抱佛脚的去应付考试,就是已经提早放弃了学业成为双失青年。 其实,我们都知道欧美和亚洲大部份国家的教育在基础上是有着一定的差异,如欧美国家会比较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的思考力、创造性,而其基础教育比较强调多看、多问、多想和多干;而亚洲国家则会更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储备量,而其基础教育则更强调多学、多记、多练和多考。自从我踏足社会后,接触的事儿和阅读的书籍多了,令我对教育有了重新的理解。 还记得,我在中学时期的数学成绩特别好,而对历史却显得特别厌恶,然而当时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我只是对理科有兴趣。但到我踏足社会后回想,我发现原来真正的原因不是我对历史没兴趣,因为我现在热爱看历史书,而是因为负责教育我的老师们没有做好他们的本份,而有些家长甚至连家庭教育都干脆推给了把教育都只是当作一份普通工作的老师来负责。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根本不在于你采取的是东方还是西方的教育模式,而是究竟你有没有能力去诱发这个孩子领悟整个学习思维系统。 所以,当弟弟长大后,相对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而言,我则更为重视以身作则去引导他对整个学习思维系统的理解,而不是单单只学习批判性思维、独立的思考能力或你所掌握的知识储备量,当然后者自从互联网的出现,要获取知识并不困难,但是从整合知识到利用知识来作出分析、归纳及决策时,就需要看你能掌握和理解事物本质的多少了,这可谓缺一不可。而我并没有把教育的责任单纯往外推给他的学校及老师,我更多的是在他课余的时间,在我所懂的知识范围内对他进行言传身教。 就如,我在公司发生的每一件大小事项,我都会拿出来和他交流讨论和分享,激发起他对事情的兴趣与关注。最终,弟弟在大学虽然没有选修医科,而是选修了被我感染后他认为更感兴趣的企业管理。但是我对他的教育却不只在于企业管理上,而是包括周边发生的所有值得探讨的大小事件,并借此来启发他。我记得就连曾有一次在 KTV 教他玩大话骰的时候,也让他连小事都不忘思考,我告诉他玩大话骰的真缔并不是要说大话把对方骗倒,而是要设法让对方不要相信你。 再看,“虎妈”其实只是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包括对自己教育方式在两位女儿身上的成功与挫折并反思自己,当中有得有失。而对此,她也并没有宣称自己的孩子就是最成功的。因为本来成功就没有定律,教育子女的方法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就像我对弟弟一样,如果换作其他人的弟弟,可能早已跳楼自杀了,记得弟弟在小时候也曾向我哭诉过,若我继续这样迫他,要不有一天他精神失常、要不有一天他承受不了会跑去自杀,但若果他熬过去长大后比我长得强壮的话,便一定反过来把我杀掉报仇。现在每当我回想起来,今天我还能活着和弟弟愉快相处,可能只是我比较幸运而已。 批判方文汇之一:“虎妈战歌” 中国妈妈们的哀歌 2011年02月12日新京报杨东平 没想到虎年将尽,又爆出一条轰动世界的“虎消息”:美籍华人教授蔡美儿的作品《虎妈妈的战歌》,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如今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虎妈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这几乎是自去年年末PISA测试上海学生或全球第一之后,美国遭遇的第二颗教育“原子弹”。然而,“虎妈战歌”不过是一曲中国母亲的悲歌、中国教育的哀歌。 追求表面的“成功”还是孩子的终身幸福,不完全是方法问题。支撑“虎妈”的是一个古老而强大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出人头地、望子成龙。五四时期“救救孩子”的呐喊,开启了发现儿童、保护儿童、解放儿童的现代教育之路,主张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而不是作为大人或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陶行知在谈到公民教育的价值时,特别强调要培养“人中人”而非“人上人”,没有这种公民意识就没有对待儿童的“平常心”。当今社会,“打造优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蛊惑如雷贯耳,“24小时记下1000个英语单词”、对4岁幼儿的“思维训练”等等铺天盖地,“虎妈战歌”歌声嘹亮,全社会教育价值观的扭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从今天的教育可以看到民族的未来。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是这样吗? “虎妈”在国内是以“疯狂妈妈”而闻名的。中国的“疯狂妈妈”们奉行苛教,大多是因为独生子女、“小升初”政策、择校竞争特别激烈等等不得已而为之,对孩子往往心怀歉疚。蔡美儿在美国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问题与中国佷不相同,但她理性总结并高调肯定的这一家教的“中国模式”的确具有共性。她管教两个孩子的方式,在国内可谓世空见惯,她为孩子规定的“十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话剧外,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甚至规定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等等。蔡美儿总结,与美国家长认为孩子是脆弱的、需要经常地鼓励和赞誉相反;中国妈妈认为孩子天生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可以用训斥甚至威胁的方式对他们施压。中国虎妈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质是:不理会孩子的自尊心,认定孩子必须孝顺父母,坚信小孩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 “虎妈”的教育之道在很多方面颠覆了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基本原理。毫无疑问,严苛管制、强化训练、高压和惩戒通常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与军体、杂技训练并无二致。在国内,这种应试训练已经发展到占用孩子几乎所有时间、包括睡眠和休息时间,不允许玩乐和看“闲书”,而且完全不鼓励批判性思维,刻板地追求标准答案,通过“题海战术”反复训练,对于考试要求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的极致状态。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从小就严重厌学。一个生活在压力和威逼之中、没有梦想和内在学习兴趣的孩子,长大后虽然可以谋取学位和职业,却不大可能成为有高度智慧的优秀人才。所谓“高分低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端在于此。 退而求其次,有的“虎妈”会说孩子将来有高学历和好工作就行了,没指望非要成为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是,这种教育还存在另一种风险:单纯追求学业导致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个性缺陷。中国家长往往对孩子参加学业之外的活动、游戏、交友视为不务正业、浪费时间,殊不知这是比学业更为重要的成长过程。蔡美儿甚至抵制孩子参加校园演出,超越了中国家长的常规。在从小到大单打独斗的考试竞争中,中国孩子更多地把同伴视为你上我下、“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优秀学生之间更是如此。家长对孩子的严格管制、越俎代庖,致使许多学生缺乏生活能力、性格乖张、人格不健全,成人之后问题就暴露无遗。如果说赴美留学生卢刚枪杀师长同胞的悲剧或属例外,高分学生缺乏自立能力,拙于表达、甚至没有朋友、不会恋爱,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当我们似乎培养出一个“人才”时,他却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这样的“才”是难有大用而且没有幸福的,从而丧失了最重要的教育目标。 批判方文汇之二: 美国虎妈战歌 吹到中国成祸 关于人事,我在“通要”的意义上曾有一句绕口令似的“名言”:大事小事人间事事事人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人人事人。 这不?在全国人民辞虎迎兔过大年之际,大洋彼岸的美国《虎妈战歌》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一起“司空见惯浑闲事”:一只洋生洋长在美国的“母老虎”,愣是披着“中国虎妈”的外衣越洋过海来到中国,将本是为母育儿的“个人家事”,不仅演义成关于美式教育成败的“国家大事”,还将战火由西向东烧到中国,最终演义成了一场攸关中美国际竞争力的“天下大事”。 这个话题,不仅涉及到我所关注的“人本发展与管理”问题,而且,作为一个正在天天目睹虎妈虎视眈眈地盯着高三儿子时刻想吃掉他而又焦急万分无可奈何的虎爸,若不插嘴说话会憋死的! 人母变虎妈,根由跨文化? 在美国伊利诺州香槟出生、祖籍福建的菲律宾华裔蔡美儿(Amy Chua),嫁给一个美国犹太裔法学教授Jed Rubenfeld,又在全(中)国人民都想往的美国高等学府,自以为是地按照“中国方式”生养了两个同有中英文名字的混血女儿索菲娅(蔡思慧)和路易莎(蔡思珊),这件“浑闲家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国事天下事”背景,不在跨文化、全球化、国际性的宏大意义层面“上纲上线”都没办法,否则实在难说清楚!为此,须先从蔡美儿的“文化基因”、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中国文化传统说起。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官本位”的社会。在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中酝酿积淀出来的,自然是从“家”到“国”层层同构压制的文化传统:在家庭里头,对于儿女们来说,一切行为准则乃惟家长之命是从的家法家规;在国家层面,对于广大“子民”来说,所有行为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都根源于“父母官”老爷们强加在民众头上“猛于虎也”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进一步从两性文化角色来看,正如洪晃所言,“虎妈战歌”源于“父慈母严”的文化基因,也是有其特殊而深刻社会根源的。 在“唯有夫权父权才是人权”的中国男权社会中,女子以其为夫家老爷所抚养的孩子来衡量其价值;所谓“母以子贵”,一个母亲在家族中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她有没有儿子以及子女是不是“龙子凤女”。不难想像,在这样由男性极权统治的家国文化中,那些命运握在别人手里的弱势群体(如妻妾们),为了自己“荣华富贵”,必然要不惜任何代价使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由此以往,在心理上、文化上长期纠结积淀,慢慢就形成一种养育子女攀比竞争、待人处事明争暗斗的扭曲心态和畸形传统。 这种文化基因延伸开来,就是一种“弱对强、穷抗富、东风压西风、移民后裔对抗老美贵族”的阶层争斗和跨文化冲突。这种争斗和冲突是如此旷日持久且具有空间拓展性和普适性,以至于像蔡美儿这样经奶奶东南亚争斗、父辈移民北美打斗的二代华裔美妈,由于祖传家教基因影响,虽然成为美式教授、西洋高级知识分子,但骨子里很沉淀着粘稠的中国母性文化血液,并基于自己成长经历和育儿经验着书立说,以沾沾自喜、洋话连篇的极端中式表白,在西洋文化环境中赢得“孤芳独赏”的关注。  人母变虎妈,文明在退化? 从演化心理学和人类学层面看,相对于为父者来说,为母者更关注、关心子代成长并为之倾注更多精力和心血,乃恒久而普遍规律。但从生物群体进化趋向及人类文明进步大方向来看,在养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从“圈养”到“放养”,从“独裁”到“民主”,让孩子在日益宽松和谐的环境下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乃现代国民教育乃至世界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指向和核心思想理念。 由此判断,身为高端知识分子的蔡美儿这本书,虽说只是她“变成母亲的个人经历”以及她那种家庭“在两种文化交加中的故事”,但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的民主文化大环境中,以津津乐道、沾沾自喜的口气(据说是所谓“美式幽默”),讲述乃至宣扬其家长极权专制独裁作风,显然是不合时宜乃至有些“反动透顶”的。 同样,在子代没有独立选择能力的情况下,所有做母亲的(包括非人类的动物妈妈),都会在一定的年龄段越俎代庖地代他们做选择,当然,在什幺时候(是3岁还是13岁)让孩子自己学习独立选择,以及较多地专注“教”孩子做选择还是较多地“代”孩子做选择,这要基于各位母亲个性化判断、文化文明层次和具体国情环境来确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文化文明层次越高的母亲,其家教方式越民主开放,以平和宽松的心态为孩子营造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是一个文明母亲的正当责任和义务。就此而论,蔡美儿身为大学教授却高宣“虎母战歌”,似乎多少显得有些“不合身份”。 早在2007年,蔡美儿曾在自己的学术专着《帝国盛世》一书中提出:历史上处于支配性地位的大国,从古罗马到当今美国,都是以一种开放包容性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才智之士为己所用,并由此判定中国不会成为美国那样的支配性全球大国。她在《虎妈战歌》这本书中所描述的,究竟是其大国学术研究成果在家政层面的“正向应用”,想以此说明怎样结合不同文化的长处培养杰出人才,还是对其学术研究成果的一个“反动”,想用家长极权专制主义来摧残民主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公民精英? 当然,“归纳过程略去了无数细节,而真正有意思的生活,往往就在这些细节之中”,或许由于“标题党”的误导,人们来不及斟词酌句看书而对她有诸多误读。虽说,蔡美儿作为二代移民奋斗者,因怕孩子在富裕生活中退化而持有“富不过三代”的危机感,以及由此为矫正子女不要过于放纵而走向极端的做法,多少令人能够理解并同情;但是,她作为研究民主法治文化的高级知识分子,在教育子女上死抱狭隘的成功观(保持门门功课皆“A”、18个月就认字母表,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或成为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崇尚独裁专制、唯我独尊的蛮横作风,以及在文化心理教育上鼓励宣扬一种极度短视、虚荣和功利主义的偏激争斗意识,或多或少是有些“倒行逆施”意味并令人厌恶的。 人母变虎妈,国人更可怕? 如果说,“虎妈”对于过于民主宽松的美国家庭教育文化来说,尚有一点“西风东化”、“美中调和”意味的话,那幺,这股“战歌”以猝不及防之势冲向“父母成祸害”的中国大地,其“祸国殃民”的反动影响则令人相当担忧。 当今中国社会,在日益畸形的应试教育体制拉动压迫下,“要孩子成才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成功就要争先恐后上北大清华,要子女成龙成凤哪怕他/她不能成人”,这几乎成为千万家长、万千父母不约而同的社会共识和铁定无疑的意识形态。 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我们的家长忘记了“成人”而非“成才”乃教育首要目标,背逆了“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教育规律,疏忽了孩子个人潜能、伦理道德、健全人格、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不知道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孩子培养成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有独立生存能力的 “社会人”。 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自以为有无限爱心、为人父母的家长们,不懂得“满足感有时比成就感更重要”,不自觉“高压严苛的中式教育固然可以培养出像郎朗那样杰出的钢琴家,也可能弄巧成拙教养出像苏菲亚那样的妓女”。他们不了解“智商可能是通往成功的敲门砖,而情商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点”,在全球化新时代那些有效率的成功人士往往是集合情感商、患难商和文化商于一身,懂得与人相处之道、理解社会规范、晓得解读并协调跨文化的群体行为而能够化危机为商机的“通才”。他们更看不到,“西式民主文化教育虽然制造不了那幺多在国际数学比赛中囊括奖项的天才,但也会培育出像比尔·盖茨和史提芬·乔布斯那样出类拔萃的电脑奇才”。 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多少中国家长为孩子进不了好幼儿园、好中学、好大学而痛苦不堪,多少中国父母为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被别人欺负、成不了“人上人”而血脉贲张,又有多少中国家长父母在心中没发过毒誓,为实现自己“宏愿”而扬言“宁可打死也不能让把自己气死”……结果,不计其数的中国父母在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旅途中,不仅没有为孩子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好美好人生、安排好事业前程、打造好职业成功平台,反而成了“祸害”! 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那些“自以为是”且“反动透顶”的中国父母们,听到“花花世界”的美国黑土地上竟然也高唱起“虎妈战歌”,可能会更加自鸣得意以至于得意忘行,不明就里跟着人家“高歌猛进”,结果很可能使本来就陷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孩子,重吃无尽苦、又受多重罪,这样,“美国虎妈战歌”最终很可能异化扭曲成了“中国母亲的败歌、中国教育的悲歌、中华民族的哀歌”。 人母变虎妈,华裔都效法?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中国父母的心是最可怜,甚至可以说是最可悲和可耻的。 有人说,这不是中国父母、中国妈妈们的问题,而是中美教育环境、就业环境和社会福利保障环境的差异所致。一个中国父母普遍持有的思维定势就是:如果送给未成年的孩子明媚的20年,那幺就是很可能断送掉孩子后来的80年;一个人生,前三十年是要用来奋斗践行的,只有过了这个阶段,才可以有资本或者有资格说“淡定”或“放下”。这可能说出了相当多中国父母、特别是中国妈妈的“心声”。 但令人不得其解的是,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现象:无论是大陆还是台岛,不管是在亚洲还在美陆,即便是在西方民主平等的多元社会价值环境中,乃至相当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下,在“子女未来不当律师、教授、医生即便只是做一个搬运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未必会差”的情况下,相对于其他族人,为什幺华人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诉求和期盼?是他们骨子里都有某种莫名其妙的“应试攀比”心理机制,还是华人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天然具有实现代际传承的本能需要? 据说,在美国,华裔妈妈爱攀比,尤其是那些自诩为进入所谓“中产阶级”阶层的华裔妈妈,更爱攀比。聚会时,孩子是中国妈妈们的一个共同话题,她们三句离不开孩子。在美国,“中式教育”的代名词是“补习”和“拉琴”。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最高期待,是子女进入纽约的“三大特殊高中”,为以后进入常春藤大学铺路,为此不惜强化恶补,当美国孩子还在睡觉时,中国孩子早已开始“战斗的一天”。 现在该是我们平心静气对如下原本“大是大非”而往往又“似是而非”的问题一一进行深刻反思、澄清和回答的时候了: ——子女只是实现父母“神圣光鲜”成功目标、可以任意塑造的一种“工具”,还是有独立人格、追求自己精神自主自由自在的“社会主体”? ——外在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与内在价值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和“幸福快乐”之间,究竟是什幺样的对应关系? ——中国父母,大多不理会孩子自尊心,并坚信孩子不懂事而要替孩子做选择,要求孩子必须有孝顺心,这样做的结果真的很“成功”? ——披着高级知识分子光鲜外衣的封建家长,在拔地造就高楼大厦的同时,是不是也毁灭了大片茂盛森林中美丽的参天大树?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上升与这种野蛮的应试教育有正向相关关系吗? ——我们应该把教育纳入“经济政策”,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以帮助他们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由此也给国家带来“经济繁荣”,还是同时也应该将教育纳入“社会政策”,让孩子在更加和谐的民主社会环境中健康全面地成长,同时也为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带来文明进步?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究竟应该强调多学多练多记多考,还是强调多看多问多想多干,更多地注重批判性思维、独立自由思考和创新性修炼? ——应对地位竞争,协调群体行为,理解社会规范,把握自我与群体之间的区别,凡此种种社会考验,对认知能力的要求是哪所大学任何一节高强度课程能够胜任的吗? ——缺乏对公民素养、自强自立意识、独立健全人格、平和友善心理等各方面素养修炼的国民应试教育,难道不应该为当今社会人伦秩序失范、人际生态恶化、创新能力低下承担首要责任?…… 对于这些问题不进行深刻反思、讨论和澄清,中华民族真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还沾沾自喜津津乐道于所谓“中国虎妈”、“中国模式”或“中国崛起”而不自知,实在令人惋惜和担心! 支持方文汇之二:虎妈战歌二重奏 作者:张嫱,《粉丝力量大》作者,《宝岛眷村》主编。棱聚传播创意总监,中国传媒大学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北京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电视新闻硕士,台湾政治大学本科,前美联社电视资深制作人。 《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本周来到北京上海宣传新书,其实虎妈倡导的严格纪律在中国家庭看来并不过分,近来国内家长高喊高考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扼杀创意,因此虎妈在中国演讲特别指出,中国孩子不缺纪律,缺的是自由选择、独立思考,挑战权威的空间,而这恰恰是美国孩子擅长的,可以说中美教育应该互补,互相学习,虎妈在美国高喊纪律,来到中国提倡创意与多元选择,是为虎妈战歌二重奏。不过,虎妈也注意到一胎化制度下子女教育问题,“富不过三代”,中国富起来了,如何延续盛世还是要靠下一代。 虎妈北京演讲我是主持兼翻译,在这里将虎妈蔡美儿在《华夏时报》北京论坛讲稿部分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六个月前这本书在美国出版,自此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一度每天收到500封邮件,我受到很多批评,但也有很多积极和支持的回应。本书被翻译成30种语言,不管你是在中国,德国,以色列还是美国,每一位父母都关注培养孩子的最佳方式是什幺?我们都想培养出快乐,健康,独立的孩子,但没有人知道该如何去做。我的两个女儿现在分别18,15岁,我每天仍然为寻求最佳平衡而努力,这并不容易。我曾写过关于中东种族冲突的着作,也曾在华尔街工作过,但我可以告诉你们,身为人母是我做过的工作中最难的一个。很高兴你们能在这里,大家展开一个公开讨论。我将留出充裕时间进行提问与回答。——我相信,我从你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将比你们从我身上学到的东西多。 对于本书的很多激烈的回应都基于一种误解。在本书出版两天前,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书中一段,标题是“为什幺中国母亲更加厉害”。我从未见过这个标题也不认同它。我相信有很多方式成为好父母,事实上做一名“中国母亲”有很多方式,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性格。可能你会想,“一位通常写经济和对外政策的耶鲁大学法律教授怎幺会写这样一本书?!”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危机时刻。当时我的小女儿露露13岁,长成一名少年,开始反抗我严厉的管教方式。这段时间很艰难。这本书不像你们所想象的那样,它并不是一本父母指南。我决定给她更多自由。于是我变了,不再那幺严厉。这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和中国父母相比,我根本算不上严厉。因为我先生不是中国人,他是犹太和美国混血,和我的价值观很不同,总是坚持孩子们要有很多自由和乐趣。因此,事实上我的书是一本只是我的故事,如何在中西教育之间寻求最佳平衡与融合。 中西方的父母各有优势劣势。我认为最好将他们的优势结合起来。亚洲父母自律,勤劳,尊重教育;而西方父母强调自由和孩子的个性,这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增强其领导力。 在座的各位可能没完整读过我的书,我想给你们讲一下我自己家庭的故事。希望我们能共同探索更深层次的意义。我的父母非常非常严厉,也非常非常爱我们。他们于1960年前往美国在MIT读研究生。我父亲现在是一名着名科学家。我小的时候,父母亲对我三个姐妹和我都非常严厉,比我严厉的多。从小在美国长大,我总是觉得我的家庭和其他家庭非常不同。我们外表不同(我就读的学校中国人很少),家规也不同。美国孩子自由的多,他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相反,我的姐妹们和我每天放学都得回家写作业,学习数学,钢琴,汉语。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有时会觉得父母太严厉了。为什幺我不能和男朋友一起去参加舞会?但,现在,我爱我的父母,对他们深深的爱,尊敬和感激。我意识到他们多幺想让我拥有一个好的未来,他们为我付出了多少。父母亲给了我非凡的机遇—我读了哈佛大学,成为一名耶鲁大学法学教授,我非常热爱这份工作,他们让我为中国文化和价值观而自豪。 这就是为什幺,尽管我先生不是中国人,我还是想用父母亲培养我的方式来培养我的两个女儿,索菲亚和露露。对于大女儿露露,一切进展的都很顺利。她是个坚强的女孩,但总是听我的。她一直都是尖子生,在很多钢琴比赛上得奖,而且在卡耐基音乐厅演出过。但她总有自己的想法!但对于我的小女儿露露,事情进行的就有些麻烦。她一出生性格就与姐姐大不一样(她和我非常像)我。怀孕的时候,她就老踢我的肚子。我让她做的每一件事,她都回答“不”,但我对露露要求同样严厉,她各科成绩都是A。她赢得了小提琴神童比赛,“在12岁时成为国家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 现在,我打断自己一下,介绍一下西方教育和西方父母,这样你们才能理解我的观点。当然的确有一些非常严厉的西方父母。但一般而言,中国父母和西方父母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我来举几个例子。 在中国,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被认为是积极的,而在美国,没人这样认为,只有狗狗才需要“乖”呢。 在美国,很多人认为让孩子连续弹两个小时的小提琴,是在虐待孩子。而在中国,还有韩国,日本,新加坡,两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并不算长。 美国小学和中国小学差异很大。学校里更自由,更有趣,没那幺多条条框框。“学习应该是件有趣的事”,所以孩子们可以化妆打扮,和父母带着食物去学校的比赛,节日和戏剧。美国学校不强调钻研和背诵,这被认为是在扼杀创造力。孩子们不被鼓励得高分。西方教师也会注意不去表扬那些考的好的孩子,以免让其他孩子受伤。 和中国相比,西方孩子在校外拥有更多自由。他们可以成天在朋友家玩,住在他们家。 好,回到露露身上。生活在美国,我很难用严厉的中国方式培养她。我们周围都是西方文化,西方环境,西方朋友。我们经常争吵。露露总是说:“我朋友的父母说一百分得85分的成绩很好了,而且会奖励他们冰激凌。”“我朋友可以做他们想做的事。放学后他们总是一起玩,一起上网,看电视,而我却得拉小提琴。”露露12岁的时候,她的很多朋友都有男朋友了。西方孩子很早就开始约会。他们发育的要快得多。高中有很多聚会和舞会。我的书很有趣,描述了我怎样和露露斗争的。 和我父母相比,我根本算不上严厉。我丈夫和我并不打孩子。Jed坚持孩子们要有自由,带她们去参加棒球比赛和逛公园。但和周围的西方母亲相比,我就显得非常严厉,这让我感到很艰难。露露13岁的时候,开始反抗。她变得非常生气而且粗鲁,顶撞我,甚至要反抗我。当时,我姐姐得了白血病,需要进行骨髓移植。这个时期是我生命中非常伤心和艰难的时期。我和露露之间的战争越演越烈。我感到自己的家庭在分崩离析。我开始怀疑自己:“我做的一切都是错的吗?在书的结尾是关于露露和我在莫斯科红场一场可怕的争吵。她在大家面前说:“我讨厌你,我讨厌小提琴。你说为我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为你自己做的,你让我感觉很槽糕。”听到这些话,我非常难过。(在本书中,我诚实坦白地承认自己的错误)。那场大的争吵之后,我变了,不再那幺严厉。我和露露交谈,听取她的想法。我让她自己做选择。我允许她不再拉小提琴而去做她喜欢的事—打网球。我给她更多的社交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朋友们在一起。但我并没有完全改变!在学校作业和成绩,还有其他一些事情上,我没有妥协。(顺便提一下,即使在露露叛逆的这段时期,她还是一个全A学生)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那是在两年前。露露拥有了更多自由后,又回到我身边。她又开始拉小提琴,这次是她自己选择的,这个夏天她要学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了。我很骄傲我们又成为朋友。同样,她还是一个很棒的网球手,她赢得了很多奖杯和奖牌,当选为校队最有价值网球手。(露露很为李娜赢得温网而开心哦) 在莫斯科红场的那场争吵后,我开始这本书的写作。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我奔向电脑,文字一倾而出。两个月后我写完本书的三分之二。我给两个女儿和丈夫看了书中每一章节。这本书的写作让我们整个家庭又走到一起。它让我的女儿们理解我为什幺这幺严厉,也帮我了解到女儿们的想法。所以,你们可以看到,我的书并不是一本家长指南,而是在讲述我们家庭的故事,关于我自己如何在中西文化精华中寻求平衡的书。现在,很多人问我,“如果有机会重来的话,你还会那样做吗?”我的回答是:“是的。我基本还会做同样的事,但会略微调整。虽然我有很多遗憾,但我是骄傲的虎妈。我为自己的女儿们骄傲。索菲亚刚刚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毕业,她被同学们选为毕业典礼发言人,她非常有趣又有见识。她9月份就去哈佛大学读书了。但比这些成绩更重要的是,我很自豪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很善良,慷慨,坚强。她们有很多朋友,有很强的是非感。索菲亚现在很少为比赛而弹钢琴,而主要是为慈善募捐。” 现在,我想澄清几个误会。很多人认为我不在乎孩子们是否幸福,而只关心是否成功。这完全是误解。如果我拥有一个魔法按钮能够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幸福或者成功,我当然会选择幸福!孩子的幸福是最重要的事。但我认为如何给孩子幸福,帮他们成为幸福的成年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在美国已经亲眼目睹——我不相信如果你让孩子为所欲为,放纵他们,他们会成长为幸福的成年人。在美国,青少年和成年人焦虑和抑郁率很高。至于我个人,我现在感到非常幸福,我将此归功于父母对我的引导,他们坚持我可以做的更好。 对我而言,当一个虎妈并不是指让孩子取得好的分数和成绩,而是比任何人都相信自己的孩子,在他们想放弃的时候让他们坚持下去,帮他们认识到自己比想象中更有能力。当一个虎妈,就是帮助你的孩子认识到他们的潜力,不管这种潜力是什幺。 我最小的妹妹辛迪,患有唐氏综合征,我记得母亲每天花几个小时和她在一起,教她自己系鞋带,钻研乘法表,练习钢琴。母亲希望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现在,辛迪在一家商店工作,独立生活,而且已经订婚了!她继续弹钢琴,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为朋友们演奏。她和母亲关系很好,我们都很爱她。 让我现在换个话题,谈谈宏观的教育,有趣的是,当谈到孩子的培养时,我认为东西方存在的问题可能刚好相反。因此,可能中国人从我书上借鉴的东西和西方人可以学到的东西是恰恰相反的。我想谈两点:一是选择,二是创造力。 首先,选择。我认为西方体系给孩子们过多自由,尤其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当孩子们只有七八岁的时候,他们太小不能作出成熟,明智的选择。即使长大一些,他们的自由也太多了。数据:美国儿童平均花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要比去上课多70%。美国在发达国家中少女怀孕率最高。在西方儿童中,饮酒和吸毒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十二三岁的孩子都吸毒! 另一方面,中国可能存在相反的问题。中国孩子的自由太少了。据我了解,中国教育仍然是非常严格,死板和高压。我的中国学生告诉我中国孩子有时从早上七点一直学到晚上十点。没有什幺时间放松或者和朋友们一起,也没有时间去“独立探索”。 但我从露露13岁时的反抗经历学到,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加成熟,父母需要更多倾听孩子们的选择,逐渐给他们更多选择权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时,才算真正的成功!(像露露和网球。她爱网球,我不需要去强迫她。) 我有很多在耶鲁学习的亚洲学生并不开心。原因在于他们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情—例如,成为一名医生或者律师,他们自己对此并没有真正的兴趣。如果你被强迫做一些事情,你不会真正的成功或幸福。父母们去关注孩子们的个性是很重要的。如果中国父母在他们认为“成功”的事情上更加开放,可能有助于减轻很多中国孩子感到的竞争和压力。 我收到很多来自亚洲的满含怨愤的邮件,“我爸爸妈妈不爱我,他们只关心成绩和成功。我离家出走了,我恨他们”多幺令人伤心。我肯定他们的父母很爱他们,但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亚洲父母可以学会去更多的倾听孩子,和他们成为朋友。同时避免走向西方那样的极端 第二,创造力VS勤奋和钻研。中国方法的最大优势是擅长在孩子很小时教会他们自律,勤奋,记忆和钻研的价值。在最近的经合组织(PISA)国际测试中,上海儿童脱颖而出,在阅读,数学和科技方面名列世界第一!相反,美国儿童在科学只获得第23名,在数学获得第34名。我的书在美国受到的批判中一部分可能反映出美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国力量崛起和美国倒退的恐慌。 但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努力提高。中国应该问:“其他国家的优点在哪里?中国可以学到什幺?”我认为西方国家非常擅长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创造力,领导力和怀疑权威的能力。美国大学仍然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美国创新力很强,看看硅谷就知道了。她还培养了很多诺贝尔奖人才。因此,正如美国可以向中国学习,中国也可以向西方学习很多东西。 我认为我的女儿们得到了两个世界的精华。我教给她们勤奋和尊重。但我先生教给她们去问为什幺?为什幺你研究这个?为什幺相信那个?仅仅因为别人这样说,你怎幺知道那就是正确的?如果事情不公正,就要自己去维权。 总之,我想留给你们一些思考。我的书出版以后,很多美国人没有读过那本书,就抨击我。一位电视主持人在两百万观众前质问我:“你让你的女儿们每天练习两个小时的数学和小提琴。你是一个女魔头吗?你怎幺能如此虐待你的孩子?”我为此非常伤心。因为我以我的女儿们为傲,为我们之间的关系为傲,我们非常亲密。我们一起聊天,分享秘密。 谢谢我的家人,谢谢大家。 批判方文汇之二:虎妈的教育方法有什幺问题 2011年05月17日 梁文道 凤凰卫视5月16日《开卷八分钟》,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最近这本书非常非常的红,出了中文版之后,中国读者会不会对它感兴趣呢?我很怀疑。我想讲的就是这本书了,《虎妈的战歌》,作者就是在耶鲁大学法学院任教的蔡美儿。蔡美儿教授这部书在英语世界出版之后惹起了非常大的轰动,我相信关心图书的朋友,关心各种书籍消息的朋友应该都已经对这本书略知一二了,大家都晓得这本书讲的就是这幺一个中国妈妈,在美国跟一个犹太人丈夫生下了两个小孩,她坚持用一个中国式的方式去教育她的孩子。 而所谓中国的方式是什幺呢?就是这个妈妈要当一个像老虎一般的妈妈,跟孩子的关系不是爱护他们,溺爱他们,而是怎幺样?要随时处在战争状态。她常常把自己跟女儿之间的关系形容为一种作战的关系,为什幺会那幺的对立呢,那是因为她认为要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将来,现在就必须让他们受苦,要非常严厉地对待他们,要用不能够随便他们,让他们随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所谓发展个性这一类现在美国式的教育想法,而是要用中国传统高压教育对待他们。而这个时候小孩当然要反抗,当然很不高兴,对不对,小孩一反抗起来,那不就是跟妈妈在作对吗,这就是个战争了。 这样一本书,其实它要讲的东西我刚才那一分钟不到的话,其实就已经把它说完了,而我看完着本书之后,我觉得它的内容完全不出乎之前媒体的报道范围,也不出乎我对它的预料。比较让我意外的是什幺呢?是这部书的作者蔡美儿,她是一个我过去非常欣赏的作者,她过去有一书很重要的着作叫作《着火的世界》,这个书是我认为要了解今天全球化的问题很重要的一部着作,她在这里面批判了一些西方中心的观念,仿佛是站在一个比较左倾的立场来理解现代世界。但是没想到这本书让我看到的作者却是一个非常权威性格的母亲,非常的霸道,而且第二个让我意外的是她如此的坦白,把她的很多盲点都曝露出来了。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这本书里面一开始她就提到,她身为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华人第二代,她非常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她会不会家道中落,她认为“有我把关这种事别想发生”,她从苏菲雅,她的大女儿,出生那一刻起,看着她可爱又懂事的脸蛋,就下定决心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她身上,“我绝不会养出一个吃不了苦和享有特权的孩子”。请注意这句话是重点,换言之,我绝不让蔡家衰微,也就是说她要严格对待孩子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什幺呢?并不只是为了这个孩子好,而是为了她的家族不能衰微,因为她见过华人第二代在美国,到了第三代的时候那种刻苦奋斗的精神就没有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点。 然后我们再看看,她有逼迫她的大女儿苏菲雅弹钢琴,要逼迫她的小女儿露露学小提琴,在这个逼迫的过程里面,大女儿还好受一点,小女儿却非常的反叛,在里面吃尽了苦头。大女儿也不好受,大女儿恨这个钢琴,曾经恨到一个地步,用牙去咬这个钢琴上面的琴键,留下了齿印。但是她坚持“中国父母了解的是,在精通之前绝无趣味可言,要精通任何事情就必须下功夫,但小朋友绝对不会想要下功夫。这也就是为什幺不去理会孩子的喜好非常重要,父母必须发挥坚忍不拔的精神。”你看这些话,会多幺刺激这本书的英文原文版的美国读者,对不对? 然后这里面还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插曲,就说到她家一个朋友,为了要吸引她家小女儿学音乐的兴趣,就说不如你让她学学甘美兰音乐,就是印尼的甘美兰音乐,里面那种敲击乐器会很有趣的。但是她拒绝,为什幺呢?她说“我无法欣赏这种音乐的原因,在于我崇拜的是难度和成就感,我不知道对露露,”就是她小女儿,“吼过几百次,每一件值得做的好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你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心血,才得到在耶鲁大学的这份工作吗?而甘美兰音乐说穿了就是催眠,因为它太简单,没有节奏,就是一直不断的重复。反之,德布西杰出的作品就是受到了印尼音乐的影响,则反映出复杂性、野心、创造力、意图。” 而且更妙的是,她居然身为一个华人第二代,身为一个在某程度上曾经在学术着作鼓吹多元的一个学者,她在这里面居然讲,“甘美兰音乐跟这些西方古典音乐比较起来,就是散发魅力的竹叶小屋与凡尔赛宫之间的差异。”我觉得她诚实得太可爱了,把她那种不自觉的文化上歧视其他文化的盲点、偏见全曝露出来。而且甘美兰音乐真的像她讲的那幺简单吗?当然不,甘美兰音乐节奏是非常复杂的。 但是这里面我们看到她更大的问题,你看她逼迫孩子学音乐的原点在哪里,并不一定是希望孩子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而是跟我们今天所见的很多华人家长一样,是认为学音乐代表着其他的东西,而不是为了音乐本身。它代表什幺呢?为什幺要学音乐,还偏非得学小提琴?因为它很难。为什幺难的事情值得做,是因为她有一个循环论证,她认为凡是好的事情,它必然都是难的,那为什幺难的事情就一定好呢,那她就反过来说,因为难的事情都是好的。同时她又指出,学音乐是为了要逼孩子有种克服困难的精神,逼迫自己的意志,而这些精神跟意志到最后能够成就什幺呢?就是不要让她家家道中落,然后而且能够让这个孩子将来成功。而且她毫不厌烦地表露自己的这种精英主义的思想,她说“中国人常常喜欢做一件讨人厌的事情,就是公然比较子女,我在成长过程中倒是从来不觉得这件事那幺讨厌,因为我总是占上风,我奶奶对我的偏爱远胜于对我三个妹妹。”她出于自己的这样的经验,她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常常这幺比较,终于搞到最后,她的小女儿几乎要跟她翻脸了。 到这本书现在写完出版了,她们翻脸翻成什幺样我们还不知道,但是就让我想起来,我听过很多家长在教育他们孩子弹钢琴的时候,尤其香港那些变态家长让他们学钢琴,他们常常讲一句话:“你好好学,你考英国皇家学院是考到八级,你这辈子都不用弹钢琴了。”学一种乐器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永远不用再学它,不用再去弹它,那我们一开始为什幺要学呢?反倒我见过很多老外家庭,没有学过什幺特别有成就、很困难的乐理或者考试的程序,但是他一辈子到七八十,偶尔还会在弹琴里面得到乐趣。到底哪一点才是真正重要的呢? 支持方文汇之三:《虎妈战歌》和美国社会的焦虑 《财经国家周刊》 于时语 “虎妈”的轰动反映了美国上层精英的一种日益强烈的焦虑   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的严厉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随着《时代》周刊的参与几乎达到了一个高潮。   《虎妈战歌》,蔡美儿,Penguin Press HC 2011年1月出版++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菲律宾华侨后代蔡美儿最近推出养育两个女儿的回忆录《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美国引起轰动和争议。蔡美儿声称采用“中国方式”,《华尔街日报》刊登书摘时又加上了耸听的标题《为什幺中国妈妈出人头地?》,引起海外尤其美国华人的热议。   仔细观察便可发现热火朝天的“虎妈争议”,主要限于美国的白领中上阶层和知识阶层。首先刊登书摘的《华尔街日报》,以及跟进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等,都是美国上层人士和知识精英关注的报刊。充满关于“虎妈”火爆讨论的互联网页,也大都是“知识分子成堆”的空间。   其实说穿了,《虎妈战歌》就是中国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育儿哲学的现代海外版。撇开《华尔街日报》渲染“为什幺中国妈妈出人头地”不论,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里的社会大气候,为什幺虎妈轰动了美国中上阶层和知识精英?   一言以蔽之,“虎妈”的轰动反映了美国上层精英的一种日益强烈的焦虑。   在国家层次上,美国的全球地位正在面临众多“亚洲虎”崛起的挑战。正如《纽约客》评论:“亚洲虎经济”是“虎妈”一书畅销的背景。   “虎妈”热潮反映的更大焦虑,在于社会和个人层面。近几十年来,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和社会竞争迅速加剧,催生了担心社会经济地位下滑的普遍焦虑。例如茶党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出于普通白人害怕失去现有的中产阶级地位。如果说这是“焦大们”的焦虑,那幺“林妹妹们”担心的便是上层精英地位的延续。   不能不先提一下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精英阶层的“民主化”,也即从世家子弟把持的“贵族政治”,逐渐转向通过才能竞争的“英才政治”的演变。这一转变从精英教育开始,但是其结果却远远超出常春藤校园,而囊括了从财界、政界、知识界等整个“上层建筑”,在短短半个多世纪中,完成了从WASP“蓝血”世家到各族群精英的大换血。   就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顶峰——华尔街,也在最近一二十年中完成了这一转变,旧日的富家子弟,基本上被精英教育产品取代,例证是华尔街日益增多的亚裔和其他族裔面孔。《华尔街日报》率先刊登《虎妈》书摘,绝非偶然。华尔街的高智商新血,甚至被认为是金融海啸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一演变强化了美国精英地位延续的老规律:“富贵不足保,惟常春藤教育之泽可及于无穷。”换言之,维持美国精英地位和身份的前提,日益在于常春藤名校代表的精英教育。当前“虎妈”争议的要旨,便是她代表的维持下一代精英地位的成功之道,难以为其他精英族群仿效。   美国上层精英从“贵族政治”演变到“英才政治”,有点类似中国中古时代从六朝门第向唐宋科举的转变。美国犹太族群是这一演变至今最大的赢家,而亚裔则急起直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从这个角度,蔡美儿及其犹太夫君代表了精英延续竞争的典型赢家,而《虎妈》则反映了这种竞争的剧烈程度。   直到1950年代,哈佛大学还在尽力维持“快乐的最差四分之一生”政策,作为世家子弟延续精英地位的潇洒道路。但是时到如今,从常春藤入学到毕业升学就业,都成为“割喉咙”式的剧烈竞争。   美国精英教育的民主化,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成绩前面人人平等”。只不过这里的“成绩”并不纯是分数,而包括其他各种方面的社会成就。   哈佛大学毕业的着名社会学者卡拉贝尔,2007年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评论,描述还在小孩蹒跚学步时期,富有的父母就开始雇佣昂贵的教育顾问,在漫长的“常春藤竞赛”中提前出发。这里的动机,无非是通过精英教育来保证社会和经济地位优势的延续。   “虎妈”教育方式的有效性,首先在于“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早期智力开发。这是两年前与白人警察冲突而惊动奥巴马白宫的哈佛黑人社会学教授盖兹特别强调的事实,也是家庭结构破碎、自幼缺少智力发育刺激的大量下层黑人,等到中小学再努力也无法出人头地而获得精英教育机会的原因,这就像狼孩回到人类社会后再也无法学会说话一样。其结果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在“平权政策”下照顾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像奥巴马那样,来自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的中上家庭。   《虎妈》争议另一隐含的社会课题,是“工作伦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首先提出的“新教工作伦理”,曾经是英美经济领先世界的主要诠释,曾几何时,美国白人新教徒在社会经济竞争中日渐落后,犹太和天主教族群后来居上。如今亚裔的工作伦理眼看又更胜一筹。正如虎妈自诩,再勤快的白人父母,也极少肯每天花两三小时来陪同子女练琴。这一工作伦理与社会竞争成果直接相关,也是反虎妈声浪中的酸葡萄成分。   这里不能不提一下虎妈本人的文化背景。自从两宋经济重心南移,原先的“南蛮”便在工作伦理上超越了北方,而移民海外的东南亚华人更甚,他们在海外的经济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当地土着无法比拟的工作伦理,而成为“亚洲犹太人”,也换来大量歧视和迫害。作为菲律宾华裔的下一代,虎妈展示的超人工作伦理后面,隐含了东南亚华人的这种辛酸。   《虎妈》一书还反映了美国现代公共教育的问题。虎妈的强化教育方式的重要前提,是私立贵族学校的全面配合。虎妈两位千金上的是耶鲁大学所在纽海文市的霍普金斯学校,这是美国的贵族“预备学校”,每人每年学费超过三万美元,绝非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可以问津。   精英教育竞争的激化,突出了金钱因素,使得学费昂贵但是教育质量全面的私立贵族“预备学校”获得了巨大的优势。虽然占美国中学生人数九成的公立学校毕业生仍然是常春藤名校录取生的多数,但是据有关统计,如果把美国所有高中按照毕业生进入常春藤老三大(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比例排名,那幺前100名中,竟然94所是私立预校。   同时身兼老三大校友的虎妈夫妇绝非这方面的例外,美国上层精英不但继续保持高比例的私立贵族中学校友(包括现任奥巴马总统和拜登副总统),更为了延续这种社会地位,而纷纷将下一代送去昂贵的私立学校。奥巴马总统的两个千金便是例证。近日酸溜溜挖苦蔡美儿是“软蛋”的《纽约时报》大牌专栏作家布鲁克斯,也曾经指出华盛顿联邦政府要员,都千方百计把子女送进贵族预校。   美国社会对《虎妈》的强烈反应,其实不无对与金钱收入紧密交织的精英地位的向往和嫉妒。最酸的葡萄,大概是谴责虎妈教育“摧毁完整人格”。不妨借用赫鲁晓夫关于原则和脑袋关系的名言,把“人穷志短”这句俗语改成:“丢掉了精英的经济地位而沦为社会下层后,‘完整人格’还有什幺用?”   批判方文汇之四: 关于“虎妈战歌”的感想 蒋佩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首席面试官 著有《下一代的竞争力——全球化时代孩子应具备什幺素质》 【 中国有句俗话,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中国传统有“爱子,教之以义方”,西方主张脱开母亲的扶助,孩子才会真正学会走路。近日,随着“虎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在美国出版,她的中国式教育以其“强度”和“成就度”引发中西方世界的关注,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究竟什幺是“成功”?学业和职业成功是否就能带来人生的幸福?亚裔学生童年时代的高付出会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希望我们在对话和碰撞中,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 心理学研究中曾发现一个现象:酗酒者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和酗酒者结婚;父母离异的孩子,成人后的婚姻也容易破裂;受父母虐待的孩子,日后也会有虐待行为。 表面看来,谁不想培养出一个14岁就能实现母亲的梦想——在纽约卡耐基音乐厅演奏的孩子?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这是谁的梦想?这又是谁的人生
本文档为【教育问题大辩论:虎妈战歌的支持方与批判方主要观点文汇 2012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21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24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21
浏览量: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