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石点头_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

_石点头_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

举报
开通vip

_石点头_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 收稿日期:2009-08-11 基金项目: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02BZW022)。 作者简介:王立(1953-),男,辽宁锦州人,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 5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5,2009 《石点头》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 王 立 黄 晔 (1.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

_石点头_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
收稿日期:2009-08-11 基金项目: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02BZW022)。 作者简介:王立(1953-),男,辽宁锦州人,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 5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5,2009 《石点头》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 王 立 黄 晔 (1.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 116012; 2.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021) 摘 要:《石点头》中申屠娘子为夫报仇,复仇动机体现了传统女性贞节观,故事叙述强调了女性冒死反抗、鱼死网破 的反暴复仇意识,具有鲜明的福建家族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血缘观念强烈的地方色彩。 同时,这一“假扮新娘在洞房中严惩仇人”母题,来 源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还经由了小说《西游记》、《水浒传》和唐宋代民间传闻等为中介,是一个古远、富有幽默意 趣的复仇叙事模式的新变种。 关键词:话本小说;女性复仇;复仇方式;印度母题;渊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I 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402X(2009)05 - 0001 - 05 申屠娘子,是明末天然痴叟拟话本小说《石点头·侯 官县烈女歼仇》 中的形象。 这一形象近说源于冯梦龙的 《情史类略·情贞类》 中的申屠氏形象, 而远溯至陈鸣鹤 《晋安逸志》①。 《石点头》面世于崇祯年间,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名取“生公说 法,顽石点头”之意。 作品大多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官吏、市 井地痞的罪行, 反映了明代资本主义因素出现后的福建 城市面貌和市民反抗封建道德的心理。 在中国古典文学 巾帼英雄的画卷中, 申屠娘子的形象并不被广大读者所 熟悉,但这并非因人物本身身份平凡而失色,恰恰多半是 明珠暗投的缘故。 一、《石点头》复仇女性形象及其复仇观念 申屠娘子为夫报仇,连杀仇家五命,世人都认为痛快 淋漓。 作品在正义伸张的角度上,歌颂了女性复仇者申屠 娘子的义烈,把她的美、智、刚勇等性格表现得很有分寸。 一曰美丽。申屠娘子,名希光,取希慕孟光之意。然而 她具有女性理想化的外在美:“天生得柳叶眉,樱桃口,粉 捏就两颊桃花,云结成半湾新月;缕金裙下,步步生莲,红 罗袖中,丝丝带藕。 ”且“自幼聪明伶俐,真正学富五车,才 通二酉”;申屠娘子也具备内在美,她知书达礼、善良贤 惠,新婚初嫁就遭遇“日逐寻事聒,捉鸡骂狗”的恶婆婆徐 氏的辱骂,“只是和颜悦色,好言劝解,不与他一般见识”。 对于女主人公美丽及其性别魅力的铺叙, 也暗示了在缺 少保护的环境里,有遭受恶势力垂涎的较多可能。 二曰睿智。 申屠娘子敏锐多思、睿智细心。 她提醒丈 夫谨慎交友处世,“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岂可轻易受人之 物? ”她对方六一的假意营救也曾“甚感其情意”,但并非 表示申屠娘子愚钝,正是善而不防显其纯。 姚二妈在董昌 尚未安葬,便到董家来向申屠娘子提亲“我外甥想幕花容 月貌多时”,申屠娘子第一感觉就是方六一陷害了丈夫董 昌,便当即要求依她三件事,方可成亲。 而这三件事,恰是 为下一步手刃仇人作准备。 筑坟安葬,是为访察路径;“止 用使女二个”、“家人老小房户都要远隔”, 则是为手刃仇 人时减少他人干扰;成亲当日乃是复仇之机。 托嘱孤儿与 赡养晚娘及其余房产等诸事周到料理,见其沉着、冷静、 缜密,有过人的胆识、从容的性格与超人的体力,对于申 屠娘子的复仇成功来说是缺一不可的。 三曰刚勇。 描写复仇前,小说几次强调申屠娘子没有 一滴眼泪,足显其刚烈坚强。 新婚之夜她为夫报仇,手刃 五命,足显其勇猛。 事后她还将仇人首级摆在丈夫董昌墓 前哭祭:“董郎,董郎! 亏你阴灵扶助,报你深仇,保我节 操,从来不曾下泪,今日万事俱完,正好为君一哭! ”哭号 与眼泪,尽情地倾诉了申屠娘子娇柔一面,还其香闺弱质 的善良本性,一个刚勇烈女的形象亦跃然纸上。 这刚勇与 上面所说的睿智结合, 有说服力地表明复仇女英雄虽非 女侠,但也不是凡庸的女流之辈,带有反“男尊女卑”文化 观念、反性别规定性的特殊个体精神。 综上,申屠娘子貌美刚勇,具有与唐宋以来复仇烈女 审美评价的互文性传统,也就如同李白《秦女休行》所叙: “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手挥白杨刀,清昼杀仇家。 ”宋 代徐积 《节孝先生文集》 卷三所咏叹的复仇烈妇美而刚 勇:“淮阴妇人何决烈,貌好如花心似铁。 ”悲剧净化作用 为之突出。 申屠娘子之刚烈, 还在于其复仇方式选择的文化内 ①参见程毅中、薛洪勣编:《古体小说钞·明代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83-284页。 第 5期王 立 黄 晔:《石点头》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 涵。以计骗仇,一命五偿,何以竟正义依旧?中国人传统的 复仇观认为,正义的复仇一定是好人向坏人复仇,所以正 义的复仇必然采用光明正大的复仇方式。 而这种利用天 然的性别优势以计复仇多被视为非君子所为, 带有反讽 蕴味,但这也正是女性弱者复仇的无奈。 如果以法治社会 的种种正义执法观念来看待申屠娘子的复仇, 并非那么 具有正义性,但在整个复仇文学主题中却占有一席之地。 法治和道德是不能抹杀其文化意义的。 首先,申屠娘 子自身也在事实上成为一个杀人者,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 超越了“好人向坏人复仇”的传统模式和基本复仇逻辑。 其次, 申屠娘子的复仇故事不是在强调此次复仇的正义 性,而是要起到“贞娘添正气,淫汉退邪心”的更大的社会 警示作用,惩戒恶,也提醒社会弱女子的复仇可以不择手 段。 事实上,申屠娘子这一复仇方式与其本身的柔弱特质 恰恰相合。 某种文化观念及其亚文化伦理一旦形成,就有 着巨大的渗透力和支配力! 伴随着复仇传统的不断发展,外域异质文化连同宗教 故事的汇入,惩恶扬善内在伦理机制的强化,中国古人的 复仇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苛求堂堂正正地当面手 刃仇人了,更加符合民众的雪恨泄愤的心理要求。 按照古 代中国的复仇逻辑来说,申屠娘子的复仇株连无辜,是情 不得已的,为了正义的复仇使命,柔弱女子不得不为之,因 此伦理谴责和舆论责难对其负面价值予以忽视了。 二、复仇女性行为与传统女性观的联系 首先, 女性复仇主体的复仇动机体现了传统女性贞 节观。 申屠娘子的为夫复仇,既带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 色彩,更具有鲜明的女性反抗意识。 宏观上看中国妇女生 活史,可以晚唐五代时期为轴分为前后两部分。 五代前虽 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刘向《烈女传》、班昭《女诫》 使服从、贞节、事夫成为中国妇女典型的德行标志,但这 些仅停留在上层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之列。 自五代始女子 贞操观念变得日益严格。 至南宋理学形成后,不仅要求女 子的婚后守节,而且特别强调女子婚前的处女情结;不仅 要求女子的“德言容功”,而且更为注重女子的贞洁,讲究 她们要“从一而终”①。 申屠娘子形象的原型生活在宋靖康 年间,其故事流传在明代。 宋明两代恰都是大力倡导女子 贞节观念的社会, 对女子的种种禁锢束缚已不必见诸法 律条文,而是上升为道德规范。 因而,任何情况下离婚、丧 偶再婚或是强暴失身,就意味着失贞,都与“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的正统思想不相容的。 出身诗礼之家的申屠 娘子必然严守着这“贞节”的道德规范:平日不出头露面; 当姚二妈劝她再嫁时心中便大怒;最后,为报杀夫之仇, 她不得已利用嫁与仇人为手段,虽保住节操,但改嫁已成 众人目睹的事实,无力挽回,在世人和她自己心中已失贞 节,于是无颜活在世上,死亡也成其最好的归宿。 古人将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的为夫复仇视作 “妇 贞”、“守节”的一种特殊形式。 当申屠娘子得知仇人是谁 时,“妇贞”“守节”的伦理道德必然催促她为夫复仇。 封建 伦理道德下的女性婚姻即爱情, 而这婚姻爱情大多是一 次性的。 对于绝大多数的女性来说人间最大的痛苦来自 于人间最大的幸福———她的“天”的爱。 而女性常是为了 爱所生的,当爱她的“天”因被害而不存在时,爱亦不存, 复仇就为这也许一生仅一次的爱所愈加强烈。 其次,故事叙述强调了女性冒死反抗、鱼死网破的反 暴复仇意识。 中国传统观念如班昭《女诫》认为:“男以强 为贵,女以柔为美。 ”②申屠娘子的强悍行为,坚韧的复仇 意志无疑是反性别、 反文化的, 是对这一观念有力的冲 击。 申屠娘子竟然一口气“立杀五人”,以惊人的体力证明 复仇女性力量之强,意志坚韧,这一“扩大化复仇”实际上 带有泄愤性质。 在男性本位的男权世界里,一般说来,女 子是不容许接触社会、 插足世情的。 申屠娘子的复仇行 为,已跳出家庭这个狭小活动空间,成功地参与了社会。 在复仇的文学世界里, 女性才算摆脱了男人为他们规定 的角色,取得了与男性均等的参与社会的机会,体现了对 传统文化的反叛,肯定了女性的正当人身权利,在一定程 度上提高了女性的人格价值,彰显了女性的个体尊严。 其三,申屠娘子复仇具有鲜明的福建地方色彩。 如果 我们从区域文化的角度上看, 各个地区事实上不是没有 差别的。古人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各个地区受 其各种因素的制约, 对于女性个体的伦理要求是有偏重 点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建贞节观念是统治阶级为了 维护私有财产和血亲继承权,稳固宗法家族等级制度,而 专对女子提出的一种性行为规范和性道德准则”③。 申屠 娘子生活的威武州侯官县隶属福建, 而从区域文化角度 说来, 正如论者指出的,“福建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 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④。 因而她的复仇具有维护血缘 家族伦常关系的意义, 极为适应这一地区的舆论取向和 行为习惯。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背山面海,山地丘陵 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⑤, 长达千余里的武夷山脉把与 其邻省的江西、浙江隔开,形成福建自己独特的政治、经 济、文化。 明中叶以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格局 被打破,“山海经济” 在与国家官府的对抗中取得生存和 发展,迫使人们走上亦工亦盗、亦商亦盗的道路,在饥寒 ①③石方:《中国性文化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6页。 ②《后汉书》卷84《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786-2792页。 ④陈支平:《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第1页。 ⑤傅祖德、陈佳源主编:《中国人口·福建分册》,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0年,第7页。 2· · 第 5期 交迫中挣扎。 官府不能有效地保护黄册百姓, 社会的政 治、法律环境一派混乱。 在这样的情况下,福建民间所相 信的是个体自身的实力①(P31)。 于是,各个家族纷纷团结起 来,组织武装,修筑碉堡城塞,御敌为家。 在家族制度日渐森严、 血缘观念日趋浓厚的福建民 间,家族的利益受到损害是丝毫不能容忍的,每个族人都 应该挺身而出,不可苟且。 况且,这里还受到复仇风气甚 为浓烈的邻省浙江――春秋越国的更为古远的 “血族报 仇”风气的深重浸染。 史学家指出:“自明中叶后,福建民 间各家族纷纷建立家族武装,团练乡兵,使得许多家族间 的矛盾向武装对抗升级。 ”①(P119)正如同陈盛韶《问俗录》卷 四《诏安县》所说,是“百姓习于武事,其间聚足之人,挟睚 眦之嫌,辙至操戈相向,彼此报复,习以为常”。 家族间的 械斗,频繁发生,有的竟然相沿达百年,还有的纯粹处于 历史积怨, 后代子孙并不知其所以然, 但仍定期械斗复 仇。 如此的地理经济环境,如此的复仇心理定式,申屠娘 子选择请刘成夫妇抚养儿子成人,接董家一脉香火,自己 保持贞操,手刃仇人然后自刎,已是一种时代召唤与地区 民俗风习的必然。 三、次要人物与复仇女性形象塑造的关系 次要人物这里指姚二妈代表的“三姑六婆”。 小说中 与申屠娘子相对映的又一女性形象――姚二妈,无疑是 构成董家悲剧导火索似的人物。 只为无端受董昌一场打 骂,她便“须寻个花头摆布他”,出一口恶气,于是挑唆恶 人方六一害了董昌性命,最终也害了自家性命。 她的身 份,是个“走千户踏万户,惯做宝山的喜虫儿。 乘便卖些 花朵,兑些金珠首饰,忙里偷闲,有捱身与人做马百六, 是个极不端正的老泼贼”。 无怪董昌见她便骂 “好人好 家,三婆不入门”。 这一观念,是明清民间防范坏人侵害 良家妇女的一个座右铭。 姚二妈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 到冯梦龙《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薛婆、《醒 世恒言·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中的陆婆、《水浒传》第二十 四回中的王婆等,这批类型化人物形象中,塑造最出色 的要数王婆了。 她大言不惭地自诩“老身为头是做媒,又 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 马泊六”。 这些人最突出的性格特征首先是贪婪。 如《水 浒传》中王婆为了金钱,主动作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撮合 山”,抛出“十分计策”后,便提“不要忘了许我的十两银 子”;为金钱她不惜设毒计害死善良无辜的武大,连商议 毒死武大时,还念念不忘“事了时,却要重重谢我”。 而姚 二妈,在《石点头》中也被描写为常在方六一家走动,“也 曾做过好几遍牵头, 赚了好些钱财, 把他奉做家堂香 火”。 这岂止是见利忘义,简直就是一个能量巨大、利益 驱使的世井恶妇。 其次,这些坏女人善于揣摩人情,深通世故。 较之不 出深闺的良家妇女,她们有的是坑害人的经验和诡计,为 达目的不择手段,且心肠歹毒,肆无忌惮。 王婆为西门大 官人设计的“十分计策”,一分分地实现,毫无差错,无人 不为她的老谋深算、 料事如神所折服。 当她提出用砒霜 “把这矮子结果了,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时,连西门庆都 说:“干娘,只怕罪过! ”潘金莲害了武大郎,恐惧得“手脚 软了”,但王婆说:“有甚么难处,我帮你便了。 ”她心狠手 辣,显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杀人老手。 姚二妈虽不及王婆 老到,但也称得上能说会道,八面玲珑。 为谋害董昌,她用 言语称赞申屠娘子美貌, 引诱方六一弄倒董昌,“收拾这 娘子,供养在家,才是好汉”。 她又主动帮助方六一做“内 线”、说媒、成其婚事。 姚二妈的手段、经验和狠心说明她 已不是一般的媒婆,也可称得上兼具“虔婆”特征。 正如元 人陶宗仪《辍耕录》谆谆告诫的: 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 六婆者,牙婆、媒婆、师 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盖与三刑六害同也。 人家有一于 此,而不致奸盗者,几希矣。 若能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庶 乎净宅之法。 ② 褚人获《坚瓠六集》复述了上段话,并指出:“但虔婆 未知何所指。 魏仲雪《释西厢》亦不载。 后见沈留侯年伯 《称号篇方言》,谓贼为虔,虔婆,犹言贼婆也。 (按,《丹铅 录》谓虔婆即姏婆,姏虔音同,姏婆能以甘言悦人,故曰 姏。 )人家有此,必为奸盗之招。 故比之三刑六害,不许入 门。 ”为何会如此? 如同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所形 容的:“此辈功夫又闲,心计又巧,亦且走过千家万户,见 识又多,路数又熟,不要说有些不正气的妇女,十个着了 九个儿, 就是一些针缝也没有的, 他会千方百计弄出机 关,智赛良、平,辩同何、贾,无事诱出有事来。 所以宦户人 家有正经的,往往大张告示,不许出入。 ”可见这类人的确 口碑不好,且早有前科。 姚二妈形象具有多重烘托作用。 其在小说中虽处于 配角地位,但她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 正是她的“摆 布”,才使申屠娘子的仇怨得结,复仇行为遂得以发生。 从 这一角度看,姚二妈是个功能型母题人物。 首先,她是方 六一害董昌谋娶申屠娘子最有力的帮凶。 她常到董家,时 时注意着每个人,话语间不忘称颂方六一,欲打动申屠娘 子。 董昌被刑后,姚二妈便更殷勤,选中时机向申屠娘子 说亲。 而这一系列行动,也只有姚二妈这样的角色才可能 做到。 方六一也是因有了姚二妈这个助手才步步走向淫 欲满足。 其次,姚二妈的形象有助于刻画女性复仇主体申 屠娘子的形象。 从姚二妈的眼中写出申屠娘子的美貌,又 与“姚婆饮酒”显其智,复仇行为显其贞烈刚勇。 总之,正 ①陈支平:《500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②陶宗仪:《辍耕录》卷10“三姑六婆”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6页。 王 立 黄 晔:《石点头》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 3· · 第 5期 是姚二妈这一配角人物, 使申屠娘子的复仇女英雄形象 更加鲜明,性格更突出。 四、选择极端复仇方式的原因及其中印来源 宋代以后,秘密社会活动日渐猖獗①。 据《宋史·曾巩 传》载:“北宋中期,历城、章丘的盗贼,‘聚党村落间’,号 称‘霸王社’,到处强夺财富,劫囚纵火,官府不能治。 ”明 中期后,商品经济渐趋繁荣,沿海地区大码头迅速崛起, 商货汇集,各色人物荟萃,所以奸骗之事时常发生。 恶霸 方六一“纠连闽、浙、两广亡命及海洋大盗,出没澎湖杀人 劫财”,“贩卖违禁货物,泛海通番,凡犯法事体,无一不 为”。 且活得潇洒自在,“家私巨万”,“专一结交上下衙门 人役”,乃是秘密社会中的一个中坚人物。 申屠娘子对这样一个通天神棍似的大盗复仇, 利用 合法的、通常的手段当然是行不通的。 舍身嫁与仇人,在 适当的时机手刃仇人是其女性复仇的最好方法。 在新婚 之夜、洞房帷帐内特定情境之中,如花似玉的新娘顷刻间 突变为冷面复仇者,真正角色的亮相让仇凶猝不及防,才 能行使自己庄严的复仇使命。 《西游记》中“高老庄收八 戒”一回已有类似情节,而这一方式并非《西游记》首创, 而是来源于古代印度的民间智慧, 一个较为明显的例证 就是广为人知的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 在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当黑公主与般度族英 雄们一起打入仇族内部,充任毗罗咤王王后的侍女时,被 颇有权势和威名的王后之兄空竹垂青,百般纠缠,无奈黑 公主让怖军代他复仇,当空竹如约幽会时,他在黑暗中接 触到的不是那位宫女(黑公主),而是怖军那钢铁般的身 体,激烈搏斗后被捣碎搓成了肉团。 这一“假扮新娘在洞 房中严惩仇人”母题,较为直接地影响到《西游记》第十八 回“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行者降魔”,该回写孙悟空在 高老庄假扮高小姐降伏猪妖(猪刚鬣、即后来的猪八戒)。 而另一部名著《水浒传》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 尚大闹桃花村” 也有类似的描写, 鲁智深扮作刘太公女 儿,睡在刘小姐闺房,暗中将前来“入赘”的桃花山二头领 周通痛打一顿,严加教训。 而金丰、钱彩《说岳全传》第六 十七回“赵王府莽汉闹新房,问月庵兄弟双配匹”也写镇 南关总兵黑虎强要娶赵王的独女,牛皋之子――“金毛太 岁”牛通扮作小姐躲入帐中,当场打死黑虎。 也可能受到 上述母题系列的启发,《石点头》中的洞房中向“新郎”复 仇, 严惩恶棍, 则不仅承续了宋代民间传闻中的生活原 型,即陈鸣鹤《榕阴新检》卷三《女侠报仇》:“于是希光伪 为色喜,〔盛〕装入室。 六一既至,即以匕首刺之帐中,六一 立死。 因复杀其侍者二人,至夜中,诈谓六一卒病委笃,以 次呼其家人。 家人皆愕,卒起不意,先后奔入,希光皆杀 之,尽灭其宗。 ”而且,在复仇方式的叙述上,还远接印度 史诗和两部小说名著中的情节母题, 只不过其中的复仇 者性别乃是女性,一位真正的“新娘”自身来充当复仇者 的角色。 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远的、富有幽默意趣的叙事 模式的新变种。 然而,作为印度文学母题到明清小说的过渡,还有一 些中土民间妇报夫仇传闻为中介。 在唐,有王仁裕写的复 仇女性假成亲以杀仇: 南中有大帅,世袭爵位。然颇恣横。有善歌者,与其夫 自北而至。 颇有容色。 帅闻而召之。 每入,辄与其夫偕至。 更唱迭和,曲有馀态。 帅欲私之。 妇拒不许。 帅密遣人害 其夫而置妇于别室,多其珠翠,以悦其意。 逾年,往诣之, 妇亦欣然接待,情甚婉娈。 及就榻,妇忽出白刃于袖中,擒 帅而欲刺之。帅掣肘而逸,妇逐之。适有二奴居前阖其扉, 由是获免。 旋遣人执之,已自断其颈矣。 ② 在宋,又有庞元英《谈薮》载录了女性报夫仇未成: “兀朮见一卒妻美,杀其夫而纳之,宠嬖殊甚,朮有所佩 匕首极利,寝则枕之。 他日方寝,此妇取匕首将杀之,朮 觉惊问,妇曰:‘将杀汝。 ’朮问:‘何故? ’曰:‘我夫为汝 杀,吾欲报仇。 ’朮默然久之,曰:‘吾不忍杀汝,当为汝别 求夫。 ’乃尽集诸将,使其择,妇指一人,即以嫁之。 丘宗 卿同客谈此,曰:‘此其所以为兀朮也。 ’”③这一复仇叙事 被关注的重点,还不限于对于复仇烈妇的同情,甚至连 类以及,到了如此宽容复仇女性的地步,虽然后者是个 异族入侵者。 对此,在明人更加予以强调:“伯颜下…… 又兀朮杀卒而妻其妻,朮有匕首极利,卧则枕之,妇取将 刺朮,朮惊问故,妇曰:‘吾欲报夫仇。 ’朮默然,为别求夫 遣去。 呜呼! 狼子野心,贪财好色,本然也。 二虏之所以 著名,亦有是善。 ④ 妇女不依不饶执着地为夫报仇的,在明代现实生活中 也不乏类似的事例,从而也为作者在生发老故事时如何叙 事以不可忽视的启发。 如蕲水茅山港舟师徐某,谋财害命 推客堕水,受害者妻子梦夫宿冤,候之果见其人扬帆而来, 凶手还在谎言抵赖,“忽见死人从船下涌出, 臀有肉瘤,识 是夫尸,即扭喊邻船人共捉抵官。 徐自招认,银六十五两尚 在,……狱成,偿命”⑤。 这类神秘因素介入女性复仇之中, 从而增大弱者复仇成功把握与可能性的,正复不少,可与 申屠娘子的复仇描写相印证补充。 ①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 89 页。 ②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 270,北京:中华书局,1961 年,第 2125 页。 ③吴曾祺编:《旧小说》第 12 册,丁集 3,上海书店,1985(据商务印书馆 1933 影印),第 55 页。 ④郎瑛:《七修类稿》卷 46,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 669 页。 ⑤王同轨:《耳谈类增》卷 49,《茅山港舟师》,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第 408 页。 王 立 黄 晔:《石点头》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4· · 第 5期 五、剑意象的复仇抗暴象征意义 剑,是助其主人复仇成功的龙蛇精灵化身。 在中国古 人眼里,剑本是龙蛇的化身,而因其属于有灵性的神兵, 轻便,很自然地被用于女性复仇角色的“相关配备”。 《石 点头》写申屠娘子复仇成功后自刎,紧接着,“腰间短剑, 一声吼响,如虎啸龙吟,飞入空中,不知其所”。 而当残剑 的另半截交到它的故主申屠虔手中后,“只听豁刺一声, 手中半截断剑,飞入云霄。 那申屠娘子下半截剑,从南飞 来,合而为一。蜿蜒成龙,渐渐而去”。这里,没有停留在剑 似有灵,神乎其神的旧有层面上,而是展现了剑虽断,而 仍有灵! 有关剑的典故早有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剑,在武库 遇火时穿屋而飞,颇具龙的神功。 《龙鱼河图》中称西海中 积石铸剑,洞如水精,名曰“飞扬”;《典论》载曹丕造百辟 宝剑,光似流星,名曰:“飞景”等等,似都在强调剑的神秘 飞升功能。 以其形状形似来看,不能不让人联想到龙。 由于龙可鸣, 类似的思维使人们断定剑也会发出鸣 音,剑鸣常常是珍重这种神物欲斩恶人之前的激切呼唤, 以及灵验在正义使命实现前焕发的序曲①。 当申屠娘子踌 躇于方六一是否是杀夫仇人时,“只听耳根边豁刺刺一声 响”,“其声却从床头所挂宝剑鞘中而出”。 正如 《太平广 记》卷二百二十九引《神仙传》载,有盗贼发掘王子乔墓, 看到只有一剑悬在空中。 “欲取之,剑便作龙鸣虎吼,遂不 敢近。 ”无怪剑这种最能凝结复仇与正义气概、英雄精神 的兵器, 在中国古人那里, 被理解为有生命有情感的灵 物。 正是剑这种有生命有情感的灵物,使申屠娘子这样柔 弱的女子的体力、勇气和技艺得到升华,直接助其复仇干 净利落地获得成功。 可见,剑的精神与侠烈抗暴精神,是共生互动的。 剑 可辟邪,源自中国古代的阴阳对举、相生相克的观念。 剑 是阳物,是正义的力量的象征,对邪恶之物必然产生威慑 作用。 申屠娘子,平日时时把玩拂拭家传宝剑,“及至娶亲 人已到,尚是取来观看,恋恋不舍”。 申屠虔见女儿喜爱, 便佩在她腰间,用来压邪。 剑与侠更是有着古远而难割舍 的缘分。 晋人王嘉《拾遗记》卷十《昆吾山》就注意到越王 勾践派人祭祀昆吾之神,采金铸剑,成八剑之精:“六曰灭 魂,挟之夜行,不逢魑魅;七名却邪,有妖魅者 ,见之则 伏。 ”剑,其实就是侠义刚勇精神的象征,而这古老的冷兵 器正是在无数侠的手里被赋予了持久的生命和丰富的象 征含蕴。 申屠娘子也在剑的灵光神威耀映下,信心得到升 华,复仇刚性人格得到同化,具有了无穷的神秘威力。 总之,小说《石点头》中的申屠娘子作为女性,在男性 为主宰的现实社会中, 无疑是卑弱的, 在其人生变故横 生,遭受欺辱后,乃是富有灵性的剑给予她这个弱女子以 极大的信心与超人的力量, 剑与她的刚烈复仇行为的紧 密结合, 已具有向歧视欺凌善良弱小者的传统及恶势力 挑战抗议的意味。 应当说,这也是对女性弱势地位、以及 俗世对女性偏见的一种纠正和补偿。 [责任编辑:陈松柏] ①参见王立:《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第一章,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58 页。 王 立 黄 晔:《石点头》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 5·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5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5,2009 English Abstracts China-India Literature Origin of Shen tu niangzi Revenge Motif in Stone Nodding WANG Li1 HUANG Ye2 (1.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 116012, 2.Shenya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2) Abstract: Shen tu niangzi revenge for her husband in Stone Nodding, the motive of revenge embodies the chastity of traditional women, the story’s narration emphasizes female’s consciousness of risking death to revenge, which has a local color with the distinct Fujian family system and intensive consanguineous concept. Meanwhile, this motif that pretending bride to penalize enemy comes from the ancient India epic Mahabharata, uses the novel Journey to the west, Outlaws of the Marsh and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folk hearsays as the intermediary, which is a new variety of ancient and humorous revenge narration model. Key words: vernacular novel; female revenge; revenge models; India motif; source study On Discuss the Male Characters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ZHAO Yulong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6) Abstract: Infatuation and crankiness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Men’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qualities in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specially scholar fell in love with the female ghosts). Previous researches paid more at- tention to infatuation, because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fatuation and crankiness are overlapping, and they have same cultural sources, the group of the crankiness image is classified as the infatuation.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nfatuation and crankiness cannot be confused; they are clearly different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aracter, aesthetic value and image im- plication. The crankiness is more close to PU Songling’s potential unrestrained essence and unrestrained ethos since the mid- Ming dynasty. Key words: men of Strange Tales from a Lonely Studio; discrimination on the infatuation and the crankiness; unre- strained ethos; potential unrestrained essence Transferred Usag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Guangzhou Dialect in Dietetic Words ZHENG Siyun TANG Yingying ZENG Shan SHAO Huiju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aning transferred of Guangzhou dialect in dietetic words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an- alyzes its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mplicit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 words: Guangzhou dialect; dietetic words; word transferred; cultural connotation
本文档为【_石点头_申屠娘子复仇形象母题的中印文学来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5132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8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26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