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语音韵学史文献上的儿化音记录考

汉语音韵学史文献上的儿化音记录考

举报
开通vip

汉语音韵学史文献上的儿化音记录考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语文研究 》 年第 辑 总第 辑 , 年 月 日出版于太原 汉语音韵学史文献上的儿化音记录考 奎 双 外, 、由 护沪 ‘ 【内容提要 】本文考证 最晚在十七世纪 , 汉语北方话中的儿化音已经为某些音韵学者所注 意 , 并且写进了他们的著作 。 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的《 拙庵韵悟 》不但把 “ ...

汉语音韵学史文献上的儿化音记录考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研究 》 年第 辑 总第 辑 , 年 月 日出版于太原 汉语音韵学史文献上的儿化音记录考 奎 双 外, 、由 护沪 ‘ 【内容提要 】本文考证 最晚在十七世纪 , 汉语北方话中的儿化音已经为某些音韵学者所注 意 , 并且写进了他们的著作 。 成书于清康熙十三年的《 拙庵韵悟 》不但把 “ 儿音 ” 纳 入 韵 母 系 统 , 而且明确地记下了当时的儿化音节 。 明天启六年问世的《 西儒耳 目资 》也反映了这种语音现 象 。 中国传统的音韵学对口语语音现象一般不太重视 , 上述两部著作记录了当时口 语 中 的 儿 化 音 , 不但给儿音史的研究提供了早期的材料 , 同时在音韵学史上也有其进步意义 。 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 , 一向对儿化音的历史注意得不够 。 过去我们一般认为儿化 音是现代汉语讨论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传统的音韵学是不讲儿化音的 。 但是 , 就我最近的考察 , 汉语北方话中儿词尾的儿化现象 , 从今天所能见到的资料 来看 , 比较谨慎地说 , 至少在明朝隆庆时代已经成熟 , 也就是说 , 至少在十 六 世 纪 中 叶 , 北方话里的儿化音已经相当丰富 , 其构词作用也相当 完 备 了 。 因此 , 早在明末清 初 , 中国音韵学史文献上已经有了正式的儿化音的记录 。 这篇文章就是简单介绍一下明 末的《 西儒耳 目资 》和清初的 《 拙庵韵悟 》两部音韵学著作中所反映的儿化音 ‘, 《 拙庵韵悟 》, 作者赵绍箕 , 易州人 , 书成于清康熙 甲寅 。 因大它至今还 只是个稿本 , 从未刊行过 , 所 以历来不大为人所知 。 这部著作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 八 十四偶韵 》和 《 应字提纲 》两个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中 ,’ ” 音的特殊地位 。 关于 《 拙庵韵悟 》在汉语 音韵学史上的地位 , 准备另文讨论 。 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上述两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中的儿化音 ‘, 首先让 我们把这两个表格抄录如下 见 页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两个表 。 《 应字提纲 》中竖列第一行 除第一个 “ 乌 ” 字外 表 示作者心 目中的韵母 。 它们依次为 温 〔 〕、 刽 〔 〕、 翁 〔习 · 习〕、 汪 〔习〕、 威 〔 〕、 歪 〔 〕、 乌欧 〔 〕、 乌旗 〔 〕、 攫 〔日 〕、 乌眼 〔 〕、 楼 〔 〕蛙 〔 〕、 乌儿 》 〔二 〕、 蛙儿 》 〔 , 〕共十四个 。 横列第一行的 “ 乌扼依而司 迁 ” , 表示韵头 。 在赵绍箕看来 , “而 ” “ 司 ” 两个字所代表的那个尾音 , 即 〔飞 〕与 〔 〕 , 在音节中也可以处于韵头的地位 , 和 “ 开 、 齐 、 合 、 撮 ” 四呼有同等的身分 。 亦即在他的音韵系统中 , 有六个 “ 呼 ” , 即 乌 〔 〕、 泥 〔。 〕 , 依 〔 〕而 〔飞 〕、 司 〔 〕、 迁 〔 〕。 这六呼与十四个韵配合 , 就是表中所列的音 。 在这个表中 , 赵绍 箕是努力避免使用有声母的字的 。 但是 “而 ” 和 “ 司 ” 这两行 , 找不到没有声母的字 , 所 以只好权宜 。 其实 〔 〕这行音既然用了个有声母 〔 〕的 “ 司 ” 字 , 〔飞〕这 行也 未尝不可以用有声母 〔〔 〕的 “ 日” 字 。 他所 以选用了 “ 而 ” 这个字作代表 , 是为了可 以取 “ 而 ” 字那个卷舌的尾音 , 从而少用一个有声母的字 。 “ 而 ” 字在辽金元时代虽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应字提纲 、十四偶韵 任任月月 石石下 才诀 后后川 ’ 】工、、 沙匕匕 甘 厂 匕一 ︵北庚 规︵北︶革 ︵基厄︶一摘则 一哉 居汪一居感一居歪 , ⋯三 ⋯然 ⋯淹 、 ⋯荆 雍 ⋯, , ” ⋯英 ‘” ⋯翁 墓⋯, ⋯⋯央 ⋯侠 ’汪 弯⋯暮⋯尊鬓,霎‘、 羹⋯腮 ⋯蒲 ⋯“ ⋯“ ⋯歪 墓⋯史 ⋯柔 ⋯枚 ⋯, ⋯暮 誉⋯蚤 ⋯绕 ⋯· ⋯旗 ⋯暴 鬓⋯募⋯噩⋯噩⋯, , 月 ⋯些 ⋯婚 耳。 ⋯鬓暴 蚕⋯“ 若 ⋯约 ⋯阿 , 彝⋯⋯, ⋯鸦 ⋯。 ⋯蛙 墓⋯阪 周 ⋯鸡 , 钩 隆 鹭⋯遭 , 招 ⋯交 ⋯司 馨 暴董, ’ 蠢⋯暴⋯格 、⋯、 厥 纂 遮 ⋯ ⋯垂⋯鬓 矍 作 灼 ⋯角、⋯歌 、⋯戈 、 鬓、 币 ⋯查 闪 阁 、⋯瓜 纂、重、⋯龚、董、⋯霏、⋯窦、 窦、里、⋯墓、⋯重、⋯墓、瓜八乌儿﹀ 一八蛙儿﹀︿昵儿长随儿﹀八依儿丫八丫儿﹀八而儿关霄儿﹀八司儿﹀一八重儿﹀ 然也曾经念 〔飞〕, 但是到康熙时代早已不读此音了 。 《 八十四偶韵 》这个表是不避 声母的 。 竖列 “ 昆 、 官 、 公 、 光 、 规 、 乖 、 · ⋯ 瓜儿 ” 这十四个音 , 就是 《 应 字 提 纲 》中竖列第一行的 “ 温 、 刽 、 翁 、 汪 、 威 、 歪 ⋯ ⋯ 蛙 》” 这十四个韵母的有声母的 代表字 。 横列各行的 “ 昆 、 根 、 巾、 真 、 替 、 君 ” 和 “ 官、 甘 、 坚 、 占、 赞 、 涓 ” 等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字 , 也就是包含着《应字提纲 》中 “ 乌、 阪 、 依、 而 、 司 、 迁 ” 这 “ 六呼 ” 在内的有声 母的代表字 。 关于作者分列这两个表的用意 , 这篇文章不去谈它 , 我们只看两表最下边 两列带有菱形框 为排印方便 , 以 代替 的标音形式 。 这两列标音形式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三 一 、 全部有 ,’ ” 字作为合音 二 、 全部用菱形框 , 而不用园框 三 、 在《 八十四偶韵 》表中全部标着 “俗 ” 字 。 把这三点综合起来 , 可 以估计出这最下边的两列音在作者的心 目中一定具有某种内 在的特性 。 他为了把这种内在的特性在表格上表示出来 , 才采用了这种标音形式 , 从而 和上边十二列音区别开 。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这些 ,’ ” 字在作者心 目中究竟是个什么音 。 我们研究古人的音 韵学著作 , 不应该先验地认定它写的是什么 , 或者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责成它应该写什 么 , 而是要用古人 自己的意思来分析它实际上写了些什么 。 这是一条必须遵守的语音考 古的原则 。 否则我们就难免要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 首先我们看到作者在《 韵图总纲 》中把 ,’ ” 字的 “ 吸法 ” 标为 “ 曲咽 ” ‘, “ 吸法 ” 是什么意思 作者在 勺、吸 ” 中解释说 “ 吸法俱以字腹之余音为准 ” 。 所谓 “ 字腹之 余音 ” , 就是我们今天讲的 “韵尾 ” , 或曲韵家讲的 “ 收音 ” 。 “ 吸 ” 说的是韵尾 。 ,’又 吸 ” 就是讲八种韵尾的发音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这八种韵尾 , 作者依次命名为 “运领 ” 、 “逆鼻 ” 、 “顺鼻 ” 、 “ 敛眼 ” 、 “ 伸像 ” 、 “ 抑嗓 ” 、 “ 扬嗓 ” 、 “ 曲咽 ” 。 这就是说 , ,’ ,, 字 韵尾 的发音方法为 “ 曲咽 ” 。 什么是 “ 曲咽 ” 呢 作者对这种发音方 法 的 解 释 是 “ 卷舌 , 开 口 , 曲其气于咽上 ” 。 此外在《 韵分奇偶独通图 冷中又说 “ 咽者 , 尾 音收于咽也 。 ” 古人对语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认识不那么精确 。 但是从这些颇费斟酌的语音 描写中 , 我们还是可以从 “ 卷舌 ” “ 开 口 ” “ 曲其气于咽上 ” 这三点以及 “ 尾 音 收 于 咽 ” 的话 , 来领会赵绍箕所谓的 “ 曲咽 ” 这种发音方法发出的音 , 就是现在我们用国际 音标来标示的 〔甘 〕音值 。 通过 以上的考察 , 我们知道了在赵绍箕的音韵系统中 , “ 儿 ” 字是以 〔二 〕的音值 作为韵母出现的 。 我们从这样一个认识出发再来观察上述两表中加了菱形框的 “ 乌儿 ” “ 依儿 ” “ 姑儿 ” “ 基儿 ” 等等这些标音形式 , 就可以明白 , 前边我们所估计的在作者 心 目中这两列音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就是儿化现象 , 这两列音都是夕化音 。 菱形框表示里 边的字要拚读成一个音节 , 与上边十二列中的园形框的用意是一样的 。 只不过因为儿化 音是 “ 俗 ” 音 , 所以用菱形 以示区别罢了 。 如果我们按作者的理解 不是按现代语音学 的理解 , 把他所用的标音字换成国际音标 , 那最末两列的音值就是 八十四偶韵 〔 即 〕 〔 含 〕 〔睁。 宁 〕 〔。 即 〕 〔《。 二 〕 〔 言 , 〕① 〔 宁 〕 〔 令 〕 〔睁 即 〕 〔 宁 〕 〔 。 含 〕 令 〕② 应 字 提 纲 〔二 〕 〔令 〕 〔二 〕 〔‘ 〕 〔。 ‘ 〕 〔‘ 〕③ 〔 即 〕 〔 宁 〕 〔飞宁 〕 〔 宁 〕 以。 宁 〕 〔 宁 〕④ 如果我们再用 “小辙儿 ” 的观念来玩味一下 , 不难看出 ① ⑧这 两 列 正 相 当 于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小人辰 ” 辙的小辙韵 ②④这两列正相正于 “小言前 ” 辙的小辙韵 。 这就说明 , 《 拙 庵韵悟 》中所列的这些音 , 就是康熙时代 十七世纪 北方话中实际存在的 儿 化 的 小 辙韵母 。 为了复核我的判断 , 曾经考察过与它同时代的民间文学作品 。 在《 霓裳续谱 》中有 一首叫作《 太平年儿 》的俗曲 , 全文是 〔数岔 〕太平年儿 。 呀呀哟 。 柳阴树下一只船 。 红粉佳人斜倚在栏干 。 船上的人见他会玩 。 栓着布棚打着伞 。 七寸盘子五奎碗 。 琵琶弦子歌着点 。 笙管笛箫打着拾番 。 衬着两块玉石板 。 船头上站着一个小女玻 。 那个女孩他会顽 。 身穿一件素罗衫 。 漆黑的头发挽着水纂 。 纂上带上妙常冠 。 冠上别着一根白玉替 。 柳叶眉 。 杳子眼 。 樱桃小 口那么一点 。 雪 白的脸赛过粉团 。 对子荷包带在两边 。 一边盛的吁张板 。 一边盛的蒲城烟 。 三镶烟袋乌木杆 。 闷了来 , 吃袋烟 。 口含槟榔迷缝着眼 。 鱼 白汗 巾带在胸前 。 桃红裤腿鸳鸯带 。 衬着一对小金莲 。 手里拿一把捶金扇 。 走一步 , 扇一扇 。 走两步来扇两扇 。 紧着走 , 紧着扇 。 他若闷了来 , 站在那船头上 , 咭暖嚼 , 疙搭搭 , 一个一对一双来 , 来踢 儿 。 你看他百般样的故事儿都会玩 。 这是一首 “ 言前辙 ” 的俗曲 , 每句入韵 。 但是其中还夹着 “ 孩 、 带 ” 两 个 “ 怀 来 辙 ” 的韵脚字 。 “ 言前 ” “ 怀来 ” 这两个辙 口 , 如果不读成儿化韵的 “小辙 ” , 是绝对 不能相押的 。 而且 , 从 “ 年儿 ” “ 圈儿 ” 等字样来看 , 这首歌必定句句是儿化韵 。 此外还有一首歌 〔平岔 〕手拿着打枣竿 。 呀呀哟 。 恨只恨那小靠山 。 他和我两头瞒 。 叠落金钱被你讴了去 。 把一个黄鹏调儿砸了个七八瓣 。 你还背地里欺负我的粉红慈儿 。 这也是一首 “ 言前辙 ” 的歌 。 从最后一个韵脚字 “莲儿 ” 来看 , 这也必然是句句都 用小辙的 。 否则末句 ,’ ” 字 自成音节不押韵 。 从这样一些民间俗曲的书证来看 , 儿化韵确实在当时的语言生活中存在着 , 所 以我 们在《 拙庵韵悟 》中见到的儿化韵确实是实际的语言生活的反映 。 赵荫棠先生一九三二年发表过一篇《 清初审音家赵绍箕及其贡献 》的文章 见 《 辅 仁学志 》三卷二期 。 他指出 “ 将儿字认为是韵母 , 方 以智首有此说 , 而作者竞正式 把它列为韵了 , 这是他顶大胆的地方 , 虽然在下边注一个俗字 ”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梦 赵先生对这个 “ 俗 ” 字似乎感到遗憾 , 以为作者思想还不够解放 。 其实 这 是 个 误 解 。 这个 “俗 ” 字 , 对我们考察当时的儿化现象有很重要的意义 。 如果我们注意到作者 在《 吸字提纲 》中的 叼 ,, 字下边特别注明 “ 读照俗声 ” 四个字 , 就可 以理解 ,’ ,, 字 当时是另有 “ 正音 ” 或 “ 书音 ” 的 。 为了与之区别 , 所 以这个 “ 俗 ” 字是不能少的 。 这 并不是为了降低儿化音的地位 , 而是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来从事语音研究的 。 同时 , 这一个 “ 俗 ” 字表明这些儿化韵是群众口头上的音 。 这正是儿化韵的特点 。 直到今天 , 按使用的频率来看 , 依然是基层群众用得多而知识阶层用得较少 。 所以这个 “俗 ” 字对 于我们推断《 拙庵韵悟 》所记录的 , 就是十七世纪北方话 中存在的儿化音 , 有很重要的 参考价值 。 但是《拙庵韵悟 》所记的儿化音 , 还不是最早的儿化音记录 。 前述赵荫棠先生的文 章说 “ 将儿列为元音 , 为国音字母卷舌韵母之先声 ” 。 但据我的考察 , 在《西儒耳 目 资 》里已经有了这种 “ 先声 ” , 只不过作者不是中国人罢了 。 《西儒耳 目资 》的《列音韵谱 》“第二十五摄 二字子母之二十 ”这一节里 , 金尼阁 把 “儿 、 尔 、 二 · ⋯” 这些字标为 ,’ ,, , 并且说明这个音只有阳平 、 上声 、 去 声 , 同时又是 “ 共生字子无 ” 。 这种 “ ” 的标音法是没有声母的 。 正好与徐孝 的 《 等 韵 图经 》把这些字归入影母 即零声母 一致 。 又 , 阳平 、 上声、 去 声 都 写明 “共生字子 无 ” 。 就是说 “ ” 这个韵独立存在 , 只有 ,’ 、 尔 、二 ⋯ ⋯” 等有限的字 , 没有其他声 母和它拼字。 这又正好和方以智的《切韵声源 》上 “儿在支韵 , 独立无和 ” 的话相符 。 所戳金尼阁所标的 “ ” , 实际就是 〔扩 〕。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 我这里要着重指出 的 甚 , 左《西儒耳目资瑞钓音韵系统中 , 这个韵母虽然没有共生 “ 字子 ” , 但并不是没有 井全 “ 音子 ” 。 也就是说 , 〔二 〕音在当时人们的 口吻中并非与声母拚不成音节 。 何 以 知道呢 因为在《 西儒耳 目资 》的 “音韵经纬总局 ” 即声韵配合总图 中可 以看到下 列这样一行音节表 则则则 者者 格格 百百 德德 日日 物物 弗弗 额额 勒勒 麦麦 招招 色色 石石 而而而 而而 而而 袱 而而 而而 而而 而而 而而 而而 而而 而而 而而 而而 梦梦 五 这个声韵配合表上边的一列 “ 则 、 者 、 格 、 百 ⋯ ⋯” 就是 “ 字父 ” , 下 边 的 一 列 “ 而 ” 字就是这个 〔扩 〕字母 , 再下边的一列 ,’ 、 、 · ⋯” 就是 “ 父 、 母 ” 拼合 所产生的 “ 子 ” 。 不过不是 “ 字子 ” , 因为它没有特定的专用字 , 而是 “音子 ” , 也 就是儿化音节 。 这是中国音韵学史文献上最早出现的儿化音记载 。 不过对于金尼阁本人 来说 , 或许当时还不理解这些儿化音节的重要意义 , 所 以他没有象赵绍箕那样明确地作 为俗音加以介绍 。 尽管如此 , 这份材料对于我们研究儿音史也是很重要的 。 因为如果当 时不存在儿化音 , 也就不会产生这种有系统的语音记录 。 如果我们用与它同时代的实际 语音来印证 , 便可以发现金尼阁所记的音绝非向壁虚造 。 在赵南星 。一 的《 芳茹园乐府 》中 , 有一首歌曲叫《 一口气 —有感于 梁别驾之事 》 , 其中第一首歌词是 ·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只怕房先儿 。 全轻府判儿 。 勉强相留没个笑脸儿 。 陪着咱坐似针毡儿 。 只合先儿们 。 那们普儿张三儿 。 饶你有伶俐聪明弹唱聪明沥丁拉丁一一 也还差点儿张三儿 。 此外还有一首歌 咱们咱们胡海混 。 就地儿圆着圈 。 咱们流杯 。 咱们吃个流杯会 。 咱们撒会村 。 咱们笑醉游 。 喜坏了咱们咱们咱们打个滚 。 这两首歌都是儿化韵脚 。 第二首虽然没有写出 “ 儿 ” 字 , 但是除了 “ 圈 ” 字有点特 殊之外 , 其他韵脚字 “ 混 、 会 、 村 、 游 、 滚 ” 都必须读儿化音才能押韵 。 《 芳 茹 园 乐 府 》中存在着儿化韵脚 , 说明《西儒耳 目资 》中所反映的儿化音节也确实是忠实地反映 了那个时代群众 口语中的儿化韵 。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汉语音韵学史籍中最早的 儿化音记录 。 时在明朝天启六年 , 公元一六二六 。 考察《拙庵韵悟 》和 《 西儒耳 目资 》中的儿化音记录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首先从音 韵学史的角度看 , 儿化音 以俗音的身份 , 作为音韵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 音 韵 学 著 作 , 这件事本身就是有很大进步意义的 。 总的来说 , 中国的音韵学是比较保守的。 “小 学 ” 一向是 “ 经学 ” 的侍从 。 总的来说重书面音 , 轻 口语音 重 “ 正音 ” 轻 “ 俗音 ” 。 而 “ 儿化音 ” 以纯粹的 口语音现象登上音韵学的讲坛 , 就打破了这种垄断局面 。 不管作者 是否意识到 , 事实上是对这一保守传统的重大突破 。 在一向比较保守的 中国餐韵学界 , 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 所 以儿化音的登台 , 是 中国音韵学史上应该给 以充分 肯 定 的 进 步 。 其次 , 从汉语语音史的角度看 , 开扩了我们的眼界 。 它使我们认识到儿化音不只是 现代汉语研究的问题 , 而且是汉语史应该研究的问题 。 它把我们的视线引向 三 百 多 年 前 , 使我们知道应该到什么时代去探索儿化音的渊源 。 这对于研究北音学 , 尤其是研究 普通话语音史 , 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 。 。 。 护
本文档为【汉语音韵学史文献上的儿化音记录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43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9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2-03-29
浏览量:79